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310095 学粉25总学时 50 理论3 实验 15 英文课程名 Soil Science and Fertilizer Application 开课院(系) 农学院 开课系 资源与环境系 修订时间 2006年06月30日 课程简介 土接肥料学是高等农林院校农学、屁艺、同林、抽保等专业的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且有较 基础理论和生产实践性 研究土壤自身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物质流动、能量转化规律 ,肥料的性质 植物的普养特点,着重研究士壤全球变化、士境一水分一大气一生物界面的环境过程和机理、肥料在 土壤中的转化过程及施肥技术。以“土、肥”的辨证关系为中心,将士壤、肥料、植物营养有机地交互 融合成一个整体。在研究方法上,土壤学、自然生态、植物营养、环境保护等多门学科的综合已成为 土壤巴料学参与解决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间题的必然趋势。在研究手段上,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 以及现代化测试技术在土壤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推动了土壤肥料学的快速发展。它不仅直接服 务于农业生产领域,而且服务于环境生态建设、区域治理、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农业持续发展等领 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为园艺、植物保护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以提高土壤肥力为中心 研究土壤肥力发生发展的规律,了解各种养分对植物的作用和植物对各种养分的需求,明确士壤、植 株和肥料的关系。掌握主要化肥和有机肥的性质、作用及其在土壤中的转化的关系和施用原则。结合 农业生产实际,学会经济用肥和科学施肥的原理和方法。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园艺、植物保护等专业本科生在了解土壤基本物质组成和性质的基础上,结合 植物营养和施肥的基本原理,掌握肥料中的各种养分元素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和植物对养分元素的需 求规律,使学生在今后工作当中能够正确认土和用土,能够科学合理地使用化学肥料,为提高士壤肥 力、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改善和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提供必要理论指导和实践技能训练。 本课程是农学类各专业基础课程 教学中应力求做到深度适当,结合我国生产实际,突出应 用理论与技术的传授,实验教学则应侧重于各种士壤肥力指标的化验与分析。 土壤学部分:课堂教学应力求使学生弄清基本概念,掌握基本内容,弄清土壤基本肥力的形成、 土壤理化性质的内容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学会评价土壤,掌握改良土壤的方法和措施,并能与本专 业知识相结合,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授课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应广泛阅右关参考料】 紧跟本学科的发展, 备课过程中随时补充新内容,把新的技术措施传授给学时,使学生及时了解到本 学科的重要进展及发展动向。 肥料学部分:课程教学上应力求使学生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基本内容,使学生把植物营养的特性 与肥料的施用联系起来,并在此基础上逐步理解依据植物营养特性、土壤特性、气候条件和肥料性质 合理施用肥料,达到优质、高产、高效和稳定或保护生态环境的效果。肥料学内容繁多、零碎,因此
1 《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310095 学分 2.5 总学时 50 理论 35 实验 15 英文课程名 Soil Science and Fertilizer Application 开课院(系) 农学院 开课系 资源与环境系 修订时间 2006 年 06 月 30 日 课 程 简 介 土壤肥料学是高等农林院校农学、园艺、园林、植保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具有较强 基础理论和生产实践性。它研究土壤自身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物质流动、能量转化规律,肥料的性质、 植物的营养特点,着重研究土壤全球变化、土壤—水分—大气—生物界面的环境过程和机理、肥料在 土壤中的转化过程及施肥技术。以“土、肥”的辨证关系为中心,将土壤、肥料、植物营养有机地交互 融合成一个整体。在研究方法上,土壤学、自然生态、植物营养、环境保护等多门学科的综合已成为 土壤肥料学参与解决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问题的必然趋势。在研究手段上,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 以及现代化测试技术在土壤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推动了土壤肥料学的快速发展。它不仅直接服 务于农业生产领域,而且服务于环境生态建设、区域治理、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农业持续发展等领 域。 课 程 大 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为园艺、植物保护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以提高土壤肥力为中心, 研究土壤肥力发生发展的规律,了解各种养分对植物的作用和植物对各种养分的需求,明确土壤、植 株和肥料的关系。掌握主要化肥和有机肥的性质、作用及其在土壤中的转化的关系和施用原则。结合 农业生产实际,学会经济用肥和科学施肥的原理和方法。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园艺、植物保护等专业本科生在了解土壤基本物质组成和性质的基础上,结合 植物营养和施肥的基本原理,掌握肥料中的各种养分元素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和植物对养分元素的需 求规律,使学生在今后工作当中能够正确认土和用土,能够科学合理地使用化学肥料,为提高土壤肥 力、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改善和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提供必要理论指导和实践技能训练。 本课程是农学类各专业基础课程,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做到深度适当,结合我国生产实际,突出应 用理论与技术的传授,实验教学则应侧重于各种土壤肥力指标的化验与分析。 土壤学部分:课堂教学应力求使学生弄清基本概念,掌握基本内容,弄清土壤基本肥力的形成、 土壤理化性质的内容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学会评价土壤,掌握改良土壤的方法和措施,并能与本专 业知识相结合,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授课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应广泛阅读有关参考资料, 紧跟本学科的发展,备课过程中随时补充新内容,把新的技术措施传授给学时,使学生及时了解到本 学科的重要进展及发展动向。 肥料学部分:课程教学上应力求使学生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基本内容,使学生把植物营养的特性 与肥料的施用联系起来,并在此基础上逐步理解依据植物营养特性、土壤特性、气候条件和肥料性质 合理施用肥料,达到优质、高产、高效和稳定或保护生态环境的效果。肥料学内容繁多、零碎,因此
备课时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广泛阅读相关参考材料,紧跟本学科的发展,及时补充新内容,使学生 能及时了解肥料学的重要进展和发展动态,并注重新肥料品种的介绍。 三、面向专业: 植物保护、园艺、园林 四、先修课程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植物学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作物栽培、蔬菜栽培、果树栽培、花卉栽培等课程的先修课程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第一章绪论(2学时) 第一节有关土壤和肥料的几个基本概念 土壤、土壤肥力、肥料 第二节土壤肥料学在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土壤肥力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壤资源与我国的粮食安全与保障、土壤肥料学与环境污染 研究、设施栽培技术的研究 国内发展概况(侧重建国后)、国外 第二章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8学时) 第一节岩石的风化与士壤矿物质(3学时) 、岩石的风化 地壳的元素组成特点:主要成土矿物、岩石的类型:岩石风化的类型:母质的概念和类型。 二、土壤矿物的化学组成:典型层状硅酸盐矿物的结构 三、土壤的机械组成 (1)士壤粒级:粒级的概念及划分依据 (2)土壤质地:颗粒组成和质地概念及意义,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质地改良方法 本节重点:土壤的矿物组成,粒级的概念及划分依据,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表现 本节难点:土壤的矿物组成,拉级的划分依据,土壤质地的改良原理 第二节土壤生物与有机质(3学时) 一、有机质的来源、类型、组成 (1)有机质来源及存在形态 (2)有机质的组成和性质 (3)土壤腐殖质的组成和性质 二、有机质的转化 (1)腐殖化和矿质化过程的概念 (2)影响有机质转化的因素 三、有机质的作用及调节 (1)有机质对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与有关条件 (2)有机质积紫与调节原则
2 备课时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广泛阅读相关参考材料,紧跟本学科的发展,及时补充新内容,使学生 能及时了解肥料学的重要进展和发展动态,并注重新肥料品种的介绍。 三、面向专业: 植物保护、园艺、园林 四、先修课程: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植物学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作物栽培、蔬菜栽培、果树栽培、花卉栽培等课程的先修课程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第一章 绪论 (2 学时) 第一节 有关土壤和肥料的几个基本概念 土壤、土壤肥力、肥料 第二节 土壤肥料学在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土壤肥力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壤资源与我国的粮食安全与保障、土壤肥料学与环境污染 第三节 土壤肥料学的研究范畴与发展概况 土壤肥力的研究、肥料利用率的研究、高效施肥技术的研究、植物营养特性遗传的研究、根际营养的 研究、设施栽培技术的研究 国内发展概况(侧重建国后)、国外 第二章 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 (8 学时) 第一节 岩石的风化与土壤矿物质 (3 学时) 一、岩石的风化 地壳的元素组成特点;主要成土矿物、岩石的类型;岩石风化的类型;母质的概念和类型。 二、土壤矿物的化学组成;典型层状硅酸盐矿物的结构 三、土壤的机械组成 (1)土壤粒级:粒级的概念及划分依据 (2)土壤质地:颗粒组成和质地概念及意义,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质地改良方法 本节重点:土壤的矿物组成,粒级的概念及划分依据,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表现 本节难点:土壤的矿物组成,粒级的划分依据,土壤质地的改良原理 第二节 土壤生物与有机质(3 学时) 一、有机质的来源、类型、组成 (1)有机质来源及存在形态 (2)有机质的组成和性质 (3)土壤腐殖质的组成和性质 二、有机质的转化 (1)腐殖化和矿质化过程的概念 (2)影响有机质转化的因素 三、有机质的作用及调节 (1)有机质对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与有关条件 (2)有机质积累与调节原则
本节重点:土壤腐殖质的组成和性质,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及其影响因素,有机质在士壤肥力中的作用 本节难点:土壤腐殖质的组成和性质,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 第三节土壤水分、空气、热量状况(2学时) 土壤水分 (1)土壤水分的类型的性质 (2)土壤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 (3)土壤水分的能态 土水势、土壤水吸力的意义及异同,简介其测定方法 (4)水分特征曲线意义 土壤空气 (1)士壤空气的组成和含量特点 (2)土壤通气的机制 三、土壤热量 (1)不同热量来源的数量及意义 (2)土壤热特性,热容量、导热性和导温性 四、常见农业调水 调温的指施与评化 本章重点:士壤水分、空气、热量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 本章难点:士水势、土壤水吸力的意义,士壤通气与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 第三章土壤的基本性质(6学时) 第一节士壤孔性 “、士壤密度 、容重的概念 二、孔隙的类型、性质及分布 二、些响孔策性的因素。 四、土痒性的改善及其与作物生长的关系 第二节土壤结构性 一一、结构体、 结构性概念及结构性的本质 二、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性质及评价 三、土壤结构形成机制 四、改善土壤结构的实质,常用农业措施评价 第三节土壤 的 理机械性 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的概念、本质及影响因素。 二、土壤耕性 本部分重点:土壤的孔性、结构性和耕性的概念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本部分难点:土壤物理机械性的概今及其对土壤耕性的影响 第四节土壤胶体的种类和构造 胶体的种类 二、胶体的双电层构造 三、土携胶体的特性 ()比表面、表面能的概念及意义 (2)电的种类、来源及意义 3)溶肥 絮凝过程及意》 第五节土壤的离子交换 一、土壤吸收性能的类型、概念的实质 3
3 本节重点:土壤腐殖质的组成和性质,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及其影响因素,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 本节难点:土壤腐殖质的组成和性质,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 第三节 土壤水分、空气、热量状况(2 学时) 一、土壤水分 (1)土壤水分的类型的性质 (2)土壤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 (3)土壤水分的能态 土水势、土壤水吸力的意义及异同,简介其测定方法 (4)水分特征曲线意义 二、土壤空气 (1)土壤空气的组成和含量特点 (2)土壤通气的机制 三、土壤热量 (1)不同热量来源的数量及意义 (2)土壤热特性,热容量、导热性和导温性 四、常见农业调水、调温的措施与评价 本章重点:土壤水分、空气、热量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 本章难点:土水势、土壤水吸力的意义,土壤通气与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 第三章 土壤的基本性质 (6 学时) 第一节 土壤孔性 一、土壤密度、容重的概念 二、孔隙的类型、性质及分布 三、影响孔隙性的因素。 四、土壤孔性的改善及其与作物生长的关系 第二节 土壤结构性 一、结构体、结构性概念及结构性的本质 二、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性质及评价 三、土壤结构形成机制 四、改善土壤结构的实质,常用农业措施评价 第三节 土壤耕性 一、土壤的物理机械性 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的概念、本质及影响因素。 二、土壤耕性 本部分重点:土壤的孔性、结构性和耕性的概念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本部分难点:土壤物理机械性的概念及其对土壤耕性的影响 第四节 土壤胶体的种类和构造 一、胶体的种类 二、胶体的双电层构造 三、土壤胶体的特性 (1)比表面、表面能的概念及意义 (2)电荷的种类、来源及意义 (3)溶胶和絮凝过程及意义 第五节 土壤的离子交换 一、土壤吸收性能的类型、概念的实质
二、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的意义及特征 三、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的概念及在生产上的意义 四、离子有效度概念,影响离子有效度的因素及在植物营养中的作用 士壤中的阴离子交换,吸附机理及特点 本部分重点:土壤的离子交换 本部分难点:胶体的双电层构造 第六节土壤的酸碱性 一、土接的酸度举型 重点讲解两种酸度表示方法及意义 二、酸性土的成因明确其形成本质 三、土壤碱度 土壤碱度的指标、碱度指标的意义 四、碱性土的成因 与酸性土成因比较,明确其形成本质 五、土壤的缓冲作用 一、缓种作用的概念及机制 二、缨冲能力及牛产上的意义 六、土壤酸碱反应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及调节 、对养分有效性,作物及微生物的影响 土士壤酸碱度的调节措施及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 本部分重点:两种酸度表示方法及意义,影响土壤酸碱度的因素,土壤反应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及调节 本部分难点:缓冲作用的概念及机制,土壤反应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及调节 第四章土壤形成、分类、分布(2学时) 第一节土壤形成 一、五大成土因素对土桌形成的的影响 二、自然土壤剖面和农业土壤剖面的特行 第二节土壤分类 一、土壤分类的目的、原则及方法 我国土壤分类概况 我国现今 壤的分类系统的介绍 第三节土壤分 一、土壤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二、土壤分布的风域性 水音重占, 五大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的影响,我国现行土壤分类体系的介绍 本章难点:我国现今土壤的分类系统的介绍 第五章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原理(4学时) 第一节植物必需营养元素 、植物必需元素的概念 植物必需元素的分维 四、必需营养元素与植物生长 第二节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4 二、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的意义及特征 三、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的概念及在生产上的意义 四、离子有效度概念,影响离子有效度的因素及在植物营养中的作用 五、土壤中的阴离子交换,吸附机理及特点 本部分重点:土壤的离子交换 本部分难点:胶体的双电层构造 第六节 土壤的酸碱性 一、土壤的酸度类型 重点讲解两种酸度表示方法及意义 二、酸性土的成因 明确其形成本质 三、土壤碱度 土壤碱度的指标、碱度指标的意义 四、碱性土的成因 与酸性土成因比较,明确其形成本质 五、土壤的缓冲作用 一、缓冲作用的概念及机制 二、缓冲能力及生产上的意义 六、土壤酸碱反应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及调节 一、对养分有效性,作物及微生物的影响 二、土壤酸碱度的调节措施及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本部分重点:两种酸度表示方法及意义,影响土壤酸碱度的因素,土壤反应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及调节 本部分难点:缓冲作用的概念及机制,土壤反应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及调节 第四章 土壤形成、分类、分布(2 学时) 第一节 土壤形成 一、五大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的影响 二、自然土壤剖面和农业土壤剖面的特征 第二节 土壤分类 一、土壤分类的目的、原则及方法 二、我国土壤分类概况 三、我国现今土壤的分类系统的介绍 第三节 土壤分布 一、土壤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二、土壤分布的区域性 本章重点:五大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的影响,我国现行土壤分类体系的介绍 本章难点:我国现今土壤的分类系统的介绍 第五章 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原理(4 学时) 第一节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 一、植物必需元素的概念 二、植物必需元素的分组 三、肥料三要素 四、必需营养元素与植物生长 第二节 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一、根系对养分的吸收 二、根外器官对养分的吸收 三、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转和利用 第三节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条件 、植物吸收养分的基因型差异 二、环境因素对植物吸收养分的影响 第四节施肥的基本原理 一、养分归还学说 最小养分律 、报酬递减 第五节施肥技术 一、施肥量的确定 二、植物营养期与施肥 三、施肥时期(或种类)与方法的确定 本章重点:植物必需元素的概念及分组,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转和利用,环境因 素对植物吸收养分的影响,施肥的基本原理与施肥技术。 本章难点: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转和利用。 第六章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及化学氮肥(4学时) 第一节土壤氨素营养 、土壤氮素的含量与形态 二、土壤氨素转化及其有效性 第二节作物的氮氨素营养 ·、作物体内氮的含量和分和 氮的生理功能 氯的吸收与利用 四、作物氮素营养失调的形态表现 第三节常用化学氨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一、铵(氯)态氯肥 一、硝态肥与硝铵态氨那 酰胺态氨肥 四、缓释氨肥 五、氯肥的合理分配与施用 本章重点:氮的生理功能,氮的吸收与利用,作物氮素营养失调的形态表现,常用化学氮肥的种类、 性质和施用。 本章难点: 氮的生理功能,作物氮素营养失调的形态表现。 第七章土壤与植物磷、钾素营养及磷、钾肥(3学时) 第一节土壤、植物磷素营养与化学磷肥 、土壤磷素营养 二、 植物磷素营养 常用化学 肥的种类 性质和施用 第二节土壤、植物钾素营养与化学钾肥 一、土壤钾素营养
5 一、根系对养分的吸收 二、根外器官对养分的吸收 三、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转和利用 第三节 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条件 一、植物吸收养分的基因型差异 二、环境因素对植物吸收养分的影响 第四节 施肥的基本原理 一、养分归还学说 二、最小养分律 三、报酬递减律 第五节 施肥技术 一、施肥量的确定 二、植物营养期与施肥 三、施肥时期(或种类)与方法的确定 本章重点:植物必需元素的概念及分组,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转和利用,环境因 素对植物吸收养分的影响,施肥的基本原理与施肥技术。 本章难点: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转和利用。 第六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及化学氮肥(4 学时) 第一节 土壤氮素营养 一、土壤氮素的含量与形态 二、土壤氮素转化及其有效性 第二节 作物的氮素营养 一、作物体内氮的含量和分布 二、氮的生理功能 三、氮的吸收与利用 四、作物氮素营养失调的形态表现 第三节 常用化学氮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一、铵(氮)态氮肥 二、硝态氮肥与硝铵态氮肥 三、酰胺态氮肥 四、缓释氮肥 五、氮肥的合理分配与施用 本章重点:氮的生理功能,氮的吸收与利用,作物氮素营养失调的形态表现,常用化学氮肥的种类、 性质和施用。 本章难点:氮的生理功能,作物氮素营养失调的形态表现。 第七章 土壤与植物磷、钾素营养及磷、钾肥(3 学时) 第一节 土壤、植物磷素营养与化学磷肥 一、土壤磷素营养 二、植物磷素营养 三、常用化学磷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第二节 土壤、植物钾素营养与化学钾肥 一、土壤钾素营养
二、植物钾素营养 三、常用化学钾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植物磷、钾素营养,常用化学磷、钾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本章难点:植物磷、钾素营养。 第八章士壤与植物中的中、微量元素营养及中、微量元素肥料(3学时) 第一节土壤与植物中的中量元素营养及中量元素肥料 、土壤中的硫、钙、镁素营养 植物体内硫、钙、镁元素的主要营养功能 三、硫、钙、镁肥的性质及其施用 第二节微量元素肥料与微肥 一、土壤中的微量元素 二、植物的微量元素营养 三、微量元素肥料及其施用 本章重点:植物体内硫、钙、镁及微量元素的主要营养功能,疏、钙、镁肥及微量元素肥料的性质及 其施用。 本章难点:植物体内硫、钙、镁及微量元素的主要营养功能 第九意复混肥料(2学时) 第一节复混肥料概述 一、复混肥料的概多 二、复混肥料的类型 第二节掺混复肥的生产 ,、配方设计 二 肥料混合的原则 三、投料量的计算 四、成粒方法 五、工梦落程 第三节复混肥料的合理施用 因土施用 二、因植物施月 三、因养分形态施用 四、以基肥为主的施用 五、堂据合理的用量 水音重占, 复混肥料的概念及类型,肥料混合的原则,投料量的计算 本章难点:复混肥料的合理施用 第十章有机肥料(2学时) 第一节发展有机肥料的意义 、有机肥料的概今 有机肥料和 无机肥料的关系 有机肥料在培肥士壤和植物营养中的作用 第二节有机肥料的腐熟原理与技术 一、腐熟的目的 6
6 二、植物钾素营养 三、常用化学钾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本章重点:植物磷、钾素营养,常用化学磷、钾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本章难点:植物磷、钾素营养。 第八章 土壤与植物中的中、微量元素营养及中、微量元素肥料(3 学时) 第一节 土壤与植物中的中量元素营养及中量元素肥料 一、土壤中的硫、钙、镁素营养 二、植物体内硫、钙、镁元素的主要营养功能 三、硫、钙、镁肥的性质及其施用 第二节 微量元素肥料与微肥 一、土壤中的微量元素 二、植物的微量元素营养 三、微量元素肥料及其施用 本章重点:植物体内硫、钙、镁及微量元素的主要营养功能,硫、钙、镁肥及微量元素肥料的性质及 其施用。 本章难点:植物体内硫、钙、镁及微量元素的主要营养功能 第九章 复混肥料(2 学时) 第一节 复混肥料概述 一、复混肥料的概念 二、复混肥料的类型 第二节 掺混复肥的生产 一、配方设计 二、肥料混合的原则 三、投料量的计算 四、成粒方法 五、工艺流程 第三节 复混肥料的合理施用 一、因土施用 二、因植物施用 三、因养分形态施用 四、以基肥为主的施用 五、掌握合理的用量 本章重点:复混肥料的概念及类型,肥料混合的原则,投料量的计算。 本章难点:复混肥料的合理施用。 第十章 有机肥料(2 学时) 第一节 发展有机肥料的意义 一、有机肥料的概念 二、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的关系 三、有机肥料在培肥土壤和植物营养中的作用 第二节 有机肥料的腐熟原理与技术 一、腐熟的目的
、腐熟的过程及其调控技术 第三节有机肥料的主要类型 ·、粪尿肥 秸秆类 三、绿肥 四、微生物菌剂 五、有机废弃物的利用 第四节有机肥料的利用及其问题与对第 有机肥料利用过程中的问题 发展有机肥料的对策 本章重点:有机肥料的概念、和无机肥料的关系以及在培肥土壤和植物营养中的作用,有机肥料利用 过程中的问题,发展有机肥料的对策。 本章难点:有机肥料的腐熟原理与技术 第十一章植物营养及施肥与人类健康(2学时) 第一节施肥与环境 一、施肥与全球变暖 一、复肥施用与环接 三、砖肥施用与环境 第二节矿质营养与植物品质 、矿质营养与动植物体组成 二、矿质营养与植物矿质养分含量 三、矿质营养与植物体有机物品质 第三节营养元素在土壤一植物一人体系统中的循环利用 人体必需和有益营养元素 营养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循环与再利用 三、植物营养与人类健康 本章重点:施肥与环境,矿质营养与植物品质。 本章难点:矿质营养与植物品质。 七、实验名称与类别: 序号 实验名称 学时 实验类别 土壤样品的制备与土壤酸度的测定 3 综合型 土攘有机质的定 综合型 土壤速效磷的测厅 综合型 土撰全的定 综合共 土宠诚解氨与速效钾的测定 综合型 注实验类别指演示型、操作型、验证型、综合型、设计型、研究创新型 八、实验目的、内容与要求 实验1 土壤样品的制备与土壤酸度的测定 实验目的:掌握士土壤样品采集的原则、步骤:土壤样品制备的过程:学会土壤测定酸度 实验内容:制备土壤样品:测定土壤酸度 实验要求:掌握土壤制备的步骤: 学会使用酸度计和测定士酸度。 >
7 二、腐熟的过程及其调控技术 第三节 有机肥料的主要类型 一、粪尿肥 二、秸秆类肥 三、绿肥 四、微生物菌剂 五、有机废弃物的利用 第四节 有机肥料的利用及其问题与对策 一、有机肥料利用过程中的问题 二、发展有机肥料的对策 本章重点:有机肥料的概念、和无机肥料的关系以及在培肥土壤和植物营养中的作用,有机肥料利用 过程中的问题,发展有机肥料的对策。 本章难点:有机肥料的腐熟原理与技术。 第十一章 植物营养及施肥与人类健康(2 学时) 第一节 施肥与环境 一、施肥与全球变暖 二、氮肥施用与环境 三、磷肥施用与环境 第二节 矿质营养与植物品质 一、矿质营养与动植物体组成 二、矿质营养与植物矿质养分含量 三、矿质营养与植物体有机物品质 第三节 营养元素在土壤—植物—人体系统中的循环利用 一、人体必需和有益营养元素 二、营养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循环与再利用 三、植物营养与人类健康 本章重点:施肥与环境,矿质营养与植物品质。 本章难点:矿质营养与植物品质。 七、实验名称与类别: 序号 实验名称 学时 实验类别 1 土壤样品的制备与土壤酸度的测定 3 综合型 2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3 综合型 3 土壤速效磷的测定 3 综合型 4 土壤全氮的测定 3 综合型 5 土壤碱解氮与速效钾的测定 3 综合型 注:实验类别指:演示型、操作型、验证型、综合型、设计型、研究创新型 八、实验目的、内容与要求 实验 1 土壤样品的制备与土壤酸度的测定 实验目的:掌握土壤样品采集的原则、步骤;土壤样品制备的过程;学会土壤测定酸度 实验内容:制备土壤样品;测定土壤酸度 实验要求:掌握土壤制备的步骤;学会使用酸度计和测定土壤酸度
实验2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实验目的:掌握土壤有机质的测定方法 实验内容:测定后山甘蔗地士壤有机质含量 实验要求:学会重铬酸钾+硫酸外加热法测定土壤有机质 实验3 十演速效遗的源定 实验目的:堂握土壤速效碰的测定方清 实验内容:测定后山甘地土壤速效磷的含量 实验要求:掌握磷钼蓝比色法测定溶液中磷浓度 实验4 十壤全氨的测完 实验目的:掌握土壤全氮的测定方法 实验内容:测定后山甘蔗地 壤全氨含量 实验要求:掌握半微量蒸馏法定氮的步骤。 实验5 土璃城解氯与谏效钾的测定 实验目的:掌握土壤战解氮与速效钾的测定 实验改充定后山甘童地撞武解氨与速效钾的仓都 掌握扩散法测定碱解氨和火焰光度计测定溶液中钾的浓度 九、教材与参考书: 本课程选用教材 《土壤肥料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沈其荣主编高等教有出版社2001年2月出版) 本课程推荐参考书 1、黄吕勇主编《土壤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 2、易淑棨主编《士壤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年 3、史瑞和等编著《植物营养原理》、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 4、鲁如坤等著《土壤植物营养原理和施肥》、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年 十、本课程理论课及实验课的考核方式 理论课考核方式:闭卷 实验课考试方式:根据平时实验课表现评定成绩 执笔:杨杰文 宙核 批准人 时间
8 实验 2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实验目的:掌握土壤有机质的测定方法。 实验内容:测定后山甘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 实验要求:学会重铬酸钾+硫酸外加热法测定土壤有机质 实验 3 土壤速效磷的测定 实验目的:掌握土壤速效磷的测定方法 实验内容:测定后山甘蔗地土壤速效磷的含量。 实验要求:掌握磷钼蓝比色法测定溶液中磷浓度 实验 4 土壤全氮的测定 实验目的:掌握土壤全氮的测定方法 实验内容:测定后山甘蔗地土壤全氮含量。 实验要求:掌握半微量蒸馏法定氮的步骤。 实验 5 土壤碱解氮与速效钾的测定 实验目的:掌握土壤碱解氮与速效钾的测定 实验内容:测定后山甘蔗地土壤碱解氮与速效钾的含量。 实验要求:掌握扩散法测定碱解氮和火焰光度计测定溶液中钾的浓度 九、教材与参考书: 本课程选用教材: 《土壤肥料学》(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 沈其荣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年 2 月出版) 本课程推荐参考书: 1、黄昌勇主编《土壤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年 2、易淑棨主编《土壤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 年 3、史瑞和等编著《植物营养原理》、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年 4、鲁如坤等著《土壤植物营养原理和施肥》、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 年 十、本课程理论课及实验课的考核方式: 理论课考核方式:闭卷 实验课考试方式:根据平时实验课表现评定成绩 执 笔: 杨杰文 审 核: 批准人: 时 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