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绪论 第少章宏观经济学概论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脉络有个清晰 的了解,眀确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和重 要的经济总量。 教学要求 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掌握増长率、失业率、膨胀率 等经济总量的概念,掌握奧肯定律、价格指数和GDP平减指数; 熟悉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 1 篇 绪 论 第 1 章 宏观经济学概论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脉络有个清晰 的了解,明确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和重 要的经济总量。 教学要求 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掌握增长率、失业率、膨胀率 等经济总量的概念,掌握奥肯定律、价格指数和 GDP 平减指数; 熟悉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实务 为什么出现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没有哪一门科学会比宏观经 济学更具魅力,它散发着无尽的活力,它源源不断地从生动的令人振奋的经济实践中汲取 着营养,又成功地指导着经济实践;它时刻关注着、探究着:为什么有的国家富有,人们 过着幸福生活,而有的国家贫穷,人们在痛苦的沼泽中挣扎?为什么有时经济会增长,有 时经济又会衰退?怎样才能治理或摆脱失业和膨胀? 11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宏观经济学的历史长河可以追溯 到很久以前。但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后出现的。宏观经济学 大体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萌芽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30年代:建立 阶段(第二阶段)是从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到20世纪70年代 之前;发展阶段(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 1.1.1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重农学派对宏观经济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表明,宏观经济学产生的重要代表 人物有:威廉·配第、理査德·坎蒂隆、弗朗斯瓦·魁奈、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布阿吉尔贝尔、萨伊,他们被誉为宏观经济学的拓荒者。 1.威廉·配笫在历史上第一次估算了国民收入的数量 威廉·配第在他的《政治算术》和《献给英国人士》的著作中首次估算“全国财富估 计为25000万英镑”“全部年收入就是1500万英镑。”他把劳动收入和财产收入之和作 为国民收入。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简称《国富论》)中提出了国民 财富的概念:“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是供给他们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 泉……”这是现代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的雏形。布阿吉尔贝尔对国民财富的来源做了分 析,萨伊的“生产三要素理论”等,已实际成为研究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的出发点 弗朗斯瓦·魁奈关于经济总量的分析 弗朗斯瓦·魁奈的《经济表》对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与流通的分析,实际上是把经济中 的许多变量归结为总收入、总消费、总投资等经济总量,这是古典经济学宏观分析的典范。 《经济表》可算得上是一个富有创见的卓越尝试,是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宏观经济分析的 第一次天才探索。对此,马克思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个尝试是在18世纪30~60年代政 经济学至今所提出的一切思想中最有天才的思想,毫无疑问是政治经济学至今所提出的 切思想中最有天才的思想
2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为什么出现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没有哪一门科学会比宏观经 济学更具魅力,它散发着无尽的活力,它源源不断地从生动的令人振奋的经济实践中汲取 着营养,又成功地指导着经济实践;它时刻关注着、探究着:为什么有的国家富有,人们 过着幸福生活,而有的国家贫穷,人们在痛苦的沼泽中挣扎?为什么有时经济会增长,有 时经济又会衰退?怎样才能治理或摆脱失业和膨胀? 1.1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宏观经济学的历史长河可以追溯 到很久以前。但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后出现的。宏观经济学 大体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萌芽阶段(第一阶段)是从 17 世纪中叶到 20 世纪 30 年代;建立 阶段(第二阶段)是从 1936 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到 20 世纪 70 年代 之前;发展阶段(第三阶段)从 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 1.1.1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重农学派对宏观经济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表明,宏观经济学产生的重要代表 人物有:威廉·配第、理查德·坎蒂隆、弗朗斯瓦·魁奈、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布阿吉尔贝尔、萨伊,他们被誉为宏观经济学的拓荒者。 1. 威廉·配第在历史上第一次估算了国民收入的数量 威廉·配第在他的《政治算术》和《献给英国人士》的著作中首次估算“全国财富估 计为 25 000 万英镑”“全部年收入就是 1 500 万英镑。”他把劳动收入和财产收入之和作 为国民收入。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简称《国富论》)中提出了国民 财富的概念:“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是供给他们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 泉……”这是现代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的雏形。布阿吉尔贝尔对国民财富的来源做了分 析,萨伊的“生产三要素理论”等,已实际成为研究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的出发点。 2. 弗朗斯瓦·魁奈关于经济总量的分析 弗朗斯瓦·魁奈的《经济表》对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与流通的分析,实际上是把经济中 的许多变量归结为总收入、总消费、总投资等经济总量,这是古典经济学宏观分析的典范。 《经济表》可算得上是一个富有创见的卓越尝试,是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宏观经济分析的 第一次天才探索。对此,马克思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个尝试是在 18 世纪 30~60 年代政 治经济学至今所提出的一切思想中最有天才的思想,毫无疑问是政治经济学至今所提出的 一切思想中最有天才的思想
第彡章 宏观经济学概论, 3.萨伊定律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在其《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首先明确提出“供给创造需求”这 济学中著名的萨伊定律,这一定律包括四个要点:一是一种产品的生产给另一种产品 创造了需求:二是货币交换的实质是产品与产品之间的交换:三是某种产品过剩是因为另 一种产品供给不足,所以造成生产过剩的原因是供给不足;四是局部的产品失调可以通过 价格来调节。萨伊定律重视供给,主张自由放任,强调实物经济和充分就业均衡,是新古 典宏观经济学的思想基础。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就是从批判萨伊定律开始的。 古典经济学对国家的防务、救助贫困的职能也做过分析,特别对财政政策做了论述。 在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的时间里,新古典经济学的古典宏观经济模型分析了 整个经济的产量、就业、消费、储蓄、利率、工资等经济总量的决定,瑞典学派对储蓄与 投资不一致问题的分析涉及了整个经济的总量分析。这个时期,许多经济学家都研究了属 于宏观经济范围的国民收入核算、经济周期、经济政策实践等内容。 1.12“正统学派的宏观经济学 尽管人类从宏观的视角考察经济已有很久的历史,尽管以前也有很多经济学家提出了 至今仍为人们重视的宏观经济思想,但这些毕竟不是系统的宏观经济学。任何一门科学的 产生都有其社会迫切需求性和历史必然性,宏观经济学也不例外。 1.资本主义社会的大危机催生了罗斯福新政,也催生了宏观经济学 自1929年10月21日纽约股票交易所崩盘开始,30年代西方经济大危机就此拉开序 幕。到1932年,美国的生产力降至危机前的一半,14万家工厂、企业和银行宣布破产, 失业率高达25%,金融市场遭到严重破坏,货币流通体系趋于瘫痪,整个美国社会陷入剧 烈的动荡之中。正是这种大萧条的严峻事实,彻底摧毁了人们对古典经济学所讴歌的完美 与和谐的梦想,人们不相信古典经济学家所主张的自由放任的经济,同时对奉为经济学“圣 经”的萨伊定律产生了质疑。人们开始务实地把眼光转向前苏联的计划经济,它没有这场 危机的苦难,它如同沙漠中的绿洲,启发了凯恩斯思想,启发了罗斯福新政… 前苏联快速工业化令人眩目的光环在那时显示了计划经济制度的优越性,面对资本主 义自由放任经济的千疮百孔,凯恩斯开始思索了。他发表了很多文章抨击自由放任的经济 学,阐述了自己关于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于是凯恩斯的思想占据了西方主流经济思 想的舞台,使得西方世界的决策人士,包括罗斯福都生活在凯恩斯思潮所创造出来的知识 气候之中 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就任美国第32届总统的就职演说中表达了要实行“新政”、挽救 美国经济于危难之中的决心。1933年3月6日,罗斯福在正式就任总统后的第三天即发布 了《银行休假令》,宣布全国银行一律放假一天。《银行休假令》标志着罗斯福新政正式
3 宏观经济学概论 第 1 章 3. 萨伊定律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在其《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首先明确提出“供给创造需求”这 一经济学中著名的萨伊定律,这一定律包括四个要点:一是一种产品的生产给另一种产品 创造了需求;二是货币交换的实质是产品与产品之间的交换;三是某种产品过剩是因为另 一种产品供给不足,所以造成生产过剩的原因是供给不足;四是局部的产品失调可以通过 价格来调节。萨伊定律重视供给,主张自由放任,强调实物经济和充分就业均衡,是新古 典宏观经济学的思想基础。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就是从批判萨伊定律开始的。 古典经济学对国家的防务、救助贫困的职能也做过分析,特别对财政政策做了论述。 在 19 世纪 70 年代至 20 世纪 30 年代的时间里,新古典经济学的古典宏观经济模型分析了 整个经济的产量、就业、消费、储蓄、利率、工资等经济总量的决定,瑞典学派对储蓄与 投资不一致问题的分析涉及了整个经济的总量分析。这个时期,许多经济学家都研究了属 于宏观经济范围的国民收入核算、经济周期、经济政策实践等内容。 1.1.2 “正统学派”的宏观经济学 尽管人类从宏观的视角考察经济已有很久的历史,尽管以前也有很多经济学家提出了 至今仍为人们重视的宏观经济思想,但这些毕竟不是系统的宏观经济学。任何一门科学的 产生都有其社会迫切需求性和历史必然性,宏观经济学也不例外。 1. 资本主义社会的大危机催生了罗斯福新政,也催生了宏观经济学 自 1929 年 10 月 21 日纽约股票交易所崩盘开始,30 年代西方经济大危机就此拉开序 幕。到 1932 年,美国的生产力降至危机前的一半,14 万家工厂、企业和银行宣布破产, 失业率高达 25%,金融市场遭到严重破坏,货币流通体系趋于瘫痪,整个美国社会陷入剧 烈的动荡之中。正是这种大萧条的严峻事实,彻底摧毁了人们对古典经济学所讴歌的完美 与和谐的梦想,人们不相信古典经济学家所主张的自由放任的经济,同时对奉为经济学“圣 经”的萨伊定律产生了质疑。人们开始务实地把眼光转向前苏联的计划经济,它没有这场 危机的苦难,它如同沙漠中的绿洲,启发了凯恩斯思想,启发了罗斯福新政…… 前苏联快速工业化令人眩目的光环在那时显示了计划经济制度的优越性,面对资本主 义自由放任经济的千疮百孔,凯恩斯开始思索了。他发表了很多文章抨击自由放任的经济 学,阐述了自己关于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于是凯恩斯的思想占据了西方主流经济思 想的舞台,使得西方世界的决策人士,包括罗斯福都生活在凯恩斯思潮所创造出来的知识 气候之中。 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就任美国第 32 届总统的就职演说中表达了要实行“新政”、挽救 美国经济于危难之中的决心。1933 年 3 月 6 日,罗斯福在正式就任总统后的第三天即发布 了《银行休假令》,宣布全国银行一律放假一天。《银行休假令》标志着罗斯福新政正式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实务 开始。在大危机爆发之前,资产阶级主流派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有一种自我 调节机制,它自然会给劳动者提供充分就业的机会。这种良好的结局是由可以平衡供求的 工资和物价的自由运动产生的。大危机的爆发使这一理论受到严峻挑战。危机之初,美国 胡佛政府信奉自由放任的思想,对经济采取不干预政策,认为危机很快就会过去。但事与 愿违,大萧条日益加剧。严酷的事实证明,自由放任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罗斯福的政府 干预的扩张性新政策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新政措施主要体现在政府对通货与信贷 农业、工业、运输业、电力业、救济等方面所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措施上。在金融方面 罗斯福推动了《紧急银行法》的颁布实施,内容主要包括由复兴金融公司向银行发出30亿 美元贷款;由财政部指派管理人员对银行进行全面检査,由联邦政府印制新钞拨向各储备 银行,以缓解银行货币短缺等。这一系列措施抑制了金融的盲目扩张,提高了银行的信用, 从而稳定了美国的银行制度 新政的另一项主要内容就是社会保障措施的制定和有效实施。对此,罗斯福政府主要 采取了三方面政策:一是救济失业者;二是通过失业保险、老年保险和其他方法保障工资 收入者的经济安全;三是加强工会组织在美国经济制度中的地位 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运用国家机器干预社会再生 产,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对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环节予以促进,并对不利于总体经济 展的明显弊病进行改革。因此,它的一系列举措使美国原本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得以缓 和,社会生产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1937年,美国的国民收入从1933年的396 亿美元大幅增至736亿美元,物价从1934年起止跌回升,失业率也出现大幅下降 凯恩斯对罗斯福新政进行了总结和理论提升,1936年发表了标志着凯恩斯革命的不朽 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这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诞生,而 后凯恩斯的《通论》又对罗斯福新政给予了指导。罗斯福政府推行的新政和凯恩斯的《通 论》对其他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欧洲主要国家普遍认为,美国实 行的政府干预经济的做法是成功的,凯恩斯的政策主张是行之有效的。因此,二战结束以 后政府干预经济及按照这一思路实行经济改革等举措在西欧国家风靡一时。当然,新政推 行的以巨额财政赤字刺激经济发展的方针,为美国此后连年的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不断攀 升播下了种子,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西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滞胀埋下了隐患 2.凯恩斯革命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一跃成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标志是他在1936年发表的《就 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通论》的诞生,把西方经济学带上了一个新的征途,其影 响之大之快,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部经济学著作能与之相比。西方经济学界甚至把《通 论》与18世纪亚当·斯密的《国富论》、19世纪马克思的《资本论》一同奉为经济学的 部经典,并把凯恩斯在经济科学领域里的贡献,与哥白尼、达尔文、爱因斯坦对自然科
4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开始。在大危机爆发之前,资产阶级主流派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有一种自我 调节机制,它自然会给劳动者提供充分就业的机会。这种良好的结局是由可以平衡供求的 工资和物价的自由运动产生的。大危机的爆发使这一理论受到严峻挑战。危机之初,美国 胡佛政府信奉自由放任的思想,对经济采取不干预政策,认为危机很快就会过去。但事与 愿违,大萧条日益加剧。严酷的事实证明,自由放任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罗斯福的政府 干预的扩张性新政策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新政措施主要体现在政府对通货与信贷、 农业、工业、运输业、电力业、救济等方面所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措施上。在金融方面, 罗斯福推动了《紧急银行法》的颁布实施,内容主要包括由复兴金融公司向银行发出 30 亿 美元贷款;由财政部指派管理人员对银行进行全面检查,由联邦政府印制新钞拨向各储备 银行,以缓解银行货币短缺等。这一系列措施抑制了金融的盲目扩张,提高了银行的信用, 从而稳定了美国的银行制度。 新政的另一项主要内容就是社会保障措施的制定和有效实施。对此,罗斯福政府主要 采取了三方面政策:一是救济失业者;二是通过失业保险、老年保险和其他方法保障工资 收入者的经济安全;三是加强工会组织在美国经济制度中的地位。 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运用国家机器干预社会再生 产,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对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环节予以促进,并对不利于总体经济 发展的明显弊病进行改革。因此,它的一系列举措使美国原本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得以缓 和,社会生产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1937 年,美国的国民收入从 1933 年的 396 亿美元大幅增至 736 亿美元,物价从 1934 年起止跌回升,失业率也出现大幅下降。 凯恩斯对罗斯福新政进行了总结和理论提升,1936 年发表了标志着凯恩斯革命的不朽 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这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诞生,而 后凯恩斯的《通论》又对罗斯福新政给予了指导。罗斯福政府推行的新政和凯恩斯的《通 论》对其他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欧洲主要国家普遍认为,美国实 行的政府干预经济的做法是成功的,凯恩斯的政策主张是行之有效的。因此,二战结束以 后政府干预经济及按照这一思路实行经济改革等举措在西欧国家风靡一时。当然,新政推 行的以巨额财政赤字刺激经济发展的方针,为美国此后连年的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不断攀 升播下了种子,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西方国家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的滞胀埋下了隐患。 2. 凯恩斯革命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一跃成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标志是他在 1936 年发表的《就 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通论》的诞生,把西方经济学带上了一个新的征途,其影 响之大之快,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部经济学著作能与之相比。西方经济学界甚至把《通 论》与 18 世纪亚当·斯密的《国富论》、19 世纪马克思的《资本论》一同奉为经济学的 三部经典,并把凯恩斯在经济科学领域里的贡献,与哥白尼、达尔文、爱因斯坦对自然科
第彡章 宏观经济学概论, 学的开拓性成就相提并论 为什么这部篇幅不长的著作,能给作者带来如此高的声誉,以至于1972年度诺贝尔经 济学奖的得主理査德·希克斯在其得奖演说中称凯恩斯是“开辟了整整一个时代的伟大的 思想家和导师”。究其原因,是凯恩斯的这部书不是继承和发展已有的经济学研究成果 而是恰恰对其进行了全面批驳和否定,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一整套崭新的经济学理论体 系,给传统的经济学理论画上了一道休止符。所以,它的发表对以斯密、李嘉图、马歇尔 为代表的,一直统治西方经济学界的古典经济学说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被称为凯恩斯革命 那么,凯恩斯究竟“革”了谁的“命”?或者说,凯恩斯从什么地方找到了自己“革 命的理由呢? 凯恩斯以他的非充分就业经济学和危机经济学否定了自由放任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基础 萨伊定律——供给自动创造需求。在这场大危机中,大量过剩产品倾倒入海,成千上 万的企业倒闭了,千百万人被抛上街头,沦落于失业的漩涡之中。这次大危机给资本主义 制度以极为沉重的打击,使资本主义面临全面毁灭的境地。面对这种困境,几乎所有西方 经济学家都目瞪口呆,找不出对付经济危机、挽救资本主义命运的办法。事实上,他们难 以接受眼前这场梦魇的真实性,因为在这之前,长期统治人们头脑的,是新古典经济学极 力推崇的自由放任主义,认为只要政府当局对经济不横加干涉,自由竞争机制总是能够自 发地调节供求平衡,保持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普遍性的生产过剩是不可能发生的 之所以古典经济学否认全面的生产过剩,是因为在100多年的时间里,自由放任的理论基 础——萨伊定律,作为资产阶级学者推崇至极的“重要真理 直流行于西方经济学的 著作和教科书中,成为判断“一个经济学家区别于一个白痴的主要检验标准 凯恩斯的理论体系就是建立在否定古典经济学的前提——萨伊定律的基础上的。首先 凯恩斯“革”了萨伊定律的“命”,他强调需求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通过他的三大心理 定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性偏好规律)论证了“有效 需求原理”,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造成失业的最根本原因。凯恩斯认为,由于有效需求经 常不足,因此,经济生活便无法始终保持充分就业。相反,非充分就业才是经济常态 产过剩的危机也不可避免。其次,凯恩斯“革”了经济“自由放任”说的“命”。他主张 政府积极干预经济生活,强调政府对需求的管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治理 衰退,解决失业问题。最后他“革”了古典、新古典经济学方法论的“命”,他一反古典、 新古典经济学的个量的均衡分析方式,在经济学的研究工具上,创造了一整套以总量为研 究对象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从而完成了震惊世界的“凯恩斯革命”。 3.正统的宏观经济学 把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是1970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萨缪尔森的 功劳。二战结束以后,以他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对经济学进行了一次大综合,他把凯
5 宏观经济学概论 第 1 章 学的开拓性成就相提并论。 为什么这部篇幅不长的著作,能给作者带来如此高的声誉,以至于 1972 年度诺贝尔经 济学奖的得主理查德·希克斯在其得奖演说中称凯恩斯是“开辟了整整一个时代的伟大的 思想家和导师”。究其原因,是凯恩斯的这部书不是继承和发展已有的经济学研究成果, 而是恰恰对其进行了全面批驳和否定,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一整套崭新的经济学理论体 系,给传统的经济学理论画上了一道休止符。所以,它的发表对以斯密、李嘉图、马歇尔 为代表的,一直统治西方经济学界的古典经济学说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被称为凯恩斯革命。 那么,凯恩斯究竟“革”了谁的“命”?或者说,凯恩斯从什么地方找到了自己“革 命的理由呢?” 凯恩斯以他的非充分就业经济学和危机经济学否定了自由放任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基础 ——萨伊定律——供给自动创造需求。在这场大危机中,大量过剩产品倾倒入海,成千上 万的企业倒闭了,千百万人被抛上街头,沦落于失业的漩涡之中。这次大危机给资本主义 制度以极为沉重的打击,使资本主义面临全面毁灭的境地。面对这种困境,几乎所有西方 经济学家都目瞪口呆,找不出对付经济危机、挽救资本主义命运的办法。事实上,他们难 以接受眼前这场梦魇的真实性,因为在这之前,长期统治人们头脑的,是新古典经济学极 力推崇的自由放任主义,认为只要政府当局对经济不横加干涉,自由竞争机制总是能够自 发地调节供求平衡,保持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普遍性的生产过剩是不可能发生的。 之所以古典经济学否认全面的生产过剩,是因为在 100 多年的时间里,自由放任的理论基 础——萨伊定律,作为资产阶级学者推崇至极的“重要真理”,一直流行于西方经济学的 著作和教科书中,成为判断“一个经济学家区别于一个白痴的主要检验标准”。 凯恩斯的理论体系就是建立在否定古典经济学的前提——萨伊定律的基础上的。首先 凯恩斯“革”了萨伊定律的“命”,他强调需求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通过他的三大心理 定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性偏好规律)论证了“有效 需求原理”,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造成失业的最根本原因。凯恩斯认为,由于有效需求经 常不足,因此,经济生活便无法始终保持充分就业。相反,非充分就业才是经济常态,生 产过剩的危机也不可避免。其次,凯恩斯“革”了经济“自由放任”说的“命”。他主张 政府积极干预经济生活,强调政府对需求的管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治理 衰退,解决失业问题。最后他“革”了古典、新古典经济学方法论的“命”,他一反古典、 新古典经济学的个量的均衡分析方式,在经济学的研究工具上,创造了一整套以总量为研 究对象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从而完成了震惊世界的“凯恩斯革命”。 3. 正统的宏观经济学 把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是 1970 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萨缪尔森的 功劳。二战结束以后,以他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对经济学进行了一次大综合,他把凯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实务 恩斯主义和传统的经济学结合起来,形成“新古典综合学派”的理论体系,被西方世界称 为正统的经济学。1948年他的《经济学》上下册问世,成为历史上最有影响的里程碑意义 的教科书之一,在西方各大专院校沿用了近半个世纪。 萨缪尔森把凯恩斯基本理论基础上的最新研究成果综合在一起,形成了宏观经济学。 而把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包括价格理论、消费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 般均衡理论及福利经济学综合在一起,称为微观经济学 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的理论做了以下完善 (1)IS-LM模型的建立。希克斯、汉森等人建立了这个模型。它们发现凯恩斯理论体 系的矛盾,利率通过投资影响收入,而收入通过货币需求又影响利率,但无法确定均衡利 率。凯恩斯绕开矛盾的方法是,在讨论产品市场均衡时,假设货币市场存在均衡利率;在 讨论货币市场均衡时,假定已存在产品市场的均衡收入。希克斯、汉森等人不满足凯恩斯 的做法,他们用IS-LM模型分析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共同均衡,并同时确定均衡的收 入和均衡的利率。后来新古典综合学派赋予IS-_LM模型更多的意义。认为这种模型不仅 实现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结合,而且还把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结合起来 (2)消费函数与投资函数理论的发展。凯恩斯首次确定了消费支出与收入之间的关系 提出了绝对收入假说。库兹涅茨为了证明凯恩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结论,用美国近100年 的数据统计结果证明,长期中边际消费倾向的稳定性不符合递减规律,这一现象称为“消 费函数之谜”。为了揭开谜底,出现了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 说、莫迪里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霍尔的随机游走假说等其他消费理论。 (3)提出乘数一加速原理。凯恩斯的投资函数理论把投资作为利率和预期利率的函数。 但这不足以解释影响投资的因素,新古典综合派从更广泛的方面研究了投资。他们提出了 加速原理,研究了收入对投资的影响;提出了乘数一加速原理;还分析了企业的固定投资 和住房与存货投资及资本更新对投资的作用。投资需求理论则重点对预期收入的分析和对 投资成本的分析做了更深入的研究 (4)货币理论的发展与对供给理论的吸纳。托宾的现代偏好理论和资产选择理论、鲍 莫尔的平方根和惠伦的立方根理论都是对凯恩斯货币理论的重要发展,现代货币理论在宏 观经济学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甚至有人认为宏观经济学本质上是货币理论。 凯恩斯学派吸纳了供给学派重视供给的主张,对宏观经济进行了总供给总需求分析。 现在的总供给分析已经成为凯恩斯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5)对经济增长理论和通货膨胀理论的发展。新古典综合派吸收了哈罗德和多马的经 济增长理论,从而在宏观经济学中增加了动态的和长期的分析。经济增长理论后来成为宏 观经济学一个重要的分支,对经济增长的研究直到现在仍然是一个不断深入的重要课题。 他们吸收了菲利普斯提出的工资增长率(通货膨率)与失业率成反比的所谓“菲利普斯 曲线”所表明的观点,提出通货膨胀与失业率是可以替代的,指出高失业率对应低膨胀率
6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恩斯主义和传统的经济学结合起来,形成“新古典综合学派”的理论体系,被西方世界称 为正统的经济学。1948 年他的《经济学》上下册问世,成为历史上最有影响的里程碑意义 的教科书之一,在西方各大专院校沿用了近半个世纪。 萨缪尔森把凯恩斯基本理论基础上的最新研究成果综合在一起,形成了宏观经济学。 而把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包括价格理论、消费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一 般均衡理论及福利经济学综合在一起,称为微观经济学。 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的理论做了以下完善。 (1) IS—LM 模型的建立。希克斯、汉森等人建立了这个模型。它们发现凯恩斯理论体 系的矛盾,利率通过投资影响收入,而收入通过货币需求又影响利率,但无法确定均衡利 率。凯恩斯绕开矛盾的方法是,在讨论产品市场均衡时,假设货币市场存在均衡利率;在 讨论货币市场均衡时,假定已存在产品市场的均衡收入。希克斯、汉森等人不满足凯恩斯 的做法,他们用 IS—LM 模型分析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共同均衡,并同时确定均衡的收 入和均衡的利率。后来新古典综合学派赋予 IS—LM 模型更多的意义。认为这种模型不仅 实现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结合,而且还把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结合起来。 (2) 消费函数与投资函数理论的发展。凯恩斯首次确定了消费支出与收入之间的关系, 提出了绝对收入假说。库兹涅茨为了证明凯恩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结论,用美国近 100 年 的数据统计结果证明,长期中边际消费倾向的稳定性不符合递减规律,这一现象称为“消 费函数之谜”。为了揭开谜底,出现了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 说、莫迪里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霍尔的随机游走假说等其他消费理论。 (3) 提出乘数—加速原理。凯恩斯的投资函数理论把投资作为利率和预期利率的函数。 但这不足以解释影响投资的因素,新古典综合派从更广泛的方面研究了投资。他们提出了 加速原理,研究了收入对投资的影响;提出了乘数—加速原理;还分析了企业的固定投资 和住房与存货投资及资本更新对投资的作用。投资需求理论则重点对预期收入的分析和对 投资成本的分析做了更深入的研究。 (4) 货币理论的发展与对供给理论的吸纳。托宾的现代偏好理论和资产选择理论、鲍 莫尔的平方根和惠伦的立方根理论都是对凯恩斯货币理论的重要发展,现代货币理论在宏 观经济学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甚至有人认为宏观经济学本质上是货币理论。 凯恩斯学派吸纳了供给学派重视供给的主张,对宏观经济进行了总供给总需求分析。 现在的总供给分析已经成为凯恩斯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5) 对经济增长理论和通货膨胀理论的发展。新古典综合派吸收了哈罗德和多马的经 济增长理论,从而在宏观经济学中增加了动态的和长期的分析。经济增长理论后来成为宏 观经济学一个重要的分支,对经济增长的研究直到现在仍然是一个不断深入的重要课题。 他们吸收了菲利普斯提出的工资增长率(通货膨率)与失业率成反比的所谓“菲利普斯 曲线”所表明的观点,提出通货膨胀与失业率是可以替代的,指出高失业率对应低膨胀率
第彡章 宏观经济学概论, 高膨胀率对应低失业率。 (6)对凯恩斯模型的扩展与计量。对凯恩斯模型的扩展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把封 闭的凯恩斯模型扩展为开放经济下的凯恩斯模型;其二是把凯恩斯的两重均衡(产品市场和 货币市场的均衡模型扩展为三重均衡(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同时均衡)模型。 以这些模型为基础致力于宏观计量模型的研究,不仅验证了宏观经济理论,而且预测 了经济形势,制定了经济政策,推进了宏观经济学向精细化和实用方面的发展。 (⑦)建立了宏观经济政策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也是新古典综合派的一个重要贡 献。他们继承了凯恩斯的财政思想,强调赤字财政对消除失业的积极作用,并将政府借新 债还老债看做一种基本无害的游戏;在货币政策方面,他们强调利息率对投资的调节作用 强调货币供给量对利息率的控制作用。新古典综合派形成了需求决定论指导下的宏观经济 政策。他们还用供给管理政策来弥补需求管理政策的不足,对开放经济的政策也进行了深 入研究,使得宏观经济政策学越来越完善。 4.正统的宏观经济学的政策实践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目的在于指导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因此早期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就成了宏观经济学最初的重要成果。从二战到20世纪60年代末,是新古典综合派的兴盛 时期,它居于西方经济学的统治地位,并被作为“官方经济学”而广泛用于实践。 1)财政政策的实施 美英等国家是从干预经济的短期效果角度重视财政政策的,在这些国家的宏观经济学 将需求管理作为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重视短期的总需求调节。财政政策主要是 通过增加或减少税收以及政府开支来调节经济。但在美国真正将其付诸政策实践是在20 世纪60年代初的肯尼迪政府时期。当时的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典型的凯恩斯主义者赫勒 认为,政府必须实行以3.5%的经济增长率和4%以下的失业率为目标的长期性赤字政策。 赫勒的这一思想被用于政策实践中,并且成为20世纪60年代刺激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手 段,其主要的政策措施是通过减少税收和扩大政府开支。从1961年2月到1969年12月 美国经济持续增长106个月,1969年美国的失业率仅为35%,这一时期被誉为“美国战后 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因而被认为是积极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的成功典范。肯尼迪的 成功,使得此后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一段时期内,西方政府对财政政策在短期内的作 用深信不疑。在其他国家,当经济岀现衰退迹象的时候,通过増加政府开支和减税来刺激 经济、提高经济增长率、降低失业率已经成为一种常识。在20世纪50~60年代,西方资 本主义国家财政政策的主要方向还是扩张性的,紧缩性政策相对很少。由于这个时期凯恩 斯主义刚刚兴起,通货膨胀也还没有严重得足以使人们对凯恩斯主义政策发生怀疑,因此, 这个时期财政政策的扩张性特征主要是针对经济衰退和加速经济增长的。对于财政赤字, 多数西方政府并没有给予重视,因为这个时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财政赤字除去有
7 宏观经济学概论 第 1 章 高膨胀率对应低失业率。 (6) 对凯恩斯模型的扩展与计量。对凯恩斯模型的扩展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把封 闭的凯恩斯模型扩展为开放经济下的凯恩斯模型;其二是把凯恩斯的两重均衡(产品市场和 货币市场的均衡)模型扩展为三重均衡(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同时均衡)模型。 以这些模型为基础致力于宏观计量模型的研究,不仅验证了宏观经济理论,而且预测 了经济形势,制定了经济政策,推进了宏观经济学向精细化和实用方面的发展。 (7) 建立了宏观经济政策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也是新古典综合派的一个重要贡 献。他们继承了凯恩斯的财政思想,强调赤字财政对消除失业的积极作用,并将政府借新 债还老债看做一种基本无害的游戏;在货币政策方面,他们强调利息率对投资的调节作用, 强调货币供给量对利息率的控制作用。新古典综合派形成了需求决定论指导下的宏观经济 政策。他们还用供给管理政策来弥补需求管理政策的不足,对开放经济的政策也进行了深 入研究,使得宏观经济政策学越来越完善。 4. 正统的宏观经济学的政策实践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目的在于指导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因此早期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就成了宏观经济学最初的重要成果。从二战到 20 世纪 60 年代末,是新古典综合派的兴盛 时期,它居于西方经济学的统治地位,并被作为“官方经济学”而广泛用于实践。 1) 财政政策的实施 美英等国家是从干预经济的短期效果角度重视财政政策的,在这些国家的宏观经济学 将需求管理作为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重视短期的总需求调节。财政政策主要是 通过增加或减少税收以及政府开支来调节经济。但在美国真正将其付诸政策实践是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的肯尼迪政府时期。当时的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典型的凯恩斯主义者赫勒 认为,政府必须实行以 3.5%的经济增长率和 4%以下的失业率为目标的长期性赤字政策。 赫勒的这一思想被用于政策实践中,并且成为 20 世纪 60 年代刺激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手 段,其主要的政策措施是通过减少税收和扩大政府开支。从 1961 年 2 月到 1969 年 12 月, 美国经济持续增长 106 个月,1969 年美国的失业率仅为 3.5%,这一时期被誉为“美国战后 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因而被认为是积极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的成功典范。肯尼迪的 成功,使得此后到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的一段时期内,西方政府对财政政策在短期内的作 用深信不疑。在其他国家,当经济出现衰退迹象的时候,通过增加政府开支和减税来刺激 经济、提高经济增长率、降低失业率已经成为一种常识。在 20 世纪 50~60 年代,西方资 本主义国家财政政策的主要方向还是扩张性的,紧缩性政策相对很少。由于这个时期凯恩 斯主义刚刚兴起,通货膨胀也还没有严重得足以使人们对凯恩斯主义政策发生怀疑,因此, 这个时期财政政策的扩张性特征主要是针对经济衰退和加速经济增长的。对于财政赤字, 多数西方政府并没有给予重视,因为这个时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财政赤字除去有一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实务 些微小的挤出效应以外,基本是无害的,不断积累的公共债务也被认为是一种基本无害的 再分配游戏。 2)货币政策的实施 经常性地通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是20世纪50~60年代逐步地固定在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生活中的。在这个时期,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在各国间稍有不同, 在美国、英国和德国等国家,货币政策基本上是通过买卖二级市场上的政府短期债券、 调整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和法定准备金率来实现的。到20世纪60年代末,西方发达国 家已经建立起了中央银行制度,货币政策也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的一个基 本内容。 当然,这个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基本上是在菲利普斯曲线的认识基础上制定的。菲利 普斯曲线描述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这种关系是在经验研究基础上由英 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于20世纪50年代末创立的。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与经济衰 退不可能同时发生,因此,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时候,主要是在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 不同组合之间进行选择。高失业率总是伴以低通货膨胀率,而高通货膨胀率又总是伴以低失 业率。因此,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不必考虑同时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与扩张的财政政策这种 相反方向政策的结合。在20世纪60年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方向上基本是一致的。 3)其他宏观政策的实施 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也影响和启发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干预手段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法国的“经济计划”和国有化的政策;意 大利的国有化和指导性经济计划政策;日本的产业政策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国家经济 的飞速发展。 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的国际化发展,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迅速增长,调整对外经济关系 成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又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关税政策、非关税壁垒的贸易政策,以及其 他以贸易保护主义为基础的政策和以贸易自由主义为基础的政策等都相继实施,促进了本 国的经济增长。 总之,那个时期正统的宏观经济学及其政策主张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决策层已经深 1.1.3“滞胀”与宏观经济学的最新成果 20世纪70年代,西方世界的经济开始进入了严重的滞胀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几乎 被公认的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不再存在了。高失业 率高膨胀率并存,正统的宏观经济及其政策主张遇到了严重的挑战。 凯恩斯主义陷入危机时,被西方经济学界统称为“新古典经济学”的货币学派、理性
8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些微小的挤出效应以外,基本是无害的,不断积累的公共债务也被认为是一种基本无害的 再分配游戏。 2) 货币政策的实施 经常性地通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是 20 世纪 50~60 年代逐步地固定在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生活中的。在这个时期,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在各国间稍有不同, 在美国、英国和德国等国家,货币政策基本上是通过买卖二级市场上的政府短期债券、 调整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和法定准备金率来实现的。到 20 世纪 60 年代末,西方发达国 家已经建立起了中央银行制度,货币政策也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的一个基 本内容。 当然,这个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基本上是在菲利普斯曲线的认识基础上制定的。菲利 普斯曲线描述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这种关系是在经验研究基础上由英 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于 20 世纪 50 年代末创立的。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与经济衰 退不可能同时发生,因此,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时候,主要是在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 不同组合之间进行选择。高失业率总是伴以低通货膨胀率,而高通货膨胀率又总是伴以低失 业率。因此,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不必考虑同时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与扩张的财政政策这种 相反方向政策的结合。在 20 世纪 60 年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方向上基本是一致的。 3) 其他宏观政策的实施 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也影响和启发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干预手段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法国的“经济计划”和国有化的政策;意 大利的国有化和指导性经济计划政策;日本的产业政策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国家经济 的飞速发展。 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的国际化发展,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迅速增长,调整对外经济关系 成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又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关税政策、非关税壁垒的贸易政策,以及其 他以贸易保护主义为基础的政策和以贸易自由主义为基础的政策等都相继实施,促进了本 国的经济增长。 总之,那个时期正统的宏观经济学及其政策主张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决策层已经深 入人心。 1.1.3 “滞胀”与宏观经济学的最新成果 20 世纪 70 年代,西方世界的经济开始进入了严重的滞胀阶段,20 世纪 60 年代末几乎 被公认的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不再存在了。高失业 率高膨胀率并存,正统的宏观经济及其政策主张遇到了严重的挑战。 凯恩斯主义陷入危机时,被西方经济学界统称为“新古典经济学”的货币学派、理性
第彡章 宏观经济学概论, 预期学派和供给学派等学派挺身而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强调市场自发调节机制的作用 反对频繁使用需求管理政策来干预经济。为此,他们试图证明宏观经济政策是无效的,甚 至是有害的,把滞胀的罪过归于凯恩斯主义即新古典综合学派。 滞胀”是指物价加速上涨与经济停滞并存的现象。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旷日 持久的高通胀率和长期停滞的经济一度令美国政府束手无策,导致美国人生活水平大幅下 降,股市长期低迷。传统凯恩斯主义基础上的宏观经济政策根本对付不了“滞胀”的局面, 必须寻找更有效的政策措施 1.货币学派的政策主张 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抨击凯恩斯的财政政策,反 对布雷顿森林会议决定的固定汇率,提出货币供应增长目标,强调货币供应必须稳定,他 认为价格指数取决于政府的货币投放量,所以通货膨胀现象永远是货币现象。他主张货币 存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也就是“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在保证物价水平稳定不变的 条件下,由政府公开一个在长期内固定不变的货币增长率,这样货币增长会得到有效控制 从长期来说有望与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相一致。弗里德曼认为,由于货币扩张或紧缩对经济 活动从而对价格水平的影响有“时滞”(政策从开始讨论到正式出台所经历的时间,叫内在 时滞,政策从实施到看到政策效果所经历的时间叫外在时滞,内在时滞和外在时滞统称政 策时滞),故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采取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必然产生不良的政策行为,对经 济活动造成不利的影响,这是西方国家产生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实行单一规则的 货币政策。政府基本上放弃对经济的宏观干预,让市场机制自发地起作用。中央银行只要 将货币供给量控制在与实际经济增长率水平相适应的水平上,通货膨胀就会被控制住,而 经济增长率将会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达到一个自然的增长率,失业率也会固定在自然失业率 的水平上。尽管他们的论证势单力薄,未能使关于货币的观点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尽管美 国著名经济学家托宾认为,货币学派的几个命题不能协调地糅合在一起,中间缺乏必要的 和相应的逻辑联系,但是撒切尔夫人应用他的政策使得英国的通货膨胀率从18%降到5% 2.理性预期学派的政策主张 理性预期假说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翰·穆斯于1960-1961年首次提出的。20世纪70 年代初以芝加哥大学教授罗伯特·卢卡斯为代表的青年经济学家,以理性预期假说为基础, 运用经济计量学的硏究方法,向新古典综合宏观经济模型提出全面挑战。由于他们强调“理 性预期”对经济行为和经济政策的影响作用,因此被称为“理性预期学派”。经济当事人 的最大化、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是理性预期学派经济学的基础。由此出发,它们得出了著 名的资本主义经济可以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均衡,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无效的结论。 所谓“理性预期”,穆斯给下的定义是:“由于预期是对未来事件有依据的预测,所
9 宏观经济学概论 第 1 章 预期学派和供给学派等学派挺身而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强调市场自发调节机制的作用, 反对频繁使用需求管理政策来干预经济。为此,他们试图证明宏观经济政策是无效的,甚 至是有害的,把滞胀的罪过归于凯恩斯主义即新古典综合学派。 “滞胀”是指物价加速上涨与经济停滞并存的现象。在 20 世纪 70 年代的美国,旷日 持久的高通胀率和长期停滞的经济一度令美国政府束手无策,导致美国人生活水平大幅下 降,股市长期低迷。传统凯恩斯主义基础上的宏观经济政策根本对付不了“滞胀”的局面, 必须寻找更有效的政策措施。 1. 货币学派的政策主张 1976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抨击凯恩斯的财政政策,反 对布雷顿森林会议决定的固定汇率,提出货币供应增长目标,强调货币供应必须稳定,他 认为价格指数取决于政府的货币投放量,所以通货膨胀现象永远是货币现象。他主张货币 存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也就是“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在保证物价水平稳定不变的 条件下,由政府公开一个在长期内固定不变的货币增长率,这样货币增长会得到有效控制, 从长期来说有望与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相一致。弗里德曼认为,由于货币扩张或紧缩对经济 活动从而对价格水平的影响有“时滞”(政策从开始讨论到正式出台所经历的时间,叫内在 时滞,政策从实施到看到政策效果所经历的时间叫外在时滞,内在时滞和外在时滞统称政 策时滞),故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采取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必然产生不良的政策行为,对经 济活动造成不利的影响,这是西方国家产生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实行单一规则的 货币政策。政府基本上放弃对经济的宏观干预,让市场机制自发地起作用。中央银行只要 将货币供给量控制在与实际经济增长率水平相适应的水平上,通货膨胀就会被控制住,而 经济增长率将会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达到一个自然的增长率,失业率也会固定在自然失业率 的水平上。尽管他们的论证势单力薄,未能使关于货币的观点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尽管美 国著名经济学家托宾认为,货币学派的几个命题不能协调地糅合在一起,中间缺乏必要的 和相应的逻辑联系,但是撒切尔夫人应用他的政策使得英国的通货膨胀率从 18%降到 5%。 2. 理性预期学派的政策主张 理性预期假说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翰·穆斯于 1960—1961 年首次提出的。20 世纪 70 年代初以芝加哥大学教授罗伯特·卢卡斯为代表的青年经济学家,以理性预期假说为基础, 运用经济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向新古典综合宏观经济模型提出全面挑战。由于他们强调“理 性预期”对经济行为和经济政策的影响作用,因此被称为“理性预期学派”。经济当事人 的最大化、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是理性预期学派经济学的基础。由此出发,它们得出了著 名的资本主义经济可以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均衡,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无效的结论。 所谓“理性预期”,穆斯给下的定义是:“由于预期是对未来事件有依据的预测,所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实务 以它们在本质上与相关的经济理论的预测是一致的。”有人批评理性预期学派,怎么能要 求普通的公民像统计学家那样运用大量数学和信号处理工具来进行理性预期呢?而现实里 的人未必会懂得那么多的数学去做类似的计算和预期。穆斯的巧妙回答是:鸟虽然不懂空 气动力学,但它的飞行却完全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卢卡斯认为,政府官员并不具有比常 人更聪明的才智和信息的垄断权和专有权,他们的头脑和计算机在信息的处理上并不比华 尔街的经理们的头脑和计算机反映得灵敏。所以,人们在预期上不会犯系统性错误,当人 们正确地预期到政策的结果时,政策就会失效。只有预期不到的政策才会起作用,而政府 是不能长期蒙蔽公众的,人们会很快熟悉新政策,并对自己的预期做出调整。政府应该避 免任何一种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政府不能搞“兵不厌诈”,而要“取信于民”。固 定规则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才是最适宜的政府宏观调控方式。 理性预期的命题在经济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宏观经济学也因此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经济学家必须在政策的效果中考虑人们的预期问题。可以说,理性预期学派在相当程度上 使得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使得政府更加重视市场机制自发的调节作用, 避免那些可能破坏市场机制的干预性措施 3.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 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该学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 面,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的变化,因而得名。主要代表人物是拉弗、万尼斯基等人, 他们反对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主张供给管理。主张人力政策、收入政策、控制税率政 策等。里根上任不久,即向国会提出了经济复兴计划。里根的复兴计划基本上是“供给学 派的复兴计划。”然而,在实践中,供给学派的主张遇到严重挑战,所谓减税会自动增加 政府财政收入的“拉弗曲线”(拉弗曲线表示随着税率的提高税收增加,但税率提高到一定 程度,税收会随税率的提高而递减直至为零)破产。在现实种种问题面前,供给学派受到巨 大责难。里根政府和国会也从减税的立场上后退,在1983年的预算法案中明确把增税作为 减少政府赤字的手段,这标志着供给学派在实践上的失败。尽管如此,它的税收理论和供 给管理的主张对宏观经济学还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提供了可供借鉴 的思路 4.新制度学派的政策主张 新制度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道格勒斯·诺斯(199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罗纳德·科斯 (1991年获诺贝尔奖),他们研究制度的产生、变革和作用。强调制度变革比技术变革重要, 正是由于制度变革使得没有多大技术变革的海洋运输成本200多年来降低一半。制度变革 可以释放利润和福利。他们发现了制度的路径依赖规律,制度的变迁受制度的初始状态的 约束,即制度变迁受制度遗产的影响。换言之,就是说今天的制度的选择受历史因素的影
10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以它们在本质上与相关的经济理论的预测是一致的。”有人批评理性预期学派,怎么能要 求普通的公民像统计学家那样运用大量数学和信号处理工具来进行理性预期呢?而现实里 的人未必会懂得那么多的数学去做类似的计算和预期。穆斯的巧妙回答是:鸟虽然不懂空 气动力学,但它的飞行却完全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卢卡斯认为,政府官员并不具有比常 人更聪明的才智和信息的垄断权和专有权,他们的头脑和计算机在信息的处理上并不比华 尔街的经理们的头脑和计算机反映得灵敏。所以,人们在预期上不会犯系统性错误,当人 们正确地预期到政策的结果时,政策就会失效。只有预期不到的政策才会起作用,而政府 是不能长期蒙蔽公众的,人们会很快熟悉新政策,并对自己的预期做出调整。政府应该避 免任何一种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政府不能搞“兵不厌诈”,而要“取信于民”。固 定规则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才是最适宜的政府宏观调控方式。 理性预期的命题在经济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宏观经济学也因此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经济学家必须在政策的效果中考虑人们的预期问题。可以说,理性预期学派在相当程度上 使得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使得政府更加重视市场机制自发的调节作用, 避免那些可能破坏市场机制的干预性措施。 3. 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 供给学派是 20 世纪 70 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该学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 面,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的变化,因而得名。主要代表人物是拉弗、万尼斯基等人, 他们反对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主张供给管理。主张人力政策、收入政策、控制税率政 策等。里根上任不久,即向国会提出了经济复兴计划。里根的复兴计划基本上是“供给学 派的复兴计划。”然而,在实践中,供给学派的主张遇到严重挑战,所谓减税会自动增加 政府财政收入的“拉弗曲线”(拉弗曲线表示随着税率的提高税收增加,但税率提高到一定 程度,税收会随税率的提高而递减直至为零)破产。在现实种种问题面前,供给学派受到巨 大责难。里根政府和国会也从减税的立场上后退,在 1983 年的预算法案中明确把增税作为 减少政府赤字的手段,这标志着供给学派在实践上的失败。尽管如此,它的税收理论和供 给管理的主张对宏观经济学还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提供了可供借鉴 的思路。 4. 新制度学派的政策主张 新制度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道格勒斯·诺斯(1993 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罗纳德·科斯 (1991 年获诺贝尔奖),他们研究制度的产生、变革和作用。强调制度变革比技术变革重要, 正是由于制度变革使得没有多大技术变革的海洋运输成本 200 多年来降低一半。制度变革 可以释放利润和福利。他们发现了制度的路径依赖规律,制度的变迁受制度的初始状态的 约束,即制度变迁受制度遗产的影响。换言之,就是说今天的制度的选择受历史因素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