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思想论著选粹 明日之中国文化 张君劢著 山东人民出版社
总序 总 序 在世纪之交的特殊时刻,人们更加热烈地展望、描绘未来, 同时也以复杂的心情回顾、反思着过去。20世纪中国思想学术 发展道路,便是这种回顾、反思中的重要课题。应该说,这种 回顾、反思不仅仅属于过去,而且联结着未来一联结着中国 的21世纪。 人们要确切地了解一个时代思想学术的精神实际,首要在 明了它的社会背景,换句话说,先得吃透这个时代的各种社会 矛盾,兼及主要矛盾双方的特点,以及它们在具体社会实践中 错综复杂的交互影响,尤其在不断前进中体现的客观发展规律。 研究中国近、现代思想学术,同样也离不开这一点。 大家知道,旧中国是贫弱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它 是世界上一切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对象,虽还多少不同于当时 仅是某一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过去,孙中山先生曾称之为 “次殖民地”,那是很恰当的。但中国又是一个广土众民、有悠 久历史文化传统,即是存在辉煌过去的大国,只是由于长期的 闭关自守、政治腐败,乃至影响经济文化等的相对停滞不前,从 而大大地落后了。同时由于思想学术没有实现近代化,没能大 力发展实验科学的研究,导致综合国力不强,这样,就自然形
2 明日之中国文化 戌成了一种只有挨打的局面。于是西方各种思想,剩虚而入,地 就是毫无选择地被介绍进中国来,难免令人眼花缭乱。由于当 时人们对自已、外境还缺乏深入调查研究,并不真实地了解本 国的国情,加之我国近代以来的社会历史又演进得非常快,在 思想界便产生了“直目排外”、“崇洋媚外”等偏向,以致影响 到,即使是立场坚定的爱国忘士,一时也有未能跟上时代前进, 确切知道什么是眼前中国真正需要的,“,历史在曲折中发 展,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代表无产阶级领导广大劳动人民革 命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这就使得旧封建势 力与大资产阶级的各方代表自然结成了联合阵线,一致从事抵 抗这种新思想,尽管他们各人的动机并不完全相同,面目也不 一样;间时也有一些要求进步的学者、思想家,当时限于个人 工作和生活的环境,仅从书本上了解到一点马克思主义,由于 脱离具体革命实践,自然体会有浅有深,一般说来,不可能摆 脱教条主义的影响。这就形成了1949年前非解放区思想学术界 的五花八门。但在现实矛盾的发展中,又在酝酿着新的突破。 就与中国传统思想关系而言,思想家、学者们由于接受过 去思想文化影响的不同,便有了标榜复兴儒、佛、道学说乃至 墨、法…各家的差异。在学风上,有一部分人,喜欢迎合一 些外来的新学术,于是,传统的中国学术思想,也有被技上一 层外来资产阶级学术的外衣加以传播的。这同样是这个半殖民 半封建社会学术思想的一个特点。自然,其中也有从事比较深 入研究而得出的成果,但也有多半出乎牵滋比附、乃至臆造完 全缺乏科学精神的,要融合东西文化,而且恰到好处,短时问 是不行的。 我们认为要比较全面而深刻地了解本世纪思想学术的全
总序 3 貌,选取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代表作,经过认真的整理(包括校 注),有计划地出版,是一项有必要的工作,所选著作中有的是 当时的名著,其它也都有一定影响、可供研究者参考的。我们 这样说,自然并不意味着,这些著作在一切重大问题上,已经 得出科学的结论。我们相信读者的批判鉴别力。 严格讲来,不具有高水平的理论修养,兼及工作上实事求 是的精神,未经过刻苦的钻研,是很难在短期内写出有价值的 学术思想专著。不是真正了解东西方思想文化本来面目和历史 发展的,也很难酝会贯通而成功地做出有刻造性的新贡献。脚 踏实地的从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新思想,就 得不断结合实践,时时进步,时时创造,以期熔铸古今中外文 化精华于一体,这套《现代中国思想论著选粹》的出版,无疑 会从一个侧面开拓人们的视野,使不致割断历史,考虑问题更 加全面而细致,对提高我国现代思想学术的研究水平,必将有 所助益。 是为序。 石峻 ·1996年9月25H十北京
重版引言 1 重版引言 张君动(1887一1969年),名嘉森,字君励,一字士林,号 立斋,笔名君房。1887年1月18日生于嘉定县城一个商宦之 家。祖父张铭甫出身举人,曾任四川内江、屏山、垫江知县。父 张祖泽为上海名医。张君动12岁考入西式学校广方言馆,学习 英文和数理化。1902年拉宝山县乡试,考中秀才。次年考入教 会学校震旦学校。后入南京高等学校。因列名参加抗议俄国入 侵东三省,被校长勒令退学。 1906年春公费赴日本学习。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预 科,1910年获早稻田大学政治学学士学位。1911年回国后被清 政府授翰林院庶吉士。辛亥革命后,返宝山县任县议会议长。 1912年赴北京任农商部秘书。1913年至1916年期间,先后游 学于德、法、英、比、俄、瑞典等国。1916年3月回国,出任 浙江省交涉署署长。后曾任上海《时事新报》总编辑和北京大 学教授等职。 1918年与梁启超一起考查欧洲各国战后情况。1920年移居 耶拿从德国哲学家倭堡(Rudo If Eucken)专攻哲学,其间曾与 柏格森和杜里舒等人接触,1922年偕杜里舒回国。1923年2月 发表《人生观》讲演,发起“科学与玄学论战”,宣扬柏格森主
2 明口之中国文化 义和心学。1928年与李璜在上海创办《新路》半月刊,鼓吹拉 基斯的政治多元论,批评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大力提倡“民主 政治”与民主的社会主义。1932年与张东荪、胡石青等在北立 创立中国国家社会党、同时创办《再生》月刊,发表《我们要 说的话》、《国家民主政治与国家社会主义》等一系列文章与讲 演。1934年?月,在国社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总 务委员兼总秘书。同年出版《明日之中国文化》一书。 《明日之中国文化》于1936年8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 发行。1967年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再版时张君动写有《再版新 言》。当时中国正处于民族危亡的生死关头,中华民族的命运前 途问题沉重地压在每个人的心头。张君动在书中《自序》里说: “凡念及吾族之将来者,莫不对于文化之出路问题,为之绕室彷 徨,为之深思焦虑;于是有复古之说,有全盘西化之说,…。 犹之病者命已垂危,侍之者乱投杂药,以求万一之有效,岂惟 不能祛病,正所以速其死耳。”现在到了全面总结清理“五四” 以来有关中西文化问题理论的时候了。 早在1935年6月,张君励就出版了《民族复兴之学术基 础》一书。他编辑此书的目的,“不外乎民族智、情、意之培植, 民族性之独立,民族思想之自主,即所论有涉及外国者,如 ‘五十年来德国学术’序,如‘十九世纪德意忘民族之复兴’一 讲,无非倍外事为例,以资说明。”他认为,值此民族危亡之际, 民族复兴的前提是民族的大彻大悟,民族复兴的基础就在于民 族文化学术的发展。而文化学术的发展,则必领对文化历史有 所了解。今日的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因此必须探 求以往之所以失败,才能知道所以自处之道:必须比较各民族 在历史中的长短得失,才能明确自己今后行动的方向。在次年
重版引言 3 出版的《明日之中国文化》一书中,张君励系统地介绍并比较 了中、西、印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最后认为,只有“以精神 自由基础之民族文化,乃吾族今后政治学术艺术之方向之总 原则也”,才能“诚举国上下识之真而持之以定,循此方针以养 成四万万独立人格为祈向,其终也,…何患吾族文化之不能 自脱于沉疴而臻于康强逢吉乎。” 张君励曾在1923年2月发表《人生观》的讲演,引起“科 学与人生观论战”。他的观点是:“…人生观之特点所在,曰 主观的,曰直觉的,日综合的,曰自由意志的,日单一性的。惟 其有此五点,故科学无论如何发展,而人生观问题之解决,决 非科学所能为力,惟赖渚人类自身而巴。…自孔孟以至宋元 明之理学家,侧重内心生活之修养,其结果为精神文明。三百 年来之欧洲,侧重人力支配自然界。故其结果为物质文明。” (《人生观》)结论是,“人生观间题之解决,决非科学所能为 力”。正如有人指出:在这个理论问题的背后,还有一个现实问 题,“科学专注于向外,…其结果为物质文明。欧战终后,有 结算二三百年之总账者,对于物质文明,厌恶之论已屡见矣。” 也就是说,西方文化的结果,或称科学,或叫物质文明,并不 像人们所希望的那样,可以解决世界乃至中国的问题。正像与 张君励同去欧洲游历,回国后发表了《欧游心影录》的梁启超 所讲:“当时讴歌科学万能的人满望着科学成功黄金世界便指日 出现。如今功总算成了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 加凡倍。我们人类不惟设有得到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 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免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 可以靠他向导。哪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 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
4 明日之中国文化 万能的大梦,如今倒叫起科学破产来。”因此,有必要将中国传 统文化中宋明理学所提倡的心性之学重新检出,用来教育我们 的青年,使他们回到“侧重内心生活之修养”的传统中去。 同梁漱漠一样,张君劢认为,人类文化正处于一个由西方 向东方、由崇尚功利主义向向往道德修养的转变时期。他认为, 西方近代以来社会思潮的发展演变表明,科学方法并不能解决 人生观问题。这是因为人生观问题是不存在着“推诸四海而皆 准”的客观公例。他说:“人生观之特点所在,曰主观的,曰直 觉的,曰综合的,日自由意志的,日单一性的。惟其有此五点, 故科学无论如何发达,而人生观问题之解决,决非科学所能为 力。”(《人生观》)张君励挑起的“科学与人生观论战”,表面 上反映了西方现代的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潮对中国思想界的 影响,但实际的意义却在于当时进行得如火如茶的中西文化论 战上。从此以后,坚持科学主义、实证主义的思想家聚扰在西 化的旗帆下,提倡人本主义的一派则采取了现代新儒家的进路。 张君励成了这一派中贯穿儿个时代的人物。 作为现代新儒家中的一员,张君励的思想表现出中国现代 保守主义思想家所特有的浓厚道德主义倾向。他强调科学与哲 学的区别,强调哲学在人的道德实践方面的功能。张君劢说: “孟子之所谓‘求在我’,孔子之所谓‘正己’,即我之所谓内也。 本此意以言修身,则功利之念在所必摈,而唯求一国之均可安 可矣。”极言道德与功利的对立,以道德笼罩一切,甚至说: “知礼节而后衣食足,知荣辱而后仓康实。”(《再论人生观与科 学并答丁在君》)张君励这种思想的保守主义性质是很明显的。 研究中国现代思想史的学者通常称现代新儒家为“文化保 守主义者”,这一称谓正确地指出了这一种保守主义的性质一
重版引言 5 它是保守文化,而不一定保守传统政治。他们所持有的文化立 场并不等于他们的政治立场,弘扬传统文化并不等于维护或恢 复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张君动一生所追求的 就说明了这一点。20年代的张君励一方面从事文化活动,另一 方面则积极从事政治社会活动。他曾参加起草《国宪大纲》,并 著有《国宪议》一书。张君动一生发表了许多文章和论著,直 传宪政思想,主张地方分权和政治多元化。与此相适应,他在 主张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对其中的封建糟粕进行了大 量的批评。对传统反省的深度有时丝毫不亚于西化派。 张君动虽然对政治活动有很大的兴趣,但他与政治家的区 别在于他始终强调政治必须以学术为基础,始终将文化理想和 道德精神视为更根本的东西,认为政治和社会的变革必须要有 文化和学术的基础才能够成功。在30年代,张君励对中国文化 的认识较之20年代要客规、理智。他这时强调中西文化的融合, 哲学立场有所转变。所有这些都在《明日之中国文化》一书中 有所体现。 《明日之中国文化》一书从中国、西方、印度等不同文化的 比较中探求中国文化的出路。全书共十讲,对于欧亚两洲文化 的起源、欧洲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发展和特性都做了介绍。第八 讲讨论中国文化:第九、十两讲是“明日之中国文化”。附录有 《中华民族文化之过去与今后之发展》,全书近8万字。 在书的前半部分。张君励着重论述了西方文化的特点和其 为什么能够在今天成功的原因。同梁漱溟一样,他也将世界文 化分成中国、西方、印度三部分,用西方成功的例子和印度不 成功的例子与中国进行比较。本书的重点在后半部分,着重讨 论了中国文化的出路问题,一是对过去文化的批判,二是对未
6 明日之中国文化 来的设想。张君劢从政治、社会、学术、宗教、艺术等方面对 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评判。 比如政治,张君动认为中国政治的特点是君主专制,“一人 高拱于上,内则有六部九卿,外则有封疆大吏与府县亲民之官: 此一人而贤明也,则一国治,一人而昏愚也·则一国乱。”政治 专制,无民主的社会基础,这是中国传统政治的失败之处;但 “由此之故,孔孟思想,乃广及乎全国,而成为思想之中心。且 由此方法,乃有今日四万万间文之同胞,此即文化之成绩也。” 因此张君动认为,中国君主专制政治的意义,不在政治上,而 是在文化上。 中国社会的特点是家族主义。“数宗尊祖…以姓以氏为杜 会分子团结之唯一基础。”虽然这对于维护杜会的秩序起到了很 大的作用,但是个人在家族中就失去了独立性,与现代社会的 要求不符。且大家族年长易朽,滋生出许多腐败。如子弟即与 父兄同居,以有父兄可依,便不务正业。 虽然古代学术思想发达,但今日已经落后,这有两个原因: 一是文字的障得,二是论理思想的缺乏。古代文字复杂,不论 是学习还是使用都很困难,容易出错。两于年来,大量的智力 从事文字训诂考据,鲜有伟大的思想体系。张君励认为中国设 有论理学,所以“论理学即为凡百学术之母,则论理之消亡,即 成为一切学术知识之消亡。吾国即为缺乏论理学之民族,其自 然科学自无由之发展矣。” 在宗教方面,张君劢认为中国与西方在宗教观念上最大的 不同就是,西方思想中将上帝与人类划为两界,而中国人相信 天人和一。这种观念与阴阳五行之说结合在一起,认为许多事 可以并行不悖。所以民族兼容并蓄的能量很大。但另一方面,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