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欣赏 蝉 虞世南 垂綾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注释】:①綾rui:指帽子或旗杆上的缨子,又指帽子系好后挂在颔下的部分,蝉的嘴像挂在颔下 的帽带。綾(rui):结冠(帽)的两条带子叫缨,缨在颔han)下打结,余下的两段叫綾。因为綾是下 垂的,所以诗中称“垂綾”。饮清露:古人以为蝉是饮露为生的(其实它吸树汁)。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 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 合点。垂綾,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蝉用细嘴吮 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髙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淸廉。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 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诗的最后评点 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些诗句的 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 响亮,声名远播。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 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实际上,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夫子自道 首句“垂矮饮清露”,“諉”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 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綏”。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髙饮露,故说“饮清露”。这 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矮”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 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 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綾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 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 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 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 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 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 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 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 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 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 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 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 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 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 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 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 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 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 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刘学锴)
- 1 - 唐诗欣赏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注释】:①緌 ruí:指帽子或旗杆上的缨子,又指帽子系好后挂在颔下的部分,蝉的嘴像挂在颔下 的帽带。緌(ruí):结冠(帽)的两条带子叫缨,缨在颔(hàn)下打结,余下的两段叫緌。因为緌是下 垂的,所以诗中称“垂緌”。饮清露:古人以为蝉是饮露为生的(其实它吸树汁)。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 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 合点。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蝉用细嘴吮 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 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诗的最后评点 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些诗句的 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 响亮,声名远播。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 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实际上,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夫子自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 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 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 “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 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 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 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 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 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 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 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 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 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 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 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 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 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 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 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 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 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 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 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刘学锴)
《自君之出矣》由孝武帝刘骏始创,诗云:“自君之出矣,金翠暗无精。思君如日月,回 环昼夜生。” 当举刘骏为第一。思君回环,如日月回环:如日月回环,而昼夜回环。如钱钟书在,必曰 思念难摹之况,即以空间之物象之,又因以时间绵延申状之,非日月昼夜不得其微。拟象生 象,巧思谁逾:状象寄感,始焉极焉? 唯张九龄诗。《自君之出矣》:“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钟惺《唐诗归》:“从‘满’字生出‘减’字,妙想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十九:“巧思全在‘满’字生出。” 李瑛《诗法易简录》:“若直言消减容光,便平直少味,借满月以写之,新颖绝伦。其 思路之巧,全在一‘满’字。” 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语工意刻,此题得此作,真足超前绝后。” 本拟讥其等爱拈佳字,然张诗实妙。词意情韵俱佳,止恨清辉减尽又复满,是夜夜短于昼 夜也,实不如刘诗浑然天成,绵迢无限:然刘诗又实过于质简,竟不抒“消减容光”之情貌, 几弃文人之一宝。刘为帝王,故张气象;张称贤相,既伸雅适,是其别乎? 自谓后世将继推张作“超前绝后”无疑,独为一钩沉耳。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赏析] 这首五言绝句是诗人借独坐敬亭山的情趣,将自己的孤独与寂寞感情寄寓于大自然的 怀抱中 这首小诗写得很特别。诗的前两句,看似写眼前鸟飞云去之景,实则是巧妙地以动衬 静,烘托岀诗人心灵的孤寂。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的时间之长,进而勾画出 他“独坐”出神的静态形象。这里又似乎隐含着诗人已厌倦了其他人事的感触。《诗法易简 录》评此诗道:“首二句已给出‘独坐’之神理,三四句偏不从独处写,偏曰‘相看两不厌’, 从不独写出‘独’字,倍觉警妙异常。”宋顾乐评此诗说;“命意之高不待言,气格亦内外具 作,五绝中有数之作。”这些都道出了此诗的妙处。 这首诗淡雅恬静的小诗之所以感人,还在于让读者感受到人有情,山亦有情,诗人将 思想情感与自然景物高度融合,创造出“触物起情”的审美意境,引人无限联想
- 2 - 《自君之出矣》由孝武帝刘骏始创,诗云:“自君之出矣,金翠暗无精。思君如日月,回 环昼夜生。” 当举刘骏为第一。思君回环,如日月回环;如日月回环,而昼夜回环。如钱钟书在,必曰: 思念难摹之况,即以空间之物象之,又因以时间绵延申状之,非日月昼夜不得其微。拟象生 象,巧思谁逾;状象寄感,始焉极焉? 唯张九龄诗。《自君之出矣》:“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钟惺《唐诗归》:“从‘满’字生出‘减’字,妙想。”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十九:“巧思全在‘满’字生出。” 李瑛《诗法易简录》:“若直言消减容光,便平直少味,借满月以写之,新颖绝伦。其 思路之巧,全在一‘满’字。” 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语工意刻,此题得此作,真足超前绝后。” 本拟讥其等爱拈佳字,然张诗实妙。词意情韵俱佳,止恨清辉减尽又复满,是夜夜短于昼 夜也,实不如刘诗浑然天成,绵迢无限;然刘诗又实过于质简,竟不抒“消减容光”之情貌, 几弃文人之一宝。刘为帝王,故张气象;张称贤相,既伸雅适,是其别乎? 自谓后世将继推张作“超前绝后”无疑,独为一钩沉耳。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赏析] 这首五言绝句是诗人借独坐敬亭山的情趣,将自己的孤独与寂寞感情寄寓于大自然的 怀抱中。 这首小诗写得很特别。诗的前两句,看似写眼前鸟飞云去之景,实则是巧妙地以动衬 静,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寂。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的时间之长,进而勾画出 他“独坐”出神的静态形象。这里又似乎隐含着诗人已厌倦了其他人事的感触。《诗法易简 录》评此诗道:“首二句已给出‘独坐’之神理,三四句偏不从独处写,偏曰‘相看两不厌’, 从不独写出‘独’字,倍觉警妙异常。”宋顾乐评此诗说;“命意之高不待言,气格亦内外具 作,五绝中有数之作。”这些都道出了此诗的妙处。 这首诗淡雅恬静的小诗之所以感人,还在于让读者感受到人有情,山亦有情,诗人将 思想情感与自然景物高度融合,创造出“触物起情”的审美意境,引人无限联想
刘采春《啰顷曲六首(其一、其三、其四)》鉴赏 啰喷曲六首(其一、其三、其四) 刘采春 不喜秦淮水,生僧江上船。 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 其三 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 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 其四 那年离别日,只道住桐庐。 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 据晚唐范摅《云溪友议》记述,刘采春是中唐时的一位女伶,擅长演唐代流行的参军 戏。元稹曾有一首《赠刘采春》诗,赞美她“言词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徊秀媚多”,“选词能 唱《望夫歌》”。《望夫歌》就是《啰啧曲》。方以智《通雅》卷二十九《乐曲》云:“啰喷犹 来罗。”“来罗”有盼望远行人回来之意。据说,“采春一唱是曲,闺妇、行人莫不涟泣”,可 见当时此曲歌唱和流行的情况。 《全唐诗》录《啰顷曲》六首,以刘采春为作者,而元稹诗中只说她“能唱”,《云溪 友议》则说“采春所唱一百二十首,皆当代才子所作”,接着举引了她所唱的歌词七首,其 中六首五言的与《全唐诗》所录相同,另一首七言的却是贞元年间诗人于鹄的《江南曲》 因此,这《啰喷曲》虽是刘采春所唱,却不一定是她所作。胡应麟《诗薮》指出六首中的“四 首,工甚,非晚唐调”,并说:“今系采春,非也。”此曲的作者是谁,不妨存疑,值得提出 的是此曲在佳作如林的唐代诗坛上赢得了诗评家的推重。管世铭在《读雪山房唐诗钞》中说: “司空曙之‘知有前期在’、金昌绪之‘打起黄莺儿’、……刘采春所歌之‘不喜秦淮水 盖嘉运所进之‘北斗七星高’,或天真烂漫,或寄意深微,虽使王维、李白为之,未能远过。” 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中更称此曲为“天下之奇作”。这类当时民间流行的小唱,在文人 诗篇之外,确实另有风貌,一帜别树,以浓厚的民间气息,给人以新奇之感。其写作特色是: 直叙其事,直表其意,直抒其情,在语言上脱口而出,不事雕琢,在手法上纯用白描,全无 烘托,而自饶姿韵,风味可掬,有司空图《诗品》所说的“不取诸邻”“着手成春”之妙
- 3 - 刘采春《啰唝曲六首(其一、其三、其四)》鉴赏 啰唝曲六首(其一、其三、其四) 刘采春 其一 不喜秦淮水, 生憎江上船。 载儿夫婿去, 经岁又经年。 其三 莫作商人妇, 金钗当卜钱。 朝朝江口望, 错认几人船。 其四 那年离别日, 只道住桐庐。 桐庐人不见, 今得广州书。 据晚唐范摅《云溪友议》记述,刘采春是中唐时的一位女伶,擅长演唐代流行的参军 戏。元稹曾有一首《赠刘采春》诗,赞美她“言词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徊秀媚多”,“选词能 唱《望夫歌》”。《望夫歌》就是《啰唝曲》。方以智《通雅》卷二十九《乐曲》云:“啰唝犹 来罗。”“来罗”有盼望远行人回来之意。据说,“采春一唱是曲,闺妇、行人莫不涟泣”,可 见当时此曲歌唱和流行的情况。 《全唐诗》录《啰唝曲》六首,以刘采春为作者,而元稹诗中只说她“能唱”,《云溪 友议》则说“采春所唱一百二十首,皆当代才子所作”,接着举引了她所唱的歌词七首,其 中六首五言的与《全唐诗》所录相同,另一首七言的却是贞元年间诗人于鹄的《江南曲》。 因此,这《啰唝曲》虽是刘采春所唱,却不一定是她所作。胡应麟《诗薮》指出六首中的“四 首,工甚,非晚唐调”,并说:“今系采春,非也。”此曲的作者是谁,不妨存疑,值得提出 的是此曲在佳作如林的唐代诗坛上赢得了诗评家的推重。管世铭在《读雪山房唐诗钞》中说: “司空曙之‘知有前期在’、金昌绪之‘打起黄莺儿’、……刘采春所歌之‘不喜秦淮水’、 盖嘉运所进之‘北斗七星高’,或天真烂漫,或寄意深微,虽使王维、李白为之,未能远过。” 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中更称此曲为“天下之奇作”。这类当时民间流行的小唱,在文人 诗篇之外,确实另有风貌,一帜别树,以浓厚的民间气息,给人以新奇之感。其写作特色是: 直叙其事,直表其意,直抒其情,在语言上脱口而出,不事雕琢,在手法上纯用白描,全无 烘托,而自饶姿韵,风味可掬,有司空图《诗品》所说的“不取诸邻”、“着手成春”之妙
“不喜秦淮水”一首,表达的是因长期与夫婿分别而产生的闺思。这本是一个陈旧而 常见的题材,但它却于陈中见新,常中见奇,把想入非非的念头、憨态横生的口语写入诗篇, 使人读诗如见人。这位少妇在独处空闺、百无聊赖之际,想到夫婿的离去,一会怨水,一会 恨船,既说“不喜”,又说“生憎”:想到离别之久,已说“经岁”,再说“经年”,好象是胡 思乱想,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但却情真意切,生动地传出了闺中少妇的“天真烂漫”的神 态,正如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所评:“‘不喜’、‘生憎’、‘经岁’、‘经年',重复可笑, 的是儿女子口角。”应当说,把离恨转嫁给水和船的作品并非绝无仅有,例如晁补之在一首 《忆少年》词中曾怨“无情画舸”,刘长卿在一首《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诗中也抱怨“江 春不肯留行客”,但都不如这首诗之风韵天成,妙语生姿。 “莫作商人妇”一首,写因盼归不归而产生的怨情,也就是李益《江南曲》“嫁得瞿 塘贾,朝朝误妾期”的意思。前一首怨水恨船,当然并不是真正怨恨所注,到这一首才点出 真正怨恨的对象原来是她的夫婿,而夫婿之可怨恨,因为他是白居易《琵琶行》中所说的“重 利轻别离”的商人。商人去后,自然盼其归来,而又不知归期何日,就只有求助于占卜。前 面提到《云溪友议》所举刘采春的唱词中有一首于鹄的《江南曲》,后两句是“众中不敢分 明语,暗掷金钱卜远人”,也写占卜归期。这里用金钗代替金钱,想必为了取用便利,可见 其占卜之勤。而由于归期无定,就又抱着随时会突然归来的希望,所以在占卜的同时,还不 免要“朝朝江口望”。但望了又望,带来的只是失望,得到的只是“错认几人船”的结果 温庭筠《望江南》词“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 洲”,柳永《八声甘州》词“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也都是写错认船。 但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更朴素,更真切。从全诗看,这位少妇既以金钗权当卜钱,又朝朝江 口守望,足以说明其望归之切、期待之久,而错认船后的失望之深也就可想而知了 “那年离别日”一首,写夫婿逐利而去,行踪无定。张潮有首《江南行》:“茨菰叶烂 别西湾,莲子花开犹未还。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所写情事,与这首诗所写 有相似之处。“朝朝江口望”,一心望夫婿归来,而不料愈行愈远。这正是望而终于失望的原 因,正是每次盼到船来以为是夫婿的归船、却总是空欢喜一场的原因。正如李鍈在《诗法易 简录》中所分析:“桐庐已无归期。今在广州,去家益远,归期益无日矣。只淡淡叙事,而 深情无尽。”长期分离,已经够痛苦了:加上归期难卜,就更痛苦;再加以行踪无定,愈行 愈远,是痛苦上又加痛苦。在这情况下,诗中人只有空闺长守,一任流年似水,青春空负, 因而接着在下一首诗中不禁发出“昨日胜今日,今年老去年。黄河清有日,白发黑无缘”的 近乎绝望的悲叹了
- 4 - “不喜秦淮水”一首,表达的是因长期与夫婿分别而产生的闺思。这本是一个陈旧而 常见的题材,但它却于陈中见新,常中见奇,把想入非非的念头、憨态横生的口语写入诗篇, 使人读诗如见人。这位少妇在独处空闺、百无聊赖之际,想到夫婿的离去,一会怨水,一会 恨船,既说“不喜”,又说“生憎”;想到离别之久,已说“经岁”,再说“经年”,好象是胡 思乱想,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但却情真意切,生动地传出了闺中少妇的“天真烂漫”的神 态,正如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所评:“‘不喜’、‘生憎’、‘经岁’、‘经年’,重复可笑, 的是儿女子口角。”应当说,把离恨转嫁给水和船的作品并非绝无仅有,例如晁补之在一首 《忆少年》词中曾怨“无情画舸”,刘长卿在一首《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诗中也抱怨“江 春不肯留行客”,但都不如这首诗之风韵天成,妙语生姿。 “莫作商人妇”一首,写因盼归不归而产生的怨情,也就是李益《江南曲》“嫁得瞿 塘贾,朝朝误妾期”的意思。前一首怨水恨船,当然并不是真正怨恨所注,到这一首才点出 真正怨恨的对象原来是她的夫婿,而夫婿之可怨恨,因为他是白居易《琵琶行》中所说的“重 利轻别离”的商人。商人去后,自然盼其归来,而又不知归期何日,就只有求助于占卜。前 面提到《云溪友议》所举刘采春的唱词中有一首于鹄的《江南曲》,后两句是“众中不敢分 明语,暗掷金钱卜远人”,也写占卜归期。这里用金钗代替金钱,想必为了取用便利,可见 其占卜之勤。而由于归期无定,就又抱着随时会突然归来的希望,所以在占卜的同时,还不 免要“朝朝江口望”。但望了又望,带来的只是失望,得到的只是“错认几人船”的结果。 温庭筠《望江南》词“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 洲”,柳永《八声甘州》词“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也都是写错认船。 但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更朴素,更真切。从全诗看,这位少妇既以金钗权当卜钱,又朝朝江 口守望,足以说明其望归之切、期待之久,而错认船后的失望之深也就可想而知了。 “那年离别日”一首,写夫婿逐利而去,行踪无定。张潮有首《江南行》:“茨菰叶烂 别西湾,莲子花开犹未还。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所写情事,与这首诗所写 有相似之处。“朝朝江口望”,一心望夫婿归来,而不料愈行愈远。这正是望而终于失望的原 因,正是每次盼到船来以为是夫婿的归船、却总是空欢喜一场的原因。正如李鍈在《诗法易 简录》中所分析:“桐庐已无归期。今在广州,去家益远,归期益无日矣。只淡淡叙事,而 深情无尽。”长期分离,已经够痛苦了;加上归期难卜,就更痛苦;再加以行踪无定,愈行 愈远,是痛苦上又加痛苦。在这情况下,诗中人只有空闺长守,一任流年似水,青春空负, 因而接着在下一首诗中不禁发出“昨日胜今日,今年老去年。黄河清有日,白发黑无缘”的 近乎绝望的悲叹了
随着唐代商业的发达,嫁作商人妇的少女越来越多,因而有《啰曲》之类的作品出 现,而闺妇、行人之所以听到此曲“莫不涟泣”,正因为它写的是一个有社会意义的题材, 写出了商人家庭的矛盾和苦闷 古典文学作品赏析 悯农二首 【唐】李坤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品评】农夫春种、秋收,种一粒种,收万颗子,夸张地表现了收成的丰硕,也歌颂了 农失的辛勤劳动。如果耕种面积不广,那么即使丰收,也所获有限。可是“四海无闲田 所有能开垦、能耕种的土地都种了粮食,又都获得了好收成。这就进一步歌颂农夫用自已 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巨大财富。前三句层层铺垫,第四句突然么跌:“农夫犹饿死!”那么 农夫提供的那么多粮食到哪里去了?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品评】前两句既是对第一首的补充描写,表明那广种、丰收,都洒满农夫的汗水:又 以“汗滴”与米粒相似为契机,引出后两句:“盘中”的“粒粒”米,来自农夫的滴滴汗, 可是又有谁知道呢? 这两首诗一作《古风二首》。《唐诗纪事》卷三九载李绅曾以此诗谒吕温,温读之, 预言必为卿相。据此推测,此诗当作于早年。李锳《诗法易简录》称“此种诗纯以意胜, 不在言语之工。”其实不仅命意高卓,而且笔力简劲,构思新颖,表现有力。第一首用前 句渲染广种、丰收,满眼富足景象,第四句突然反跌,令人惊心动魄。第二首以“盘中” 映照“田间”,以粒粒饭映照滴滴汘,“谁知”一问,悲愤欲绝。用寥寥四十字概括了封建 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形象鲜明,激情喷涌,因而千百年来,传诵不衰 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 5 - 随着唐代商业的发达,嫁作商人妇的少女越来越多,因而有《啰唝曲》之类的作品出 现,而闺妇、行人之所以听到此曲“莫不涟泣”,正因为它写的是一个有社会意义的题材, 写出了商人家庭的矛盾和苦闷。 古典文学作品赏析 悯农二首 【唐】李坤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品评】农夫春种、秋收,种一粒种,收万颗子,夸张地表现了收成的丰硕,也歌 颂了 农失的辛勤劳动。如果耕种面积不广,那么即使丰收,也所获有限。可是 “四海无闲田”, 所有能开垦、能耕种的土地都种了粮食,又都获得了好收成。 这就进一步歌颂农夫用自已 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巨大财富。前三句层层铺垫,第 四句突然么跌:“农夫犹饿死!”那么, 农夫提供的那么多粮食到哪里去了?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品评】前两句既是对第一首的补充描写,表明那广种、丰收,都洒满农夫的汗水; 又 以“汗滴”与米粒相似为契机,引出后两句:“盘中”的“粒粒”米,来自 农夫的滴滴汗, 可是又有谁知道呢? 这两首诗一作《古风二首》。《唐诗纪事》卷三九载李绅曾以此诗谒吕温, 温读之, 预言必为卿相。据此推测,此诗当作于早年。李锳《诗法易简录》称 “此种诗纯以意胜, 不在言语之工。”其实不仅命意高卓,而且笔力简劲,构 思新颖,表现有力。第一首用前 三句渲染广种、丰收,满眼富足景象,第四句 突然反跌,令人惊心动魄。第二首以“盘中” 映照“田间”,以粒粒饭映照滴 滴汗,“谁知”一问,悲愤欲绝。用寥寥四十字概括了封建 社会的主要矛盾, 而形象鲜明,激情喷涌,因而千百年来,传诵不衰。 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集评】 许顗云:洪觉范…作《冷斋夜话》,有曰:“诗至李义山,为文章一厄。”仆读至此, 蹩额无语。渠再三穷诘,仆不得已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觉范日:“我解子意矣。” 即时删去。今印本犹存之,盖已前传出者。(《彦周诗话》) 杨万里云:此诗忧唐祚将衰也。(《唐诗品汇》引) 吴乔云:宋之最著者苏、黄,全失唐人一唱三叹之致,况陆放翁辈乎?但有偶然撞着 者,如明道云:“未须愁日暮,天际是轻阴。”忠厚和平,不减义山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 黄昏”矣。(《答万季埜诗问》)问曰:“唐诗六义如何?”答曰:“《风》《雅》《颂》各别,比 兴赋杂出乎其中…‘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兴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 昏’,比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赋也。”(《围炉诗话》) 朱彝尊云:言值唐家衰晚也。(《李义山诗集辑评》引) 吴昌祺云:(三四)二句似诗馀,然亦首选。宋人谓喻唐祚,亦不必也。(《删订唐诗 解》) 杨守智云:迟暮之感,沉沦之痛,触绪纷来。(《玉谿生诗笺注》引)按:《李义山诗 集辑评》朱笔评引此“触绪纷来”下有“悲凉无限”四字。此条下又有朱笔批云:“叹时无 宣帝,可致中兴,唐祚将沦也。”与上一条似非出一手,是否何焯批,亦未可定。姑附此 姚培谦云:销魂之语,不堪多诵。(《李义山诗集笺注》) 屈复云:时事遇合,俱在个中,抑扬尽致。(《玉谿生诗意》) 程梦星云:此诗当作于会昌四、五年间,时义山去河阳退居太原,来京师,过乐游 原而作是诗,盖为武宗忧也。武宗英敏特达,略似汉宣,其任德裕为相,克泽潞,取太原, 在唐季世,可谓有为,故日“夕阳无限好”也。而内宠王才人,外筑望仙台,封道士刘玄静 为学土,用其术以致身病不复自惜,识者知其不永,故义山忧之,以为“近黄昏”也。(《重 订李义山诗集笺注》) 纪昀云:百感茫茫,一时交集,谓之悲身世可,谓之忧时事亦可。下二句向来所赏 然得力处在以“向晚意不适”句倒装而入,下二句已含句下。(《玉谿生诗说》)或谓“夕阳” 二句近小词,此充类至义之尽语,要不为无见,赖起二句苍劲足相救耳。(《李义山诗集辑评》 引) 姜炳璋云:此忧年华之迟暮也。名利场中,多少征逐,回头一想,黯然销魂,天下事 大抵如此。“向晚”二字,领起全神。(《选玉豁生诗补说》)
- 6 -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集评】 许顗云:洪觉范……作《冷斋夜话》,有曰:“诗至李义山,为文章一厄。”仆读至此, 蹩额无语。渠再三穷诘,仆不得已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觉范日:“我解子意矣。” 即时删去。今印本犹存之,盖已前传出者。(《彦周诗话》) 杨万里云:此诗忧唐祚将衰也。(《唐诗品汇》引) 吴乔云:宋之最著者苏、黄,全失唐人一唱三叹之致,况陆放翁辈乎?但有偶然撞着 者,如明道云:“未须愁日暮,天际是轻阴。”忠厚和平,不减义山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 黄昏”矣。(《答万季埜诗问》)问曰:“唐诗六义如何?”答曰:“《风》《雅》《颂》各别,比 兴赋杂出乎其中……‘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兴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 昏’,比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赋也。”(《围炉诗话》) 朱彝尊云:言值唐家衰晚也。(《李义山诗集辑评》引) 吴昌祺云:(三四)二句似诗馀,然亦首选。宋人谓喻唐祚,亦不必也。(《删订唐诗 解》) 杨守智云:迟暮之感,沉沦之痛,触绪纷来。(《玉谿生诗笺注》引)按:《李义山诗 集辑评》朱笔评引此“触绪纷来”下有“悲凉无限”四字。此条下又有朱笔批云:“叹时无 宣帝,可致中兴,唐祚将沦也。”与上一条似非出一手,是否何焯批,亦未可定。姑附此。 姚培谦云:销魂之语,不堪多诵。(《李义山诗集笺注》) 屈复云:时事遇合,俱在个中,抑扬尽致。(《玉谿生诗意》) 程梦星云:此诗当作于会昌四、五年间,时义山去河阳退居太原, 来京师,过乐游 原而作是诗,盖为武宗忧也。武宗英敏特达,略似汉宣,其任德裕为相,克泽潞,取太原, 在唐季世,可谓有为,故日“夕阳无限好”也。而内宠王才人,外筑望仙台,封道士刘玄静 为学土,用其术以致身病不复自惜,识者知其不永,故义山忧之,以为“近黄昏”也。(《重 订李义山诗集笺注》) 纪昀云:百感茫茫,一时交集,谓之悲身世可,谓之忧时事亦可。下二句向来所赏, 然得力处在以“向晚意不适”句倒装而入,下二句已含句下。(《玉谿生诗说》)或谓“夕阳” 二句近小词,此充类至义之尽语,要不为无见,赖起二句苍劲足相救耳。(《李义山诗集辑评》 引) 姜炳璋云:此忧年华之迟暮也。名利场中,多少征逐,回头一想,黯然销魂,天下事 大抵如此。“向晚”二字,领起全神。(《选玉豁生诗补说》)
管世铭云:李义山《乐游原》诗,消息甚大,为绝句中所未有。(《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宋宗元云:(三四句)爱惜景光,仍收到“不适”。(《网师国唐诗笺》) 李瑛云:以末句收足“向晚”意,言外有身世迟暮之感。(《诗法易简录》) 施补华云:义山“向晩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叹老之意 极矣,然只说夕阳,并不说自己,所以为妙。五绝七绝,均须如此,此亦比兴也。(《岘佣说 诗》) 吴仰贤云:李义山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宋程伯子诗:“未须愁日暮,天 际是轻阴。”两人身世所遭不同,故其咏怀寄托亦异……寥寥十字,两朝兴应之迹寓焉。(《小 匏庵诗话》) 张采田云:杨氏…可谓善状此诗妙处。谓忧唐之衰者,只一义耳。(《玉谿生年谱会 俞陛云云:诗言薄暮无聊,藉登眺以舒怀抱。烟树人家,在微明夕照中,如天开图画 而无情暮景,已逐步逼人而来。一入黄昏,万象都灭,玉谿生若有深感者。(《诗境浅说续编》) 刘永济云:作者因晚登古原,见夕阳虽好而黄昏将至,遂有美景不常之感。此美景不 常之感,久蕴积在诗人意中,今外境适与相合,故虽未明指所感,而所感之事即在其中。(《唐 人绝句精华》) 【按】“向晚意不适”,乃一种包蕴丰富复杂浑沌弥漫之“黄昏情结”。对义山而言, 举凡国运之衰颓、身世之沉沦、岁月之磋跎、好景之不常等平素萦于脑际、形于歌咏之感情 意绪均可成为酿造“黄昏情结”之因素。适遇古原夕照之景,情与境会,遂使其中潜含之诸 种感情纷至交集,而发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之深沉感喟。诗人浑沦书慨,正缘所 感并非一端。不仅可兼包时世、身世、人生诸多方面,且表现出对美好而行将消逝之事物带 有哲理性之沉思与浩叹。此篇最近兴体,妙在有意无意、不即不离之间,若认作比体,执于 一端,便全失语妙。 三闾庙 年代:【唐】作者:【戴叔伦】体裁:【五绝】 沅湘流不尽,屈宋怨何深 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 诗以沅湘开篇,既是即景起兴,同时也是比喻:沅水湘江,江流何似?有如屈子千年不 尽的怨恨。骚人幽怨,何以形容?好似沅湘深沉的流水。前一句之“不尽”,写怨之绵长, 后一句之“何深”,表怨之深重。两句都从“怨”字落笔,形象明朗而包孕深广,错综成文
- 7 - 管世铭云:李义山《乐游原》诗,消息甚大,为绝句中所未有。(《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宋宗元云:(三四句)爱惜景光,仍收到“不适”。(《网师国唐诗笺》) 李瑛云:以末句收足“向晚”意,言外有身世迟暮之感。(《诗法易简录》) 施补华云:义山“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叹老之意 极矣,然只说夕阳,并不说自己,所以为妙。五绝七绝,均须如此,此亦比兴也。(《岘佣说 诗》) 吴仰贤云:李义山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宋程伯子诗:“未须愁日暮,天 际是轻阴。”两人身世所遭不同,故其咏怀寄托亦异……寥寥十字,两朝兴应之迹寓焉。(《小 匏庵诗话》) 张采田云:杨氏……可谓善状此诗妙处。谓忧唐之衰者,只一义耳。(《玉谿生年谱会 笺》) 俞陛云云:诗言薄暮无聊,藉登眺以舒怀抱。烟树人家,在微明夕照中,如天开图画。 而无情暮景,已逐步逼人而来。一入黄昏,万象都灭,玉谿生若有深感者。(《诗境浅说续编》) 刘永济云:作者因晚登古原,见夕阳虽好而黄昏将至,遂有美景不常之感。此美景不 常之感,久蕴积在诗人意中,今外境适与相合,故虽未明指所感,而所感之事即在其中。(《唐 人绝句精华》) 【按】 “向晚意不适”,乃一种包蕴丰富复杂浑沌弥漫之“黄昏情结”。对义山而言, 举凡国运之衰颓、身世之沉沦、岁月之磋跎、好景之不常等平素萦于脑际、形于歌咏之感情 意绪均可成为酿造“黄昏情结”之因素。适遇古原夕照之景,情与境会,遂使其中潜含之诸 种感情纷至交集,而发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之深沉感喟。诗人浑沦书慨,正缘所 感并非一端。不仅可兼包时世、身世、人生诸多方面,且表现出对美好而行将消逝之事物带 有哲理性之沉思与浩叹。此篇最近兴体,妙在有意无意、不即不离之间,若认作比体,执于 一端,便全失语妙。 三闾庙 年代:【唐】 作者:【戴叔伦】 体裁:【五绝】 沅湘流不尽,屈宋怨何深。 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 诗以沅湘开篇,既是即景起兴,同时也是比喻:沅水湘江,江流何似?有如屈子千年不 尽的怨恨。骚人幽怨,何以形容?好似沅湘深沉的流水。前一句之“不尽”,写怨之绵长, 后一句之“何深”,表怨之深重。两句都从“怨”字落笔,形象明朗而包孕深广,错综成文
而回环婉曲。李瑛《诗法易简录》认为:“咏古人必能写出古人之神,方不负题。此诗首二 句悬空落笔,直将屈子一生忠愤写得至今犹在,发端之妙,已称绝调。”是说得颇有见地的。 诗人抚今追昔,触景生情,借来化用为诗的结句:“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季节是 “秋风起”的深秋,时间是“日暮”’景色是“枫树林”,再加上“萧萧”这一象声叠词的运 用,更觉幽怨不尽,情伤无限。这种写法,称为“以景结情”或“以景截情”,画面明朗而 引人思索,诗意隽永而不晦涩难解,深远的情思含蕴在规定的景色描绘里,使人觉得景物如 在目前而余味曲包。试想,前面已经点明了“怨”,此处如果仍以直白出之,而不是将明朗 和含蓄结合起来,做到空际传神,让人于言外得之,那将会何等索然寡味!此诗结句,历来 得到诗评家的赞誉。《诗法易简录》又赞道:“三、四句但写眼前之景,不复加以品评,格力 尤高。凡咏古以写景结,须与其人相肖,方有神致,否则流于宽泛矣。”钟惺《唐诗归》则 说:“此诗岂尽三闾,如此一结,便不可测。”施补华《岘傭说诗》评道:“并不用意,而言 外自有一种悲凉感慨之气,五绝中此格最高。”无不肯定其意余象外、含蓄悠永之妙 诗歌,是形象的艺术,也是最富于暗示性和启示力的艺术。明朗而不含蓄,明朗就成 了一眼见底的浅水沙滩:含蓄而不明朗,含蓄就成了令人不知所云的有字天书。戴叔伦的《三 闾庙》兼得二者之长,明朗处情景接人,含蓄处又唤起读者的想象鼓翼而飞。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人一开始就着眼于绘写“空山”的意境,正是为了以此说明自然界的空虚:其后又在寂 静的深林中添上一笔返照的回光,也是极力强调自然现象不过是瞬息即逝的幻觉。禅宗最为 尊奉的《金刚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王维在这首诗中所寄托的理念,它的思想 本质同这个观点是一致的。这空山绝境虽不见人,却又有人语响,这如同宋代一画师所写的 “野渡无人舟自横”,画一舟子卧渡船上吹笛,非空无一人也,只是无过渡之人耳。明代僧 人德清称:“所谓空,非绝无之空,正若俗语谓旁若无人,岂真无人耶?”可见这“不见人” 的“人语”其实是一个神秘的声音……“返照”是禅悟这一过程的形象性术语,而对于青苔 一说,王维又常以“青苔日厚自无尘”、“青苔石上净”来比喻世间微渺而自性清净之物。“… 大明照本净末’通过夕阳‘归根返照’这么一种奇幽的可见性图景表现了出来:空山无人, 空中传音,大明光临,青苔得照。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豁然开朗,‘一刹那间妄 念俱灭’,‘进入无差别境界’的情景。”(史双元《禅意画境入诗情》) 从题材上看,王维山水田园诗中呈现出来的山涧鸟啼、深林夕照、溪水顽石、落花飞鸟·
- 8 - 而回环婉曲。李瑛《诗法易简录》认为:“咏古人必能写出古人之神,方不负题。此诗首二 句悬空落笔,直将屈子一生忠愤写得至今犹在,发端之妙,已称绝调。”是说得颇有见地的。 诗人抚今追昔,触景生情,借来化用为诗的结句:“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季节是 “秋风起”的深秋,时间是“日暮”,景色是“枫树林”,再加上“萧萧”这一象声叠词的运 用,更觉幽怨不尽,情伤无限。这种写法,称为“以景结情”或“以景截情”,画面明朗而 引人思索,诗意隽永而不晦涩难解,深远的情思含蕴在规定的景色描绘里,使人觉得景物如 在目前而余味曲包。试想,前面已经点明了“怨”,此处如果仍以直白出之,而不是将明朗 和含蓄结合起来,做到空际传神,让人于言外得之,那将会何等索然寡味!此诗结句,历来 得到诗评家的赞誉。《诗法易简录》又赞道:“三、四句但写眼前之景,不复加以品评,格力 尤高。凡咏古以写景结,须与其人相肖,方有神致,否则流于宽泛矣。”钟惺《唐诗归》则 说:“此诗岂尽三闾,如此一结,便不可测。”施补华《岘傭说诗》评道:“并不用意,而言 外自有一种悲凉感慨之气,五绝中此格最高。”无不肯定其意余象外、含蓄悠永之妙。 诗歌,是形象的艺术,也是最富于暗示性和启示力的艺术。明朗而不含蓄,明朗就成 了一眼见底的浅水沙滩;含蓄而不明朗,含蓄就成了令人不知所云的有字天书。戴叔伦的《三 闾庙》兼得二者之长,明朗处情景接人,含蓄处又唤起读者的想象鼓翼而飞。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人一开始就着眼于绘写“空山”的意境,正是为了以此说明自然界的空虚;其后又在寂 静的深林中添上一笔返照的回光,也是极力强调自然现象不过是瞬息即逝的幻觉。禅宗最为 尊奉的《金刚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王维在这首诗中所寄托的理念,它的思想 本质同这个观点是一致的。这空山绝境虽不见人,却又有人语响,这如同宋代一画师所写的 “野渡无人舟自横”,画一舟子卧渡船上吹笛,非空无一人也,只是无过渡之人耳。明代僧 人德清称:“所谓空,非绝无之空,正若俗语谓旁若无人,岂真无人耶?”可见这“不见人” 的“人语”其实是一个神秘的声音……“返照”是禅悟这一过程的形象性术语,而对于青苔 一说,王维又常以“青苔日厚自无尘”、“青苔石上净”来比喻世间微渺而自性清净之物。“…… ‘大明照本净末’通过夕阳‘归根返照’这么一种奇幽的可见性图景表现了出来:空山无人, 空中传音,大明光临,青苔得照。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豁然开朗,‘一刹那间妄 念俱灭’,‘进入无差别境界’的情景。”(史双元《禅意画境入诗情》) 从题材上看,王维山水田园诗中呈现出来的山涧鸟啼、深林夕照、溪水顽石、落花飞鸟……
无一不是诗人曾亲身经历的自然界的真景,它是原始纯朴的,具有未经污染的本性,即“本 自夭然,不假雕琢”(宋普济《五灯会元》),这正是禅宗所追求的永恒的美。禅宗的哲学基 础,是它的心性学说。它认为体现佛的法身遍一切境,人人具有的净心就是佛性,因而成佛 不假外求,只需“净心”即得。禅宗要以未经污染的大自然创造一种圆朴的“空寂”境界, 因此王维诗中提倡的自然境界就是如此清静、淡泊。虽然禅宗也是从景象入手,却又是排斥 物象而直指人心,体现了回归山林、回归自然的人生哲理,寓大于小而意味无穷。王维在描 述景象之时,那样静寂无声,就连身心情感都没有一丝的流露,人们完全听不到他心灵的一 丝颤动,这种静穆几乎泯灭了时空的界限。再看:“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涧户寂 无人”,这种“闲”“静”、“空”、“寂”的境界描写,以大自然的风景来抵御内心的骚动 使自己的内心世界也达到清静空幻和一尘不染的境界,这就是诗文创造的意境。这诗情便从 意境的空灵向禅境的空灵发展,从直觉的顿悟出发去追求禅境完美的“空寂闲静”。这种追 求不正说明了意境升华到最高境界就是禅境,而禅境又变化出绝妙的意境来吗?俞陛云《诗 境浅说续编》评《辛夷坞》道:“东坡《罗汉赞》‘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世称妙悟,亦即 此诗之意境。”李瑛《诗法易简录》评《鸟鸣涧》说:“流露于笔墨之外,一片化机,非复人 力可到。”这种被誉为“妙悟”和“化机”的,到底是什么呢?细品二诗,联系到王维的禅 宗思想,可以知道,所谓妙悟,就是作者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对于佛家真如境界的一种顿悟 对于求得眼前净土的一种直觉体验。王维对于大千世界的生灭无常已经了无牵挂,对于官场 宦海中的忧喜荣辱也都能超然无虑,他终于脱离了人世间的喧嚣纷扰,飞翔在佛国净土之上。 这时,肉体、灵魂、净土、佛性全部融合为一,沉浸在悟道解脱而又高远的境界中。以诗论 诗,我们不难理解到,《辛夷坞》和《鸟鸣润》二诗所包含的禅意就是:世事空幻如同花之 聚散,若对此执著不已,有着种种的痴想和追求,便会生出无穷烦恼;而一但了悟得道,灭 除妄想,便等于用智慧之斧斩除烦恼之根,可以进入宁静高远的境界。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评论 1.盛弘之《荆州记》记巫峡江水之迅云:“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杜子美诗:“朝发白帝暮江陵,顷来目击信有征”。李太白:“朝辞白 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虽同用盛弘之语,而优
- 9 - 无一不是诗人曾亲身经历的自然界的真景,它是原始纯朴的,具有未经污染的本性,即“本 自夭然,不假雕琢”(宋普济《五灯会元》),这正是禅宗所追求的永恒的美。禅宗的哲学基 础,是它的心性学说。它认为体现佛的法身遍一切境,人人具有的净心就是佛性,因而成佛 不假外求,只需“净心”即得。禅宗要以未经污染的大自然创造一种圆朴的“空寂”境界, 因此王维诗中提倡的自然境界就是如此清静、淡泊。虽然禅宗也是从景象入手,却又是排斥 物象而直指人心,体现了回归山林、回归自然的人生哲理,寓大于小而意味无穷。王维在描 述景象之时,那样静寂无声,就连身心情感都没有一丝的流露,人们完全听不到他心灵的一 丝颤动,这种静穆几乎泯灭了时空的界限。再看:“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涧户寂 无人”,这种“闲”、“静”、“空”、“寂”的境界描写,以大自然的风景来抵御内心的骚动, 使自己的内心世界也达到清静空幻和一尘不染的境界,这就是诗文创造的意境。这诗情便从 意境的空灵向禅境的空灵发展,从直觉的顿悟出发去追求禅境完美的“空寂闲静”。这种追 求不正说明了意境升华到最高境界就是禅境,而禅境又变化出绝妙的意境来吗?俞陛云《诗 境浅说续编》评《辛夷坞》道:“东坡《罗汉赞》‘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世称妙悟,亦即 此诗之意境。”李瑛《诗法易简录》评《鸟鸣涧》说:“流露于笔墨之外,一片化机,非复人 力可到。”这种被誉为“妙悟”和“化机”的,到底是什么呢?细品二诗,联系到王维的禅 宗思想,可以知道,所谓妙悟,就是作者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对于佛家真如境界的一种顿悟, 对于求得眼前净土的一种直觉体验。王维对于大千世界的生灭无常已经了无牵挂,对于官场 宦海中的忧喜荣辱也都能超然无虑,他终于脱离了人世间的喧嚣纷扰,飞翔在佛国净土之上。 这时,肉体、灵魂、净土、佛性全部融合为一,沉浸在悟道解脱而又高远的境界中。以诗论 诗,我们不难理解到,《辛夷坞》和《鸟鸣涧》二诗所包含的禅意就是:世事空幻如同花之 聚散,若对此执著不已,有着种种的痴想和追求,便会生出无穷烦恼;而一但了悟得道,灭 除妄想,便等于用智慧之斧斩除烦恼之根,可以进入宁静高远的境界。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评论 1. 盛弘之《荆州记》记巫峡江水之迅云:“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杜子美诗:“朝发白帝暮江陵,顷来目击信有征”。李太白:“朝辞白 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虽同用盛弘之语,而优
劣自别。今人谓李杜不可以优劣论,此语亦太愦愦。白帝至江陵,春水盛时行舟,朝发夕至 云飞鸟逝不过是也。太白述之为韵语,惊风雨而泣鬼神矣。(明·杨慎《升庵诗话》卷四) 2.太白七言绝,如“杨花落尽子规啼”、“朝辞白帝彩云间”、“谁家玉笛暗飞声”“天 门中断楚江开”等作,读之真有挥斥八极,凌属九霄意。贺监谓为谪仙,良不虚也。(明·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 3.古大家有齐名合德者,必欲究竟,当熟读二家全集,洞悉根源,彻见底里,然后虚 心易气,各举所长,乃可定其优劣。若偏重一隅,便非笃论。况以甲所独工,形乙所不经意, 何异寸木岑楼,钩金舆羽哉!正如“朝辞白帝”,乃太白绝句中之绝出者,而杨用修(杨慎) 举杜歌行中语以当之。然则《秋兴》八篇,求之李集,可尽得乎?(同上外编卷四 4.但言舟行绝快耳,初无深意,而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若无此句,将不 得为才人之作矣。(清·桂馥《札朴》) 5.写出瞬息千里,若有神助。入“猿声”一句,文势不伤于直。画家布景设色,每于 此处用意。(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6.通首只写舟行之速,而峡江之险,已历历如绘,可想见其落笔之超。(李瑛《诗法 易简录》) 7.读者为之骇极,作者殊不经意,出之似不着一点气力,阮亭推为三唐压卷,信哉! (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8.太白七绝,天才超逸,而神韵随之。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如 此迅捷,则轻舟之过万山不待言矣。中间却用“两岸猿声啼不住”一句垫之;无此句,则直 而无味,有此句,走处仍留,急语仍缓。可悟用笔之妙。(清·施补华《蚬佣说诗》) 9.七言,初唐风调未谐,开元、天宝诸名家,无美不备,李白、王昌龄尤为擅场。昔 李沧溟推“秦时明月汉时关”一首压卷,余以为未允。必求压卷,则王维之“渭城”、李白 之“白帝”、王昌龄之“奉帚平明”、王之涣之“黄河远上”,其庶几乎!而终唐之世,绝句 亦无出四章之右者。(清·王士禛《万首绝句选凡例》)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1,碧水东流至此还2。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评论 1.此及“朝辞白帝”等作,俱极自然,洵属神品,足以擅场一代。(《唐宋诗醇》) 2.此等诗真可谓“眼前有景道不得”也。(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10 - 劣自别。今人谓李杜不可以优劣论,此语亦太愦愦。白帝至江陵,春水盛时行舟,朝发夕至, 云飞鸟逝不过是也。太白述之为韵语,惊风雨而泣鬼神矣。(明•杨慎《升庵诗话》卷四) 2. 太白七言绝,如“杨花落尽子规啼”、“朝辞白帝彩云间”、“谁家玉笛暗飞声”、“天 门中断楚江开”等作,读之真有挥斥八极,凌属九霄意。贺监谓为谪仙,良不虚也。(明•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 3. 古大家有齐名合德者,必欲究竟,当熟读二家全集,洞悉根源,彻见底里,然后虚 心易气,各举所长,乃可定其优劣。若偏重一隅,便非笃论。况以甲所独工,形乙所不经意, 何异寸木岑楼,钩金舆羽哉!正如“朝辞白帝”,乃太白绝句中之绝出者,而杨用修(杨慎) 举杜歌行中语以当之。然则《秋兴》八篇,求之李集,可尽得乎?(同上外编卷四) 4. 但言舟行绝快耳,初无深意,而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若无此句,将不 得为才人之作矣。(清•桂馥《札朴》) 5. 写出瞬息千里,若有神助。入“猿声”一句,文势不伤于直。画家布景设色,每于 此处用意。(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6. 通首只写舟行之速,而峡江之险,已历历如绘,可想见其落笔之超。(李瑛《诗法 易简录》) 7. 读者为之骇极,作者殊不经意,出之似不着一点气力,阮亭推为三唐压卷,信哉! (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8. 太白七绝,天才超逸,而神韵随之。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如 此迅捷,则轻舟之过万山不待言矣。中间却用“两岸猿声啼不住”一句垫之;无此句,则直 而无味,有此句,走处仍留,急语仍缓。可悟用笔之妙。(清•施补华《蚬佣说诗》) 9. 七言,初唐风调未谐,开元、天宝诸名家,无美不备,李白、王昌龄尤为擅场。昔 李沧溟推“秦时明月汉时关”一首压卷,余以为未允。必求压卷,则王维之“渭城”、李白 之“白帝”、王昌龄之“奉帚平明”、王之涣之“黄河远上”,其庶几乎!而终唐之世,绝句 亦无出四章之右者。(清•王士禛《万首绝句选凡例》)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1,碧水东流至此还 2。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评论 1.此及“朝辞白帝”等作,俱极自然,洵属神品,足以擅场一代。(《唐宋诗醇》) 2.此等诗真可谓“眼前有景道不得”也。(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