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复旦大学:《犯罪学》课程PPT教学课件_第二部分 为什么会犯罪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PT,文档页数:36,文件大小:207.5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PT)

第二部分为什么会犯罪 第一节犯罪原因的各种学说

第二部分 为什么会犯罪 第一节 犯罪原因的各种学说

早期的犯罪学思想 个人将来行善述是行恶。如“凡面黑者大都有作准悲的司 古希腊柏拉图的“善恶论”—人的灵魂中存在着善与恶两个 方面,如果个人受到良好的教育,灵魂中的“善”就能控制住其“恶 部分,人就不会犯罪。 英国霍布斯的“性恶论” 意大利贝卡利亚、英国边沁的、德国费尔巴哈等“趋利避害论

一、早期的犯罪学思想 古希腊 苏格拉底的“面相说”——根据人的面色等来判断一 个人将来行善还是行恶。如“凡面黑者大都有作恶的倾向”。 古希腊 柏拉图的“善恶论”——人的灵魂中存在着善与恶两个 方面,如果个人受到良好的教育,灵魂中的“善”就能控制住其“恶” 部分,人就不会犯罪。 英国 霍布斯的“性恶论” 意大利 贝卡利亚、英国边沁的、德国费尔巴哈等“趋利避害论

中国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董仲 舒的“性三品说” (上人)圣人”不存在犯罪可能 性;“下人”,天生犯罪人;“中人”,两种可能性。 孔子“性相近,习相远”,强调后天学习

中国 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董仲 舒的“性三品说”——“(上人)圣人”不存在犯罪可能 性;“下人”,天生犯罪人;“中人”,两种可能性。 孔子“性相近,习相远”,强调后天学习

二、犯罪生物学理论 意大利的龙布罗梭,提出了天生犯罪人理论 采用实证方法,受达尔文进化论影响,隔代遗传(返祖现象)。 天生犯罪人的特征包括:(1)生理特征:扁平的额头,头脑突出, 眉骨隆起,眼窝深陷 大的颌骨,颊故同 齿列不齐,非 耳朵,头盖及脸左右不均,斜眼 畸形,体毛不足等 精神特征:痛觉缺失,视觉敏锐;性别特征不明显;极度懒惰, 和怜悯心,病态的虚荣心和易被激怒;迷信,喜欢纹身 于用手势表达意识等

二、犯罪生物学理论 • • 意大利的龙布罗梭,提出了天生犯罪人理论 • • 采用实证方法,受达尔文进化论影响,隔代遗传(返祖现象)。 • • 天生犯罪人的特征包括:(1)生理特征:扁平的额头,头脑突出, 眉骨隆起,眼窝深陷,巨大的颌骨,颊故同耸;齿列不齐,非常大或 非常小的耳朵,头盖及脸左右不均,斜眼,指头多畸形,体毛不足等。 (2)精神特征:痛觉缺失,视觉敏锐;性别特征不明显;极度懒惰, 没有羞耻心和怜悯心,病态的虚荣心和易被激怒;迷信,喜欢纹身, 惯于用手势表达意识等

犯罪学的精神分析理论 奥地利的弗洛伊德 (1)提出“性本能是犯罪的根本原因” 性本能包括:生本能—建设性本能。是性欲、恋爱等行为 的动力 死本能——破坏性本能。是杀伤、虐待、破坏 等行为的动力。如果转向内部就会自暴自弃、甚至自杀;如果转向 外部,就犯罪。 人格结构与犯罪 本我(伊特)自我超我 与生俱来 现实化的本我 道德化的自我 (里比多,包括生的 本能和死的本能) 快乐原 现实原则 道德原则

三、犯罪学的精神分析理论 奥地利的弗洛伊德 (1)提出“性本能是犯罪的根本原因” 性本能包括:生本能——建设性本能,是性欲、恋爱等行为 的动力 死本能——破坏性本能,是杀伤、虐待、破坏 等行为的动力。如果转向内部就会自暴自弃、甚至自杀;如果转向 外部,就犯罪。 (2) 人格结构与犯罪 本我(伊特) 自我 超我 与生俱来 现实化的本我 道德化的自我 (里比多,包括生的 本能和死的本能) 快乐原则 现实原则 道德原则

四、犯罪学的社会学派理论 (1)马克思主义犯罪原因论 核心:犯罪是剥削阶级社会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犯罪观认为,犯罪并非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 人类社会分裂为阶级。伴随国家与法的出现而出现的,是阶级矛 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社会中,所有被宣布为犯罪的, 必都是最终犯了统治阶級利益的行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犯罪-孤立的个人反对統治关系的斗争..“视社会秩序最 明显、最极端的表现就是犯罪”(《马克思愿格斯全》第3

四、犯罪学的社会学派理论 (1)马克思主义犯罪原因论 核心:犯罪是剥削阶级社会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犯罪观认为,犯罪并非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 人类社会分裂为阶级,伴随国家与法的出现而出现的,是阶级矛 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社会中,所有被宣布为犯罪的, 必然都是最终侵犯了统治阶级利益的行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犯罪-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蔑视社会秩序最 明显、最极端的表现就是犯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

(2)菲利的犯罪三原因理论 核心犯罪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意大利犯罪学家恩里科菲利( Enrico ferri)提出了犯罪三原 因理论,把犯罪分为三大因素:即人类学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

(2)菲利的犯罪三原因理论 核心:犯罪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意大利犯罪学家恩里科·菲利(Fnrico Ferri)提出了犯罪三原 因理论,把犯罪分为三大因素:即人类学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 素

(3)相对剥夺理论( relative deprivation theory 核心:社会不公是引发犯罪的主要原因 相对剥夺理论由美国的社会学家朱迪斯布劳 ( Judith blau)和彼德布劳( Peter blau)夫妇 首先提出。该学说基本观点是,贫富悬殊造成的 相对剥夺感和社会不公感,会导致愤怒情绪和犯 罪行为

(3)相对剥夺理论(relative deprivation theory) 核心:社会不公是引发犯罪的主要原因 相对剥夺理论由美国的社会学家朱迪斯·布劳 (Judith Blau)和彼德·布劳(Peter Blau)夫妇 首先提出。该学说基本观点是,贫富悬殊造成的 相对剥夺感和社会不公感,会导致愤怒情绪和犯 罪行为

(4)文化冲突理论( culture conflict theory) 核心:犯罪是文化冲突的结果 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犯罪些家索斯坦·蜜林 ( Thorsten sellin)。寥林在1938年出版的《文化冲突与犯罪》 书中,对文化冲突理论作了比較系统的论述。他指出,社会存在 两种大化冲突。一种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导致的不同时期的文化 冲奧,一种是同一时期两种对立文化产生的文化冲突。文化冲突必 然导致行为规范的冲突,而行为规范的冲突就可能导致犯罪。寥林 认为,文化冲突通常会在三种情况下产生:(1)具有不同文化地 区的接壤之处;(2)根据一种文化群体的行为准则制定的法律规 范被扩展使用于另一种文化区域;(3)一种文化群体的成员移民 到另一种文化群体中去。 文化不同,受其影响的行为表现不同不同地域不同文化.doc

(4)文化冲突理论(culture conflict theory) 核心:犯罪是文化冲突的结果 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犯罪学家索斯坦·塞林 (Thorsten Sellin)。塞林在1938年出版的《文化冲突与犯罪》 一书中,对文化冲突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他指出,社会存在 两种文化冲突,一种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导致的不同时期的文化 冲突,一种是同一时期两种对立文化产生的文化冲突。文化冲突必 然导致行为规范的冲突,而行为规范的冲突就可能导致犯罪。塞林 认为,文化冲突通常会在三种情况下产生:(1)具有不同文化地 区的接壤之处;(2)根据一种文化群体的行为准则制定的法律规 范被扩展使用于另一种文化区域;(3)一种文化群体的成员移民 到另一种文化群体中去。 文化不同,受其影响的行为表现不同不同地域不同文化.doc

(5)社会控制理论( social control theory) 核心:犯罪是社会控制弱化的结果 社会控制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犯罪学家赫奇(T. Hirschi) 其社会控制的观点是:一个人(特别是作为青少年的个人)和社会 纽带的松弛或切断,郭么不镥要什么特殊的动机。这个人就会从事 违法行为(犯罪行为)。个人和社会的结合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包括依恋、投入、卷入和信仰。“依恋”指个人和他人之间联系的 紧密程度。这里的他人包括父母和同年龄的伙伴等。“投入”表示 一个人从事合法的、常规的活动水平。“卷入”和“投入”相联系 但强调的是一个人用來参加快乐的、有益的活动的时间量,这样行 为人就没有时间去从事应该诅咒的行为了。“信仰”指一个人相信 他应该遵纪守法和尊敬执法者的程度

(5)社会控制理论(social control theory) 核心:犯罪是社会控制弱化的结果 社会控制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犯罪学家赫奇(T.Hirschi), 其社会控制的观点是:一个人(特别是作为青少年的个人)和社会 纽带的松弛或切断,那么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动机,这个人就会从事 违法行为(犯罪行为)。个人和社会的结合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包括依恋、投入、卷入和信仰。“依恋”指个人和他人之间联系的 紧密程度。这里的他人包括父母和同年龄的伙伴等。“投入”表示 一个人从事合法的、常规的活动水平。“卷入”和“投入”相联系, 但强调的是一个人用来参加快乐的、有益的活动的时间量,这样行 为人就没有时间去从事应该诅咒的行为了。“信仰”指一个人相信 他应该遵纪守法和尊敬执法者的程度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PT)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36页,可试读12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