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 :绝句的章法(结构) 清代的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下江南,一天傍晚,天上飞来一群白鹤,弘历想试试侍 从的才思,叫大家赋诗吟鹤。有一个叫冯诚修的脱口吟道: “远望天边一鹤飞,朱砂为顶雪为衣”。第一句是“起”,第二句是“承”,沿着第一句 的起,把朱顶白衣的鹤具体化了。 这时弘历有意为难冯成修,开口道:“我要吟的是黑鹤,你怎么飞来一只白鹤?”对突 如其来的为难冯诚修略加思索,接着吟道: “只因觅食归来晚,误落羲之洗砚池。”第三句这么一转,第四句巧妙把白鹤变成黑鹤, 切合弘历的题意 所谓起承转合,就是一首绝句,怎样开始,怎样发展,怎样变化,怎样结尾。元代范德 机在他的《诗法》中说:“作诗有四法:起要率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①起要直率:就是要生动、突兀,能统领全篇,紧扣主题,给下文留下空间:同时要有 吸引力,能打动读者。起者或引事起,或就题起,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总之要突兀峥嵘, 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或如闲云出岫轻逸自在。明谢榛【四溟诗话】云:「凡起者当如爆竹, 骤响易彻」。其中分明起、暗起、陪起、反起、引起、兴起等等 :明起一所谓明起者,为开口即将题面说出,毫无些许做作。如杜甫之【虢国夫人】: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娥眉朝至尊, 题为【虢国夫人】,而下笔即直接将题面写出,此法最便于初学。 二:暗起一暗起者不见题字,只暗中点出题意。留与读者悬想之空间,而造成无穷之意 味。如金昌绪【闺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题为【闺怨】这是春闺望夫诗。正面似写儿女情,实则却写征妇怨。首句写“打起黄 莺”,次句写“打起”的原因是“莫教啼”,三句写“莫教啼”的目的是不使其“惊妾梦”, 四句又写“妾梦”是到辽西会见丈夫的。写闺情至此,真使柔肠欲断 陪起一先借他种事物,以引出本题来,如韩翃之【寒食】诗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腊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首句不言【寒食】,而言「春城飞花」由眼前之景况,而引出题目来,此谓之为陪起也 四:反起一反起之法,在于不从题目正面说起,而从反面引出本题。诗有题之正面难写 者,不得不于反面求之,盖从反面托出较之正面意味倍深也。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中兄弟】诗:
- 1 - 绝句 一:绝句的章法(结构) 清代的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下江南,一天傍晚,天上飞来一群白鹤,弘历想试试侍 从的才思,叫大家赋诗吟鹤。有一个叫冯诚修的脱口吟道: “远望天边一鹤飞,朱砂为顶雪为衣”。第一句是“起”,第二句是“承”,沿着第一句 的起,把朱顶白衣的鹤具体化了。 这时弘历有意为难冯成修,开口道:“我要吟的是黑鹤,你怎么飞来一只白鹤?”对突 如其来的为难冯诚修略加思索,接着吟道: “只因觅食归来晚,误落羲之洗砚池。”第三句这么一转,第四句巧妙把白鹤变成黑鹤, 切合弘历的题意。 所谓起承转合,就是一首绝句,怎样开始,怎样发展,怎样变化,怎样结尾。元代范德 机在他的《诗法》中说:“作诗有四法:起要率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①起要直率:就是要生动、突兀,能统领全篇,紧扣主题,给下文留下空间;同时要有 吸引力,能打动读者。起者或引事起,或就题起,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总之要突兀峥嵘, 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或如闲云出岫轻逸自在。明谢榛【四溟诗话】云:「凡起者当如爆竹, 骤响易彻」。其中分明起、暗起、陪起、反起、引起、兴起等等。 一:明起—所谓明起者,为开口即将题面说出,毫无些许做作。如杜甫之【虢国夫人】: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娥眉朝至尊。 题为【虢国夫人】,而下笔即直接将题面写出,此法最便于初学。 二:暗起—暗起者不见题字,只暗中点出题意。留与读者悬想之空间,而造成无穷之意 味。如金昌绪【闺 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题为【闺 怨】这是春闺望夫诗。正面似写儿女情,实则却写征妇怨。首句写“打起黄 莺”,次句写“打起”的原因是“莫教啼”,三句写“莫教啼”的目的是不使其“惊妾梦”, 四句又写“妾梦”是到辽西会见丈夫的。写闺情至此,真使柔肠欲断。 三:陪起—先借他种事物,以引出本题来,如韩翃之【寒食】诗: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腊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首句不言【寒食】,而言「春城飞花」由眼前之景况,而引出题目来,此谓之为陪起也。 四:反起—反起之法,在于不从题目正面说起,而从反面引出本题。诗有题之正面难写 者,不得不于反面求之,盖从反面托出较之正面意味倍深也。 如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中兄弟】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题意全在一忆字。首句言作客异乡,便含忆字之意。第二句思亲二字,忆字已暗暗 点明。第三四句从对面兄弟忆己,反托己之忆兄弟,诗境真出神入化矣 五:引起一论及引起之法,即是不先说题目,而由眼中所见景物,以引出正意。如杜甫 之【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题为【客至】,却先以四周所见景物为衬托,以引出题面也,此法与陪起相类似 六:兴起一兴起乃是由心中所怀之感想,引出题目之本意。与引起不同之处,在于一由 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出,一自心中所感怀之事物以引出。如李频之【渡汉江】: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入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题目为【渡汉江】,却就心中所感于旅居岭南之外,年复一年而音讯断绝,以引出题旨, 此之谓兴起。 此谓之尊题法,亦谓之「颂扬起」。又如袁凯之【咏白燕】: 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见应稀;(谢一作榭) 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汉一作湘) 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香一作春) 赵家姊妹多相妒,莫向昭阳殿里飞。 起句以感叹语出之,即谓之「感叹起」也。 诗歌的开头,怎样的才算好?这里指出一种是“高唱”,调子高,不平庸,一种是“极 苍苍莽莽之致”,即意境深远阔大,一种是“突兀”,像“高山坠石,不知其来”,即出人意 外。说“高唱”是从声调说的,说“苍苍莽莽”,是从境界说的,这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讲的。 要是结合内容来看,就这里举的几个开头说,有境界阔大,即景生情的。杜甫《秦州杂诗》 之六,“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写边地景象,万山重迭,苍苍莽莽,孤城守卒处在万山 的壮阔境界中,这里也含有悲凉意。如王维《送梓州李使君》,“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有画意而境界开阔。有刻划气氛,用作烘托的。王维《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诗人要写出将军的英姿,用“风劲角弓鸣”来做烘托,这就给全诗刻划出气氛,刚劲有力 有大气包举,笼罩全篇的。像杜甫《丹青引》,“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英雄割 据虽已矣,文彩风流今尚存。”这首诗的开头,一面点明曹霸这位将军的家世,一面指出他 的艺术才华。从他的艺术才华里展开他画人画马的杰出成就,这个开头也有笼罩全篇的作用 有发端突兀,出人意外的。岑参《陕州月城楼送辛判官入秦》,“送客飞鸟外,城头楼最高”, 这是在高高的城楼上送客,作者抓住城楼高这一特点,写出在飞鸟外的高处送客,好像在天 上送客了,这个突然而来的开头,逼着人们读下去,有引人的力量。欧阳修《戏答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这个开头也好,先提出个疑问,引人注意,比较突
- 2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题意全在一忆字。首句言作客异乡,便含忆字之意。第二句思亲二字,忆字已暗暗 点明。第三四句从对面兄弟忆己,反托己之忆兄弟,诗境真出神入化矣。 五:引起—论及引起之法,即是不先说题目,而由眼中所见景物,以引出正意。如杜甫 之【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题为【客至】,却先以四周所见景物为衬托,以引出题面也,此法与陪起相类似。 六:兴起—兴起乃是由心中所怀之感想,引出题目之本意。与引起不同之处,在于一由 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出,一自心中所感怀之事物以引出。如李频之【渡汉江】: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入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题目为【渡汉江】,却就心中所感于旅居岭南之外,年复一年而音讯断绝,以引出题旨, 此之谓兴起。 此谓之尊题法,亦谓之「颂扬起」。又如袁凯之【咏白燕】: 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见应稀;(谢一作榭) 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汉一作湘) 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香一作春) 赵家姊妹多相妒,莫向昭阳殿里飞。 起句以感叹语出之,即谓之「感叹起」也。 诗歌的开头,怎样的才算好?这里指出一种是“高唱”,调子高,不平庸,一种是“极 苍苍莽莽之致”,即意境深远阔大,一种是“突兀”,像“高山坠石,不知其来”,即出人意 外。说“高唱”是从声调说的,说“苍苍莽莽”,是从境界说的,这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讲的。 要是结合内容来看,就这里举的几个开头说,有境界阔大,即景生情的。杜甫《秦州杂诗》 之六,“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写边地景象,万山重迭,苍苍莽莽,孤城守卒处在万山 的壮阔境界中,这里也含有悲凉意。如王维《送梓州李使君》,“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有画意而境界开阔。有刻划气氛,用作烘托的。王维《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诗人要写出将军的英姿,用“风劲角弓鸣”来做烘托,这就给全诗刻划出气氛,刚劲有力。 有大气包举,笼罩全篇的。像杜甫《丹青引》,“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英雄割 据虽已矣,文彩风流今尚存。”这首诗的开头,一面点明曹霸这位将军的家世,一面指出他 的艺术才华。从他的艺术才华里展开他画人画马的杰出成就,这个开头也有笼罩全篇的作用。 有发端突兀,出人意外的。岑参《陕州月城楼送辛判官入秦》,“送客飞鸟外,城头楼最高”, 这是在高高的城楼上送客,作者抓住城楼高这一特点,写出在飞鸟外的高处送客,好像在天 上送客了,这个突然而来的开头,逼着人们读下去,有引人的力量。欧阳修《戏答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这个开头也好,先提出个疑问,引人注意,比较突
出。倘倒过来,先说二月山城未见花,所以春风疑不到天涯,就没有这样突出了。 ②承要舂容:一般来说,诗的第一层意思在这里完成,或承意或承景或承事,要与 上联衔接,又要为下句作好铺垫。所谓舂容就是冲击容器,使之扩大,换句话说,承句的内 容要对起句内容发展扩大 而诗之承接之法,应注意与题目之关合,并紧接起句之立意,或写景,或抒情,或引事 列证,不可松泛,亦不可肆放,力求一气贯注之妙。古人曾云:「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 又如草蛇灰线,不即不离方称佳妙」。此即承接之要领也。次联大体承起联缓急而来,法贵 和平匀称,急者宜纡缓之,缓者宜坚挺赴之。其中或景生情,或情生景。或抒情,或写景, 或叙事,均须以虚实经纬之。景为实,情为虚,前实者后虚,前虚者后实。俱实者板滞,俱 虚者浮滑。若专写情或专写景,则难收生动空灵之致,与渊永超迈之妙。如王昌龄之【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题为【闺怨】,其主旨在一「怨」字。起字却不写怨,而从「不知愁」叙起,乃用反起 之法,故承句紧接起句,用凝妆上楼以衬映出「不知愁」之意态,语意方能连贯。又如李商 隐之【落花】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次联之「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之句,乃承接首联花乱飞之题意,而更为补足, 且亦关合题旨,如一气之贯注也。 ③转要变化:就是要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要跌荡、起伏:避免平铺直叙。如果承句是写 景,转句便开始抒情或议论:如果承句是抒情,转句便可写景或议论。转句在一首诗中占极 重要之地位,因此转得有精神,有变化,又须与起承相揖让,更须如疾雷破山,使观者惊愕 且要灵活,而又不可离题太远,能互相照应方为杰作。兹就转法之技巧略述于后 进一层转法一就题目本意,推进一层而转,唯仍须与起承关合,以免有突如其 来之病。如刘方平之【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作者于起、承二句正写题面,故第三句即从「月夜」进一层着笔,转到春天之气候,以 触动春愁,此谓之进一层转法。 二:退一步转法一所谓退一步转法,即就题目本意退一步叙说。如司空曙之【江村即事】: 罢钓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纵然」二字有或许如此亦不过如此之意。既能呼应上文之「不系船、正堪眠」,又能
- 3 - 出。倘倒过来,先说二月山城未见花,所以春风疑不到天涯,就没有这样突出了。 ②承要舂容:一般来说,诗的第一层意思在这里完成,或承意或承景或承事,要与 上联衔接,又要为下句作好铺垫。所谓舂容就是冲击容器,使之扩大,换句话说,承句的内 容要对起句内容发展扩大。 而诗之承接之法,应注意与题目之关合,并紧接起句之立意,或写景,或抒情,或引事 列证,不可松泛,亦不可肆放,力求一气贯注之妙。古人曾云:「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 又如草蛇灰线,不即不离方称佳妙」。此即承接之要领也。次联大体承起联缓急而来,法贵 和平匀称,急者宜纡缓之,缓者宜坚挺赴之。其中或景生情,或情生景。或抒情,或写景, 或叙事,均须以虚实经纬之。景为实,情为虚,前实者后虚,前虚者后实。俱实者板滞,俱 虚者浮滑。若专写情或专写景,则难收生动空灵之致,与渊永超迈之妙。如王昌龄之【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题为【闺怨】,其主旨在一「怨」字。起字却不写怨,而从「不知愁」叙起,乃用反起 之法,故承句紧接起句,用凝妆上楼以衬映出「不知愁」之意态,语意方能连贯。又如李商 隐之【落花】: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次联之「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之句,乃承接首联花乱飞之题意,而更为补足, 且亦关合题旨,如一气之贯注也。 ③转要变化:就是要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要跌荡、起伏;避免平铺直叙。如果承句是写 景,转句便开始抒情或议论;如果承句是抒情,转句便可写景或议论。转句在一首诗中占极 重要之地位,因此转得有精神,有变化,又须与起承相揖让,更须如疾雷破山,使观者惊愕。 且要灵活,而又不可离题太远,能互相照应方为杰作。兹就转法之技巧略述于后: 一:进一层转法—就题目本意,推进一层而转,唯仍须与起承关合,以免有突如其 来之病。如刘方平之【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作者于起、承二句正写题面,故第三句即从「月夜」进一层着笔,转到春天之气候,以 触动春愁,此谓之进一层转法。 二:退一步转法—所谓退一步转法,即就题目本意退一步叙说。如司空曙之【江村即事】: 罢钓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纵然」二字有或许如此亦不过如此之意。既能呼应上文之「不系船、正堪眠」,又能
照顾下文「只在芦花浅水边」之句,此退一步转法之例也。 三:反转法一反转之法,即从题目之正面意义,转为反面之意。如贾至之【春思】: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却,春日偏能惹恨长 起承之「草青柳黄,有色有香」,何等乐趣。而转句忽言有愁,是全反上文之意,谓之 反转法。 四:扩转法一即从题目之本意,扩大范围之转法。如杜甫之【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本诗之题旨,原在一「忆」字。由「白露明月」转而忆及分散于四方之兄弟,此谓 之扩转法。 ④合句要渊永:所谓“渊永”就是深刻有余味。《庄子·列卸寇》中说:“夫千金之珠, 必在九重之渊。”结句最要紧,他是全诗的概括和总结,在意境上要升华到高峰。要言有尽 而意无穷,渊永就是深长隽永的意思 结句又称断句或落句,在绝句为第四句。结句之意,即是将前面三句,作一总结以为收 束也。古人云:“合处要风回气聚,渊永含蓄,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且须言有尽而意无 穷”。即指结句而言。白石道人云:“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马,辞意俱尽。如临水送将归, 辞尽意不尽。若夫辞尽意不尽,剡溪归棹是已。辞意俱不尽,温伯雪子是已。所谓辞意俱尽 者,急流中截后语,非谓辞穷理尽也。所谓意尽辞不尽者,意尽于未当尽处,则辞可以不尽 矣。非以长语益之者也。至若辞尽意不尽者,非遗意也,辞中以彷佛可见矣。辞意俱不尽者 不尽之中固已深尽之矣”。杨载之【诗法家数】亦云:“作诗结句尤难,无好结句,可见其人 终无成也”。【说诗啐话】又云:“收束或放开一步,或宕出远神,或就本位收住。张燕公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就夜饮收住也:王右丞『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从解带 弹琴,宕出远神也:杜工部「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就画鹰说到真鹰,放开一步,就 上文体势行之也”。又就题作结者如:韩偓之【己凉】: 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 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题为「已凉」,而结句言「己凉天气未寒时」,呼应题意,是谓之就题作结。 由题外作结:如刘禹锡之【蜀先主庙】: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 4 - 照顾下文「只在芦花浅水边」之句,此退一步转法之例也。 三:反转法—反转之法,即从题目之正面意义,转为反面之意。如贾至之【春思】: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却,春日偏能惹恨长。 起承之「草青柳黄,有色有香」,何等乐趣。而转句忽言有愁,是全反上文之意,谓之 反转法。 四:扩转法—即从题目之本意,扩大范围之转法。如杜甫之【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本诗之题旨,原在一「忆」字。由「白露明月」转而忆及分散于四方之兄弟,此谓 之扩转法。 ④合句要渊永:所谓“渊永”就是深刻有余味。《庄子·列卸寇》中说:“夫千金之珠, 必在九重之渊。”结句最要紧,他是全诗的概括和总结,在意境上要升华到高峰。要言有尽 而意无穷,渊永就是深长隽永的意思。 结句又称断句或落句,在绝句为第四句。结句之意,即是将前面三句,作一总结以为收 束也。古人云:“合处要风回气聚,渊永含蓄,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且须言有尽而意无 穷”。即指结句而言。白石道人云:“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马,辞意俱尽。如临水送将归, 辞尽意不尽。若夫辞尽意不尽,剡溪归棹是已。辞意俱不尽,温伯雪子是已。所谓辞意俱尽 者,急流中截后语,非谓辞穷理尽也。所谓意尽辞不尽者,意尽于未当尽处,则辞可以不尽 矣。非以长语益之者也。至若辞尽意不尽者,非遗意也,辞中以彷佛可见矣。辞意俱不尽者, 不尽之中固已深尽之矣”。杨载之【诗法家数】亦云:“作诗结句尤难,无好结句,可见其人 终无成也”。【说诗晬话】又云:“收束或放开一步,或宕出远神,或就本位收住。张燕公: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就夜饮收住也;王右丞『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从解带 弹琴,宕出远神也;杜工部『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就画鹰说到真鹰,放开一步,就 上文体势行之也”。又就题作结者如:韩偓之【己凉】: 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 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题为「已凉」,而结句言「己凉天气未寒时」,呼应题意,是谓之就题作结。 由题外作结:如刘禹锡之【蜀先主庙】: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题为【蜀先主庙】,然却以「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作结,初看似与题目无关, 却不脱其范围,乃就题之反面,发挥议论与感慨,故仍与题意相合。谢榛【四溟诗话】云 「律诗无好结句,谓之虎头鼠尾」。大凡诗词结语,须风流蕴藉,蕴藉则俱弦外之音,味外 之味。【曲礼】云:「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文章亦不可写至极处, 极处即逾应有限度,往往使读者一览而尽,了无余味,实非诗文之最善者。于此结句之重要 可知矣 学诗百法之三一收句相对法 五绝收句是全题最扼重处,宜清劲淡远,有余音不绝之慨。若用对句,则字字有力 全诗便觉挺而且响矣。兹就唐诗中选录一首于后,学者可依此摹仿也。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上诗第一句写地,第二句写时,题中宿意已明。第三句写岸上之景,第四句写水中 之景,江流如画,情景逼真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①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②缘:因为 钱钟书先生对《题西林壁》评论:取看山为喻,说明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淸的道理,同 时又是描绘庐山的佳作。这四句的安排,首两句写山景,后两句以发议论的方式来写,议论 紧紧扣住前两句,是从写景中得出来的。开头从横看侧看来说,承接句点出“远近高低” 即承接开头,指远看近看,从高处看,从低处看,“各不同”又是承接首句的横看侧看的说 明,两句就是这样紧密结合的。第三句是转,转到理论上去,结句加以说明。这首诗的结构 就是如此紧密。总之,这首诗具有诗人独特的风格,思理分明,一气呵成。 张九龄《自君之出矣》:“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用比 喻作结,颇见巧思。储光羲《江南曲》:“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船 流。”用写景来抒情,并寄托含意。李白《越中怀古》:“越王句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三句说盛,结句说衰,构成反村来抒怀古之情。杜牧 《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上写千门开,妃子笑,结尾点明荔枝来,用画龙点睛手法,使命意显露。从这里看到好的结 尾也是多种多样的。 绝句的后两句并不都是简单的肯定陈述语气,而常常是否定的、疑问的、感叹的或假设的。 我们看下面的例子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5 -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题为【蜀先主庙】,然却以「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作结,初看似与题目无关, 却不脱其范围,乃就题之反面,发挥议论与感慨,故仍与题意相合。谢榛【四溟诗话】云: 「律诗无好结句,谓之虎头鼠尾」。大凡诗词结语,须风流蕴藉,蕴藉则俱弦外之音,味外 之味。【曲礼】云:「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文章亦不可写至极处, 极处即逾应有限度,往往使读者一览而尽,了无余味,实非诗文之最善者。于此结句之重要 可知矣。 学诗百法之三一 收句相对法 五绝收句是全题最扼重处,宜清劲淡远,有余音不绝之慨。若用对句,则字字有力, 全诗便觉挺而且响矣。兹就唐诗中选录一首于后,学者可依此摹仿也。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上诗第一句写地,第二句写时,题中宿意已明。第三句写岸上之景,第四句写水中 之景,江流如画,情景逼真。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①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② 缘:因为。 钱钟书先生对《题西林壁》评论:取看山为喻,说明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同 时又是描绘庐山的佳作。这四句的安排,首两句写山景,后两句以发议论的方式来写,议论 紧紧扣住前两句,是从写景中得出来的。开头从横看侧看来说,承接句点出“远近高低”, 即承接开头,指远看近看,从高处看,从低处看,“各不同”又是承接首句的横看侧看的说 明,两句就是这样紧密结合的。第三句是转,转到理论上去,结句加以说明。这首诗的结构 就是如此紧密。总之,这首诗具有诗人独特的风格,思理分明,一气呵成。 张九龄《自君之出矣》:“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用比 喻作结,颇见巧思。储光羲《江南曲》:“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船 流。”用写景来抒情,并寄托含意。李白《越中怀古》:“越王句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三句说盛,结句说衰,构成反村来抒怀古之情。杜牧 《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上写千门开,妃子笑,结尾点明荔枝来,用画龙点睛手法,使命意显露。从这里看到好的结 尾也是多种多样的。 绝句的后两句并不都是简单的肯定陈述语气,而常常是否定的、疑问的、感叹的或假设的。 我们看下面的例子: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这里的第三句是否定语气,第四句是感叹语气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这里的第四句是疑问语气。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过阴山 王昌龄《出塞》 这里的最后两句是一个条件复句,有很强的议论色彩。 这几首诗的前两句都是诗人对具体意象的静态描绘,这种描绘是比较客观的,虽然其 物象中也有主体的“意”的色彩,但这里的“意”是与物象融为一体的。然而,如果全诗总 是停留在客观的、静态的描绘上,那么诗必然是单薄的、平面化的。所以,在诗的后两句中 (有些绝句从第二句已开始),诗人主观是感兴便流动起来,超越出来,向纵深处开掘,从 而使全诗具有了立体感、穿透力。这里语气和句式的变化只是从客观描绘转入主体抒发所凭 借的手段。当从客观描绘转入主观感情的直接抒发时,疑问、否定、感叹的语气比肯定的陈 述的语气更带有议论性、超越性,更能接近人的内心。 我们所揭示的唐代绝句在结构上的特征只是表层结构,更深的结构正在于这种主体寓意 的超越性。超越到一定高度,便触及晢理。如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的极限和哲学的极限是同一个境界。愈是诗的,愈是哲学的;愈是哲学的,愈是诗的。 这种哲学的超越是主体对现实生活、人生命运所作的宏观思考和审美把握,是作品的艺术生 命力之所在。唐诗在结构上的特征为作者主体寓意的超越提供了条件,从而使唐代绝句作 一种是以景结情;一种是以情结尾。 这里指出三种结尾:(一)就题目收住。如张说《幽州夜饮》,一结用“边城”来结“幽 州”,用“夜饮”来结“恩遇”,就题目收住。不过像“恩遇深”的话,也反映了消极的忠君 思想。(二)宕出远神。如王维《酬张少府》,“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这首诗是写隐居 生活,所以上文说“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在这种生括中,他的朋友要向他问穷通得 失的道理,对一个隐居的人说来,他已不关心个人的穷通得失,所以并不回答,只指点给朋 友听,“渔歌入浦深”。这个结尾,避开了朋友的问话,另外描写一种景物,所以说是宕出远 神。这种景物好好像同朋友的问话无关,实际上是用不回答来回答,就是说,我所关心的是 入浦的渔歌,至于穷通理我并不关心,你去问关心做官的人吧。所以这个结尾是很有含蓄的 (三)放开一步。如杜甫《画鹰》,“何当击凡乌,毛血洒平芜”,这首诗是写画上的鹰,那自 然不会飞出去搏击凡鸟。作者的笔转一下,把画上的鹰当作真的鹰,所以那样结尾 诗之起承转合章法,古今体本无殊异。古体不拘对偶,依其自然之音节,可以直抒胸臆。 虽有字法、句法,然烹炼求工者无多。今体则有一定之格式,谋篇用字,遣词造句,非烹炼 无以得工。故今体诗不若古诗之高远浑厚。而【诗法家数】又云:「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 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有实接,有虚接,承接之间, 开与合相关,反与正相依,顺与逆相应,一呼一吸,宫商自谐。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 平直叙起,从容承之为是。至于宛转变化之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
- 6 - ——王翰《凉州词》 这里的第三句是否定语气,第四句是感叹语气。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这里的第四句是疑问语气。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过阴山。 ——王昌龄《出塞》 这里的最后两句是一个条件复句,有很强的议论色彩。 这几首诗的前两句都是诗人对具体意象的静态描绘,这种描绘是比较客观的,虽然其 物象中也有主体的“意”的色彩,但这里的“意”是与物象融为一体的。然而,如果全诗总 是停留在客观的、静态的描绘上,那么诗必然是单薄的、平面化的。所以,在诗的后两句中 (有些绝句从第二句已开始),诗人主观是感兴便流动起来,超越出来,向纵深处开掘,从 而使全诗具有了立体感、穿透力。这里语气和句式的变化只是从客观描绘转入主体抒发所凭 借的手段。当从客观描绘转入主观感情的直接抒发时,疑问、否定、感叹的语气比肯定的陈 述的语气更带有议论性、超越性,更能接近人的内心。 我们所揭示的唐代绝句在结构上的特征只是表层结构,更深的结构正在于这种主体寓意 的超越性。超越到一定高度,便触及哲理。如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的极限和哲学的极限是同一个境界。愈是诗的,愈是哲学的;愈是哲学的,愈是诗的。 这种哲学的超越是主体对现实生活、人生命运所作的宏观思考和审美把握,是作品的艺术生 命力之所在。唐诗在结构上的特征为作者主体寓意的超越提供了条件,从而使唐代绝句作 一种是以景结情;一种是以情结尾。 这里指出三种结尾:(一)就题目收住。如张说《幽州夜饮》,一结用“边城”来结“幽 州”,用“夜饮”来结“恩遇”,就题目收住。不过像“恩遇深”的话,也反映了消极的忠君 思想。(二)宕出远神。如王维《酬张少府》,“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这首诗是写隐居 生活,所以上文说“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在这种生括中,他的朋友要向他问穷通得 失的道理,对一个隐居的人说来,他已不关心个人的穷通得失,所以并不回答,只指点给朋 友听,“渔歌入浦深”。这个结尾,避开了朋友的问话,另外描写一种景物,所以说是宕出远 神。这种景物好好像同朋友的问话无关,实际上是用不回答来回答,就是说,我所关心的是 入浦的渔歌,至于穷通理我并不关心,你去问关心做官的人吧。所以这个结尾是很有含蓄的。 (三)放开一步。如杜甫《画鹰》,“何当击凡乌,毛血洒平芜”,这首诗是写画上的鹰,那自 然不会飞出去搏击凡鸟。作者的笔转一下,把画上的鹰当作真的鹰,所以那样结尾。 诗之起承转合章法,古今体本无殊异。古体不拘对偶,依其自然之音节,可以直抒胸臆。 虽有字法、句法,然烹炼求工者无多。今体则有一定之格式,谋篇用字,遣词造句,非烹炼 无以得工。故今体诗不若古诗之高远浑厚。而【诗法家数】又云:「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 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有实接,有虚接,承接之间, 开与合相关,反与正相依,顺与逆相应,一呼一吸,宫商自谐。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 平直叙起,从容承之为是。至于宛转变化之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
如顺流之舟矣」。以下再摘数则历来各家之论章法,藉供参考。 又绝诗之章法,大都以第三句为转,而第四句结之。然如李白之【苏台怀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壮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衹今唯有鹧鸪飞。 此所谓三一格之写法,乃是于第四句转而带结,并引出怀古之题意,亦属一例也 二:绝句的意境 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象和生活图景与表现的思想情感和 哲思理念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如优秀的绘画作品,渗透着画家的感情,使画面 呈现出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诗情画意的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宛似经过”、“如可步 入”以及足以恰情励志的艺术图景,即为绘画的意境。那么,唐诗的意境是如何呈现呢?现 举例试析。 柳宗元的五绝《江雪》被人称为创造意境的奇绝之作,“二十字可作二十层,却是一片, 故奇。”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人运用白描手法,创造出一种奇绝意境,给人以强烈的感染。诗人的主旨,意在巧妙 曲折地反映自己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其意不留痕迹地蕴含于所描 绘的景象之中。漫天大雪覆盖大地,那么多的山,那么多的路,竞没有一鸟一人之踪影。“千 山”“万径”,广阔无限,而一“绝”一“灭”又无限阴沉、凄凉、孤寂。寒气笼罩又正下着 大雪的江中,竟有一只孤舟,一位披蓑顶笠的老翁,任凭周围环境严酷,坚持着自己能做的 工作。静中见动,又“孤”且“独”更增添沉寂淸冷气氛。诗人用暗示象征手段将自己愈挫 愈坚的正气意志完全融含于雪压孤舟的白描之中,其奇绝意境天然而成 苏的五绝《汾上惊秋》则用另一种方法创造意境: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汾河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诗人用情景相生、情景“互藏其宅”的方法创造意境,艺术地表达自己的情意。首句从 景写起,次句由景到叙事,三句由叙事写到心情,最后以景语作结。前两句侧重写景,皆写 那些能够表达感情的景物,后两句以情为主,又不空泛抒情。前后各有侧重,但又“互藏其 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尤其收句,以景结情,更显含蓄有深味。此诗寒意之景与烦愁 之情水乳交融的意境,浑然纸上,如画彰目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最善于用夸张的手段创造意境,脍炙人口的七绝《早发白帝城》 人称神品、绝唱,意境优美,情感饱满,浑然天成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7 - 如顺流之舟矣」。以下再摘数则历来各家之论章法,藉供参考。 又绝诗之章法,大都以第三句为转,而第四句结之。然如李白之【苏台怀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壮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祇今唯有鹧鸪飞。 此所谓三一格之写法,乃是于第四句转而带结,并引出怀古之题意,亦属一例也。 二:绝句的意境 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象和生活图景与表现的思想情感和 哲思理念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如优秀的绘画作品,渗透着画家的感情,使画面 呈现出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诗情画意的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宛似经过”、“如可步 入”以及足以怡情励志的艺术图景,即为绘画的意境。那么,唐诗的意境是如何呈现呢?现 举例试析。 柳宗元的五绝《江雪》被人称为创造意境的奇绝之作,“二十字可作二十层,却是一片, 故奇。”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人运用白描手法,创造出一种奇绝意境,给人以强烈的感染。诗人的主旨,意在巧妙 曲折地反映自己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其意不留痕迹地蕴含于所描 绘的景象之中。漫天大雪覆盖大地,那么多的山,那么多的路,竟没有一鸟一人之踪影。“千 山”“万径”,广阔无限,而一“绝”一“灭”又无限阴沉、凄凉、孤寂。寒气笼罩又正下着 大雪的江中,竟有一只孤舟,一位披蓑顶笠的老翁,任凭周围环境严酷,坚持着自己能做的 工作。静中见动,又“孤”且“独”更增添沉寂清冷气氛。诗人用暗示象征手段将自己愈挫 愈坚的正气意志完全融含于雪压孤舟的白描之中,其奇绝意境天然而成。 苏 的五绝《汾上惊秋》则用另一种方法创造意境: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汾河。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诗人用情景相生、情景“互藏其宅”的方法创造意境,艺术地表达自己的情意。首句从 景写起,次句由景到叙事,三句由叙事写到心情,最后以景语作结。前两句侧重写景,皆写 那些能够表达感情的景物,后两句以情为主,又不空泛抒情。前后各有侧重,但又“互藏其 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尤其收句,以景结情,更显含蓄有深味。此诗寒意之景与烦愁 之情水乳交融的意境,浑然纸上,如画彰目。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最善于用夸张的手段创造意境,脍炙人口的七绝《早发白帝城》 人称神品、绝唱,意境优美,情感饱满,浑然天成。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首句一“朝”字,点出时间,“彩云”二字映出白帝城地势之高,暗示居高顺流而下之 意。二句“千里”写路程之遥远,而“一日还”则写出舟行之迅速。一二两句写行舟瞬息千 里,若有神助。三句的“猿声”与四句的“万重山”互相映带。四句一“轻”字,复写舟行 之速。诗人的诗笔也如水势舟行,一泻直下。诗人原被流放,此时获大赦,自由欢乐的心情 溢于言表,在诗中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的情感寓于极度夸张的景物描绘之中,其畅然之意 境光彩灼灼,张扬于世。 唐诗绝句中意境优美者比比皆是,创造意境的手法也各有其妙,还有的运用点化升华法 如刘禹锡的《春词》:有的运用拟人化手法,如岑参的《题平阳郡汾桥边柳树》等等。诗离 不开意境。诗美,重在意境美。诗人之所以创造出新鲜动人的意境,重要的是因为他们有着 与众不同的独特的生活观察和体验。自己有所发现才能有所创造,才能有新的立意。大千世 界,新意无穷,只要肯于去探索,就能独辟蹊径。今日的小作家们除学习好书本知识外,必 须做生活实践的有心人,努力去创造优秀诗文! 唐人绝句中“白描诗”例析 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和彩色,后来借用、演化为一种 文学写作风格或文学写作手段,即描写事物文字简炼单纯,不加任何渲梁和烘托。白描诗即 是用白描手法写的诗。在唐诗中,白描诗是令人瞩目的一大诗族,与重彩浓抹的夸张诗、比 拟诗等竞盛竞美,相映生辉,汇成诗之大观。现随意撷取几首品味其真与美。孟浩然的五绝 《春晓》就无愧是一首朗朗上口的白描好诗,它语言精炼自然,音韵和谐婉转,读来意味无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写景诗,用白描手法把寻常话语点缀入诗,不假雕琢,不尚工巧,风味独特。诗的 突出特点是,先构思“不觉”之图景来凸现“觉”的真意,寓“觉”于“不觉”之中。后抓 住春夜这一特定时辰,在“觉”中写“不觉”,从而突现“觉”。尤其未句“花落知多少”, 情致横溢:美好的春天是该珍惜啊!诗小含量大,意味隽永。全诗看似纯粹描写景物,好读 好懂,却滲透着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人生的慨叹!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是一首写事的白描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偶书,即随便写的诗。诗人天宝初年辞官回乡,少小离家,垂暮才归,思绪重重,感慨 而生。前两句集中写“我”的衰老,后两句集中写“童”之天真烂漫。“少小”与“老大” 相比极写时间相隔之远,“鬓毛衰”的描写为“不相识”、“笑问”作了很好的铺垫。“客从 何处来”的问话,形象地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烂漫和故乡的陌生。时间把“我”划为异乡人, 可“乡音”却牢牢拴住“我”的乡思乡情。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既自然又十分逼真,毫无
- 8 - 首句一“朝”字,点出时间,“彩云”二字映出白帝城地势之高,暗示居高顺流而下之 意。二句“千里”写路程之遥远,而“一日还”则写出舟行之迅速。一二两句写行舟瞬息千 里,若有神助。三句的“猿声”与四句的“万重山”互相映带。四句一“轻”字,复写舟行 之速。诗人的诗笔也如水势舟行,一泻直下。诗人原被流放,此时获大赦,自由欢乐的心情 溢于言表,在诗中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的情感寓于极度夸张的景物描绘之中,其畅然之意 境光彩灼灼,张扬于世。 唐诗绝句中意境优美者比比皆是,创造意境的手法也各有其妙,还有的运用点化升华法, 如刘禹锡的《春词》;有的运用拟人化手法,如岑参的《题平阳郡汾桥边柳树》等等。诗离 不开意境。诗美,重在意境美。诗人之所以创造出新鲜动人的意境,重要的是因为他们有着 与众不同的独特的生活观察和体验。自己有所发现才能有所创造,才能有新的立意。大千世 界,新意无穷,只要肯于去探索,就能独辟蹊径。今日的小作家们除学习好书本知识外,必 须做生活实践的有心人,努力去创造优秀诗文! 唐人绝句中“白描诗”例析 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和彩色,后来借用、演化为一种 文学写作风格或文学写作手段,即描写事物文字简炼单纯,不加任何渲梁和烘托。白描诗即 是用白描手法写的诗。在唐诗中,白描诗是令人瞩目的一大诗族,与重彩浓抹的夸张诗、比 拟诗等竞盛竞美,相映生辉,汇成诗之大观。现随意撷取几首品味其真与美。孟浩然的五绝 《春晓》就无愧是一首朗朗上口的白描好诗,它语言精炼自然,音韵和谐婉转,读来意味无 穷: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写景诗,用白描手法把寻常话语点缀入诗,不假雕琢,不尚工巧,风味独特。诗的 突出特点是,先构思“不觉”之图景来凸现“觉”的真意,寓“觉”于“不觉”之中。后抓 住春夜这一特定时辰,在“觉”中写“不觉”,从而突现“觉”。尤其未句“花落知多少”, 情致横溢:美好的春天是该珍惜啊!诗小含量大,意味隽永。全诗看似纯粹描写景物,好读 好懂,却渗透着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人生的慨叹!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是一首写事的白描 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偶书,即随便写的诗。诗人天宝初年辞官回乡,少小离家,垂暮才归,思绪重重,感慨 而生。前两句集中写“我”的衰老,后两句集中写“童”之天真烂漫。“少小”与“老大” 相比极写时间相隔之远,“鬓毛衰”的描写为“不相识”、“笑问”作了很好 的铺垫。“客从 何处来”的问话,形象地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烂漫和故乡的陌生。时间把“我”划为异乡人, 可“乡音”却牢牢拴住“我”的乡思乡情。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既自然又十分逼真,毫无
雕琢,却胜似雕琢 《枫桥夜泊》可算是脍炙人口的白描名作: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塞山寺,夜半歌声到客船。 张继的这首七绝之所以成为名作,是因为它宏大开阔且整体相融,具有大手笔风采。诗 体清迥,不雕不饰,读来却形象生动,宛若图画展现眼前。诗作把形象、色彩、音响交织融 汇,而且所写景物的远近、明暗、位置、层次又十分巧妙和谐。夜泊旅人的心情也与诗景融 成一体,天衣无缝。从景物层次上看,远处是秋夜的霜天,无边的残月,啼叫的栖鸦;近处 是江畔的枫树,渔舟的火光,桥下夜泊的客船。远与近,宏观与微观交融和谐。从景物色彩 上看,有霜天残月,有江枫渔火,冷色与暖色分别交织在树、桥、舟、寺的阴影之中,使色 彩呈现出或明或暗的景观。这夜泊的特有气氛,已使旅客产生孤寂之感,而震荡天宇的“夜 半钟声”’,更给旅客增添了满怀愁绪。诗作用纯然无饰的白描手法把景物、色彩、音响与游 人的心情,揉合为一体,足见诗人艺术造诣之高超。此诗大可证明,白描手法在诗歌创作中 运用的广度与深度。 从以上三首诗可以看出:白描诗“看似平常却奇倔”,不事雕琢,胜似雕琢,不意渲染, 胜似渲染:“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诗人用看得见、摸得着、闻 得到的事物和景象蕴含深挚的情意,用直白的描写直通曲幽的意境。诗人善于运用语言,深 得用字、组句、结构诗章的准、巧、妙之真谛。可见,诗人以真情挚意专注于其种事物,充 分调用所把握的文字挥写诗章,白描手法也会大获成功 三:绝句的表现手法 我们主要研究夸张、假设、对比、双关、反问这几种技巧 在古典诗词的创作中,夸张是很常见的艺术技巧之一。所谓夸张,其实就是夸大 诗人把生活中不会有或者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经过艺术加工、夸大后搬进作品里,以表达自 己的思想感情。最善于使用夸张手法的,当然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李白。他在他的长诗《将 进酒》里通篇使用夸张的手法,使全诗高潮迭起,气势一贯到底。一开头他就说“黄河之水 天上来”,接着又讲头发是“朝如青丝”,暮已成雪。喝酒的时候,是“会须一饮三百杯” 而且还信誓旦旦地说“惟有饮者留其名”。最后干脆将“五花马、千金裘”都去换了美酒 从而来销去“万古愁”。从头至尾,夸张是其主要的手段,使得全诗气势高涨不衰。 在另外一首作品《望庐山瀑布》里,作者也采取了夸张的手法。“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夸张之笔,把瀑布的神采表现的淋漓尽致 同样,夸张也是一种修辞的手法。几乎除了赋的手法以外,其它的写作技巧都同时 也是修辞手法,这一点我们需要认真的加以区别和认识。例如李白的长篇古风《梦游天姆吟 留别》开头部分也采用了夸张的办法,他说“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就是 种修辞手法。因为后面的浪漫联想基本都是采用了赋体的办法,夸张不是这首作品的主要 手段 浪漫主义诗人喜欢用夸张的手法,现实主义诗人也一样会用夸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例如李绅的《悯农》其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 9 - 雕琢,却胜似雕琢。 《枫桥夜泊》可算是脍炙人口的白描名作: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塞山寺,夜半歌声到客船。 张继的这首七绝之所以成为名作,是因为它宏大开阔且整体相融,具有大手笔风采。诗 体清迥,不雕不饰,读来却形象生动,宛若图画展现眼前。诗作把形象、色彩、音响交织融 汇,而且所写景物的远近、明暗、位置、层次又十分巧妙和谐。夜泊旅人的心情也与诗景融 成一体,天衣无缝。从景物层次上看,远处是秋夜的霜天,无边的残月,啼叫的栖鸦;近处 是江畔的枫树,渔舟的火光,桥下夜泊的客船。远与近,宏观与微观交融和谐。从景物色彩 上看,有霜天残月,有江枫渔火,冷色与暖色分别交织在树、桥、舟、寺的阴影之中,使色 彩呈现出或明或暗的景观。这夜泊的特有气氛,已使旅客产生孤寂之感,而震荡天宇的“夜 半钟声”,更给旅客增添了满怀愁绪。诗作用纯然无饰的白描手法把景物、色彩、音响与游 人的心情,揉合为一体,足见诗人艺术造诣之高超。此诗大可证明,白描手法在诗歌创作中 运用的广度与深度。 从以上三首诗可以看出:白描诗“看似平常却奇倔”,不事雕琢,胜似雕琢,不意渲染, 胜似渲染;“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诗人用看得见、摸得着、闻 得到的事物和景象蕴含深挚的情意,用直白的描写直通曲幽的意境。诗人善于运用语言,深 得用字、组句、结构诗章的准、巧、妙之真谛。可见,诗人以真情挚意专注于其种事物,充 分调用所把握的文字挥写诗章,白描手法也会大获成功。 三:绝句的表现手法 我们主要研究夸张、假设、对比、双关、反问这几种技巧。 在古典诗词的创作中,夸张是很常见的艺术技巧之一。所谓夸张,其实就是夸大。 诗人把生活中不会有或者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经过艺术加工、夸大后搬进作品里,以表达自 己的思想感情。最善于使用夸张手法的,当然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李白。他在他的长诗《将 进酒》里通篇使用夸张的手法,使全诗高潮迭起,气势一贯到底。一开头他就说“黄河之水 天上来”,接着又讲头发是“朝如青丝”,暮已成雪。喝酒的时候,是“会须一饮三百杯”, 而且还信誓旦旦地说“惟有饮者留其名”。最后干脆将“五花马、千金裘”都去换了美酒, 从而来销去“万古愁”。从头至尾,夸张是其主要的手段,使得全诗气势高涨不衰。 在另外一首作品《望庐山瀑布》里,作者也采取了夸张的手法。“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夸张之笔,把瀑布的神采表现的淋漓尽致。 同样,夸张也是一种修辞的手法。几乎除了赋的手法以外,其它的写作技巧都同时 也是修辞手法,这一点我们需要认真的加以区别和认识。例如李白的长篇古风《梦游天姆吟 留别》开头部分也采用了夸张的办法,他说“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就是 一种修辞手法。因为后面的浪漫联想基本都是采用了赋体的办法,夸张不是这首作品的主要 手段。 浪漫主义诗人喜欢用夸张的手法,现实主义诗人也一样会用夸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例如李绅的《悯农》其二: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在诗里,春天种的一粒粟,到了秋天竟然可以收获万颗子。这样的高产比60年代我 们的浮夸风、放卫星还要严重。但这是诗歌,是艺术,我们就不觉得奇怪了。那四海没有闲 田的说法也不准确,至少是不可靠的,因为没有人去统计过。但在诗里,这些都是允许的。 有时为了使诗歌产生出奇的效果,作者会采用假设的办法。所谓假设,就是,就是 假装事物是这样的或者不是那样的,以此来推论出一种结果,让推出来的结果替诗人说话。 前面我们在《读诗与欣赏》一章里已经举杜牧的《赤壁》为例来说明过。有时,假设可以产 生很好的趣味性,这在苏轼的《听琴诗》里可以看到。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首诗作者就采取了假设的手法。作者先装糊涂,就好象自己真的不懂琴这种乐器 及其发声的原理,于是做了两个假设,生趣昂然 闺怨诗里也有类似的假设技巧,例如李益的《江南曲》就是这样的典范。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因为自己嫁的丈夫不能长期陪伴在身边,诗中的女主人公生有怨言,于是做了个假 设:早知道潮水是有信的,不如嫁给弄潮儿。其实这真的就是一个假设而已,即使她事先知 道了个中的道理,也不会真的去嫁给弄潮儿 对比也是常见的创作技巧之一。所谓对比,就是把两个相类或相近的事物或现象并 列地摆在一起,作者并不直接地加以褒贬,而是用强烈的对比所形成的反差效果来抒发感慨 使其意义自现。例如刘禹锡的《乌衣巷》就采用了这样的手法。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在这里只写了乌衣巷现在的情景,前两句用“野草花”和“夕阳斜”来写那里 现在的衰败,而后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一景象,来直接写出时世变迁 的结果,来抒发时过境迁、人世变换的感慨。作者虽然没有写出当时乌衣巷的繁华,但是我 们可以从历史的资料里获知当时的繁华景象,两相一对照,其感慨自明。 同样,在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里也用了对比的手法: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过去寻常见、几度闻的李龟年大乐师,按现在的说法也是演艺届的大腕了。而今经 过了安史之乱,杜甫和他再次相逢时,已经是落花时节。前后对比的结果,使得反差极其强 烈 双关也是很容易产生艺术效果的写作技巧。所谓双关,就是利用事物的双重性,表 面上说一种事物,实际上却暗示着另外的一种事物,使其产生表达主题的客观效果。双关的 使用往往和比喻分不开。例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后面的六句句句是双关,既说蝉,也 说自己。咏物诗里更是经常采用双关的手法。在描摹对象的时候,往往是叙述。而在揭示主 题抒发议论的时候,更多地采用双关。杜秋娘的《金缕衣》就是典型的双关写法: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这首诗的字面意思是写惜花,实际是在劝慰读者惜人。 反问同样是常用的写作手法。反问的特点是表面上是问,实际是把答案藏在了问话 之中。李商隐的《瑶池》就是很好的反问写法的例子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 10 - 在诗里,春天种的一粒粟,到了秋天竟然可以收获万颗子。这样的高产比 60 年代我 们的浮夸风、放卫星还要严重。但这是诗歌,是艺术,我们就不觉得奇怪了。那四海没有闲 田的说法也不准确,至少是不可靠的,因为没有人去统计过。但在诗里,这些都是允许的。 有时为了使诗歌产生出奇的效果,作者会采用假设的办法。所谓假设,就是,就是 假装事物是这样的或者不是那样的,以此来推论出一种结果,让推出来的结果替诗人说话。 前面我们在《读诗与欣赏》一章里已经举杜牧的《赤壁》为例来说明过。有时,假设可以产 生很好的趣味性,这在苏轼的《听琴诗》里可以看到。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首诗作者就采取了假设的手法。作者先装糊涂,就好象自己真的不懂琴这种乐器 及其发声的原理,于是做了两个假设,生趣昂然。 闺怨诗里也有类似的假设技巧,例如李益的《江南曲》就是这样的典范。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因为自己嫁的丈夫不能长期陪伴在身边,诗中的女主人公生有怨言,于是做了个假 设:早知道潮水是有信的,不如嫁给弄潮儿。其实这真的就是一个假设而已,即使她事先知 道了个中的道理,也不会真的去嫁给弄潮儿。 对比也是常见的创作技巧之一。所谓对比,就是把两个相类或相近的事物或现象并 列地摆在一起,作者并不直接地加以褒贬,而是用强烈的对比所形成的反差效果来抒发感慨, 使其意义自现。例如刘禹锡的《乌衣巷》就采用了这样的手法。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在这里只写了乌衣巷现在的情景,前两句用“野草花”和“夕阳斜”来写那里 现在的衰败,而后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一景象,来直接写出时世变迁 的结果,来抒发时过境迁、人世变换的感慨。作者虽然没有写出当时乌衣巷的繁华,但是我 们可以从历史的资料里获知当时的繁华景象,两相一对照,其感慨自明。 同样,在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里也用了对比的手法: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过去寻常见、几度闻的李龟年大乐师,按现在的说法也是演艺届的大腕了。而今经 过了安史之乱,杜甫和他再次相逢时,已经是落花时节。前后对比的结果,使得反差极其强 烈。 双关也是很容易产生艺术效果的写作技巧。所谓双关,就是利用事物的双重性,表 面上说一种事物,实际上却暗示着另外的一种事物,使其产生表达主题的客观效果。双关的 使用往往和比喻分不开。例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后面的六句句句是双关,既说蝉,也 说自己。咏物诗里更是经常采用双关的手法。在描摹对象的时候,往往是叙述。而在揭示主 题抒发议论的时候,更多地采用双关。杜秋娘的《金缕衣》就是典型的双关写法: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这首诗的字面意思是写惜花,实际是在劝慰读者惜人。 反问同样是常用的写作手法。反问的特点是表面上是问,实际是把答案藏在了问话 之中。李商隐的《瑶池》就是很好的反问写法的例子。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