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经学与中国文化 龙文化大系从书 环出版社 渔日去电8
探索中华文化奥秘 弘扬光大民族精珑 —一“龙文化大系丛书”简介 在改革开放时代潮流之中兴起的“文化热”持维不断,方 兴未艾。值此之际,三环出版面向既有当代意识,艾有“寻 根”意识的新一代读者正式推出“龙文大系丛书”。 丛书以宣传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宗自,以求素中 国文化的发展和走向为已任。丛书从文化学、文化史、比较文 化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角度出发,对中国文化进行了专 题性研究;力图通过对各个文化专题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研 究,从总体上把握中国文化的实质和特征,然后在了幕米悉: 中国文化的基础之上,扬弃传统文化的信粕,光大民族精魂。 和“五四”运动一样,当前对文化讨论的焦点仍然是如何 评价传统文化。为避免先入为主,轻易地抛弃文化传统,“龙文 化大系丛书”的选题均是较具体的文化专题研究,以事实为依 据,前不是以泛泛之论来介绍和说明中华传统文化。做到“以 小见大”,力求客观、真实地揭示中华传统文化具体内涵,公正 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正是这套丛书的最大特点。 丛书的每一本书,对文化整体而言,是微规研究:就文化 专题而言,却是宏观研究。丛书的撰稿者大多是近年来崭露头 角的中青年学者,他们恩维活跃、敏捷,不囿于成说,可以说, 他们在各自研究的文化领域内巴达到“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
言”了。其立论之新颖,其研究视野之开阔,极富现代气息,对 广大文化受好者颇有启迪作用。丛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 浅出的理论阐述,融学术性与知识性为一体,极具可读性,雅 俗共赏,这是“龙文化大系丛书”的又一鲜明特点,作者在论述 过程中,旁征博引,采集了大量的珍费资料,有些资料如不是 搞专业的,恐终身也难以触及,经作者汇进书中,使丛书充溢 着各方面的知识,读来颇有新鲜感,具有较高的保存价值。 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的文化,它哺育養中华 子孙,中华子孙也总是热爱、珍惜中华文化,并随着社会的进 化,为它不断地注入新的血液,让它焕发着时代的光彩。在改 革开放的时代潮流所带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之中,“龙文 化大系丛书”应运而生,在文化热的普及中,相信它会成为广 大中青年文化爱好者的良师益友,也相信它会增强中华孙 的光荣感、自豪感,以及发扬它优良传统的责任感。 “龙文化大系丛书”编娄会
序 在中国古代,孔子的学说被钦定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正宗 之学,孔子传下来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古 代文化典籍也被奉为至高无尚的圣经,成为历史上两千多年 来中国人一切思巡的最高原则与理论依据。世界上本来没有 绝对不变的东西,一切都在变,而孔子传下来的几部经书,却 成了“以不变应万变”的法宝。两千年来,人们将这几部古书反 危加以研读、注解,似乎人生与社会所有问题的答素全在里 面。由此而形成的经学,自然也成了中国古代的是高学问,其 目的就在于要从经书的字里行间去发现圣人的“微言大义”, 因为经学家认为这是万古不变的绝对真理。 崇圣尊经是中国文化中普追存在的历史现象,一切学问, 色括文学、史学、哲学、语言文字学等等,都与经学结下了不解 之辣。我们甚至可以说,经学是正统文化一以贯之的基本精 神,对我们这个东方古老民族的文化发生着深远的影响。 有感于此,我在这本《经学与中国文化》的小书中,着重介 绍并分析了中国文化中普遍存在的经学现象,目的是让有志 于了解我们祖国文化渊源的朋友,对经学与传统文化有一个 全面深入的认识,并能在培养文化自觉意识方面,有所帮助。 这是本普及性读物·只在于说清问题,就未过多的男证了。 谢谦 1987年署假于成都
目 录 序 第一章 孔子与经学现象…… (1) 一、孔子与六经… (2) 二、儒学与经学 (7) 三、今古文经学…… (11) 四、崇圣尊经的文化传统… (15) 第二章经学与政治… (19) 一、“大一统”的政治意义… (20) 二、“蒋君卑臣”的政治原则………… (24) 三、德教与法治…… (28) 四、以经取士的选官制度…… (3i) 五、改革家的工具… (36) 第三章经学与教育… (39) 一、崇儒立学的传统 (40) 二、奴化式的经学教育… (45) 三、学校与科举…… (49) 第四章经学与伦理… (54) 一,从“五伦”到“三4啊”… (51) 二、父为子纲:孝亲… (57) 三、夫为妻纲:节烈 (61) I
四、君为臣纲:忠君 (65) 五、传统士大夫的“气节”… (69) 第五章经学与哲学 (7A) 一、儒家哲学的实用理性… (74) 二、儒学与阴阳五行说… (78) 三、儒学与佛老之学… (83) 四、儒家哲学的困境… (88) 第六章经学与史学 (91) 一、史官文化的传统… (92) 二、《春秋》笔法…… (96) 三、六经皆史 (101) 第七章经学与文学 -44 (106) 一、“赋诗言志功与“美刺原则…… (106) 二、实用主义的文学传统…… (111) 三、“言志”与“载道” (116) 四、非正统文学的正统化… (121) 第八章经学与学术… (126) 一、经学笺注主义… (127) 二、义理之学 (131) 三、考证之学 (135) 四、文字之学 (141) 亚
第一章 孔子与经学现象 孔子是中国文化的圣人。两千多年来,夫子的大名可以 说是家喻户晓,人皆尽知,甚至远传到海外,成为中国文化的 象征。虽然孔子在生前并不得志,但在身后却享受了人间少有 的殊荣,他本人被尊为“至圣先师”,他所传授的六经被奉为圣 径法典,而他在山东曲阜的故居也成了中国文化的圣地,连至 高无上的皇帝也得千里迢迢去行礼朝拜。历代的朝廷照例要 封一位孔子的后裔为“衍圣公”,让孔子的血脉代代相传。所 以,在中国的千家万姓之中,也许只有孔氏一家的世系才一脉 相传,历经两千多年从未中断。这也许是孔子生前做梦也未曾 想到的。 在这种崇圣尊经的文化背景下,经学,即注经之学,也成 了一门至高无上的学问。在中国传统文化即经、史、子、集四部 书中,经学居于首位。经学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谓的政治学、教 育学,伦理学、哲学、史学、文学或其它别的什么学,但它似乎 又包括了所有这些学问。所以,古人甚至有“经学以外无学 阿”的说法。在过去,中国人崇奉着孔圣人,捧读着圣人传下来 的经典,形成了种唯圣唯经的文化传统,这就是在中国历史 上绵延了两千多年的经学现象。 1 足r5
、孔子与六经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当现代 欧洲人的祖先大多还生活在原始的大森林中的时候,我们的 祖先就已在黄河流域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上古华夏文化。 《诗》、《书》、《礼》、《乐》、《易》、《春秋》,即儒家所谓的六经,就 是春秋以前上古华夏文化的遗存。《诗》是春秋以前贵族与平 民的乐歌总集,《书》是上古之史,是古代的官方文献汇编: 《礼》记古代的冠、婚、朝、聘、丧祭等礼仪;《乐》是音乐之书: 《易》是卜筮问神之书,《春秋》是鲁国242年间的编年史。总 之,六经是中国上古文化的渊薮,它汇聚了两干多年前我们的 祖先所创造的文化业绩。 六经虽然是两千多年前的文化古籍,但它们却包含了很 多了不起的创造性的思想与智慧,甚至令我们现代人也赞叹 不已。例如,《易》中的阴阳观念,其实就是一种深刻的符号思 维模式。它认为阴(符号--)与阳(符号一)是两种普遍的物性, 宇宙本是无,阴阳相合而生出天(三),地〈=)、雷(三)、山 (主)、火(运)、水(三)、泽(三)、风(三)等八卦即八种基本物 质,八卦再两两相重,演成八八六十四卦,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即由此而生。德国大数学家莱布尼兹就是从这种思维模式中 受到启发,发明了以“”与“!”(同阴阳相对应)为基本运算单 位的二进位制,而现代电子什算机的程序语言正是二进位制。 《尚书中的五行观念识为字宙万物是由金、水、水、火,土五种 基本朗质构戒的,这与古语游的“理石系说样,是-一种朴 素的斜学试识论。至乎《诗经中:光是清-手法,更是具有超 2
、 时空的艺术魅力,不但对两干年来的中国诗歌发生了深远影 响,而且吸引了西方诗人的注意。美国意象派的代表诗人庞德 曾将《诗经》译为英文,取名《孔子颂诗集》,风行一时。它对西 方现代派诗歌运动的影响,早已成了比较文学研究中的热了 果题。六经中所包含的上古华夏文化的辉煌成就,由此可见一 斑。 但是,在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文化由贵族垄断,六经即是 帝王官府所掌的“官书”,是贵族之学。六经中所汇聚的上古文 化只为贵族所享有,只为贵族所传习,这自然给六经蒙上了一 层神移的色彩。而且,在尚无文化自觉意识的古代先民心中, 由祖先世世代代积累创造出来并遗留下来的文化传统,自然 是一种神圣的典范,容易引起后来者的无限崇拜。所以,作为 上古文化典籍的六经要受到尊崇,看来正是势所必然,理所当 然的事。然而,它们被抬到吓人的高度,被幸为万世不易的神 圣法典,却与孔子有不解之缘。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出生子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孔子 的出生实在太平凡了,他的母亲既不是因为“梦日入怀”而有 感,也不是因为吞食了鸟卵而受胎,虽有一些迷信传说,而实 是因为与一位名叫叔梁纥的普通百姓“野合”一古代所谓 “桑间濮上”的男女欢会—而生下了孔子。孔子少年时是很 微贱的,那时,受教育还只是贵族的特权,他完全靠自学获得 了六经的知识,并且终生学而不厌,拜过许多人为师,所以,过 去曾流传着“圣人无常师”的传说。其间的艰难困苦,我们是不 难想象的。也许正因为如此,孔子才立志要打破学在官府的局 面,把六经中的文化知识广泛传授给平民子弟,让他们也有机 会学习享有王官垄断的贵族之学。在中国历史上,孔子首开私 3
家讲学之风,广招弟子,有教无类,普及教育这实在是一件前 无古人的伟大创举。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授弟子,自然在教学过程 中要对这些上古的文化典籍加以整理编次,于是后代便有孔 子编定六经垂教万世的说法·认为六经出自孔子之手。如汉代 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古诗原有三千篇,至 孔子去其重复者,定为三百篇、而且“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于 《韶》、《武》、《雅》、《颂》之声”:又说,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 《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穆,编次其事”,等等。至于孔子 作《春秋》的说法,更是由来已久,如孟子即说:“世衰道微、邪 说暴行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 《春秋》。《卷秋》者,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白:‘知我者,其惟 《春秋》乎1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其实,六经原本是古代先 王的旧典,王官所掌,贵族所习,孔子只是首先将六经由官学 变为私学,他是六经的第一位非官方的传人。后代传授六经的 学者,追根溯源,都要归结到孔子,并因此而产生六经出于孔 子之手的种种说法,也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 孔子不仅仅只是一位诲人不倦的教书先生,而且也是一 位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思想家与活动家。他当过鲁国管理牧 场与仓库的小官,也当过鲁国的大司寇,并曾一度摄行相事, 掌管国政,但他执政的时间很短,未来得及全面施展他的政治 抱负就下了台。他只好带着几个学生,一车两马,周游列国,风 餐露宿,不辞辛劳,以求得到某一位君主的赏识,结果却四处 碰壁,凄凄然如“丧家之犬”。最后连孔子自已也禁不住失望地 哀叹:“凤鸟不至,河不出书,我这-一生恐怕是完了吧!”他甚至 想乘竹筏子漂洋过海。在这种心境之下,自然容易生出一种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