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信用与法律》课程教学资料(参考文献)凯斯·R·桑斯坦:谣言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111,文件大小:5.89M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ON RUMOURS 谣言 How Falsehoods Spread, Wby We Believe Them and What Can Be Done? 卡斯·R·第所组。著 张植迪杨Q译李班江⊙校译 畅销书(时推)作者、典巴马敌府信息与规制事务办公室主任 桑斯坦“启油之作” 任客,板博当道的网路时代, 每令人落可能成为谣言的制意者, 使者受情养

第一章谣言无处不在

谣言滋生的土壤一互联网 谣言几乎与人类历史同龄。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谣言变得俯 拾皆是。实际上,我们正生活在谣言泛溢的时代。恶意的谣言尤其麻 填,它们会给个人和机构带来切实的损害,且难以纠正。谣言会危及 个人的职业生莲、国家的政策、公职人员的隐私权,有时甚至会危害 民主本身。 很多广泛流传的谣言都涉及政界、娱乐界的名人,其他的则涉及 或大或小的公司,还有一些谣言所涉及的人并没什么名气,基本不在 公众视线内。由此可见,我们所有人都有可能成为虚假而恶毒的谣言 的受害者。 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时,很多美国人都相信奥巴马是伊斯兰教 徒,并不是出生在美国本土的人,他还与恐怖分子牵扯不清。谣言 泛溢成灾,主要集中在两个话题上:一是公职人员被指控有邪恶的行

为、信念和动机,二是公职人员及具备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被 指控发生了私生活方面的丑闻。谣言也可能危害经济。如果有谣言称 某公司即将倒闭,股东们很有可能因为恐惧而抛售持有的该公司的殷 票,那么此公司将有可能因为谣言而遭受损失。即使是毫无依据的谣 言,也有可能对股票市场产生很大影响。因此,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理所当然会高度关注虚假的谣言产生的恶劣影响。纽约已经把散布银 行虚假信息的行为列为犯罪,也就不足为奇了。 互联网时代,散布有关任何人虚假的、具有误导性的谣言都变得 十分容易。高中生、销售人员、教授、银行家、雇主、保险经纪人、 地产商,在一个有可能带来痛苦、伤害甚至是致命打击的论断面前, 都有可能变得不堪一击。如果一则有关某人失职的消息出现在互联网 上,那么只要在谷歌上输入这个人的名字,任何人都可以马上获知此 人失职的信息。(甚至在一段时间内,这个谣言会出现在维基百科 上,成为对此人进行定义的一部分。)谣言还可能祸及机构,美国中 央情报局、通用汽车公司,美国银行、美国童子军、天主教会,这些 都有可能成为谣言攻击的对象。互联网上的资料都十分“长寿”,因 为某些实际原因,这些资料甚至有可能水久保留在网上。因而一则诺 言可能产生持久的影响。人 本书有两个写作目的。首先是要回答以下问题:为何普通人会 相信谣言,甚至会相信那些虚假的、具有破坏性的、奇异怪诞的福 004

言?为何被有些群体、国家误信的谣言,在另一些群体、国家看来却 十分荒谬?其次是要回答:我们如何保护自己免受虚假谣言的伤害? 在下文中我们将会看到,让那些散布虚假信息的人感受到“寒蝉效 应”①,或许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通常相信谣言的人都处于理智状态。对于他们的既有知识储备 来说,他们相信谣言的原因是十分合理的。我们对于大多数判断所依 据的事实,都缺乏直接经验或亲身体验。我们如何知道世界不是平 的?莎士比亚确有其人?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大屠杀真正发生过? 李·哈维·奥斯瓦德(Lee Harvey Oswald)刺杀了肯尼迪总统?我们 关于他人、他国、不同文化和宗教的知识,大多数充其量不过是间接 的。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我们能确切知道某公司陷入了困境,某公 取人员收受了贿路,某位有影响力的人物确实有可怕的秘密或可耻的 过去。因为我们缺乏直接知识,我们倾向于认为有烟处必有火,谣言 既然产生了,至少有真的成分在其中。也许真相比谣言更槽糕。当我 们依翰互联网获取信息时,这种思维方式会产生特别严重的问题,因 为虚假信息正充斥网络。 9“常鲜效应”,种到指在计论言论自由或集会自由时,人民带恤固为市论成州国家的州可成 是场领西对离限的用货而不软发表言论,勿阿年在来冷天气中学产一根,寒明联应的发生,特学 歌公关平身无人关白,放院为过度压制市论或第会自由的不良后果。一一好者进

目前没有对谣言给出一个统一的定义,我也不打算在本书钟为腿 言提供一个新的定义。为使讨论得以开展,让我们承认任何定义都头 于粗植,暂且搁置字眼上的争论,而大致用“谣言”表示一类言论, 这些言论声称某些人、群体、事件和组织机构发生了某些事情。这类 言论尚未被证明真伪,却从一个人传向另一个人,其可信度不是因为 人们有直接的证据支持它们,而是因为别人也似乎对其信以为真。以 此理解,谣言之所以能够兴起并被传播,是因为谣言与相信谣言的人 的已有信念相吻合,并且能够被这些人接受。一些人和群体领向于接 受特定的谣言,因为谣言与他们的一己私利相吻合,或与他们心目中 的真相相符。2008年,很多美国人都相信莎拉·佩琳州长认为非洲不 是一个大洲,而是一个国家。因为这种荒唐的混符合人们对佩琳形 象的一贯认识。另一些人则认为这则谣言大概没有根据而予以排斥。 由此可见,同样的信息可以引发人们遇然不同的看法。 或是因为恐惧,或是因为希望,我们当中的很多人都接受谣言。 如果我们对基地组织深怀恐惧,我们很容易相信基地组织成员正在我 们的住处附近阴谋策划恐怖袭击活动。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看好的公司 生意兴隆,我们可能相信一则有关该公司某个产品虽失败了但公司的 景一片光明的谣言。在战争中,一群人的恐惧无疑正是另一群人的希 里。只要群体竞争存在,一些人的恐惧总是会成为另一些人的希望。 不可避免的是,不同的人对同一则谣言会出现戴然不同的反应,因为

遥言在加谢一群人恐惧的同时,势必会抚慰另一群人的心理。伊拉克 人可能接受一则在加拿大或法国人看来完全没有吸引力的遥言,犹他 州人也可能相信一则在麻省人看来荒唐可笑的谣言,共和党人会深信 民主党人咖笑的谣言。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生活在信息的“蚕 茧”中或人们自行设计的回音室里。就此而言,不同的谣言会在不同 的社会群体中生根发芽。 很多谣言都散布“阴谋论”。比如,中央情报局刺杀了肯尼迪总 统:医生故意制造艾滋病毒:1966年,美国环球航空公司的TWA800 客机是美国军方用导弹击毁的;全球变暖理论是蓄意用来欺诈人们 的:三边委员会影响国际经济的重要变动趋势:马丁·路德·金是被 联茅特工杀死的:民主党参议员保罗·威尔斯通乘坐的失事飞机是共 和党政客设计的:“阿波罗登月”是一场精心导演的骗局:罗斯荣尔 德家族和其他犹太银行家应该对总统们的死亡和亚洲国家的经济衰退 负责;“大萧条”是富人阴谋裁减工人工资的后果。再比如,法国 作家蒂埃里·梅松在《9·11:弥天大谎)(911 The Big Lie)中认 为,五角大楼的爆炸不是由美国航空公司的第77次航班的撞击引起 的,面是被意在发动政变的人发射的一枚导弹击中引起的。这也是该 书之所以成为畅销书并轰动一时的原因

谣言传播的过程 社会流瀑和群体极化 谣言通过两个部分重叠的过程进行传播:社会流瀑和群体极化, 社会流瀑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我们倾向于相信别人的所信和所为。如 果我们认识的大多数人都相信一则谣言,我们也就很容易会相信那则 谣言。我们接受他人信念,是因为自己对此缺乏相关信息。特别是当 我们对某则谣言的内容一无所知时,我们就更容易相信它。如果美国 步枪协会散布一则谣言说政治候选人将没收枪支,或者如果某环保机 构传播谣言说有人相信全球变暖不过是一场恶作则,相信很多人都会 受其影响,只因为他们信赖美国步枪协会和该环保机构。 当人们追随一些先行者或“领头羊”的言行时,社会流瀑现象 就会发生。在经济领域,谣言会导致投机泡沫,商品价格大幅上涨。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与投机泡沫有很大关系。谣言同样有可能引起 大恐慌,因为恐慌情绪会迅速从一人传至另外一人,制造出应验的预 言。如果相关谣言在人群中激起恐慌或厌恶等的强烈情绪,谣言就更 加可能被广泛传播。 群体极化效应指当想法相似的人聚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最后得出 的结论会比交谈之前的想法更加极端。试想,如果一群人领向于相信 一则有关某个国家有邪恶企图的遥言,这些人很可能在相互交谈之后 更加坚信这则谣言。他们还有可能从半信半疑变成对这则谣言的坚信

者,即便他们知道的只不过是群体内其他人的想法。再看互联网在谣 言传播过程中的作用,我们中的任何人都有可能在互联网上跟很多人 联络。当我们从其中获取信息时,不论这些信息说的是什么,我们都 有可能相信它们全部是真的。 社会流瀑和群体极化效应都会导致人们相信虚假的信息。那么, 我们如何将人们接受错误信息的风险降低呢?最显而易见、最标准的 答案是:设立言论自由的机制,把人们置于均衡的信息中,让人们接 收到知情者发布的更正信息。自由表达通常可以发挥作用,但在某些 情况下也不能完全提供正确的信息。人们的情绪也可能成为寻找真相 的障碍。人们通常并不是中立地处理信息,其偏见会影响他们对信 息所作出的反应。偏领吸收(biased assimilation)指人们以一种有偏 见的方式来吸收和消化信息。那些已经接受了虚假谣言的人不会轻易 放弃相信谣言,特别是当人们对这种信仰有着强烈的情感依赖时,谣 言就更加不容易被放弃。在这种情况下,要累逐人们头脑中的图有想 法,简直困难至极。即便是把事实真相呈现在人们面前,他们也很难 相信。 规避谣言的危害一寒蝉效应和去除偏见 很多人坚信思想市场。他们认为思想市场是确保他们获取真相的

最住途径。美国大法官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曾说:“我们所 的终极之善,来自思想的自由交换。思想市场的自由竞争是检验真理 的最佳标准。”在美国乃至全世界,这一有撼动力量的论断都对言论 自由法产生了深远而有益的影响。 但是,对于有些谣言来说,市场也不一定有助于鉴别真伪。比 如,有谣言说你的邻居犯过罪,而你这个邻居完全没有机会接触媒 体。互联网上的信息也没有可信度,不妨试试这个谣言会带来什么后 果。再比如,有关当地公司老板的一则有吸引力的谣言。没有思想市 场对谣言真伪的测试,很多人会坚定地接受虚假的谣言,或者他们会 以偏概全,用哪怕是生活的碎片或一个个小事件来代替事情的全貌。 这个问题是普遍且严重的。在互联网和新式监测手段不断发展的今 天,这个问题日益严重,有时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严重的伤害,损害 生意的前景,打击投机者,甚至损害民主本身。 我们特别应该强调最后一点。在某种程度上,言论自由的目的 是促进自治:尽管人们的想法有时并不正确,但如果不能言其所想, 良性运行的民主制度就不可能存在。但是如果人们就政府宫员和机构 散布虚假的谣言,毫无疑问将使民主制度受到损害。即便没有什么正 当原因,人们地有可能会对特定的领袖、政客基至对自己的政府丧失 信心。与此同时,虚假的谣言阻碍了我们作为公民对有关事态严重程 度的判断,削扇我们应对危机的正常的思维能力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11页,可试读30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