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虚和实 谢榛《四溟诗话》中有个例子:“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 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 空为优。”司空曙的诗句为什么优于韦应物和白居易?原文没说。评家认为,韦应物和白居 易的诗说得太确定,太概念化,譬如“已秋”“将老”之类:而司空曙的诗却多了些想象, 多了些形象感染力。用术语来表述,就是韦白两位诗人是实写,司空的诗是虚写 实写,描写的是实景实境:虚写,描写的是想象内容。实表现为直接描写,即眼前所见 之景之物;虚表现为间接描写和想象内容。在实景描写中,景为实,意(情)为虚。直接写 为实,间接写为虚。眼前为实,想象为虚。实写虚写各有所长,并无高下之分。古人认为诗 歌的艺术表现应该虚实并举,虚实相间,二者不可偏废。也许,司空曙的高明就在于不囿于 眼前之景,而是通过艺术想象,把两个本不可能同时出现的画面剪接组合,创造出一种相互 映衬相得益彰的特殊效果,更为深刻含蓄地表达了岁月沧桑生命易老的人生感喟 恰当的“虚”可以自由地扩大“实”,丰富“实”,充实“实”,拓展“实”的艺术境界 晚唐诗人李商隐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 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前两句是实,和妻子一问一答,表现出羁旅之愁和不得 归之苦,接着写眼前夜雨交织绵绵密密之景,愁苦便更加浓郁。后两句是虚,化实为虚,想 象未来重逢之乐,用未来重逢之乐反衬今夜离别之苦,而今夜离别之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 的材料,增加了未来重聚时的乐。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另一方面,“实”又制约着“虚”,规范着“虚”,指引着“虚”。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也是虚实结合的优秀之作:“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前两句 是实,后两句为虚。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一片孤云也不愿停留,越飘越远。这既是写眼 前实景,其实,也包含着浓厚的孤独之感,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因此,后两句写 诗人和敬亭山之间相互喜欢脉脉含情,其实还是在表达自身的孤寂。山越有情,越是衬托出 人世之无情,“只有”二字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这种人生凄凉。后两句虚写内容就是由前两 句的实写延伸而来相辅相成的。 诗歌创作中的虚写,如同书法绘画中的“留白”,往往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读者 能各根据其不同的生活经验、文化素养、精神财富来见仁见智地补足充实形象,来进行各自 的艺术再创造,获得含蓄蕴藉意味无穷的审美效果。譬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 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写实,后两句写虚。前两句写登楼景 象,落日依依,大河滚滚,景象开阔,气势雄浑。后两句表面看起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
诗词中的虚和实 谢榛《四溟诗话》中有个例子:“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 ‘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 空为优。”司空曙的诗句为什么优于韦应物和白居易?原文没说。评家认为,韦应物和白居 易的诗说得太确定,太概念化,譬如“已秋”“将老”之类;而司空曙的诗却多了些想象, 多了些形象感染力。用术语来表述,就是韦白两位诗人是实写,司空的诗是虚写。 实写,描写的是实景实境;虚写,描写的是想象内容。实表现为直接描写,即眼前所见 之景之物;虚表现为间接描写和想象内容。在实景描写中,景为实,意(情)为虚。直接写 为实,间接写为虚。眼前为实,想象为虚。实写虚写各有所长,并无高下之分。古人认为诗 歌的艺术表现应该虚实并举,虚实相间,二者不可偏废。也许,司空曙的高明就在于不囿于 眼前之景,而是通过艺术想象,把两个本不可能同时出现的画面剪接组合,创造出一种相互 映衬相得益彰的特殊效果,更为深刻含蓄地表达了岁月沧桑生命易老的人生感喟。 恰当的“虚”可以自由地扩大“实”,丰富“实”,充实“实”,拓展“实”的艺术境界。 晚唐诗人李商隐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 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前两句是实,和妻子一问一答,表现出羁旅之愁和不得 归之苦,接着写眼前夜雨交织绵绵密密之景,愁苦便更加浓郁。后两句是虚,化实为虚,想 象未来重逢之乐,用未来重逢之乐反衬今夜离别之苦,而今夜离别之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 的材料,增加了未来重聚时的乐。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另一方面,“实”又制约着“虚”,规范着“虚”,指引着“虚”。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也是虚实结合的优秀之作:“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前两句 是实,后两句为虚。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一片孤云也不愿停留,越飘越远。这既是写眼 前实景,其实,也包含着浓厚的孤独之感,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因此,后两句写 诗人和敬亭山之间相互喜欢脉脉含情,其实还是在表达自身的孤寂。山越有情,越是衬托出 人世之无情,“只有”二字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这种人生凄凉。后两句虚写内容就是由前两 句的实写延伸而来相辅相成的。 诗歌创作中的虚写,如同书法绘画中的“留白”,往往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读者 能各根据其不同的生活经验、文化素养、精神财富来见仁见智地补足充实形象,来进行各自 的艺术再创造,获得含蓄蕴藉意味无穷的审美效果。譬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 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写实,后两句写虚。前两句写登楼景 象,落日依依,大河滚滚,景象开阔,气势雄浑。后两句表面看起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
再上一层楼的登高过程,其实含意深远,耐人寻味。你可以领悟到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高 瞻远瞩的胸襟,也可以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晢理。据史料记载,唐人在鹳雀楼留 下的诗,还有一首畅当写的也很有名气。同样是五绝,同样题作《登鹳雀楼》:“迥临飞鸟上 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仔细比较即可发现,畅当的诗虽然诗境也很开阔 气势也很雄浑,但只是停留在对登高所见的实景描写上,四句只表现了王之涣前两句的内容, 缺少了王诗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意境,也难以唤起读者神驰千里心骛八极的艺术想象,因此, 最终诗史留名独步千古的就只能是王之涣而不是畅当了。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 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 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 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 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 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 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 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 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 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 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 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 未来之境。今夜中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 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 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
再上一层楼的登高过程,其实含意深远,耐人寻味。你可以领悟到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高 瞻远瞩的胸襟,也可以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据史料记载,唐人在鹳雀楼留 下的诗,还有一首畅当写的也很有名气。同样是五绝,同样题作《登鹳雀楼》:“迥临飞鸟上, 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仔细比较即可发现,畅当的诗虽然诗境也很开阔, 气势也很雄浑,但只是停留在对登高所见的实景描写上,四句只表现了王之涣前两句的内容, 缺少了王诗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意境,也难以唤起读者神驰千里心骛八极的艺术想象,因此, 最终诗史留名独步千古的就只能是王之涣而不是畅当了。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 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 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 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 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 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 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 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 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 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 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 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 未来之境。今夜 中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 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 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
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 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 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 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 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 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欧阳 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 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 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 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 淋漓尽致。 化实为虚 《四虚序》云:“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热如行云 流水,此其难也。否则偏于枯瘠,流于轻俗,而不足采矣。”姑举其所选一二云:“岭猿同旦 暮,江柳共风烟。”又:“猿声知后夜,花发见流年。”若猿,若柳,若花,若旦暮,若风烟, 若夜,若年,皆景物也,化而虚之者一字耳,此所以次于四实也。(范晞文《对床夜语》卷 “泉声”二句,深山恒境每每如此。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 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矣。或谓上一句喻心境之空灵动宕,下一句喻心境之 恬淡清凉,则未免求深反谬耳。(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过香积寺》注) 这里指出怎样化景物为情思,就是注意运用谓词,通过谓词把作者的情思表达出来。 就这里举的例子说,要是说生活过得很单调很寂寞,这话就抽象,虚而不实,不成为诗。刘 长卿《新年作》,“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说从早到晚同我作伴的只有猴子,和我领略 江上风光烟雾的,只有柳树:这就具体,并从中透露出生活的单调寂寞来,用“同”和“共” 两个谓词,化实为虚。要是说生活很单调很简陋,显得抽象;说成醒来听见猿声才知道后半 夜,看见花开才知道又是春天,这就具体,用了“知”和“见”两个谓词,便从景物中写出 感情来。再像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除了“咽”和“冷”两个谓 词外,别的都是具体的词,都是景物。靠了这两个谓词把幽静深僻的境界写出来了。“咽
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 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 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 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 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 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欧阳 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 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 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 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 淋漓尽致。 化实为虚 《四虚序》云:“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热如行云 流水,此其难也。否则偏于枯瘠,流于轻俗,而不足采矣。”姑举其所选一二云:“岭猿同旦 暮,江柳共风烟。”又:“猿声知后夜,花发见流年。”若猿,若柳,若花,若旦暮,若风烟, 若夜,若年,皆景物也,化而虚之者一字耳,此所以次于四实也。(范晞文《对床夜语》卷 二) “泉声”二句,深山恒境每每如此。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 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矣。或谓上一句喻心境之空灵动宕,下一句喻心境之 恬淡清凉,则未免求深反谬耳。(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过香积寺》注) 这里指出怎样化景物为情思,就是注意运用谓词,通过谓词把作者的情思表达出来。 就这里举的例子说,要是说生活过得很单调很寂寞,这话就抽象,虚而不实,不成为诗。刘 长卿《新年作》,“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说从早到晚同我作伴的只有猴子,和我领略 江上风光烟雾的,只有柳树;这就具体,并从中透露出生活的单调寂寞来,用“同”和“共” 两个谓词,化实为虚。要是说生活很单调很简陋,显得抽象;说成醒来听见猿声才知道后半 夜,看见花开才知道又是春天,这就具体,用了“知”和“见”两个谓词,便从景物中写出 感情来。再像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除了“咽”和“冷”两个谓 词外,别的都是具体的词,都是景物。靠了这两个谓词把幽静深僻的境界写出来了。“咽
是吞咽,声音比较低沉,在热闹场合这种低沉的声音不容易引起注意,所以从咽里显出幽静 来。“冷”指阳光的微弱,因为山的深僻,才显出日色的“冷”来。 这里讲化景物为情思,是靠适用谓词,这是指一般情况说的。也有光堆砌景物而不 用谓词,同样能化最物为情思,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把 六样事物排在一起,中间不用谓词,那就靠事物的排列来显示情思,要是排乱了一样事物就 不行。鸡声是天亮前的鸡叫,鸡一叫,客店里的旅客就要起来赶路,这时候,太阳还没出来, 天上只有月亮。赶路人的脚迹,印在板桥上的霜上。显得霜浓,天已冷。这六样事物靠着恰 当的排列帮助我们理解它的含义,从而透露出旅客赶路辛苦的用意。这就从景物中见情思。 不过这样的例子是比较少的,一般说来,还是像上面说的,结合景物,用谓词来表达作者的 情思。 宋人范唏文《对床夜语》说:“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 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 化景物为情思,这是对艺术中虚实结合的正确定义。以虚为虚,就是完全的虚无:以实 为实,景物就是死的,不能动人;唯有以实为虚,化实为虚,就有无穷的意味,幽远的境界。 清人笪重光《画荃》说:“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 成妙境”。清人邹一桂<《小山画谱》说:“实者逼肖,则虚者自出”。这些话也是对于虚实 结合的很好说明 范唏文《对床夜语》论杜甫诗:“老杜多欲以颜色字置第一字,却引实事来。如‘红人桃 花嫩,青归柳叶新’是也。不如此,则语既弱而气亦馁。”“红”本属于客观景物,诗人把它 置第一字,就成了感觉、情感里的“红”。它首先引起我的感觉情趣,由情感里的“红”再 进一步见到实在的桃花。经过这样从情感到实物,“红”就加重了,提高了。实化成虚,虚 实结合,情感和景物结合,就提高了艺术的境界 诗人欧阳修有首诗:“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赖 客思家。”这里情感好比是水,上面飘浮着景物。一种忧郁美丽的基本情调,把几种景致联 系了起来。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于是成就了一首空灵优美的抒情诗 《诗经·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娥眉,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前五句堆满了形象,非常“实”,是“镂金错采、雕缋满眼”的工笔画。后二句 是白描,是不可捉摸的笑,是空灵,是“虚”。这二句不用比喻的白描,使前面五句形象活 动起来了。没有这二句,前面五句可以使人感到是一个庙里的观音菩萨像。有了这二句,就 完成了一个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人形象
是吞咽,声音比较低沉,在热闹场合这种低沉的声音不容易引起注意,所以从咽里显出幽静 来。“冷”指阳光的微弱,因为山的深僻,才显出日色的“冷”来。 这里讲化景物为情思,是靠适用谓词,这是指一般情况说的。也有光堆砌景物而不 用谓词,同样能化最物为情思,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把 六样事物排在一起,中间不用谓词,那就靠事物的排列来显示情思,要是排乱了一样事物就 不行。鸡声是天亮前的鸡叫,鸡一叫,客店里的旅客就要起来赶路,这时候,太阳还没出来, 天上只有月亮。赶路人的脚迹,印在板桥上的霜上。显得霜浓,天已冷。这六样事物靠着恰 当的排列帮助我们理解它的含义,从而透露出旅客赶路辛苦的用意。这就从景物中见情思。 不过这样的例子是比较少的,一般说来,还是像上面说的,结合景物,用谓词来表达作者的 情思。 宋人范唏文《对床夜语》说:“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 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 化景物为情思,这是对艺术中虚实结合的正确定义。以虚为虚,就是完全的虚无;以实 为实,景物就是死的,不能动人;唯有以实为虚,化实为虚,就有无穷的意味,幽远的境界。 清人笪重光《画荃》说:“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 成妙境”。清人邹一桂<《小山画谱》说:“实者逼肖,则虚者自出”。这些话也是对于虚实 结合的很好说明。 范唏文《对床夜语》论杜甫诗:“老杜多欲以颜色字置第一字,却引实事来。如‘红人桃 花嫩,青归柳叶新’是也。不如此,则语既弱而气亦馁。”“红”本属于客观景物,诗人把它 置第一字,就成了感觉、情感里的“红”。它首先引起我的感觉情趣,由情感里的“红”再 进一步见到实在的桃花。经过这样从情感到实物,“红”就加重了,提高了。实化成虚,虚 实结合,情感和景物结合,就提高了艺术的境界。 诗人欧阳修有首诗:“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赖 客思家。”这里情感好比是水,上面飘浮着景物。一种忧郁美丽的基本情调,把几种景致联 系了起来。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于是成就了一首空灵优美的抒情诗。 《诗经·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娥眉,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前五句堆满了形象,非常“实”,是“镂金错采、雕缋满眼”的工笔画。后二句 是白描,是不可捉摸的笑,是空灵,是“虚”。这二句不用比喻的白描,使前面五句形象活 动起来了。没有这二句,前面五句可以使人感到是一个庙里的观音菩萨像。有了这二句,就 完成了一个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人形象
近人王蕴章《燃腊余韵》载:“女士林韫林,福建莆田人,暮春济宁(山东)道上得诗云: 老树深深俯碧泉,隔林依约起炊烟,再添一个黄鹂语,便是江南二月天。’有依此绘一便 面(扇面)者,韫林曰:‘画固好,但添个黄鹂,便失我言外之情矣。”在这里,诗的末二句 是由景物所生起之“情思”,得此二句遂能化景物为情思,完成诗境,亦即画境进入诗境。 诗境不能完全画出来,此乃“诗”与“画”的区别所在。画实而诗为画中之虚。虚与实,画 与诗,可以统一而非同一。 以上所说化景物为情思、虚实结合,在实质上就是一个艺术创造的问题。艺术是一种创 造,所以要化实为虚,把客观真实化-为主观的表现。清代画家方土庶说:“山川草木,造化 自然,此实际境也:画家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在笔墨有无间”(《天 慵庵随笔》)。这就是说,艺术家创造的境界尽管也取之于造化自然,但他在笔墨之间表现 了山苍木秀、水活石润,是在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是一个有生命的、活的,世界上所没 有的新美、新境界。凡真正的艺术家都要做到这一点,虽然规模大小不同,但都必须有新的 东西,新的体会,新的看法,新的表现,他的作品才能丰富世界,才有价值,才能流传
近人王蕴章《燃腊余韵》载:“女士林韫林,福建莆田人,暮春济 宁(山东)道上得诗云: ‘老树深深俯碧泉,隔林依约起炊烟,再添一个黄鹂语,便是江南二月天。’有依此绘一便 面(扇面)者,韫林曰:‘画固好,但添个黄鹂,便失我言外之情矣。”’在这里,诗的末二句 是由景物所生起之“情思”,得此二句遂能化景物为情思,完成诗境,亦即画境进入诗境。 诗境不能完全画出来,此乃“诗”与“画”的区别所在。画实而诗为画中之虚。虚与实,画 与诗,可以统一而非同一。 以上所说化景物为情思、虚实结合,在实质上就是一个艺术创造的问题。艺术是一种创 造,所以要化实为虚,把客观真实化-为主观的表现。清代画家方土庶说:“山川草木,造化 自然,此实际境也;画家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在笔墨有无间”(《天 慵庵随笔》)。这就是说,艺术家创造的境界尽管也取之于造化自然,但他在笔墨之间表现 了山苍木秀、水活石润,是在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是一个有生命的、活的,世界上所没 有的新美、新境界。凡真正的艺术家都要做到这一点,虽然规模大小不同,但都必须有新的 东西,新的体会,新的看法,新的表现,他的作品才能丰富世界,才有价值,才能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