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第三次过剩和粮食保护价 1)更大规模的粮食相对过剩 2)粮食保护价政策 3)保护价成本效益分析 4)保护价政策背后的理念
1 第五讲、第三次过剩和粮食保护价 1)更大规模的粮食相对过剩 2)粮食保护价政策 3)保护价成本效益分析 4)保护价政策背后的理念
规模更大的粮食相对过剩 好像是为了证实我国粮食生产对价格信号的反应 能力,在人们对粮价上涨的危机感尚未消除之际, 1996年粮食产量越过一万亿斤的历史性台阶。以此为 标志,粮食供求关系按照它重复展示的周期变动程序 拉开了第三次市场过剩序幕,并在1997-98年达到高 潮 不相信市场调节作用人们会用粮食省长责任制政 策来解释1996年粮食产量增长。实际上省长责任制 行政干预对增产有效果,并相应加剧了1996年以后 的粮食过剩;但其作用无论积极还是消极都是较为次 要的。粮食产量增长主要是1995年真实粮价高峰水 平拉动的产物,是市场调节机制(包括过度调节作用) 的表现。米袋子省长责任制不应是其主要原因,否则 无法解释非市场体制下“以粮为纲”那样空前力度的 行政干预无法解决人们温饱水平的粮食需要。没有价 格信号和市场机制作用,任何一种行政干预手段不可 能有改革以来包括1996年那样粮食增产效果
2 规模更大的粮食相对过剩 好像是为了证实我国粮食生产对价格信号的反应 能力,在人们对粮价上涨的危机感尚未消除之际, 1996 年粮食产量越过一万亿斤的历史性台阶。以此为 标志,粮食供求关系按照它重复展示的周期变动程序 拉开了第三次市场过剩序幕,并在 1997-98 年达到高 潮。 不相信市场调节作用人们会用粮食省长责任制政 策来解释 1996 年粮食产量增长。实际上省长责任制 行政干预对增产有效果,并相应加剧了 1996 年以后 的粮食过剩;但其作用无论积极还是消极都是较为次 要的。粮食产量增长主要是 1995 年真实粮价高峰水 平拉动的产物,是市场调节机制(包括过度调节作用) 的表现。米袋子省长责任制不应是其主要原因,否则 无法解释非市场体制下“以粮为纲”那样空前力度的 行政干预无法解决人们温饱水平的粮食需要。没有价 格信号和市场机制作用,任何一种行政干预手段不可 能有改革以来包括 1996 年那样粮食增产效果
万亿斤产量是过去认为到2000年也难以达到的 计划目标,于是引发产量数据可靠性的争论。低估价 格信号作用的成见使人们难以理解1996年粮食增长, 于是怀疑统计数据可靠性。统计部门将1996年粮食 产量数据上报后,被责成重新复查数据是否包含了较 大水份。由于当时统计制度下粮食是唯一用抽样调查 方式产生的农产品数据,由于抽样调查的数据产生程 序比较规范和客观,统计部门最终有可能成功地消除 人们对数据可靠性的疑虑。 然而,这并不足以使一些研究人员根本改变认识, 他们转而提出一万亿斤产量不代表我国现阶段农业 综合生产能力。问题在于,如果实际产出不反应生产 能力,那末所谓“综合生产能力”实在缺少一个正常 概念所应起码具有的具体内涵和实用价值呢
3 一万亿斤产量是过去认为到 2000 年也难以达到的 计划目标,于是引发产量数据可靠性的争论。低估价 格信号作用的成见使人们难以理解 1996 年粮食增长, 于是怀疑统计数据可靠性。统计部门将 1996 年粮食 产量数据上报后,被责成重新复查数据是否包含了较 大水份。由于当时统计制度下粮食是唯一用抽样调查 方式产生的农产品数据,由于抽样调查的数据产生程 序比较规范和客观,统计部门最终有可能成功地消除 人们对数据可靠性的疑虑。 然而,这并不足以使一些研究人员根本改变认识, 他们转而提出一万亿斤产量不代表我国现阶段农业 综合生产能力。问题在于,如果实际产出不反应生产 能力,那末所谓“综合生产能力”实在缺少一个正常 概念所应起码具有的具体内涵和实用价值呢
实际上1万亿斤产量揭开了第三次粮食过剩的序 幕。这次过剩规模比前两次有过之无不及,原因在于 没有充分消化第二次过剩,供求变动周期中的紧缺阶 段期比较短暂,因而与前一次过剩有某种叠加性质。 过剩仍是通过粮食过量库存和真实粮价走势传达 它来临的消息。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95年末农户人 均存粮高达540公斤。1996年通货膨胀较低但真实粮 价很高,从经济收益上看是抛售存粮的好时机。结果 1996年年末农户人均库存量比上年狂泄43公斤,是 有该项统计以来农户存粮减少最多的一年。假定存粮 农户人口总数为八亿,则1996年库存减少总量在320 亿公斤以上。到1997年末,农户人均粮食库存上升 到550公斤的历史最高水平
4 实际上 1 万亿斤产量揭开了第三次粮食过剩的序 幕。这次过剩规模比前两次有过之无不及,原因在于 没有充分消化第二次过剩,供求变动周期中的紧缺阶 段期比较短暂,因而与前一次过剩有某种叠加性质。 过剩仍是通过粮食过量库存和真实粮价走势传达 它来临的消息。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95 年末农户人 均存粮高达 540 公斤。1996 年通货膨胀较低但真实粮 价很高,从经济收益上看是抛售存粮的好时机。结果 1996 年年末农户人均库存量比上年狂泄 43 公斤,是 有该项统计以来农户存粮减少最多的一年。假定存粮 农户人口总数为八亿,则 1996 年库存减少总量在 320 亿公斤以上。到 1997 年末,农户人均粮食库存上升 到 550 公斤的历史最高水平
过剩在国有粮食部门表现得更为明显。国家于1996 年开始高保护价敞开收购粮食,使当年增产的740亿 斤粮食以及农户方面约640亿斤增加出售的存粮转化 为国有部门过量库存;1995年创纪录的近400亿斤净 进口粮食形成结转库存;仅这三方面因素就估计使 1996年的国有粮食过量库存增加了近1800亿斤。1997 年年末国家粮食库存量为4000亿斤,合理需要量约 为1500亿斤。过量库存超过2000亿斤,其中大部分 估计是在1996年形成的。 库存量异常增长再次形成空前规模的仓容危机。国 有粮食部门的现有正规仓容能力在1500亿斤左右, 对于实际周转及储备需要来说缺口不大,但无法容纳 400亿斤库存。过量粮食库存有的堆放在空置厂房, 兵营,校舍等临时仓库内,更多则不得不户外露天存 放。粮食库存在压占资金利息和经营费用等资金成本 之外,还会发生显著的自然损耗。非正常储存条件的 存粮无疑会更多地发生实物性损耗
5 过剩在国有粮食部门表现得更为明显。国家于 1996 年开始高保护价敞开收购粮食,使当年增产的 740 亿 斤粮食以及农户方面约 640 亿斤增加出售的存粮转化 为国有部门过量库存;1995 年创纪录的近 400 亿斤净 进口粮食形成结转库存;仅这三方面因素就估计使 1996 年的国有粮食过量库存增加了近1800 亿斤。1997 年年末国家粮食库存量为 4000 亿斤,合理需要量约 为 1500 亿斤。过量库存超过 2000 亿斤,其中大部分 估计是在 1996 年形成的。 库存量异常增长再次形成空前规模的仓容危机。国 有粮食部门的现有正规仓容能力在 1500 亿斤左右, 对于实际周转及储备需要来说缺口不大,但无法容纳 4000 亿斤库存。过量粮食库存有的堆放在空置厂房, 兵营,校舍等临时仓库内,更多则不得不户外露天存 放。粮食库存在压占资金利息和经营费用等资金成本 之外,还会发生显著的自然损耗。非正常储存条件的 存粮无疑会更多地发生实物性损耗
反应粮食相对过剩市场信号是真实粮价变动趋势。 从图3上看,真实粮价在1995年达到周期性高峰水 平之后,1996年开始明显回落。1997年粮价快速下 跌,已显著低于长期均衡水平,1998年粮价仍在一路 下跌。 图3我国粮食市场真实价格 (1978年不变价格,元/公斤) 6 0.5 价格 0.4 图图国图器要 年份(198年为1-5月)
6 反应粮食相对过剩市场信号是真实粮价变动趋势。 从图 3 上看,真实粮价在 1995 年达到周期性高峰水 平之后,1996 年开始明显回落。1997 年粮价快速下 跌,已显著低于长期均衡水平,1998 年粮价仍在一路 下跌。 图3 我国粮食市场真实价格 (1978年不变价格,元/公斤) 0.3 0.4 0.5 0.6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年份(1998年为1-5月) 价 格
保护价新对策 由于“双推论”逻辑影响,与前两次过剩实施市场 化改革的应对思路迥然不同,这次过剩时政府一度以 价格保护为中心采取对策 1996年出台了两项极为重要的价格政策:从新粮上 市起把国家粮食定购价提高40%左右,并从秋季开始 以定购价为保护价(即“地板价”)敞开收购农民余 粮。1996年市场价仍显著高于长期均衡价,再次提价 使定购价显著超出市场价,因而上述政策意味着政府 在显著高于市场均衡价以上确定了干预性的“地板价 ( THE FLOOR PRICE)”,高出比例据估计约在 15-20%以上。 这一价格保护政策不仅决定了90年代后期粮食政 策走势,对国家财政带来巨大负担,在我国粮食政策 乃至整个农业政策演变的历史上具有标志性地位,需 要细致分析
7 保护价新对策 由于“双推论”逻辑影响,与前两次过剩实施市场 化改革的应对思路迥然不同,这次过剩时政府一度以 价格保护为中心采取对策。 1996 年出台了两项极为重要的价格政策:从新粮上 市起把国家粮食定购价提高 40%左右,并从秋季开始 以定购价为保护价(即“地板价”)敞开收购农民余 粮。1996 年市场价仍显著高于长期均衡价,再次提价 使定购价显著超出市场价,因而上述政策意味着政府 在显著高于市场均衡价以上确定了干预性的“地板价 (THE FLOOR PRICE)”,高出比例据估计约在 15-20%以上。 这一价格保护政策不仅决定了 90 年代后期粮食政 策走势,对国家财政带来巨大负担,在我国粮食政策 乃至整个农业政策演变的历史上具有标志性地位,需 要细致分析
什么是粮食保护价? 首先要界定两点概念性问题。第一,区分“保护” 一词两种含义。一种是把日常语言中“保护”一词概 念,另一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保护政策。后者是针对 市场经济基本原则而言的,手段之一是政府以高于市 场价的干预价收购粮食和农产品,替代或限制市场机 制作用,以达到某种控制目标。保护价是上述保护政 策的一种形式,即政府通过实施支持性的“地板价” 对市场价格机制进行干预的政策工具。 第二,进一步区分两种保护价。一种是以刺激粮食 产量和并农民转移收入的保护价,特征是把价位定在 均衡价以上,具有提升均衡产量并向粮农均衡收入的 政策目标。另一种是以市场稳定为目标的保护价,特 征是把价位定在均衡价以下和周期低谷以上,主要设 计功能是降低粮价周期波动振幅,不一定具有提升粮 食产量和粮农收入的作用。 区分两类保护价关键是政策支持价格与市场均衡 价比较价位。从政策实践上看政府进行价格干预的动 机可能是多样的,往往既有产量和收入动机,也有市 场稳定考虑,因而两类保护价干预手段可能会相互渗 透而难以区分
8 什么是粮食保护价? 首先要界定两点概念性问题。第一,区分“保护” 一词两种含义。一种是把日常语言中“保护”一词概 念,另一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保护政策。后者是针对 市场经济基本原则而言的,手段之一是政府以高于市 场价的干预价收购粮食和农产品,替代或限制市场机 制作用,以达到某种控制目标。保护价是上述保护政 策的一种形式,即政府通过实施支持性的“地板价” 对市场价格机制进行干预的政策工具。 第二,进一步区分两种保护价。一种是以刺激粮食 产量和并农民转移收入的保护价,特征是把价位定在 均衡价以上,具有提升均衡产量并向粮农均衡收入的 政策目标。另一种是以市场稳定为目标的保护价,特 征是把价位定在均衡价以下和周期低谷以上,主要设 计功能是降低粮价周期波动振幅,不一定具有提升粮 食产量和粮农收入的作用。 区分两类保护价关键是政策支持价格与市场均衡 价比较价位。从政策实践上看政府进行价格干预的动 机可能是多样的,往往既有产量和收入动机,也有市 场稳定考虑,因而两类保护价干预手段可能会相互渗 透而难以区分
我国粮食保护价政策源起和发展 价格保护理念和政策可以上溯到第一次粮食过剩 和85粮改时期:依据当时政策,如果市场价格下降 到原来的统购价格以下,国家将无限制收购;此后实 际市场价格从未下降到统购价水平,所以这一承诺从 未发生实际作用,但是它至少在原则上表达了政府可 能进行价格保护的意向。 这一思路不断发展和具体化。如1990年粮食产量 再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国务院44和55号文件都要 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最低保护价和最高限价。 1993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规定了对粮 食及其它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进行价格保护 原则。1993年国务院12号文件等文件,除了重申粮 食价格保护原则,还对实施方式及资金来源做了规 定。当时政府领导人指出:“农业生产风险大,比较 利益低,既有自然风险,又有市场风险,政府必须给 予保护。…最重要的是价格保护。首先从粮食做起, 今后逐步扩大到其它农产品
9 我国粮食保护价政策源起和发展 价格保护理念和政策可以上溯到第一次粮食过剩 和 85 粮改时期:依据当时政策,如果市场价格下降 到原来的统购价格以下,国家将无限制收购;此后实 际市场价格从未下降到统购价水平,所以这一承诺从 未发生实际作用,但是它至少在原则上表达了政府可 能进行价格保护的意向。 这一思路不断发展和具体化。如 1990 年粮食产量 再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国务院 44 和 55 号文件都要 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最低保护价和最高限价。 1993 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规定了对粮 食及其它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进行价格保护 原则。1993 年国务院 12 号文件等文件,除了重申粮 食价格保护原则,还对实施方式及资金来源做了规 定。当时政府领导人指出:“农业生产风险大,比较 利益低,既有自然风险,又有市场风险,政府必须给 予保护。…….最重要的是价格保护。首先从粮食做起, 今后逐步扩大到其它农产品
上述政策演变含义耐人寻味:我国经济,政治和文 化传统,似乎导致对粮食价格干预具有一种特殊的亲 和力;粮食价格政策从挤压到保护转变是一个连续的 过程,以价格自由化为基本内容之一的粮食市场化改 革面临特殊困难
10 上述政策演变含义耐人寻味:我国经济,政治和文 化传统,似乎导致对粮食价格干预具有一种特殊的亲 和力;粮食价格政策从挤压到保护转变是一个连续的 过程,以价格自由化为基本内容之一的粮食市场化改 革面临特殊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