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松时放,紧时收” 粮棉流通半周期改革现象研究 (1985-2000) 市场化改革推进的几种类型: ,较早提出,顺利推进,较快完成 如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非大宗性农 产品流通改革,一般性商品放开价格改革 ,较迟提出,缓慢推进,尚未完成 股份制改革,金融改革,劳保体制改革, 行政性垄断体制改革 ,较早提出,一再反复,尚未完成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棉花流通体制改革
1) “松时放,紧时收” ——粮棉流通半周期改革现象研究 (1985-2000) 市场化改革推进的几种类型: 一, 较早提出,顺利推进,较快完成: 如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非大宗性农 产品流通改革,一般性商品放开价格改革 二, 较迟提出,缓慢推进,尚未完成 股份制改革,金融改革,劳保体制改革, 行政性垄断体制改革 三, 较早提出,一再反复,尚未完成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棉花流通体制改革
第三类改革: 粮食和棉花流通改革与其供求周期性变 化相联系表现出“松时放,紧时收”情况: “松时放”指供求关系相对过剩时采取市场 化取向改革措施,“紧时收”表示在相对紧 缺时则采取加强管制甚至恢复垄断的收紧 措施,并往往导致早先实施的改革政策流 个部分: 第一,通过观察粮食市场价格数据和棉花库 存变化数据,说明粮食棉花供求关系变化存 在松紧交替的周期性 第二,观察改革以来粮棉流通供求关系变化 个周期及其伴随的流通政策演变情况 第三,概括“松时放,紧时收”制度变迁类 型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粮食流通政策变动情况从简!
2 第三类改革: 粮食和棉花流通改革与其供求周期性变 化相联系表现出“松时放,紧时收”情况: “松时放”指供求关系相对过剩时采取市场 化取向改革措施,“紧时收”表示在相对紧 缺时则采取加强管制甚至恢复垄断的收紧 措施,并往往导致早先实施的改革政策流 产。 三个部分: 第一,通过观察粮食市场价格数据和棉花库 存变化数据,说明粮食棉花供求关系变化存 在松紧交替的周期性 第二,观察改革以来粮棉流通供求关系变化 三个周期及其伴随的流通政策演变情况 第三,概括“松时放,紧时收”制度变迁类 型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粮食流通政策变动情况从简!
松紧交替:粮棉供求变化周期性 图1,我国粮食市场真实价格 (1978年不变价格,元/公斤) 0.5 价 格 年份(1998年为1-5月) 图2我国棉花库存量波动 (单位:万吨,1978-1998) 数量 年份
3 松紧交替:粮棉供求变化周期性 图1,我国粮食市场真实价格 (1978年不变价格,元/公斤) 0.3 0.4 0.5 0.6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年份(1998年为1-5月) 价 格 图2,我国棉花库存量波动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年份 数量 (单位:万吨,1978-1998)
第一轮“松时放”(80年代中期) 85改革主要内容有四点: (1)明确肯定农民在生产决策方面自主 权:“任何单位都不得再向农民下达指令性 生产计划”。 (2)粮棉收购由强行统购改为合同定购 由商业部门在播种季节前与农民协商,签订 粮食和棉花的定购合同。粮食合同定购价格 确定按“倒三七”比例计价收购,定购的棉 花,北方按‘倒三七,南方按‘正四六 比例计价。 (3)部分放开市场和经营。粮食定购合 同以外部分可以自由上市,定购以外棉花也 允许农民上市自销。 (4)对粮食还规定了保护性的地板价格。 1改革以前,国家棉花收购价格分为定价水平较低的定购价和定价水平较高的超购加价,新的“倒三七” 和“正四六”比例价格是上述两种价格的加权比例价:“倒三七”指原先的超购加价占70%比例及定购价占 30%比例:“正四六”指40%为超购加价及60%为定购价
4 第一轮“松时放”(80 年代中期) 85 改革主要内容有四点: (1)明确肯定农民在生产决策方面自主 权:“任何单位都不得再向农民下达指令性 生产计划”。 (2)粮棉收购由强行统购改为合同定购: 由商业部门在播种季节前与农民协商,签订 粮食和棉花的定购合同。粮食合同定购价格 确定按“倒三七”比例计价收购,定购的棉 花,北方按‘倒三七’,南方按‘正四六’ 比例计价1 。 (3)部分放开市场和经营。粮食定购合 同以外部分可以自由上市,定购以外棉花也 允许农民上市自销。 (4)对粮食还规定了保护性的地板价格。 1 改革以前,国家棉花收购价格分为定价水平较低的定购价和定价水平较高的超购加价,新的“倒三七” 和“正四六”比例价格是上述两种价格的加权比例价:“倒三七”指原先的超购加价占 70%比例及定购价占 30%比例;“正四六”指 40%为超购加价及 60%为定购价
粮棉周期阶段变动 市场供求力量和85改革政策发生调减产 量用。1985年,粮食产量下降2820万吨, 降幅达6.93%,是1978年以来最高的年份; 该年粮食播种面积下调4039公顷,降幅为 3.58%,同时粮食贸易也由60年代以来的净 进口急剧转变为净出口。 棉花1985年面积和单产分别下降了26% 和10%,总产下降34%;1986年面积进一步 下降16%,总产下降15%,棉花贸易也发生 了由净进口向净出口的急剧转变。 价格,生产,贸易多重调节作用,导致粮 棉供求关系由相对过剩向紧缺方向转变。在 紧缺态势形成并加强的背景下,粮棉合同定 购不顺利,并引发对改革政策的激烈批评
5 粮棉周期阶段变动 市场供求力量和 85 改革政策发生调减产 量用。1985 年,粮食产量下降 2820 万吨, 降幅达 6.93%,是 1978 年以来最高的年份; 该年粮食播种面积下调 4039 公顷,降幅为 3.58%,同时粮食贸易也由 60 年代以来的净 进口急剧转变为净出口。 棉花 1985 年面积和单产分别下降了 26% 和 10%,总产下降 34%;1986 年面积进一步 下降 16%,总产下降 15%,棉花贸易也发生 了由净进口向净出口的急剧转变。 价格,生产,贸易多重调节作用,导致粮 棉供求关系由相对过剩向紧缺方向转变。在 紧缺态势形成并加强的背景下,粮棉合同定 购不顺利,并引发对改革政策的激烈批评
第一轮紧时收(1986-1991) 粮棉流通改革反复。集中表现在改变了85 改革的合同定购性质。 棉花流通加强管制并恢复垄断。国家工商 局和商业部于1986年8月发布通知,强调 在全国棉花合同定购任务完成之前,不放开 棉花市场,已经开放的棉花市场,一律关闭。 还强调除受国家委托承担棉花收购,加工, 储存和调拨供应任务的供销社及其所属的 棉花经营单位外,其他任何部门,单位和个 人不得插手收购,贩卖棉花。 1988年决定恢复对棉花统一收购,统一经 营,关闭棉花市场。1989年8月17日国务 院发布加强1989年度棉花收购工作通知, 指出要坚决贯彻执行棉花由供销社统一收 购,经营,不放开棉花市场的决定。收购季 节由国务院派出“棉花收购巡视组”,重点 到毗邻省棉区巡回检查,査处问题
6 第一轮紧时收(1986-1991) 粮棉流通改革反复。集中表现在改变了 85 改革的合同定购性质。 棉花流通加强管制并恢复垄断。国家工商 局和商业部于 1986 年 8 月发布通知,强调 在全国棉花合同定购任务完成之前,不放开 棉花市场,已经开放的棉花市场,一律关闭。 还强调除受国家委托承担棉花收购,加工, 储存和调拨供应任务的供销社及其所属的 棉花经营单位外,其他任何部门,单位和个 人不得插手收购,贩卖棉花。 1988 年决定恢复对棉花统一收购,统一经 营,关闭棉花市场。1989 年 8 月 17 日国务 院发布加强 1989 年度棉花收购工作通知, 指出要坚决贯彻执行棉花由供销社统一收 购,经营,不放开棉花市场的决定。收购季 节由国务院派出“棉花收购巡视组”,重点 到毗邻省棉区巡回检查,查处问题
第二轮“松时放”(90年初 90年代初,出现第二次粮棉相对过剩。 1992年粮食流通改革。 决策层再次考虑棉花流通市场化改革。在 1992年9月召开全国棉花工作会议上,形成 “分散决策,逐步推进”改革方针,计划在 三年内基本完成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国务院 发布55号文件,明确提出改革的最终目标 是放开经营,放开市场,放开价格,逐步建 立起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市场调节为主要 手段,内外贸互相联结,高效畅通的棉花流 通体制。山东,河南两省作为当年棉花放开 试点省份(国务院,1992)。不久江苏省被 选定作为第三个试点省份
7 第二轮“松时放”(90 年初) 90 年代初,出现第二次粮棉相对过剩。 1992 年粮食流通改革。 决策层再次考虑棉花流通市场化改革。在 1992 年 9 月召开全国棉花工作会议上,形成 “分散决策,逐步推进”改革方针,计划在 三年内基本完成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国务院 发布 55 号文件,明确提出改革的最终目标 是放开经营,放开市场,放开价格,逐步建 立起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市场调节为主要 手段,内外贸互相联结,高效畅通的棉花流 通体制。山东,河南两省作为当年棉花放开 试点省份(国务院,1992)。不久江苏省被 选定作为第三个试点省份
粮棉形势再次由松变紧 粮价上涨问题。 棉花减产使由松到紧的转折来得更早: 1992年便开始向相对紧缺方向转变。92棉 改计划建立在棉花相对过剩预期之上。然 而,实际情况是我国棉花供求关系在1992 年以后不仅没有出现相对过剩局面,反而急 速向相对紧缺方向转变。一个没有预料到的 因素,是由于历史罕见的棉铃虫灾害影响, 黄河流域棉花主产区减产一半左右,导致 1992年棉花产量由上年568万吨下降到451 万吨,降幅达26%,比国务院研究室92棉改 报告的预测产量低28%,比1992年8月全国 工作会议时期决策层接受的预期产量530万 吨也低18%。1993年宏观经济面临越来越大 越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棉花市场供不应求 矛盾也越来越大越突出
8 粮棉形势再次由松变紧 粮价上涨问题。 棉花减产使由松到紧的转折来得更早: 1992 年便开始向相对紧缺方向转变。92 棉 改计划建立在棉花相对过剩预期之上。然 而,实际情况是我国棉花供求关系在 1992 年以后不仅没有出现相对过剩局面,反而急 速向相对紧缺方向转变。一个没有预料到的 因素,是由于历史罕见的棉铃虫灾害影响, 黄河流域棉花主产区减产一半左右,导致 1992 年棉花产量由上年 568 万吨下降到 451 万吨,降幅达 26%,比国务院研究室 92 棉改 报告的预测产量低 28%,比 1992 年 8 月全国 工作会议时期决策层接受的预期产量530万 吨也低 18%。1993 年宏观经济面临越来越大 越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棉花市场供不应求 矛盾也越来越大越突出
第二轮紧时收 粮食改革政策转变。 棉花因棉铃虫灾害,改革政策调整转变较 早。1992年55号文件下发不到半年,政府 1993年3月召开全国棉花工作会议;虽然地 方对于棉改热情仍很高,“又有四五个省表 示,也要进行全省(棉花流通体制的)放开 试点”,但这次会议基本精神是对刚刚铺开 的改革加以约束和限制。强调放开价格只能 在棉花定购数量以外范围进行,而且必须认 真完成外调任务;强调搞棉花流通体制改革 试点,要在原有的收购、加工场所,以供销 社为主渠道进行,不能什么人都搞棉花经 营。强调棉花市场要规范化,法制化,现代 化,不能搞“骡马大会”式的棉花市场
9 第二轮紧时收 粮食改革政策转变。 棉花因棉铃虫灾害,改革政策调整转变较 早。1992 年 55 号文件下发不到半年,政府 1993 年 3 月召开全国棉花工作会议;虽然地 方对于棉改热情仍很高,“又有四五个省表 示,也要进行全省(棉花流通体制的)放开 试点”,但这次会议基本精神是对刚刚铺开 的改革加以约束和限制。强调放开价格只能 在棉花定购数量以外范围进行,而且必须认 真完成外调任务;强调搞棉花流通体制改革 试点,要在原有的收购、加工场所,以供销 社为主渠道进行,不能什么人都搞棉花经 营。强调棉花市场要规范化,法制化,现代 化,不能搞“骡马大会”式的棉花市场
1993年9月8日,国务院发布61号文件, 强调必须保证良好的收购秩序,重申国家合 同定购计划内的棉花,实行统一的收购价格 和政策,并仍由供销社统一收购,统一经营, 在全国棉花完成定购任务前,不得开放棉花 市场。非棉花经营单位和个人,一律不得经 营棉花。非改革试点省不得自行决定搞放开 试点”。有关政策优先序的判断选择已发生 实质性改变:如果说1992年9月棉改文件 给出了全速前进信号,1993年3月全国棉花 工作会议传达的已是刹车减速的信号。 年后,政策进一步转向“三不放开”垄 断体制。1994年9月,国务院发布棉花工作 文件提出,棉花流通“当前不放开经营,不 放开市场,不放开价格,继续实行国家统一 定价,由供销社统一经营”(国务院,1994A)。 虽然该文件仍然肯定市场化改革长期目标, 但直接政策选择基本放弃了92棉改部署。 92棉改本来计划三年间完成市场化改革,但 实际上三年内不仅没有实现流通市场化,反 而回复到高度集中的垄断体制
10 1993 年 9 月 8 日,国务院发布 61 号文件, 强调必须保证良好的收购秩序,重申国家合 同定购计划内的棉花,实行统一的收购价格 和政策,并仍由供销社统一收购,统一经营, 在全国棉花完成定购任务前,不得开放棉花 市场。非棉花经营单位和个人,一律不得经 营棉花。非改革试点省不得自行决定搞放开 试点”。有关政策优先序的判断选择已发生 实质性改变:如果说 1992 年 9 月棉改文件 给出了全速前进信号,1993 年 3 月全国棉花 工作会议传达的已是刹车减速的信号。 一年后,政策进一步转向“三不放开”垄 断体制。1994 年 9 月,国务院发布棉花工作 文件提出,棉花流通“当前不放开经营,不 放开市场,不放开价格,继续实行国家统一 定价,由供销社统一经营”(国务院,1994A)。 虽然该文件仍然肯定市场化改革长期目标, 但直接政策选择基本放弃了 92 棉改部署。 92 棉改本来计划三年间完成市场化改革,但 实际上三年内不仅没有实现流通市场化,反 而回复到高度集中的垄断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