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概迷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章 概 述 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返回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一、教育学研究对象概述 二、广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三、狭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一、教育学研究对象概述 二、广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三、狭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研究对象概述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特定的认识对象和研究的特定领域。正如毛泽东 在《矛盾论》一文中写道的:“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 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 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这种社会现象的各 种矛盾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既受到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影响,又受到已有 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制约。但它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经验,也不是 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汇编。它是根据一定社会(或国家)确定的教育方针 和教育实践的需要,由教育理论工作者从自己的认识水平出发,通过对教 育思想的理性概括和教育实践经验的感性认知,按照一定的逻辑体系阐述 的指导教育实践(包括教育决策)的理论。教育学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一、教育学研究对象概述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特定的认识对象和研究的特定领域。正如毛泽东 在《矛盾论》一文中写道的:“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 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 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这种社会现象的各 种矛盾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既受到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影响,又受到已有 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制约。但它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经验,也不是 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汇编。它是根据一定社会(或国家)确定的教育方针 和教育实践的需要,由教育理论工作者从自己的认识水平出发,通过对教 育思想的理性概括和教育实践经验的感性认知,按照一定的逻辑体系阐述 的指导教育实践(包括教育决策)的理论。教育学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广义的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中的各种矛盾及其规律 研究教育现象中的各种矛盾就是研究教育问题,研究解决教育 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进而揭示教育规律。教育问题可分为教育 系统内部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内部问题和教育与其 外部各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外部问题。如掌握知识与 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教育与社会文 化的问题,教育的民族化与国际化问题等。还可以根据问题的 大小将教育问题分为宏观的教育问题、中观的教育问题与微观 的教育问题。教育规律既可以分为内部规律与外部规律,也可」 以分为宏观的教育规律、中观的教育规律与微观的教育规律
二、广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广义的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中的各种矛盾及其规律。 研究教育现象中的各种矛盾就是研究教育问题,研究解决教育 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进而揭示教育规律。教育问题可分为教育 系统内部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内部问题和教育与其 外部各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外部问题。如掌握知识与 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教育与社会文 化的问题,教育的民族化与国际化问题等。还可以根据问题的 大小将教育问题分为宏观的教育问题、中观的教育问题与微观 的教育问题。教育规律既可以分为内部规律与外部规律,也可 以分为宏观的教育规律、中观的教育规律与微观的教育规律
教育学也和其他学科一样,其研究对象也是在不断发展变 化的。如今,它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和学科分支。如教 育哲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教育传播学、教育未来学、 教育技术学、教育管理学、比较教育学、社会教育学、家庭教 育学、学前教育学、初等教育学、中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 特殊儿童教育学,以及各科教学法等。可谓科目繁多
教育学也和其他学科一样,其研究对象也是在不断发展变 化的。如今,它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和学科分支。如教 育哲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教育传播学、教育未来学、 教育技术学、教育管理学、比较教育学、社会教育学、家庭教 育学、学前教育学、初等教育学、中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 特殊儿童教育学,以及各科教学法等。可谓科目繁多
三、狭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狭义的教育学主要是指师范院校学生学习的普通教育学 即结合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来研究和阐述教育的一般原理和基础 教育的基本理论。它涉及到教育的本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 教育途径、教育内容、教育原则和方法、以及教育科学研究方 法等,并涉及到教育史上和当今世界上的重大教育事件和著名 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等。总之,本课程主要是在广义教育学的背 景下,从狭义教育学的角度站在教师这一立场结合中小学教育 的实际重点论述如何培养青少年学生
三、狭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狭义的教育学主要是指师范院校学生学习的普通教育学, 即结合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来研究和阐述教育的一般原理和基础 教育的基本理论。它涉及到教育的本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 教育途径、教育内容、教育原则和方法、以及教育科学研究方 法等,并涉及到教育史上和当今世界上的重大教育事件和著名 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等。总之,本课程主要是在广义教育学的背 景下,从狭义教育学的角度站在教师这一立场结合中小学教育 的实际重点论述如何培养青少年学生。 返回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时期 二、教育学的独立和发展时期 三、教育学的繁荣时期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时期 二、教育学的独立和发展时期 三、教育学的繁荣时期
教育作苟一种社会亲,它源远漉长,随看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 生,随看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人粪社会同在。而研究教育 现象的教育学作为专门的学问,它的产生要晚得多。它是在教育 这种人类社会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 和专门的教育者—教师产生后,有关教育活动的经验和知识 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并在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中诞生的。也就 是说,先有教育这种人类社会活动,然后才有关于这一活动的理 论,即教育学。但它一旦形成,又指导着教育实践活动,对教育 事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它又随着教育实践活动 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得到充实和完善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源远流长,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 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人类社会同在。而研究教育 现象的教育学作为专门的学问,它的产生要晚得多。它是在教育 这种人类社会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 和专门的教育者-----教师产生后,有关教育活动的经验和知识 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并在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中诞生的。也就 是说,先有教育这种人类社会活动,然后才有关于这一活动的理 论,即教育学。但它一旦形成,又指导着教育实践活动,对教育 事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它又随着教育实践活动 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得到充实和完善
一、教育学的萌芽时期 前芽时期的散育学也就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散育学,它是 微育理论的萌发和产生的时期。这一时期,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中 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段历史很长,在这漫长的岁月 里,教育学虽然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但有不少思想家和教育家, 以自己的哲学观点为基础,结合着政治观和伦理观等来探讨教育方 SALINE 面的问题,总结概括教育经验,积累了丰富的教育遗产。 我国古代主要教育家教育思想简介: 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王守仁
一、教育学的萌芽时期 萌芽时期的教育学也就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学,它是 教育理论的萌发和产生的时期。这一时期,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中 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段历史很长,在这漫长的岁月 里,教育学虽然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但有不少思想家和教育家, 以自己的哲学观点为基础,结合着政治观和伦理观等来探讨教育方 面的问题,总结概括教育经验,积累了丰富的教育遗产。 *我国古代主要教育家教育思想简介: 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王守仁
老子(约生于公元前576年,大概活了一百岁)春秋末期的思想家,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曾做过周守藏史,掌管东周王朝图书典籍。他见闻广博, 相传孔子曾向他学习过周礼。晚年过着隐居生活,著书言道德之意五千言,即今 流传的《老子》(汉以后被称为《道德经》)一书。其哲学思想含有丰富、生动 的辩证法内容,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并阐述了以道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老子认 为,道的最本质特征是无为,它包含着无事、无欲等方面的意义。因此,应教育 人们做到无为,也即做到无事、无欲。所谓无事,就是对待万事万物,要静以处 念。生长万 物而不据为已有,成长万物而不自居有功,为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万物。他认为, 如能做到这些,自然说明一个人具有高深的德行;以己及人,则天下将自正,人 们彼此相安无事,社会安定,天下太平。他所希望培养的,就是具有这种无为品 质、一切顺其自然的人。他还批评当时儒家的教育是人为的教育。他从无为的教 育目的出发,提出了不争、知足、贵柔、取虚等教育内容
老子(约生于公元前576年,大概活了一百岁)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曾做过周守藏史,掌管东周王朝图书典籍。他见闻广博, 相传孔子曾向他学习过周礼。晚年过着隐居生活,著书言道德之意五千言,即今 流传的《老子》(汉以后被称为《道德经》)一书。其哲学思想含有丰富、生动 的辩证法内容,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并阐述了以道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老子认 为,道的最本质特征是无为,它包含着无事、无欲等方面的意义。因此,应教育 人们做到无为,也即做到无事、无欲。所谓无事,就是对待万事万物,要静以处 之,顺乎自然,不勉强地进行人事干预。所谓无欲,就是除去私心妄念。生长万 物而不据为已有,成长万物而不自居有功,为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万物。他认为, 如能做到这些,自然说明一个人具有高深的德行;以己及人,则天下将自正,人 们彼此相安无事,社会安定,天下太平。他所希望培养的,就是具有这种无为品 质、一切顺其自然的人。他还批评当时儒家的教育是人为的教育。他从无为的教 育目的出发,提出了不争、知足、贵柔、取虚等教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