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广东海洋大学:环境资源系《地图编绘》课程教学大纲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9,文件大小:75.5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GD0U-B-11-213 《地图编绘》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310018学分35总学时60理论36实验/上机24 英文课程名 Cartology 开课院(系)衣学院开课系资源与环境系修订时间P006年10月20日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地图编绘》是土地规划与管理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地图学是以地图信息传递 为中心的,探讨地图的理论实质、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综合性科学,因此,地图学的 任务是系统传授先进、实用的地图学知识与技能,为后续课程服务。 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土地规划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这既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又是一门技 术性很强的应用课,由地图学理论和地图学实践两部分组成。通过这门课的学习, 应使学生熟练掌握地图学理论知识,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真正培养学生动手 能力和用图能力。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了解地图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土地管理学领域中的应用。 学会地图设计和地图分析应用技能,能够运用地图工具进行土地利用与规划教学研 究,尤其是在GS中的展示和基本分析。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地图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应用方法。 使学生掌握地图制作、地图分析的基础软件的各项功能的应用方法及基本操作 3、使学生初步掌握地图设计制作的方法、步骤和地图产品输出。 本课程实践性强,教学中除注意突出重点,讲清基本原理外,应把重点放在提高 学生操作、应用地图软件的能力上,加强上机练习,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三、面向专业: 土地规划与管理 四、先修课程: 测量学地质学基础遥感学概论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地图具有表达空间地理信息精确、丰富、灵活和动态等特点,是地理学的第

《地图编绘》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310018 学分 3.5 总学时 60 理论 36 实验/上机 24 英文课程名 Cartology 开课院(系) 农学院 开课系 资源与环境系 修订时间2006 年10月20日 课 程 简 介 课程简介: 《地图编绘》是土地规划与管理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地图学是以地图信息传递 为中心的,探讨地图的理论实质、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综合性科学,因此,地图学的 任务是系统传授先进、实用的地图学知识与技能,为后续课程服务。 课 程 大 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土地规划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这既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又是一门技 术性很强的应用课,由地图学理论和地图学实践两部分组成。通过这门课的学习, 应使学生熟练掌握地图学理论知识,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真正培养学生动手 能力和用图能力。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了解地图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土地管理学领域中的应用。 学会地图设计和地图分析应用技能,能够运用地图工具进行土地利用与规划教学研 究,尤其是在 GIS 中的展示和基本分析。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地图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应用方法。 2、使学生掌握地图制作、地图分析的基础软件的各项功能的应用方法及基本操作。 3、使学生初步掌握地图设计制作的方法、步骤和地图产品输出。 本课程实践性强,教学中除注意突出重点,讲清基本原理外,应把重点放在提高 学生操作、应用地图软件的能力上,加强上机练习,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三、面向专业: 土地规划与管理 四、先修课程: 测量学 地质学基础 遥感学概论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地图具有表达空间地理信息精确、丰富、灵活和动态等特点,是地理学的第二 GDOU-B-11-213

语言。地图是地理信息的传统数据源,很多地理知识的获得离不开地图,地理学其 它学科如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研究、分析结果的表达手段主要是地图,地图 方法已成为地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地图学理论和地图分析方法是地理信息系统的重 要学科基础。测量学是本课程的基础,本课程为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以及土地利用 规划等课程打基础。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第一音导论1学时 第一节地图的基本概念 11、地图的基本特征和定义(A) 1.2、地图的构成要素(A) 1.3、地图的简要制作过程(C) 第二节地图学的定义及学科体系 2.1、地图学的定义(A) 22、地图学的结构和学科分支(C) 2.3、地图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C) 第三节现代地图的作用与类型 3.1、地图的功能(A) 3.2、地图的应用(C) 3.3、地图的类型 (B 第四节地图学的历史发展 4.1、地图的历史回顾(C) 4.2、现代地图学进展(C) 第二章地图的数学基础(5课时) 第一节 地球体 1.1 地球体的自然表面(C 12 地球体的物理表面(C) 1.3地球体的数学表面(A) 第二节地球坐标系与大地定位 (堂据】 2.1地理坐标 22 我国的大地坐标系统(A) 2.3 全球定位系统(C) 第三节地图投影 3.1地图投影的意义(C) 32 地图比例尺(A) 地图投影变形(A 3.4 地图投影方法(B》 3.5 地图投影分类(C) 3.6地图投影变换(C) 第四节地图投影的应用 4.1 地图投影的选择依据(B 4.2 地形图投影(A) 4.3 区域图投影(C) 4.4世界地图投影(C)

语言。地图是地理信息的传统数据源,很多地理知识的获得离不开地图,地理学其 它学科如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研究、分析结果的表达手段主要是地图,地图 方法已成为地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地图学理论和地图分析方法是地理信息系统的重 要学科基础。测量学是本课程的基础,本课程为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以及土地利用 规划等课程打基础。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第一章 导 论 1 学时 第一节 地图的基本概念 1.1、地图的基本特征和定义 (A) 1.2、地图的构成要素 (A) 1.3、地图的简要制作过程 (C) 第二节 地图学的定义及学科体系 2.1、地图学的定义 (A) 2.2、地图学的结构和学科分支 (C) 2.3、地图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C) 第三节 现代地图的作用与类型 3.1、地图的功能 (A) 3.2、地图的应用 (C) 3.3、地图的类型 (B) 第四节 地图学的历史发展 4.1、地图的历史回顾 (C) 4.2、现代地图学进展 (C) 第二章 地图的数学基础(5 课时) 第一节 地球体 1.1 地球体的自然表面(C) 1.2 地球体的物理表面(C) 1.3 地球体的数学表面(A) 第二节 地球坐标系与大地定位 (掌握) 2.1 地理坐标(A) 2.2 我国的大地坐标系统(A) 2.3 全球定位系统(C) 第三节 地图投影 3.1 地图投影的意义(C) 3.2 地图比例尺(A) 3.3 地图投影变形(A) 3.4 地图投影方法(B) 3.5 地图投影分类(C) 3.6 地图投影变换(C) 第四节 地图投影的应用 4.1 地图投影的选择依据(B) 4.2 地形图投影(A) 4.3 区域图投影(C) 4.4 世界地图投影(C)

第三章地图概括(4课时) 第一节地图概括概述 11地图概括的性质(C) 实施地图概括的四个步骤(B) 1.3 制约地图概括的因素 (B 第二节 地图概括的数量分析方衫 31 地图概括的数量分析方法 3.2 开方根规律的应用(A) 第三节 地图概括的基本方法 3 (A 2.2 简化(A 2.3 夸张(A】 第四节地图概括的现代发展(C) 第四章 地图符号(4课时) 第 节 作为地图语言的地图符号 1.1 与地图符号(C 1.2 地图符号的视觉感受与认知过程(C) 第二节量表在符号设计中的应用 21 地图符号的分类(A) 第 为 3.1 视觉变量(A 32 视觉变量的组合(B) 第四节 彩色的量度(C) 43 色的表 (C) 43 彩色的感受效应(A》 第五节 符号与图形的感受效果 51 视觉变量的感受效果(B】 52 图形视觉的心理效应(B) 3 视觉分辨的限度(B) 第六节 注记 6.1 地名及其在地图中的意义(C) 6.2注记的作用与功能(B) 63 注记的定位(A) 第五章 地理专题要素的地图表示(4课时 第 节 地理数据的点状 1.1 量表法在点状符号中的应用(B 12 比例圆的视觉尺度(B) 13 点状符号的展(B) 14 点状制图的定位处理(B) 用点状符号表示数 点值图(A 第二节 线状符号的构成 2.1定位线表示图上连续地物(B)

第三章 地图概括(4 课时) 第一节 地图概括概述 1.1 地图概括的性质(C) 1.2 实施地图概括的四个步骤(B) 1.3 制约地图概括的因素(B) 第二节 地图概括的数量分析方法 3.1 地图概括的数量分析方法 3.2 开方根规律的应用(A) 第三节 地图概括的基本方法 2.1 分类(A) 2.2 简化(A) 2.3 夸张(A) 第四节 地图概括的现代发展(C) 第四章 地图符号(4 课时) 第一节 作为地图语言的地图符号 1.1 符号与地图符号(C) 1.2 地图符号的视觉感受与认知过程(C) 第二节 量表在符号设计中的应用 2.1 地图符号的分类(A) 2.2 地图符号的量表(B) 第三节 构成符号的视觉变量 3.1 视觉变量(A) 3.2 视觉变量的组合(B) 第四节 彩色 4.1 彩色的量度(C) 4.2 色的表示(C) 4.3 彩色的感受效应(A) 第五节 符号与图形的感受效果 5.1 视觉变量的感受效果(B) 5.2 图形视觉的心理效应(B) 5.3 视觉分辨的限度(B) 第六节 注记 6.1 地名及其在地图中的意义(C) 6.2 注记的作用与功能(B) 6.3 注记的定位(A) 第五章 地理专题要素的地图表示(4 课时) 第一节 地理数据的点状表示 1.1 量表法在点状符号中的应用(B) 1.2 比例圆的视觉尺度(B) 1.3 点状符号的扩展(B) 1.4 点状制图的定位处理(B) 1.5 用点状符号表示数量的分布——点值图 (A) 第二节 线状符号的构成 2.1 定位线表示图上连续地物(B)

2.2走向线的定向与量化(B) 2.3用线状符号表示定量的分 -等值线、等密度线(A) 第三节 定性信息的面状制图 3.L 定性信息的特征(B 3.2 适宜于表示定性信息的变量(B 3.3定性信息的处理程序(C) 第四节等值区域制图 41定最数据的特征(C) 4.2 数据的 (B 4.3 等值区域图的符号化(C) 第五节 地理数据视觉化的进展 51 地理数据视觉化的含义(C)》 53 动态符号的应用(B) 第六章 地图图型(5课时) 第 普通地 的内容要素及其表示 1.1 普通地图的类型及其内容(A》 12 自处地理要素的表示(B) 13 社会人文要素的表示(B) 第二节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 2.1 地形图的类型 2.1 国家基本地形图的功用(B 第三节 地理图的设计与编制 31 地理图的编制特点(B) 39 地理图编制过程(C) 3 第四节 地理图设汁的主要内容 (C) 专题地图的特性与类 4.1 基本特性(C) 42 类型(C) 43 专颗地图的应用(C) 第五节 专题地图的编制原理 5 专题地图 的 制过程 (C) 5.2 专题地图的资料类型及处理(C .3地理底图的编制(C) 第六节 专题地图设计 61 6.2 (C) 6.3 图面内容的安排(C 6.4 色彩与网纹设计(C 第七节 地图集编制 71 地图集的定义与特点(C 72 地图集的 地图集的编制方法(C 第七章地形图应用 (6 第一节地图量算

2.2 走向线的定向与量化(B) 2.3 用线状符号表示定量的分——等值线、等密度线(A) 第三节 定性信息的面状制图 3.1 定性信息的特征(B) 3.2 适宜于表示定性信息的变量(B) 3.3 定性信息的处理程序(C) 第四节 等值区域制图 4.1 定量数据的特征(C) 4.2 数据的分级(B) 4.3 等值区域图的符号化(C) 第五节 地理数据视觉化的进展 5.1 地理数据视觉化的含义(C) 5.3 动态符号的应用(B) 第六章 地图图型(5 课时) 第一节 普通地图的内容要素及其表示 1.1 普通地图的类型及其内容(A) 1.2 自然地理要素的表示(B) 1.3 社会人文要素的表示(B) 第二节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 2.1 地形图的类型(A) 2.2 国家基本地形图的功用(B) 第三节 地理图的设计与编制 3.1 地理图的编制特点(B) 3.2 地理图编制过程(C) 3.3 地理图设计的主要内容(C) 第四节 专题地图的特性与类型 4.1 基本特性(C) 4.2 类型(C) 4.3 专题地图的应用(C) 第五节 专题地图的编制原理 5.1 专题地图的编制过程(C) 5.2 专题地图的资料类型及处理(C) 5.3 地理底图的编制(C) 第六节 专题地图设计 6.1 表示方法的选择(C) 6.2 图例设计(C) 6.3 图面内容的安排(C) 6.4 色彩与网纹设计(C) 第七节 地图集编制 7.1 地图集的定义与特点(C) 7.2 地图集的分类(C) 7.3 地图集的编制方法(C) 第七章 地形图应用 (6) 第一节 地图量算

1.1位置的确定(A】 任意一点平面坐标(A)、地理坐标(A)、点的高程(B) 2方向的确定(B) 13 长度量算(A) 直线距离(A、曲线距离(B) 1.4坡度量算(B) 坡度尺的绘制原理(B)、坡度尺的绘制步骤(B)、坡度尺的使用(B) 1.5面积量算(A) 方格法(A)、梯形法(A)、求积仪法(B 6 第二节 2.1准备工作 地形图分幅编号系统(A):简易测量方法:目测(B)臂长法(B)步测 法(C)罗盘仪测向(B)测定点位(B) 2. 地形图定向 罗盘定向(B)、直长地物定向(B)、明显地形点定向(B 2.3确定站立点的图上位置 明显地形地物点确定(B)、后方交会法(B) 第三节地形图阅读 31 地图的分析评价(C) 地图阅读 地图辅助要素的阅读(C)、自然地理要素阅读(B)、社会经济要素阅读 (B 第四节地图分析 目视分析(C) 42 量算分析(B 4. 图解分析(B) 绘制剖面图(B)、确定汇水界线(B) 第八章遥感制图(2课时) 第一节 谣感概 11 遥感的概念与分类(B) 2 遥感的特点及其应用领域(B 第二节 遥感信息的制图应用 21 遥感制图的信息源(C) 72 遥感图像的处理方法(C》 23 遥感图像的专题信息提取(C) 第三节 卫星影像图和卫星影像地图 3.1 概念(B) 32 卫星影像图的产生和编制(B) 第四节 从影像生成专颜地图 41 概术(C) 42 图像分类(C, 4.3 图斑的地图概括(C) 第五节遥感系列制图

1.1 位置的确定(A) 任意一点平面坐标(A)、地理坐标(A)、点的高程(B) 1.2 方向的确定(B) 1.3 长度量算(A) 直线距离(A)、曲线距离 (B) 1.4 坡度量算(B) 坡度尺的绘制原理(B)、坡度尺的绘制步骤(B)、坡度尺的使用(B) 1.5 面积量算(A) 方格法(A)、梯形法(A)、求积仪法(B) 1.6 体积量测(B) 第二节 野外填图 2.1 准备工作 地形图分幅编号系统(A);简易测量方法:目测(B)臂长法(B)步测 法(C)罗盘仪测向(B)测定点位(B) 2.2 地形图定向 罗盘定向(B)、直长地物定向(B)、明显地形点定向(B) 2.3 确定站立点的图上位置 明显地形地物点确定(B)、后方交会法(B) 第三节 地形图阅读 3.1 地图的分析评价(C) 3.2 地图阅读 地图辅助要素的阅读(C)、自然地理要素阅读(B)、社会经济要素阅读 (B) 第四节 地图分析 4.1 目视分析(C) 4.2 量算分析(B) 4.3 图解分析(B) 绘制剖面图(B)、确定汇水界线(B) 第八章 遥感制图(2 课时) 第一节 遥感概述 1.1 遥感的概念与分类(B) 1.2 遥感的特点及其应用领域(B) 第二节 遥感信息的制图应用 2.1 遥感制图的信息源(C) 2.2 遥感图像的处理方法(C) 2.3 遥感图像的专题信息提取(C) 第三节 卫星影像图和卫星影像地图 3.1 概念(B) 3.2 卫星影像图的产生和编制(B) 第四节 从影像生成专题地图 4.1 概述(C) 4.2 图像分类(C) 4.3 图斑的地图概括(C) 第五节 遥感系列制图

51遥感系列地图与地理底图(C 5) 遥感系列制图的基本要求(C) 53 遥感系列制图的统 一协调(C 第九章 数字地图制图(2课时 第一节 数字地图制图的技术基础 1.1 信息科学与技术基础(B】 1.2数字地图制图的硬件配置(B) 1.3数字地图制图技术(C) 第二节 数字地图的数据结构及其数据库 2.1 空间数据结构 (C 2.2 非空间数据结构(C) 2.3地图数据库数据组织(C) .4地图数据库的管理与设计(C) 第三节 数字地图的编辑与制印 数字地图制图的基本流程 (C) 32 地图投影与坐标系选择( 3.3 地图数字化与图形要素编辑(B) 34 地图分层(B) 35 专题地图设计(C) 6 第四节 图面配置与输出(C 电子地图 4.1 电子地图的概念(C】 42 电子地图的优点(C) 43 电子地图的应用举例(C) 第十章 电子地图的图种举例(C 地理信 系 与地图(2课时 第一节 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11 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与组成(A》 1) 地理信息系统类型(C) 13 第 系统功 2.1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C .2专业型GIS软件(C) 第三节 GLS的空间分析 31 G1一维分析(B) 32 GS三维分析(B GIS四维分析(C 第四节GS应用与地图分析 4.1GIS应用对地图的作用(C) 4.2GIS数学模型与地图表示(C) 4.3G1S中的 产品输出系统 第十 章 地图复制(1 课时 第一节地图复制方法的发展 1.1传统复制方法(C)

5.1 遥感系列地图与地理底图(C) 5.2 遥感系列制图的基本要求(C) 5.3 遥感系列制图的统一协调(C) 第九章 数字地图制图(2 课时) 第一节 数字地图制图的技术基础 1.1 信息科学与技术基础(B) 1.2 数字地图制图的硬件配置(B) 1.3 数字地图制图技术(C) 第二节 数字地图的数据结构及其数据库 2.1 空间数据结构(C) 2.2 非空间数据结构(C) 2.3 地图数据库数据组织(C) 2.4 地图数据库的管理与设计(C) 第三节 数字地图的编辑与制印 3.1 数字地图制图的基本流程(C) 3.2 地图投影与坐标系选择(B) 3.3 地图数字化与图形要素编辑(B) 3.4 地图分层(B) 3.5 专题地图设计(C) 3.6 图面配置与输出(C) 第四节 电子地图 4.1 电子地图的概念(C) 4.2 电子地图的优点(C) 4.3 电子地图的应用举例(C) 4.4 电子地图的图种举例(C) 第十章 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2 课时) 第一节 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1.1 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与组成(A) 1.2 地理信息系统类型(C) 1.3 数字地图制图与 GIS 的关系(C) 第二节 地理信息系统功能与软件产品 2.1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C) 2.2 专业型 GIS 软件(C) 第三节 GIS 的空间分析 3.1 GIS 二维分析(B) 3.2 GIS 三维分析(B) 3.3 GIS 四维分析(C) 第四节 GIS 应用与地图分析 4.1 GIS 应用对地图的作用(C) 4.2 GIS 数学模型与地图表示(C) 4.3 GIS 中的产品输出系统(C) 第十一章 地图复制(1 课时) 第一节 地图复制方法的发展 1.1 传统复制方法(C)

1.2电子出版印前系统(C)》 第二节地图生产及出版的管理 2.1影响地图生产成本的几个主要因素(C) 2.2地图审校(C) 2.3 地图著作权(C) 七、教材及参考书 1、教材:蔡孟裔,毛赞猷,田德森,周占鳌新编地图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4 七、实验名称与类别 序号 实验名称 学时实验类别 1 绘图工具的使用与制图字体的书写 3 操作型 2 颜色的调配 3 操作型 根据离散点数据勾绘等值线 3 操作型 4 分层设色法绘制台湾地形图 3 操作型 5 地形图坐标、长度、坡度量测 3 操作型 6 地形图面积量算 3 操作型 绘制地形剖面图和表示不通视地段 3 操作型 8 计算机综合制图 3 设计型 注:实验类别指:演示型、操作型、验证型、综合型、设计型、研究创新型 八、实验目的、内容与要求 实验1绘图工具的使用与制图字体的书写 实验目的:了解绘图工具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初步掌握运用各种绘图工具绘制地图 上各种直线、曲线和小圆。了解仿宋体、等线体字的特征,基本笔划,初步掌握书写方 法。 实验内容:学会小钢笔、直线笔、单曲线笔、双曲线笔、升降圆规的使用方法,练 习书写仿宋体、等线体等字体。 实验要求: 1、用直线笔绘一组粗细不同的直线, 2、用单曲线笔绘一组单曲线。 3、用双曲线笔绘一组双曲线。 4、用升降圆规一组大小不同的小圆。 5、练习书写仿未体和等线体。 实验2颜色的调配 实验目的:了解色彩的基本特性,掌握调色和着色的基本方法

1.2 电子出版印前系统(C) 第二节 地图生产及出版的管理 2.1 影响地图生产成本的几个主要因素(C) 2.2 地图审校(C) 2.3 地图著作权(C) 七、教材及参考书 1、教材:蔡孟裔,毛赞猷,田德森,周占鳌.新编地图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4 七、实验名称与类别: 序号 实验名称 学时 实验类别 1 绘图工具的使用与制图字体的书写 3 操作型 2 颜色的调配 3 操作型 3 根据离散点数据勾绘等值线 3 操作型 4 分层设色法绘制台湾地形图 3 操作型 5 地形图坐标、长度、坡度量测 3 操作型 6 地形图面积量算 3 操作型 7 绘制地形剖面图和表示不通视地段 3 操作型 8 计算机综合制图 3 设计型 注:实验类别指:演示型、操作型、验证型、综合型、设计型、研究创新型 八、实验目的、内容与要求 实验 1 绘图工具的使用与制图字体的书写 实验目的:了解绘图工具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初步掌握运用各种绘图工具绘制地图 上各种直线、曲线和小圆。了解仿宋体、等线体字的特征,基本笔划,初步掌握书写方 法。 实验内容:学会小钢笔、直线笔、单曲线笔、双曲线笔、升降圆规的使用方法,练 习书写仿宋体、等线体等字体。 实验要求: 1、用直线笔绘一组粗细不同的直线。 2、用单曲线笔绘一组单曲线。 3、用双曲线笔绘一组双曲线。 4、用升降圆规一组大小不同的小圆。 5、练习书写仿宋体和等线体。 实验 2 颜色的调配 实验目的:了解色彩的基本特性,掌握调色和着色的基本方法

实验内容: 1、将同一颜色按不同的纯度,调出不同深浅的色调。 2、将不同色相的颜色,按不同比例混合,调出不同的新色相。 3、利用三原色,叠涂出紫、橙、绿、黑等色相 实验要求: 1、利用三原色,叠涂出紫、橙、绿、黑等色相。 2、绘制一个色环,每一种色相调出浓、中、淡三种色调 3、要求着色要均匀。 实验3根据离散点数据勾绘等值线 实验目的:等高线是等值线的一种,通过勾绘等高线,可深入了解等值线的特性及 制作方法。 实验内容 1、用透图纸制作内插等高线用的一组平行线。 2、勾绘两张等高线图。 实验要求: 1、要求绘出加粗等高线。 2、要求绘出山脊线、山谷线。 实验4分层设色法绘制台湾地形图 实验目的:了解分层设色法表示地貌的原理、设色原则,加深对色彩的理解,提高 着色技能。 实验内容:绘制台湾地貌设色地形图。 实验要求: 1、选色应接近自然色。 2、色层设色应具有连续感,避免产生跳跃感。 3、色彩的组合应产生一定程度的立体感。 4、着色要均匀。 实验5地形图坐标、长度、坡度量测 实验目的:掌握在地形图上坐标、长度、坡度量测进行的方法,提高在地形图上进 行基本量算的能力,为更好的利用地图打下基础。 实验内容: 1、在大比例尺地形图上量测某点的地理坐标和平面直角坐标。 2、在大比例尺地形图上量测若干地物点间的直线长度和曲线长度。 3、在大比例尺地形图上量测指定方向的等高线之间的坡度。 实验要求: 1、坐标的量测必须同时量出地理坐标和直角坐标 2、曲线长度的量算必须用两脚规和曲线计两种方法量,每种方法量两次以上取平均

实验内容: 1、将同一颜色按不同的纯度,调出不同深浅的色调。 2、将不同色相的颜色,按不同比例混合,调出不同的新色相。 3、利用三原色,叠涂出紫、橙、绿、黑等色相。 实验要求: 1、利用三原色,叠涂出紫、橙、绿、黑等色相。 2、绘制一个色环,每一种色相调出浓、中、淡三种色调 3、要求着色要均匀。 实验 3 根据离散点数据勾绘等值线 实验目的:等高线是等值线的一种,通过勾绘等高线,可深入了解等值线的特性及 制作方法。 实验内容: 1、用透图纸制作内插等高线用的一组平行线。 2、勾绘两张等高线图。 实验要求: 1、要求绘出加粗等高线。 2、要求绘出山脊线、山谷线。 实验 4 分层设色法绘制台湾地形图 实验目的:了解分层设色法表示地貌的原理、设色原则,加深对色彩的理解,提高 着色技能。 实验内容:绘制台湾地貌设色地形图。 实验要求: 1、选色应接近自然色。 2、色层设色应具有连续感,避免产生跳跃感。 3、色彩的组合应产生一定程度的立体感。 4、着色要均匀。 实验 5 地形图坐标、长度、坡度量测 实验目的:掌握在地形图上坐标、长度、坡度量测进行的方法,提高在地形图上进 行基本量算的能力,为更好的利用地图打下基础。 实验内容: 1、在大比例尺地形图上量测某点的地理坐标和平面直角坐标。 2、在大比例尺地形图上量测若干地物点间的直线长度和曲线长度。 3、在大比例尺地形图上量测指定方向的等高线之间的坡度。 实验要求: 1、坐标的量测必须同时量出地理坐标和直角坐标 2、曲线长度的量算必须用两脚规和曲线计两种方法量,每种方法量两次以上取平均

值。 3、坡度量测要求量六条等高线间的坡度。 实验6地形图面积量算 实验目的:掌握在地形图上进行面积量测的方法,掌握电子求积仪的使用,并比较 各种量测方法的优缺点及精度。 实验内容:用方格法、平行线法和求积仪法量测地形图上某图斑的面积。 实验要求:每种方法量测两次以上取平均值,并比较精度。 实验7绘制地形剖面图和表示不通视地段 实验目的:掌握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通过剖面图了解某一区间地面起伏情况和 坡度状况,判断地面各点的通视情况。 实验内容:在地形图上选取两个特征点,绘制地形剖面图。 实验要求: 1、掌握在地形图上根据等高线绘制地形剖面图的方法。 2、学会利用地形剖面图确定通视情况的方法。 实验8计算机综合制图 实验目的:了解计算机制图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认识电子地图,巩固综合制图知识。 实验内容:在计算机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View绘制一张非洲政区图。 实验要求:配置图名、注记、比例尺、不同的国家配置不同的色彩。 九、教材与参考书: 本课程选用教材: 蔡孟裔,毛赞献,田德森,周占鳌.新编地图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 本课程推荐参考书: 十、本课程理论课及实验课的考核方式: 理论课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实验课考试方式: 执笔:钟来元 审核: 批准人: 时间:

值。 3、坡度量测要求量六条等高线间的坡度。 实验 6 地形图面积量算 实验目的:掌握在地形图上进行面积量测的方法,掌握电子求积仪的使用,并比较 各种量测方法的优缺点及精度。 实验内容:用方格法、平行线法和求积仪法量测地形图上某图斑的面积。 实验要求:每种方法量测两次以上取平均值,并比较精度。 实验 7 绘制地形剖面图和表示不通视地段 实验目的:掌握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通过剖面图了解某一区间地面起伏情况和 坡度状况,判断地面各点的通视情况。 实验内容:在地形图上选取两个特征点,绘制地形剖面图。 实验要求: 1、掌握在地形图上根据等高线绘制地形剖面图的方法。 2、学会利用地形剖面图确定通视情况的方法。 实验 8 计算机综合制图 实验目的:了解计算机制图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认识电子地图,巩固综合制图知识。 实验内容:在计算机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ArcView 绘制一张非洲政区图。 实验要求:配置图名、注记、比例尺、不同的国家配置不同的色彩。 九、教材与参考书: 本课程选用教材: 蔡孟裔,毛赞猷,田德森,周占鳌.新编地图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 本课程推荐参考书: 十、本课程理论课及实验课的考核方式: 理论课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实验课考试方式: 执笔:钟来元 审核: 批准人: 时间: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