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第二次粮食过剩和93粮改 1)再次出现粮食相对过剩 2)93粮改:全面市场化 3)粮价上涨与粮改再次流产 4)“双推论”的逻辑和影响 5)重新评价“双推论
1 第四讲、第二次粮食过剩和 93 粮改 1)再次出现粮食相对过剩 2)93 粮改:全面市场化 3)粮价上涨与粮改再次流产 4)“双推论”的逻辑和影响 5)重新评价“双推论
粮食形势的转折 对85粮改批评仍余音绕梁之际,随着市场粮价回 升等原因对粮食生产的强有力刺激作用,粮食供求关 系再次运行到周期过剩阶段,第二次粮食过剩于1991 年达到高峰。 由于宏观经济形势变化,这次过剩比第一次更为迅 猛。1989年以后,国民经济进入改革以来最为严峻的 紧缩调整期,经济急刹车使农村人口回流和乡镇企业 增长缓慢,使粮食生产机会成本降低;另一方面,市 场粮价上升使粮食生产预期收益提高,从而刺激粮食 生产迅速增长
2 粮食形势的转折 对 85 粮改批评仍余音绕梁之际,随着市场粮价回 升等原因对粮食生产的强有力刺激作用,粮食供求关 系再次运行到周期过剩阶段,第二次粮食过剩于 1991 年达到高峰。 由于宏观经济形势变化,这次过剩比第一次更为迅 猛。1989 年以后,国民经济进入改革以来最为严峻的 紧缩调整期,经济急刹车使农村人口回流和乡镇企业 增长缓慢,使粮食生产机会成本降低;另一方面,市 场粮价上升使粮食生产预期收益提高,从而刺激粮食 生产迅速增长
粮食供求变动 1989和1990年粮食播种面积连续上升了189和 1.12%,这不仅是改革以来没有的,也是60年代初粮 食危机以后所仅见的。1989年粮食产量上升1347万 吨,增幅为3.42%,总产超过1984年成为最高产量; 1990年再次增产3869万吨,增幅为9.49%,是改革 以来粮食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两年共增产5000万 吨以上。 名义粮价从1989年的1.09元/公斤下跌到1992年 的0.82元/公斤;同期真实粮价从0.54元/公斤跌到 0.36元/公斤,跌幅达33%1989-1991年三年间,国 内购销余量为5024万吨,加上净进口2162万吨,理 论累积剩余超过7000万吨。结果出现比80年代中期 更为严重的市场过剩形势
3 粮食供求变动 1989 和 1990 年粮食播种面积连续上升了 1.89 和 1.12%,这不仅是改革以来没有的,也是 60 年代初粮 食危机以后所仅见的。1989 年粮食产量上升 1347 万 吨,增幅为 3.42%,总产超过 1984 年成为最高产量; 1990 年再次增产 3869 万吨,增幅为 9.49%,是改革 以来粮食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两年共增产 5000 万 吨以上。 名义粮价从 1989 年的 1.09 元/公斤下跌到 1992 年 的 0.82 元/公斤;同期真实粮价从 0.54 元/公斤跌到 0.36 元/公斤,跌幅达 33%。1989-1991 年三年间,国 内购销余量为 5024 万吨,加上净进口 2162 万吨,理 论累积剩余超过 7000 万吨。结果出现比 80 年代中期 更为严重的市场过剩形势
卖粮难现象 过剩最直观表现还是“卖粮难” “粮农和粮食主产区被粮食积压所困,到今年 (1991年)5月份安徽露天堆放粮点18万个,存粮 42亿斤。湖南露天存粮42亿斤。河北仅露天存放的 小麦就有18亿斤。四川库外粮屯也以10亿斤计。陕 西90年代初,粮食年末国家和农民库存达695亿公 斤,“九五”时期年均消费量高估为98亿公斤。库存 量为消费量的71%,占8个半月的消费量。远远超过 合理水平”。 与1984年相比,90年代初卖粮难特点有:“(1)波 及的范围越来越广。第一次“卖粮难’,主要是南方 几个省的大米和吉林省的玉米;第二次‘卖粮难’时, 还扩大到河南省等小麦主产区甚至主销区的一些生 产基地(如福建省建阳县,建瓯县)。(2)积压的总 量越来越大。例如大米主产省湖南第一次‘卖粮难 时实际积压量不过15亿公斤,第二次‘卖粮难’时 已四倍于此数
4 卖粮难现象 过剩最直观表现还是“卖粮难”: “粮农和粮食主产区被粮食积压所困,到今年 (1991 年)5 月份安徽露天堆放粮点 18 万个,存粮 42 亿斤。湖南露天存粮 42 亿斤。河北仅露天存放的 小麦就有 18 亿斤。四川库外粮屯也以 10 亿斤计。陕 西 90 年代初,粮食年末国家和农民库存达 69.5 亿公 斤,“九五”时期年均消费量高估为 98 亿公斤。库存 量为消费量的 71%,占 8 个半月的消费量。远远超过 合理水平”。 与 1984 年相比,90 年代初卖粮难特点有:“(1)波 及的范围越来越广。第一次‘卖粮难’,主要是南方 几个省的大米和吉林省的玉米;第二次‘卖粮难’时, 还扩大到河南省等小麦主产区甚至主销区的一些生 产基地(如福建省建阳县,建瓯县)。(2)积压的总 量越来越大。例如大米主产省湖南第一次‘卖粮难’ 时实际积压量不过 15 亿公斤,第二次‘卖粮难’时 已四倍于此数
再次形成相对过剩判断 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对90年代初粮食形势 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依据国际上公认的 存粮安全线,粮食生产年度末的粮食库存 量,应达到全年社会粮食消费量的16-18% 即两个月左右的消费量。由于粮食生产年度 是到3月底止,这样,年底的库存量则应相 当于5个月左右的消费量,这是存粮的安全 线。1984-年到1991年,我国粮食的库存量 可供当年全社会消费的时间都超过存粮安 全线”。因而,卖粮难表明出现了“低收入 水平上的相对过剩” 这一判断与1984年中国农村问题研 究组对当时粮食形势判断完全相同
5 再次形成相对过剩判断 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对 90 年代初粮食形势 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依据国际上公认的 存粮安全线,粮食生产年度末的粮食库存 量,应达到全年社会粮食消费量的 16-18%, 即两个月左右的消费量。由于粮食生产年度 是到 3 月底止,这样,年底的库存量则应相 当于 5 个月左右的消费量,这是存粮的安全 线。1984-年到 1991 年,我国粮食的库存量 可供当年全社会消费的时间都超过存粮安 全线”。因而,卖粮难表明出现了“低收入 水平上的相对过剩” —— 这一判断与 1984 年中国农村问题研 究组对当时粮食形势判断完全相同
93粮改决策 粮食相对过剩形势下,一些省份提出流通 市场化改革的要求。由于地方压力和1992 年改革热潮推动,特别是因为十四大确立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指导作 用,决策层决定以平价粮压销和提高粮食销 价为突破口,对粮食购销体制进行更全面改 革。 依据国务院文件,改革目标是“在国家宏 观调控下放开价格,放开经营,增强粮食企 业活力,减轻国家财政负担,进一步向粮食 商品化,经营市场化方向推进”。“两放”“两 化”原则的提出表明当时中央下决心将粮食 流通的“双轨制”合并到市场机制这一轨, 同时强调国家调控,使市场机制运行与粮食 安全、经济政治稳定等目标相协调。这一改 革设计与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是 致的
6 93 粮改决策 粮食相对过剩形势下,一些省份提出流通 市场化改革的要求。由于地方压力和 1992 年改革热潮推动,特别是因为十四大确立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指导作 用,决策层决定以平价粮压销和提高粮食销 价为突破口,对粮食购销体制进行更全面改 革。 依据国务院文件,改革目标是“在国家宏 观调控下放开价格,放开经营,增强粮食企 业活力,减轻国家财政负担,进一步向粮食 商品化,经营市场化方向推进”。“两放”“两 化”原则的提出表明当时中央下决心将粮食 流通的“双轨制”合并到市场机制这一轨, 同时强调国家调控,使市场机制运行与粮食 安全、经济政治稳定等目标相协调。这一改 革设计与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是 一致的
改革实施过程特点 与85粮改相比,93粮改实施方法有两个 特点。第一,中央规定原则,地方分散决策,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第二,它对前 几年已经发生的局部范围内市场化改革政 策加以发展,形成系统全面改革措施。 1990年以来主要粮改政策包括: )1990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家专项粮 食储备制度的决定”,确定筹建国家粮食储 备局,建立储备基金和风险基金,当年专项 粮食储备350-450亿斤。同时要求省,地 (市),县建立粮食储备。到1993年底,国 家粮食储备已达1350亿斤
7 改革实施过程特点 与 85 粮改相比,93 粮改实施方法有两个 特点。第一,中央规定原则,地方分散决策,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第二,它对前 几年已经发生的局部范围内市场化改革政 策加以发展,形成系统全面改革措施。 1990 年以来主要粮改政策包括: 1)1990 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家专项粮 食储备制度的决定”,确定筹建国家粮食储 备局,建立储备基金和风险基金,当年专项 粮食储备 350-450 亿斤。同时要求省,地 (市),县建立粮食储备。到 1993 年底,国 家粮食储备已达 1350 亿斤
2)在前几年平价粮压销的基础上,1991 年5月1日提高粮食销售价格,综合每50 公斤提高10元,同时给每个职工每月补贴 六元。这是几十年来第一次提高粮食销售价 格。1992年4月1日,同时提高定购价格和 销售价格,基本实现购销同价。并在此基础 上,陆续展开放开粮价,放开经营的试点。 3)从1992年开始,各地根据各自经济状 况和承受能力,选择适合本地试点方案和改 革模式。截止当年9月,全国有400多个县, 18亿人口的地区进行了放开试点。国务院 总结试点经验,提出了要抓紧当前有利时 机,加快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继广东(1992 年4月1日)全面放开粮价之后,浙江(1993 年1月1日),江苏,安徽,福建,江西, 和上海市(1993年4月)也全面放开价格, 取消粮票。到193年底,全国95%以上的 市县都完成了放开粮价的改革
8 2)在前几年平价粮压销的基础上,1991 年 5 月 1 日提高粮食销售价格,综合每 50 公斤提高 10 元,同时给每个职工每月补贴 六元。这是几十年来第一次提高粮食销售价 格。1992 年 4 月 1 日,同时提高定购价格和 销售价格,基本实现购销同价。并在此基础 上,陆续展开放开粮价,放开经营的试点。 3)从 1992 年开始,各地根据各自经济状 况和承受能力,选择适合本地试点方案和改 革模式。截止当年 9 月,全国有 400 多个县, 1.8 亿人口的地区进行了放开试点。国务院 总结试点经验,提出了要抓紧当前有利时 机,加快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继广东(1992 年 4 月 1 日)全面放开粮价之后,浙江(1993 年 1 月 1 日),江苏,安徽,福建,江西, 和上海市(1993 年 4 月)也全面放开价格, 取消粮票。到 1993 年底,全国 95%以上的 市县都完成了放开粮价的改革
粮食价格上涨 93粮改起初顺利,但1993年11月形势变 化,主要是南方沿海一些城市市场粮价迅速 上升,并很快蔓延扩大到全国。 粮价上涨速度较快。1993年10-11月两个 月粮食平均价格由0.935元/公斤上升到 1.080元/公斤,涨幅约16%。一些城市粮价 出现一日一变甚至一日几价情况。1994年初 粮价相对平静,但三月份后重新上涨,6月 比2月上升了257%。下半年上张更猛,12 月粮价比6月上涨31.8%。195年粮价仍在 攀升,1995年粮价达到有史以来最高的 2.155元公斤,全年上升193%。由于同期 存在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形势,加上不久就 出现了粮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的观点,所以 粮食市场变动在粮食安全和宏观经济稳定 这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引起了决策层高 度重视
9 粮食价格上涨 93 粮改起初顺利,但 1993 年 11 月形势变 化,主要是南方沿海一些城市市场粮价迅速 上升,并很快蔓延扩大到全国。 粮价上涨速度较快。1993 年 10-11 月两个 月粮食平均价格由 0.935 元/公斤上升到 1.080 元/公斤,涨幅约 16%。一些城市粮价 出现一日一变甚至一日几价情况。1994 年初 粮价相对平静,但三月份后重新上涨,6 月 比 2 月上升了 25.7%。下半年上涨更猛,12 月粮价比 6 月上涨 31.8%。1995 年粮价仍在 攀升,1995 年粮价达到有史以来最高的 2.155 元/公斤,全年上升 19.3%。由于同期 存在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形势,加上不久就 出现了粮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的观点,所以 粮食市场变动在粮食安全和宏观经济稳定 这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引起了决策层高 度重视
对粮价判断的变化(1) 有关粮价波动原因,决策层判断在1993年 底到1994年5月半年内发生了实质性转变。 起初认为主要是短期和局部市场波动。1993 年12月全国平抑粮油价格工作会议上,中 央认为“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就局部来看, 可能存在粮源不足,库存下降,调运不及时 等因素。但从全国来看,主要是由心理,投 机因素等暂时因素推动的”。依据这一判断, 粮价上涨不是生产不足的结果,更不是供给 危机,而主要是由预期等短期因素引发的市 场波动。当时学术界的主导意见也是把粮价 上涨看做主要是流通领域原因造成的市场 波动
10 对粮价判断的变化(1) 有关粮价波动原因,决策层判断在 1993 年 底到 1994 年 5 月半年内发生了实质性转变。 起初认为主要是短期和局部市场波动。1993 年 12 月全国平抑粮油价格工作会议上,中 央认为“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就局部来看, 可能存在粮源不足,库存下降,调运不及时 等因素。但从全国来看,主要是由心理,投 机因素等暂时因素推动的”。依据这一判断, 粮价上涨不是生产不足的结果,更不是供给 危机,而主要是由预期等短期因素引发的市 场波动。当时学术界的主导意见也是把粮价 上涨看做主要是流通领域原因造成的市场 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