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学院教案 生命科学系 2015~2016学年第2学期 教研室名称 食■ 品 课程名称 食品分析 课程代码 09406C 课程类型 专业主干课 授课教师 杨萍芳 职 称 副教授 1
1 运城学院教案 生命科学系 2015~2016 学年 第 2 学期 教研室名称 食 品 课 程名 称 食 品 分 析 课 程代 码 09406C 课 程类 型 专业主干课 授 课教 师 杨 萍 芳 职 称 副 教 授
授课计划 授课时间:2月29日至6月18日(共16周) 计划制定时间: 2016年2月25日 课程编号 09406C 课程名称 食品分析 学分数 4 总学时64学时 必修课(√) 选修课( ) 讲课:64学时 课 型 理论课(√) 实验课( 实验:0学时 任课教师 杨藻芳 实习:0学时 职称 副教授 授课对象 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B5班 教材: 王永华主编。 食品分析(第二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使用教材 参考资料: 和主要参 1. 《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标准(GB/T5009-2003)中华人民 考资料 共和国卫生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3 2.周光理主编,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3.杨月欣主编,实用食物营养成分分心手册,北京:轻工出版社,2007 教学进程 时间(周) 教学内容(章节) 学时分配 第1-2周 第一章食品分析基本知识 6 第2周 第二章食品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 第3-4周 第三章定量分析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6 第4-5周 第四章食品的物理检测法 4 第5-6周 第五章水分和水分活度的测定 4 第6-7周 第六章碳水化合物的测定 6 第8周 第七章脂类的测定 4 第9-10周 第八章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测定 6 第10-11周 第九章灰分及几种重要矿物元素含量的测定 6 第12周 第十章维生素的测定 4 第13周 第十一章酸度的测定 4 第14-15周 第十二章食品添加剂的测定 6 第15-16周 第十三章食品中限量元素的测定 6 2
2 授 课 计 划 授课时间: 2 月 29 日至 6 月 18 日(共 16 周) 计划制定时间: 2016 年 2 月 25 日 课程名称 食 品 分 析 课程编号 09406C 总学时 64 学时 讲课:64 学时 实验:0 学时 实习:0 学时 学分数 4 课 型 必修课( √ ) 选修课( ) 理论课( √ ) 实验课( ) 任课教师 杨萍芳 职称 副教授 授课对象 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1305 班 使用教材 和主要参 考资料 教材: 王永华主编. 食品分析(第二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参考资料: 1. 《食品卫生检验方法 理化部分》标准(GB/T5009-2003)中华人民 共和国卫生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3 2.周光理主编,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3.杨月欣主编,实用食物营养成分分心手册,北京:轻工出版社,2007 教学进程 时间(周) 第 1-2 周 第 2 周 第 3-4 周 第 4-5 周 第 5-6 周 第 6-7 周 第 8 周 第 9-10 周 第 10-11 周 第 12 周 第 13 周 第 14-15 周 第 15-16 周 教学内容(章节) 第一章 食品分析基本知识 第二章食品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第三章 定量分析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第四章 食品的物理检测法 第五章 水分和水分活度的测定 第六章 碳水化合物的测定 第七章 脂类的测定 第八章 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测定 第九章 灰分及几种重要矿物元素含量的测定 第十章 维生素的测定 第十一章 酸度的测定 第十二章 食品添加剂的测定 第十三章 食品中限量元素的测定 学时分配 6 2 6 4 4 6 4 6 6 4 4 6 6
《食品分析》教案 (第1次课2学时) 一、授课题目 第一章食品分析基本知识 第一节绪论 第二节法定计量单位的知识 第三节试剂和溶液(1)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本次内容,要求学生了解食品分析的一些基本知识,包括:分析内容、 分析方法、常用的技术规范术语;了解试剂的种类及使用,掌握基准物的种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食品分析中常用的规范用语。 难点:根据食品分析中的规范用语进行正确的操作。 四、主要参考资料 《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标准(GB/T5009-2003)中华人民共和 国卫生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3。 五、教学过程 1、学时分配:2学时 2、辅导手段:课间、课后答疑 3、教学办法:讲授 4、板书设计:(见上页) 5、教学内容 3
3 《食品分析》教案 (第 1 次课 2 学时) 一、授课题目 第一章 食品分析基本知识 第一节 绪 论 第二节 法定计量单位的知识 第三节 试剂和溶液(1)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本次内容,要求学生了解食品分析的一些基本知识,包括:分析内容、 分析方法、常用的技术规范术语;了解试剂的种类及使用,掌握基准物的种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食品分析中常用的规范用语。 难点:根据食品分析中的规范用语进行正确的操作。 四、主要参考资料 《食品卫生检验方法 理化部分》标准(GB/T5009-2003)中华人民共和 国卫生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3。 五、教学过程 1、学时分配:2 学时 2、辅导手段:课间、课后答疑 3、教学办法:讲授 4、板书设计: (见上页) 5、教学内容
第一章食品分析基本知识 第一节绪论 一、食品分析的内容 1.感官分析:色香味、外观、组织状态、口感等。 2.理化分析: 营养成分分析:水分、无机盐、酸、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等。 添加剂分析:甜味剂、防腐剂、发色剂、漂白剂、食用色素等。 有害物分析:有害元素(在金属Cu、汞、Cd、Pb)、农药 3.微生物分析:细菌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等。 二、食品分析的任务 分析的任务,简单地说,就是按照制订的标准,对食品原料、辅助材料、半成品及成 品的质量进行分析,然后对食品质量进行评价,对开发新的食品资源,试制新的优质产品, 改革生产工艺,改进产品包装和贮运技术等提供依据和方法建议。 三、食品分析的方法和国家标准方法 1.食品分析的一般方法 感官鉴定法: 化学分析法: 物理分析法: 仪器分析法: 微生物分析法: 酶分析法: 2.国家标准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检验方法》 理化部分: 微生物部分: 四、食品分析常用的技术规范用语 1、表述与试剂有关的用语。 (1)“取盐酸2.5mL”:表述涉及的使用试剂纯度为分析纯,浓度为原装的浓盐酸。类推。 (2)“乙醇”:除特别注明外,均指95%的乙醇
4 第一章 食品分析基本知识 第一节 绪 论 一、食品分析的内容 1.感官分析:色香味、外观、组织状态、口感等。 2.理化分析: 营养成分分析:水分、无机盐、酸、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等。 添加剂分析:甜味剂、防腐剂、发色剂、漂白剂、食用色素等。 有害物分析:有害元素(在金属 Cu、汞、Cd、Pb)、农药 3.微生物分析:细菌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等。 二、食品分析的任务 分析的任务,简单地说,就是按照制订的标准,对食品原料、辅助材料、半成品及成 品的质量进行分析,然后对食品质量进行评价,对开发新的食品资源,试制新的优质产品, 改革生产工艺,改进产品包装和贮运技术等提供依据和方法建议。 三、食品分析的方法和国家标准方法 1.食品分析的一般方法 感官鉴定法: 化学分析法: 物理分析法: 仪器分析法: 微生物分析法: 酶分析法: 2.国家标准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检验方法》 理化部分: 微生物部分: 四、食品分析常用的技术规范用语 1、表述与试剂有关的用语。 (1)“取盐酸 2.5mL”:表述涉及的使用试剂纯度为分析纯,浓度为原装的浓盐酸。类推。 (2)“乙醇”:除特别注明外,均指 95%的乙醇
(3)“水”:除特别注明外,均指蒸馏水或去离子水。 2、表述溶液方面的用语。 (1)除特别注明外,“溶液”均指水溶液。 (2)“滴”,指蒸馏水自标准滴管自然滴下的一滴的量,20℃时20滴相当于1L (3)“VV”:容量百分浓度(%),指100mL溶液中含液态溶质的毫升数。 (4)“WV”:重量容量百分浓度(%),指100mL溶液中含溶质的克数。 (5)“7:1:2或7+1+2”:溶液中各组分的体积比。 3、表述与仪器有关的用语。 (1)“仪器”:指主要仪器:所使用的仪器均需按国家的有关规定及规程进行校正。 (2)“水浴”:除回收有机溶剂和特别注明温度外,均指沸水浴。 (3)“烘箱”:除特别注明外,均指100~105℃烘箱。 4、表述与操作有关的用语。 (1)“称取”:指用一般天平(台称)进行的称量操作。 (2)“准确称取或精密称取”:指用分析天平进行的称量操作。 (3)“恒量”:指在规定的条件下进行连续干燥或灼烧至最后两次称量的质量差不超过规 定的范围。 (4)“量取”:指用量筒或量杯量取液体的操作。 (5)“吸取”:指用移液管或刻度吸管吸取液体的操作。 (6)“空白试验”:指不加样品,而采用完全相同的分析步骤、试剂及用量进行的操作, 所得结果用于扣除样品中的本底值和计算检测限。 5、其它用语。 (1)计量单位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2)“计算”:指按有效数字运算规则计算。 五、食品分析的一般程序 样品的采集、制备→样品预处理→分析过程·数据记录与处理·出具分析报告。 5
5 (3)“水”:除特别注明外,均指蒸馏水或去离子水。 2、 表述溶液方面的用语。 (1)除特别注明外,“溶液”均指水溶液。 (2)“滴”,指蒸馏水自标准滴管自然滴下的一滴的量,20℃时 20 滴相当于 1mL. (3)“V/V”:容量百分浓度(%),指 100mL 溶液中含液态溶质的毫升数。 (4)“W/V”:重量容量百分浓度(%),指 100mL 溶液中含溶质的克数。 (5)“7:1:2 或 7+1+2”:溶液中各组分的体积比。 3、 表述与仪器有关的用语。 (1)“仪器”:指主要仪器;所使用的仪器均需按国家的有关规定及规程进行校正。 (2)“水浴”:除回收有机溶剂和特别注明温度外,均指沸水浴。 (3)“烘箱”:除特别注明外,均指 100~105℃烘箱。 4、 表述与操作有关的用语。 (1)“称取”:指用一般天平(台称)进行的称量操作。 (2)“准确称取或精密称取”:指用分析天平进行的称量操作。 (3)“恒量”:指在规定的条件下进行连续干燥或灼烧至最后两次称量的质量差不超过规 定的范围。 (4)“量取”:指用量筒或量杯量取液体的操作。 (5)“吸取”:指用移液管或刻度吸管吸取液体的操作。 (6)“空白试验”:指不加样品,而采用完全相同的分析步骤、试剂及用量进行的操作, 所得结果用于扣除样品中的本底值和计算检测限。 5、 其它用语。 (1)计量单位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2)“计算”:指按有效数字运算规则计算。 五、食品分析的一般程序 样品的采集、制备→样品预处理→分析过程→数据记录与处理→出具分析报告
第二节法定计量单位的知识 一、法定计量单位 1984.2.27. 国务院令: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 1991..1起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1)国际单位制单位SI (2)非国际单位制单位 二、常用法定计量单位 1.长度:千米或公里(km)、米(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2.体积:立方米(m3)升(L)毫升(mL)微升(uL) 3.质量:千克或公斤(kg)克(g)毫克(mg)微克(ug)纳克(ng)皮克(pg) 习惯上:吨(t)原子质量单位u:1.66×10-27kg 4.物质的量:摩(尔))mol毫摩(尔)mmol 微摩(尔)umol 纳摩(尔)nmol 皮摩(尔)pmol 5.摩尔质量:千克每摩尔 kg/mol 克每摩尔gmol 毫克每摩尔mg/mol等 6.物质量浓度:摩尔每升mol/L 有时:g/Lmg/L%(m/m)等 7.时间:秒s分min小时h天(日)d 8.温度:开尔文(k) 摄氏度(℃) 273.15+℃=K 美国华氏度F (F-32)×5/9=℃ 9.压力:帕(斯卡)Pa 千帕KPa兆帕MPa 10.能量、功、热:焦(耳)J 千焦耳K 电子伏ev 第三节试剂和溶液 参照GB5009.1--85 一、试剂 1、试剂 试剂的规格,一般按纯度分为四级: 6
6 第二节 法定计量单位的知识 一、法定计量单位 1984.2.27. 国务院令: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 1991..1 起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1)国际单位制单位 SI (2)非国际单位制单位 二、常用法定计量单位 1.长度:千米或公里(km)、米(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 纳米(nm) 2.体积:立方米(m3)升(L)毫升(mL)微升(uL) 3.质量:千克或公斤(kg)克(g)毫克(mg)微克(ug)纳克(ng)皮克(pg) 习惯上:吨(t) 原子质量单位 u:1.66×10-27kg 4.物质的量:摩(尔)) mol 毫摩(尔)m mol 微摩(尔)u mol 纳摩(尔)n mol 皮摩(尔)p mol 5.摩尔质量:千克每摩尔 kg/mol 克每摩尔 g/mol 毫克每摩尔 mg/mol 等 6.物质量浓度:摩尔每升 mol/L 有时:g/L mg/L %(m/m)等 7.时间:秒 s 分 min 小时 h 天(日)d 8.温度:开尔文(k) 摄氏度(℃) 273.15+℃=K 美国华氏度 F (F-32)×5/9=℃ 9.压力:帕(斯卡)Pa 千帕 KPa 兆帕 MPa 10.能量、功、热:焦(耳)J 千焦耳 KJ 电子伏 ev 第三节 试剂和溶液 参照 GB 5009.1——85 一、试剂 1、试剂 试剂的规格,一般按纯度分为四级:
(1)一级品称为优级纯或保证试剂,英文名称为Guarantee reagent,简称GR,以绿 色标签作为标志。试剂纯度高,杂质含量低,适用于精密的分析工作和科研工作。 (2)二级品称为分析纯或分析试剂,英文名称为Analytical reagent,简称AR,以红 色标签作为标志。试剂纯度较高,杂质含量较低,适用于多数分析工作和科研工作。 (3)三级品称为化学纯,英文名称为Chemical pure,简称CP,以蓝色标签作为标 志。纯度较低,适用于日常化验工作和教学实验用试剂。 (4)四级品称为实验试剂,英文名称为Laboratory reagent,简称LR,杂质含量较高, 仅适用于一般化学实验及作为辅助试剂。 除以上四种规格外,还有光谱纯试剂、色谱纯试剂、基准试剂等,可根据需要选用。 分析中,有时还使用指示剂和生物染色素,如甲基橙、酚酞、茜素红S等,这两类试剂都 不分规格。 2、配制溶液的试剂符合分析项目要求 (1)配制标准溶液或一般提取用溶剂,可用化学纯: (2)配制微量物质的标准溶液时,所用的试剂纯度应在分析纯以上。 (3)作为标定标准摩尔浓度液用的试剂纯度应为基准级或优级纯。 (4)一般试剂可用化学纯。如遇试剂空白较高时,则需用更纯的试剂。 (5)溶液未指定用何种溶剂配制时,均指水溶液。 二、标准溶液 (一)基准物质 1、定义及要求 用来直接配制标准溶液或标定溶液浓度的物质称为基准物质。作为基准物质应符合下 列要求: (1)物质的组成应与化学式完全相符。若含结晶水,其结晶水的含量也应与化学式 相符。如草酸HC2O42HO,硼砂Na2B4O710HO等。 (2)试剂的纯度要足够高,一般要求其纯度应在99.9%以上,而杂质含量应少到不 致于影响分析的准确度。 (3)试剂在一般情况下应该很稳定。例如不易吸收空气中的水份和CO2,也不易被 空气所氧化等。 (4)试剂最好有比较大的摩尔质量。这样一来,对相同摩尔数而言,称量时取量较 多,而使称量相对误差减小
7 (1)一级品称为优级纯或保证试剂,英文名称为 Guarantee reagent,简称 GR,以绿 色标签作为标志。试剂纯度高,杂质含量低,适用于精密的分析工作和科研工作。 (2)二级品称为分析纯或分析试剂,英文名称为 Analytical reagent,简称 AR,以红 色标签作为标志。试剂纯度较高,杂质含量较低,适用于多数分析工作和科研工作。 (3)三级品称为化学纯,英文名称为 Chemical pure ,简称 CP,以蓝色标签作为标 志。纯度较低,适用于日常化验工作和教学实验用试剂。 (4)四级品称为实验试剂,英文名称为 Laboratory reagent,简称 LR,杂质含量较高, 仅适用于一般化学实验及作为辅助试剂。 除以上四种规格外,还有光谱纯试剂、色谱纯试剂、基准试剂等,可根据需要选用。 分析中,有时还使用指示剂和生物染色素,如甲基橙、酚酞、茜素红 S 等,这两类试剂都 不分规格。 2、配制溶液的试剂符合分析项目要求 (1)配制标准溶液或一般提取用溶剂,可用化学纯; (2)配制微量物质的标准溶液时,所用的试剂纯度应在分析纯以上。 (3)作为标定标准摩尔浓度液用的试剂纯度应为基准级或优级纯。 (4)一般试剂可用化学纯。如遇试剂空白较高时,则需用更纯的试剂。 (5)溶液未指定用何种溶剂配制时,均指水溶液。 二、标准溶液 (一)基准物质 1、定义及要求 用来直接配制标准溶液或标定溶液浓度的物质称为基准物质。作为基准物质应符合下 列要求: (1)物质的组成应与化学式完全相符。若含结晶水,其结晶水的含量也应与化学式 相符。如草酸 H2C2O4·2H2O,硼砂 Na2B4O7·10H2O 等。 (2)试剂的纯度要足够高,一般要求其纯度应在 99.9%以上,而杂质含量应少到不 致于影响分析的准确度。 (3)试剂在一般情况下应该很稳定。例如不易吸收空气中的水份和 CO2,也不易被 空气所氧化等。 (4)试剂最好有比较大的摩尔质量。这样一来,对相同摩尔数而言,称量时取量较 多,而使称量相对误差减小
(5)试剂参加反应时,应按反应方程式定量进行而没有副反应。 2、最常用的基准物质有以下几类: (1)用于酸碱反应:无水碳酸钠Na2CO3,硼砂Na2B4O710H2O,邻苯二甲酸氢钾 KHC8H4O4,恒沸点盐酸,苯甲酸H(CH5O2),草酸HC2O42H2O等。 (2)用于配位反应:硝酸铅PbNO2,氧化锌ZnO,碳酸钙CaCO,硫酸镁 MgSO47HO及各种纯金属如Cu,Zn,Cd,Al,Co,Ni等。 (3)用于氧化还原反应:重铬酸钾K2Cr2O,溴酸钾KBO3,碘酸钾KIO3,碘酸氢 钾KH(IO3)2,草酸钠NaC2O4,氧化砷(II)As2O3,硫酸铜CuSO45H2O和纯铁等。 (4)用于沉淀反应:银Ag,硝酸银AgNO,氯化纳NaCl,氯化钾KCL,溴化钾(从 溴酸钾制备的)等。 以上这些反应的含量一般在99.9%以上,甚至可达99.99%以上。值得注重的是,有 些超纯物质和光谱纯试剂的纯度虽然很高,但这只说明其中金属杂质的含量很低而已,却 并不表明它的主成分含量在99.9%以上。有时候因为其中含有不定组成的水分和气体杂 质,以及试剂本身的组成不固定等原因,会使主成分的含量达不到99.9%,也就不能用作 基准物质了。因此不得随意选择基准物质。 表1最常用基准物质的干燥条件和应用 基准物质 干燥后的组成 干燥条件C 标定对象 名称 分子式 碳酸氢钠 Na2HCO3 NaCO3 270~300 酸 碳酸钠 Na2CO310H2O Na2CO3 270~300 酸 放在含NaCI和蔗糖 硼砂 NazB4O710H2O NazB4O710H2O 酸 饱和液的干燥器中 碳酸氢钾 KHCO3 KCO3 270~300 酸 草酸 H2C2042H20 HC2042H20 室温空气干燥 碱或KMnO4 邻苯二甲酸氢 KHCsHaO4 KHCsH4O4 110~120 碱 钾 重铬酸钾 K2Cr207 K2Cr207 140~150 还原剂 8
8 (5)试剂参加反应时,应按反应方程式定量进行而没有副反应。 2、最常用的基准物质有以下几类: (1)用于酸碱反应:无水碳酸钠 Na2CO3,硼砂 Na2B4O7·10H2O,邻苯二甲酸氢钾 KHC8H4O4,恒沸点盐酸,苯甲酸 H(C7H5O2),草酸 H2C2O4·2H2O 等。 (2)用于配位反应:硝酸铅 Pb(NO3)2,氧化锌 ZnO,碳酸钙 CaCO3,硫酸镁 MgSO4·7H2O 及各种纯金属如 Cu,Zn,Cd,Al,Co,Ni 等。 (3)用于氧化还原反应:重铬酸钾 K2Cr2O7,溴酸钾 KBrO3,碘酸钾 KIO3,碘酸氢 钾 KH(IO3)2,草酸钠 Na2C2O4,氧化砷(III)As2O3,硫酸铜 CuSO4·5H2O 和纯铁等。 (4)用于沉淀反应:银 Ag,硝酸银 AgNO3,氯化纳 NaCl,氯化钾 KCl,溴化钾(从 溴酸钾制备的)等。 以上这些反应的含量一般在 99.9%以上,甚至可达 99.99%以上。值得注重的是,有 些超纯物质和光谱纯试剂的纯度虽然很高,但这只说明其中金属杂质的含量很低而已,却 并不表明它的主成分含量在 99.9%以上。有时候因为其中含有不定组成的水分和气体杂 质,以及试剂本身的组成不固定等原因,会使主成分的含量达不到 99.9%,也就不能用作 基准物质了。因此不得随意选择基准物质。 表 1 最常用基准物质的干燥条件和应用 基准物质 干燥后的组成 干燥条件 C 标定对象 名称 分子式 碳酸氢钠 Na2HCO3 Na2CO3 270~300 酸 碳酸钠 Na2CO3·10H2O Na2CO3 270~300 酸 硼砂 Na2B4O7·10H2O Na2B4O7·10H2O 放在含 NaCl 和蔗糖 饱和液的干燥器中 酸 碳酸氢钾 KHCO3 KCO3 270~300 酸 草酸 H2C2O4·2H2O H2C2O4·2H2O 室温空气干燥 碱或 KMnO4 邻苯二甲酸氢 钾 KHC8H4O4 KHC8H4O4 110~120 碱 重铬酸钾 K2Cr2O7 K2Cr2O7 140~150 还原剂
溴酸钾 KBrO3 KBrO3 130 还原剂 碘酸钾 KIO3 KIO3 130 还原剂 铜 Cu Cu 室温干燥器中保存 还原剂 三氧化二砷 As203 As203 同上 氧化剂 草酸钠 NaC2O4 NaC2O4 130 氧化剂 碳酸钙 CaCO3 CaCO3 110 EDTA 硝酸铅 Pb(NO3)2 Pb(NO3)2 室温干燥器中保存 EDTA 氧化锌 Zno Zno 900~1000 EDTA 锌 Zn 19 室温干燥器中保存 EDTA 氯化钠 NaCl NaCl 500-600 AgNO3 氯化钾 KCI KCI 500~600 AgNO3 硝酸银 AgNO3 AgNO3 220~250 氯化物 六、课后记 9
9 溴酸钾 KBrO3 KBrO3 130 还原剂 碘 酸 钾 KIO3 KIO3 130 还原剂 铜 Cu Cu 室温干燥器中保存 还 原 剂 三氧化二砷 As2O3 As2O3 同上 氧化剂 草酸钠 Na2C2O4 Na2C2O4 130 氧化剂 碳酸钙 CaCO3 CaCO3 110 EDTA 硝酸铅 Pb(NO3)2 Pb(NO3)2 室温干燥器中保存 EDTA 氧化锌 ZnO ZnO 900~1000 EDTA 锌 Zn Zn 室温干燥器中保存 EDTA 氯化钠 NaCl NaCl 500~600 AgNO3 氯化钾 KCl KCl 500~600 AgNO3 硝酸银 AgNO3 AgNO3 220~250 氯化物 六、课后记
《食品分析》教案 (第2次课2学时) 一、授课题目 第一章食品分析基本知识 第三节试剂和溶液(2)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本次内容,要求学生了解食品分析过程中试剂的配制方法。掌握非基 准物质标准溶液的配制、保存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标准溶液的配制、保存方法 难点:不同浓度、不同需求量下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 四、主要参考资料 《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标准(GB/T5009-2003)中华人民共和 国卫生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3 五、教学过程 1、学时分配:2学时 2、辅导手段:课间、课后答疑 3、教学办法:讲授 4、板书设计:(见上页) 5、教学内容 10
10 《食品分析》教案 (第 2 次课 2 学时) 一、授课题目 第一章 食品分析基本知识 第三节 试剂和溶液(2)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本次内容,要求学生了解食品分析过程中试剂的配制方法。掌握非基 准物质标准溶液的配制、保存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标准溶液的配制、保存方法 难点:不同浓度、不同需求量下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 四、主要参考资料 《食品卫生检验方法 理化部分》标准(GB/T5009-2003)中华人民共和 国卫生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3 五、教学过程 1、学时分配:2 学时 2、辅导手段:课间、课后答疑 3、教学办法:讲授 4、板书设计: (见上页) 5、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