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理》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J602010217 课程名称:建筑物理 学 分:4 总学时:64 讲课学时:64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适用对象:建筑学本科 先修课程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专业任务: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掌握建筑的热环境、声环境、光环境的质量评价方法、建筑物理中的数字技术方 法与相关的国家标准。理解并掌握建筑热、声、光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及相应的技术保障原则与措施。完成学业后在 此方向上能阅读相关书籍具备继续学习提高的能力:具备在数字技术方法等相关资料的帮助下完成专业设计任务的 能力。 结合思政教学,在《建筑物理》课程建设中,尝试建立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对应教学目 标及毕业要求,实现设计课程与思政建设的有机融合:同时,为学生学好专业课提供科学方法的指导和思维的拓 展。课程组教师通过多次研讨,制定了“紧扣文化认知、强化科技引导、教师言传身教、鼓励自主学习”的“思 政育人+专业教学”思路,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知识要求 了解一定的建筑物理学的相关知识,如建筑声学、建筑光学和建筑热工学以及它们在建筑空间中的存在形态。 2、能力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建筑物理学的兴趣和为今后在建筑设计表现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1)理解能力:要求学生理解建筑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树立“绿色建筑”的意识。 (2)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判断能力和徒手、计算机表达不同建筑空间的物理环境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篇:建筑热环境部分 第一章建筑热工学基础知识 内容:建筑中的几种传热现象,建筑围护结构传热基本方式,围护结构的传热过程,湿 空气的物理性质 室内热环境及其评价,室外热环境因素,建筑热工分区与设计指导原则。 要求: ①正确描述建筑的传热现象 ② 导热、对流及辐射传热机理 ⑧ 不同物体表面的辐射特性 维平壁传热过程 ③ 露点温度及相对湿度概念 室内热环境构成要素 ⑦人体热平衡方程 ⑧建筑热工设计分区 第二章 建筑围护结构的传热原理及计算 内容:稳定传热、周期性不稳定传热计算。 要求: 掌握一维稳定传热计算 9 围护结构内部温度的计算
《 建筑物理 》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J602010217 课程名称:建筑物理 学 分:4 总 学 时:64 讲课学时:64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 适用对象:建筑学本科 先修课程: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专业任务: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掌握建筑的热环境、声环境、光环境的质量评价方法、建筑物理中的数字技术方 法与相关的国家标准。理解并掌握建筑热、声、光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及相应的技术保障原则与措施。完成学业后在 此方向上能阅读相关书籍具备继续学习提高的能力;具备在数字技术方法等相关资料的帮助下完成专业设计任务的 能力。 结合思政教学,在《建筑物理》课程建设中,尝试建立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对应教学目 标及毕业要求,实现设计课程与思政建设的有机融合;同时,为学生学好专业课提供科学方法的指导和思维的拓 展。课程组教师通过多次研讨,制定了“紧扣文化认知、强化科技引导、教师言传身教、鼓励自主学习”的 “思 政育人+专业教学”思路,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知识要求 了解一定的建筑物理学的相关知识,如建筑声学、建筑光学和建筑热工学以及它们在建筑空间中的存在形态。 2、能力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建筑物理学的兴趣和为今后在建筑设计表现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1)理解能力:要求学生理解建筑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树立“绿色建筑”的意识。 (2)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判断能力和徒手、计算机表达不同建筑空间的物理环境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篇: 建筑热环境部分 第一章 建筑热工学基础知识 内容:建筑中的几种传热现象,建筑围护结构传热基本方式,围护结构的传热过程,湿 空气的物理性质, 室内热环境及其评价,室外热环境因素,建筑热工分区与设计指导原则。 要求: ① 正确描述建筑的传热现象 ② 导热、对流及辐射传热机理 ③ 不同物体表面的辐射特性 ④ 一维平壁传热过程 ⑤ 露点温度及相对湿度概念 ⑥ 室内热环境构成要素 ⑦ 人体热平衡方程 ⑧ 建筑热工设计分区 第二章 建筑围护结构的传热原理及计算 内容:稳定传热、周期性不稳定传热计算。 要求: 1) 掌握一维稳定传热计算 2) 围护结构内部温度的计算
3)封闭空气间层的热阻 4) 谐波作用下围护结构的热特性指标 5)谐波作用下围护结构的传热计算难点: 1)衰减倍数与延迟时间的概念及计算第三章 建筑保温设计 内容:建筑保温综合处理原则,外墙和屋顶的保温设计,外窗、外门和地面保温设计, 特殊部位保温设计,被动式太阳能利用设计初步 要求: 1、掌握最小传热阻确定 2、了解不同类型绝热材料的性质 3、 掌握建筑内保温、外保温的构造做法及优缺点 4、了解外门、外窗及地面的保温设计 5、热桥保温设计难点: 1)热桥内表面温度计算 第四章 建筑防潮设计 内容:材料的吸湿、外围护结构的水分迁移、防止和控制冷凝的措施。要求: ① 掌握围护结构的蒸汽渗透过程 围护结构内部冷凝的检验和计算 ③防止和控制冷凝的各种构造措施难点: 1)采暖期水蒸气的允许增量计算 第五章 建筑防热设计 内容:建筑防热综合途径,建筑防热控制指标,屋项和外墙的隔热设计,自然通风,窗口遮阳 要求: 理解室外综合温度概念 掌握隔热设计标准及其计算 3) 封闭空气层的热阳 谐波作用下围护结构的热特性指标 5) 谐波热作用下围护结构的传热计算 6创 外围护结构隔热构造做法 自然通风机理和设计措施 8) 窗口遮阳设计及其计算难点: 1)周期性谐波作用下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的计算 第六章 建筑日照设计 内容:日照基本原理,棒影图的应用。 要求: 了解地球绕太阳的运行规律 2) 太阳高度角与方位角的确定 3) 掌捏棒影图制作过程 4) 利用棒影图求解建筑阴影、日照时间、窗口遮阳难点: ()日照时间分析 (②)建筑防热设计控制指标 (3)屋顶外培的隔热设计 (④)窗口遮阳 (5)房间的自然通风
3) 封闭空气间层的热阻 4) 谐波作用下围护结构的热特性指标 5) 谐波作用下围护结构的传热计算 难点: 1)衰减倍数与延迟时间的概念及计算 第三章 建筑保温设计 内容:建筑保温综合处理原则,外墙和屋顶的保温设计,外窗、外门和地面保温设计, 特殊部位保温设计,被动式太阳能利用设计初步。 要求: 1、 掌握最小传热阻确定 2、 了解不同类型绝热材料的性质 3、 掌握建筑内保温、外保温的构造做法及优缺点 4、 了解外门、外窗及地面的保温设计 5、 热桥保温设计 难点: 1)热桥内表面温度计算 第四章 建筑防潮设计 内容:材料的吸湿、外围护结构的水分迁移、防止和控制冷凝的措施。 要求: ① 掌握围护结构的蒸汽渗透过程 ② 围护结构内部冷凝的检验和计算 ③ 防止和控制冷凝的各种构造措施 难点: 1)采暖期水蒸气的允许增量计算 第五章 建筑防热设计 内容:建筑防热综合途径,建筑防热控制指标,屋顶和外墙的隔热设计,自然通风,窗 口遮阳 要求: 1) 理解室外综合温度概念 2) 掌握隔热设计标准及其计算 3) 封闭空气间层的热阻 4) 谐波作用下围护结构的热特性指标 5) 谐波热作用下围护结构的传热计算 6) 外围护结构隔热构造做法 7) 自然通风机理和设计措施 8) 窗口遮阳设计及其计算 难点: 1)周期性谐波作用下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的计算 第六章 建筑日照设计 内容:日照基本原理,棒影图的应用。 要求: 1) 了解地球绕太阳的运行规律 2) 太阳高度角与方位角的确定 3) 掌握棒影图制作过程 4) 利用棒影图求解建筑阴影、日照时间、窗口遮阳 难点: (1)日照时间分析 (2)建筑防热设计控制指标 (3)屋顶外墙的隔热设计 (4)窗口遮阳 (5)房间的自然通风
第二篇:建筑光环境 第一章建筑光环境基本知识 内容:眼睛与视觉,基本光度单位及应用,材料的光学性质,视度及其影响因素,色度学基础。 基本要求: 1、了解人限睛的结构及视觉的形成 2、理解视觉活动的特点。 3、掌握基本光度单位及其应用 4、掌握不同材料的光学性质。 5、理解视度概念及不同因素对视度的影响」 6、理解眩光的概念,掌握减轻和消除眩光的措施。 7、理解颜色的基本属性,掌握光源的色温和显色性。 重点:光的概念,光谱光视效率,光度单位,扩散反射和透射材料,眩光及其控制措施,光源的色温和显色 难点:光进光视效率,照度与发光强度的关系,亮度与照度的关系,朗伯余眩定律,孟塞尔表鱼系统,色 温,显色指数 第二章天然采光 内容:光气候和采光标准,采光口类型及特征,采光设计的理论与方法,采光计算。基本要求: 1、了解天然光的组成和影响因素。 2、了解我国光气候概况。 3、掌握采光系数的概念、采光系数标准植。 4、掌握我国光气候分区及光气候系数K值 5、掌握侧窗采光与天窗采光的类型和采光特点。 6、学会采光设计的步骤和设计方法。 7、了解中小学教室采光设计与美术展览馆采光设计 8、掌握采光计算方法。 重点:采光系数,采光系数标准值,光气候分区及光气候系数K值,侧窗采光与天窗采光的类型和采光特点及 其改善指施,采光计算 难点:侧窗采光与天窗采光的采光特点及其改善措施,采光计算」 第三章建筑照明 内容:人工光源。灯具,室内工作照明,环墙照明设计,绿色照明工程。基本要求: 1、握常用人工光源的光学特性 2、堂挥灯只的光特性和常用分类 3、理解室内工作照明的目的与要求 4、掌握室内工作照明的步骤:照明方式、照度数量和质量要求,光源与灯具的选择、 灯具的布置。 5、理解利用系数的概念,掌握照明计算方法。 6、了解工作照明设计实例。 7、了解室内环境照明设计方法 8、了解室外环境照明设计方法。 9、理解绿色照明工作的概念,掌握照明节能设计措施 重点:人工光源的光学特性,灯具的光特性,照明方式,照度数量和质量要求,光源与 灯具的选择,利用系数法,照明节能设计措施。 难点:灯具的配光曲线、灯具的布置、利用系数法
第二篇: 建筑光环境 第一章建筑光环境基本知识 内容:眼睛与视觉,基本光度单位及应用,材料的光学性质,视度及其影响因素,色度 学基础。 基本要求: 1、了解人眼睛的结构及视觉的形成。 2、理解视觉活动的特点。 3、掌握基本光度单位及其应用。 4、掌握不同材料的光学性质。 5、理解视度概念及不同因素对视度的影响。 6、理解眩光的概念,掌握减轻和消除眩光的措施。 7、理解颜色的基本属性,掌握光源的色温和显色性。 重点:光的概念,光谱光视效率,光度单位,扩散反射和透射材料,眩光及其控制措施, 光源的色温和显色 性。 难点:光谱光视效率,照度与发光强度的关系,亮度与照度的关系,朗伯余眩定律,孟 塞尔表色系统,色 温,显色指数。 第二章天然采光 内容:光气候和采光标准,采光口类型及特征,采光设计的理论与方法,采光计算。 基本要求: 1、了解天然光的组成和影响因素。 2、 了解我国光气候概况。 3、掌握采光系数的概念、采光系数标准植。 4、掌握我国光气候分区及光气候系数K值 5、掌握侧窗采光与天窗采光的类型和采光特点。 6、学会采光设计的步骤和设计方法。 7、了解中小学教室采光设计与美术展览馆采光设计。 8、掌握采光计算方法。 重点:采光系数,采光系数标准值,光气候分区及光气候系数K值,侧窗采光与天窗采 光的类型和采光特点及 其改善措施,采光计算。 难点:侧窗采光与天窗采光的采光特点及其改善措施,采光计算。 第三章建筑照明 内容:人工光源,灯具,室内工作照明,环境照明设计,绿色照明工程。 基本要求: 1、掌握常用人工光源的光学特性。 2、掌握灯具的光特性和常用分类 3、理解室内工作照明的目的与要求。 4、掌握室内工作照明的步骤:照明方式、照度数量和质量要求,光源与灯具的选择、 灯具的布置。 5、理解利用系数的概念,掌握照明计算方法。 6、 了解工作照明设计实例。 7、了解室内环境照明设计方法。 8、了解室外环境照明设计方法。 9、理解绿色照明工作的概念,掌握照明节能设计措施。 重点:人工光源的光学特性,灯具的光特性,照明方式,照度数量和质量要求,光源与 灯具的选择,利用系数法,照明节能设计措施。 难点:灯具的配光曲线、灯具的布置、利用系数法
第三篇:建筑声环培 第一章建筑声学的基本知识 内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计量与人耳的听觉特性。 基本要求: 1、了解振动的概念,理解声波的产生过程。 2、握波阵面的概念,了解不同介质中的声速 3、理解惠更斯原理。掌握声波饶射和反射特征。 4、理解干涉和驻波原理,理解声能的反射、适吸收系数。 5、掌握声音计量单位,理解“级”的概念,掌握声压级的叠加计算。 6、掌握声音的响度级、总声级的概念,理解声源的指向性、频谱的概念。 7、堂提人耳听觉的三个效应。 重点:声波的概念,声波的传授特性,虚声源,“级”的概念,频程(倍频程)。难点:“级”的概念,频程 的概念,驻波原理。 第二章室内声学原理 内容:声波在室内的传授与几何声学,室内声场,混响与混响时间计算公式,室内声压级计算,房间共振和 共振频率。 基本要求:了解声波在室内的传授特征。 1、理解室内声音的增长、稳态和衰减过程。 2、理解混响的概念,掌握混响时间计算公式及其意义。 3、掌握室内声压级计算公式。 4、理解房间共振和共振频率的简并。 重点:混响时间概念,混响时间计算公式及其正确性评价,室内声压级计算公式。 难点:混呼过程,房间共振,共振频率的简并现象。 第三章吸声材料与吸声结构 内容:吸声材料与吸声结构的分类,多孔吸声材料,空腔共振吸声结构,薄膜、薄板吸 声结构,特殊吸声结构。 基本要求:1、掌握常用吸声材料与吸声结构的作用与分类。 2、掌握多孔吸声材料吸声特性。 3、掌握空腔共振吸声结构吸声特性, 4、掌握薄膜、薄板吸声结构吸声特性 5、了解特殊吸声结构吸声特性。 重点:吸声材料与吸声作用与分类,各种吸声材料与吸声结构的吸声特性。难点:各种吸声材料与吸声结构 的吸声原理。 第四章室内音质设计 内容:室内音质评价标准,厅堂容积的确定,厅堂的体形设计,室内的混响设计,室内电声设计,各类厅堂 的音质设计。 基本要求 1、掌握室内音质评价的主客观指标。 2、掌握厅常每座容积建议值 3、掌握厅堂体形设计方法,理解体形设计的五项原则。 4、了解各类厅堂最佳混响时间及其频率特性 5、掌握混响时间计算步骤及室内材料的选择布置方法。 6、 了解电声系统的作用与组成,掌握扬声器的布置方法
第三篇: 建筑声环境 第一章建筑声学的基本知识 内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计量与人耳的听觉特性。 基本要求: 1、了解振动的概念,理解声波的产生过程。 2、掌握波阵面的概念,了解不同介质中的声速。 3、理解惠更斯原理。掌握声波饶射和反射特征。 4、理解干涉和驻波原理,理解声能的反射、适吸收系数。 5、掌握声音计量单位,理解“级”的概念,掌握声压级的叠加计算。 6、掌握声音的响度级、总声级的概念,理解声源的指向性、频谱的概念。 7、掌握人耳听觉的三个效应。 重点:声波的概念,声波的传授特性,虚声源,“级”的概念,频程(倍频程)。 难点:“级”的概念,频程 的概念,驻波原理。 第二章室内声学原理 内容:声波在室内的传授与几何声学,室内声场,混响与混响时间计算公式,室内声压 级计算,房间共振和 共振频率。 基本要求:了解声波在室内的传授特征。 1、理解室内声音的增长、稳态和衰减过程。 2、理解混响的概念,掌握混响时间计算公式及其意义。 3、掌握室内声压级计算公式。 4、理解房间共振和共振频率的简并。 重点:混响时间概念,混响时间计算公式及其正确性评价,室内声压级计算公式。 难点:混呼过程,房间共振,共振频率的简并现象。 第三章吸声材料与吸声结构 内容:吸声材料与吸声结构的分类,多孔吸声材料,空腔共振吸声结构,薄膜、薄板吸 声结构,特殊吸声结构。 基本要求:1、掌握常用吸声材料与吸声结构的作用与分类。 2、掌握多孔吸声材料吸声特性。 3、掌握空腔共振吸声结构吸声特性。 4、掌握薄膜、薄板吸声结构吸声特性。 5、了解特殊吸声结构吸声特性。 重点:吸声材料与吸声作用与分类,各种吸声材料与吸声结构的吸声特性。 难点:各种吸声材料与吸声结构 的吸声原理。 第四章 室内音质设计 内容:室内音质评价标准,厅堂容积的确定,厅堂的体形设计,室内的混响设计,室内 电声设计,各类厅堂 的音质设计。 基本要求: 1、掌握室内音质评价的主客观指标。 2、掌握厅堂每座容积建议值。 3、掌握厅堂体形设计方法,理解体形设计的五项原则。 4、了解各类厅堂最佳混响时间及其频率特性。 5、掌握混响时间计算步骤及室内材料的选择布置方法。 6、 了解电声系统的作用与组成,掌握扬声器的布置方法
7、了解各类厅堂音质设计要点。 重点:室内音质评价的主客观指标,厅堂体形设计方法,体形设计的五项原则,混响时 间计算步暖及常内材料的洗择布置方法,扬声器的布置方法。 难点:室内音质评价的主客观指标,混响时间计算,室内材料的选择布置方法。 第五章噪声控制 内容:噪声及其危害,噪声评价,噪声允许标准,城市噪声控制,建筑中的声音控制基本要求 1、了解噪声的概今及噪声的危害 2、了解噪声的评价方法,理解噪声评价曲线 3、了解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民用建筑噪声允许及工业企业允许噪声标准。 4、了解城市噪声源,了解城市噪声控制方法。 5、掌握吸声降噪方法。 重点:吸声降噪方法。 难点:躁声评价曲线,吸声降噪原理。 第六章建筑隔声与设备减振 内容:空气声的隔绝,撞击声的隔绝,设备减振 基本要求: 1、理解空气声与固体声的概念 2、理解构件的透声系数与隔声量的关系,理解隔声指数的概念。 3、理解质量定律与吻合效应。 4、掌握各类墙体、门窗隔声特性及其提高措施。 5、了解组合墙隔声量、房间的噪声降低值及隔声间和隔声罩。 6、掌握隔声屏障的隔声原理。 7、理解标准揞击声的隔声措施 8、了解振动的概念及设备减振设计方法。 重点:各类墙体、门窗隔声特性及其提高措,隔声屏障的隔声原理。 难点:质量定律与吻合效应,隔声屏 障的隔声原理。 四、课程教学时数分配 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讲课 实验 其他 人感觉的物理基础 0 0 执丁学的用 0 建筑光学的应用 0 学的 五、教学组织与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重要环节。本课程涉及到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案例法”、“讨 论”法”与“体验学习法”等,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本课程的授课中主要采用“案例法”,因为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通过举一反三提高能 力,有点带面总结学习规律。具体实施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①通过引入“典型案例”(例题讲解和试验现象分析)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增强学生的兴趣
7、 了解各类厅堂音质设计要点。 重点:室内音质评价的主客观指标,厅堂体形设计方法,体形设计的五项原则,混响时 间计算步骤及室内材料的选择布置方法,扬声器的布置方法。 难点:室内音质评价的主客观指标,混响时间计算,室内材料的选择布置方法。 第五章噪声控制 内容:噪声及其危害,噪声评价,噪声允许标准,城市噪声控制,建筑中的声音控制 基本要求: 1、了解噪声的概念及噪声的危害 2、了解噪声的评价方法,理解噪声评价曲线。 3、了解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民用建筑噪声允许及工业企业允许噪声标准。 4、了解城市噪声源,了解城市噪声控制方法。 5、掌握吸声降噪方法。 重点:吸声降噪方法。 难点:噪声评价曲线,吸声降噪原理。 第六章建筑隔声与设备减振 内容:空气声的隔绝,撞击声的隔绝,设备减振 基本要求: 1、理解空气声与固体声的概念。 2、理解构件的透声系数与隔声量的关系,理解隔声指数的概念。 3、理解质量定律与吻合效应。 4、掌握各类墙体、门窗隔声特性及其提高措施。 5、了解组合墙隔声量、房间的噪声降低值及隔声间和隔声罩。 6、掌握隔声屏障的隔声原理。 7、理解标准撞击声的隔声措施。 8、了解振动的概念及设备减振设计方法。 重点:各类墙体、门窗隔声特性及其提高措施,隔声屏障的隔声原理。 难点:质量定律与吻合效应,隔声屏 障的隔声原理。 四、课程教学时数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学时分配 讲课 实验 其他 1 人感觉的物理基础 2 2 0 0 2 建筑热工学的基本知识 10 10 0 0 3 建筑光学的基本知识 10 10 0 0 4 建筑声学的基本知识 8 8 0 0 5 建筑热工学的应用 12 12 0 0 6 建筑光学的应用 12 12 0 0 7 建筑声学的应用 10 10 0 0 小 计 64 64 五、教学组织与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重要环节。本课程涉及到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案例法”、“讨 论”法”与“体验学习法”等,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本课程的授课中主要采用“案例法”,因为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通过举一反三提高能 力,有点带面总结学习规律。具体实施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①通过引入“典型案例”(例题讲解和试验现象分析)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增强学生的兴趣
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使学生主动提出解决方案。 ③给学生讲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等,说明与本次课程的关系,从而引入教学内容,进行讲 授。 ④最后提出学习每次课的目的,强调每次课程的重点、难点,布置课后思考题和作业,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 解。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每届学生的特点略有不同,根据内容需要可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讨论或学生讲授部分内 容等,提高同学们的整体学习效果,促进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 六、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1.考核目标 考核的目标是衡量学生对本课程毕业要求的综合达成情况,最终成绩应该能最好地反应学生对本课程毕业要求 的综合达成情况。若最终成绩评定通过,表示学生至少“及格”达成本课程的毕业要求;若未通过,表示未达成本 课程的毕业要求指标。未达成本课程毕业要求的学生必须重新学习。 2.考核方法 考核方法可按照考核方式采取不同的做法:平时成绩。平时成绩的考核可通过出勤、课堂表现及作业等综合评 定。该部分成绩由理论课老师整理评定,出勤占30%,课堂表现占20%,作业占50%;无故缺勤1/3者,不允许参加期 末考试:作业未交1/3者,不允许参加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成绩。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进行,最终得分作为该部分成绩。在期末考试周进行,学校教务处统一安排 整个流程。 成绩评定方法 课程总成绩应结合平时成绩(出勤、课堂表现、作业)(30%)+期末考试成绩(70%),综合评定。 七、推荐教材和救学参考书目与文献 推荐教材:《建筑物理》,柳孝图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 参考书目与文献:柳孝图主编《建筑物理》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 刘加平主编《建筑物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华南理工大学主编《建筑物理》华南理工大学出版 社2002年 陈启高编著《建筑热物理基础》,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年 陈仲林主编《城市光环境》,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3年吴硕贤编著《建筑声学设计原理》,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2000年 刘加平编著《城市环境物理》,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年 大纲审定人: 教学院长(主任): 制订日期: 年月 日
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使学生主动提出解决方案。 ③给学生讲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等,说明与本次课程的关系,从而引入教学内容,进行讲 授。 ④最后提出学习每次课的目的,强调每次课程的重点、难点,布置课后思考题和作业,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 解。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每届学生的特点略有不同,根据内容需要可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讨论或学生讲授部分内 容等,提高同学们的整体学习效果,促进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 六、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1. 考核目标 考核的目标是衡量学生对本课程毕业要求的综合达成情况,最终成绩应该能最好地反应学生对本课程毕业要求 的综合达成情况。若最终成绩评定通过,表示学生至少“及格”达成本课程的毕业要求;若未通过,表示未达成本 课程的毕业要求指标。未达成本课程毕业要求的学生必须重新学习。 2. 考核方法 考核方法可按照考核方式采取不同的做法:平时成绩。平时成绩的考核可通过出勤、课堂表现及作业等综合评 定。该部分成绩由理论课老师整理评定,出勤占30%,课堂表现占20%,作业占50%;无故缺勤1/3者,不允许参加期 末考试:作业未交1/3者,不允许参加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成绩。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进行,最终得分作为该部分成绩。在期末考试周进行,学校教务处统一安排 整个流程。 成绩评定方法 课程总成绩应结合平时成绩(出勤、课堂表现、作业)(30%)+期末考试成绩(70%),综合评定。 七、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目与文献 推荐教材:《建筑物理》,柳孝图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 参考书目与文献:柳孝图主编《建筑物理》第三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年 刘加平主编《建筑物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年华南理工大学主编《建筑物理》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 社 2002年 陈启高编著《建筑热物理基础》,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1年 陈仲林主编《城市光环境》,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3年吴硕贤编著《建筑声学设计原理》,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 2000年 刘加平编著《城市环境物理》,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2年 大纲审定人: 教学院长(主任): 制订日期: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