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美创造学》目录及作者简介 目录 第一章什么是诗 1、诗的定义 广义的诗 狭义的诗 2、好诗的必备素质 永恒的主题 卓越的艺术表现 诗人的人格风范 第二章诗的发现 1、发现的意义 诗是创造,还是发现? 发现是创造的前提 2、需要发现什么 发现一份诗意 发现一种意象表达方式 发现一种语言表达方式 3、怎样得到诗的发现 源于生活与源于艺术 身临其境与神游其境 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 第三章诗的构思 1、立象尽意 立象尽意的诗的性质 得意求象 窥象寻意 2、直言其意 直言其意的诗的结构 着意抒怀,随机布象 关于无意象诗 3、在立象尽意与直言其意之间 第四章诗之情 1、诗情与诗思 2、情感的品质 情感应该真实 情感应该高洁 情感的杂质与非理性 3、情感的类别 第五章诗之思 1、诗思的类别 形而上之思 形而下之思
- 1 - 《诗美创造学》目录及作者简介 目录 第一章 什么是诗 1、诗的定义 广义的诗 狭义的诗 2、好诗的必备素质 永恒的主题 卓越的艺术表现 诗人的人格风范 第二章 诗的发现 1、发现的意义 诗是创造,还是发现? 发现是创造的前提 2、需要发现什么 发现一份诗意 发现一种意象表达方式 发现一种语言表达方式 3、怎样得到诗的发现 源于生活与源于艺术 身临其境与神游其境 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 4、关于灵感 第三章 诗的构思 1、立象尽意 立象尽意的诗的性质 得意求象 窥象寻意 2、直言其意 直言其意的诗的结构 着意抒怀,随机布象 关于无意象诗 3、在立象尽意与直言其意之间 第四章 诗之情 1、诗情与诗思 2、情感的品质 情感应该真实 情感应该高洁 情感的杂质与非理性 3、情感的类别 第五章 诗之思 1、诗思的类别 形而上之思 形而下之思
人生之思 2、诗思的品质 3、诗思的提炼 第六章诗之美 1、诗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 2、美的类别 然美 文化美 人生美 3、美的表现 正面刻画 侧面烘托 直接赞叹 第七章诗的意象(上) 1、什么是意象 2、意象的作用 寄情于物,赏心悦目 意同象异,各见其趣 主题朦胧,意绪无穷 文字有狱,取象而避 不肯殉葬,寓意于象 3、怎样营造诗的意象 葡萄美酒,载于一只夜光杯 几处桃花,掩映流水鱖鱼肥 第八章诗的意象(下) 4、关于社会意象 5、社会意象的营造 事物意象的营造 人物意象的营造 场面和情节意象的营造 得象忘意又何妨 自然意象的非意象化 社会意象的非意象化 第九章诗的意境 1、什么是意境 意境与意象的区别 意境的本 2、古今中外诗歌中的意境 3、着眼于意境诗的三种类型 4、如何营造诗的意境 营造意象从而营造意境 写境与造境 关于借境
- 2 - 人生之思 2、诗思的品质 3、诗思的提炼 第六章 诗之美 1、诗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 2、美的类别 自然美 文化美 人生美 3、美的表现 正面刻画 侧面烘托 直接赞叹 第七章 诗的意象(上) 1、什么是意象 2、意象的作用 寄情于物,赏心悦目 意同象异,各见其趣 主题朦胧,意绪无穷 文字有狱,取象而避 不肯殉葬,寓意于象 3、怎样营造诗的意象 葡萄美酒,载于一只夜光杯 几处桃花,掩映流水鳜鱼肥 第八章 诗的意象(下) 4、关于社会意象 5、社会意象的营造 事物意象的营造 人物意象的营造 场面和情节意象的营造 6、无意之象 得象忘意又何妨 自然意象的非意象化 社会意象的非意象化 第九章 诗的意境 1、什么是意境 意境与意象的区别 意境的本质 2、古今中外诗歌中的意境 3、着眼于意境,诗的三种类型 4、如何营造诗的意境 营造意象从而营造意境 写境与造境 关于借境
第十章诗的语言 1、语言的困顿与能动 2、语言的音乐性 节奏 押韵 分行 3、天下修辞一大比 比喻、起兴 双关、比拟、夸张 象征、通感、用典 反语、归谬 对比、对偶、排比、反复、顶针 4、两极之间的语言艺术 含蓄与直露 雅与俗 凝练与舒展 平淡与浓艳 音乐化与非音乐化 诗家语与非诗家语 第十一章诗的形式 1、诗国三分 2、内外交困的新诗 新诗的生存权 新诗格律化质疑 3、多元时代 新诗与旧诗 自由诗与现代格律诗 诗、歌与民谣 第十二章诗的风格 1、左翼传统派的式微 2、玄言诗与现代派 3、话说中锋 表现自我与教化读者 社会关怀和生命关怀 言说方式与语言风格 超前与滞后 纵向继承与横向移植 2、好诗的必备素 “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14)”所谓好诗,应该是能够给读者以精神营养和审美愉悦的,有助 社会精神境界优化的,应该是经典性的,有着长久的艺术魅力,可以传世的。好诗的必备素质,具体说来, 大致有三条:永恒的主题,卓越的艺术表现,以及诗人高尚的人格风范 永恒的主题
- 3 - 第十章 诗的语言 1、语言的困顿与能动 2、语言的音乐性 节奏 押韵 分行 3、天下修辞一大比 比喻、起兴 双关、比拟、夸张 象征、通感、用典 反语、归谬 对比、对偶、排比、反复、顶针 4、两极之间的语言艺术 含蓄与直露 雅与俗 凝练与舒展 平淡与浓艳 音乐化与非音乐化 诗家语与非诗家语 第十一章 诗的形式 1、诗国三分 2、内外交困的新诗 新诗的生存权 新诗格律化质疑 3、多元时代 新诗与旧诗 自由诗与现代格律诗 诗、歌与民谣 第十二章 诗的风格 1、左翼传统派的式微 2、玄言诗与现代派 3、话说中锋 表现自我与教化读者 社会关怀和生命关怀 言说方式与语言风格 超前与滞后 纵向继承与横向移植 2、好诗的必备素质 “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14)” 所谓好诗,应该是能够给读者以精神营养和审美愉悦的,有助于 社会精神境界优化的,应该是经典性的,有着长久的艺术魅力,可以传世的。好诗的必备素质,具体说来, 大致有三条:永恒的主题,卓越的艺术表现,以及诗人高尚的人格风范。 永恒的主题
作为好诗,其主题首先应该是永恒的,是能够穿越时空,对人类有着久远的感召力和感染力的。 吾日出而作, 入而息。 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 帝力何有于我哉? 这首《击壤歌》(15)相传是唐尧时代的民歌。作息的自由自在,饮食的自给自足,天、地、人三者和 谐统一,山高皇帝远,帝王的威力和影响似有若无,这充满诗意的田园生活令人神往。作为中国上古的诗 歌,历经数千年,至今仍然脍炙人口,其热爱生活、崇尚自由、藐视皇权的主题,应该是一个首要因素。 此歌为后世乐道,传诵不已,则是由于社会生活的非理想化,王权帝力的专制统治和苛捐杂税的残酷剥削 给人民带来的无尽的哀怨,造成的强烈反差 诗的主题大致有三种,即社会主题、自然主题、人生主题。诗是关怀人的。人有社会本质,也有自然 本质。当诗关怀社会、关怀社会人的时候,即具有社会主题;当诗关怀自然、关怀自然人的时候,即具有 自然主题。社会主题与自然主题叠印时,即为人生主题。真善美融会于这三种主题中,都可能成为诗的永 恒的主题 社会主题的诗为社会抒情诗,即通常所谓政治抒情诗。诗在关注社会时,应该是人类良知和社会正义 的化身,关切民生疾苦,政治清浊,忧国忧民,愤世疾俗,表现对美好的社会理想的讴歌和呼唤,对社会 现实非理想化的焦虑和不满。从先秦屈原,盛唐李、杜,直至近代龚自珍、秋瑾,中国诗歌的这一主题源 远流长 政治抒情诗要想传世,要想避免速朽的命运,先得弄清诗与政治的关系。在政治看来,诗以及一切文 学艺术,都应该匍匐在其大旗之下,事君事父般无条件地为其服务。在诗看来,诗有自己的尊严和使命 既不能一概拒绝为政治服务,也不能盲目为政治服务。诗在关注社会时,必须独立自主地审视政治,审视 时代,善则扬之,恶则刺之。诗人应该有这样的自信:政治是变幻的,诗则可望是永恒的:政治是世俗的, 诗则是不乏神性的:政治可能是肮脏的,诗则必须是圣洁的。诗不可不假思索地为政治鼓吹,更不可昧着 良心,阿谀权贵,粉饰太平,欺世愚民。诗人们应该了解,传诵至今的历代诗歌名篇,没有一篇是以阿谀 粉饰见称之作。谀上、邀宠、饰非、愚民者或可得逞于一时,决不能得计于永远 最有时代特色的东西,有时恰恰是最有时代局限的东西,速朽的东西。改革开放前出版的文学教程 在评述中国古代文学或外国文学作品时往往有这么一句套话,“由于阶级的和时代的局限”当代的人们 总是自以为正确,自以为是历史的裁判者,却忘了自己也可能不正确,也将被历史所裁判。而曾经充斥媒 体的当代许多政治抒情诗的表现是令人遗憾的。作为某种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作为某种流行的政治话语的 分行转述,它们往往乘时而作,其兴也勃焉,待事过境迁,其亡也忽焉。试想,上一世纪五六十年代独领 风骚的政治抒情诗,如今还有几首可传可诵?改革开放前那些喧嚣一时的颂歌和战歌,如今还有几首可堪 卒读?反胡风、反右、大跃进、反右倾、文革.……当那些政治运动被逐一否定之后,当“史无前例的无产阶 级文化大革命”被重新命名为“十年浩劫”之后,作为那些运动中“写中心唱中心”的产物,不成为殉葬品入土 为安岂不怪哉!例如,在乍暖还寒的1957年,郭沫若这样“用鲁迅韵”:“右派猖狂蠢动时,温情那许一丝 丝!已将率土成公物,竟有幺魔倒大旗。毒草必须成粪壤,争鸣方好咏新诗..在天真烂漫的1958年 有这样一首“民歌”:“单干好比独木桥,走一步来摇三摇:互助组好比石板桥,风吹雨打不坚牢:合作社铁 桥虽然好,人多车稠挤不了:人民公社是金桥,通向天堂路一条。”在饿殍遍野的1959-1%61年,贺敬之 这样放声歌唱:“桂林的山啊漓江的水,祖国的笑容这样美!”在十年浩劫中,有这样一首响彻云霄的颂歌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就是好来就是好来就是好.”其真伪善恶美丑,是非曲直,还须留待后人 评说吗?由于其主题经不起历史的检验,其作品注定速朽,即便其艺术上不无可取之处,如有句无篇的《桂 林山水歌》
- 4 - 作为好诗,其主题首先应该是永恒的,是能够穿越时空,对人类有着久远的感召力和感染力的。 吾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 帝力何有于我哉? 这首《击壤歌》(15)相传是唐尧时代的民歌。作息的自由自在,饮食的自给自足,天、地、人三者和 谐统一,山高皇帝远,帝王的威力和影响似有若无,这充满诗意的田园生活令人神往。作为中国上古的诗 歌,历经数千年,至今仍然脍炙人口,其热爱生活、崇尚自由、藐视皇权的主题,应该是一个首要因素。 此歌为后世乐道,传诵不已,则是由于社会生活的非理想化,王权帝力的专制统治和苛捐杂税的残酷剥削 给人民带来的无尽的哀怨,造成的强烈反差。 诗的主题大致有三种,即社会主题、自然主题、人生主题。诗是关怀人的。人有社会本质,也有自然 本质。当诗关怀社会、关怀社会人的时候,即具有社会主题;当诗关怀自然、关怀自然人的时候,即具有 自然主题。社会主题与自然主题叠印时,即为人生主题。真善美融会于这三种主题中,都可能成为诗的永 恒的主题。 社会主题的诗为社会抒情诗,即通常所谓政治抒情诗。诗在关注社会时,应该是人类良知和社会正义 的化身,关切民生疾苦,政治清浊,忧国忧民,愤世疾俗,表现对美好的社会理想的讴歌和呼唤,对社会 现实非理想化的焦虑和不满。从先秦屈原,盛唐李、杜,直至近代龚自珍、秋瑾,中国诗歌的这一主题源 远流长。 政治抒情诗要想传世,要想避免速朽的命运,先得弄清诗与政治的关系。在政治看来,诗以及一切文 学艺术,都应该匍匐在其大旗之下,事君事父般无条件地为其服务。在诗看来,诗有自己的尊严和使命, 既不能一概拒绝为政治服务,也不能盲目为政治服务。诗在关注社会时,必须独立自主地审视政治,审视 时代,善则扬之,恶则刺之。诗人应该有这样的自信:政治是变幻的,诗则可望是永恒的;政治是世俗的, 诗则是不乏神性的;政治可能是肮脏的,诗则必须是圣洁的。诗不可不假思索地为政治鼓吹,更不可昧着 良心,阿谀权贵,粉饰太平,欺世愚民。诗人们应该了解,传诵至今的历代诗歌名篇,没有一篇是以阿谀 粉饰见称之作。谀上、邀宠、饰非、愚民者或可得逞于一时,决不能得计于永远。 最有时代特色的东西,有时恰恰是最有时代局限的东西,速朽的东西。改革开放前出版的文学教程, 在评述中国古代文学或外国文学作品时往往有这么一句套话,“由于阶级的和时代的局限……”当代的人们 总是自以为正确,自以为是历史的裁判者,却忘了自己也可能不正确,也将被历史所裁判。而曾经充斥媒 体的当代许多政治抒情诗的表现是令人遗憾的。作为某种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作为某种流行的政治话语的 分行转述,它们往往乘时而作,其兴也勃焉,待事过境迁,其亡也忽焉。试想,上一世纪五六十年代独领 风骚的政治抒情诗,如今还有几首可传可诵?改革开放前那些喧嚣一时的颂歌和战歌,如今还有几首可堪 卒读?反胡风、反右、大跃进、反右倾、文革……当那些政治运动被逐一否定之后,当“史无前例的无产阶 级文化大革命”被重新命名为“十年浩劫”之后,作为那些运动中“写中心唱中心”的产物,不成为殉葬品入土 为安岂不怪哉!例如,在乍暖还寒的 1957 年,郭沫若这样“用鲁迅韵”:“右派猖狂蠢动时,温情那许一丝 丝!已将率土成公物,竟有幺魔倒大旗。毒草必须成粪壤,争鸣方好咏新诗……”在天真烂漫的 1958 年, 有这样一首“民歌”:“单干好比独木桥,走一步来摇三摇;互助组好比石板桥,风吹雨打不坚牢;合作社铁 桥虽然好,人多车稠挤不了; 人民公社是金桥,通向天堂路一条。”在饿殍遍野的 1959-1961 年,贺敬之 这样放声歌唱:“桂林的山啊漓江的水,祖国的笑容这样美!”在十年浩劫中,有这样一首响彻云霄的颂歌: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就是好来就是好来就是好……”其真伪善恶美丑,是非曲直,还须留待后人 评说吗?由于其主题经不起历史的检验,其作品注定速朽,即便其艺术上不无可取之处,如有句无篇的《桂 林山水歌》
诗的主题要有永恒性,面对政治,美刺两端应该侧重于刺。因为在其位谋其政,对于为政者,为政有 方是其本分,失职渎职是其罪过。为政者受雇于社会公众,其地位原本是社会公仆,岂有仆人完成了(甚 至根本没有完成)本职工作,便要受用许多肉麻的赞歌颂歌谀歌之理?孔夫子关于诗的社会功能的兴观 怨说(16),有一条“可以怨”,却并没有与之对应的“可以颂”,这是意味深长的。纵观诗史,传世者多《离 骚》一脉怨刺之歌,却绝少颂圣之作 自然主题,有时是生命主题。这类诗关注的是人的自然存在,其思绪常萦绕于人的生命存在的目的和 意义,即所谓“生命意识”,萦回于宇宙时空以及人与它的关系,即所谓“宇宙意识”。表现的常常是生命个 体存在的困惑:我从哪里来?我为何而来?我往哪里去?谁与我同去?由于天地悠悠过客匆匆,由于生命 个体存在的终极悲剧的阴影笼罩,及宇宙时空的渺不可知,这类诗的情调大都是悲凉的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东升西坠为谁功? 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 权也空,名也空,转眼荒郊土一封。 [明]僧悟空《万空歌》(17) 如一张写满了的信笺 躺在一只牛皮纸的信封里 人们把他钉入一具薄棺材 复如一封信的投入邮筒, 人们把他塞进火葬场的炉门 总之,象一封信 贴了邮票 盖了邮戳, 寄到很远的国度去了。 一纪弦《火葬》 这一类主题,没有必要回避,也没有必要沉湎其中。没有必要指斥为“腐朽没落的剥削阶级世界观的表 现”,也不必因为它是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就认为它是诗歌的唯一有价值的主题。生命如此短暂,终点隐 约可见,此种悲凉,是人生的悲凉,无论是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草芥小民,只要 是人,谁都无法逃脱这种悲凉,死神并不对某一阶级某一种姓格外关照。而既然人有自然的和社会的双重 本质,诗就应该有对人的双重关怀,终极关怀和世俗关怀,终极关怀并不能取代世俗关怀 自然主题,有时是自然理趣、自然情怀。如曹操《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 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当诗人 面对浩浩大海巍巍高山,面对某种让人怦然心动的自然景观,发出由衷的赞叹,这其中可能有着某种社会 隐喻或人生感慨,也可能纯粹是对大自然的歌咏,别无寄托。咏叹自然的诗篇,其中有无人生或社会的寄 托,并非判别其立意高下的标准。强求寄托,实际上是否定了自然主题的诗。这里的一种令人向往的艺术 境界是,“寄意在有无之间,慷慨之中自多蕴藉”(18)。 人生主题的诗,或表现人生志趣,如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如杜荀鹤“宁为宇宙闲 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如黄宗羲“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其能奈我何?”或表现人生晢思,如刘大白的《旧
- 5 - 诗的主题要有永恒性,面对政治,美刺两端应该侧重于刺。因为在其位谋其政,对于为政者,为政有 方是其本分,失职渎职是其罪过。为政者受雇于社会公众,其地位原本是社会公仆,岂有仆人完成了(甚 至根本没有完成)本职工作,便要受用许多肉麻的赞歌颂歌谀歌之理?孔夫子关于诗的社会功能的兴观群 怨说(16) ,有一条“可以怨”,却并没有与之对应的“可以颂”,这是意味深长的。纵观诗史,传世者多《离 骚》一脉怨刺之歌,却绝少颂圣之作。 自然主题,有时是生命主题。这类诗关注的是人的自然存在,其思绪常萦绕于人的生命存在的目的和 意义,即所谓“生命意识”,萦回于宇宙时空以及人与它的关系,即所谓“宇宙意识”。表现的常常是生命个 体存在的困惑:我从哪里来?我为何而来?我往哪里去?谁与我同去?由于天地悠悠过客匆匆,由于生命 个体存在的终极悲剧的阴影笼罩,及宇宙时空的渺不可知,这类诗的情调大都是悲凉的: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东升西坠为谁功? 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 权也空,名也空,转眼荒郊土一封。 ──[明]僧悟空《万空歌》(17) 如一张写满了的信笺, 躺在一只牛皮纸的信封里, 人们把他钉入一具薄棺材; 复如一封信的投入邮筒, 人们把他塞进火葬场的炉门。 ……总之,象一封信, 贴了邮票, 盖了邮戳, 寄到很远的国度去了。 ──纪弦《火葬》 这一类主题,没有必要回避,也没有必要沉湎其中。没有必要指斥为“腐朽没落的剥削阶级世界观的表 现”,也不必因为它是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就认为它是诗歌的唯一有价值的主题。生命如此短暂,终点隐 约可见,此种悲凉,是人生的悲凉,无论是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草芥小民,只要 是人,谁都无法逃脱这种悲凉,死神并不对某一阶级某一种姓格外关照。而既然人有自然的和社会的双重 本质,诗就应该有对人的双重关怀,终极关怀和世俗关怀,终极关怀并不能取代世俗关怀。 自然主题,有时是自然理趣、自然情怀。如曹操《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 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当诗人 面对浩浩大海巍巍高山,面对某种让人怦然心动的自然景观,发出由衷的赞叹,这其中可能有着某种社会 隐喻或人生感慨,也可能纯粹是对大自然的歌咏,别无寄托。咏叹自然的诗篇,其中有无人生或社会的寄 托,并非判别其立意高下的标准。强求寄托,实际上是否定了自然主题的诗。这里的一种令人向往的艺术 境界是,“寄意在有无之间,慷慨之中自多蕴藉”(18)。 人生主题的诗,或表现人生志趣,如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如杜荀鹤“宁为宇宙闲 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如黄宗羲“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其能奈我何?”或表现人生哲思,如刘大白的《旧
梦之群(三十六)》 年是艺术的 件一件地创作: 壮年是工程的, 座一座地建筑: 老年是历史的 叶地翻阅。 三个排比,精警洗练,道尽人生要谛。也许诗人的原意只是抒写一种人生体验,怡然自得于紧张奋斗 后的宁静澹泊境界。我们却不妨把它理解为人生格言,言人生各个阶段当如是行:少年当早立宏志,自我 设计,草绘人生蓝图:壮年当坚实施工,抓紧自我实现,构筑理想大厦:这样待到晚年,检阅人生履历 才不至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人生主题的诗,更多地表现的是人生情怀,包括亲情、友情、爱情和家国之情等。 为什么说自然情怀与社会情怀相叠加,即为人生情怀呢?这是因为人生情怀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 属性。我们大致可以这样说:爱情=性吸引十社交的需要,友情=克服孤独感十社交的需要,亲情=血缘 社交的需要,乡情=亲情以及爱情友情的延伸,爱国之情=乡情的放大。性吸引是异性相爱的自然基础, 但纯粹由于性吸引而导致的宿娼、恋尸行为,就不能说是爱情了,爱情还有它的出于情感交流、心心相悦 需要的社会属性。纯粹表现性心理、性体验的诗,也不属于爱情诗,以主题分类,与其归入人生主题,不 如归入自然主题(生命主题)。友情的自然基础在于克服孤独的需要,有实验表明,人在与世隔绝的持续的 绝对孤独的状态下甚至难以生存下去。亲情基于天伦,基于血缘,也基于社交,亲人之间,也有一种社交 的需要。人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的人,社交是社会人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情感需要,这正是爱情、友情 亲情的社会属性。而思乡之情、爱国之情可以合称家国之情,家国之情是亲情以及爱情、友情的延伸和放 。没有亲人以及爱人、友人(即便他们已经故去)的地方,怕是很难勾起我们的故乡故国之思的。 人生主题的诗,其魅力在于志趣高远,哲思隽永,情怀真挚高洁,艺术表达别致而得体 卓越的艺术表现 诗的表现,一在语言,二在意象。诗想要有卓越的艺术表现,新颖隽妙的意象、独具魅力的语言, 者至少具备其 以意象取胜者例子很多。古人的咏物、写景之诗可以说全是意象诗,成功之例比比皆是。其直抒情怀 时,随机嵌入一二意象,即以意象取胜者,也不鲜见。新诗中,郭沫若作于五四时代的《凤凰涅槃》以风 凰的自焚与新生,呼唤和讴歌中国的革命,二十年代,闻一多的《玄思》以非禽非兽不伦不类的蝙蝠,在 黄昏的天空里兜圈子,借喻思想者的苦闷彷徨,冯至的《蛇》将相思比作一条寂寞而执著的长蛇,出人意 表,都是意象取胜的典型之例。离我们更近的例子是上海女诗人张烨的《求乞的女孩,阳光跪在你面前》 诗中说,当沦为乞丐的小女孩跪在阳光下向路人乞讨的时候,阳光就应该带着负罪感,跪到可怜的小女孩 面前去,这“下跪的阳光”的意象,真有点儿匪夷所思: 黄的长发披散着 如玉蜀黍的缨穗遮掩 珠般的脸盘 为着小小的愿望 你低垂着稚嫩的脖颈 默默地跪在阳光下 你是否觉得阳光也跪在你面前
- 6 - 梦之群(三十六)》: 少年是艺术的, 一件一件地创作; 壮年是工程的, 一座一座地建筑; 老年是历史的, 一叶一叶地翻阅。 三个排比,精警洗练,道尽人生要谛。也许诗人的原意只是抒写一种人生体验,怡然自得于紧张奋斗 后的宁静澹泊境界。我们却不妨把它理解为人生格言,言人生各个阶段当如是行:少年当早立宏志,自我 设计,草绘人生蓝图;壮年当坚实施工,抓紧自我实现,构筑理想大厦;这样待到晚年,检阅人生履历, 才不至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人生主题的诗,更多地表现的是人生情怀,包括亲情、友情、爱情和家国之情等。 为什么说自然情怀与社会情怀相叠加,即为人生情怀呢?这是因为人生情怀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 属性。我们大致可以这样说:爱情=性吸引+社交的需要,友情=克服孤独感+社交的需要,亲情=血缘 +社交的需要,乡情=亲情以及爱情友情的延伸,爱国之情=乡情的放大。性吸引是异性相爱的自然基础, 但纯粹由于性吸引而导致的宿娼、恋尸行为,就不能说是爱情了,爱情还有它的出于情感交流、心心相悦 需要的社会属性。纯粹表现性心理、性体验的诗,也不属于爱情诗,以主题分类,与其归入人生主题,不 如归入自然主题(生命主题)。友情的自然基础在于克服孤独的需要,有实验表明,人在与世隔绝的持续的 绝对孤独的状态下甚至难以生存下去。亲情基于天伦,基于血缘,也基于社交,亲人之间,也有一种社交 的需要。人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的人,社交是社会人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情感需要,这正是爱情、友情、 亲情的社会属性。而思乡之情、爱国之情可以合称家国之情,家国之情是亲情以及爱情、友情的延伸和放 大。没有亲人以及爱人、友人(即便他们已经故去)的地方,怕是很难勾起我们的故乡故国之思的。 人生主题的诗,其魅力在于志趣高远,哲思隽永,情怀真挚高洁,艺术表达别致而得体。 卓越的艺术表现 诗的表现,一在语言,二在意象。诗想要有卓越的艺术表现,新颖隽妙的意象、独具魅力的语言,二 者至少具备其一。 以意象取胜者例子很多。古人的咏物、写景之诗可以说全是意象诗,成功之例比比皆是。其直抒情怀 时,随机嵌入一二意象,即以意象取胜者,也不鲜见。新诗中,郭沫若作于五四时代的《凤凰涅槃》以凤 凰的自焚与新生,呼唤和讴歌中国的革命,二十年代,闻一多的《玄思》以非禽非兽不伦不类的蝙蝠,在 黄昏的天空里兜圈子,借喻思想者的苦闷彷徨,冯至的《蛇》将相思比作一条寂寞而执著的长蛇,出人意 表,都是意象取胜的典型之例。离我们更近的例子是上海女诗人张烨的《求乞的女孩,阳光跪在你面前》, 诗中说,当沦为乞丐的小女孩跪在阳光下向路人乞讨的时候,阳光就应该带着负罪感,跪到可怜的小女孩 面前去,这“下跪的阳光”的意象,真有点儿匪夷所思: 淡黄的长发披散着 宛如玉蜀黍的缨穗遮掩 珍珠般的脸盘 为着小小的愿望 你低垂着稚嫩的脖颈 默默地跪在阳光下 你是否觉得阳光也跪在你面前
就像树跪在落叶的苦难面前 语言取胜的,历来也不乏其例。《楚辞̺,远游》一篇有这么四句:“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 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ˉ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即由此衍生而来,只因语言更加流畅自然,琅琅上口,便青胜于蓝,甚至让后世读者只知 有青,不知有蓝了。 而语言是构筑意象的材料,语言与意象,二者常常密不可分。例如,象征派诗人李金发的《有感》:“如 残叶溅血在我们脚上,生命便是死神唇边的笑”,意象既奇崛,语言亦警辟。歌词作家王健的《歌声与微笑》 “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意象既隽美,语言也流丽。“蝶来风有致,人去月无聊”,《随 园诗话》记载的这一联诗,也是语、象俱佳,堪称绝唱(19) 诗人的人格风范 中国传统诗论强调“知人论世”(20),即解读作品,必须了解作者其人,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社会 强调诗品与人品的统一。 诗在关注社会时,诗人应该是社会的良知,人民、民族或人类的代言人。中国人推崇的诗人风范,是 屈原、杜甫式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是陶潜、李白式的蔑视权贵,孤高自许(21),以及林和靖远离 尘嚣梅妻鹤子式的真率飘逸。现代诗人绿原1949年写过一首《诗人》,我辈为诗为人,不可不奉为座右铭 有奴隶诗人 他唱苦难的秘密 他用歌叹息 他的诗是荆棘 不能插在花瓶里 有战士诗人 他唱真理的胜利 他用歌射击 他的诗是血液 不能倒在酒杯里(22) 真正的诗人都是一身傲骨遗世独立的。“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23),姑苏城外一茅屋 万树桃花月满天。”唐寅何其潇洒!而将诗“倒在酒杯里”以阿谀权贵,将诗“插在花瓶里”以粉饰太平,这是 真正的诗人所不屑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阿谀粉饰最是诗家大忌,是诗人及其作 品最不该具有的品质。或者说,阿谀粉饰者根本就不配称为诗人,阿谀粉饰之作根本就不配称之为诗。奴 颜媚骨原本与诗无缘,高贵的诗神一旦拜倒在世俗权贵面前,一切耀眼的光环顿时都会黯然失色。“你该高 傲,如一面旗,/你该锐利,像一把剑”,“你要知道,世世代代/荆棘编就诗人的冠冕。(24)”以名节尊 严为代价,以诗事主,充当佞臣,或可换取一时封赏,分得一杯残羹,但纵观诗史,从来就没有瓶中花、 杯中酒式的粉饰阿谀之作成为传世之作。而一个时代如果对阿谀粉饰一类的东西大加倡导,对忧国忧民的 真诚歌哭大加伐挞,那一定是一个虚弱的病态的时代,一个没有希望的行将就木的时代 诗人贵有人格。世人推重人格。人格即诗格。人格卑劣者难有好诗,纵有好诗亦难传世。不因人废言 是不大可能的。汪精卫早年投身革命,谋刺清朝摄政王载沣,失败后被捕下狱,曾赋诗明志:“慷慨过燕市 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作为一首“就义诗”,何等英武豪迈!比起谭嗣同《狱中题壁》:“望 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也并不逊色。然而,待他做了中国 的头号汉奸,在南京大屠杀的坟场上做了日寇傀儡政权的头目,谁还记得他曾经也是诗人呢?本世纪西方 文本主义批评,将作品看作是一个与作者、读者、社会无关的独立自足体,无疑是十分偏颇的,是信奉“知 人论世”的中国人所难以接受的
- 7 - 就像树跪在落叶的苦难面前 以语言取胜的,历来也不乏其例。《楚辞•远游》一篇有这么四句:“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 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即由此衍生而来,只因语言更加流畅自然,琅琅上口,便青胜于蓝,甚至让后世读者只知 有青,不知有蓝了。 而语言是构筑意象的材料,语言与意象,二者常常密不可分。例如,象征派诗人李金发的《有感》:“如 残叶溅血在我们脚上,生命便是死神唇边的笑”,意象既奇崛,语言亦警辟。歌词作家王健的《歌声与微笑》: “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意象既隽美,语言也流丽。“蝶来风有致,人去月无聊”,《随 园诗话》记载的这一联诗,也是语、象俱佳,堪称绝唱(19)。 诗人的人格风范 中国传统诗论强调“知人论世”(20),即解读作品,必须了解作者其人,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社会, 强调诗品与人品的统一。 诗在关注社会时,诗人应该是社会的良知,人民、民族或人类的代言人。中国人推崇的诗人风范,是 屈原、杜甫式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是陶潜、李白式的蔑视权贵,孤高自许(21),以及林和靖远离 尘嚣梅妻鹤子式的真率飘逸。现代诗人绿原 1949 年写过一首《诗人》,我辈为诗为人,不可不奉为座右铭: 有奴隶诗人 他唱苦难的秘密 他用歌叹息 他的诗是荆棘 不能插在花瓶里 有战士诗人 他唱真理的胜利 他用歌射击 他的诗是血液 不能倒在酒杯里(22) 真正的诗人都是一身傲骨遗世独立的。“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23), 姑苏城外一茅屋, 万树桃花月满天。”唐寅何其潇洒!而将诗“倒在酒杯里”以阿谀权贵,将诗“插在花瓶里”以粉饰太平,这是 真正的诗人所不屑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阿谀粉饰最是诗家大忌,是诗人及其作 品最不该具有的品质。或者说,阿谀粉饰者根本就不配称为诗人,阿谀粉饰之作根本就不配称之为诗。奴 颜媚骨原本与诗无缘,高贵的诗神一旦拜倒在世俗权贵面前,一切耀眼的光环顿时都会黯然失色。“你该高 傲,如一面旗,/你该锐利,像一把剑”,“你要知道,世世代代/荆棘编就诗人的冠冕。(24)” 以名节尊 严为代价,以诗事主,充当佞臣,或可换取一时封赏,分得一杯残羹,但纵观诗史,从来就没有瓶中花、 杯中酒式的粉饰阿谀之作成为传世之作。而一个时代如果对阿谀粉饰一类的东西大加倡导,对忧国忧民的 真诚歌哭大加伐挞,那一定是一个虚弱的病态的时代,一个没有希望的行将就木的时代。 诗人贵有人格。世人推重人格。人格即诗格。人格卑劣者难有好诗,纵有好诗亦难传世。不因人废言 是不大可能的。汪精卫早年投身革命,谋刺清朝摄政王载沣,失败后被捕下狱,曾赋诗明志:“慷慨过燕市, 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作为一首“就义诗”,何等英武豪迈!比起谭嗣同《狱中题壁》:“望 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也并不逊色。然而,待他做了中国 的头号汉奸,在南京大屠杀的坟场上做了日寇傀儡政权的头目,谁还记得他曾经也是诗人呢?本世纪西方 文本主义批评,将作品看作是一个与作者、读者、社会无关的独立自足体,无疑是十分偏颇的,是信奉“知 人论世”的中国人所难以接受的
上述好诗的三种必备素质,就是诗的“三要素”情思、意象、语言的最佳组合,加上诗人的人格风范 这也正合于诗品与人品相印证相统一的要求。 第三章诗的构思 我们为什么要写诗?那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我们心中有一份情的感动、理的感悟,以及美的感触,想要 抒发,想要对人诉说。音乐家想要诉说时,会用旋律和节奏:画家想要诉说时,会用线条和色彩:舞蹈家 想要诉说时,会用动作和表情:诗人想要诉说时,则会用语言和意象。 诗有三要素——意(情思,或情理美)、象(意象)、言(语言)。诗歌构思的要义,就是立意、取象、 出语,就是如何运用语言和意象,去表达情思 意有两种基本的表达方式 立象尽意。就是完全用意象表达。此时,诗是以语言,通过意象这个中介,间接抒发情怀。即以 语言营造意象,以意象作为载体,寄托情思, 、直言其意。就是直接用语言倾诉心中的情思,同时,运用若干意象,作辅助性的表达。 举例来说,如果要写一首爱国主题的诗,抒发一腔爱国情思,我们大致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像胡宏伟 的《长江之歌》那样,以长江作为祖国的象征,作纯意象表达:“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 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其中没有一句直接倾诉爱国情怀,所有的情怀都寄托于长江这一意象之中 要么像瞿琮的《我爱你,中国》那样直抒胸臆,并辅以若干意象:“百灵鸟从蓝天飞过,/我爱你,中国 我要把最美的歌儿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将爱国主题直接呈现出来,同时,随机地选取若干意象, 布置于诗行之间,作为情思的点缀和印证。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用立象尽意的手法写成的这首《七步诗》绝唱,其实也不妨放弃意象表达而直述其怀 胞兄不容弟,弟在阶下泣。 本是同母生,相残何太急? 诗人公刘1958年被戴上右派帽子,打入另册,妻子抛下不满百日的女儿,背他而去,父母也经受不了 命运的打击,先后辞世,只剩下女儿与他相依为命。文革兴起,再度遭遇厄运。1969年进“中办学习班”, 变相监禁,一号战备令下,由北京转石家庄。年底,奉命填一“公用私函”(正文是铅印的统一内容,各人 只须填写收信人称呼和寄信人落款),寄给家人以报平安。信函寄出后,很快就收到了十一岁女儿的回信, 但信封里没有片纸只字,只有一方洁白的手绢。公刘还是激动万分,浮想联翩,猜测女儿此举至少有两重 意思:一是相信爸爸清白无辜,二是让爸爸擦眼泪,坚强地活下去。半年后父女重逢,才知道女儿的信封 里本来还有一张写有几行字的小纸条,但被拆检人员没收了。至于手绢的寓意,女儿说,当时根本没想那 么多,只是想让爸爸知道,女儿还活着。(1) 一在公刘女儿的信封里,如果只有那张字条,就是一首直言其意的无意象诗:有了那张字条,再加上 方白手绢,就是一首直言其意并辅以意象表达的点缀性意象诗:丢了字条,只剩下“不著一字”的白手绢, 就成了一首立象尽意、含蓄蕴藉、无从达诂,从而“尽得风流(2)的纯意象诗。 1、立象尽意 立象尽意的诗,其构思的要领,是以言造象,以象寓意。此时,语言是构造意象的材料,意象是寄托 情思的载体。语言、意象、情思三要素的关系,在这里可用王翰的一句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来形容。即诗 家用某种玉石(语言材料)制成夜光杯(意象),以夜光杯(意象)来承载葡萄美酒(情思)
- 8 - 上述好诗的三种必备素质,就是诗的“三要素”情思、意象、语言的最佳组合,加上诗人的人格风范。 这也正合于诗品与人品相印证相统一的要求。 第三章 诗的构思 我们为什么要写诗?那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我们心中有一份情的感动、理的感悟,以及美的感触,想要 抒发,想要对人诉说。音乐家想要诉说时,会用旋律和节奏;画家想要诉说时,会用线条和色彩;舞蹈家 想要诉说时,会用动作和表情;诗人想要诉说时,则会用语言和意象。 诗有三要素──意(情思,或情理美)、象(意象)、言(语言)。诗歌构思的要义,就是立意、取象、 出语,就是如何运用语言和意象,去表达情思。 意有两种基本的表达方式: 一、立象尽意。就是完全用意象表达。此时,诗是以语言,通过意象这个中介,间接抒发情怀。即以 语言营造意象,以意象作为载体,寄托情思。 二、直言其意。就是直接用语言倾诉心中的情思,同时,运用若干意象,作辅助性的表达。 举例来说,如果要写一首爱国主题的诗,抒发一腔爱国情思,我们大致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像胡宏伟 的《长江之歌》那样,以长江作为祖国的象征,作纯意象表达:“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 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其中没有一句直接倾诉爱国情怀,所有的情怀都寄托于长江这一意象之中。 要么像瞿琮的《我爱你,中国》那样直抒胸臆,并辅以若干意象:“百灵鸟从蓝天飞过,/我爱你,中国…… 我要把最美的歌儿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将爱国主题直接呈现出来,同时,随机地选取若干意象, 布置于诗行之间,作为情思的点缀和印证。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用立象尽意的手法写成的这首《七步诗》绝唱,其实也不妨放弃意象表达而直述其怀: 胞兄不容弟,弟在阶下泣。 本是同母生,相残何太急? 诗人公刘 1958 年被戴上右派帽子,打入另册,妻子抛下不满百日的女儿,背他而去,父母也经受不了 命运的打击,先后辞世,只剩下女儿与他相依为命。文革兴起,再度遭遇厄运。1969 年进“中办学习班”, 变相监禁,一号战备令下,由北京转石家庄。年底,奉命填一“公用私函”(正文是铅印的统一内容,各人 只须填写收信人称呼和寄信人落款),寄给家人以报平安。信函寄出后,很快就收到了十一岁女儿的回信, 但信封里没有片纸只字,只有一方洁白的手绢。公刘还是激动万分,浮想联翩,猜测女儿此举至少有两重 意思:一是相信爸爸清白无辜,二是让爸爸擦眼泪,坚强地活下去。半年后父女重逢,才知道女儿的信封 里本来还有一张写有几行字的小纸条,但被拆检人员没收了。至于手绢的寓意,女儿说,当时根本没想那 么多,只是想让爸爸知道,女儿还活着。(1) ──在公刘女儿的信封里,如果只有那张字条,就是一首直言其意的无意象诗;有了那张字条,再加上 一方白手绢,就是一首直言其意并辅以意象表达的点缀性意象诗;丢了字条,只剩下“不著一字”的白手绢, 就成了一首立象尽意、含蓄蕴藉、无从达诂,从而“尽得风流”(2) 的纯意象诗。 1、立象尽意 立象尽意的诗,其构思的要领,是以言造象,以象寓意。此时,语言是构造意象的材料,意象是寄托 情思的载体。语言、意象、情思三要素的关系,在这里可用王翰的一句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来形容。即诗 家用某种玉石(语言材料)制成夜光杯(意象),以夜光杯(意象)来承载葡萄美酒(情思)
立象尽意的诗的性质 立象尽意的诗,以客观物象寄意,物象在诗中居于中心地位,可以称为“纯意象诗”,或“咏物诗”。这 里,“咏物”是广义的,其所咏之物,包括自然之物,如植物、动物、矿物、器物、景物及各种杂物,也包 括社会之物,如事物、人物等。且看下列这一组古代诗歌,依次是咏植物、动物、矿物、器物、景物、人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宋]郑思肖《画菊》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春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唐]罗隐《蜂》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咏石灰》 卷心笔儿是兔毛,翰墨场上走一遭 早知你心容易黑,不如当初淡相交 明代民歌《笔》(3)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唐]来鹄《云》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垄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宋]黄庭坚《牧童》 来何容易去何迟,半在心头半在眉 门掩落花春去后,窗涵残月酒醒时 柔如万顷连天草,乱似千寻币地丝 除却五侯歌舞地,人间何处不相随? [石象之《咏愁》 新诗中的立象尽意的诗也很多,咏动物的如李魁贤《鹦鹉》、周涛《野马群》、舒婷《始祖鸟》、许德民 《紫色的海星星》,咏植物的如石天河《昙花》、姚学礼《树》,咏器物的如朱増泉《围棋》,咏景物的如高 深《鹿回头》、公刘《勐洞河上的七只天鹅》、杨然《中秋月》、黄雍廉《唐人街》,咏人物的如绿原《诗人》 张志民《倔老婆子》、张新泉《渔人》、詹永祥《表妹们》、徐东明《知识分子》,咏事物的如余光中《乡愁》 艾青《跳水》、纪弦《火葬》。拙作《自杀的八种方式》也可算是咏事物的: 沉甸甸的思想
- 9 - 立象尽意的诗的性质 立象尽意的诗,以客观物象寄意,物象在诗中居于中心地位,可以称为“纯意象诗”,或“咏物诗”。这 里,“咏物”是广义的,其所咏之物,包括自然之物,如植物、动物、矿物、器物、景物及各种杂物,也包 括社会之物,如事物、人物等。且看下列这一组古代诗歌,依次是咏植物、动物、矿物、器物、景物、人 物、事物的: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宋]郑思肖《画菊》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春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唐]罗隐《蜂》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咏石灰》 卷心笔儿是兔毛,翰墨场上走一遭。 早知你心容易黑,不如当初淡相交。 ──明代民歌《笔》(3)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唐]来鹄《云》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垄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宋]黄庭坚《牧童》 来何容易去何迟,半在心头半在眉。 门掩落花春去后,窗涵残月酒醒时。 柔如万顷连天草,乱似千寻币地丝。 除却五侯歌舞地,人间何处不相随? ──[宋]石象之《咏愁》 新诗中的立象尽意的诗也很多,咏动物的如李魁贤《鹦鹉》、周涛《野马群》、舒婷《始祖鸟》、许德民 《紫色的海星星》,咏植物的如石天河《昙花》、姚学礼《树》,咏器物的如朱增泉《围棋》,咏景物的如高 深《鹿回头》、公刘《勐洞河上的七只天鹅》、杨然《中秋月》、黄雍廉《唐人街》,咏人物的如绿原《诗人》、 张志民《倔老婆子》、张新泉《渔人》、詹永祥《表妹们》、徐东明《知识分子》,咏事物的如余光中《乡愁》、 艾青《跳水》、纪弦《火葬》。 拙作《自杀的八种方式》也可算是咏事物的: 沉甸甸的思想
该收割了 《自刎》 让一个圈套如愿以偿 让其他所有的圈套 永远落空 《上吊》 立象尽意的诗(纯意象诗、咏物诗)往往就是“诗谜”,诗为谜面,标题为谜底。作为诗谜,谜面不宜 点出谜底,诗中不能出现标题用字。上列各首,都可以作为诗谜。以诗谜要求,骆宾王《咏鹅》一诗,只 要将其开头的三个“鹅字掩去,如改成这样:“鸟儿跟着我,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也 同样可作为诗谜。谜语的谜面多采用押韵的诗歌形式,与诗无异。有一次,几个孩子要我打谜语给他们猜 把我记得的一些猜完了,还缠着不放,我就只好瞎编:“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绿葡萄。”(白种人的 眼睛)“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红葡萄。”(兔眼睛)“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烂葡萄。”(瞎眼睛) 就是一股气,味道不咋的,听到一声响,大家不乐意。”(…) 立象尽意的纯意象诗(咏物诗、诗谜)与一般谜语的区别在于,前者有情思意蕴,而后者没有,仅仅 是游戏。(4)一旦有了意蕴,谜语也就成了诗。例如上述关于“瞎眼睛”的谜语,如果再添上两句,说“上边 毛,下边毛,中间一颗烂葡萄。葡萄烂了不要紧,你的鬼脸我知道。ˉ这就不仅仅是谜语游戏,而应该被看 作诗了。寓庄于谐,它已近乎这么两句歌词:“失明的双眼,把暗夜看透。℃(5)有这样一个谜语:“在娘家 青枝绿叶,到婆家面黄肌瘦,不提起倒也罢了,提起来泪洒江河。ˉ谜底是撑船的竹篙。这也可以认为是- 首诗了 立象尽意的纯意象诗,除了上述单一意象的,还有复合意象的。这时,多个意象组成一个意象群,共 同承载着诗的情思,如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纯意象诗还可以包括像郭沫 若《凤凰涅槃》一类具有整体意象、整体象征的叙事诗。 得意求象 立象尽意的诗有两种构思方式。一是意在笔先,主题先行,先有了某种情思,需要寻求一个妥帖的意 象来表达。就是为“葡萄美酒”寻求一只可作载体的“夜光杯”,为芳魂寻求一枝可供栖息的花朵 读前人的诗,我们可以推想,像“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我失骄 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这些奇妙的构思,应该是先有一腔情思,久已郁积在胸,未能倾诉, 经获得“长江首尾”、“杨花柳絮这样美妙的意象,情思有了载体,诗便一挥而就 想必是见识了现实生活中太多的奴颜媚骨和鬼魅行径,诗人流沙河渴慕一种孤高自许、刚直不阿的人 格风范,怀念一种久违了的立身处世之道,唾弃那趋炎附势、损人利己而居心险恶的小人。当他找到了一 组植物作为载体,这满腔忧愤,就都有了寄托之所(6): 她,一柄绿光闪闪的长剑,孤伶伶地立在平原,直指蓝天。也许,一场暴风会把她连根拔去。但,纵 然死了吧,她的腰也不肯向谁弯一弯! 《白杨》 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挂上树梢。丁香被缠死了,砍作柴烧了。他倒在地 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 她不想用鲜花向主人献媚,遍身披上刺刀。主人把她逐出花园,也不给水喝。在野地里,在沙漠中
- 10 - 该收割了 ──《自刎》 让一个圈套如愿以偿 让其他所有的圈套 永远落空 ──《上吊》 立象尽意的诗(纯意象诗、咏物诗)往往就是“诗谜”,诗为谜面,标题为谜底。作为诗谜,谜面不宜 点出谜底,诗中不能出现标题用字。上列各首,都可以作为诗谜。以诗谜要求,骆宾王《咏鹅》一诗,只 要将其开头的三个“鹅”字掩去,如改成这样:“鸟儿跟着我,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也 同样可作为诗谜。谜语的谜面多采用押韵的诗歌形式,与诗无异。有一次,几个孩子要我打谜语给他们猜, 把我记得的一些猜完了,还缠着不放,我就只好瞎编:“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绿葡萄。”(白种人的 眼睛)“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红葡萄。”(兔眼睛)“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烂葡萄。”(瞎眼睛) “就是一股气,味道不咋的,听到一声响,大家不乐意。”(……) 立象尽意的纯意象诗(咏物诗、诗谜)与一般谜语的区别在于,前者有情思意蕴,而后者没有,仅仅 是游戏。(4) 一旦有了意蕴,谜语也就成了诗。例如上述关于“瞎眼睛”的谜语,如果再添上两句,说“上边 毛,下边毛,中间一颗烂葡萄。葡萄烂了不要紧,你的鬼脸我知道。”这就不仅仅是谜语游戏,而应该被看 作诗了。寓庄于谐,它已近乎这么两句歌词:“失明的双眼,把暗夜看透。”(5) 有这样一个谜语:“在娘家 青枝绿叶,到婆家面黄肌瘦,不提起倒也罢了,提起来泪洒江河。”谜底是撑船的竹篙。这也可以认为是一 首诗了。 立象尽意的纯意象诗,除了上述单一意象的,还有复合意象的。这时,多个意象组成一个意象群,共 同承载着诗的情思,如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纯意象诗还可以包括像郭沫 若《凤凰涅槃》一类具有整体意象、整体象征的叙事诗。 得意求象 立象尽意的诗有两种构思方式。一是意在笔先,主题先行,先有了某种情思,需要寻求一个妥帖的意 象来表达。就是为“葡萄美酒”寻求一只可作载体的“夜光杯”,为芳魂寻求一枝可供栖息的花朵。 读前人的诗,我们可以推想,像“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我失骄 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这些奇妙的构思,应该是先有一腔情思,久已郁积在胸,未能倾诉,一 经获得“长江首尾”、“杨花柳絮”这样美妙的意象,情思有了载体,诗便一挥而就。 想必是见识了现实生活中太多的奴颜媚骨和鬼魅行径,诗人流沙河渴慕一种孤高自许、刚直不阿的人 格风范,怀念一种久违了的立身处世之道,唾弃那趋炎附势、损人利己而居心险恶的小人。当他找到了一 组植物作为载体,这满腔忧愤,就都有了寄托之所(6) : 她,一柄绿光闪闪的长剑,孤伶伶地立在平原,直指蓝天。也许,一场暴风会把她连根拔去。但,纵 然死了吧,她的腰也不肯向谁弯一弯! ──《白杨》 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挂上树梢。丁香被缠死了,砍作柴烧了。他倒在地 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 ──《藤》 她不想用鲜花向主人献媚,遍身披上刺刀。主人把她逐出花园,也不给水喝。在野地里,在沙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