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al System And Society ·理论新探· 2010年10月(上) 制5社会 中西方信任比较 池敏苗蕾 摘要人在交往中需要建立相互的信任,以熟人关系为主的中国和以陌生人关系为主的西方国家的信任机制各不相同, 表现各异,同时也有联系。本文通过对中西方人信任的比较,进而探究中国在社会转型期应如何建立长效的信任机制。 关键词信任观熟人社会面生人社会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0-276-02 中国是个古老的以农业为主的大国,交际圈子多集中在熟人顾称为“契约型信任”。 范围内,重人情、讲面子是熟人社会交往的特点,陌生人很难融入 二,中西方信任不同的原因 到已形成的熟人圈子,很少涉及与陌生人来往。商业发达的西方 中西方在信任观上之所以有明显的不同主要是二者属于不 国家则更注重与陌生人交往,并建立了完善的确保陌生人来往和 同的社会类型,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造成了中西方不同的交往 信任机制,随者全球化的到来和中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熟人信任观念和行为,因此,对于中西方信任观念之所以呈现出不同 社会正在向陌生人社会过度,交往中的信任观念也发生了明显的 的原因也与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关系。 变化,对中西方信任进行比较是必不可少的。 (一)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 一、中西方信任表现 中国之所以形成熟人社会与中国自古以来的治国思想有密 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人际交往属于不同的信任类型,中国的人切的关系。中国是一个以伦理道德理念治国的古老国家,以伦理 际关系主要发生在熟人之间,熟人关系是主要的社会关系,对熟为本位的中国文化强调家庭的核心作用,对于每个人而言,家族 人的信任属于习俗型信任,西方人际关系主要发生在陌生人当就是一个人交往的社会,亲情和血缘关系是人与人最普遍的社会 中,对彼此的信任建立在契约的基础上,其信任是一种契约型信关系,个体在家族内部有者天然的义务,对亲人信任是义不容辞 任。 的,亲疏远近是人们对待事物和处理事务的标准,人们做事总是 “熟人关系是以血缘、亲缘、地缘为纽带连接起来的人际关按照由亲及疏、由远及近的逻辑顺序安排和进行。当这种关系范 系,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自发形成的一种必然的、普遍的人际关围进一步扩大就发展为地缘关系等更广泛的熟人圈子,在封建爱 系。另一方面,熟人关系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人人都有自你社会,国家就好比由臣民组成的大家族,君主就是这个大家族 己的熟人圈。熟人关系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关系圈,有若明显的家长,所有人都是子民,他们对君主和国家不可以有任何质疑。 的亲疏、等次。”①中国这种传统的熟人关系决定了人们在交往中中国的这种伦理思想发挥了数千年的作用,影响者百姓生活的方 的信任对象,即交往的主要对象一定是与自已有着某种关系的熟方面面,这种礼制秩序对人的影响根深蒂固,直至今日也发挥着 人,陌生人则是不可信的。这种熟人社会间的交际信任被称为很重要的作用:在西方,其陌生人社会的形成离不开航海业和近 “习俗型信任”。习俗型信任强调感情的重要性,人们对熟人的信代工业文明的发展,航海捕鱼业的发展需要人不断向外界探索, 任是自然而然的,人们通过与熟人的交流和往来不断满足自身的接触的是越来越多的陌生人,陌生人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事 物质和精神需求,“熟人好办事”反映的就是这个道理。习俗型信务时首先考虑的不是人情或是血缘,人们也不会初次见面就相互 任使得陌生人很难融入到既定的熟人圈子,甚至遭到熟人的排了解或凭感觉就彼此信任,陌生人的地位是平等的,为追逐各自 斥。 的利益,在公平自愿的前提下签订契约,人们相信契约胜过相信 与中国传统的熟人社会交际不同,西方社会是以陌生人交往人本身,契约信任是建立在外在强制力约束下的相互信任,面子 为主的社会,陌生人之间无法像熟人之间那样彼此了解,但出于和人情在这里影响甚微。 对利益的追求又需要建立彼此间一定的联系,因此,西方人发明 (二)中西方经济发展状况差别 了契约这种能够达成交易和往来的形式,一旦有任何一方违背契 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文明古国,农业生活的特点就是集 约规定,就将受到相应的惩罚,可以说西方交往的信任并不是对体劳作、聚族而居,安土重迁。传统的小农经济社会更加强调伦 人本身的信任,而是对彼此所订立契约的信任,是一种工具理性,理道德,对长辈要毕恭毕敬,对群体利益要特别关注。在固定的 作者简介:池敏,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思想政治教有课程与教学论专业项士研完生:苗蕾,苏州大学法学院法撑硕士研究生。 276
2010 年 10 月(上) 中西方信任比较 池 敏 苗 蕾 摘 要 人在交往中需要建立相互的信任,以熟人关系为主的中国和以陌生人关系为主的西方国家的信任机制各不相同, 表现各异,同时也有联系。本文通过对中西方人信任的比较,进而探究中国在社会转型期应如何建立长效的信任机制。 关键词 信任观 熟人社会 陌生人社会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0-276-02 中国是个古老的以农业为主的大国,交际圈子多集中在熟人 范围内,重人情、讲面子是熟人社会交往的特点,陌生人很难融入 到已形成的熟人圈子,很少涉及与陌生人来往。商业发达的西方 国家则更注重与陌生人交往,并建立了完善的确保陌生人来往和 信任机制,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和中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熟人 社会正在向陌生人社会过度,交往中的信任观念也发生了明显的 变化,对中西方信任进行比较是必不可少的。 一、中西方信任表现 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人际交往属于不同的信任类型,中国的人 际关系主要发生在熟人之间,熟人关系是主要的社会关系,对熟 人的信任属于习俗型信任,西方人际关系主要发生在陌生人当 中,对彼此的信任建立在契约的基础上,其信任是一种契约型信 任。 “熟人关系是以血缘、亲缘、地缘为纽带连接起来的人际关 系,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自发形成的一种必然的、普遍的人际关 系。另一方面,熟人关系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人人都有自 己的熟人圈。熟人关系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关系圈,有着明显 的亲疏、等次。” 中国这种传统的熟人关系决定了人们在交往中 的信任对象,即交往的主要对象一定是与自己有着某种关系的熟 人,陌生人则是不可信的。这种熟人社会间的交际信任被称为 “习俗型信任”。习俗型信任强调感情的重要性,人们对熟人的信 任是自然而然的,人们通过与熟人的交流和往来不断满足自身的 物质和精神需求,“熟人好办事”反映的就是这个道理。习俗型信 任使得陌生人很难融入到既定的熟人圈子,甚至遭到熟人的排 斥。 与中国传统的熟人社会交际不同,西方社会是以陌生人交往 为主的社会,陌生人之间无法像熟人之间那样彼此了解,但出于 对利益的追求又需要建立彼此间一定的联系,因此,西方人发明 了契约这种能够达成交易和往来的形式,一旦有任何一方违背契 约规定,就将受到相应的惩罚,可以说西方交往的信任并不是对 人本身的信任,而是对彼此所订立契约的信任,是一种工具理性, 顾称为“契约型信任”。 二、中西方信任不同的原因 中西方在信任观上之所以有明显的不同主要是二者属于不 同的社会类型,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造成了中西方不同的交往 信任观念和行为,因此,对于中西方信任观念之所以呈现出不同 的原因也与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关系。 (一)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 中国之所以形成熟人社会与中国自古以来的治国思想有密 切的关系。中国是一个以伦理道德理念治国的古老国家,以伦理 为本位的中国文化强调家庭的核心作用,对于每个人而言,家族 就是一个人交往的社会,亲情和血缘关系是人与人最普遍的社会 关系,个体在家族内部有着天然的义务,对亲人信任是义不容辞 的,亲疏远近是人们对待事物和处理事务的标准,人们做事总是 按照由亲及疏、由远及近的逻辑顺序安排和进行。当这种关系范 围进一步扩大就发展为地缘关系等更广泛的熟人圈子,在封建爱 你社会,国家就好比由臣民组成的大家族,君主就是这个大家族 的家长,所有人都是子民,他们对君主和国家不可以有任何质疑。 中国的这种伦理思想发挥了数千年的作用,影响着百姓生活的方 方面面,这种礼制秩序对人的影响根深蒂固,直至今日也发挥着 很重要的作用;在西方,其陌生人社会的形成离不开航海业和近 代工业文明的发展,航海捕鱼业的发展需要人不断向外界探索, 接触的是越来越多的陌生人,陌生人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事 务时首先考虑的不是人情或是血缘,人们也不会初次见面就相互 了解或凭感觉就彼此信任,陌生人的地位是平等的,为追逐各自 的利益,在公平自愿的前提下签订契约,人们相信契约胜过相信 人本身,契约信任是建立在外在强制力约束下的相互信任,面子 和人情在这里影响甚微。 (二)中西方经济发展状况差别 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文明古国,农业生活的特点就是集 体劳作、聚族而居,安土重迁。传统的小农经济社会更加强调伦 理道德,对长辈要毕恭毕敬,对群体利益要特别关注。在固定的 作者简介:池敏,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苗蕾,苏州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研究生。 ·理论新探·
Legal System And Society 法制5社会 2010年10月(上) 理论新探· · 耕作范围内,人们都彼此了解,个人没有任何隐私,必须关注他人彩,为了情面和义气做违背法律和规定以外的事,为了满足与自 的感受,凡事要从自身所处的关系群体考虑,人际交往强调宽容 己的相关利益,公然把私权凌驾于公权力之上,人们格守若这种 和忍让,在利益的分配上也不会过多的强调个人,人们生活在这 在熟人间必须遵循的道德标准,实际上却逐步形成了对事对人不 样相互依赖的熟人社会中,除了对彼此的信任,不能有其它脱离同的道德评价标准,知识靠关系办事,腐败成风现象频繁出现,严 或不符合自身所在群体的任何想法,否则就会遭到这个群体的排重影响法治建设的步伐。 斥。 契约型信任也有其缺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契 西方社会是一种移民文化,古希腊地中海地区的人们主要以约型信任本身反映的是人性本恶思想,契约本身就表明人是不可 渔猎为生,他们的子女长大后也都外出谋生,人口的流动性强,陌信的,否则也没有订立契约的必要性,契约会让人产生距离,感到 生人来往频繁,这种陌生人社会具有及时性和匿名性的特点,人人情冷漠,这也是契约之所以在熟人社会行不通或很少适用到的 们把利益看得很重,因而在利益的分配上也就特别讲究原则,父 一个原因。第二,契约的达成目的是为追求各自的利益,使得个 权在海洋和渔猎文化的陌生人社会也很难确立,平等的观念发展人主义盛行,人们为实现利益目标不择手段,丧失社会公德心,不 起来,人们通过契约实现相互的利益需求,到了近代,契约的形式利于社会稳定发展。第三,契约将人的信任建立和依附于工具理 被引进到法律当中,成为治国的基本方略,西方对工具理性的信性之上,社会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强制力的约束实现,是人类缺少 任远远胜于人情关系,人们的情感往往寄托在对所有人都有影响 合作的表现,显然不是理想的状态。 的“上帝”,在交往中则更加信任为其获益的契约和法律精神。 与习俗型信任相比,西方社会的契约型信任确是比较理性的 三、中西方信任利弊分析 交往观念。契约型信任在很多方面弥补和预见到了习俗型信任 无论是熟人社会的习俗型信任还是陌生人社会的契约型信 的不足和弊端。首先,契约型信任建立在平等公正的前提下,它 任,均是社会在特定发展阶段的表现形式,各有其优点和不足之关注利益的实现而不考虑等级和身份差别,关注个人权利和价值 处。 而不是一味的强调付出和贡献,实现了人的切身利益,满足了人 习俗型信任最大的特点就是信任熟人。这种信任是人们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其次,事务总是发展变化的,人的思想也 于已经获得的了解和感情的基础上的信任,它是一种有利的道德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有人变化的想法和行为危机到他人时就会引 资源。首先,它在客观上强调了“人之初性本善”的理念,提倡人发利益冲突,如果仅仅是靠人情自身忍让来解决矛盾和冲突,那 们要相信和善待身边的人,有责任、有义务对家庭、对集体做出贡么必然会有不公之处。因此,契约之初,虽然人们对彼此不信任, 献,引导人们行为向善:其次,这种信任习惯也使人们注重与他人但一经达成契约,人们就会为实现双方利益而共同遵守协定。契 的交往,在现代生活节奏迅速的社会能与熟人相互诉说是一件能约克服了人的变化性,契约的达成让人们因畏惧对违约后果的承 够体现人情味的事,人们彼此之间相互关爱有助于推动社会和谐担而必须遵守契约规定。订立契约就如同许下诺言,遵守契约就 发展:再次,习俗型信任强调对熟人的关注,讲究面子,这种“面如同信守诺言,人们通过履行诺言实现自身物质和情感的满足: 子”意识能够在无形中起到一种道德约東的作用,人们往往会因最后,契约型信任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契约形式被引用到法律后 顾及面子而感到“不好意思”,使很多隐含矛盾和冲突得到缓解,更加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用法律的权威和精神指导和保护 最后,出于对熟人的了解,人们交往起来的距离容易拉近,让人更人们的生活是文明社会理性的选择,西方法治社会的成功发展已 有安全感。 经为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提供了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中国 习俗型信任也存在很多弊端,尤其是随着经济发展和时代进 依法治国已经作为基本的治国方略提上日程,由习俗型信任向制 步,因信任熟人引发的弊病日益突显。一方面,从习俗型信任本度型信任过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身来看,它强调相信熟人,交往具有鲜明的亲疏性,相信和优待熟 注释: 人,人情冷暖取决于亲疏远近。习俗信任一般只适用于熟人圈 ①吴海文.论传统的熟人社会道德转型及其现代公德意识的培养.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9.30(3.98 子,一旦进入陌生领域,人们就会情不自禁的失去在以往熟人圈 参考文就: 子当中获得那种安全感和信任感,对新环境充满怀疑。这种信任 [川于康,宋晓琼.透过人情看中国的熟人社会和市民社会.法制与杜会.2009.4下). 2张清,王露.陌生人社会与法治构建论略.法学论坛. 标准其实是对更多人的不信任,不利于社会诚信的培养:另一方 [3]张康之.论信任的衰落与重建.湖南社会科学.20081). [4张康之.“熟人与“陌生人”的人际关系比较.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2). 面,随着时代的发展,熟人社会对熟人的信任表现出功利性的色 [S)侣传振.半熟人社会与人际信任一兼论社会信任结构变迁的路径选择.甘肃理论学 f刊.20072). 277
2010 年 10 月(上) 耕作范围内,人们都彼此了解,个人没有任何隐私,必须关注他人 的感受,凡事要从自身所处的关系群体考虑,人际交往强调宽容 和忍让,在利益的分配上也不会过多的强调个人,人们生活在这 样相互依赖的熟人社会中,除了对彼此的信任,不能有其它脱离 或不符合自身所在群体的任何想法,否则就会遭到这个群体的排 斥。 西方社会是一种移民文化,古希腊地中海地区的人们主要以 渔猎为生,他们的子女长大后也都外出谋生,人口的流动性强,陌 生人来往频繁,这种陌生人社会具有及时性和匿名性的特点,人 们把利益看得很重,因而在利益的分配上也就特别讲究原则,父 权在海洋和渔猎文化的陌生人社会也很难确立,平等的观念发展 起来,人们通过契约实现相互的利益需求,到了近代,契约的形式 被引进到法律当中,成为治国的基本方略,西方对工具理性的信 任远远胜于人情关系,人们的情感往往寄托在对所有人都有影响 的“上帝”,在交往中则更加信任为其获益的契约和法律精神。 三、中西方信任利弊分析 无论是熟人社会的习俗型信任还是陌生人社会的契约型信 任,均是社会在特定发展阶段的表现形式,各有其优点和不足之 处。 习俗型信任最大的特点就是信任熟人。这种信任是人们基 于已经获得的了解和感情的基础上的信任,它是一种有利的道德 资源。首先,它在客观上强调了“人之初性本善”的理念,提倡人 们要相信和善待身边的人,有责任、有义务对家庭、对集体做出贡 献,引导人们行为向善;其次,这种信任习惯也使人们注重与他人 的交往,在现代生活节奏迅速的社会能与熟人相互诉说是一件能 够体现人情味的事,人们彼此之间相互关爱有助于推动社会和谐 发展;再次,习俗型信任强调对熟人的关注,讲究面子,这种“面 子”意识能够在无形中起到一种道德约束的作用,人们往往会因 顾及面子而感到“不好意思”,使很多隐含矛盾和冲突得到缓解, 最后,出于对熟人的了解,人们交往起来的距离容易拉近,让人更 有安全感。 习俗型信任也存在很多弊端,尤其是随着经济发展和时代进 步,因信任熟人引发的弊病日益突显。一方面,从习俗型信任本 身来看,它强调相信熟人,交往具有鲜明的亲疏性,相信和优待熟 人,人情冷暖取决于亲疏远近。习俗信任一般只适用于熟人圈 子,一旦进入陌生领域,人们就会情不自禁的失去在以往熟人圈 子当中获得那种安全感和信任感,对新环境充满怀疑。这种信任 标准其实是对更多人的不信任,不利于社会诚信的培养;另一方 面,随着时代的发展,熟人社会对熟人的信任表现出功利性的色 彩,为了情面和义气做违背法律和规定以外的事,为了满足与自 己的相关利益,公然把私权凌驾于公权力之上,人们恪守着这种 在熟人间必须遵循的道德标准,实际上却逐步形成了对事对人不 同的道德评价标准,知识靠关系办事,腐败成风现象频繁出现,严 重影响法治建设的步伐。 契约型信任也有其缺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契 约型信任本身反映的是人性本恶思想,契约本身就表明人是不可 信的,否则也没有订立契约的必要性,契约会让人产生距离,感到 人情冷漠,这也是契约之所以在熟人社会行不通或很少适用到的 一个原因。第二,契约的达成目的是为追求各自的利益,使得个 人主义盛行,人们为实现利益目标不择手段,丧失社会公德心,不 利于社会稳定发展。第三,契约将人的信任建立和依附于工具理 性之上,社会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强制力的约束实现,是人类缺少 合作的表现,显然不是理想的状态。 与习俗型信任相比,西方社会的契约型信任确是比较理性的 交往观念。契约型信任在很多方面弥补和预见到了习俗型信任 的不足和弊端。首先,契约型信任建立在平等公正的前提下,它 关注利益的实现而不考虑等级和身份差别,关注个人权利和价值 而不是一味的强调付出和贡献,实现了人的切身利益,满足了人 们追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其次,事务总是发展变化的,人的思想也 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有人变化的想法和行为危机到他人时就会引 发利益冲突,如果仅仅是靠人情自身忍让来解决矛盾和冲突,那 么必然会有不公之处。因此,契约之初,虽然人们对彼此不信任, 但一经达成契约,人们就会为实现双方利益而共同遵守协定。契 约克服了人的变化性,契约的达成让人们因畏惧对违约后果的承 担而必须遵守契约规定。订立契约就如同许下诺言,遵守契约就 如同信守诺言,人们通过履行诺言实现自身物质和情感的满足; 最后,契约型信任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契约形式被引用到法律后 更加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用法律的权威和精神指导和保护 人们的生活是文明社会理性的选择,西方法治社会的成功发展已 经为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提供了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中国 依法治国已经作为基本的治国方略提上日程,由习俗型信任向制 度型信任过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注释: 吴海文.论传统的熟人社会道德转型及其现代公德意识的培养.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9.30(3).98. 参考文献: [1]于康,宋晓琼.透过人情看中国的熟人社会和市民社会.法制与社会.2009.4(下). [2]张清,王露.陌生人社会与法治构建论略.法学论坛. [3]张康之.论信任的衰落与重建.湖南社会科学.2008(1). [4]张康之.“熟人”与“陌生人”的人际关系比较.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2). [5]佀传振.半熟人社会与人际信任—兼论社会信任结构变迁的路径选择.甘肃理论学 刊.2007(2). ·理论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