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0U-B-11-213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310009学分35总学时60理论60实验/上机0 英文课程名 Fundament of Geology 开课院(系) 农学院 开课系 资环第 修订时间2006年10月20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本课程的授课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与土地管理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环境科 学专业有关的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继课程服务和今后工作服 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地质学与人类生产、生活需求之间的紧密关系, 关注地球所面临的问题一资源与环境。以及如何运用地质学手段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 环境、灾害等重大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应当懂得:(1)地球 系统内各种地学过程发生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具有极大的差别。(2)因此,地球科学 研究必须运用“将今论古”的现实主义原则和方法。(3)尽管高新科技观测手段在地 球科学研究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但直接投入大自然怀抱,进行实地野外考察仍然具有无 法取代的地位。本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中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 参与课程实习。 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地质学基础》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环境科学和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专业的主 要专业基础课程,它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均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主要 任务是使学生对地质学基础知识有初步的、全面的了解,为土壤学和其他专业课程 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地学基础。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1、掌握地壳的基本结构和组成。 2、确矿物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认识常见的造岩矿物,掌握岩石的基本特征、分类和 命名,认识常见岩石类型。 3、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地貌特征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310009 学分 3.5 总学时 60 理论 60 实验/上机 0 英文课程名 Fundament of Geology 开课院(系) 农学院 开课系 资环第 修订时间 2006 年 10 月 20 日 课 程 简 介 课程简介: 本课程的授课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与土地管理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环境科 学专业有关的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继课程服务和今后工作服 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地质学与人类生产、生活需求之间的紧密关系, 关注地球所面临的问题-资源与环境。以及如何运用地质学手段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 环境、灾害等重大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应当懂得:(1)地球 系统内各种地学过程发生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具有极大的差别。(2)因此,地球科学 研究必须运用 “将今论古”的现实主义原则和方法。(3)尽管高新科技观测手段在地 球科学研究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但直接投入大自然怀抱,进行实地野外考察仍然具有无 法取代的地位。本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中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 参与课程实习。 课 程 大 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地质学基础》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环境科学和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专业的主 要专业基础课程,它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均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主要 任务是使学生对地质学基础知识有初步的、全面的了解,为土壤学和其他专业课程 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地学基础。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1、掌握地壳的基本结构和组成。 2、确矿物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认识常见的造岩矿物,掌握岩石的基本特征、分类和 命名,认识常见岩石类型。 3、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地貌特征。 GDOU-B-11-213
4、岩层的层序,地层划分及地质年代 5、褶皱、断层、裂缝构造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征,学会识别断层和褶皱。 三、面向专业: 农业资源与环境 环境科学 土地规划与管理 四、先修课程: 公共课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土地资源学》《自然地理学》《土壤学》等课程的基础课程。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绪论(1学时) 第一节地质学与地貌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分科· 一、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A) 二、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A) 第二节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发展与现状 ·、地质学的发展与现状·(C) 二、地貌学的发展与现状·(C) 第三节地质与地貌学和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的关系·(B 第一章地球的基本知识(3学时) 第一节地球的一般特征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C) 二、地球的物理性质(A) 第二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外部圈层(A)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C) 第三节地壳与地质作用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B) 二、地壳的表面形态(B) 三、地质作用(A) 第二章可矿物(2学时) 第一节矿物的基本概念 矿物的定义(A 、矿物的晶体构造和化学组成(A)》 第二节矿物的识别特征 一、矿物的形态(B) 二、矿物的物理性质(A) 第三节矿物的分类及常见矿物的描述 二、矿物的分类(B) 二、硅酸盐类的化学组成、结晶构造和分类(C) 三、常见矿物的描述(B) 第三章岩石(4学时)
4、岩层的层序,地层划分及地质年代。 5、褶皱、断层、裂缝构造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征,学会识别断层和褶皱。 三、面向专业: 农业资源与环境 环境科学 土地规划与管理 四、先修课程: 公共课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土地资源学》《自然地理学》《土壤学》等课程的基础课程。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绪论 (1 学时) 第一节地质学与地貌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分科· 一、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A) 二、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A) 第二节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发展与现状 一、地质学的发展与现状·(C) 二、地貌学的发展与现状·(C) 第三节地质与地貌学和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的关系·(B) 第一章地球的基本知识 (3 学时) 第一节地球的一般特征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C) 二、地球的物理性质(A) 第二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外部圈层(A)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C) 第三节地壳与地质作用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B) 二、地壳的表面形态(B) 三、地质作用(A) 第二章矿物 (2 学时) 第一节矿物的基本概念 一、矿物的定义(A) 二、矿物的晶体构造和化学组成(A) 第二节矿物的识别特征 一、矿物的形态(B) 二、矿物的物理性质(A) 第三节矿物的分类及常见矿物的描述 一、矿物的分类(B) 二、硅酸盐类的化学组成、结晶构造和分类(C) 三、常见矿物的描述(B) 第三章岩石 (4 学时)
第一节岩浆岩 一、岩浆作用及岩浆岩的产状(A) 二、岩浆岩的物质成分(B) 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A 四、岩浆岩的分类和主要的岩浆岩(C 第二节沉积岩 一、沉积岩的形成过程(A) 一 沉积岩的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 沉积岩的颜色(B) 四、沉积岩的结构 构造 (A) 五、沉积岩的分类和主要的沉积岩(C》 第三节变质岩 一、变质作用和变质岩的概念(A) 变质作用的因素(A) 变质作用的类型(B) 四、变质岩的岩性特征(B 五、常见的变质岩(C) 第四章地质发展史(3学时) 第一节地层及地质年代 地层令义(A 相对地质年代(A) 三、绝对地质年代(同位素地质年龄)》 四、地质年代表(B) 第二节地质发展史 太古代(C) 元古代(c 三、震且纪(C) 四、早古生代(C) 五、晚古生代(C) 六、中生代(C) 七、新生代(C) 第五章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8学时) 第一节地壳运动 一、地壳的水平运动(B》 二、地壳的垂直运动(B) 三、新构造运动及近代构造运动的表现(A》 四、 地震 第二节岩层产状(B》 一、岩层变形的三个阶段(B) 二、岩层产状(A) 第三节褶皱构造 褶曲要素(C) 二、褶曲的类型(A) 三、褶皱地貌(B)
第一节岩浆岩 一、岩浆作用及岩浆岩的产状(A) 二、岩浆岩的物质成分(B) 三、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A) 四、岩浆岩的分类和主要的岩浆岩(C) 第二节沉积岩 一、沉积岩的形成过程(A) 二、沉积岩的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 三、沉积岩的颜色(B) 四、沉积岩的结构和构造(A) 五、沉积岩的分类和主要的沉积岩(C) 第三节变质岩 一、变质作用和变质岩的概念(A) 二、变质作用的因素(A) 三、变质作用的类型(B) 四、变质岩的岩性特征(B) 五、常见的变质岩(C) 第四章地质发展史 (3 学时) 第一节地层及地质年代 一、地层含义(A) 二、相对地质年代(A) 三、绝对地质年代(同位素地质年龄) 四、地质年代表(B) 第二节地质发展史 一、太古代(C) 二、元古代(C) 三、震旦纪(C) 四、早古生代(C) 五、晚古生代(C) 六、中生代(C) 七、新生代(C) 第五章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8 学时) 第一节地壳运动 一、地壳的水平运动(B) 二、地壳的垂直运动(B) 三、新构造运动及近代构造运动的表现(A) 四、地震 第二节岩层产状(B) 一、岩层变形的三个阶段(B) 二、岩层产状(A) 第三节褶皱构造 一、褶曲要素(C) 二、褶曲的类型(A) 三、褶皱地貌(B)
第四节断裂构造 一、节理(A】 一、新层(A 第五节地质构造与土壤及农业的关系 一、地质构造与土壤分布的关系(B》 二、地质构造与土壤改良的关系(C) 三、地质构造与农田水利工程的关系(C) 四、地质构造与农业合理布局(C) 第六节我国大地构造 一、槽台学说(A) 二、板块构造学说(A) 三、地质力学(C) 第六章风化作用(3学时) 第一节风化作用的类型 物理风化(A 二、 化学风化(A) 三、生物风化(B) 第二节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环培条件(A) 岩石性质(A】 第三节主要矿物和岩石的风化特征 一、主要矿物的风化特征(C) 主要岩石的风化特征(C) 第四节风化壳及风化阶段 风化声(A) 风化过程中元素迁移顺序(B 、风化阶段(C 四、我国的风化壳类型及其分布(C) 第七章坡地重力地貌(3学时) 第一节崩塌及其堆积物地貌 塌的概念及类型(A 一、 崩 堆积地貌 及其结构(B 三、崩塌发生的条件(B) 第二节滑坡 滑坡的形态特征(A) 滑坡的发展阶段(B) 滑坡的发 主因索(A)》 四、滑坡的预报与防治(C) 第三节错落 一、错落的概今和特征(A) 错落发生的条件(C) 第四节 、蠕动的基本概念(A) 二、蠕动地貌及其影响因素(A)
第四节断裂构造 一、节理(A) 二、断层(A) 第五节地质构造与土壤及农业的关系 一、地质构造与土壤分布的关系(B) 二、地质构造与土壤改良的关系(C) 三、地质构造与农田水利工程的关系(C) 四、地质构造与农业合理布局(C) 第六节我国大地构造 一、槽台学说(A) 二、板块构造学说(A) 三、地质力学 (C) 第六章风化作用 (3 学时) 第一节风化作用的类型 一、物理风化(A) 二、化学风化(A) 三、生物风化(B) 第二节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一、环境条件(A) 二、岩石性质(A) 第三节主要矿物和岩石的风化特征 一、主要矿物的风化特征(C) 二、主要岩石的风化特征(C) 第四节风化壳及风化阶段 一、风化壳(A) 二、风化过程中元素迁移顺序(B) 三、风化阶段(C) 四、我国的风化壳类型及其分布(C) 第七章坡地重力地貌 (3 学时) 第一节崩塌及其堆积物地貌 一、崩塌的概念及类型(A) 二、崩塌堆积地貌及其结构(B) 三、崩塌发生的条件(B) 第二节滑坡 一、滑坡的形态特征(A) 二、滑坡的发展阶段(B) 三、滑坡的发生因素(A) 四、滑坡的预报与防治(C) 第三节错落 一、错落的概念和特征(A) 二、错落发生的条件(C) 第四节蠕动 一、蠕动的基本概念(A) 二、蠕动地貌及其影响因素(A)
第五节斜坡的发展(C) 第八章流水地貌(8学时) 第一节流水作用 流水的能量和基本流态(B) 流水的侵蚀作用(A 三、流水的搬运作用(A) 四、流水的沉积作用(A) 第二节片流地貌及其堆积物 片流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B (C 维积物 一、沟谷流水作用(A) 二、沟谷流水形成的地貌(A) 三、泥石流及其地貌(C) 第四节河谷地貌 河谷发育(A 二、河米地貌(A) 三、河漫滩(A) 四、河成阶地(C 第五节河口地貌 河口区的地貌特征(B 二、河口区的水动力特征(C) 三、三角洲(C) 第六节流域地貌 水系的形式与水系的发展(B 分水岭的迁移与河流袭夺(A) 流水作用下区域地貌演化(C 第九章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4学时) 第一节地下水的概念 ·、地下水的来源(B) 一 岩石的水理性质(A)》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成分(A 第二节地下水的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一、地下水的类型(A) 二、潜水(A) 、层间水(A) 四 泉(B) 第三节地下水与农业(C) 第十章喀斯特地貌(3学时) 第一节喀斯特发育的基本条件及影响因素 、斯特发育的基本条件(A) 影响喀斯特发育的因素(B 第二节喀斯特地貌 一、地表喀斯特地貌(A)
第五节斜坡的发展(C) 第八章流水地貌 (8 学时) 第一节流水作用 一、流水的能量和基本流态(B) 二、流水的侵蚀作用(A) 三、流水的搬运作用(A) 四、流水的沉积作用(A) 第二节片流地貌及其堆积物 一、片流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B) 二、片流地貌及其堆积物(C) 第三节沟谷流水地貌及其堆积物 一、沟谷流水作用(A) 二、沟谷流水形成的地貌(A) 三、泥石流及其地貌(C) 第四节河谷地貌 一、河谷发育(A) 二、河床地貌(A) 三、河漫滩(A) 四、河成阶地(C) 第五节河口地貌 一、河口区的地貌特征(B) 二、河口区的水动力特征(C) 三、三角洲(C) 第六节流域地貌 一、水系的形式与水系的发展(B) 二、分水岭的迁移与河流袭夺(A) 三、流水作用下区域地貌演化(C) 第九章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4 学时) 第一节地下水的概念 一、地下水的来源(B) 二、岩石的水理性质(A) 三、地下水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成分(A) 第二节地下水的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一、地下水的类型(A) 二、潜水(A) 三、层间水(A) 四、泉(B) 第三节地下水与农业(C) 第十章喀斯特地貌 (3 学时) 第一节喀斯特发育的基本条件及影响因素 一、斯特发育的基本条件(A) 二、影响喀斯特发育的因素(B) 第二节喀斯特地貌 一、地表喀斯特地貌(A)
二、地下喀斯特地貌(A) 第三节喀斯特堆积物 化学沉积物(A) 河湖沉积(A) 三、崩塌堆积(C 四、蚀余堆积(C) 五、生物和文化堆积(C) 第四节喀斯特环境的特点与开发治理对策 喀斯特环境的地质生态特征(B)》 喀斯特石山区生态环境治理对策(B) 三、喀斯特旅游资源开发(C) 第十一章风沙地貌(4学时) 第一节风沙作用 风沙侵蚀作用(A) 风沙搬运作用(A 三、风沙堆积作用(A)》 第二节风沙地貌 一、风沙地貌(A) 一、风积地貌(A) 沙丘的移动(B) 第三节风积物 一、风成沙的层理(B) ,风积物的其他特性(B) 第四节荒漠类型 二 砾漠(C 、沙漠(B 四、泥漠(C) 第五节风沙的治理 生物治理技术(C 工程治理技术(C 第十二章黄士地貌(2学时) 第一节黄土分布及其特性 一、黄土分布(C) 黄土的特性(A) 第二节黄土 成因及其地层的划分 黄土的成因 (B) 黄土地层的划分(A】 第三节黄土地貌 、蕾十得仲沟(B) 蕾沟间地始(A 黄土潜蚀地貌(C 第四节黄土分布区的水土保持措施 一、工程措施(B)
二、地下喀斯特地貌(A) 第三节喀斯特堆积物 一、化学沉积物(A) 二、河湖沉积(A) 三、崩塌堆积(C) 四、蚀余堆积(C) 五、生物和文化堆积(C) 第四节喀斯特环境的特点与开发治理对策 一、喀斯特环境的地质生态特征(B) 二、喀斯特石山区生态环境治理对策(B) 三、喀斯特旅游资源开发(C) 第十一章风沙地貌 (4 学时) 第一节风沙作用 一、风沙侵蚀作用(A) 二、风沙搬运作用(A) 三、风沙堆积作用(A) 第二节风沙地貌 一、风沙地貌(A) 二、风积地貌(A) 三、沙丘的移动(B) 第三节风积物 一、风成沙的层理(B) 二、风积物的其他特性(B) 第四节荒漠类型 一、岩漠(C) 二、砾漠(C) 三、沙漠(B) 四、泥漠(C) 第五节风沙的治理 一、生物治理技术(C) 二、工程治理技术(C) 第十二章黄土地貌 (2 学时) 第一节黄土分布及其特性 一、黄土分布(C) 二、黄土的特性(A) 第二节黄土的成因及其地层的划分 一、黄土的成因(B) 二、黄土地层的划分(A) 第三节黄土地貌 一、黄土侵蚀沟(B) 二、黄土沟间地貌(A) 三、黄土潜蚀地貌(C) 第四节黄土分布区的水土保持措施 一、工程措施(B)
二、生物措施(B) 第十三章冰川地貌(5学时) 第一节冰川的形成与类型 冰川的形成(B) 冰川的运动 (C 三、冰川的侵蚀作用(A)入 四、冰川的搬运与堆积作用(B) 五、冰碛物的基本特征(A) 六、冰川的类型(A) 第二节冰川地貌 、冰蚀地貌(A 二、冰碛地貌(A) 第三节冰水沉积物及其地貌 冰砾 水砾阜阶地和锅穴(B〉 、冰水扇( 四、纹泥(B) 第四节第四纪冰期 一、冰期和门冰期的概念(B) 二、第四纪冰期的研究(C) 第十四章冻土地貌(4学时) 第一节冻土概述 一、冻土的基本特征(B) 二、冻土厚度、分布及其影响因素(C) 三、地下冰(A) 四、冻土区的地下水(C 第二节冻土地貌 一、石海、石河(A) 二、构造土(A) 三、冰丘与冰锥(B) 四、融冻泥流(C) 热融地貌(C 第十五章海岸和湖沼地貌(3学时) 第一节海岸地貌 一、海岸带的水动力作用(B) 、海岸h貌(A) 三、 海岸分 类(C) 第二节湖泊地 一、湖泊的分类(A) 二、湖泊的地质作用(B)》 三、湖泊地貌(C) 第三节沼泽地貌及其沉积物 一、沼泽的形成和分类(B 二、沼泽的沉积作用(C)
二、生物措施(B) 第十三章冰川地貌(5 学时) 第一节冰川的形成与类型 一、冰川的形成(B) 一、冰川的运动(C) 三、冰川的侵蚀作用(A) 四、冰川的搬运与堆积作用(B) 五、冰碛物的基本特征(A) 六、冰川的类型(A) 第二节冰川地貌 一、冰蚀地貌(A) 二、冰碛地貌(A) 第三节冰水沉积物及其地貌 一、蛇形丘(B) 二、冰砾阜、冰砾阜阶地和锅穴(B) 三、冰水扇(B) 四、纹泥(B) 第四节第四纪冰期 一、冰期和门冰期的概念(B) 二、第四纪冰期的研究(C) 第十四章冻土地貌(4 学时) 第一节冻土概述 一、冻土的基本特征(B) 二、冻土厚度、分布及其影响因素(C) 三、地下冰(A) 四、冻土区的地下水(C) 第二节冻土地貌 一、石海、石河(A) 二、构造土(A) 三、冰丘与冰锥(B) 四、融冻泥流(C) 五、热融地貌(C) 第十五章海岸和湖沼地貌 (3 学时) 第一节海岸地貌 一、海岸带的水动力作用(B) 二、海岸地貌(A) 三、海岸分类(C) 第二节湖泊地貌 一、湖泊的分类(A) 二、湖泊的地质作用(B) 三、湖泊地貌(C) 第三节沼泽地貌及其沉积物 一、沼泽的形成和分类(B) 二、沼泽的沉积作用(C)
七、实验名称与类别 序号 实验名称 学时实验类别 2 3 5 注:实验类别指:演示型、操作型、验证型、综合型、设计型、研究创新型 八、实验目的、内容与要求 九、教材与参考书: 本课程选用教材 《地质与地貌学》梁成华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本课程推荐参考书: 《地质学基础》华南农业大学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十、本课程理论课及实验课的考核方式: 理论课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实验课考试方式: 执笔:钟来元 审核: 批准人 时间:
七、实验名称与类别: 序号 实验名称 学时 实验类别 1 2 3 4 5 注:实验类别指:演示型、操作型、验证型、综合型、设计型、研究创新型 八、实验目的、内容与要求 九、教材与参考书: 本课程选用教材: 《地质与地貌学》梁成华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本课程推荐参考书: 《地质学基础》华南农业大学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十、本课程理论课及实验课的考核方式: 理论课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实验课考试方式: 执笔:钟来元 审核: 批准人: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