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 东方文化 徐远和著 人石女格社
代绪论 儒学的反思与吸收西方文化 从世界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古代的儒学曾经极大地影响 并规定了包括朝鲜、日本在内的整个东方文化的思想内涵及其发 展进程,使东方文化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 史上,以儒学为主于的中国一一东方文化,一度造就了领先于世界 文明的东方古代文明。但是,任何一种思潮和学说,无论其生命力 多么强大,也难免要与产生它的时代一起“终结”。儒学的土壤业 已消失,儒学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然而,在当今世界文化论 坛上,却出现了倡导“儒学第三期发展”和批评“儒学复兴”、的近乎 “论战”的局面。对此,应该如何理解? 这种现象说来并不奇怪,甚至可以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传 统文化与现代化是当代提出的重大课题。而“儒学与现代化”的问 题,只不过以其重要性,在此时代课题中占有特殊的地位罢了。 人们关心,在现代化过程中,儒学是否发挥、又如何发挥其作 用?它能否顺应历史潮流,在现代化进程中求得自身的发展,以至 在米来世界文化的总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一种意贝予以肯定的 回答,不仅断言儒学自身存在着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能顺应并促进 现代化,而且展望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预料未来将建立起一 种“以儒学为根的哲学的人学”,在多元化的背景下,它可以成为一 个对未来人类面临的跳战有发言权的学说,有知锻嵌艺术品中的 1
一颗闪光的明珠。另一师意免则予以香定的海答,认为“儒学传统 是一个有机整体”,对现代化只能起阻得作用,现代化意味着对儒 学的超越和克服,而绝非儒学的复兴。 传统文化(包括儒学在内)与现代化的冲突,实际上反映了东 西方文化的冲突。东西方文化本应是双向交流的过程。曾经导致 科技和工业高度发展的西方文化,固然给人类带来了许多好处,但 也造成了不少危害,随着西方高工业社会种种弊端的产生而呈现 癞势,这使西方文化优越论发生了动摇。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西方 哲人和有识之士,开始瞩目于东方文化,希望从中寻找数治西方社 会弊病的方案。尤其是生活于西方社会的一部分华裔学者,出于 “寻根意识”和“文化认同感”,更从中推波助潮,大力弘扬以儒学为 主的东方文化。于是,在当今西方工业社会,竞也掀起一股小小的 “东方文化热”。 在这股“东方文化热”中,西方哲人和有识之士希望复活东方 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并使之适应现代化,以解决高工业技 术文明所带来的恶果,诸如犯罪、环境污染、道德沦丧等严重的社 会间题。他们多着眼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能够给世 界文化提供些什么”一类的问题。这当然也是立足于高工业社会 的西方思想家补偏数弊、匡时济世的一种愿望,以及为实跳这一愿 望所作的某些尝试。须知任何一种思想、文化的威力和作用都是 有限度的。要消除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弊病及其祸害,不仅与 :之相应的西方思想、文化无能为力,即令历史悠久的东方文化,包 括儒家文化在内,恐亦无此奇效。当然,这绝不是说,西方思想家 不必吸收东方优秀的文化成果即能创造适合时代需要的先进文 化。恰恰相反,如果忽视东方文化,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世界文化 将无法达到其可能的新高度。但是,发展世界文化,目的在于创造 新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制度,而不是为已经或正在崩坏的阳制度 2
堵漏补隙。 东方 中国所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而不 是消除现代化所带来的恶果或补数高工业社会的弊端。所谓现代 化,实际就是向高科技、高工业迈进。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吸收与消 化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东西方文 化的优秀成果都是属于全人类的。虽然一个民族通常都有属于本 民族的传统文化,但是,这个民族若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历久 不衰,除了保持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外,还必须善于吸收其他民族的 异质文化以发展本民族的新文化。对于具有东方文化优良传统的 中华民族来说,拒绝西方文化而自我封闭,或者缺乏吸收西方文化 的高度自党,都与现代化的要求不相容。可以说,我国的社会主义 现代化本身提出了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步性要求。 然而,吸收西方文化又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 化的反思。吸收西方文化与儒学的反思,两者密切相关。这是因 为,中国是儒学的发样地、根据地,经过二千余年的发展演变,儒学 已经渗透到杜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深深地积淀于民族意识和文化 心理结构之中,形成了一整套观念和习俗,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和思维方式。对于任何一种外来文化的吸纳与排斥,都在一定程度 上受传统儒学观念的制约与影响。从积极方面说,包括儒学在内的 中国固有文化,造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为移植西方文化提供 了颇为独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由此可能生发出一种新型的文化。 这种文化将融合东西方文化之所长,既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又保 持着鲜明的民族性。从消极方面说,儒学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思 想文化,又是保守的,惰性力很强,具有排斥外来文化的功能与倾 文 向。退一步说,即便它吸收外来文化,也总是从认同意识出发,而 有所选择。这种选择性往往不能保证外来文化中的先进因素被吸 收和消化。因而儒学对西方文化又起着排拒与阻滯的作用,从而 3
延缓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正因为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的 关系具有上述二重性,对儒学的反思就显得尤为必要,并且需要不 断地进行。如果说,吸收西方文化与现代化是同步的话,那么,对 儒学的反思与现代化也应该是相始终的。本书对中、朝、日儒学的 考察,也是一种反思。 在考塞儒学与现代化问题时,人们通常最为关注的是儒学的 政治伦理观。除了西方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以外,亚洲某些 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也希望利用儒家政治伦理中的积 极因素,消除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西方高工业社会的通病。这些 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台湾、香港,属于东方文化 的范围,它们或者曾是儒学占据过统治地位的领地,或者曾是儒学 传播与波及的区域,儒学的政治伦理观念是根深蒂固的。但是,它 们在现代化(应该说是西方化)过程中,却无力化解西方高工业技 术文明带来的毒瘤。而在祸患业已酿成、毒害日趋酷烈的情视下, 想靠儒学挽狂潮于既倒、化腐朽为神奇,自然是难以行得通的。儒 学,无论如何也无法消除今H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病痛,这是不 言而喻的事实。 但是,这不妨得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探讨问题。目前,我国正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是现代化的初始阶段,当务之急固然是引 进以先进科技和管理知识为标志的西方文化,但不是整体移植,同 时应在吸收西方高工业社会弊病教训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 如何防止西方腐朽思想侵蚀和避免西方社会弊害的课题。从整体 的观念来看,包括儒学在内的东方文化,不具备消除西方文明所造 成的社会弊害的功能,亦即面对西方社会痼疾,儒学无法下沉疴, 这是肯定无疑的。但是,儒学的某些思想资料,经过适当改造,或可 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抑制与西方社会类似的病痛的萌发与生长。 这就要求我们具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运用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 4
素的高度自觉性。以儒学为例,那种把儒学视为不可分割的有机 整体,主张简单地“整体抛弁”的观点,由于看不到儒学中有着丰富 的可资利用的思想资料,或者忽略对儒学进行反思的必要性,因而 不可能、也不愿意提出在一定条件下自党觉地运用儒学中某些因素 抵御西方腐朽思想侵蚀的问题。推而广之,对待整个东方传统文 化也是如此。不管儒学与东方传统文化如何陈旧,只要其中有可 用来抵御和抑制西方腐朽思想的因素,我们就不应拒绝加以利用。 尤其如果它是时代所提出的课题,就更需要加以正视,而不应尽力 回避。 假如我们不局限于政治伦理学说,而从更广阔的范围和新的 视角考寨儒学,那么,是现在我们面前的或许是另一种景象。儒学 在其创始人孔子(名丘,公元前551一前479年)那里,就已经具有理 性主义的萌芽。而在其后的演变与发展中,儒学更不乏科学精神。 且不说它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过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当然 也有阻碍其发展的一面),即使在具体科学,例如管理科学,包括行 政僧理、经济管理、教育管理等,也有相当的成就。这些具体的管理 科学经验知识,与现代科学不无相通之处。人类的知识、经验是有 某种共通性的。正是由于这种共通性,前人的知识、经验对后人往 往具有启迪和借鉴作用,前人的知识、经验往往是后人智慧的源 泉。我们只有站在祖先和西方巨人的肩上,才能创造出高于前人 和当代人的科技文明。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地对 儒学与东方文化进行新的反思,必能最大限度地开发改革者的睿 智,激发创造热情,同时,这也有助于更好地吸收西方文化,加速我 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公
目 录 代绪论儒学的反思与吸收西方文化……(1) 第一章篇学的创始与中国文化的传承…(1) 第一节孔子与原始儒学…(1) 一“为国以礼”的治国方案 二“天下归仁妙的道德理想………(7) 三“述而不准”的文化观… 第二节孔子一一中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15) 一孔子儒家的圣人…44(15) 二孔子之道一中国君主制社会惹识形态的旗快…(20) 三六经-一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品…44…(24》 第二章锡学的缠变与中国文化的发展(上)… (29) 第一节董仲舒与两汉儒学………(29) 一儒学的经学化………4…。 (30) 二 儒学的宗教化aai… (37) 三儒学的政治化…… 4(43) 第二节柳宗元与儒学复兴… 一“及物行道”一一提示改造儒学的方向… (48) 二“统合儒释”一一寻求复兴儒学的道路…·(51) 三气…元论一儒学字宙论的阐发 第三章儒学的撞变与中国文化的发展(中)…(59) 第三节程朱与两宋新儒学………(59) y
一北宋新儒学的兴起4………0t…(59) 二洛学及其闽学化,……(68) 第四节许衡与元代新儒学…………《81) 一“行汉法”的政治主张… nwa(82) 二“宗程朱”的理学思想 三“育英才”的教育实践 ……(94 第四章福学的填变与中国文化的发展(下)…(98) 第五节王守仁与明代新儒学… 一明代新儒学的转折……………… (98) 二阳明心学的异军突起… (104) 第六节戴震与清代新儒学… (121) 清代新儒学的琦变……*…………… (121) 二乾嘉学术大师戴展 (125) 第七节“五四”的时代课题及其启示… (140) 第五章催学的特质与中国文化的精神……… (153) 第一节“内圣外王”的理想诉求 (153) 第二节“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 (164) 第三节儒学实即人学*… (170) 第六章儒学与朝鲜文化……… (178) 第一节朝鲜三国至高丽时期儒学的传播 (178) 第二节李朝朱子学的兴起… (I80) 第三节朝鲜的两种性理学说…… (183) 一李退溪的性理学说…… (184) 二李栗谷的性理学说……… (I91) 第四节韩元震的朱子学思想…… (199) 一心性之辨ttte (199 二人心道心之辨 (206) 三“中和”之辨 (209) 2
附录一李退溪与《朱子书节要》…(214) 附录二李退溪与《心经》… (231) 第七章儒学与日本文化…4…。 (243) 附录简论安藤昌益的《四书》批判……… (249) 结束语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定位… (263) 后记 (271)
第一章 儒学的创始与中国 文化的传承 儒学创自孔子(名丘,公元前551-前479年)。孔子是中国 上古数千年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孟子(名轲,约公元前372一前 289年)曾评价说:“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 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 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孟子·万章 下》)古代奏乐,以击钟(金声)开始,以击磐(玉振)告终,“金声玉 振”、“始终条理”表示奏乐的全过程。孟子以此象征孔子集往古圣 贤思想之大成,赞美孔子对中国文化的巨大贡献。两千多年来,这 几乎成为旧时思想家对于孔子的定评。 第一节孔子与原始儒学 春秋末年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作为这个时代的杰出代 表,孔子既是一个“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礼记·中庸》,致力于 传播“文武之道”的人物,又是所谓以时剑作的“圣之时者”(《孟 子·万章下》)。有“述”有“作”,有“因”有“革”,既继承又创新,构 成了孔子特有的因革观。正是这种因革观,造成了孔子所创立的 儒学思想体系的内在矛盾。这里,仅从治国方案、道德理想和文化 观三个方面,概述一下孔子儒学思想的内容和特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