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名言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 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礼记学记》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 相长也。 《礼记学记》 学校里所做的一切都应包含深刻的道德意义。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如果有人问我:我怎样能够以简单的公式概括我的教育经验的本质时,我就回答说:要尽 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苏联)马卡连柯 第八章教育原则 自从有教育活动以来,人们就在不停地总结教育活动的实践经验。随着对教育活动经验不 断地积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规律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入,并逐步地提出了一些教育活动应该 遵循的基本要求,从而形成了今天所谓的“教育原则”。对教育原则的研究一直是教育理论研 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节教育原则概述 、教育原则的概念 所谓教育原则是指具体指导教育活动的一般原理、法则,是对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它是 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育规律制定的,是教育活动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广大教育工作 者集体智慧的结晶。教育工作者能否自觉地遵循和贯彻教育原则,直接关系到教育工作的成败 与教育质量的高低,从而影响教育目的的实现。 教育原则在教育理论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反映着人们对教育活动过程本质特点和内 在规律性的认识,体现了人们对教育活动中反映出来的客观规律认识的深刻程度。在人类对教 育理论探究的过程中,教育原则一直是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它的研究及其理论发展的历史, 也是人们对教育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发展的历程。教育原则也是在发展变化的,不同的人对教育 原则的认识也不尽相同。这里要说明的是,以往的教育学教材多谈教学原则,极少专谈教育原
1 教育名言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 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礼记·学记》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 相长也。 ——《礼记·学记》 学校里所做的一切都应包含深刻的道德意义。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如果有人问我:我怎样能够以简单的公式概括我的教育经验的本质时,我就回答说:要尽 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 (苏联)马卡连柯 第八章 教育原则 自从有教育活动以来,人们就在不停地总结教育活动的实践经验。随着对教育活动经验不 断地积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规律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入,并逐步地提出了一些教育活动应该 遵循的基本要求,从而形成了今天所谓的“教育原则”。对教育原则的研究一直是教育理论研 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节 教育原则概述 一、教育原则的概念 所谓教育原则是指具体指导教育活动的一般原理、法则,是对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它是 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育规律制定的,是教育活动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广大教育工作 者集体智慧的结晶。教育工作者能否自觉地遵循和贯彻教育原则,直接关系到教育工作的成败 与教育质量的高低,从而影响教育目的的实现。 教育原则在教育理论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反映着人们对教育活动过程本质特点和内 在规律性的认识,体现了人们对教育活动中反映出来的客观规律认识的深刻程度。在人类对教 育理论探究的过程中,教育原则一直是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它的研究及其理论发展的历史, 也是人们对教育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发展的历程。教育原则也是在发展变化的,不同的人对教育 原则的认识也不尽相同。这里要说明的是,以往的教育学教材多谈教学原则,极少专谈教育原
则。在谈教学原则的同时,又论及德育原则、智育原则、体育原则、美育原则等,甚至以教学 原则代替智育原则。本书讲教育原则是站在更高的一个层面上来概括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这 便于学习者形成教育思想。 、确定教育原则的依据 任何一个教育原则都不是随意提出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依据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确定教育原则要受到教育目的的制约。 任何一个教育原则或教育原则体系的提出,必须服从于一定的教育目的,为实现教育目的 服务。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成为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 用人才。这一目的从总体上规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活动的发展方向和预定的教育结果,指导 和支配着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教育原则作为指导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必然要体现我国社会 主义培养目标这一根本方向,使之成为实现教育目的的保证。例如,科学性、思想性与艺术性 相结合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等都从不同侧 面体现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2、教育原则要正确反映教育的客观规律 教育原则虽然是人们主观制定的,但它必须反映教育过程的客观规律,这样才能确保教育 原则的科学性。由于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有全面与不全面、深刻与不深刻、正确与不正确的 差别,所以人们提出的教育原则不一定总是正确的。同时,由于教育的客观规律也有很多,既 有内部的,又有外部的,既有宏观、中观的,又有微观的。人们会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上去 认识教育规律,所以,教育原则既有它的客观规律性,又具有时代特点和个人特色。随着科学 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入和全面,教育原则及其体系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完 善的。因此,不可把教育原则看成是僵化不变的教条 教育原则是教育规律的反映,规律决定教育原则。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一条规律对应一条 原则。人们依据教育规律制定教育原则有几种不同的情形:有的原则主要是以某个教育规律为 依据,有的原则是以几个教育规律为依据等。因此,我们常常看到一条教育原则反映多条规律 的要求,或一条规律体现在多条教育原则上。所以,研究和制定教育原则,必须深刻认识和了 解教育规律。 3、教育原则也是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则是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因此,教育实践经验越丰富,对教育 规律的认识也就会越全面,从而也就更有助于制定科学的教育原则。人们在长期从事教育实践 活动中,不断探索出一些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对于这些经验或教训反复认识,不断深化
2 则。在谈教学原则的同时,又论及德育原则、智育原则、体育原则、美育原则等,甚至以教学 原则代替智育原则。本书讲教育原则是站在更高的一个层面上来概括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这 便于学习者形成教育思想。 二、确定教育原则的依据 任何一个教育原则都不是随意提出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依据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确定教育原则要受到教育目的的制约。 任何一个教育原则或教育原则体系的提出,必须服从于一定的教育目的,为实现教育目的 服务。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成为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 用人才。这一目的从总体上规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活动的发展方向和预定的教育结果,指导 和支配着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教育原则作为指导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必然要体现我国社会 主义培养目标这一根本方向,使之成为实现教育目的的保证。例如,科学性、思想性与艺术性 相结合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等都从不同侧 面体现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2、教育原则要正确反映教育的客观规律。 教育原则虽然是人们主观制定的,但它必须反映教育过程的客观规律,这样才能确保教育 原则的科学性。由于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有全面与不全面、深刻与不深刻、正确与不正确的 差别,所以人们提出的教育原则不一定总是正确的。同时,由于教育的客观规律也有很多,既 有内部的,又有外部的,既有宏观、中观的,又有微观的。人们会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上去 认识教育规律,所以,教育原则既有它的客观规律性,又具有时代特点和个人特色。随着科学 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入和全面,教育原则及其体系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完 善的。因此,不可把教育原则看成是僵化不变的教条。 教育原则是教育规律的反映,规律决定教育原则。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一条规律对应一条 原则。人们依据教育规律制定教育原则有几种不同的情形:有的原则主要是以某个教育规律为 依据,有的原则是以几个教育规律为依据等。因此,我们常常看到一条教育原则反映多条规律 的要求,或一条规律体现在多条教育原则上。所以,研究和制定教育原则,必须深刻认识和了 解教育规律。 3、教育原则也是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则是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因此,教育实践经验越丰富,对教育 规律的认识也就会越全面,从而也就更有助于制定科学的教育原则。人们在长期从事教育实践 活动中,不断探索出一些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对于这些经验或教训反复认识,不断深化
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经过概括抽象,得出规律性的东西,这既是对教育规律的认识, 也是确定和提出教育原则的过程。例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概括出 “学而时习”、“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教育原则来自教育实践,又指导教育实践。没有对教 育实践活动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就没有教育原则产生的可能 第二节中小学常用的教育原则 根据我国的教育目的和基础教育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目前我国中小学的教育原则主要 有以下几条 、循序渐进的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育工作要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进行,系统 地、有步骤地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品德和发展他们的智力,并养成良好的学习 习惯。 人类知识本身的发展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深化过程。反映人类各门知识的各 学科,也有其自身严密的逻辑系统,一环套一环。如学习语言的“字一一词一—句—一篇”的 顺序:学习数学的“平面几何一一立体几何”的顺序等,前后相互联系。学生认识活动的发展 也有个序,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等。儿童身体的发展也有其 顺序性,如动作是按“由内向外、由上到下”的顺序发展着。教育活动要循序渐进也是教育实 践经验的总结。如《学记》上就有“学不躐等”一条。朱熹读书六法中的第一条就是“循序渐 进”,如要求先读《论语》,再读《孟子》:通一句而后及一句,通一书而后及一书;在道德教育 上也是如此,要求先是“洒扫应对”的教育,后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夸美纽斯也说 过“自然并不跃进,它只是一步一步地前进”,要求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巴甫洛夫同样告诫人 们:“你们在攀登科学顶峰之前,务必把科学的初步知识研究透彻,还没有充分领会前面的东西 时,就决不要动手搞后面的事情”。这说明教学教育活动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要按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系统进行教育 各科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是国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统一颁布的,它不仅反 映学科的逻辑序,而且反映学生的认识序。教师应按教材的体系进行系统地教育,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前进。一般应反对经常性地搞“突击竞赛” 和“题海战术”。特别是中小学,必须以打基础为主,安排学生系统地进行学习,不要冒进 2、要从学生原有的水平出发,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进行教育
3 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经过概括抽象,得出规律性的东西,这既是对教育规律的认识, 也是确定和提出教育原则的过程。例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概括出 “学而时习”、“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教育原则来自教育实践,又指导教育实践。没有对教 育实践活动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就没有教育原则产生的可能。 第二节 中小学常用的教育原则 根据我国的教育目的和基础教育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目前我国中小学的教育原则主要 有以下几条: 一、循序渐进的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育工作要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进行,系统 地、有步骤地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品德和发展他们的智力,并养成良好的学习 习惯。 人类知识本身的发展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深化过程。反映人类各门知识的各 学科,也有其自身严密的逻辑系统,一环套一环。如学习语言的“字——词——句——篇”的 顺序;学习数学的“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的顺序等,前后相互联系。学生认识活动的发展 也有个序,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等。儿童身体的发展也有其 顺序性,如动作是按“由内向外、由上到下”的顺序发展着。教育活动要循序渐进也是教育实 践经验的总结。如《学记》上就有“学不躐等”一条。朱熹读书六法中的第一条就是“循序渐 进”,如要求先读《论语》,再读《孟子》;通一句而后及一句,通一书而后及一书;在道德教育 上也是如此,要求先是“洒扫应对”的教育,后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夸美纽斯也说 过“自然并不跃进,它只是一步一步地前进”,要求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巴甫洛夫同样告诫人 们:“你们在攀登科学顶峰之前,务必把科学的初步知识研究透彻,还没有充分领会前面的东西 时,就决不要动手搞后面的事情”。这说明教学教育活动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要按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系统进行教育 各科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是国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统一颁布的,它不仅反 映学科的逻辑序,而且反映学生的认识序。教师应按教材的体系进行系统地教育,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前进。一般应反对经常性地搞“突击竞赛” 和“题海战术”。特别是中小学,必须以打基础为主,安排学生系统地进行学习,不要冒进。 2、要从学生原有的水平出发,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进行教育
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原有水平,以学生原有的水平为基础,遵循认 知活动和个性品德形成的规律,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教育。如学生掌握知识,一般要经 过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这一程序。德育一般要遵循知、情、意、行的顺序。即教师首先要 传递道德知识、观念,这是基础,而道德行为则是关键。但道德知识要转变成道德行为,还必 须使道德知识升华为道德信念和道德情感,同时要有道德意志的参与,另外,教师还要教导学 生在道德实践中一定要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养成习惯,形成品德。 3、要抓主要矛盾,集中精力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 这一原则并不是要求教师面面俱到、爬行主义,而是要求教师能明确地区分主次、难易, 了解前后内容的联系,抓住重点和难点,有祥有略,以重点带一般,破除难点,扫清前进道路 上的障碍。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突出重点,围绕重点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好预习 和复习,让学生动脑、动手,从而牢固地掌握重点。重点不一定都是难点,围绕难点,教师要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方法,将难变易,将抽象变具体。如若缺乏感性知识,就要加 强直观教学;若基础太差,就要进行补课等:若难点太集中,可适当分散。特别是,既是“难 点”又是“重点”的问题,要加倍小心,集中精力彻底解决,不做“夹生饭”。 4、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 教师要教育学生在学习上既不能好高鹜远,也不能虎头蛇尾、有始无终,或者“打一天鱼 晒三天网”。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讲课要有系统性,而且还要经常性地向学生布置作业,组织预习 和复习,并引导学生有计划地系统地学习课外知识。教育学生学习要持之以恒。培养学生系统 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坚持不懈的刻苦学习的品质。 、巩固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将 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持久地储存在记忆中,当需要运用时,能及时准确地再现出来。同时要求教 师反复抓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求学生不断地进行道德实践,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教育的巩固性原则是由学生学习过程的规律决定的。学习是外界的刺激在大脑中形成的暂 时神经联系,如果不强化,这种暂时性的神经联系将会逐渐消失,遗忘就随之产生。所以,巩 固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历代教育家都很重视这一原则。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温 固而知新”、“默而识(Zh识记)之,学而不厌”。张载曾说:“经籍亦须记得,虽有舜禹之智 吟而不言,不如聋盲之指麾”。就是说,经书也必须记诵,虽然有舜、禹那样的聪颖,只读书 而不记住,还不如聋子和瞎子指点方向。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他 形象地把学习中不注意巩固的现象,比喻为醉汉拉货车边拉边丢,最后到家时,只剩下一辆空 车。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形容只顾教知识而不注意巩固等于“把流水泼到一个筛子上”,什么
4 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原有水平,以学生原有的水平为基础,遵循认 知活动和个性品德形成的规律,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教育。如学生掌握知识,一般要经 过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这一程序。德育一般要遵循知、情、意、行的顺序。即教师首先要 传递道德知识、观念,这是基础,而道德行为则是关键。但道德知识要转变成道德行为,还必 须使道德知识升华为道德信念和道德情感,同时要有道德意志的参与,另外,教师还要教导学 生在道德实践中一定要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养成习惯,形成品德。 3、要抓主要矛盾,集中精力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 这一原则并不是要求教师面面俱到、爬行主义,而是要求教师能明确地区分主次、难易, 了解前后内容的联系,抓住重点和难点,有祥有略,以重点带一般,破除难点,扫清前进道路 上的障碍。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突出重点,围绕重点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好预习 和复习,让学生动脑、动手,从而牢固地掌握重点。重点不一定都是难点,围绕难点,教师要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方法,将难变易,将抽象变具体。如若缺乏感性知识,就要加 强直观教学;若基础太差,就要进行补课等;若难点太集中,可适当分散。特别是,既是“难 点”又是“重点”的问题,要加倍小心,集中精力彻底解决,不做“夹生饭”。 4、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 教师要教育学生在学习上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虎头蛇尾、有始无终,或者“打一天鱼 晒三天网”。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讲课要有系统性,而且还要经常性地向学生布置作业,组织预习 和复习,并引导学生有计划地系统地学习课外知识。教育学生学习要持之以恒。培养学生系统 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坚持不懈的刻苦学习的品质。 二、巩固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将 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持久地储存在记忆中,当需要运用时,能及时准确地再现出来。同时要求教 师反复抓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求学生不断地进行道德实践,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教育的巩固性原则是由学生学习过程的规律决定的。学习是外界的刺激在大脑中形成的暂 时神经联系,如果不强化,这种暂时性的神经联系将会逐渐消失,遗忘就随之产生。所以,巩 固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历代教育家都很重视这一原则。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温 固而知新”、“默而识(Zhī识记)之,学而不厌”。张载曾说:“经籍亦须记得,虽有舜禹之智, 吟而不言,不如聋盲之指麾”。就是说,经书也必须记诵,虽然有舜、禹那样的聪颖,只读书 而不记住,还不如聋子和瞎子指点方向。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他 形象地把学习中不注意巩固的现象,比喻为醉汉拉货车边拉边丢,最后到家时,只剩下一辆空 车。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形容只顾教知识而不注意巩固等于“把流水泼到一个筛子上”,什么
也没留下。没有知识和技能的巩固,就没有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更谈不上知识和技能的运用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使学生清晰地感知和深刻地理解所学的内容 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知得越淸晰,理解得越透彻,越容易巩固。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时, 应充分运用直观教学(如实物直观:各种实物、标本、实验、实习、参观等;模象直观:各种 模型、图片、图表、幻灯片、教学影片等:语言直观: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和体态语的生动形象 的描绘,勾画出直观形象和生动的场面)和逻辑思维(分析、比较、综合),使学生明确概念、 分清层次、掌握关系、突出重点,并使新旧内容保持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新的观念、知识和技 能和构建新的观念、知识和技能结构。 2、根据遗忘的规律,系统地组织学生复习,同遗忘作斗争 遗忘是学习的一种普遍现象,尤其是那些无意义的名词、术语更容易遗忘。心理学告诉我 们,遗忘遵循着“先快后慢、先多后少”的规律。所以要求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复习,向学生提 出明确的记忆任务,在复习时间的间隔上采取“先密后疏”的方法,并把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 结合起来,不能光靠考前的“临时抱佛脚”。复习一般可分为平时复习、阶段复习和期末总复习。 同时,教师还要注意组织好复习材料,避免单调的重复,尽可能使每次复习有新的形式和内容, 以提髙学生复习的兴趣和记忆的积极性。另外,在德育时,也要坚持抓反复、反复抓,不断强 化学生的良好行为,使之养成习惯。 3、注意对学生学习质量的检查与评价,并引导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只有通过检査,才能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理解和掌握的情况,才能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 和行为规范,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弥补缺漏,纠正错误,进一步发扬优点。从而使得复习巩 固工作的目的性更为明确,方法更切合实际。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自我检查和评价其知识、技 能质量以及道德水平的能力和习惯。 4、教会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养成学生善于记忆的习惯 古人对记忆作过不少研究,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仍有不少东西有待进一步探讨。目前被实 践证明有效的记忆方法很多,如要求学生明确记忆的目标,紧张思维,加强理解,集中注意力, 提高兴趣,回味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加强实践等。具体方法有:分类记忆法,重新改组 记忆法,轮廓记忆法,提纲记忆法,符号记忆法,整体—一部分—一整体记忆法,自我复述记 忆法,自我反省评价记忆法等。教师要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指导学生运用多种记忆的方法 形成有个人特色的记忆习惯 ①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114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
5 也没留下①。没有知识和技能的巩固,就没有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更谈不上知识和技能的运用。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使学生清晰地感知和深刻地理解所学的内容 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知得越清晰,理解得越透彻,越容易巩固。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时, 应充分运用直观教学(如实物直观:各种实物、标本、实验、实习、参观等;模象直观:各种 模型、图片、图表、幻灯片、教学影片等;语言直观: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和体态语的生动形象 的描绘,勾画出直观形象和生动的场面)和逻辑思维(分析、比较、综合),使学生明确概念、 分清层次、掌握关系、突出重点,并使新旧内容保持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新的观念、知识和技 能和构建新的观念、知识和技能结构。 2、根据遗忘的规律,系统地组织学生复习,同遗忘作斗争 遗忘是学习的一种普遍现象,尤其是那些无意义的名词、术语更容易遗忘。心理学告诉我 们,遗忘遵循着“先快后慢、先多后少”的规律。所以要求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复习,向学生提 出明确的记忆任务,在复习时间的间隔上采取“先密后疏”的方法,并把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 结合起来,不能光靠考前的“临时抱佛脚”。复习一般可分为平时复习、阶段复习和期末总复习。 同时,教师还要注意组织好复习材料,避免单调的重复,尽可能使每次复习有新的形式和内容, 以提高学生复习的兴趣和记忆的积极性。另外,在德育时,也要坚持抓反复、反复抓,不断强 化学生的良好行为,使之养成习惯。 3、注意对学生学习质量的检查与评价,并引导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只有通过检查,才能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理解和掌握的情况,才能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 和行为规范,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弥补缺漏,纠正错误,进一步发扬优点。从而使得复习巩 固工作的目的性更为明确,方法更切合实际。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自我检查和评价其知识、技 能质量以及道德水平的能力和习惯。 4、教会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养成学生善于记忆的习惯 古人对记忆作过不少研究,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仍有不少东西有待进一步探讨。目前被实 践证明有效的记忆方法很多,如要求学生明确记忆的目标,紧张思维,加强理解,集中注意力, 提高兴趣,回味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加强实践等。具体方法有:分类记忆法,重新改组 记忆法,轮廓记忆法,提纲记忆法,符号记忆法,整体——部分——整体记忆法,自我复述记 忆法,自我反省评价记忆法等。教师要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指导学生运用多种记忆的方法, 形成有个人特色的记忆习惯。 ①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 114 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年
三、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教师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正确的科学的知识、观念来武装学生,在传 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和美育。并要求教育方法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 从而提高教育效果,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务 首先,这一原则是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要求。同时,知识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是水乳 交融不可分割的。只有传授的知识是正确的科学的,才能更好的发掘它的思想性,反之,只有 以正确的思想为指导,才能保证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另外,在人们追求美的欲望越来越强烈的 今天,教师还要注意发掘教育内容中美的因素,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同时 得到美的享受。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不仅要求教师的教育方法是科学的,而且应具有高度的艺 术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学得知识、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并得到美的陶冶。真正做到寓教 于乐,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首先要保证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科学性 方面是要求教育内容必须是科学的。教师讲授的一个概念、一个公式、一个定理、一条 法则等都应该是正确的科学的。另一方面要求教师的教育方法应是科学的正确的。既要适合教 育内容和任务的特点,又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如有位教师在讲《白杨礼赞》中“主宰”的 “宰”字时,为了让学生记住这个字,就解释道:“宰”是古代治理国家的“宰相”的“宰” 它下面是个“辛苦”的“辛”字,宰相辛辛苦苦为人民工作,人民给他戴了个桂冠,故称“宰” 这样比喻不科学,封建社会的宰相未必是为人民而辛苦工作。德育过程中的空洞说教、体罚 压服等同样是不科学的 2、在传授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发掘教育内容中的思想性因素,找出知识本身与一定思想间 的内在联系。如语文课讲都德(法)的《最后一课》时,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外语课讲《 Roots》 文时,可以向学生揭露种族压迫的罪恶:自然学科也可以向学生介绍科学家的爱国情操和献 身科学的高尚品质。但也不能牵强附会,应根据教育任务和教育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思想 实际需要来进行。 3、努力提高教育的艺术性 首先要注意发掘教育内容中的美的因素。如优美的环境描写、优美的故事情节、优美的语 言以及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等,都能打动人的心扉,给人以深刻印象。道德教育时也是 这样,要让学生体会到做好人好事、优良的道德品质是人的一种高尚的心灵美。其次,教育方 法也要追求美的标准,讲究艺术性。常言道:“教育人是一门艺术”,教师的教育艺术越高,教
6 三、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教师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正确的科学的知识、观念来武装学生,在传 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和美育。并要求教育方法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 从而提高教育效果,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务。 首先,这一原则是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要求。同时,知识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是水乳 交融不可分割的。只有传授的知识是正确的科学的,才能更好的发掘它的思想性,反之,只有 以正确的思想为指导,才能保证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另外,在人们追求美的欲望越来越强烈的 今天,教师还要注意发掘教育内容中美的因素,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同时 得到美的享受。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不仅要求教师的教育方法是科学的,而且应具有高度的艺 术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学得知识、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并得到美的陶冶。真正做到寓教 于乐,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首先要保证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科学性 一方面是要求教育内容必须是科学的。教师讲授的一个概念、一个公式、一个定理、一条 法则等都应该是正确的科学的。另一方面要求教师的教育方法应是科学的正确的。既要适合教 育内容和任务的特点,又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如有位教师在讲《白杨礼赞》中“主宰”的 “宰”字时,为了让学生记住这个字,就解释道:“宰”是古代治理国家的“宰相”的“宰”, 它下面是个“辛苦”的“辛”字,宰相辛辛苦苦为人民工作,人民给他戴了个桂冠,故称“宰”。 这样比喻不科学,封建社会的宰相未必是为人民而辛苦工作。德育过程中的空洞说教、体罚、 压服等同样是不科学的。 2、在传授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发掘教育内容中的思想性因素,找出知识本身与一定思想间 的内在联系。如语文课讲都德(法)的《最后一课》时,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外语课讲《Roots》 一文时,可以向学生揭露种族压迫的罪恶;自然学科也可以向学生介绍科学家的爱国情操和献 身科学的高尚品质。但也不能牵强附会,应根据教育任务和教育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思想 实际需要来进行。 3、努力提高教育的艺术性 首先要注意发掘教育内容中的美的因素。如优美的环境描写、优美的故事情节、优美的语 言以及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等,都能打动人的心扉,给人以深刻印象。道德教育时也是 这样,要让学生体会到做好人好事、优良的道德品质是人的一种高尚的心灵美。其次,教育方 法也要追求美的标准,讲究艺术性。常言道:“教育人是一门艺术”,教师的教育艺术越高,教
学效果越好。如教师的语言表达、教学的组织和师生间的交往等都应追求美的目标,讲究艺术 在德育过程中,也要注意方法的艺术性,使学生心悦诚服,或者在不知不觉中,在美的陶冶中 得到道德感化,使德育与美育结合起来。另外,教师还要富有教育机智,能及时妥善地处理某 些不测的问题,这也是教师教育艺术的一个重要的体现 四、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教师首先要重视知识、观念的传授,在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过程中去理解掌 握知识、观念,并把所掌握的知识、观念运用到实际当中去,从而逐步养成分析和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并形成正确的道德信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所谓理论,是指书本知识和教师传授的间接经验:所谓实际,是指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 这一原则是人类认识规律的反映,也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特点所决定的。每个人的知识都 是由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构成,一般是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间接经验以直接经 验为基础,间接经验又反过来指导获得新的直接经验,从而不断地丰富人类的知识。学生认识 的特点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以获得间接经验为主,同时也要让学生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培养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良好个性。这一原则也是我党的优良作风之一,贯彻这 原则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所以,教师必须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即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知识与能力、道德思想与道德行为之间 的关系。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并联系实际进行传授 教师首先要根据教材的要求向学生教授系统的全面的理论知识,打好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 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作前提就谈不上理论联系实际,同时注意联系实际来讲授理论知识,这不 仅是全面实现教育目的的需要,也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的需要。教育过程中的理论联 系实际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联系教学过程自身的实际,如练习、实验等;二是联系社会的实 际,如见习、实习、参加社会生产劳动等;三是联系学生的实际,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能 力、思想品德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这样才能把知识教活用活。在传授理论知识的 过程中,教师怎样联系实际、联系哪些实际来讲授理论知识,要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创造性的劳 2、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运用知识于实际的能力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后,要及时地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学以致用,在 实践中动脑动手,训练其实际工作的能力。如组织学生见习、实习、上实验课和开展社会实践 活动等。进行德育时,也决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夸夸其谈,而要落实到行动上。要通过组织
7 学效果越好。如教师的语言表达、教学的组织和师生间的交往等都应追求美的目标,讲究艺术。 在德育过程中,也要注意方法的艺术性,使学生心悦诚服,或者在不知不觉中,在美的陶冶中 得到道德感化,使德育与美育结合起来。另外,教师还要富有教育机智,能及时妥善地处理某 些不测的问题,这也是教师教育艺术的一个重要的体现。 四、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教师首先要重视知识、观念的传授,在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过程中去理解掌 握知识、观念,并把所掌握的知识、观念运用到实际当中去,从而逐步养成分析和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并形成正确的道德信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所谓理论,是指书本知识和教师传授的间接经验;所谓实际,是指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 这一原则是人类认识规律的反映,也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特点所决定的。每个人的知识都 是由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构成,一般是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间接经验以直接经 验为基础,间接经验又反过来指导获得新的直接经验,从而不断地丰富人类的知识。学生认识 的特点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以获得间接经验为主,同时也要让学生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培养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良好个性。这一原则也是我党的优良作风之一,贯彻这 一原则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所以,教师必须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即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知识与能力、道德思想与道德行为之间 的关系。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并联系实际进行传授 教师首先要根据教材的要求向学生教授系统的全面的理论知识,打好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 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作前提就谈不上理论联系实际,同时注意联系实际来讲授理论知识,这不 仅是全面实现教育目的的需要,也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的需要。教育过程中的理论联 系实际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联系教学过程自身的实际,如练习、实验等;二是联系社会的实 际,如见习、实习、参加社会生产劳动等;三是联系学生的实际,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能 力、思想品德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这样才能把知识教活用活。在传授理论知识的 过程中,教师怎样联系实际、联系哪些实际来讲授理论知识,要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创造性的劳 动。 2、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运用知识于实际的能力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后,要及时地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学以致用,在 实践中动脑动手,训练其实际工作的能力。如组织学生见习、实习、上实验课和开展社会实践 活动等。进行德育时,也决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夸夸其谈,而要落实到行动上。要通过组织
动和交往,为学生提供道德实践的机会,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3、要教育学生懂得理论来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重要的标准的道理 要使学生从小就养成一切从实际出发、破除迷信、不搞教条、不迷信权威的思想作风。要 教育学生以严格的科学态度来对待理论知识的学习,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学风。使 学生学会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 万学学做真人”。 4、要注意补充乡土教材,联系当地实际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有异,教师在联系实际时必须注意联系当地的实 际,这样,学生易于理解,听起来感到亲切,做起来也比较容易。所以教师要因地制宜地补充 乡土教材,如所处地区的文化特征、经济结构和水平、人口素质等。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运用理 论知识就近解决实际问题,既易于联系实际,又能为地方社会发展作贡献:也有利于培养学生 的爱乡之情和献身于家乡建设与发展的崇高理想。 五、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和调动学生的观察、感知、记忆、思维和想 象等智力活动的心理因素,而且要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兴趣、情感、理想、信念、意志和性格等 非智力活动的心理因素。使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调剂,从而有效地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促进 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活动首先是智力活动,它是学习心理活动的主体。而且非智力活动也 是在智力活动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离开了智力活动,不仅学生的非智力活动的心理因素难 以形成,教学活动更是难以进行。但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只是智力活动,而且伴随 着非智力因素的心理活动。学生的心理活动是个整体,两种心理活动同时存在,相互渗透、相 互影响。特别是非智力因素对教学活动的影响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处理好智力因素和 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一般认为,应 以智力活动为基础,只有它才能使学生认识事物,获得知识,但他又有赖于非智力活动的调节 和推动。非智力因素不仅是学生学习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也是人适应社会、成就事业不可缺 少的心理品质。美国斯坦福大学特尔门教授对智商大于130的1528名超常儿童进行了历时五十 年追踪研究得出:一个人的成就同智力的高低并无极大的相关,有成就的人并非都是家长、教 师认为非常聪明的人,而是有恒心,做事求好、求精的人。1977年,美国学者西尔史总结推孟 关于天才(智商在140以上)儿童五十年的追踪研究,发现他们绝大多数都在艺术、学术、工 道俊等编《教育学》,第44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8 活动和交往,为学生提供道德实践的机会,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3、要教育学生懂得理论来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重要的标准的道理 要使学生从小就养成一切从实际出发、破除迷信、不搞教条、不迷信权威的思想作风。要 教育学生以严格的科学态度来对待理论知识的学习,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学风。使 学生学会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 万学学做真人”。 4、要注意补充乡土教材,联系当地实际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有异,教师在联系实际时必须注意联系当地的实 际,这样,学生易于理解,听起来感到亲切,做起来也比较容易。所以教师要因地制宜地补充 乡土教材,如所处地区的文化特征、经济结构和水平、人口素质等。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运用理 论知识就近解决实际问题,既易于联系实际,又能为地方社会发展作贡献;也有利于培养学生 的爱乡之情和献身于家乡建设与发展的崇高理想。 五、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和调动学生的观察、感知、记忆、思维和想 象等智力活动的心理因素,而且要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兴趣、情感、理想、信念、意志和性格等 非智力活动的心理因素。使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调剂,从而有效地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促进 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活动首先是智力活动,它是学习心理活动的主体。而且非智力活动也 是在智力活动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离开了智力活动,不仅学生的非智力活动的心理因素难 以形成,教学活动更是难以进行。但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只是智力活动,而且伴随 着非智力因素的心理活动。学生的心理活动是个整体,两种心理活动同时存在,相互渗透、相 互影响。特别是非智力因素对教学活动的影响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处理好智力因素和 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一般认为,应 以智力活动为基础,只有它才能使学生认识事物,获得知识,但他又有赖于非智力活动的调节 和推动。非智力因素不仅是学生学习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也是人适应社会、成就事业不可缺 少的心理品质。美国斯坦福大学特尔门教授对智商大于 130 的 1528 名超常儿童进行了历时五十 年追踪研究得出:一个人的成就同智力的高低并无极大的相关,有成就的人并非都是家长、教 师认为非常聪明的人,而是有恒心,做事求好、求精的人①。1977 年,美国学者西尔史总结推孟 关于天才(智商在 140 以上)儿童五十年的追踪研究,发现他们绝大多数都在艺术、学术、工 ①王道俊等编《教育学》,第 44 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年
商企业、政治上有杰出成就,只有少数人例外,其主要原因是一般适应不良,缺乏成就动机, 即人格上的缺陷。这说明智力因素的心理品质与非智力因素的心理品质不是矛盾的,但也不是 水涨船高的关系,需要共同培养,协调发展 资料Ⅷ1 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彼得萨洛韦和纽罕布什大学的约翰迈耶提出了情绪智能、 情绪商数概念。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提岀了“情商″(EQ)的概念,认为“情商ˆ 是个体的重要的生存能力,是种发掘凊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各个层面和人生未来的关键的品质因 素。戈尔曼认为,在人成功的要素中,智力因素是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情感因素,”情商″大致可以概括为 五个方面的内容:(1)情绪控制力;(2)自我认识能力,即对自己的感知力;(3)自我激励(自我发展)能力;(4认知他 人的能力;(5)人际交往的能力。在美国,人们流行句话:“智商IQ决定录用,情商(EQ决定提升"。事实上 IQ和EQ都很重要。1997年,我国教育理论界也开始了“智商”与“情商”的大讨论。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要根据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智力 如何处理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教育史上“形式教育派”和“实质教育派” 有过长期的争论。前者主张教学的任务主要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后者主张教学的任务主要是让 学生掌握有用知识的。这两种观点都是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割裂开来,因而是片面的。我们 应该将两者结合起来,否则,容易导致知识与智力不能同步协调发展。如在“感知知识”阶段,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在“理解知识”阶段,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巩固知识” 阶段,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在“运用知识”阶段,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和创造力等 2、注意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智力因素的协调训练,尤其要注重培养创造力 在培养学生的智力时,不仅要培养观察力、记忆力,还要培养思维力、想象力,尤其要注 重培养创造力(创造力是智力的核心)。就是在某一智力因素里,也要注意全面培养。如培养观 察力,既要培养观察的广度,又要培养观察的深度。培养记忆力,既要培养记忆的敏捷性,又 要培养记忆的持久性;既要培养记忆的正确性,又要培养记忆的准备性。培养思维能力,既要 培养分析思维能力,又要培养综合思维能力:既要培养归纳思维能力,又要培养演绎思维能力 既要培养求同思维能力,又要培养求异思维能力等。如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花了二十多 的工夫,长期观察行星运动,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具有丰富的感性经验,但因短于理性 ②《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
9 商企业、政治上有杰出成就,只有少数人例外,其主要原因是一般适应不良,缺乏成就动机, 即人格上的缺陷②。这说明智力因素的心理品质与非智力因素的心理品质不是矛盾的,但也不是 水涨船高的关系,需要共同培养,协调发展。 资料Ⅷ-1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彼得·萨洛韦和纽罕布什大学的约翰·迈耶提出了情绪智能、 情绪商数概念。1995 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提出了“情商”(EQ)的概念,认为“情商” 是个体的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各个层面和人生未来的关键的品质因 素。戈尔曼认为,在人成功的要素中,智力因素是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情感因素,“情商”大致可以概括为 五个方面的内容:⑴情绪控制力;⑵自我认识能力,即对自己的感知力;⑶自我激励(自我发展)能力;⑷认知他 人的能力;⑸人际交往的能力。在美国,人们流行一句话:“智商(IQ)决定录用,情商(EQ)决定提升”。事实上, IQ 和 EQ 都很重要。1997 年,我国教育理论界也开始了“智商”与“情商”的大讨论。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要根据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智力 如何处理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教育史上“形式教育派”和“实质教育派” 有过长期的争论。前者主张教学的任务主要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后者主张教学的任务主要是让 学生掌握有用知识的。这两种观点都是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割裂开来,因而是片面的。我们 应该将两者结合起来,否则,容易导致知识与智力不能同步协调发展。如在“感知知识”阶段,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在“理解知识”阶段,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巩固知识” 阶段,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在“运用知识”阶段,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和创造力等。 2、注意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智力因素的协调训练,尤其要注重培养创造力 在培养学生的智力时,不仅要培养观察力、记忆力,还要培养思维力、想象力,尤其要注 重培养创造力(创造力是智力的核心)。就是在某一智力因素里,也要注意全面培养。如培养观 察力,既要培养观察的广度,又要培养观察的深度。培养记忆力,既要培养记忆的敏捷性,又 要培养记忆的持久性;既要培养记忆的正确性,又要培养记忆的准备性。培养思维能力,既要 培养分析思维能力,又要培养综合思维能力;既要培养归纳思维能力,又要培养演绎思维能力; 既要培养求同思维能力,又要培养求异思维能力等。如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花了二十多 年的工夫,长期观察行星运动,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具有丰富的感性经验,但因短于理性 ②《教育研究》1999 年第 1 期
思维,未能通过科学的思维抽象而概括出行星运动的规律。后来,他的学生开普勒对他积累的 材料进行了科学抽象和理论分析,发现了行星沿椭圆轨道运动的三大定律,为牛顿发现万有引 力定律奠定了基础 、教师要注意培养和发挥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心理品质 通过改进教育内容、方法和师生关系等来使教育活动本身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 民主性、思想性和积极的情感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并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心理品质,如进取心、好胜心、恒心、信心、热心、虚心、容人之心和顽强的毅力等。同时,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使他们能自觉地按教学要求调节自己的非智力因素的心 理活动,使智力因素的心理活动与非智力因素的心理活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以提高学习效 率,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起领导和组织的作用,牢记教育目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同时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明确学习任务,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 教师是专门的教育者。他肩负着为培养国家合格人才的重任,必须遵循党和国家的教育方 针,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年轻一代。教师的知识一般比学生丰富,思想比学生成熟,并且掌 握了一定的教育方法。学生的年级越低,对教师的依赖性越大,教师越应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但是,教师的教育必须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接受才能发挥 作用。他们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生不是知识消极的接受器,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态度、情绪和个性。教师不可能机械地把知识观念硬填塞到学生的头脑中去。无论是把人类的 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人的知识,还是把学生个人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观念、能力或实际行动 都要通过学生自己积极思考和实践活动,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否则,学生听而不闻,视而 不见,教师讲得再好也无用,所以必须要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这一内在因素。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要始终铭记自己的教育目的观,对教育工作要有周密地计划和安排 对学生要敢于严格要求,不能溺爱和放任,要有强烈的责任感,经常研究学生,把握教学 环节和教学节奏,控制教学难度,始终掌握教学活动过程的主动权,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但 我们要反对传统教育派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要求学生绝对服从教师,唯教师是从,扼杀 学生的主动性,从而造成“满堂灌”的教育方式,从而使学生消极接受教师所强加的知识、观 ,这很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10 思维,未能通过科学的思维抽象而概括出行星运动的规律。后来,他的学生开普勒对他积累的 材料进行了科学抽象和理论分析,发现了行星沿椭圆轨道运动的三大定律,为牛顿发现万有引 力定律奠定了基础。 3、教师要注意培养和发挥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心理品质 通过改进教育内容、方法和师生关系等来使教育活动本身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 民主性、思想性和积极的情感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并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心理品质,如进取心、好胜心、恒心、信心、热心、虚心、容人之心和顽强的毅力等。同时,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使他们能自觉地按教学要求调节自己的非智力因素的心 理活动,使智力因素的心理活动与非智力因素的心理活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以提高学习效 率,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起领导和组织的作用,牢记教育目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同时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明确学习任务,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 教师是专门的教育者。他肩负着为培养国家合格人才的重任,必须遵循党和国家的教育方 针,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年轻一代。教师的知识一般比学生丰富,思想比学生成熟,并且掌 握了一定的教育方法。学生的年级越低,对教师的依赖性越大,教师越应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但是,教师的教育必须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接受才能发挥 作用。他们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生不是知识消极的接受器,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态度、情绪和个性。教师不可能机械地把知识观念硬填塞到学生的头脑中去。无论是把人类的 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人的知识,还是把学生个人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观念、能力或实际行动, 都要通过学生自己积极思考和实践活动,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否则,学生听而不闻,视而 不见,教师讲得再好也无用,所以必须要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这一内在因素。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要始终铭记自己的教育目的观,对教育工作要有周密地计划和安排 对学生要敢于严格要求,不能溺爱和放任,要有强烈的责任感,经常研究学生,把握教学 环节和教学节奏,控制教学难度,始终掌握教学活动过程的主动权,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但 我们要反对传统教育派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要求学生绝对服从教师,唯教师是从,扼杀 学生的主动性,从而造成“满堂灌”的教育方式,从而使学生消极接受教师所强加的知识、观 念,这很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