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0U-B-11-213 《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3101Π 学分2.5总学50 论32实验上机18 时 文课程名 Plant Nutrition 开课院(系 农学院 开课系 资源与环境系 修订时6年06月31日 何间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植物矿质营养为核心,主要由植物营养生理、土壤养分生物有效性、植物营 养效率遗传、植物对逆境土壤的适应性等部分组成。植物营养生理部分的主要内容有植 物所必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大量元素、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营养功能及其营养失调 症状表到 有益元 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养分 E体 的 和分香 质 宫养与植初生长、 量和品质的关系:植物营养遗传特性与改良和逆境上境的植物营养 等。土壤养分供应部分,是从土壤是植物养分的主要来源角度,对土壤养分的植物有效 性进行了闸述。 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 高等农业院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 使学生掌握有关植物营养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为学习后续课程(植物营养诊断、农田施肥原理、农业化学分析、植物营养研究法等)奠定 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植物营养学科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并扩大其知识视野 为将来从事农业生产指导与管理以及学习深造提供较为坚实的基础。本课程要求学生通 过查阅有关文献了解植物营养发展的动态,掌握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营养功能和植物营 养元素缺乏与过剩的主要症状,掌握植物根系和叶片对养分的吸收、运输、分配、同化 与再利用,理解植物对逆境士壤的适应机理,了解植物营养效率遗传的研究现状。 面向专业, 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科学与技术 四、先修课程: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作物施肥原理、田间实验与生物统计、植物营养研究法等课程先行课。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第一章绪论(2学时) 第一节植物营养学与农业生产 第二节植物营养学的发展概况 ·、对植物营养研究的早期探索 植物营养学的建立和李比希的工作 三、植物营养学的发展 第三节植物营养学的范畴及其主要的研究方法 一、植物营养学的范畴 二、植物营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 《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31011 学分 2.5 总学 时 50 理论 32 实验/上机 18 英文课程名 Plant Nutrition 开课院(系) 农学院 开课系 资源与环境系 修订时 间 06 年 06 月 31 日 课 程 简 介 本课程以植物矿质营养为核心,主要由植物营养生理、土壤养分生物有效性、植物营 养效率遗传、植物对逆境土壤的适应性等部分组成。植物营养生理部分的主要内容有植 物所必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大量元素、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营养功能及其营养失调 症状表现;有益元素的生理功能;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养分在体内的运输和分配;矿质 营养与植物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关系;植物营养遗传特性与改良和逆境土壤的植物营养 等。土壤养分供应部分,是从土壤是植物养分的主要来源角度,对土壤养分的植物有效 性进行了阐述。 课 程 大 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高等农业院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 使学生掌握有关植物营养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为学习后续课程(植物营养诊断、农田施肥原理、农业化学分析、植物营养研究法等)奠定 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植物营养学科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并扩大其知识视野, 为将来从事农业生产指导与管理以及学习深造提供较为坚实的基础。本课程要求学生通 过查阅有关文献了解植物营养发展的动态,掌握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营养功能和植物营 养元素缺乏与过剩的主要症状,掌握植物根系和叶片对养分的吸收、运输、分配、同化 与再利用,理解植物对逆境土壤的适应机理,了解植物营养效率遗传的研究现状。 三、面向专业: 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科学与技术 四、先修课程: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作物施肥原理、田间实验与生物统计、植物营养研究法等课程先行课。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第一章 绪论 (2 学时) 第一节 植物营养学与农业生产 第二节 植物营养学的发展概况 一、对植物营养研究的早期探索 二、植物营养学的建立和李比希的工作 三、植物营养学的发展 第三节 植物营养学的范畴及其主要的研究方法 一、植物营养学的范畴 二、植物营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GDOU-B-11-213
本章重点:植物营养学的范畴及其主要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大量元素营养(6学时) 第一节碳、氢、氧 重点:氢键的特殊作用、植物活性氧的消除与植物抗氧化系统 理解:氢键的特殊作用 第二节氮 一、植物体内N的含量与分布 二、N的营养功能 三、N素同化过程(重点与难点 第三N素养失调能状 一、植物体内P的含量与分布 二、P的营养功能(重点与难点) 三、P素营养失调症状 第四节钾 一、植物体内K的含量与分布 二、K的营养功能(重点与难点) 三、K素营养失调症状 第三章中量营养元素(3学时) 第一节钙 、植物体内Ca的含量与分布 二、Ca的营养功能(重点与难点) 三、Ca素营养失调症状 第二节镁 植物体内Mg的含量与分在 Mg的营养 h (重点与难点 三、Mg素营养失调症状 第三节硫 一、植物体内S的含量与分布 二、S的同化过程(重点与难点) S的营养功能(重点与难点 四、S素营养失调症状 第四章微量元素(6学时) 第一节铁 ·、情物体内Fe的含量与分布 二、Fe的营养功能(重点与难点》 三、Fe索营养失调症状 第二节硼 一、植物体内B的含量与分布 二、B的营养功能(重点与难点) 三、B素营养失调症状 第三节锰 一、植物体内M的含量与分布 二、Mn的营养功能(重点与难点)
2 本章重点:植物营养学的范畴及其主要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大量元素营养 (6 学时) 第一节 碳、氢、氧 重点:氢键的特殊作用、植物活性氧的消除与植物抗氧化系统 理解:氢键的特殊作用 第二节 氮 一、植物体内 N 的含量与分布 二、N 的营养功能 三、N 素同化过程(重点与难点) 四、N 素营养失调症状 第三节 磷 一、植物体内 P 的含量与分布 二、P 的营养功能(重点与难点) 三、P 素营养失调症状 第四节 钾 一、植物体内 K 的含量与分布 二、K 的营养功能(重点与难点) 三、K 素营养失调症状 第三章 中量营养元素 (3 学时) 第一节 钙 一、植物体内 Ca 的含量与分布 二、Ca 的营养功能(重点与难点) 三、Ca 素营养失调症状 第二节 镁 一、植物体内 Mg 的含量与分布 二、Mg 的营养功能(重点与难点) 三、Mg 素营养失调症状 第三节 硫 一、植物体内 S 的含量与分布 二、S 的同化过程(重点与难点) 三、S 的营养功能(重点与难点) 四、S 素营养失调症状 第四章 微量元素 (6 学时) 第一节 铁 一、植物体内 Fe 的含量与分布 二、Fe 的营养功能(重点与难点) 三、Fe 素营养失调症状 第二节 硼 一、植物体内 B 的含量与分布 二、B 的营养功能(重点与难点) 三、B 素营养失调症状 第三节 锰 一、植物体内 Mn 的含量与分布 二、Mn 的营养功能(重点与难点)
三、Mn素营养失调症状 第四节铜 、植物体内Cu的含量与分布 二、Cu的营养功能(重点与难点) 三、Cu索营养失调症状 第五节锌 一、植物体内Zn的含量与分布 一、Zn的营养功能(重点与难点 三、Zn素营养失调症状 第六节钼 一、植物体内Mo的含量与分布 二、Mo的营养功能(重点与难点) 三、Mo素营养失调症状 第七节氯 一、植物体内C1的含量与分布 二、C1的营养功能(重点与难点) 三、C!素营养失调症状 第五章有益元素(3学时) 第一节硅 植物体内Si的含量与分布 二、Si的营养功能(重点与难点》 三、Si素营养失调症状 第二节钠 、植物体内Na的含量与分布 Na的营养功 植物对钠的适应机理 第三节 一、植物体内C0的含量与分布 二、C0的营养功能 Co素营养失调症状 第四节镍 一、植物体内Ni的含量与分布 二、Ni的营养功能 三、Ni素营养失调症状 第五节硒 植物体内Se的含量与分布 二、Se的营养功能 、Se素营养失调症状 第六节铝 、植物体内A1的含量与分布 二、A1的营养功能 三、A,素营养失调症状 第六章土壤养分的生物有效性(3学时) 重点:土壤养分指标概念,可移动性概念及其根、土间的相互作用与养分有效性的关系
3 三、Mn 素营养失调症状 第四节 铜 一、植物体内 Cu 的含量与分布 二、Cu 的营养功能(重点与难点) 三、Cu 素营养失调症状 第五节 锌 一、植物体内 Zn 的含量与分布 二、Zn 的营养功能(重点与难点) 三、Zn 素营养失调症状 第六节 钼 一、植物体内 Mo 的含量与分布 二、Mo 的营养功能(重点与难点) 三、Mo 素营养失调症状 第七节 氯 一、植物体内 Cl 的含量与分布 二、Cl 的营养功能(重点与难点) 三、Cl 素营养失调症状 第五章 有益元素 (3 学时) 第一节 硅 一、植物体内 Si 的含量与分布 二、Si 的营养功能(重点与难点) 三、Si 素营养失调症状 第二节 钠 一、植物体内 Na 的含量与分布 二、Na 的营养功能 三、植物对钠的适应机理 第三节 钴 一、植物体内 Co 的含量与分布 二、Co 的营养功能 三、Co 素营养失调症状 第四节 镍 一、植物体内 Ni 的含量与分布 二、Ni 的营养功能 三、Ni 素营养失调症状 第五节 硒 一、植物体内 Se 的含量与分布 二、Se 的营养功能 三、Se 素营养失调症状 第六节 铝 一、植物体内 Al 的含量与分布 二、Al 的营养功能 三、Al;素营养失调症状 第六章 土壤养分的生物有效性(3 学时) 重点:土壤养分指标概念,可移动性概念及其根、土间的相互作用与养分有效性的关系
难点:根际土壤的特征及根际分泌物研究的重要性 第一节土壤养分的化学有效性 一、化学浸提有效养分的方法及评价 养分的强度因素与容量因素 第二节土壤养分的空间有效性 一、养分的位置与有效性 二、养分向根表的千彩 三、形响养分移动的因素 第三节根系形态与养分的有效性 根系生长特性 养分有效性 影响植物根系生长的因素 第三节植物根际土壤养分的有效性 一、根际养分的概念及理化、生物学特点 、根际pH与根际土壤养分的有效性 分泌物与根际土壤养分的有效性 四、根际微生物与根际 五、植物根际土壤养分研究 第七章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2学时) 重点:细胞膜结构与离子运输间的关系 难占, 细胞膜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第 养分进入根细胞 机 一、细胞膜结构与特点 二、载体、通道概念 三、质子泵、膜电位、主动运输与被动动输 四、根细胞对养分离子的积累特点 五、根自由空间 (质外体)中养分离子的移动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节影响养分吸收的因素 一、介质中养分浓度 二、介质中的养分种类(协助作用,拮抗作用) 二、温、水分、光昭的影向 四、士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五、根系的代谢及代谢产物的影响 第三节根外营养 一、叶片对气态养分的吸收 二、叶片对矿质养分的吸收 三、叶片营养特点及影响因素 第八章矿质养 分与作 物 产量及品质的关系(2学时 重点:矿质养分对库源生长的影响:库源关系与产量的形成 难点:库源关系与产量的形成 第一节质养分与作物立量的关系 ”质养分供应与生长效应曲线(产量曲线】 库源关系与产量的形成 三、矿质养分对库源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 4
4 难点:根际土壤的特征及根际分泌物研究的重要性 第一节 土壤养分的化学有效性 一、化学浸提有效养分的方法及评价 二、养分的强度因素与容量因素 第二节 土壤养分的空间有效性 一、养分的位置与有效性 二、养分向根表的迁移 三、影响养分移动的因素 第三节 根系形态与养分的有效性 一、根系生长特性与养分有效性 二、影响植物根系生长的因素 第三节 植物根际土壤养分的有效性 一、根际养分的概念及理化、生物学特点 二、根际 pH 与根际土壤养分的有效性 三、根分泌物与根际土壤养分的有效性 四、根际微生物与根际土壤 五、植物根际土壤养分研究 第七章 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2 学时) 重点:细胞膜结构与离子运输间的关系 难点:细胞膜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节 养分进入根细胞的机理 一、细胞膜结构与特点 二、载体、通道概念 三、质子泵、膜电位、主动运输与被动动输 四、根细胞对养分离子的积累特点 五、根自由空间(质外体)中养分离子的移动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节 影响养分吸收的因素 一、介质中养分浓度 二、介质中的养分种类(协助作用,拮抗作用) 三、温度、水分、光照的影响 四、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五、根系的代谢及代谢产物的影响 第三节 根外营养 一、叶片对气态养分的吸收 二、叶片对矿质养分的吸收 三、叶片营养特点及影响因素 第八章 矿质养分与作物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关系(2 学时) 重点:矿质养分对库-源生长的影响;库-源关系与产量的形成 难点:库-源关系与产量的形成 第一节 矿质养分与作物产量的关系 一、矿质养分供应与生长效应曲线(产量曲线) 二、库-源关系与产量的形成 三、矿质养分对库-源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
第二节矿质养分与品质的关系 一、质营养与植物的品质 二、矿质营养与种子活力 第九章植物营养的遗传特性与改良 (2学时) 重点:植物营养效率的可遗传性研究方法 难点:植物营养遗传特征的鉴别与研究技术 第一节植物营养的遗传变异性和基因潜力 一、植物营养性状的表现型、基因型和基因型差异 植物营养性状基因型差异的例证 第二节植物营养效率基因型差异的形态学、生理学和遗传学特征 一、形态学和生理学特征 二、遗传学特征 第三节植物营养遗传特性的研究技术和改良方法 植物营养遗传特性的研究技术 植物营 遗传特性的改良 万法 第十章植物对逆境土壤条件的适应性(3学时) 重点:不同逆境土壤的主要障碍因子及其作物对它们各自适应性机理 难点:植物对不同逆境条件的话应机理 第一节:植物对酸性土壤的适应性 酸性土壤的主要障 得因子 植物对酸性土壤的适应机理 第二节:植物对盐土的适应性 一、盐土的主要危害因子 二、植物的耐盐机理 第三节, 石灰性+ 石灰性土壤的主要障碍因子 植物对石灰性土壤的适应机理 十、实验名称与类别 序号 实验名称 学时实验类别 1 植物组织全N的测定 3 综合型 2 植物组织全P、K的测发 3 综合型 2 植物组织硝态N的测定 综合型 植物组织VC的侧定 综合型 殖物根系活力的测定 3 综合型 6 植物根系对离子的选择性吸收 3 综合型 注:实验类别指演示型、操作型、验证型、综合型、设计型、研究创新型 八、实验目的、内容与要求(按上表实验序号分别填写) 实验 实验目的:掌握植物组织全N的测定方法 实验内容:植物组织全N的测定 实验要求: 实验2
5 第二节 矿质养分与品质的关系 一、矿质营养与植物的品质 二、矿质营养与种子活力 第九章 植物营养的遗传特性与改良(2 学时) 重点:植物营养效率的可遗传性研究方法 难点:植物营养遗传特征的鉴别与研究技术 第一节 植物营养的遗传变异性和基因潜力 一、植物营养性状的表现型、基因型和基因型差异 二、植物营养性状基因型差异的例证 第二节 植物营养效率基因型差异的形态学、生理学和遗传学特征 一、形态学和生理学特征 二、遗传学特征 第三节 植物营养遗传特性的研究技术和改良方法 一、植物营养遗传特性的研究技术 二、植物营养遗传特性的改良方法 第十章 植物对逆境土壤条件的适应性(3 学时) 重点:不同逆境土壤的主要障碍因子及其作物对它们各自适应性机理 难点:植物对不同逆境条件的适应机理 第一节:植物对酸性土壤的适应性 一、酸性土壤的主要障碍因子 二、植物对酸性土壤的适应机理 第二节:植物对盐土的适应性 一、盐土的主要危害因子 二、植物的耐盐机理 第三节:石灰性土壤 一、石灰性土壤的主要障碍因子 二、植物对石灰性土壤的适应机理 七、实验名称与类别: 序号 实验名称 学时 实验类别 1 植物组织全 N 的测定 3 综合型 2 植物组织全 P、K 的测定 3 综合型 3 植物组织硝态 N 的测定 3 综合型 4 植物组织 Vc 的测定 3 综合型 5 植物根系活力的测定 3 综合型 6 植物根系对离子的选择性吸收 3 综合型 注:实验类别指:演示型、操作型、验证型、综合型、设计型、研究创新型 八、实验目的、内容与要求(按上表实验序号分别填写) 实验 1 实验目的:掌握植物组织全 N 的测定方法 实验内容:植物组织全 N 的测定 实验要求: 实验 2
实验目的:掌握植物组织全P、K的测定方法 实验内容:植物组织全P、K的测定 实验要求: 实验3 实验目的:掌握植物组织硝态N的测定 实验内容:植物组织全N的测定 实验要求: 实验4 实验目的:掌握植植物组织Vc的测定 实验内容:植物组织Vc的测定 实验要求: 实验5 实验目的:掌握植物根系活力的测定 实验内容:植物根系活力的测定 实验要求: 实验6 实验目的:了解植物根系对离子的选择性吸收 实验内容:植物根系对离子的选择性吸收 实验要求: 九、教材与参考书: 本课程选用教材 《植物营养学》(第二版)陆景陵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本课程推荐参考书: 植物生理学通讯、植物生理学学报等专业期刊。 十、本课程理论课及实验课的考核方式: 理论课考核方式:闭卷 实验课考试方式:根据实验报告和平时表现评定 执笔: 审核: 批准人: 时间: 6
6 实验目的:掌握植物组织全 P、K 的测定方法 实验内容:植物组织全 P、K 的测定 实验要求: 实验 3 实验目的:掌握植物组织硝态 N 的测定 实验内容:植物组织全 N 的测定 实验要求: 实验 4 实验目的:掌握植植物组织 Vc 的测定 实验内容:植物组织 Vc 的测定 实验要求: 实验 5 实验目的:掌握植物根系活力的测定 实验内容:植物根系活力的测定 实验要求: 实验 6 实验目的:了解植物根系对离子的选择性吸收 实验内容:植物根系对离子的选择性吸收 实验要求: 九、教材与参考书: 本课程选用教材: 《植物营养学》(第二版) 陆景陵主编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本课程推荐参考书: 植物生理学通讯、植物生理学学报等专业期刊。 十、本课程理论课及实验课的考核方式: 理论课考核方式:闭卷 实验课考试方式:根据实验报告和平时表现评定 执笔: 审核: 批准人: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