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香港“亚太区美术教有会议”主题演讲 注意:本文章是用会议材料扫描后用OCR软件识别出来的,所以, 有可能存在错误。 教育改革下的艺术教育蓝图 台湾彰化师范大学 郭祯样教授 丨:前言 廿一世纪的来临,带来许多社会改变,教育也同样需要改变,台湾教改团体和人士将九 十学年度视为教有改革的关键年,这一年不仅是通向公元二OO一年的新世纪,也是多项教 育改革的大集合。 其中一项最为重大的变革是课程革命,届时教育部要将实施多年的国小、 国中课程,整合为“九年 一贳新课程”。 教有改革是为了帮助下一代在下个世纪活得更充实,在重整教有环境与规划新课程的同 时,各界必须明白艺术是完整教有的根本。欧美等先进国家的经验一再证明,将艺术融合于 全面性的课程中,有助于培养认知技巧,并能应用在其他领域,包括辨别、分析、反省、判 断的能力以及整合不同来源的资讯,以产生新观念,也就是说能够全面的思考。这些持质正 是教改的大目标,廿一世纪的下一代成功的基础 未来的教室、职场与全球的沟通网路,每个人都会接触到愈来愈多元的族群,必须彼此 合作的计划也会愈来盒多。思考、解决问题都要靠团队,而要成为团队中有效率的一份子, 就必须了解、尊重不同的文化与观点。在这样的社会中,必须依赖各种符号、图像、线索, 这些象征化的字汇日趋庞大复杂,工作、沟通要有创意,就必须有能力了解单一专业以外的 领域, 键,永远能够让我们以清晰的判断力看清快速演变的世界。 川:跨越2000的教改工程 一、国民教育九年一贯课程规划 为使国民中小学课程能适应时代变迁、青少年身心发展需要,各级学校教育课程应随时 改进,而国民中小学课程改革尤为当前要务。教有部于民国八十六年四月成立“国民中小学 课程发展专案小组”,积极规划“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新课程纲要”。小组成员涵盖专家学 者、教师(含教师、主任、校长)、民意代表、企业界、前行政院教改会委员、妇女界、家 长及相关业条行政人品笔,以兼且参方之代表性。 此课程规划已于入十七年九月州日研订完成,以培养具备人本情怀、统整能力、民主素 养、乡土与国际意识,及能进行终身学习之健全国民为主要目标。其规划内容除重视科目间 横的统整外,亦强调国中与国小纵的衔接、以充分发挥九年一贳课程之精神
2000 香港“亚太区美术教育会议”主题演讲 注意:本文章是用会议材料扫描后用 OCR 软件识别出来的,所以, 有可能存在错误。 教育改革下的艺术教育蓝图 台湾彰化师范大学 郭祯祥教授 Ⅰ:前言 廿一世纪的来临,带来许多社会改变,教育也同样需要改变,台湾教改团体和人士将九 十学年度视为教育改革的关键年,这一年不仅是通向公元二○○一年的新世纪,也是多项教 育改革的大集合。其中一项最为重大的变革是课程革命,届时教育部要将实施多年的国小、 国中课程,整合为“九年一贯新课程”。 教育改革是为了帮助下一代在下个世纪活得更充实。在重整教育环境与规划新课程的同 时,各界必须明白艺术是完整教育的根本。欧美等先进国家的经验一再证明,将艺术融合于 全面性的课程中,有助于培养认知技巧,并能应用在其他领域,包括辨别、分析、反省、判 断的能力以及整合不同来源的资讯,以产生新观念,也就是说能够全面的思考。这些持质正 是教改的大目标,廿一世纪的下一代成功的基础。 未来的教室、职场与全球的沟通网路,每个人都会接触到愈来愈多元的族群,必须彼此 合作的计划也会愈来愈多。思考、解决问题都要靠团队,而要成为团队中有效率的一份子, 就必须了解、尊重不同的文化与观点。在这样的社会中,必须依赖各种符号、图像、线索, 这些象征化的字汇日趋庞大复杂,工作、沟通要有创意,就必须有能力了解单一专业以外的 领域,掌握各个领域间的关联,才能有创意的解决。 艺术教育在学校中应受到重视,因为对艺术的认识永远是了解全球文化与文明传承的关 键,永远能够让我们以清晰的判断力看清快速演变的世界。 Ⅱ:跨越 2000 的教改工程 一、国民教育九年一贯课程规划 为使国民中小学课程能适应时代变迁、青少年身心发展需要,各级学校教育课程应随时 改进,而国民中小学课程改革尤为当前要务。教育部于民国八十六年四月成立“国民中小学 课程发展专案小组”,积极规划“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新课程纲要”。小组成员涵盖专家学 者、教师(含教师、主任、校长)、民意代表、企业界、前行政院教改会委员、妇女界、家 长及相关业务行政人员等,以兼具参方之代表性。 此课程规划已于入十七年九月卅日研订完成,以培养具备人本情怀、统整能力、民主素 养、乡土与国际意识,及能进行终身学习之健全国民为主要目标。其规划内容除重视科目间 横的统整外,亦强调国中与国小纵的衔接、以充分发挥九年一贯课程之精神
(一)课程总纲内容 本次课程修订计有四大重点: 1,以培养现代国民所需的基本能力为课程设计核心架构 为达到国民中小学之课程目标,新课程特拟具十项国民教育基本能力做为教育指标。十 项基本能力分别为:“了解自我与发展潜能:欣赏、表现与创新: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表 达、沟通与分享:尊重、关怀与团队合作:文化学习与国际了解:规划、组织与实践:运用 科技与资讯: 主动探索与研究 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 等十项基本能力。因此,未来台湾国民教有发展将迈向新境界 以培养学生具备“带着走的基本能力,抛掉背不动的书包与学习繁杂的知识教材”,期使师 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充满快乐与活泼的气氛。 2,以学习领域合科教学取代现行分科教学 (1)为培养国民应具备之基本能力,新课程从个体发展、社会文化及自然环境等三个 面向,提供“语文”、“健康与体有”、“社合”、“艺术与人文”、“数学”、“自然与 科技”及“综合活动”七大学习领域 (2)学习领域为学习之主要内容,而非学科名称。学校在实施教学时,应兼顾统整及 合科教学之原则。 (3)各学习领域授课之比例,经参考先进国家之教有趋势及实际需要后,研订为:语 文领域占基本教学节数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其他健康与体育等六个学习领域,各占基本教 学节数约百分 之十 。各校并得在上课总节数之规定范围内弹性排课, (4)各学习领域主要内涵包括: 语文:包合本国语文、英语、外国语文等,注重对语文的听说读写、基本沟通能力、 文化与习俗等方面的学习。 健康与体育:包含身心发展与保健、运动技能、健康环境、运动与健康的生活习惯等方 面的 社会:包含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社会制度、道德规范、政治发展、经济活动、民主 法治、人际互动、公民责任、乡土教有、生活应用与实践等方面的学习。 艺术与人文:包含音乐、美术、表演艺术等方面的学习,陶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受、 想象与创造的人文素养,并积极参与艺文活动 数学:包含数量形之基本概念与运算、日常生活中数量形之应用问题,与其他学习 的连 ,解题过程,推理思考 、创造能力,以及与自己或他人沟通数学内涵能力 自然与科技:包含物质与能、生命世界、地球环境、生态保育、资讯科技等方面的学习、 注重科学及科学研究知能、培养尊重生命、爱护环境的情操及善用科技与运用资讯 等能力,并能实践于日常生活中。 综合活动:包含辅导活动、团体活动以及运用校内外资源,独立设计之学习活动。 3,提供学校及教师更多弹性教学自主空间 新课程将总节数分为 基本教学节数”与“弹性教学节数”,其中,基本教学节数占总 节数之百分之八十,弹性教学节数占总节数之百分之二十。 (1)各年级之必修教学节数比例为:一至六年级之必修节数占基本教学节数之百分之 八十到九十,选修节数占基本教学节数之百分之十至二十:七至九年级必修节数占基本教学 节数之百分之七十至八十,洗修节数占基杰教学节数之百分之一十至三十 (2)弹性教学节数系指各校除授完最低基本教学节数外,可留供班级、学校地区弹性 开设不同课程之节数。弹性教学节数另可分为“学校行事节数”及“班级弹性教学节数
(一)课程总纲内容 本次课程修订计有四大重点: 1,以培养现代国民所需的基本能力为课程设计核心架构 为达到国民中小学之课程目标,新课程特拟具十项国民教育基本能力做为教育指标。十 项基本能力分别为:“了解自我与发展潜能;欣赏、表现与创新;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表 达、沟通与分享;尊重、关怀与团队合作;文化学习与国际了解;规划、组织与实践;运用 科技与资讯;主动探索与研究; 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等十项基本能力。因此,未来台湾国民教育发展将迈向新境界, 以培养学生具备“带着走的基本能力,抛掉背不动的书包与学习繁杂的知识教材”,期使师 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充满快乐与活泼的气氛。 2,以学习领域合科教学取代现行分科教学 (1)为培养国民应具备之基本能力,新课程从个体发展、社会文化及自然环境等三个 面向,提供“语文”、“健康与体育”、“社合”、“艺术与人文”、“数学”、“自然与 科技”及“综合活动”七大学习领域。 (2)学习领域为学习之主要内容,而非学科名称。学校在实施教学时,应兼顾统整及 合科教学之原则。 (3)各学习领域授课之比例,经参考先进国家之教育趋势及实际需要后,研订为:语 文领域占基本教学节数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其他健康与体育等六个学习领域,各占基本教 学节数约百分之十至十五。各校并得在上课总节数之规定范围内弹性排课。 (4)各学习领域主要内涵包括: 语 文:包合本国语文、英语、外国语文等,注重对语文的听说读写、基本沟通能力、 文化与习俗等方面的学习。 健康与体育:包含身心发展与保健、运动技能、健康环境、运动与健康的生活习惯等方 面的学习。 社 会:包含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社会制度、道德规范、政治发展、经济活动、民主 法治、人际互动、公民责任、乡土教育、生活应用与实践等方面的学习。 艺术与人文:包含音乐、美术、表演艺术等方面的学习,陶冶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受、 想象与创造的人文素养,并积极参与艺文活动。 数 学:包含数量形之基本概念与运算、日常生活中数量形之应用问题,与其他学习领 域的连结,解题过程,推理思考、创造能力,以及与自己或他人沟通数学内涵能力。 自然与科技:包含物质与能、生命世界、地球环境、生态保育、资讯科技等方面的学习、 注重科学及科学研究知能、培养尊重生命、爱护环境的情操及善用科技与运用资讯 等能力,并能实践于日常生活中。 综合活动:包含辅导活动、团体活动以及运用校内外资源,独立设计之学习活动。 3,提供学校及教师更多弹性教学自主空间 新课程将总节数分为“基本教学节数”与“弹性教学节数”,其中,基本教学节数占总 节数之百分之八十,弹性教学节数占总节数之百分之二十。 (1)各年级之必修教学节数比例为:一至六年级之必修节数占基本教学节数之百分之 八十到九十,选修节数占基本教学节数之百分之十至二十;七至九年级必修节数占基本教学 节数之百分之七十至八十,选修节数占基本教学节数之百分之二十至三十。 (2)弹性教学节数系指各校除授完最低基本教学节数外,可留供班级、学校地区弹性 开设不同课程之节数。弹性教学节数另可分为“学校行事节数”及“班级弹性教学节数
学校及教师可利用出时段办理全校性活动,或讲行补救数学、班级铺导等 (3)为有效规划学 成立课程发展委员会及各学习领域课程小 组,下学潮上误前整体规动、设计教学主题与教学活动,由教师依其专长进行教 各校 4,降低各年级上课时数,减轻学生负担 未来新课程配合周休二日,以每年授课二百天、每学期授课二十周、每周授课五日、每 节上课四十至四十五分钟为原则。 (二)新课程之特色 1,以基本能力取代学科知识 过去课程标准偏重学科知识取向,九年一贯课程强调学生基本能力取向,注重生活实用 性,培养可以带者走的基本能力,而不再是背不动的书包与繁重的知识教材。 2,因应国际化趋势,国小自五年级起实施英语教学 依据台湾现行之课程安排,学生需至国中才开始学习英语,较之各先进国家,似已略失 国际竞争先机。九年一贯课程将学习外语的年龄向下延伸,国小五年级起全面实施英语教学, 以掌握学习外语的时机,并配合时代脉动与社会需要。 3,重视学习领域的统整 新课程特别强调“活泼、合科统整与协同教学”,打破各科互不连贯之现象。在教师适 性生动的教导下,学生各项学习活动皆具有逻辑性与连贯性,如此方可培养出具统整能力么 身心充分发展的健全国民。 4,注重学校本位课程设计 以往由上而下的课程设计模式,品调统一性的课程标准,地方政府、学校与老师缺少发 展课程与教材的空间:九年 贯新课程则强调“课程纲要取代课程标准:学生学习中心取代 学科本位的传授:学校本位课程设计取代统一课程设计”等观念,让学校、老师有主动发展 课程、自编教材机会,既培养共同基本能力,又更符合地方实际的需要。 5,完整结合课程教学与评量 九年一贯新课程提供课程设计之依归,并且可改进教学方式,促进多元评量之实施,使 国民教有进行根本的改革。(林清江,1998) 二、九年一贯课程的内涵架构与课程设计原则 九年一育的课程设计理念是建构在培养“身心充分发展的健全国民”为目的,并期透过 一至九年级课程的一贯性,建立统整而均衡发展的国民教育课程,提供给学生富有人性化及 话性化的学校学习生活。因此,国民中小学课程设计以生话为中心,配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伊 程:尊重个性发展,激发个人潜能:涵泳民主素养。尊重多元文化价值:培养科学扣能, 应现代需要。此阶段的教有目标透过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设计人性化、生活化 适性化、统整化与现代化的学习领域教有活动,以传授基本知识,养成终生学习能力,培养 身心充分发展的健全国民与世界公民。然此九年一贯的课程建构在五项基本内涵、三项课程 目标、透过七项学习领域:语文、健康与体有、社会、艺术及人文、自然与科技、数学及综 合活动,培养十项基本能力,完成身心充分发展的国民 其课程设计原则如下:
学校及教师可利用此时段办理全校性活动,或进行补救教学、班级辅导等。 (3)为有效规划学校本位课程设计,各校应成立课程发展委员会及各学习领域课程小 组,于学期上课前整体规划、设计教学主题与教学活动,由教师依其专长进行教学。 4,降低各年级上课时数,减轻学生负担 未来新课程配合周休二日,以每年授课二百天、每学期授课二十周、每周授课五日、每 节上课四十至四十五分钟为原则。 (二)新课程之特色 1,以基本能力取代学科知识 过去课程标准偏重学科知识取向,九年一贯课程强调学生基本能力取向,注重生活实用 性,培养可以带着走的基本能力,而不再是背不动的书包与繁重的知识教材。 2,因应国际化趋势,国小自五年级起实施英语教学 依据台湾现行之课程安排,学生需至国中才开始学习英语,较之各先进国家,似已略失 国际竞争先机。九年一贯课程将学习外语的年龄向下延伸,国小五年级起全面实施英语教学, 以掌握学习外语的时机,并配合时代脉动与社会需要。 3,重视学习领域的统整 新课程特别强调“活泼、合科统整与协同教学”,打破各科互不连贯之现象。在教师适 性生动的教导下,学生各项学习活动皆具有逻辑性与连贯性,如此方可培养出具统整能力么 身心充分发展的健全国民。 4,注重学校本位课程设计 以往由上而下的课程设计模式,强调统一性的课程标准,地方政府、学校与老师缺少发 展课程与教材的空间;九年一贯新课程则强调“课程纲要取代课程标准;学生学习中心取代 学科本位的传授:学校本位课程设计取代统一课程设计”等观念,让学校、老师有主动发展 课程、自编教材机会,既培养共同基本能力,又更符合地方实际的需要。 5,完整结合课程教学与评量 九年一贯新课程提供课程设计之依归,并且可改进教学方式,促进多元评量之实施,使 国民教育进行根本的改革。(林清江,1998) 二、九年一贯课程的内涵架构与课程设计原则 九年一育的课程设计理念是建构在培养“身心充分发展的健全国民”为目的,并期透过 一至九年级课程的一贯性,建立统整而均衡发展的国民教育课程,提供给学生富有人性化及 适性化的学校学习生活。因此,国民中小学课程设计以生活为中心,配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历 程;尊重个性发展,激发个人潜能;涵泳民主素养。尊重多元文化价值;培养科学扣能,适 应现代需要。此阶段的教育目标透过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设计人性化、生活化、 适性化、统整化与现代化的学习领域教育活动,以传授基本知识,养成终生学习能力,培养 身心充分发展的健全国民与世界公民。然此九年一贯的课程建构在五项基本内涵、三项课程 目标、透过七项学习领域:语文、健康与体育、社会、艺术及人文、自然与科技、数学及综 合活动,培养十项基本能力,完成身心充分发展的国民。 其课程设计原则如下:
(一)统整原则 九年一贯课程设计乃根据国民中小学一贯发展的特性,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国民中小学 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其学习领域及学习内涵能与身心发展相结合,因此课程乃具统整性。此 外,在学习领域及课程目标中均将一年级至九年级都予以连续及衔接。使一至九年在人与自 己、人与社会环境、人与自然环境各目标均能加以统整。 (二)发展原则 课程形成乃是连续的亦是发展的,九年一贯的课程设计亦是如此。课程除重视学生身心 发展之外,也重视生涯规划及终身学习的发展。在课程结构中,也重视发展性,由本土到世 界,从自我到他人。因此,九年一贯的课程设计具有发展的原则。 (三)弹性原则 课程是学生学习的内汤,学生有个别的差异,文化或价值也会受地风及环培的不同而有 、学习领域、性质及内通 以丰富学生的学习 有弹性的教学空间。而在教材的选用中,亦保有学校地区的弹性空间,是以九年一贯课程具 弹性原则。 (四)专业原则 课程设计的步骤可分为课程选择与课程组织及课程创造三部份。学习领域中的教材应 用,根据“课程纲要” 之目标,以学生生活经验为核心,考量学生个别差异,教字时数,地 区需求,学校特色,并反映社会变迁的事实及未来的需要。由教有专业人员妥善如以设计, 如以选择、组织、及开发创造,九年一贯的课程纲要即保有让教师发挥课程设计专业表现的 空间,是以其符合专业原则。 (五)实验原则 课程设计除应其统整、弹性、发展、专业之原则外,在共同的课程目标引导下,学校 保有课程教材内容与教学方法做适切的调整,以因应教育改革理想进行教有研究实验。在九 年一贯的课程中,学校可考量社区学校资源及需要,审慎规划发展学校本位课程,此乃具实 验之原则。(罗清水,1998) 川:艺术与教育改革 一、艺术改变教育的能力 艺术是落实教改的重要工具,教改的目标当然是为了提升教与学的成果:艺术教有不但 是高品质的教与学不可或缺的一环,更可能改变教有,除了艺术本身的价值以外,在认知技 巧、创造技巧、职场技能与教学四大方面,都能提供其他学科所做不到的贡献。 ·认知技巧: 研究显示艺术能够激发、培养与强化关健的思考技巧,包括发问、解决问题、分析、综
(一)统整原则 九年一贯课程设计乃根据国民中小学一贯发展的特性,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国民中小学 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其学习领域及学习内涵能与身心发展相结合,因此课程乃具统整性。此 外,在学习领域及课程目标中均将一年级至九年级都予以连续及衔接。使一至九年在人与自 己、人与社会环境、人与自然环境各目标均能加以统整。 (二)发展原则 课程形成乃是连续的亦是发展的,九年一贯的课程设计亦是如此。课程除重视学生身心 发展之外,也重视生涯规划及终身学习的发展。在课程结构中,也重视发展性,由本土到世 界,从自我到他人。因此,九年一贯的课程设计具有发展的原则。 (三)弹性原则 课程是学生学习的内涵,学生有个别的差异,文化或价值也会受地区及环境的不同而有 所区别。因此,课程的设计要依据课程目标、学习领域、性质及内涵,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经 验。九年一贯课程的设计中可区分“基本的教学时数”与“弹性的教学时数”让教师与学校 有弹性的教学空间。而在教材的选用中,亦保有学校地区的弹性空间,是以九年一贯课程具 弹性原则。 (四)专业原则 课程设计的步骤可分为课程选择与课程组织及课程创造三部份。学习领域中的教材应 用,根据“课程纲要”之目标,以学生生活经验为核心,考量学生个别差异,教学时数,地 区需求,学校特色,并反映社会变迁的事实及未来的需要。由教育专业人员妥善如以设计, 如以选择、组织、及开发创造,九年一贯的课程纲要即保有让教师发挥课程设计专业表现的 空间,是以其符合专业原则。 (五)实验原则 课程设计除应其统整、弹性、发展、专业之原则外,在共同的课程目标引导下,学校得 保有课程教材内容与教学方法做适切的调整,以因应教育改革理想进行教育研究实验。在九 年一贯的课程中,学校可考量社区学校资源及需要,审慎规划发展学校本位课程,此乃具实 验之原则。(罗清水,1998) Ⅲ:艺术与教育改革 一、艺术改变教育的能力 艺术是落实教改的重要工具,教改的目标当然是为了提升教与学的成果;艺术教育不但 是高品质的教与学不可或缺的一环,更可能改变教育,除了艺术本身的价值以外,在认知技 巧、创造技巧、职场技能与教学四大方面,都能提供其他学科所做不到的贡献。 ·认知技巧: 研究显示艺术能够激发、培养与强化关键的思考技巧,包括发问、解决问题、分析、综
合、评估、作决定等等。艺术教有能够促进沟通、培养诠释复杂符号的能力,加强美术、音 乐、戏剧、舞蹈、文学创作的课程,可以培养不同的认知能力,这也正是学校教有的根本。 ·创作技巧: 在培养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帮助学生寻求替代方案的层面,艺术教育能的发挥最重要的 作用。艺术让人有能力体会“当下”,唤起自觉,刺激创新。 ,职场枝能 艺术有助于培养“聪明的工人”,这样的员工具有较高层次的思考技巧,工作表现更 能符合职场上的要求 ·教学上的利益 由于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各种不同的认知能力,提升空间、数学、逻辑、体能等各方面的 能力,所以有助于提升其他学科的学习成果。 ·艺术木身的价值: 学习艺术与艺术创作 ,本身就具有文化意义,决定一个人在文化上的定位,因此是沟通 的根本、带助我们了解自已、了解别人。 这个根本逻辑非常简单,如果教改是为了提升教与学,而高品质的教与学就包含艺术的 精华,那么教改当然要包括艺术课程,艺术显然不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 除了强调艺术教有在学校课程中应有的地位,突显艺术与高品质教学之间的关联,艺术 本身的价值也同样重要。此点毋须统计数据证明,我们参与艺术,也应该教导艺术,因为这 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大特征 二、全面与广泛性的艺术教育 过去十年来,关于艺术教有的一种新思考己逐渐形成。 一九九。年后,国际艺术教有面临后冷战时期,国际市场文化以及现代主义讲入后现代 主义思潮。依后现代主义者的观 视艺术为 的产物,强调唯有从认识文化的本调 及其来龙去 开对 文化 欣赏的能力,才自 够对 有术刻 。后现 代主义者试图去打破高阶艺术和低阶艺术之间存在的界线,以及谴责艺术的优越感。其特色 则强调艺术是一种折衷的形式和具有不和谐的美感,可径由古典或其他的形式组合而成。这 样的组合在意义上可产生多重的认定标准,更有时是矛盾与冲突的。后现代主义所喜爱的特 色则是多元的,甚至是折衷式的,并且强调作品的主题要具备多重的解读性与阐释的作用, 多元文化的本体则是以表 的方式而 不 提倡要利用 折 主义的论调 以及使用历史的素材去整合过去和现在。后现代主义者试图去结合过去的想法并使之持续至 今。 当许多现代艺术家创造“为艺术而艺术”的同时,后现代艺术家则寻求艺术与生活的结 合(Gablik,1991)。现代主义者视艺术为形式、美学而毋须讲求功能:并且以个人创造为 中心(B 087)。 后现代主义则排斥以个人中心主义和创造(至少理论上是如此) 却强调和语言 文化及社会的互动(Barrett,1994)。后现代艺术家主张以事实说明:真理 亦非绝对、而是建构于群体和个人。经由文化和语言加以透视知识本身。因此,后现代艺木 家接受多重性观点、分裂并呈现对暖味不明状况的忍受力(Barrett,1994)。在这个后现代 式,用以质疑或批判、审视后现代主义统治支配的作用、方法及现状(Sullivan. 1993 后现代学科模式的出现,强调并赞扬知识、学习经验、国内社区、自然世界和生活本身 的关联性(Slattery,1995)。因此,艺术教有必须提供更全面性的教有方法,表现出合力
合、评估、作决定等等。艺术教育能够促进沟通、培养诠释复杂符号的能力,加强美术、音 乐、戏剧、舞蹈、文学创作的课程,可以培养不同的认知能力,这也正是学校教育的根本。 ·创作技巧: 在培养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帮助学生寻求替代方案的层面,艺术教育能的发挥最重要的 作用。艺术让人有能力体会“当下”,唤起自觉,刺激创新。 ·职场枝能: 艺术有助于培养“聪明的工人”,这样的员工具有较高层次的思考技巧,工作表现更 能符合职场上的要求。 ·教学上的利益: 由于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各种不同的认知能力,提升空间、数学、逻辑、体能等各方面的 能力,所以有助于提升其他学科的学习成果。 ·艺术本身的价值: 学习艺术与艺术创作,本身就具有文化意义,决定一个人在文化上的定位,因此是沟通 的根本、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了解别人。 这个根本逻辑非常简单,如果教改是为了提升教与学,而高品质的教与学就包含艺术的 精华,那么教改当然要包括艺术课程,艺术显然不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 除了强调艺术教育在学校课程中应有的地位,突显艺术与高品质教学之间的关联,艺术 本身的价值也同样重要。此点毋须统计数据证明,我们参与艺术,也应该教导艺术,因为这 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大特征。 二、全面与广泛性的艺术教育 过去十年来,关于艺术教育的一种新思考已逐渐形成。 一九九○年后,国际艺术教育面临后冷战时期,国际市场文化以及现代主义进入后现代 主义思潮。依后现代主义者的观点,视艺术为一种文化的产物,强调唯有从认识文化的本源 及其来龙去脉,并对文化的本源产生兴趣和欣赏的能力,才能够对艺术有深刻的了解。后现 代主义者试图去打破高阶艺术和低阶艺术之间存在的界线,以及谴责艺术的优越感。其特色 则强调艺术是一种折衷的形式和具有不和谐的美感,可径由古典或其他的形式组合而成。这 样的组合在意义上可产生多重的认定标准,更有时是矛盾与冲突的。后现代主义所喜爱的特 色则是多元的,甚至是折衷式的,并且强调作品的主题要具备多重的解读性与阐释的作用。 多元文化的本体则是以表现出其文化本源的方式而不断循环,并提倡要利用折衷主义的论调 以及使用历史的素材去整合过去和现在。后现代主义者试图去结合过去的想法并使之持续至 今。 当许多现代艺术家创造“为艺术而艺术”的同时,后现代艺术家则寻求艺术与生活的结 合(Gablik,1991)。现代主义者视艺术为形式、美学而毋须讲求功能;并且以个人创造为 中心(Bowers,1987)。但后现代主义则排斥以个人中心主义和创造(至少理论上是如此), 却强调和语言、文化及社会的互动(Barrett,1994)。后现代艺术家主张以事实说明;真理 亦非绝对、而是建构于群体和个人。经由文化和语言加以透视知识本身。因此,后现代艺术 家接受多重性观点、分裂并呈现对暧昧不明状况的忍受力(Barrett,1994)。在这个后现代 主义的时代中,多元论就成为形式内容多样化的代名词(Wood,Frascina,Harris & Harrison, 1993)。后现代主义与其说是一种时间性的艺术阶段;不如将之视为一种态度样式或精神形 式,用以质疑或批判、审视后现代主义统治支配的作用、方法及现状(Sullivan,1993)。 后现代学科模式的出现,强调并赞扬知识、学习经验、国内社区、自然世界和生活本身 的关联性(SIattery,1995)。因此,艺术教育必须提供更全面性的教育方法,表现出合力
创作的艺术模式,而非认为艺术家是离群索居之独行侠或英雄。 现代主义以其对理性及解放主义的信仰,提供个人希望, 人能发表言论并改善 界。 在后现代 :义领域中 亟待改革的是种族主义 歧视及国家主义等,必须持续不断地加以对抗,这些问题可能也是艰辛的教育使命(Grou &Simon,1989)。这类课程计划在于建立道德勇气,并将学生和教师以及最急迫的问题与 时机紧密连结,而非与之疏离(Aronowitz&Giroux,1991)。 凝聚且有组织的课程规划、了解并学习社区环境意识以及个性的培育。学校应帮助学生 发展智慧 ,使之具备判断能力 活及行为负 这个目标不仅能为学生的生涯作准备 同时也让他们生活得有尊严、有目标,并且提供知识给学生,使之倾注知识至人类终极 这种新式的艺术教育以实质、严谨的内容为基础,培养以创意解决问题、分析思考、合 作技巧、判断等能力。完整的艺术教有,教学内容不只限于艺术制作,更包括对艺术作品的 时论、研究,从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为艺术作品定位。美国盖迪艺术教育中心藉由1984年 葛利尔(D.W.Greer)等人所宣称之DBAE观念 研发成为当今之全面与广泛性的艺术 教育(Comprehensive Art Education)。 1999 以美国内布拉斯加州(Nebraska)西贝拉尤(West Bellevue)高中美术教师史芮珊(Sharon Sim)的教学为例,这是一个主题为“地域感”的跨学科教学活动,由音乐、文学、理科 教师各一名协助史芮教学。内容是研究为什么人们需要一种对地域或家庭的归属感。师生 者手研究的对象很具体,他们讨论“墙”是如何包容、排斥或使人产生与世隔绝之感,并以 中国长城、德国柏林围培以及美国华府越战纪念碑为研究 对象。之后,学习一首名为《修墙 的诗歌及美国文学名作《玻璃动物园》。在演唱了歌曲《静默的声音》后,学生们以纸材伐 了一面“诗歌墙”和一个主题为“与世隔绝”的壁画。此外,史芮珊还带学生外出参观,进 ·步了解居住地,回来后各自写一篇“儿时最喜欢的地方”的文章,最后以此创作一幅画 与大家分享美好的记忆。(赵一枫,1998) 透过这种 面与广泛性的艺术教有 儿童及青少年学习创作自己的图伦 参与文学 音乐、舞蹈、戏剧的演出,以表达他们的观念与情感、学习解读艺术作品的历史、文化意涵 也学习分析、批评,从所见所闻归纳出合理的结果,亦即反省他们的感受、经验所代表的意 义。 应用这种数学法,教室会活起来,学生参与多采多资的活动,包括讨论、对话、反驳 避论、写记 、作文、展演、即兴表演、改编、报导、录音录影等。在科际整合的学校, 生有实地参观,包括欣赏戏剧、音乐、舞蹈的现场演出。训练有素的教职人员,将艺术融, 课程中的每一科目,还有经过训练的驻校艺术家,定期参与教学。这样的学校很少有假日戏 剧、假日美术或传统的学校选美比赛,但布告栏上可以看到许多学生的文章,还有校内艺廊、 雷射唱机、电脑与足够的活动空间,学生不是只参加学校的话剧或音乐会,还能够讨论艺术、 写文章分析艺术。在这样的学校,校长的角色是艺术教学领导人,明了艺术课程所需的各种 资源,学校也有五年 年的长程目标 以及具体的行动计划 这种艺术教有的新思维不同于过去狭隘的艺术教有,而是要培养工商领袖、教有专家和 家长所期里的各种能力(Jeffrev Patchen,1999)。 三、艺术在课程改革中的整合性 艺术有自己的语言,传达无可言喻的信息,许多教育人士相信,艺术是不同的智慧形式 多元的认知方式,是一种独特且重婴的“识取能力”。能够解读艺术的意义,就能提升一个 人的直觉、推理、联想与想象能力,也就是创意的思考
创作的艺术模式,而非认为艺术家是离群索居之独行侠或英雄。 现代主义以其对理性及解放主义的信仰,提供个人希望,深信当世界有必要改善时,个 人能发表言论并改善世界。在后现代主义领域中,亟待改革的是种族主义、阶级压迫、性别 歧视及国家主义等,必须持续不断地加以对抗,这些问题可能也是艰辛的教育使命(Giroux & Simon,1989)。这类课程计划在于建立道德勇气,并将学生和教师以及最急迫的问题与 时机紧密连结,而非与之疏离(Aronowitz & Giroux,1991)。 凝聚且有组织的课程规划、了解并学习社区环境意识以及个性的培育。学校应帮助学生 发展智慧,使之具备判断能力、对生活及行为负责。这个目标不仅能为学生的生涯作准备; 同时也让他们生活得有尊严、有目标,并且提供知识给学生,使之倾注知识至人类终极。 这种新式的艺术教育以实质、严谨的内容为基础,培养以创意解决问题、分析思考、合 作技巧、判断等能力。完整的艺术教育,教学内容不只限于艺术制作,更包括对艺术作品的 讨论、研究,从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为艺术作品定位。美国盖迪艺术教育中心藉由 1984 年 葛利尔(D.W.Greer)等人所宣称之 DBAE 观念,研发成为当今之全面与广泛性的艺术 教育(Comprehensive Art Education)。(J.Patchen,1999) 以美国内布拉斯加州(Nebraska)西贝拉尤(West Bellevue)高中美术教师史芮珊(Sharon Seim)的教学为例,这是一个主题为“地域感”的跨学科教学活动,由音乐、文学、理科 教师各一名协助史芮珊教学。内容是研究为什么人们需要一种对地域或家庭的归属感。师生 着手研究的对象很具体,他们讨论“墙”是如何包容、排斥或使人产生与世隔绝之感,并以 中国长城、德国柏林围墙以及美国华府越战纪念碑为研究对象。之后,学习一首名为《修墙》 的诗歌及美国文学名作《玻璃动物园》。在演唱了歌曲《静默的声音》后,学生们以纸材做 了一面“诗歌墙”和一个主题为“与世隔绝”的壁画。此外,史芮珊还带学生外出参观,进 一步了解居住地,回来后各自写一篇“儿时最喜欢的地方”的文章,最后以此创作一幅画, 与大家分享美好的记忆。(赵一枫,1998) 透过这种全面与广泛性的艺术教育,儿童及青少年学习创作自己的图像,参与文学、 音乐、舞蹈、戏剧的演出,以表达他们的观念与情感、学习解读艺术作品的历史、文化意涵, 也学习分析、批评,从所见所闻归纳出合理的结果,亦即反省他们的感受、经验所代表的意 义。 应用这种教学法,教室会活起来,学生参与多采多姿的活动,包括讨论、对话、反驳、 辩论、写日记、作文、展演、即兴表演、改编、报导、录音录影等。在科际整合的学校,学 生有实地参观,包括欣赏戏剧、音乐、舞蹈的现场演出。训练有素的教职人员,将艺术融入 课程中的每一科目,还有经过训练的驻校艺术家,定期参与教学。这样的学校很少有假日戏 剧、假日美术或传统的学校选美比赛,但布告栏上可以看到许多学生的文章,还有校内艺廊、 雷射唱机、电脑与足够的活动空间,学生不是只参加学校的话剧或音乐会,还能够讨论艺术、 写文章分析艺术。在这样的学校,校长的角色是艺术教学领导人,明了艺术课程所需的各种 资源,学校也有五年、十年的长程目标,以及具体的行动计划。 这种艺术教育的新思维不同于过去狭隘的艺术教育,而是要培养工商领袖、教育专家和 家长所期望的各种能力(Jeffrey Patchen,1999)。 三、艺术在课程改革中的整合性 艺术有自己的语言,传达无可言喻的信息,许多教育人士相信,艺术是不同的智慧形式, 多元的认知方式,是一种独特且重要的“识取能力”。能够解读艺术的意义,就能提升一个 人的直觉、推理、联想与想象能力,也就是创意的思考
早在儿帝学习阅读以前,便已经学合利用文字以外的符号(加动作、影像)来联结经哈 与理解。而后在正式教有中,仍继续增加这些影像的累积与应用:这个影像资料库的质量 是否包合丰富的艺术知识 对于语言能力有重大的影响 艺术知识能够促进与整合其他学科的学习,不只是因为艺术所能培养的思考技巧,也是 因为艺术所提供的象征能够联结其他领域的学习。因此艺术在课程规划中益形重要,尤其是 在各学科然须音争资源的情况下。要利用这种音争达到更高的成效,一个办法是诱透时科际趋 台 结合数个科目的知识与方法来探讨某个中心主圈,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这样的教有 环境下、艺术的特殊语言适足以成为整合的力量。 前述美国高中艺术教师史芮册的教学,是一个典型且成功的以艺术为主体的整合范例: 它不仅让我们清楚的看到文学、音乐、美术等艺术类科的活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担任引导、 制激、催化、沉淀的角色:并且能有效的结合心理、社会、历史、地理、物理等学科知识与 经验,使得学习不再是分割与片断的资料堆砌,籍艺术多元的表达形式与团体分享的体验 而能兼具广度与深 化核 观念与价值 以核心议题作为整合课程的策略而言,题目必须蕴含某些意义、现象或经验。Ei©ksom 在课程范例“我们在世界的地位”中表示,主题可以帮助学生整合他们的知织。该主题“我 们在世界的地位”,在于使青年人连接以前的经验和新的想法:连接艺术制作与艺术史的课 程:将艺术上的观念与其他课程领域之观念连接起来。(M.Erickson,1996,Thematic Appr 事实上 此主题类似一作文题目,题目的本身即存在引起探究动机的线索。因此,在这 样的主题所组织的课程,学习者被预期由其本身的经验或知识进行反省、想象与思考:然后 在制作活动的过程中,将此反省或想象的想法具体转换成艺术上的经验,这些艺术的经验再 精由既存的艺术作品及其历史的探究而深化。其运作的程序或可简化为如下的步:颗目之 观念、想法一经验与知识之反省、想象或思考一制作上的思考一制作的形式、媒材的经验与 反省 一艺术史的探究一自我、社会、多元文化的整体性思考 又如以历史为主的课程中,艺术图像能让一个时期鲜活起来。从台湾前辈艺术家们的创 作中便不难举证,无论是绘画或音乐作品,只要取材得当便能使一段台湾日据殖民史的教学 更为生动活泼。在数学课,美国難塑家科尔达(Alexander Calder)的活动雕塑或荷兰画家 艾雪(M.C.Escher)的深且数学性的画作。便能让学生且体的看到几何方程式的应用过 例,能更有效能的帮助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同时,这样的教有也能加强学生在资讯新时代所必备的视觉解读能力。流行文化与随 而来的大量媒体影像,形成全新的、非语言的沟通形式。学生必须学会解读影像、符号、图 示,才能了解隐合于字里行间的意义,辨别优劣,提升自己创作影像与讯息的能力。要培养 这些新式的沟通技巧,良好的艺术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基础。 V:结语 教有部计划民国九十年九月,也就是九十学年度。开始实施“九年一贯制”新课程,这 是台湾继“九年国教”以来最大的一次教有课程变革。民国八十七年九月州日公布“国民教 育阶段九年一贯课程总纲纲要”,不仅揭示国民中、小学教育所必须培养学生具备的十项基 本能力,并且将过去繁复的分科课程,统整为七大学习领域。除此之外,数学节数重新分配 与授课日数的缩减,都与现行的课程标准有很大的差异,由于规划、研拟的过程与执行的仓 促、 率与不严谨,近来正受到各界广泛的讨论与争议 现行的美术与音乐课程将与表演艺术等方面合并为“艺术与人文”之学习领域,并以“陶
早在儿童学习阅读以前,便已经学会利用文字以外的符号(如动作、影像)来联结经验 与理解。而后在正式教育中,仍继续增加这些影像的累积与应用;这个影像资料库的质量中 是否包合丰富的艺术知识,对于语言能力有重大的影响。 艺术知识能够促进与整合其他学科的学习,不只是因为艺术所能培养的思考技巧,也是 因为艺术所提供的象征能够联结其他领域的学习。因此艺术在课程规划中益形重要,尤其是 在各学科必须竞争资源的情况下。要利用这种竞争达到更高的成效,一个办法是透过科际整 合,结合数个科目的知识与方法来探讨某个中心主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这样的教育 环境下、艺术的特殊语言适足以成为整合的力量。 前述美国高中艺术教师史芮珊的教学,是一个典型且成功的以艺术为主体的整合范例。 它不仅让我们清楚的看到文学、音乐、美术等艺术类科的活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担任引导、 刺激、催化、沉淀的角色;并且能有效的结合心理、社会、历史、地理、物理等学科知识与 经验,使得学习不再是分割与片断的资料堆砌,藉艺术多元的表达形式与团体分享的体验, 而能兼具广度与深度,强化核心议题的观念与价值。 以核心议题作为整合课程的策略而言,题目必须蕴含某些意义、现象或经验。Erickson 在课程范例“我们在世界的地位”中表示,主题可以帮助学生整合他们的知织。该主题“我 们在世界的地位”,在于使青年人连接以前的经验和新的想法;连接艺术制作与艺术史的课 程:将艺术上的观念与其他课程领域之观念连接起来。(M.Erickson,1996,Thematic Approach) 事实上,此主题类似一作文题目,题目的本身即存在引起探究动机的线索。因此,在这 样的主题所组织的课程,学习者被预期由其本身的经验或知识进行反省、想象与思考;然后 在制作活动的过程中,将此反省或想象的想法具体转换成艺术上的经验,这些艺术的经验再 藉由既存的艺术作品及其历史的探究而深化。其运作的程序或可简化为如下的步骤:题目之 观念、想法→经验与知识之反省、想象或思考→制作上的思考→制作的形式、媒材的经验与 反省→艺术史的探究→自我、社会、多元文化的整体性思考。 又如以历史为主的课程中,艺术图像能让一个时期鲜活起来。从台湾前辈艺术家们的创 作中便不难举证,无论是绘画或音乐作品,只要取材得当便能使一段台湾日据殖民史的教学 更为生动活泼。在数学课,美国雕塑家科尔达(AIexander Calder)的活动雕塑或荷兰画家 艾雪(M.C.Escher)的深具数学性的画作。便能让学生具体的看到几何方程式的应用实 例,能更有效能的帮助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同时,这样的教育也能加强学生在资讯新时代所必备的视觉解读能力。流行文化与随之 而来的大量媒体影像,形成全新的、非语言的沟通形式。学生必须学会解读影像、符号、图 示,才能了解隐合于字里行间的意义,辨别优劣,提升自己创作影像与讯息的能力。要培养 这些新式的沟通技巧,良好的艺术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基础。 Ⅳ:结语 教育部计划民国九十年九月,也就是九十学年度。开始实施“九年一贯制”新课程,这 是台湾继“九年国教”以来最大的一次教育课程变革。民国八十七年九月卅日公布“国民教 育阶段九年一贯课程总纲纲要”,不仅揭示国民中、小学教育所必须培养学生具备的十项基 本能力,并且将过去繁复的分科课程,统整为七大学习领域。除此之外,教学节数重新分配 与授课日数的缩减,都与现行的课程标准有很大的差异,由于规划、研拟的过程与执行的仓 促、草率与不严谨,近来正受到各界广泛的讨论与争议。 现行的美术与音乐课程将与表演艺术等方面合并为“艺术与人文”之学习领域,并以“陶
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受、相象与创造的人文素养,并积极参与艺术活动”(教有部,民 87)为教有目标。 又实施以统整、 合科教学 为原则。这 全部定案,然而其精神与统整领域 的内,对 师的专业能力 言,无疑的是一项全新的考验,往后艺术教师们要互相合作,课程观念的解构、专业素养的 拓展、教学方法等也将面临冲击。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未来的学校艺术教育内容已脱离“媒材一技法”及精致艺术所 主导的一元价值的传统教学榄贰及制限,其教学内容将进人前所未见具充分弹性的全方位 人文素质教有 技巧本身不是目的, 化意义与创造新意义的关注。 自政府教有当局,下至学校行政人员、皆应明白此一趋势,去除封闭保守的观念,不墨守成 规,以具多元、弹性化的眼光及胸襟米接纳并配合此一全面、广泛性教育趋势的发展。至于 影响教学成效最直接的艺术教师,更应开启思维、激发自身潜能,培养充满多元、弹性的感 受力与创造力等之专业知能。一则能雅纳各类型态的教学新知、教学观点及教学对象:二则 能视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为发挥学生个人能的机会 ,开创适宜所属情境的 教材内容、教学 方法。因为具前瞻性、世界观、创造性的艺术教有,必须仰赖具时代性与未来观的艺术教师, 方能落实。 教育须因应社会变迁、政治改革、科技发展及文化之传承,才能与日俱进,因此,每个 时代各个阶段都有其改革任务,易言之,当前的教改乃是过去的延续,必须盱衡当前的环境 与展望未来的趋势,以前瞻、创新、宏观的作为,周详、严谨、审慎的规划。其改革领域就 纵断面而言是“全人教育” 衔接涵盖了学前教育、国民教育、高中教育 ,技职教育、大学 教有乃至终身教育等:就横断面而言是“融合”、“整合”的教育。然而改草需要经费、需 要人员、需要设备、需要研考,实有赖各层面的支持与协助才能达成。 基于上述教有革新理念,台湾中小学学校艺术教育除了以自主、开放、弹性、多元等原 则从事革新工程外,应本若“前瞻性”、“时代性”、“学术性”与“国际性”为艺术教有 推广与发展方针 并以下列四项为发展目标: 一、多元文化的教有理念 二、人文、科技整合之宏观。 三、落实并健全师资培有多元化之职前及在职艺术教有。 四、发展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学术研究、艺术创作与教学品质 对于推展国内学校艺术教有之宗台亦建议订立下列四项目标: 健全国内艺术教有内容实质、拟定发展策略及规划课程结构,提倡卓越之艺术教 育。 二、整体规划“优雅”具人文内涵之艺术教育园地、以培养学生崇法务实、尊己利人、 关怀社会及爱乡爱国情操,进而达成创造思考能力之提升。 设立全国艺术教有高阶研究机构,强化研究群的运作,培养高等艺术理论研究与 艺术创作人 四、建立并强化优良的艺术资讯中心,推动远距教学、发展特色。以艺术教有取向结 合学校、社会、美术馆、博物馆及艺术表演中心等,以利国家艺术教有推广与终身教有之实 施。 要为台湾艺术教育勾勒一幅完各的教有发展途径并不容易,但我们可以明确的看到目标 及发展方向。我们希望下一代的眼光远大,有个性,有想象力,有创意,有应变能力: 能出 于传统,光大传统。教育的多样化与自由化则是必要的两盏明灯,如此,才能与时代命脉 潮流相结合
冶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受、想象与创造的人文素养,并积极参与艺术活动”(教育部,民 87)为教育目标。规定授课比率应占基本教学节数约 10-15%,又实施以统整、合科教学 为原则。这项改革虽然还没全部定案,然而其精神与统整领域的内涵,对教师的专业能力而 言,无疑的是一项全新的考验,往后艺术教师们要互相合作,课程观念的解构、专业素养的 拓展、教学方法等也将面临冲击。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未来的学校艺术教育内容已脱离“媒材––––技法”及精致艺术所 主导的一元价值的传统教学模式及制限,其教学内容将进入前所未见、具充分弹性的全方位 人文素质教育的时期。技巧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了解人类文化意义与创造新意义的关注。上 自政府教育当局,下至学校行政人员、皆应明白此一趋势,去除封闭保守的观念,不墨守成 规,以具多元、弹性化的眼光及胸襟来接纳并配合此一全面、广泛性教育趋势的发展。至于 影响教学成效最直接的艺术教师,更应开启思维、激发自身潜能,培养充满多元、弹性的感 受力与创造力等之专业知能。一则能雅纳各类型态的教学新知、教学观点及教学对象;二则 能视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为发挥学生个人潜能的机会,开创适宜所属情境的教材内容、教学 方法。因为具前瞻性、世界观、创造性的艺术教育,必须仰赖具时代性与未来观的艺术教师, 方能落实。 教育须因应社会变迁、政治改革、科技发展及文化之传承,才能与日俱进,因此,每个 时代各个阶段都有其改革任务,易言之,当前的教改乃是过去的延续,必须盱衡当前的环境 与展望未来的趋势,以前瞻、创新、宏观的作为,周详、严谨、审慎的规划。其改革领域就 纵断面而言是“全人教育”,衔接涵盖了学前教育、国民教育、高中教育、技职教育、大学 教育乃至终身教育等;就横断面而言是“融合”、“整合”的教育。然而改革需要经费、需 要人员、需要设备、需要研考,实有赖各层面的支持与协助才能达成。 基于上述教育革新理念,台湾中小学学校艺术教育除了以自主、开放、弹性、多元等原 则从事革新工程外,应本着“前瞻性”、“时代性”、“学术性”与“国际性”为艺术教育 推广与发展方针。并以下列四项为发展目标: 一、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 二、人文、科技整合之宏观。 三、落实并健全师资培育多元化之职前及在职艺术教育。 四、发展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学术研究、艺术创作与教学品质。 对于推展国内学校艺术教育之宗旨亦建议订立下列四项目标: 一、 健全国内艺术教育内容实质、拟定发展策略及规划课程结构,提倡卓越之艺术教 育。 二、 整体规划“优雅”具人文内涵之艺术教育园地、以培养学生崇法务实、尊己利人、 关怀社会及爱乡爱国情操,进而达成创造思考能力之提升。 三、 设立全国艺术教育高阶研究机构,强化研究群的运作,培养高等艺术理论研究与 艺术创作人才。 四、 建立并强化优良的艺术资讯中心,推动远距教学、发展特色。以艺术教育取向结 合学校、社会、美术馆、博物馆及艺术表演中心等,以利国家艺术教育推广与终身教育之实 施。 要为台湾艺术教育勾勒一幅完备的教育发展途径并不容易,但我们可以明确的看到目标 及发展方向。我们希望下一代的眼光远大,有个性,有想象力,有创意,有应变能力;能出 于传统,光大传统。教育的多样化与自由化则是必要的两盏明灯,如此,才能与时代命脉、 潮流相结合
参考文献 (略)
参考文献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