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总第27期) 中西诚信伦理的主要差异 方丽娟,郑涛2 (1.中南大学行政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2.深圳市福田中学,广东深圳518033) [摘要]中西方对“诚信”的研究和应用有悠远的历史,并在目前的企业管理中有成功的实践。从 各自发展历史看,中国传统的道德诚信与西方文化中的道德诚信具有基本相同的内函和要求,但由 于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在具体的理解上,两者存在着实质性的区别,并由此影响了不同文化 背景下诚信行为表现特在上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诚信;差异 【中图分类号]B8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566(2004)03-0027-03 China and the West good faith ethics main difference FANG Li-juan',ZHENG Tao? (1.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3,China; 2.Shenzhen Futian Middle School,Shenzhen 518033,China) Abstract:China and the West to good faith research and the application have the distant history,and has the quite successful practice in the present business management.Looking from respective development history,in the Chinese tradition,moral good faith and the westem culture moral good faith has the basic same connotation and the request,but as a result of the social system and the cultural tradition difference,in the concrete understanding, two has the substantive difference,and from this has affected under the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 in the personal good faith behavior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 difference. Key words:China and the West;good faith;difference 一、起源:“原善说”与“原罪说” 中国人的诚信之道建立在“原善说”的基础之上,“诚信”思想通行于社会,是人之道、社会之道。 依人的本性、天的本性向人、向社会与自然扩展出去,靠上下君臣子民的善行实践而彰显其价值。在 中国传统道德中,历代思想家均极为重视人格中的诚信问题。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就是说 “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小儒家对人的发 展与人性的完善也极为关注,充分展示与确认人之为人的价值,即追求“成人”。儒家认为人类生而 具有善性,具有仁爱的良心,只要通过自身修养即可求得诚信之道,认为“诚信源于人类的良知”。 而西方的诚信之道则是建立在“原罪说”的基础之上,西方基督教文化一直把人看作是有“原 罪”的人,人甚至是由于“原罪”才出生的,人有与生俱来的罪恶本能,所以,种种灾难随着原罪而 [收稿日期]2004-03-02 [作者简介]方丽娟(1975一),女,湖南糊州人,中南大学硕士研究生。 郑涛(1972一),男,湖南永兴人,深别市福田中学教师。 27 C 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来到人间。由于人是生来渺小、卑微和有“原罪” 脚的。可以说,统治者与人民的信任关系,是政治 的,他自己根本不可能超越这些与生俱来的缺陷, 凝聚力形成的前提和关键。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 正如人不能自己扯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一样。因 某一政权能否创建、巩固和发展。所以,中国历代 此,只有相信上帝是万物的终极真理,是至善的化 统治者都特别注意取信于民。孔子还强调,“上好 身,是人类道德的最终根源,相信只有上帝会赎人 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 类的罪,拯救人类的灵魂,人类才能求得至善和幸 信,则民莫敢不用情”[)。也就是说,统治者讲礼 福。著名神学家奥古斯丁认为,我们只有照着信心 节,就能得到人民的尊重;统治者遵循道义,人民 而生活,而且我们只能够这样做,以我们的信心与 就会服从;统治者诚实守信,人民就会告以实情。 祈祷,盼望给我们以信心之上帝会帮助我们。他认 王安石在《商鞅》诗中更是一针见血,“自古驱民 为信仰源于神。奥古斯丁以《圣经》中的“诚信即 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意在劝戒统治者要以 智慧”为根据,宜称信仰既高于理性也高于知识, 诚信为重,要取信于民,切不可轻诺寡信,背信弃 只有信仰才能给人类以真理,使人类道德完善。 义。可见,诚信是搞好政治的关键之所在。 西方的“诚信”则是在地处地中海的罗马帝国 二、目标:政治价值与经济效应 繁荣的海外贸易和简单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 建立起来的。这一阶段,企业生产产品的目的,不 中国传统“诚信”观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 是为了所有者和生产者自身的消费,而是为了拿到 社会基础是宗法血缘关系,所以,其价值更贴切地 市场上进行交换,将产品的使用价值在市场上变换 体现在君臣相辅、齐家治国。城信是治理国家的重 为价值。人们进入市场,从事经济活动的首要目的 要政治原则,对国家来说,“信,国之宝也”[2】。 是追求利益,所有人的求利目的使人们形成一个相 社会的诚信危机会导致社会风气败坏,民心散失, 互依存的关系。但是,互存关系转化为实际市场行 最终导致国家的无序和混乱。荀子从国家强弱的角 为要有一个条件,那就是经济关系的双方都以对方 度,强调了诚信在政治生话中的重要性。他说: 的诚信为前提,倘若双方缺乏诚信,则交易不成。 “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3]政令是统治者治 因此,诚信是自我利益能否实现的重要条件,这就 国的措施,而政令是否讲诚信是导致国家强盛与衰 使得诚信成为商品交换最重要的保障。过去那些在 弱的重要因素。“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 商业发展最低阶段的小家子气的骗人伎俩,已经陷 权谋立而亡”[4]。荀子甚至主张,“政令已陈,虽 入了困境,而“先给人家送上好的样品,再把蹩脚 睹利败不欺其民;约结已定,虽睹利败不欺其与。 货送去”的基本守则,也已经声誉扫地了。正如德 如是,则兵劲城固,敌国畏之;国一綦明,与国信 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其《新教伦理与资 之”[5]。意谓即使颁布的政令在实施中产生出某些 本主义精神》中所强调的一个信条,“信用就是金 不足,那也决不废弃,以取信于百姓;在国际上与 钱”。随着市场经济的需要,诚信也在商品经济充 它国订立的盟约,即使在履行中与己方有害,那也 分发展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不过,这时的诚信突 必须坚持,以取信于别国。如此,才能兵劲城固, 破了只作为人的德性、品格要求的范围,而与具有 外强不敢来犯,内部团结一致,共谋发展。概而言 普遍性的、相对强制的、可操作性的制度结为一 之,诚信在政治上有非常大的作用,是国家的珍: 体。“诚信契约”与“诚信诉讼”在当时罗马成为 宝。 最普遍的商业和司法原则。 对于人民来说,诚信是立民之本。孔子对于这 由上述分析可见,西方的“诚信”一开始就建 一点作了精辟的阐述:“子贡问政。子曰:‘足食, 立在商品交易基础之上,深深扎根于商品经济生活 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 的土壤中,强调的是经济因素的个人品质,往往与 三者何先?’日:‘去兵。’子贡日:‘必不得已而 “经济成本”、“收益”联系在一起。 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 无信不立。’”[6]在孔子看来,没有食物不过就是死 三、依凭:为人处世与制度契约 亡。可是,自古以来谁能免于一死呢?然而,假若 人民对统治者丧失了信任,那么,统治者是立不住 中国的诚信注重个人的人格,表现在对人的要 --28 C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求上,偏重于人的内在修养和个人完善;西方则比 修斯就指出:守约是人的本性,人们订立契约,就 较注重行为和过程,主要指的是一种契约行为。前 会产生民法。他认为:“有约必践,有害必偿,有 者认为诚信与否是一个人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 罪必罚”9]。霍布斯进一步认为:守约为正义之 后者则认为诚信是社会经济关系双方的事,与个人 源,无契约即无正义,有约而不遵行即为不义。可 孤立的道德内省无关。 以说,西方的诚信概念更多的是建立在人们的契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 法律关系和观念之上的,守信的概念起源于现实中 在,如同仁义礼智一样须臾不可或缺。在中国传统 的契约利益关系。由于历史发展道路的不同,西方 伦理文化中,”“诚信”被赋予极其丰富的内涵。从 社会进入奴隶制国家时冲破了血缘关系,建立了个 词语意义来看,“诚”与“信”是相通的。《说文解 体契约关系社会。作为契约,个体双方或多方在立 字》这样解释:“诚,信也,从言成声”;“信,诚 约时就约定,大家多出让一部分权力和利益,同时 也,从人言”。但在实际使用中,它们所表征的意 又交换回自己的权利和利益得到实现的保证。在这 义又有一定的差别。“诚”是指道德主体内在的一 种契约关系中,大家都必须信守承诺,如果我违背 种品质、信念,即所谓“内诚于心”。“诚”表现为 了使对方利益得到实现的承诺保证,对方也就会取 真诚、诚实、诚恳等。《周易·乾》云:“修辞立其 消我的利益实现的保证权利,结果造成两败俱伤。 诚,所以居业也。”认为君子说话、立论都应该诚 在利益交换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发现合作最符合他 实不欺、真诚无妄,才能建功立业。孟子进一步把 们的长期利益,于是成员之间自愿同意遵守社会契 “诚”上升为“天道”,将“诚”之意识上升为“人 约。自我利益加上契约的法律机制,就会弥补社会 道”。其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 成员之间所欠缺的互相信任。 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 和中国在血缘根基上生长出的信任机体不同的 也。”(《孟子·离娄上》)孟子以此告诫人们,“诚” 是,契约成员群体完全可以由陌生人组成,在利益 是顺应天道与人道的基本法则。在儒家经典《礼记 实现的认同基础上,任何时候可以运用契约规则组 ·大学》中,“正心、诚意”被视为儒家伦理之核心 成团体。所以,在相对意义上,西方的守信更多出 理念系统“八条目”中的两个关节和德目,其重要 于一种对自我利益的追求而不是人格追求,在本质 性不言而喻。与之相联,“信”同样为儒家伦理所 上是一种外在规则守信而不是内在德性诚信。由此 看重。孔子讲“民无信不立。”“信”是指道德主体 可见,西方的诚信观念和西方的契约关系紧密联系 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或社会整体交往时所表现出来 在一起,诚信建立在利益互惠的基础之上。 的具体行为及其价值指向,即所谓“外信于人”。 中西诚信的差异,一方面体现了中西文化背景 “信”表现为讲信义、守信用、重诺言,言行一致。 的差异以及社会经济历史发展的差异,另一方面也 “诚”、“信”合起来使用,则有诚实守信、表里如 显示出我国在诚信研究与实践上的不足。它表明中 一、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相统-一的丰富内涵。荀子 国理论界对诚信问题的研究滞后于实践的要求,中 相信:“诚信生神,夸诞生惑。”(《荀子·不苟》)诚 国的诚信机制仍处在一种道德的制约和个人的自觉 实守信才有力量,而虚假浮夸则导致人心不定,社 层次,还处在一种“远调控”的层面上。因此,中 会混乱。管子更明确地把诚信的美德看作是天下伦 国理论界应吸收借鉴中西诚信理论的精髓,建立与 理秩序的基础,其日:“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诚信道德及其规范 下之结也。”(《管子·枢言》) 体系。● 综上所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是指人际 关系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在本质上更多的是做 参考文献: 人立世的基点,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道德原则, [1]陆器之.孟子通译〔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 属于一种由人格信任、亲缘信任构成的德性范畴。 [2]杨伯俊.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 相对而言,西方文化中的道德诚信是建立在契 [3][4][5]王先谦,苟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6. [6][7]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83. 约论基础上社会性的生活准则。诚信是“对承认和 [8]徐国栋.客观减信与主观减信的对立就一问题[J】,中国社会 协议的遵守和兑现,如果某人不履行他允诺的事, 科学,2001. 他就是在恶意行事”[8]。社会契约论的先行者格劳 [9]袁华音,西方社会思想吏[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8 29 C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