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名言 如果—位教育工作者不能明确说出他的教育活动的目的,那就跟一个建筑师在为一座新 建筑奠基时还不知道要建筑什么东西一样,令人不可理解 (俄)乌申斯基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 (德)马克思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邓小平 第三章教育目的 在了解教育本质之后,知道了教育是什么,我们还必须进一步认识教育目的是什么?教 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等等。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搞清楚的重要问题。倘 若我们不明白这些,教育工作就失去了目标与方向,也就谈不上教育质量问题。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的概念 一切有组织、有计划的工作都是有目的的。教育工作是培养人的,需要较长的周期,它 不仅是有计划、有组织的,而且是要经过周密而长远地计划、严密而系统地组织,无疑它的 目的性是很强的。教育目的就是规定着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 题。它是统治者或教育者根据统治阶级和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格的要求,所确定的 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规格。它一方面指明教育所培养的人应具有何种社会功能;另一方面规定
教 育 名 言 如果一位教育工作者不能明确说出他的教育活动的目的,那就跟一个建筑师在为一座新 建筑奠基时还不知道要建筑什么东西一样,令人不可理解。 ———(俄)乌申斯基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 ———(德)马克思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 邓小平 第三章 教育目的 在了解教育本质之后,知道了教育是什么,我们还必须进一步认识教育目的是什么?教 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等等。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搞清楚的重要问题。倘 若我们不明白这些,教育工作就失去了目标与方向,也就谈不上教育质量问题。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意义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一切有组织、有计划的工作都是有目的的。教育工作是培养人的,需要较长的周期,它 不仅是有计划、有组织的,而且是要经过周密而长远地计划、严密而系统地组织,无疑它的 目的性是很强的。教育目的就是规定着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 题。它是统治者或教育者根据统治阶级和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格的要求,所确定的 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规格。它一方面指明教育所培养的人应具有何种社会功能;另一方面规定
教育所培养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素质。教育目的最终是要通过具体的培养目标来体现的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教育方针是指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 段规定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是指导教育工作发展的根本指针,它包括确定教育性质和 方向、教育目的和实现教育目的根本途径等部分。培养目标是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学校或 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和要求。它在教育目的指导下,根据不同学校或专业特点制定 的。教学目标是指具体的课程、教学单元和教学环节所追求的目标。如课程目标、单元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和活动目标的等。教育目的是总目标,它指导着培养目标的制定,而教学目标 又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现在,人们也从广义上 来理解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就包括培养目标和具体的教学目标。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 ①教育目的可以引导和控制教育对象的发展。由于教育目的本身含有对学生成长的期望 和要求,因此,教育者对学生不符合教育目的的行为总是予以引导或纠正,把学生的发展纳 入到预定的方向中去:另一方面体现在学生的自我控制上,这是因为当受教育者意识到教育 目的对自己未来发展成长的意义和要求时,往往能增强他在教育活动中不断完善自身努力程 度,把合乎教育目的的发展作为努力方向,主动发展和规划自己。②教育目的能够制约和影 响教育活动的过程。教育目的确定以后,它就对教育的各个方面具有规定和支配作用。教育 的内容、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教育中的各种活动乃至教育的制度和结构,都要按照一定的教 育目的去确定。比如,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提出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 力和创造精神为重点,所以新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就体现了灵活性、生成性:内容在组织上 体现了多样性、生动性,有利于学生探究,有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地教学:在教育方法和手 段上,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 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现代化的学习工具 ③教育目的是评价教育工作成效的基本依据。教育活动的得与失、质量高与底、目标达到的 程度等,教育目的是其直接判断依据。一所学校好与坏的评价,关键是看培养出来的学生是 不是按照教育目的的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检查教育效果、评价教育质量必须以教育目的和 培养目标为准绳。总之,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所要达到的 结果和归宿。离开了教育目的,教育活动将失去航向和指针
教育所培养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素质。教育目的最终是要通过具体的培养目标来体现的。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教育方针是指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 段规定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是指导教育工作发展的根本指针,它包括确定教育性质和 方向、教育目的和实现教育目的根本途径等部分。培养目标是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学校或 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和要求。它在教育目的指导下,根据不同学校或专业特点制定 的。教学目标是指具体的课程、教学单元和教学环节所追求的目标。如课程目标、单元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和活动目标的等。教育目的是总目标,它指导着培养目标的制定,而教学目标 又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现在,人们也从广义上 来理解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就包括培养目标和具体的教学目标。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 ①教育目的可以引导和控制教育对象的发展。由于教育目的本身含有对学生成长的期望 和要求,因此,教育者对学生不符合教育目的的行为总是予以引导或纠正,把学生的发展纳 入到预定的方向中去;另一方面体现在学生的自我控制上,这是因为当受教育者意识到教育 目的对自己未来发展成长的意义和要求时,往往能增强他在教育活动中不断完善自身努力程 度,把合乎教育目的的发展作为努力方向,主动发展和规划自己。②教育目的能够制约和影 响教育活动的过程。教育目的确定以后,它就对教育的各个方面具有规定和支配作用。教育 的内容、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教育中的各种活动乃至教育的制度和结构,都要按照一定的教 育目的去确定。比如,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提出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 力和创造精神为重点,所以新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就体现了灵活性、生成性;内容在组织上 体现了多样性、生动性,有利于学生探究,有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地教学;在教育方法和手 段上,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 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现代化的学习工具。 ③教育目的是评价教育工作成效的基本依据。教育活动的得与失、质量高与底、目标达到的 程度等,教育目的是其直接判断依据。一所学校好与坏的评价,关键是看培养出来的学生是 不是按照教育目的的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检查教育效果、评价教育质量必须以教育目的和 培养目标为准绳。总之,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所要达到的 结果和归宿。离开了教育目的,教育活动将失去航向和指针
材料Ⅲ—1关于教育目的 在这个主要的问题上,我尽量把眼界放宽一些,以便能囊括当前教育领域中所有的主要 观点。一些人认为教育应当从其自身出发提高学生的理解力或者知识推理能力以及智力); 另一些人则认为,教育应当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有些人把“个性”和“自治 看作头等重要的东西。有些人相信全面发展,相信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成就之间,在艺术和科 学之间达成某种平衡;另外一些人则更重视在一些专门领域中取得杰出成绩。还有一些人提 倡社会的需求,倡导社会的需求,倡导确保为社会提供一支人数众多的有文化的劳动大军记 忆确保有知识分子参与的民主制度。一些人强调人的艺术品质另一些人强调人的道德品质。 总之,教育目的之多几乎无穷无尽。所有上述目的对教师来说都是熟悉的,要么是他在培训 期间接受的原则,要么是他教学经验的总结。然而,我怀疑只有相当少的教师有机会对这些 目的进行耐心的筛选,仔细的权衡,找出它们之间存在何种联系,然后再得出一个合理的结 论以决定哪些是最终值得采用的目的。 〔英〕约翰怀特著,李永宏等译:《再论教育目的》,教育科学岀版社,1997年。 、教育目的的特点 教育目的就其性质而言,是由社会的性质决定的。但不论是什么社会,其教育目的的特 点是共同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育目的的理想性 教育目的是确定培养人才的一种理想的规格,是教育工作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但教育工 作实际的结果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理想的水平。尽管如此,我们 永远也不能放弃这种追求,应尽最大努力使学生接近理想的水平,最大程度的实现教育目的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性
材料Ⅲ—1 关于教育目的 在这个主要的问题上,我尽量把眼界放宽一些,以便能囊括当前教育领域中所有的主要 观点。一些人认为教育应当从其自身出发提高学生的理解力(或者知识,推理能力以及智力); 另一些人则认为,教育应当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有些人把“个性”和“自治” 看作头等重要的东西。有些人相信全面发展,相信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成就之间,在艺术和科 学之间达成某种平衡;另外一些人则更重视在一些专门领域中取得杰出成绩。还有一些人提 倡社会的需求,倡导社会的需求,倡导确保为社会提供一支人数众多的有文化的劳动大军记 忆确保有知识分子参与的民主制度。一些人强调人的艺术品质,另一些人强调人的道德品质。 总之,教育目的之多几乎无穷无尽。所有上述目的对教师来说都是熟悉的,要么是他在培训 期间接受的原则,要么是他教学经验的总结。然而,我怀疑只有相当少的教师有机会对这些 目的进行耐心的筛选,仔细的权衡,找出它们之间存在何种联系,然后再得出一个合理的结 论以决定哪些是最终值得采用的目的。 ——〔英〕约翰·怀特著,李永宏等译:《再论教育目的》,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年。 二、教育目的的特点 教育目的就其性质而言,是由社会的性质决定的。但不论是什么社会,其教育目的的特 点是共同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育目的的理想性 教育目的是确定培养人才的一种理想的规格,是教育工作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但教育工 作实际的结果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理想的水平。尽管如此,我们 永远也不能放弃这种追求,应尽最大努力使学生接近理想的水平,最大程度的实现教育目的。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性
为了更好的理解教育目的,使人们感到教育目的是实在而具体的,我们主张既要从狭义上理 解教育目的,又要从广义上理解教育目的。就广义而言,教育目的一般有这几个层次:国家 (或政党)的教育目的、学校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校长的思想)、家长的教育目的(包 括学生自己的)和教师的教育目的。尤其是教师的教育目的观,它不仅受到各层次教育目的 观的直接影响,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材料Ⅲ—2 不同层次教育目的例举 美国提出现代人必须具有三种素质和五种能力 三种素质——①基本技能:即阅读书写能力、倾听和口头表达能力、数学运算能力 ②思维能力∷即能有新想法,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根据符号图象进行思维分析。③个人 品质:即热爱工作,有敬业精神,自重,有自信心;有社会责任感、集体责任感,自律,能 正确评价自己;正直、诚实,遵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五种能力—①合理利用与支配各 类资源的能力,包括对时间、经费、设备、人力的利用和支配。②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能 够作为集体的一员参与工作,诚心为顾客服务,坚持以理服人,调整利益以求妥协,能与背 景不同的人共事。③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④综合与分析能力。⑤运用各种技术的能 日本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①有高度教养和出色人品(日本教育界十分强调加强德育,并提 出“德育是关系日本21世纪命运的关键”);②能对社会发展和增进福利作出贡献;③有独 创性;④具有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遭到破坏、人口爆炸、民族冲突、贫困和饥饿等复杂问题 的能力;⑤要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 —杨德广: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研究》1999年第2期,p34 日本丰桥市立羽田中学的《学校管理案》中确定的“本校的教育目标”是:以培养“不
为了更好的理解教育目的,使人们感到教育目的是实在而具体的,我们主张既要从狭义上理 解教育目的,又要从广义上理解教育目的。就广义而言,教育目的一般有这几个层次:国家 (或政党)的教育目的、学校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校长的思想)、家长的教育目的(包 括学生自己的)和教师的教育目的。尤其是教师的教育目的观,它不仅受到各层次教育目的 观的直接影响,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材料Ⅲ—2 不同层次教育目的例举 美国提出现代人必须具有三种素质和五种能力: 三种素质——①基本技能:即阅读书写能力、倾听和口头表达能力、数学运算能力。 ②思维能力:即能有新想法,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根据符号图象进行思维分析。③个人 品质:即热爱工作,有敬业精神,自重,有自信心;有社会责任感、集体责任感,自律,能 正确评价自己;正直、诚实,遵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五种能力——①合理利用与支配各 类资源的能力,包括对时间、经费、设备、人力的利用和支配。②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能 够作为集体的一员参与工作,诚心为顾客服务,坚持以理服人,调整利益以求妥协,能与背 景不同的人共事。③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④综合与分析能力。⑤运用各种技术的能 力。 日本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①有高度教养和出色人品(日本教育界十分强调加强德育,并提 出“德育是关系日本 21 世纪命运的关键”);②能对社会发展和增进福利作出贡献;③有独 创性;④具有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遭到破坏、人口爆炸、民族冲突、贫困和饥饿等复杂问题 的能力;⑤要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 ——杨德广:“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研究》1999 年第 2 期,p34 日本丰桥市立羽田中学的《学校管理案》中确定的“本校的教育目标”是:以培养“不
怕风雨”、开朗的、健壮的、心灵宽广的人为目标。要求学生成为:①创造性的人——具有 自学的精神,确立向往未来的理想;勤于思考,追求创造性的欢乐。②心灵宽广的人一—养 成重视礼仪,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培养同情心及互相信赖、心胸宽广的精神。③顽强的人 不怕任何困难,体魄健壮;永不自满。 李兆德《魏书生教育方法100例》,辽宁教育出版社,1985年7月p10 (三)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性 分析古今中外的教育目的,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育目的里既包含有人的共性的培养, 又包含有人的个性的培养。或侧重于培养共性,或侧重于培养个性,或兼而有之。这与确定 教育目的的指导思想有关。从历史的角度看,在确定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曾有两种相互对 立的指导思想;即社会本位论和个体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要适应社会需要,培 养符合国家根本精神的有用公民。他们认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不存在个人价值 如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等人就持这种观点。个人本位论也称“个人价值论”,认为教 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需要出发,人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学生个人是教 育活动的中心,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如卢梭、边沁等人就持这种观点。实际上,走极端 都是片面的,教育目的的确定既要考虑社会需要,也要考虑个人的需要。也就是既要培养人 的共性,又要培养人的个性。因为共性是构成社会的基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个性是社会 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变革的前提(从人的心理因素而言)。共性和个性共同构成人的素质 也就是要培养具有共性的个性和具有个性的共性,使之和谐统一。当然,共性和个性的结构 比例,应视所从事的职业和所处的场合而定,而且人是有差异性的 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首先,教育目的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不同的社会制度,对人才规格的 要求不一样,所以教育目的是不一样的,尤其是社会的政治制度直接决定着对受教育者的政 治方向和道德素养的要求。如封建社会要求教育培养为封建政治服务的“明人伦”的君子等。 其次,教育目的的确定要受到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尤其是科技发展水平。科技水平越高 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高。如现代社会科技高速发展,要求注重培养人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
怕风雨”、开朗的、健壮的、心灵宽广的人为目标。要求学生成为:①创造性的人——具有 自学的精神,确立向往未来的理想;勤于思考,追求创造性的欢乐。②心灵宽广的人——养 成重视礼仪,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培养同情心及互相信赖、心胸宽广的精神。③顽强的人 ——不怕任何困难,体魄健壮;永不自满。 ——李兆德《魏书生教育方法 100 例》,辽宁教育出版社,1985 年 7 月 p10 (三)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性 分析古今中外的教育目的,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育目的里既包含有人的共性的培养, 又包含有人的个性的培养。或侧重于培养共性,或侧重于培养个性,或兼而有之。这与确定 教育目的的指导思想有关。从历史的角度看,在确定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曾有两种相互对 立的指导思想;即社会本位论和个体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要适应社会需要,培 养符合国家根本精神的有用公民。他们认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不存在个人价值。 如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等人就持这种观点。个人本位论也称“个人价值论”,认为教 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需要出发,人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学生个人是教 育活动的中心,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如卢梭、边沁等人就持这种观点。实际上,走极端 都是片面的,教育目的的确定既要考虑社会需要,也要考虑个人的需要。也就是既要培养人 的共性,又要培养人的个性。因为共性是构成社会的基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个性是社会 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变革的前提(从人的心理因素而言)。共性和个性共同构成人的素质, 也就是要培养具有共性的个性和具有个性的共性,使之和谐统一。当然,共性和个性的结构 比例,应视所从事的职业和所处的场合而定,而且人是有差异性的。 三、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首先,教育目的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不同的社会制度,对人才规格的 要求不一样,所以教育目的是不一样的,尤其是社会的政治制度直接决定着对受教育者的政 治方向和道德素养的要求。如封建社会要求教育培养为封建政治服务的“明人伦”的君子等。 其次,教育目的的确定要受到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尤其是科技发展水平。科技水平越高 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高。如现代社会科技高速发展,要求注重培养人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
力等 再次,确定教育目的还受到一定社会的教育思想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一定社会起支配地 位的教育思想必然制约着一定社会教育目的的制定。如我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重视道德教 育,而墨家的教育思想重视科技教育。封建社会“独尊儒术”后,其教育目的就一直强调德 育,而忽视科技知识的传授。再如传统派教育思想比较强调培养人的“服从”意识,而现代 派教育思想比较强调培养人的“反叛”精神,它们都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教育目的产生 着影响。同时,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也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定。如西方传统文化较强调培养 人的个性,鼓励人冒险和创新:东方传统文化较强调培养人的共性,遵循中庸之道,如儒家 文化 另外,确定教育目的还要受到教育对象的制约。不同时代的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 特征存在差异性,所以在制定教育目的时也必然要考虑,比如所强调的素质重点就可能不 样。特别是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时,更要考虑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 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表述 (一)我国教育目的表述的沿革 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对教育目的的表述不尽相同,都基本精神是一致的,现分述如 下 1951年3月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普通中学的宗旨和教育目标是使青 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 极的成员”。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 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 动者”。现在看来,当时毛泽东提出的是教育目的,而非教育方针。这就是造成后来有好多 人把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等同的直接原因。毛泽东提出的教育目的为我国以后社会主义教育
力等。 再次,确定教育目的还受到一定社会的教育思想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一定社会起支配地 位的教育思想必然制约着一定社会教育目的的制定。如我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重视道德教 育,而墨家的教育思想重视科技教育。封建社会“独尊儒术”后,其教育目的就一直强调德 育,而忽视科技知识的传授。再如传统派教育思想比较强调培养人的“服从”意识,而现代 派教育思想比较强调培养人的“反叛”精神,它们都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教育目的产生 着影响。同时,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也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定。如西方传统文化较强调培养 人的个性,鼓励人冒险和创新;东方传统文化较强调培养人的共性,遵循中庸之道,如儒家 文化。 另外,确定教育目的还要受到教育对象的制约。不同时代的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 特征存在差异性,所以在制定教育目的时也必然要考虑,比如所强调的素质重点就可能不一 样。特别是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时,更要考虑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表述 (一)我国教育目的表述的沿革 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对教育目的的表述不尽相同,都基本精神是一致的,现分述如 下: 1951 年 3 月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普通中学的宗旨和教育目标是使青 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 极的成员”。 1957 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 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 动者”。现在看来,当时毛泽东提出的是教育目的,而非教育方针。这就是造成后来有好多 人把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等同的直接原因。毛泽东提出的教育目的为我国以后社会主义教育
目的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我国后来的各个历史阶段的教育目的的不同表述,都是1957年教 育目的的延续和发展。 1978年,我国的教育目的在人大会议通过的宪法中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 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 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1年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教育目的的表述为:“坚持德 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相结合。”在同年11月的五届人大政府工作 报告中指出教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 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又红又专的人才,坚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和 工人农民相结合。”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 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 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 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奠定基础。”在这里,首次把 提高全民族素质纳入教育目的。 (二)我国当前对教育目的的表述 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中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 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 班人”。这就是当前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而其教育目的就是一句话“培养德、智、体等 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这句话高度概括。1999年6月《中共 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又较为具体的表述为:“以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 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01年6月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 定》再一次明确提出“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
目的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我国后来的各个历史阶段的教育目的的不同表述,都是 1957 年教 育目的的延续和发展。 1978 年,我国的教育目的在人大会议通过的宪法中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 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 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1 年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教育目的的表述为:“坚持德 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相结合。”在同年 11 月的五届人大政府工作 报告中指出教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 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又红又专的人才,坚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和 工人农民相结合。” 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 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 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198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 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奠定基础。”在这里,首次把 提高全民族素质纳入教育目的。 (二)我国当前对教育目的的表述 1995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中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 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 班人”。这就是当前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而其教育目的就是一句话“培养德、智、体等 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这句话高度概括。1999 年 6 月《中共 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又较为具体的表述为:“以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 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01 年 6 月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 定》再一次明确提出“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
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 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总之,要想既高度概括又明确而具体的 表述我国现行的教育目的有一定的困难,但它的基本精神是比较明确的 、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一)人的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 “素质”是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与社 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人的素质涉及身体素质、政治素质、思想 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智能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心理素质等,综合起来,就 是德、智、体、美几个方面的素质。 不同历史时期我国的教育目的的表述中,都提到培养人的基本规格要求:使受教育者在 德、智、体”等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因为这几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人的生 存和发展,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缺少了任何一个方面的素质,都可 以说是一个不健全的人。为此,我们对受教育者必须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使他们能够成为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 班人。 但有几点需要明确的是:(1)全面发展不是德、智、体、美各个方面平均发展、均衡发 展。全面发展是指人的素质各个方面协调发展;(2)“德育、智育、体育”不是人的素质, 而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教育的基本内容:(3)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再次把“美”的素养列入教育目的,这说明我 们国家对教育目的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发展:(4)要理解为什么新时期的教育目的的表述中不 提“劳”和“劳动教育”。未提“劳”,并不是说“劳动教育”不重要,或者是停开这些方面 的课程,而是因为“劳动教育”融合到其它几育里。比如,劳动观念、态度、行为习惯的形 成融合到德育中,劳动技术教育属于智育的重要部分,同时,劳动可促使人的身心健康,劳 动中的“美”又和体育、美育相交融 (二)人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教育目的中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
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 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总之,要想既高度概括又明确而具体的 表述我国现行的教育目的有一定的困难,但它的基本精神是比较明确的。 二、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一)人的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 “素质”是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与社 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人的素质涉及身体素质、政治素质、思想 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智能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心理素质等,综合起来,就 是德、智、体、美几个方面的素质。 不同历史时期我国的教育目的的表述中,都提到培养人的基本规格要求:使受教育者在 “德、智、体”等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因为这几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人的生 存和发展,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缺少了任何一个方面的素质,都可 以说是一个不健全的人。为此,我们对受教育者必须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使他们能够成为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 班人。 但有几点需要明确的是:(1)全面发展不是德、智、体、美各个方面平均发展、均衡发 展。全面发展是指人的素质各个方面协调发展;(2)“德育、智育、体育”不是人的素质, 而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教育的基本内容;(3)在 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再次把“美”的素养列入教育目的,这说明我 们国家对教育目的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发展;(4)要理解为什么新时期的教育目的的表述中不 提“劳”和“劳动教育”。未提“劳”,并不是说“劳动教育”不重要,或者是停开这些方面 的课程,而是因为“劳动教育”融合到其它几育里。比如,劳动观念、态度、行为习惯的形 成融合到德育中,劳动技术教育属于智育的重要部分,同时,劳动可促使人的身心健康,劳 动中的“美”又和体育、美育相交融。 (二)人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教育目的中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
班人,这是对我国培养人才的统一要求,是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应该达到的,是个体发展的共 性。同时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同,每个人的发展又各不相同, 体现出鲜明的个性特点。怎样正确处理个体发展的共性和个性、创造性之间的关系呢?首先, 要以全面发展来促进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因为,全面发展是个性和创造性发展的基础。学 生有了比较全面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更有利于学习某一方面的知识技能,才能在某一方面 更具有创造性。“韩寒现象”为众多的教育家所不赞成。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各方面是一个统 的整体,人的发展需要来自各个方面不同“营养”,仅仅一个方面发展,那这种发展是片 面的、残缺不全的。其次,要以个性、创造性发展来推动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 发展,在自己乐于从事的活动中取得了好的成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利 于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从而能更好地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三)“劳动者”、建设者、接班人 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指的是受教育者所要承担和发挥的社会功能,是受 教育者的社会职责,也是不同时期教育目的表述中的中心词。因为培养什么样的人,关系到 我们国家的性质、前途、命运。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所培养的人,无论是从事脑力劳动还是体 力劳动,无论是国家的公务员还是平民老百姓,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都要参与社会 主义建设,都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而不是不劳而食的剥削者、寄生虫和贪图享受的精神贵 族。同时,他们又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必须坚持和保卫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阵地 永葆社会主义本色不变。对“接班人”的理解不能曲解为国家领导或者是各级管理干部,每 个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公民都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当今国际上政治风云变幻,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和较量日益激烈,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尤为重要。所以,江泽民同志指出: 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的前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年一代的状况。要以对今后十年乃至下 个世纪中国社会主义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着眼于培养广大青少年。”① 三、我国中学的培养目标 (一)我国初中阶段的培养目标 (1)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初步了解辩证 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初步具有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思想,具有守信、 勤奋、自立、合作、乐观、进取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遵纪守法,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
班人,这是对我国培养人才的统一要求,是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应该达到的,是个体发展的共 性。同时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同,每个人的发展又各不相同, 体现出鲜明的个性特点。怎样正确处理个体发展的共性和个性、创造性之间的关系呢?首先, 要以全面发展来促进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因为,全面发展是个性和创造性发展的基础。学 生有了比较全面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更有利于学习某一方面的知识技能,才能在某一方面 更具有创造性。“韩寒现象”为众多的教育家所不赞成。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各方面是一个统 一的整体,人的发展需要来自各个方面不同“营养”,仅仅一个方面发展,那这种发展是片 面的、残缺不全的。其次,要以个性、创造性发展来推动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 发展,在自己乐于从事的活动中取得了好的成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利 于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从而能更好地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三)“劳动者”、建设者、接班人 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指的是受教育者所要承担和发挥的社会功能,是受 教育者的社会职责,也是不同时期教育目的表述中的中心词。因为培养什么样的人,关系到 我们国家的性质、前途、命运。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所培养的人,无论是从事脑力劳动还是体 力劳动,无论是国家的公务员还是平民老百姓,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都要参与社会 主义建设,都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而不是不劳而食的剥削者、寄生虫和贪图享受的精神贵 族。同时,他们又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必须坚持和保卫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阵地, 永葆社会主义本色不变。对“接班人”的理解不能曲解为国家领导或者是各级管理干部,每 个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公民都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当今国际上政治风云变幻,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和较量日益激烈,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尤为重要。所以,江泽民同志指出: “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的前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年一代的状况。要以对今后十年乃至下 个世纪中国社会主义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着眼于培养广大青少年。”① 三、我国中学的培养目标 (一)我国初中阶段的培养目标 (1)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初步了解辩证 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初步具有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思想,具有守信、 勤奋、自立、合作、乐观、进取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遵纪守法,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
惯,具有分辨是非和自我教育的能力。(2)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具 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 度,掌握一些简单的科学方法。(3)初步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知识和正确方法。养成讲究卫 生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4)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形成健康的志趣和爱好。(5)学会 生活自理和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一些 择业的常识,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我国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 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树立为人民服 务的思想,具有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甘于奉献的精神;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礼 貌行为:具有分辨是非和自立自律的能力。(2)掌握现代社会需要的普通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和基本技能,具有自觉的学习态度和自学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具有创新的精神和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3)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身心保 健的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观念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一定的应变能力。 (4)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具有基本的技术意识和初步的择业能力,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 和现代生活技能 材料Ⅲ 现代人的标准 什么是现代的人,或具有现代性的人?在这方面最具有影响的研究是美国社会学家英格 尔斯( In keles,A.)的工作。他在《人的现代化》-书中指出,个人的“现代性”是很多 性质的综合体,而非某一单纯的特质。他从12个方面大体勾勒出一个现代人的形象:(1) 现代人准备和乐于接受他末经过的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行为方式;(2)准备 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3)思路开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各方面的不同意见、看 法;(4)注意现在和未来,守时惜时;(5)强烈个人效能感,对人和社会的能力充满信心
惯,具有分辨是非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2)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具 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 度,掌握一些简单的科学方法。(3)初步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知识和正确方法。养成讲究卫 生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 (4)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形成健康的志趣和爱好。(5)学会 生活自理和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一些 择业的常识,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我国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 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树立为人民服 务的思想,具有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甘于奉献的精神;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礼 貌行为;具有分辨是非和自立自律的能力。(2)掌握现代社会需要的普通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和基本技能,具有自觉的学习态度和自学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具有创新的精神和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3)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身心保 健的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观念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一定的应变能力。 (4)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具有基本的技术意识和初步的择业能力,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 和现代生活技能。 材料Ⅲ——3 现代人的标准 什么是现代的人,或具有现代性的人?在这方面最具有影响的研究是美国社会学家英格 尔斯(Inkeles,A.)的工作。他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个人的“现代性”是很多 性质的综合体,而非某一单纯的特质。他从 12 个方面大体勾勒出一个现代人的形象:(1) 现代人准备和乐于接受他未经过的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行为方式;(2)准备 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3)思路开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各方面的不同意见、看 法;(4)注意现在和未来,守时惜时;(5)强烈个人效能感,对人和社会的能力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