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粮食统购统销体制和政策 (1949-1978) 一,建国初期粮食市场化体制及其问题 统购统销体制建立和政策演变 ,统购统销体制的经济学內涵 四,统购统销体制的影响和绩效
1 第二讲、粮食统购统销体制和政策 (1949-1978) 一, 建国初期粮食市场化体制及其问题 二, 统购统销体制建立和政策演变 三, 统购统销体制的经济学内涵 四, 统购统销体制的影响和绩效
、建国初期粮食市场化体制及其问题 1949年建国后立刻面临通货膨胀压力,需要从老解放区调运 粮食布匹来调节价格,抑制通货膨胀 1950年1月成立中央贸易部下面的中国粮食公司,作为国有 粮食经营机构。同年10月成立中国粮食管理总局,作为管 理机构。逐步扩大国营经营比重。1950年国营收购比重占社 会总量的23%,52年升到73%;销售从20上升到51%。 我国历史上早就存在地方性粮食集市交易以及跨地区的更 高形态粮食市场交易。1950年,上海一地有米行,米店,米 厂即经营销售商人3040户。新中国成立初期,私商粮食经 营有所限制,绝大多数私营粮食企业停业,但是没有完全禁 止。包括集市交易的粮食市场交易基本仍然保持了合法存在 地位
2 一、建国初期粮食市场化体制及其问题 1949 年建国后立刻面临通货膨胀压力,需要从老解放区调运 粮食布匹来调节价格,抑制通货膨胀。 1950 年 1 月成立中央贸易部下面的中国粮食公司,作为国有 粮食经营机构。同年 10 月成立中国粮食管理总局,作为管 理机构。逐步扩大国营经营比重。1950 年国营收购比重占社 会总量的 23%,52 年升到 73%;销售从 20 上升到 51%。 我国历史上早就存在地方性粮食集市交易以及跨地区的更 高形态粮食市场交易。1950 年,上海一地有米行,米店,米 厂即经营销售商人 3040 户。新中国成立初期,私商粮食经 营有所限制,绝大多数私营粮食企业停业,但是没有完全禁 止。包括集市交易的粮食市场交易基本仍然保持了合法存在 地位
然而随着粮食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化,1953年发生粮 食危机。从社会范围来看,由于人口增加和以城市为中心的 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全面展开,1953年开始出现粮食供求紧张 局面。1953年我国粮食产量上升1.8%,但人口上升2.2%, 加上收入增加和净出口对粮食需求增加,粮食供求发生较大 缺口。粮食市场价格对于这一供求关系变化出现上涨,导致 市价和国家收购牌价急剧扩大,一些地区粮食市场价格比官 方牌价高出30-50%左右。农民“惜售”,导致国家难以在较 低牌价下收购到足够需要的粮食。1952年征购量增加不到 15%,但销售量上升44%。1953年9月粮食征购量仅仅完成 计划指标的80%。大城市粮食供应紧张,有的受灾地区发生 成千上万人排对买粮食局面。国家调拨计划需要直接负责的 粮食供求关系出现危机状态
3 然而随着粮食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化,1953 年发生粮 食危机。从社会范围来看,由于人口增加和以城市为中心的 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全面展开,1953 年开始出现粮食供求紧张 局面。1953 年我国粮食产量上升 1.8%,但人口上升 2.2%, 加上收入增加和净出口对粮食需求增加,粮食供求发生较大 缺口。粮食市场价格对于这一供求关系变化出现上涨,导致 市价和国家收购牌价急剧扩大,一些地区粮食市场价格比官 方牌价高出 30-50%左右。农民“惜售”,导致国家难以在较 低牌价下收购到足够需要的粮食。1952 年征购量增加不到 15%,但销售量上升 44%。1953 年 9 月粮食征购量仅仅完成 计划指标的 80%。大城市粮食供应紧张,有的受灾地区发生 成千上万人排对买粮食局面。国家调拨计划需要直接负责的 粮食供求关系出现危机状态
1953年10月10-12日,召开全国粮食会议。陈云提出8 种选择方案: 1,又征又配:农村征购和城市配给, 2,只配不征:城市配给但是不在农村征购, 3,只征不配:农村征购但不在城市配给, 4,原封不动:自由卖出,自由买进, 5,临渴掘井:先自由买卖,没有办法时再到产区征购 6,动员认购:下达一个任务数量,然后号召大家认购。 7,合同预购:先定预购合同,然后按合同购粮。 8,各行其是:由地方政府各自实行办法
4 1953 年 10 月 10-12 日,召开全国粮食会议。陈云提出 8 种选择方案: 1, 又征又配:农村征购和城市配给, 2, 只配不征:城市配给但是不在农村征购, 3, 只征不配:农村征购但不在城市配给, 4, 原封不动:自由卖出,自由买进, 5, 临渴掘井:先自由买卖,没有办法时再到产区征购。 6, 动员认购:下达一个任务数量,然后号召大家认购。 7, 合同预购:先定预购合同,然后按合同购粮。 8, 各行其是:由地方政府各自实行办法
二、统购统销体制建立和政策演变 最高决策层采用了陈云建议的第一方案。1953年10月中 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决定》, 并在全国城乡广泛宣传;同年12月23日,政务院发布《关 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决定”和“命 令”标志新中国开始正式确立粮食统购统销体制。 三点关键内容: 第一、农民除无偿向国家交公粮,还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 数量、品种、价格想国家交售余粮。称统一收购,简称统购 第二、国家以人口定量原则和发放粮票方式,向城镇居民、 经济作物地区农民供应口粮,灾区群众也由国家以救济方式 供应口粮。即统一销售、或统销。 第三、国家对粮食流通实行垄断,由国有粮食管理部门(粮 食局)和国有粮食企业(粮站、粮库、加工厂等)垄断经营, 私营粮食企业只能接受国家委托代理来销售和加工粮食,不 得自购原料和自销成品。熟食业、食品工业所需粮食,旅店、 火车、轮船旅客膳食用粮,一律由国家定量供应,不得而知 私自采购和转售
5 二、统购统销体制建立和政策演变 最高决策层采用了陈云建议的第一方案。1953 年 10 月中 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决定》, 并在全国城乡广泛宣传;同年 12 月 23 日,政务院发布《关 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决定”和“命 令”标志新中国开始正式确立粮食统购统销体制。 三点关键内容: 第一、农民除无偿向国家交公粮,还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 数量、品种、价格想国家交售余粮。称统一收购,简称统购。 第二、国家以人口定量原则和发放粮票方式,向城镇居民、 经济作物地区农民供应口粮,灾区群众也由国家以救济方式 供应口粮。即统一销售、或统销。 第三、国家对粮食流通实行垄断,由国有粮食管理部门(粮 食局)和国有粮食企业(粮站、粮库、加工厂等)垄断经营, 私营粮食企业只能接受国家委托代理来销售和加工粮食,不 得自购原料和自销成品。熟食业、食品工业所需粮食,旅店、 火车、轮船旅客膳食用粮,一律由国家定量供应,不得而知 私自采购和转售
统购统销扩大范围 不限于粮食,开始就包括食用油。不久进一步扩大到几乎 所有重要农产品。最后农产品分为三大类:一类是粮、棉、 油三种大宗农产品。严格统购统销。二类是烤烟、麻类、甘 蔗、生猪、茶叶、木材等几十种经济作物和林产品,基本采 取统购统销方式。三类包括家禽、鸡蛋、分散产区的水产品、 非集中产区的水果等,不属于统购统销范围。但是文件规定, 在供应紧张时,省人民政府有权命令规定为当地统一收购的 物资
6 统购统销扩大范围 不限于粮食,开始就包括食用油。不久进一步扩大到几乎 所有重要农产品。最后农产品分为三大类:一类是粮、棉、 油三种大宗农产品。严格统购统销。二类是烤烟、麻类、甘 蔗、生猪、茶叶、木材等几十种经济作物和林产品,基本采 取统购统销方式。三类包括家禽、鸡蛋、分散产区的水产品、 非集中产区的水果等,不属于统购统销范围。但是文件规定, 在供应紧张时,省人民政府有权命令规定为当地统一收购的 物资
粮食相关政策的演变调整。 如粮食集市政策调整: 对于农村集市交易。1953-57年时放时收,到1957年由 于左倾意识形态影响,50年代决策者认为“粮食是农村中两 个阶级,两条道路斗争的焦点,把粮食市场看成是资本主义 自发势力的集中场所”。从1957年89月开始,粮食集市被 强行关闭。 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之后出现空前粮食危机, 60年代初粮食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内容之一是暂时放开粮 食集市。1962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粮食工作的决定”规定: 农村集体单位和农民在完成粮食征购任务后,可以拿余粮上 集市交易,供销社也可以采用议价收购生产队余粮,重新开 放了粮食集市。 1966年开始文革,对粮食集市贸易采取限制甚至取消政 策,把农民在集市上交易粮食等农产品,看作是“走资本主 义道路”来批判,大部分地区关闭了粮食集市贸易
7 粮食相关政策的演变调整。 如粮食集市政策调整: 对于农村集市交易。1953-57 年时放时收,到 1957 年由 于左倾意识形态影响,50 年代决策者认为“粮食是农村中两 个阶级,两条道路斗争的焦点,把粮食市场看成是资本主义 自发势力的集中场所”。从 1957 年 89 月开始,粮食集市被 强行关闭。 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之后出现空前粮食危机, 60 年代初粮食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内容之一是暂时放开粮 食集市。1962 年 9 月中共中央“关于粮食工作的决定”规定: 农村集体单位和农民在完成粮食征购任务后,可以拿余粮上 集市交易,供销社也可以采用议价收购生产队余粮,重新开 放了粮食集市。 1966 年开始文革,对粮食集市贸易采取限制甚至取消政 策,把农民在集市上交易粮食等农产品,看作是“走资本主 义道路”来批判,大部分地区关闭了粮食集市贸易
粮食征购数量决定方式, 1953年开始实行统购统销时,“采取由上级颁发控制数字 和由群众实行民主评议的办法“。但在核定农民粮食余缺存 在信息困难。或者购多了过头粮,或者该购没有购。不得不 派几十万干部到农村做教育工作。不是长期之计 1955年开始实行定产、定购、定销(三定)。以乡为单位 确定每户常年计划产量,余粮户的8090%卖给国家,比原先 完全收购方式使得农民生产引入了刺激因素: “毛主席号召三定,人人高兴,共产党规定四留(统购统 销中留口粮,种粮,伺料粮和一定数量机动粮),个个不愁”; 横批是:“努力生产”。激励改变人们动机和行为。 1958年开始浮夸风,高指标,高估产,高征购。亩产报 到36,900斤(湖北麻城县溪河乡)。农村留粮太少,饿死 人。不得不采取包括进口粮食的紧急对策。恢复后,1965年 开始实行“一定三年”政策,因为1958年以后,征购数量 一年一定,农民心中无数。现改为征购基数一定下来,三年 不变。文革虽然很乱,但是这一条没有根本改变,1968年仍 按照老办法实行。1971年改为“一定五年”不变
8 粮食征购数量决定方式, 1953 年开始实行统购统销时,“采取由上级颁发控制数字 和由群众实行民主评议的办法“。但在核定农民粮食余缺存 在信息困难。或者购多了过头粮,或者该购没有购。不得不 派几十万干部到农村做教育工作。不是长期之计。 1955 年开始实行定产、定购、定销(三定)。以乡为单位, 确定每户常年计划产量,余粮户的 80-90%卖给国家,比原先 完全收购方式使得农民生产引入了刺激因素: “毛主席号召三定,人人高兴,共产党规定四留(统购统 销中留口粮,种粮,饲料粮和一定数量机动粮),个个不愁”; 横批是:“努力生产”。激励改变人们动机和行为。 1958 年开始浮夸风,高指标,高估产,高征购。亩产报 到 36,900 斤(湖北麻城县溪河乡)。农村留粮太少,饿死 人。不得不采取包括进口粮食的紧急对策。恢复后,1965 年 开始实行“一定三年”政策,因为 1958 年以后,征购数量 一年一定,农民心中无数。现改为征购基数一定下来,三年 不变。文革虽然很乱,但是这一条没有根本改变,1968 年仍 按照老办法实行。1971 年改为“一定五年”不变
、统购统销体制的经济学內涵 建国初粮食危机是暂时性的,但是带来的制度变迁影响则延 续了几十年。事后人们可能比历史当时人更好地理解历史变 动的真实含义。现在我们观察,可以看到统购统销是国家工 业化模式内在矛盾展开的产物。 第一、在实物分配形态上,统购统销反应了农民自我消费 倾向与国家工业化需要在粮食和农产品总量分配上的矛盾。 以粮食为例,1952年粮食总产是3278亿斤,即便全部由乡 村人口消费不过人均651斤。乡村用粮主要有四项:口粮、 种粮、耕畜和家禽家畜的饲料粮、家庭副业原料用粮(豆付、 米酒等副食品和佐餐饮料用粮),人均650左右消费,仍是 比较低的消费水平。然而,从国家工业化立场看,城市人口 需要口粮、工业建设需要粮食原料、需要大量粮食出口换汇 进口机器设备等。低劳动生产率约束条件下,总量紧张带来 的矛盾,促使国家利用全能主义的权威,诉诸行政手段从农 村获得足够数量粮食
9 三、统购统销体制的经济学内涵 建国初粮食危机是暂时性的,但是带来的制度变迁影响则延 续了几十年。事后人们可能比历史当时人更好地理解历史变 动的真实含义。现在我们观察,可以看到统购统销是国家工 业化模式内在矛盾展开的产物。 第一、在实物分配形态上,统购统销反应了农民自我消费 倾向与国家工业化需要在粮食和农产品总量分配上的矛盾。 以粮食为例,1952 年粮食总产是 3278 亿斤,即便全部由乡 村人口消费不过人均 651 斤。乡村用粮主要有四项:口粮、 种粮、耕畜和家禽家畜的饲料粮、家庭副业原料用粮(豆付、 米酒等副食品和佐餐饮料用粮),人均 650 左右消费,仍是 比较低的消费水平。然而,从国家工业化立场看,城市人口 需要口粮、工业建设需要粮食原料、需要大量粮食出口换汇 进口机器设备等。低劳动生产率约束条件下,总量紧张带来 的矛盾,促使国家利用全能主义的权威,诉诸行政手段从农 村获得足够数量粮食
第二、在价值分配形态上,统购统销反应了农民消费支出 与国家工业化需要在收入和剩余分配上的矛盾。1953年粮食 危机并非粮食绝对匮乏,而是指国家以固定牌价不能在承认 农民对自己生产产品拥有充分产权基础上获得足够数量粮 食。假如国家目标仅仅是获得必要数量粮食,问题会大大简 化,那样国家可以在粮价周期变动时,支付不同价格随行就 市获得粮食。但是那样会增加国家财政支出,耗去本应用于 工业化投资的资金,与国家工业化目标相冲突。1954年国家 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为159亿元,假定牌价与市价差别平均为 30%,那么按照市价收购需要多支付57亿多元,远远超过当 年工业基本建设总额38亿元。如果留在农村,人均收入增 加10元左右。通过市场方式,把这一收入增量变成积累, 并快速形成工业化投资,可能存在很大困难。可见,统购统 销为国家工业化提供了积累来源
10 第二、在价值分配形态上,统购统销反应了农民消费支出 与国家工业化需要在收入和剩余分配上的矛盾。1953 年粮食 危机并非粮食绝对匮乏,而是指国家以固定牌价不能在承认 农民对自己生产产品拥有充分产权基础上获得足够数量粮 食。假如国家目标仅仅是获得必要数量粮食,问题会大大简 化,那样国家可以在粮价周期变动时,支付不同价格随行就 市获得粮食。但是那样会增加国家财政支出,耗去本应用于 工业化投资的资金,与国家工业化目标相冲突。1954 年国家 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为 159 亿元,假定牌价与市价差别平均为 30%,那么按照市价收购需要多支付 57 亿多元,远远超过当 年工业基本建设总额 38 亿元。如果留在农村,人均收入增 加 10 元左右。通过市场方式,把这一收入增量变成积累, 并快速形成工业化投资,可能存在很大困难。可见,统购统 销为国家工业化提供了积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