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团6章供给管理政策与对外经济政策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什么是供给管理政策,什么是 对外经济政策,会运用本章所学知识分析国际经济形势,懂得各 国对外经济政策的目的和用意。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供给管理政策的内容和一些具体措施,掌握国 际贸易保护的传统形式和最新形势,掌握汇率贬值政策的妙用 掌握对外投资政策的主要措施,掌握国际关系的种类及其协调途 径。了解发达国家是怎样实施供给管理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的, 了解他们的政策得失
第 16 章 供给管理政策与对外经济政策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什么是供给管理政策,什么是 对外经济政策,会运用本章所学知识分析国际经济形势,懂得各 国对外经济政策的目的和用意。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供给管理政策的内容和一些具体措施,掌握国 际贸易保护的传统形式和最新形势,掌握汇率贬值政策的妙用, 掌握对外投资政策的主要措施,掌握国际关系的种类及其协调途 径。了解发达国家是怎样实施供给管理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的, 了解他们的政策得失
第/6章 供给管理政策与对外经济政策,· 前面论述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属于需求管理政策,一个庞大的、复杂的、开放的 国民经济系统,仅靠需求管理政策来调控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配合以供给管理政策和对外 经济政策才能较好地调控宏观经济,以实现符合内外均衡的宏观经济目标。 16.1供给管理政策 供给管理是通过对总供给的调节来达到宏观经济目标的,其中包括对劳动力、工资 价格、产量增长等的管理与调节,因此供给管理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收入政策、人力政策 指数化政策和经济增长政策等 161.1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某种行政措施强制性或非强制性地限制工资和价格的政策,它 又称工资与物价控制政策,其目的是制止工资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国家之所以要采取收入政策,是由于战后以来,西方国家出现的新情况:当通货膨胀 高达不可忍受的程度时,假如采取压缩总需求的紧缩银根措施,虽然可以轻而易举地遏制 通货膨胀,但必须承受失业压力和生产经由乘数效应累积性滑坡的严重损失。而收入政策 是既防止失业又遏制通货膨胀的有效措施。西方发达国家在二战后的和平时期曾普遍采用 过这一政策,如荷兰、瑞典、英国、意大利、加拿大和美国等。 1.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准则 假如货币工资增长率等于劳动生产率,则物价水平稳定不变,同时国民收入在劳动收 入(工资)与非劳动收入(利润)等两者之间的分配份额保持不变。反之,假如货币工资增长率 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由于价格将相应于成本的提高而提高,所以,要保持价格稳定,利 润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必须相应减少。而凯恩斯主义认为,工会的垄断导致工资刚性,即工 资上涨是导致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但要采取削弱工会垄断力量的措施控制工资 水平的上涨在政策上不可取,因此,实行工资管制是最适宜的反通货膨胀的手段。 2.收入政策的主要类型 (1)工资一物价冻结。即政府用法律手段禁止工资与物价上升,或者规定工资与物价 的增加必须得到负责工资和价格管理部门的批准。这种方法一般是在战争或自然灾害发生 等特殊时期采用,当然,在通货膨胀相当严重时也可以采用。如1971年8月,尼克松总统 上台后,针对当时两位数的通货膨胀,曾宣布工资与物价冻结90天,由政府设立的生活费 用委员会强制实行。这种方法可以有效而迅速地制止通货膨胀,但不能经常或长期使用。 这是因为,价格起不到调节经济的作用,会导致资源配置失误,生产效率低下,使产量减 N4590
459 供给管理政策与对外经济政策 第 16 章 前面论述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属于需求管理政策,一个庞大的、复杂的、开放的 国民经济系统,仅靠需求管理政策来调控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配合以供给管理政策和对外 经济政策才能较好地调控宏观经济,以实现符合内外均衡的宏观经济目标。 16.1 供给管理政策 供给管理是通过对总供给的调节来达到宏观经济目标的,其中包括对劳动力、工资、 价格、产量增长等的管理与调节,因此供给管理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收入政策、人力政策、 指数化政策和经济增长政策等。 16.1.1 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某种行政措施强制性或非强制性地限制工资和价格的政策,它 又称工资与物价控制政策,其目的是制止工资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国家之所以要采取收入政策,是由于战后以来,西方国家出现的新情况:当通货膨胀 高达不可忍受的程度时,假如采取压缩总需求的紧缩银根措施,虽然可以轻而易举地遏制 通货膨胀,但必须承受失业压力和生产经由乘数效应累积性滑坡的严重损失。而收入政策 是既防止失业又遏制通货膨胀的有效措施。西方发达国家在二战后的和平时期曾普遍采用 过这一政策,如荷兰、瑞典、英国、意大利、加拿大和美国等。 1. 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准则 假如货币工资增长率等于劳动生产率,则物价水平稳定不变,同时国民收入在劳动收 入(工资)与非劳动收入(利润)等两者之间的分配份额保持不变。反之,假如货币工资增长率 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由于价格将相应于成本的提高而提高,所以,要保持价格稳定,利 润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必须相应减少。而凯恩斯主义认为,工会的垄断导致工资刚性,即工 资上涨是导致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但要采取削弱工会垄断力量的措施控制工资 水平的上涨在政策上不可取,因此,实行工资管制是最适宜的反通货膨胀的手段。 2. 收入政策的主要类型 (1) 工资—物价冻结。即政府用法律手段禁止工资与物价上升,或者规定工资与物价 的增加必须得到负责工资和价格管理部门的批准。这种方法一般是在战争或自然灾害发生 等特殊时期采用,当然,在通货膨胀相当严重时也可以采用。如 1971 年 8 月,尼克松总统 上台后,针对当时两位数的通货膨胀,曾宣布工资与物价冻结 90 天,由政府设立的生活费 用委员会强制实行。这种方法可以有效而迅速地制止通货膨胀,但不能经常或长期使用。 这是因为,价格起不到调节经济的作用,会导致资源配置失误,生产效率低下,使产量减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实务 少;从长期看,不仅不能制止通货膨胀,反而会引起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2)工资一物价指导线。即政府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制定一个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 工资增长和价格增长率,然后政府运用经济方法或劝说与宣传的策略去指导工会与企业领 导人执行。规定货币工资增长率不得快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如1962年美国肯尼迪政府就 提出了非膨胀性工资与物价行为指标,而规定全国的平均货币工资增长率必须与劳动生产 率的增长率保持相同水平。当时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率为34%,因此,货币工资 的年增长率也不得超过34%。英国政府在1964年规定的工资一物价指导线把货币工资增 长率确定为3%~3.5%。现在这种做法已被西方国家广泛运用,并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它 也有缺点,这就是经济中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并不一致。有的部门发展迅速,劳动生 产率高,需要用较高的工资来吸引更多的工人,而工资增长率的限制不利于这些部门的发 展。那些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工资的增加会引起成本增加与物价上升,不利于制止通货膨 胀。此外,这种指导线缺乏法律上的保证,对企业和工会的约束力并不大,因此,其作用 也是有限的。 (3)税收刺激计划。税收刺激计划也称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政策。以税收为基础的收 入政策是通过税收调节来鼓励人们限制工资价格上涨的作法。这种政策的基本思路是,以 政府规定的一个恰当的工资、价格增长率为标准,如果工资或价格的上涨率低于这个标准, 工人或厂商将获得税收优惠:反之,如果超过这个标准,他们将受到增税的惩罚,这样来 鼓励逆转通货膨胀的行为。以税收为基础的政策,即政府以税收作为惩罚或奖励手段来限 制工资增长。如果工资增长保持在政府规定的界限以下,则以减少个人和公司所得税作为 奖励:如果工资增长率超过政府所规定的界限,则以增加个人和公司所得税作为惩罚。 现在有人提出对收入政策的质疑,收入政策原本要同时控制货币工资和价格,可是结 果总是控制了货币工资这一头,而控制不住价格的那一头。有讽刺意味的是,往往在政府 宣布收入政策开始生效的时候,一些大公司就立即公开地或变相地提高价格。对于货币工 资,企业则迫使工人严格按照政府收入政策的规定执行。这样,货币工资的提高就更加落 后于价格的提高。西方学者不得不承认,这种收入政策“显然对劳方是不公平的。 推行收入政策的西方政府最为顾忌的是工人的反抗。工资的提高受到限制而价格的提 高实际上没有受到限制,结果是,垄断资本大受其利,而工人深受其害。这必然加剧社会 矛盾。美国尼克松政府的收入政策失败的最终原因就在于此。 16.1.2指数化政策 通货膨胀会引起收入分配的变动。例如,通货膨胀会使实际工资下降,从而利润增加 和实际纳税额增加。指数化政策就是为了消除通货膨胀的这种影响,以有利于总供给和整 个经济的稳定。指数化政策是指按通货膨胀指数来调整有关变量的名义价格,以便使其实 际值保持不变。指数化的范围很广,主要有以下几种
460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少;从长期看,不仅不能制止通货膨胀,反而会引起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2) 工资—物价指导线。即政府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制定一个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 工资增长和价格增长率,然后政府运用经济方法或劝说与宣传的策略去指导工会与企业领 导人执行。规定货币工资增长率不得快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如 1962 年美国肯尼迪政府就 提出了非膨胀性工资与物价行为指标,而规定全国的平均货币工资增长率必须与劳动生产 率的增长率保持相同水平。当时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率为 3.4%,因此,货币工资 的年增长率也不得超过 3.4%。英国政府在 1964 年规定的工资—物价指导线把货币工资增 长率确定为 3%~3.5%。现在这种做法已被西方国家广泛运用,并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它 也有缺点,这就是经济中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并不一致。有的部门发展迅速,劳动生 产率高,需要用较高的工资来吸引更多的工人,而工资增长率的限制不利于这些部门的发 展。那些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工资的增加会引起成本增加与物价上升,不利于制止通货膨 胀。此外,这种指导线缺乏法律上的保证,对企业和工会的约束力并不大,因此,其作用 也是有限的。 (3) 税收刺激计划。税收刺激计划也称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政策。以税收为基础的收 入政策是通过税收调节来鼓励人们限制工资价格上涨的作法。这种政策的基本思路是,以 政府规定的一个恰当的工资、价格增长率为标准,如果工资或价格的上涨率低于这个标准, 工人或厂商将获得税收优惠;反之,如果超过这个标准,他们将受到增税的惩罚,这样来 鼓励逆转通货膨胀的行为。以税收为基础的政策,即政府以税收作为惩罚或奖励手段来限 制工资增长。如果工资增长保持在政府规定的界限以下,则以减少个人和公司所得税作为 奖励;如果工资增长率超过政府所规定的界限,则以增加个人和公司所得税作为惩罚。 现在有人提出对收入政策的质疑,收入政策原本要同时控制货币工资和价格,可是结 果总是控制了货币工资这一头,而控制不住价格的那一头。有讽刺意味的是,往往在政府 宣布收入政策开始生效的时候,一些大公司就立即公开地或变相地提高价格。对于货币工 资,企业则迫使工人严格按照政府收入政策的规定执行。这样,货币工资的提高就更加落 后于价格的提高。西方学者不得不承认,这种收入政策“显然对劳方是不公平的。” 推行收入政策的西方政府最为顾忌的是工人的反抗。工资的提高受到限制而价格的提 高实际上没有受到限制,结果是,垄断资本大受其利,而工人深受其害。这必然加剧社会 矛盾。美国尼克松政府的收入政策失败的最终原因就在于此。 16.1.2 指数化政策 通货膨胀会引起收入分配的变动。例如,通货膨胀会使实际工资下降,从而利润增加 和实际纳税额增加。指数化政策就是为了消除通货膨胀的这种影响,以有利于总供给和整 个经济的稳定。指数化政策是指按通货膨胀指数来调整有关变量的名义价格,以便使其实 际值保持不变。指数化的范围很广,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6章 供给管理政策与对外经济政策,· 1.利率指数化 即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名义利率,以保持实际利率不变。即在债务契约中规定名义 利率自动按通货膨胀率进行调整。这样,就可以使通货膨胀不会对正常的债务活动与住房 投资这类长期投资产生不利的影响。 此外,银行存款利率也要按通货膨胀率进行调整,以保护储户的利益,既便于银行吸 引存款,也有利于储户进行储蓄的积极性。 利率作为资本的价格可以使资本这种资源得到最优配置,通货膨胀会使利率受到扭曲, 从而会导致资源配置失误。对利率实行指数化则可以消除这种失误,因此,这种指数化政 策得到了广泛采用。 2.工资指数化 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货币工资,把货币工资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联系在一起,使它 们同比例变动。这种做法一般称为生活费用调整。具体做法是在工资合同中增加自动调整 条款,规定按通货膨胀率自动地调整货币工资标准。在美国最早是1948年通用汽车公司与 工会之间达成这一协议,以后逐渐广泛采用。在现实中,这种调整有完全性调整一—即完 全按通货膨胀率调整货币工资,也有部分调整。部分调整有两种形式:一种称为“阈” ( threshold),即规定一个临界点,超过这一点再调整。这就是说,通货膨胀率低时货币工资 仍不变,只有通货膨胀达到一定程度,才会调整。另一种形式称为“顶”(cap),即对工资 调整的幅度有一个限制,这就是说,无论通货膨胀为多少,每年货币工资的增加幅度不得 超过某一数值。 此外,对退休金、养老金、失业补助、贫困补助等社会保险与福利支出也实行类似的 指数化。 这种工资指数化的作用在于抵消通货膨胀对人们生活水平和实际收入的影响,使人们 的生活水平不致于通货膨胀而下降。同时,也可以减少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恐惧心理,抵消 通货膨胀预期对经济的不利作用。此外,还可以促进工资合同的长期化,有利于劳动关系 的稳定。这些对经济和社会安定都有积极作用 但是,工资指数化的作用是有限的,因为在许多情况下是用局部补偿的作法,使由于 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无法完全得到补偿,而且,货币工资的调整一般总落后于通货膨胀, 再加上有一些非工会会员工人和中小企业工人往往得不到保护,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工人 都能享受工资指数化的好处。此外,工资指数化还有可能导致“工资一物价螺旋式上升”, 从而加剧通货膨胀。在通货膨胀在较长时期内得不到治理,生产又不能迅速增长的情况下, 根据通货膨胀来调整工资就会加剧通货膨胀。可见,对工资指数化要持谨慎的态度。 3.税收指数化 指按通货膨胀率来调整纳税的起征点和税率等级。例如,假定原来起征点为500元
461 供给管理政策与对外经济政策 第 16 章 1. 利率指数化 即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名义利率,以保持实际利率不变。即在债务契约中规定名义 利率自动按通货膨胀率进行调整。这样,就可以使通货膨胀不会对正常的债务活动与住房 投资这类长期投资产生不利的影响。 此外,银行存款利率也要按通货膨胀率进行调整,以保护储户的利益,既便于银行吸 引存款,也有利于储户进行储蓄的积极性。 利率作为资本的价格可以使资本这种资源得到最优配置,通货膨胀会使利率受到扭曲, 从而会导致资源配置失误。对利率实行指数化则可以消除这种失误,因此,这种指数化政 策得到了广泛采用。 2. 工资指数化 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货币工资,把货币工资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联系在一起,使它 们同比例变动。这种做法一般称为生活费用调整。具体做法是在工资合同中增加自动调整 条款,规定按通货膨胀率自动地调整货币工资标准。在美国最早是 1948 年通用汽车公司与 工会之间达成这一协议,以后逐渐广泛采用。在现实中,这种调整有完全性调整——即完 全按通货膨胀率调整货币工资,也有部分调整。部分调整有两种形式:一种称为“阈” (threshold),即规定一个临界点,超过这一点再调整。这就是说,通货膨胀率低时货币工资 仍不变,只有通货膨胀达到一定程度,才会调整。另一种形式称为“顶”(cap),即对工资 调整的幅度有一个限制,这就是说,无论通货膨胀为多少,每年货币工资的增加幅度不得 超过某一数值。 此外,对退休金、养老金、失业补助、贫困补助等社会保险与福利支出也实行类似的 指数化。 这种工资指数化的作用在于抵消通货膨胀对人们生活水平和实际收入的影响,使人们 的生活水平不致于通货膨胀而下降。同时,也可以减少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恐惧心理,抵消 通货膨胀预期对经济的不利作用。此外,还可以促进工资合同的长期化,有利于劳动关系 的稳定。这些对经济和社会安定都有积极作用。 但是,工资指数化的作用是有限的,因为在许多情况下是用局部补偿的作法,使由于 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无法完全得到补偿,而且,货币工资的调整一般总落后于通货膨胀, 再加上有一些非工会会员工人和中小企业工人往往得不到保护,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工人 都能享受工资指数化的好处。此外,工资指数化还有可能导致“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 从而加剧通货膨胀。在通货膨胀在较长时期内得不到治理,生产又不能迅速增长的情况下, 根据通货膨胀来调整工资就会加剧通货膨胀。可见,对工资指数化要持谨慎的态度。 3. 税收指数化 指按通货膨胀率来调整纳税的起征点和税率等级。例如,假定原来起征点为 500 元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实务 当通货膨胀率为10%时,就可以把起征点改为550元。税率等级也可以按通货膨胀率相应 地进行调整。 这样做的好处是制止政府放纵通货膨胀的行为,使政府采用积极的反通货膨胀政策。 但这种措施的实施是相当困难的。因为税收指数化相当复杂,涉及税收制度等问题,而且 要政府自己限制自己的行为也是不易的。 以上各种指数化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通货膨胀对经济的消极影响,有利于 社会稳定,但由于实施起来较为困难,特别是有加剧通货膨胀的危险,因此,如何根据不 同情况来采用指数化政策仍然值得研究,也有一些经济学家对这种政策持否定意见。在是 否实施指数化政策的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一般认为,向指数化过渡和对指数化政 策进行监控是需要花费成本的。在通货膨胀率比较低时,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比较小,这 时实施指数化是得不偿失的。但是,如果通货膨胀率很高,通货膨胀引起的损失很大,这 时实施指数化就是合理的选择。何况指数化本身不是加剧通货膨胀的原因,而且实施指数 化还有助于政府对通货膨胀进行治理。 16.1.3人力政策 人力政策又称就业政策,是一种旨在改善劳动力市场结构,以减少失业的政策。 1.人力政策的依据 当经济中普遍出现结构性失业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与劳动力本身结构有关,失业 者多为缺乏技能、不熟练的工人;二是与经济结构变化有关,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和升级, 使原来的部分职业技能难以适应现有经济结构;三是地区生产结构的变化,加上信息不充 分、不准确,形成“工人找职业、雇主找工人”,以及因信息成本过高形成的熟练、技术 工人的失业:四是新加入劳动市场的劳动者同样会因为最初技能不适应现有经济结构而造 成的失业。 人力政策的主要措施 (1)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以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适应 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增强其就业能力。 (2)完善劳动市场。政府不断完善和增加各类就业介绍机构,为劳动的供求双方提供 迅速、准确而完全的就业信息,以减少失业。 (3)协助工人进行流动,帮助劳动者与企业进行地区迁移,解决劳动力地区间的活动 (4)发展中小企业及劳动密集型部门,创造更多岗位 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人力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如增加教育和培训 的财政支出,建立培训中心,开发就业技能培训项目。通过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对劳动 462∥
462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当通货膨胀率为 10%时,就可以把起征点改为 550 元。税率等级也可以按通货膨胀率相应 地进行调整。 这样做的好处是制止政府放纵通货膨胀的行为,使政府采用积极的反通货膨胀政策。 但这种措施的实施是相当困难的。因为税收指数化相当复杂,涉及税收制度等问题,而且 要政府自己限制自己的行为也是不易的。 以上各种指数化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通货膨胀对经济的消极影响,有利于 社会稳定,但由于实施起来较为困难,特别是有加剧通货膨胀的危险,因此,如何根据不 同情况来采用指数化政策仍然值得研究,也有一些经济学家对这种政策持否定意见。在是 否实施指数化政策的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一般认为,向指数化过渡和对指数化政 策进行监控是需要花费成本的。在通货膨胀率比较低时,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比较小,这 时实施指数化是得不偿失的。但是,如果通货膨胀率很高,通货膨胀引起的损失很大,这 时实施指数化就是合理的选择。何况指数化本身不是加剧通货膨胀的原因,而且实施指数 化还有助于政府对通货膨胀进行治理。 16.1.3 人力政策 人力政策又称就业政策,是一种旨在改善劳动力市场结构,以减少失业的政策。 1. 人力政策的依据 当经济中普遍出现结构性失业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与劳动力本身结构有关,失业 者多为缺乏技能、不熟练的工人;二是与经济结构变化有关,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和升级, 使原来的部分职业技能难以适应现有经济结构;三是地区生产结构的变化,加上信息不充 分、不准确,形成“工人找职业、雇主找工人”,以及因信息成本过高形成的熟练、技术 工人的失业;四是新加入劳动市场的劳动者同样会因为最初技能不适应现有经济结构而造 成的失业。 2. 人力政策的主要措施 (1) 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以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适应 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增强其就业能力。 (2) 完善劳动市场。政府不断完善和增加各类就业介绍机构,为劳动的供求双方提供 迅速、准确而完全的就业信息,以减少失业。 (3) 协助工人进行流动,帮助劳动者与企业进行地区迁移,解决劳动力地区间的活动。 (4) 发展中小企业及劳动密集型部门,创造更多岗位。 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人力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如增加教育和培训 的财政支出,建立培训中心,开发就业技能培训项目。通过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对劳动
第/6章 供给管理政策与对外经济政策,· 力重新教育和培训,把非熟练工人培训成有一定技术熟练程度的工人;把不适应职业定位 要求的失业者培训成能够满足企业需要的劳动者,提高人们适应新技术变化的能力,以缓 解因劳动力供求结构失衡造成的失业问题。欧盟成员国1996年投入促进就业项目的资金占 其当年GDP的平均比例为1.2%,瑞典、丹麦等国超过了1.5%。澳大利亚政府1995年财 政预算为职业培训拨付的专款为26亿澳元,且规定以后每年递增7%,远远高于其经济增 长率。美国劳工部下属有一个很大的就业与培训局,主要任务是通过与各州和地方的劳工 开发部门合作,向失业者提供高质量的培训。就业与培训局于2002年财政年度得到政府预 算拨款107亿美元,可见其服务功能相当之大 16.14经济增长政策 从长期来看,影响总供给的最重要的因素还是经济潜力或生产能力。因此,提高经济 潜力或生产能力的经济增长政策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 1)资本积累政策 促使经济增长的资本包括自然实物资本、人力资本和制度资本。即使一国的制度资本 欠缺,但如果人力资本或自然资源出奇的丰富,那么这两种资本可在一定范围内弥补制度 资本的不足。也就是说,人力资本和制度资本有一定的相互替代性。在给定的人力资本与 自然资本的情况下,如果想挖掘其最大潜力并使市场达到最深化的地步,那么制度资本就 是决定性因素 (1)实物资本积累政策。主要来自储蓄,包括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由于存在着商品 服务以及资本的国际流动,因此还包括国外的储蓄。 (2)人力资本积累政策。这是最重要的资本积累。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任 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时发表的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就职演说中,系统地阐述了人力资本 的概念,即人力资本是体现于劳动者身上的人力、知识和技能的总和,是资本的一种形态 同时,他明确指出,人力资本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它的形成也是投资的结果, 对人的投资所带来的收益率要远高于对其他一切形态的资本的投资收益率。他还说:“20 世纪以来,美国90%的产品更新依靠的是人才的智力,而不是传统的劳力或资本。”美国 早就看到了积累人力资本的重大战略意义,这一方面提升了美国自身的科技研发水平,另 方面阻止了他国通过科研赶超美国的速度和力量,实为一箭双雕之举 纵观美国对人力资本的争夺政策,不外乎以下几种:一是移民引才,即通过颁行修改(移 民法)对学有专长的外国人才优先移民。二是趁火打劫,即在别国危难时机抢夺该国的关键 人才。三是重金收买,即通过高薪手段“挖掘”别国的人才。四是优惠吸引,即以优越的 科研和生活条件吸引外国人才。五是截留学子,即以优厚的奖学金吸引并以优越的待遇截 留外国留学生。虽然这些措施表面看来使美国投资不少,但实际情况是,美国却省去了人 才成长过程中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全部投资,甚至省去了部分大学低年级的投资,直接
463 供给管理政策与对外经济政策 第 16 章 力重新教育和培训,把非熟练工人培训成有一定技术熟练程度的工人;把不适应职业定位 要求的失业者培训成能够满足企业需要的劳动者,提高人们适应新技术变化的能力,以缓 解因劳动力供求结构失衡造成的失业问题。欧盟成员国 1996 年投入促进就业项目的资金占 其当年 GDP 的平均比例为 1.2%,瑞典、丹麦等国超过了 1.5%。澳大利亚政府 1995 年财 政预算为职业培训拨付的专款为 26 亿澳元,且规定以后每年递增 7%,远远高于其经济增 长率。美国劳工部下属有一个很大的就业与培训局,主要任务是通过与各州和地方的劳工 开发部门合作,向失业者提供高质量的培训。就业与培训局于 2002 年财政年度得到政府预 算拨款 107 亿美元,可见其服务功能相当之大。 16.1.4 经济增长政策 从长期来看,影响总供给的最重要的因素还是经济潜力或生产能力。因此,提高经济 潜力或生产能力的经济增长政策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 1) 资本积累政策 促使经济增长的资本包括自然实物资本、人力资本和制度资本。即使一国的制度资本 欠缺,但如果人力资本或自然资源出奇的丰富,那么这两种资本可在一定范围内弥补制度 资本的不足。也就是说,人力资本和制度资本有一定的相互替代性。在给定的人力资本与 自然资本的情况下,如果想挖掘其最大潜力并使市场达到最深化的地步,那么制度资本就 是决定性因素。 (1) 实物资本积累政策。主要来自储蓄,包括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由于存在着商品、 服务以及资本的国际流动,因此还包括国外的储蓄。 (2) 人力资本积累政策。这是最重要的资本积累。1960 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任 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时发表的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就职演说中,系统地阐述了人力资本 的概念,即人力资本是体现于劳动者身上的人力、知识和技能的总和,是资本的一种形态。 同时,他明确指出,人力资本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它的形成也是投资的结果, 对人的投资所带来的收益率要远高于对其他一切形态的资本的投资收益率。他还说:“20 世纪以来,美国 90%的产品更新依靠的是人才的智力,而不是传统的劳力或资本。”美国 早就看到了积累人力资本的重大战略意义,这一方面提升了美国自身的科技研发水平,另 一方面阻止了他国通过科研赶超美国的速度和力量,实为一箭双雕之举。 纵观美国对人力资本的争夺政策,不外乎以下几种:一是移民引才,即通过颁行修改(移 民法)对学有专长的外国人才优先移民。二是趁火打劫,即在别国危难时机抢夺该国的关键 人才。三是重金收买,即通过高薪手段“挖掘”别国的人才。四是优惠吸引,即以优越的 科研和生活条件吸引外国人才。五是截留学子,即以优厚的奖学金吸引并以优越的待遇截 留外国留学生。虽然这些措施表面看来使美国投资不少,但实际情况是,美国却省去了人 才成长过程中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全部投资,甚至省去了部分大学低年级的投资,直接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实务 从高层“窃取”了人才,因而反倒节约了巨额教育经费,所以对美国有百利而无一害。有 了大量科技人才,美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也就有了坚强的智力基础,以此为主要支撑 的综合国力的保持与提升自然就有了强力保障。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本来就是靠外来 人才发家的。美国大量引进外国人才,加速了本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正如美国众议院外 交委员会的一份报告称:“他们(指移居美国的外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 他们的贡献和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使美国变得更加富强。”人力资本的流失意味着财富的流 失。国际劳工组织最近发表的关于152个国家移民情况的研究报告认为,“人才外流”现 象已对不发达国家产生了消极影响。10年来,因受过3年以上高等教育的人才外流,使哥 伦比亚损失了20亿美元。就连美国人自己也认为美国得到了来自发展中国家科技人才带来 的巨大好处,因此“我们欠留学生的祖国一大笔债”。本来,利益是世界上一切竞争和争 夺的动力源。既然对于每一个竞争主体来说,人才匮乏就意味着财富的损失:争得人才, 就意味着争得财富;失去人才,就意味着失去财富。那么,有哪个竞争主体会愿意失去财 富,又有哪个主体不想争得更多的财富呢?这就是当代人力资本积累竞争加剧的内在动力 (3)制度资本积累政策。制度是经济增长的一种内在变量,“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 济增长的关键”,即制度有深刻的效率因素。制度提供了一种经济的激励结构;随着激励 结构的演进,制度决定经济变化的走向,是增长、停滞,还是衰退。因此在制度经济学家 看来,知识和技术的进步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但是人类组织的成功或失败决定着社会 是进步还是倒退,因而是更为根本的因素。罗默说,“经济政策最主要的工作是创造支持 技术变革的一种制度环境” 制度资本积累靠制度创新。是指政府采取的一系列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制度效率和给企 业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的强制措施。制度成本高就对冲了人民的勤劳。如果一国的制度有 利于交易市场的容量最大化、有利于经济的深化,那么我们就说该国具有高的制度资本。 不利于市场交易的制度,则使交易的成本变高,这种成本通称为制度成本。当然,制度成 本不仅仅指在市场交易发生过程中实际要支付的成本,也包括由于制度障碍而根本无法进 行或选择放弃的市场交易所带来的机会成本,这种机会成本包括本来可深化的市场因制度 障碍而只能半途而废的情况,以及市场勉强得到发展的情况。交易成本也可能高得令人望 而却步。于是市场发展会停滞不前,经济增长无法持续 1994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副总统戈尔提出了科学创新报告,大力推行科学技术创新和 科学技术创新制度的调整,使美国经济冲破了许多所谓的规律,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地发展。出乎人们的意料,保持连续110多个月的增长,在保持较 低的失业率的同时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罕有的提高。美国经济稳执牛耳,制度创新居功至 伟。在美国,制度创新的内容涉及整个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制度安排。经济体制和运行 机制依赖于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而推动制度建设和创新的工具是政策法规。一种经济制 度的安排包括其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所谓纵向结构,指构成这种经济制度的宏观、中观
464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从高层“窃取”了人才,因而反倒节约了巨额教育经费,所以对美国有百利而无一害。有 了大量科技人才,美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也就有了坚强的智力基础,以此为主要支撑 的综合国力的保持与提升自然就有了强力保障。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本来就是靠外来 人才发家的。美国大量引进外国人才,加速了本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正如美国众议院外 交委员会的一份报告称:“他们(指移居美国的外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 他们的贡献和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使美国变得更加富强。”人力资本的流失意味着财富的流 失。国际劳工组织最近发表的关于 152 个国家移民情况的研究报告认为,“人才外流”现 象已对不发达国家产生了消极影响。10 年来,因受过 3 年以上高等教育的人才外流,使哥 伦比亚损失了 20 亿美元。就连美国人自己也认为美国得到了来自发展中国家科技人才带来 的巨大好处,因此“我们欠留学生的祖国一大笔债”。本来,利益是世界上一切竞争和争 夺的动力源。既然对于每一个竞争主体来说,人才匮乏就意味着财富的损失;争得人才, 就意味着争得财富;失去人才,就意味着失去财富。那么,有哪个竞争主体会愿意失去财 富,又有哪个主体不想争得更多的财富呢?这就是当代人力资本积累竞争加剧的内在动力。 (3) 制度资本积累政策。制度是经济增长的一种内在变量,“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 济增长的关键”,即制度有深刻的效率因素。制度提供了一种经济的激励结构;随着激励 结构的演进,制度决定经济变化的走向,是增长、停滞,还是衰退。因此在制度经济学家 看来,知识和技术的进步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但是人类组织的成功或失败决定着社会 是进步还是倒退,因而是更为根本的因素。罗默说,“经济政策最主要的工作是创造支持 技术变革的一种制度环境”。 制度资本积累靠制度创新。是指政府采取的一系列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制度效率和给企 业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的强制措施。制度成本高就对冲了人民的勤劳。如果一国的制度有 利于交易市场的容量最大化、有利于经济的深化,那么我们就说该国具有高的制度资本。 不利于市场交易的制度,则使交易的成本变高,这种成本通称为制度成本。当然,制度成 本不仅仅指在市场交易发生过程中实际要支付的成本,也包括由于制度障碍而根本无法进 行或选择放弃的市场交易所带来的机会成本,这种机会成本包括本来可深化的市场因制度 障碍而只能半途而废的情况,以及市场勉强得到发展的情况。交易成本也可能高得令人望 而却步。于是市场发展会停滞不前,经济增长无法持续。 1994 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副总统戈尔提出了科学创新报告,大力推行科学技术创新和 科学技术创新制度的调整,使美国经济冲破了许多所谓的规律,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地发展。出乎人们的意料,保持连续 110 多个月的增长,在保持较 低的失业率的同时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罕有的提高。美国经济稳执牛耳,制度创新居功至 伟。在美国,制度创新的内容涉及整个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制度安排。经济体制和运行 机制依赖于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而推动制度建设和创新的工具是政策法规。一种经济制 度的安排包括其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所谓纵向结构,指构成这种经济制度的宏观、中观
第/6章 供给管理政策与对外经济政策,· 和微观三个层面上的制度安排。所谓横向结构是指对这三个层次上的制度安排的相互联系 与作用制定的政策法规体系。 2)技术进步政策 其中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种。 (1)国家对全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进行规划与协调 (2)国家直接投资于重点科学技术研究工作。 (3)政府采取鼓励科学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 美国人早就认识到能源是生死攸关的战略资源。近几年美国的科技创新政策的重点是 鼓励再生能源的研发政策,即政府为研究开发计划提供资金,制定重大研究开发计划以及 州政府建立研究计划和额外的研究计划。 在美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过程中,让人称道的是美国相应的“一手硬、一手软”的“两 手”政策法规。为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美国联邦与州政府一方面制定强制性政 策和规定;另一方面实行经济激励政策。 20世纪70~80年代期间,美国先后制定和调整了一批政策法规,主要包括1978年的 《公用事业管制政策法》、1979年的《能源税法》、1990年的《大气洁净法修正案》、1992 年的《能源政策法》。这些政策既有宏观性的论述,又有具体政策的规定,政策明确具体、 界限清楚、要求严格,可操作。同时与地方政策形成一套紧密配合的体系 992年的《能源政策法》设立了若干鼓励可再生能源的政策规定,包括:①对太阳能 和地热项目永久减税10%②对风能和生物质能发电实行为期10年的产品减税,即每发1 度电减少1.5美分。③对于符合条件的新可再能源及发电系统(指1993年10月1日~2003 年12月30日之间开始运行的系统),并属于州政府和市政府所有的电力公司和其他非盈利 的电力公司,也给予为期10年的减税。2003年,美国将抵税优惠额度提高到每度电1.8美 分。受惠的可再生能源范围也从原来的两种扩大到风能、生物质能、地热、太阳能、小型 水利灌溉发电工程等。 在开拓可再生能源市场方面,美国联邦和州政府主要采取三大措施:①从财政和金融 方面采取刺激措施,促进技术商业化;②进行资源调查和评价,制定和推广市场标准规范 ③建立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制,创新市场运行机制 另外,美国重视鼓励小企业技术创新。因为小企业提供就业机会的巨大功能是大企业 所不及的。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宣布对企业的R&D投资给予永久性税额减免的优 惠待遇,并将中小企业的先进技术长期投资收益税降低50%。 在供给管理中,科学技术和技术创新是生产力,是最大的供给,哪个国家对科学技术 和技术创新抓得好,就抓住了供给管理的精髓 3)计划化与平衡增长 通过制定本国经济增长的短期、中期和长期计划,并通过各种经济政策来实现
465 供给管理政策与对外经济政策 第 16 章 和微观三个层面上的制度安排。所谓横向结构是指对这三个层次上的制度安排的相互联系 与作用制定的政策法规体系。 2) 技术进步政策 其中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种。 (1) 国家对全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进行规划与协调。 (2) 国家直接投资于重点科学技术研究工作。 (3) 政府采取鼓励科学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 美国人早就认识到能源是生死攸关的战略资源。近几年美国的科技创新政策的重点是 鼓励再生能源的研发政策,即政府为研究开发计划提供资金,制定重大研究开发计划以及 州政府建立研究计划和额外的研究计划。 在美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过程中,让人称道的是美国相应的“一手硬、一手软”的“两 手”政策法规。为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美国联邦与州政府一方面制定强制性政 策和规定;另一方面实行经济激励政策。 20 世纪 70~80 年代期间,美国先后制定和调整了一批政策法规,主要包括 1978 年的 《公用事业管制政策法》、1979 年的《能源税法》、1990 年的《大气洁净法修正案》、1992 年的《能源政策法》。这些政策既有宏观性的论述,又有具体政策的规定,政策明确具体、 界限清楚、要求严格,可操作。同时与地方政策形成一套紧密配合的体系。 1992 年的《能源政策法》设立了若干鼓励可再生能源的政策规定,包括:①对太阳能 和地热项目永久减税 10%。②对风能和生物质能发电实行为期 10 年的产品减税,即每发 1 度电减少 1.5 美分。③对于符合条件的新可再能源及发电系统(指 1993 年 10 月 1 日~2003 年 12 月 30 日之间开始运行的系统),并属于州政府和市政府所有的电力公司和其他非盈利 的电力公司,也给予为期 10 年的减税。2003 年,美国将抵税优惠额度提高到每度电 1.8 美 分。受惠的可再生能源范围也从原来的两种扩大到风能、生物质能、地热、太阳能、小型 水利灌溉发电工程等。 在开拓可再生能源市场方面,美国联邦和州政府主要采取三大措施:① 从财政和金融 方面采取刺激措施,促进技术商业化;② 进行资源调查和评价,制定和推广市场标准规范; ③ 建立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制,创新市场运行机制。 另外,美国重视鼓励小企业技术创新。因为小企业提供就业机会的巨大功能是大企业 所不及的。20 世纪 90 年代,克林顿政府宣布对企业的 R&D 投资给予永久性税额减免的优 惠待遇,并将中小企业的先进技术长期投资收益税降低 50%。 在供给管理中,科学技术和技术创新是生产力,是最大的供给, 哪个国家对科学技术 和技术创新抓得好,就抓住了供给管理的精髓。 3) 计划化与平衡增长 通过制定本国经济增长的短期、中期和长期计划,并通过各种经济政策来实现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实务 现代经济中各个部门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各部门之间协调的增长是经济本身所要求的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中,这种各部门之间的平衡增长,要通过国家的计划化 或政策指导来实现。国家的计划与协调要通过间接的方式来实现。因此,各国都要制定本 国经济增长的短期、中期与长期计划,并通过各种经济政策来实现。 )实例161 美国科技创新体系的缩影——硅谷 硅谷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北部,北起圣马特奥县,西至圣克拉拉县,是一块1500平方英里的狭长地带, 中心在帕拉阿托,人口250万。经过40年的发展,硅谷目前已成为美国重要的信息科技产业和生物科技 产业聚集地。到20世纪90年代,硅谷的研发人员已占劳动力总数的11%,是全美国平均水平的25倍 1999年,硅谷雇员人均创造价值11.5万美元,而同年美国的平均数字是78万美元,1999年,硅谷首次 公开上市的企业达到72家,有130亿美元的风险投资涌向这一地区,占美国风险投资总额的1/3, 1.技术创新 硅谷成功地抓住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信息产业四次技术浪潮的机遇,稳居IT业潮头,第一次 是20世纪50年代,惠普等公司借美国国防工业对电子产品的大量需求的东风,建立了硅谷的技术基础设 施和支持行业。第二次是1959年集成电路的发明,导致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半导体工业的急剧增长。第 三次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个人计算机的产业化发展,硅谷又走在前面。第四次是互联网。1993 年互联网的商业发展和万维网的创立,为硅谷开辟了新的发展前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生物技术 的突破,生物科技产业已成为新的高科技产业热点,硅谷又以其特有的敏感性和优势吸纳了生物科技企业 在此落户 2.创业企业家、创业精神和创业企业 硅谷的与众不同之处并不仅仅在于高新技术,这里汇聚的创业企业家、创业精神和创业企业同样发挥 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硅谷成功的企业家中除了才华和能力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具有昂扬的创业 精神和在第一时间将新产品、新工艺、新方法引入产业化生产、引入市场的勇气 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 美国有一套全国性的法律以及证券、税收、会计、公司治理、破产、移民和研发等规范。它们是分权 和分散的,但是又有紧密的联系和很强的互补性,这个体制以市场为导向,鼓励竞争,特别是鼓励创新企 业。比如,在欧洲建立一家公司平均所耗时间是在美国所需时间的12倍,而且成本高3倍。同时,与绝 多数国家相反,美国根据反垄断法,一直约束着市场上的大公司,比如在计算机行业对IBM和微软的 约束。此外,政府还通过制定公司运营规则、购买公司产品、资助研发经费等形式推动了以硅谷为代表的 计算机产业发展 4.专业化的创新支持系统 在硅谷,为新的高技术企业提供的支持服务应有尽有,包括风险投资家、银行家、律师、猎头公司 会计师、咨询顾问以及大量其他专业人员。其中风险投资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技术企业的主要资 产是创意、人力资源、技术与市场知识,更具有风险性,硅谷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有一个了解技术并
466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现代经济中各个部门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各部门之间协调的增长是经济本身所要求的。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中,这种各部门之间的平衡增长,要通过国家的计划化 或政策指导来实现。国家的计划与协调要通过间接的方式来实现。因此,各国都要制定本 国经济增长的短期、中期与长期计划,并通过各种经济政策来实现。 实例 16-1 美国科技创新体系的缩影——硅谷 硅谷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北部,北起圣马特奥县,西至圣克拉拉县,是一块 1 500 平方英里的狭长地带, 中心在帕拉阿托,人口 250 万。经过 40 年的发展,硅谷目前已成为美国重要的信息科技产业和生物科技 产业聚集地。到 20 世纪 90 年代,硅谷的研发人员已占劳动力总数的 11%,是全美国平均水平的 2.5 倍。 1999 年,硅谷雇员人均创造价值 11.5 万美元,而同年美国的平均数字是 7.8 万美元。1999 年,硅谷首次 公开上市的企业达到 72 家,有 130 亿美元的风险投资涌向这一地区,占美国风险投资总额的 1/3。 1.技术创新 硅谷成功地抓住了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世界信息产业四次技术浪潮的机遇,稳居 IT 业潮头。第一次 是 20 世纪 50 年代,惠普等公司借美国国防工业对电子产品的大量需求的东风,建立了硅谷的技术基础设 施和支持行业。第二次是 1959 年集成电路的发明,导致了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半导体工业的急剧增长。第 三次是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以来,个人计算机的产业化发展,硅谷又走在前面。第四次是互联网。1993 年互联网的商业发展和万维网的创立,为硅谷开辟了新的发展前景。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生物技术 的突破,生物科技产业已成为新的高科技产业热点,硅谷又以其特有的敏感性和优势吸纳了生物科技企业 在此落户。 2.创业企业家、创业精神和创业企业 硅谷的与众不同之处并不仅仅在于高新技术,这里汇聚的创业企业家、创业精神和创业企业同样发挥 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硅谷成功的企业家中除了才华和能力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具有昂扬的创业 精神和在第一时间将新产品、新工艺、新方法引入产业化生产、引入市场的勇气。 3.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 美国有一套全国性的法律以及证券、税收、会计、公司治理、破产、移民和研发等规范。它们是分权 和分散的,但是又有紧密的联系和很强的互补性。这个体制以市场为导向,鼓励竞争,特别是鼓励创新企 业。比如,在欧洲建立一家公司平均所耗时间是在美国所需时间的 12 倍,而且成本高 3 倍。同时,与绝 大多数国家相反,美国根据反垄断法,一直约束着市场上的大公司,比如在计算机行业对 IBM 和微软的 约束。此外,政府还通过制定公司运营规则、购买公司产品、资助研发经费等形式推动了以硅谷为代表的 计算机产业发展。 4.专业化的创新支持系统 在硅谷,为新的高技术企业提供的支持服务应有尽有,包括风险投资家、银行家、律师、猎头公司、 会计师、咨询顾问以及大量其他专业人员。其中风险投资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技术企业的主要资 产是创意、人力资源、技术与市场知识,更具有风险性。硅谷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有一个了解技术并
第/6章 供给管理政策与对外经济政策,· 知道如何进行结构化交易和投资组合,为创业企业提供快速融资的风险资本行业。思科公司、基因技术公 司、英特尔、太阳微系统公司以及雅虎等成功企业都是在风险资本的支持下快速成长起来的。风险资本也 从成功的高技术企业中赢得了巨额回报 此外,自由流动的高质量劳动力,鼓励冒险、容忍失败的社会氛围,开放的商业环境以及产、学、研 之间的互动等也都在硅谷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资料来源:新华网) 16.2对外经济政策 国家实施对外经济政策的目的是提高国家经济安全度,发展国内经济,促进经济的内 外均衡,以实现政策目标。对外经济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621对外贸易政策 对外贸易政策包括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和反倾销政策 的滥用) 1.自由贸易政策 国家取消对进出口贸易和服务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贸易和服务贸易 的各种特权和优待,使商品自由进出口,服务贸易自由经营,也就是说国家对贸易活动不 加或少加干预,任凭商品、服务和有关要素在国内外市场公平、自由地竞争。 1)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 英国是世界上最先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19世纪20年代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开展 了一场大规模的自由贸易运动。运动的中心内容是废除谷物法。工业资产阶级经过不断的 斗争,最后终于战胜了地主、贵族阶级,使自由贸易政策逐步取得胜利。它表现在以下几 方面。 (1)废除谷物法,使粮食自由进出口,缓解了英国国内的饥荒。 2)关税税率逐步降低,纳税商品数目减少。 (3)废除航海法。英国的沿海贸易和殖民地全部开放给其他国家 (4)取消特权公司。在1813年和1814年东印度公司对印度和中国贸易的垄断权分别 被废止,从此对印度和中国的贸易开放给所有的英国人。 (5)对殖民地贸易政策的改变。殖民地可以与任何外国建立直接的贸易关系,英国不 再加以干涉。 (6)与外国签订贸易条约。1860年签订了《英法条约》,即《科伯登》条约。根据这项
467 供给管理政策与对外经济政策 第 16 章 知道如何进行结构化交易和投资组合,为创业企业提供快速融资的风险资本行业。思科公司、基因技术公 司、英特尔、太阳微系统公司以及雅虎等成功企业都是在风险资本的支持下快速成长起来的。风险资本也 从成功的高技术企业中赢得了巨额回报。 此外,自由流动的高质量劳动力,鼓励冒险、容忍失败的社会氛围,开放的商业环境以及产、学、研 之间的互动等也都在硅谷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资料来源:新华网) 16.2 对外经济政策 国家实施对外经济政策的目的是提高国家经济安全度,发展国内经济,促进经济的内 外均衡,以实现政策目标。对外经济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6.2.1 对外贸易政策 对外贸易政策包括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和反倾销政策 的滥用)。 1. 自由贸易政策 国家取消对进出口贸易和服务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贸易和服务贸易 的各种特权和优待,使商品自由进出口,服务贸易自由经营,也就是说国家对贸易活动不 加或少加干预,任凭商品、服务和有关要素在国内外市场公平、自由地竞争。 1) 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 英国是世界上最先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19 世纪 20 年代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开展 了一场大规模的自由贸易运动。运动的中心内容是废除谷物法。工业资产阶级经过不断的 斗争,最后终于战胜了地主、贵族阶级,使自由贸易政策逐步取得胜利。它表现在以下几 方面。 (1) 废除谷物法,使粮食自由进出口,缓解了英国国内的饥荒。 (2) 关税税率逐步降低,纳税商品数目减少。 (3) 废除航海法。英国的沿海贸易和殖民地全部开放给其他国家。 (4) 取消特权公司。在 1813 年和 1814 年东印度公司对印度和中国贸易的垄断权分别 被废止,从此对印度和中国的贸易开放给所有的英国人。 (5) 对殖民地贸易政策的改变。殖民地可以与任何外国建立直接的贸易关系,英国不 再加以干涉。 (6) 与外国签订贸易条约。1860 年签订了《英法条约》,即《科伯登》条约。根据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