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篇国民收入的 微观基础 第‘章消费与储蓄 教学目标 了解绝对收入假说、时际选择理论、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 入假说等理论的基本内容,明确凯恩斯消费理论及消费函数之 谜,了解不同消费理论对消费函数之谜的解释 教学要求 掌握消费、储蓄、边际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持久收入 等基本概念。明确绝对收入假说、生命周期假说、持久收入假说、 时际选择模型等理论对消费函数之谜的不同解释;了解消费和储 蓄理论的研究方法
第 3 篇 国民收入的 微观基础 第 7 章 消费与储蓄 教学目标 了解绝对收入假说、时际选择理论、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 入假说等理论的基本内容,明确凯恩斯消费理论及消费函数之 谜,了解不同消费理论对消费函数之谜的解释。 教学要求 掌握消费、储蓄、边际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持久收入 等基本概念。明确绝对收入假说、生命周期假说、持久收入假说、 时际选择模型等理论对消费函数之谜的不同解释;了解消费和储 蓄理论的研究方法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实务 什么是消费,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什么是储蓄,为什么要进行储蓄?消费和储蓄 之间有什么关系?如果说消费主要由收入决定,那么人们如何在当前消费和未来消费之间 进行权衡?一个国家的消费支出和国民收入之间有什么关系?不同的学者对以上问题给出 了不同的答案,构成了宏观经济学关于消费和储蓄理论的主要内容 7.1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 发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范围的经济大萧条使许多人刻骨铭心。那么,世界经济 体系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在凯恩斯看来,总需求不 足是主要原因。由于总需求不足,企业的产品没有销路,只好压缩生产、解雇工人。这样, 造成失业增加,经济趋于萧条。因此必须对总需求不足这一经济现象作出理论上的解释, 即总需求水平是如何决定的 7.1.1凯恩斯的猜想 1.为什么要研究消费和储蓄 在国民收入决定论中,从总需求角度分析,一个经济体系的总需求(总支出)可以分为 四个部分:居民户对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消费C),企业对新设备的需求(投资I),政府购 买的商品(政府购买G),净出口(X-M)。一般说来,政府支出的多少主要由政府政策决定, 因此经济学中往往将这一部分需求看作是给定的外生变量。在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 般所考察的是封闭的经济体系,因此净出口可以被认为是零。所以,消费和投资成为总 需求决定的主要方面。 消费和储蓄理论就是研究消费者或家庭如何选择将多少比例的收入用于当前的消费, 多少比例用于将来的消费而储蓄的理论。一般也被称为消费理论。其实质是关于储蓄率选 择的理论。消费与储蓄问题本身是一个微观经济问题,但对宏观经济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由储蓄率所决定的消费、储蓄等经济变量,最终会对一个经济体系的资本、产出和 增长等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家庭消费决策对长期经济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其次,从短期来 看,家庭对储蓄率的选择对一个经济体系的总需求有重要影响。消费是构成一个经济体系 的总需求的主要部分,一般来说居民消费约占GDP的2/3左右,因此消费的波动会导致 个经济的总需求的波动,从而引起经济繁荣或萧条的变化。在均衡国民收入决定论中,消 费者消费信心的变化是经济波动的主要来源,而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则是财政政策乘数 的决定因素。可见,居民消费对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和政策调控的有效性,都有十分重要 的影响。消费函数也成为凯恩斯宏观经济波动理论的中心。 2.凯恩斯对消费函数的猜想——绝对收入假说 204
204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什么是消费,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什么是储蓄,为什么要进行储蓄?消费和储蓄 之间有什么关系?如果说消费主要由收入决定,那么人们如何在当前消费和未来消费之间 进行权衡?一个国家的消费支出和国民收入之间有什么关系?不同的学者对以上问题给出 了不同的答案,构成了宏观经济学关于消费和储蓄理论的主要内容。 7.1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 发生于 20 世纪 30 年代的世界范围的经济大萧条使许多人刻骨铭心。那么,世界经济 体系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在凯恩斯看来,总需求不 足是主要原因。由于总需求不足,企业的产品没有销路,只好压缩生产、解雇工人。这样, 造成失业增加,经济趋于萧条。因此必须对总需求不足这一经济现象作出理论上的解释, 即总需求水平是如何决定的。 7.1.1 凯恩斯的猜想 1.为什么要研究消费和储蓄 在国民收入决定论中,从总需求角度分析,一个经济体系的总需求(总支出)可以分为 四个部分:居民户对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消费 C),企业对新设备的需求(投资 I),政府购 买的商品(政府购买 G),净出口(X-M)。一般说来,政府支出的多少主要由政府政策决定, 因此经济学中往往将这一部分需求看作是给定的外生变量。在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 一般所考察的是封闭的经济体系,因此净出口可以被认为是零。所以,消费和投资成为总 需求决定的主要方面。 消费和储蓄理论就是研究消费者或家庭如何选择将多少比例的收入用于当前的消费, 多少比例用于将来的消费而储蓄的理论。一般也被称为消费理论。其实质是关于储蓄率选 择的理论。消费与储蓄问题本身是一个微观经济问题,但对宏观经济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由储蓄率所决定的消费、储蓄等经济变量,最终会对一个经济体系的资本、产出和 增长等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家庭消费决策对长期经济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其次,从短期来 看,家庭对储蓄率的选择对一个经济体系的总需求有重要影响。消费是构成一个经济体系 的总需求的主要部分,一般来说居民消费约占 GDP 的 2/3 左右,因此消费的波动会导致一 个经济的总需求的波动,从而引起经济繁荣或萧条的变化。在均衡国民收入决定论中,消 费者消费信心的变化是经济波动的主要来源,而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则是财政政策乘数 的决定因素。可见,居民消费对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和政策调控的有效性,都有十分重要 的影响。消费函数也成为凯恩斯宏观经济波动理论的中心。 2.凯恩斯对消费函数的猜想——绝对收入假说
第7章 消费与储蓄, 消费理论就是对消费支出和影响消费支出诸因素之间带有规律性的因果关系进行的 种主观认识。消费函数是这一理论认识的一种精确化的形式(数学形式)。 凯恩斯主要是通过推理和偶尔的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而不是统计分析的方法,提出了 他对消费函数的猜想。但凯恩斯的这种消费理论在解释宏观经济波动方面具有很大的威力 因此在凯恩斯之后,消费函数便成为一般宏观经济分析的关键内容。 凯恩斯的第一个猜想是“边际消费倾向”。所谓边际消费倾向即人们每多获得一元的 收入,会用于消费的比例或数量。凯恩斯认为:“使我们可以极有信心地依靠基本的心理规 律……是作为一种规律而且平均而言,当人们的收入增加的时候,人们会增加他们的消费 但消费量不会像收入增加的那么多。”即边际消费倾向在0到1之间波动。这种边际消费 倾向假设,对凯恩斯关于减少失业问题的政策建议是十分关键的。 第二,凯恩斯断言,称为平均消费倾向的消费与收入的比率随收入增加而下降。他认 为,储蓄是一种奢侈品,因此,他预言富人收入中用于储蓄的比例高于穷人。虽然平均消 费倾向随收入增加而下降这个前提对凯恩斯本人的分析并不是基本的,但他已成为早期凯 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一个中心部分。 第三,凯恩斯认为,收入是消费的主要决定因素,而利率并没有重要作用。这种猜测 与他之前的古典经济学家的信念相反。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较高的利率鼓励储蓄,而抑制 消费。凯恩斯承认,就理论而言,利率会影响消费。但“我认为,经验所提出的主要结论 是,利率对个人既定收入中支出的短期影响是第二位的和较不重要的。” 以上猜想构成了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的主要内容。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即绝对收入假说包含以下几个主要观点。 (1)实际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如果实际消费支出和实际收入是相关的,但这 种关系是不稳定的,那么掌握着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只有在消费支出和实际收 入之间是稳定的关系的前提下,才可以从这种关系中分析并得出有关总需求的信息。 (2)这里的收入是指现期绝对实际收入水平。所谓“现期”,指本期的收入,即不考 虑过去收入和未来收入;所谓“绝对”,是指收入的绝对水平,而不是收入的相对水平; 所谓“实际”,是指按实际货币衡量的收入及实际收入,而不是按名义货币量衡量的收入 及名义收入。正因为凯恩斯认为消费支出决定于绝对收入水平,他的消费理论被称为绝对 收入假说。 (3)消费支出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是消费支出的增加少于收入的增加。用消费倾 向的概念说明,即边际消费倾向的值大于0,小于1 (4)随着收入的提高,在增加的收入中增加的消费支出所占的比例逐渐下降,即边际 消费倾向递减,这就是凯恩斯著名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凯恩斯认为,这一规律 之所以起作用,是基于人类的基本心理法则
205 消费与储蓄 第 7 章 消费理论就是对消费支出和影响消费支出诸因素之间带有规律性的因果关系进行的一 种主观认识。消费函数是这一理论认识的一种精确化的形式(数学形式)。 凯恩斯主要是通过推理和偶尔的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而不是统计分析的方法,提出了 他对消费函数的猜想。但凯恩斯的这种消费理论在解释宏观经济波动方面具有很大的威力, 因此在凯恩斯之后,消费函数便成为一般宏观经济分析的关键内容。 凯恩斯的第一个猜想是“边际消费倾向”。所谓边际消费倾向即人们每多获得一元的 收入,会用于消费的比例或数量。凯恩斯认为:“使我们可以极有信心地依靠基本的心理规 律……是作为一种规律而且平均而言,当人们的收入增加的时候,人们会增加他们的消费, 但消费量不会像收入增加的那么多。”即边际消费倾向在 0 到 1 之间波动。这种边际消费 倾向假设,对凯恩斯关于减少失业问题的政策建议是十分关键的。 第二,凯恩斯断言,称为平均消费倾向的消费与收入的比率随收入增加而下降。他认 为,储蓄是一种奢侈品,因此,他预言富人收入中用于储蓄的比例高于穷人。虽然平均消 费倾向随收入增加而下降这个前提对凯恩斯本人的分析并不是基本的,但他已成为早期凯 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一个中心部分。 第三,凯恩斯认为,收入是消费的主要决定因素,而利率并没有重要作用。这种猜测 与他之前的古典经济学家的信念相反。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较高的利率鼓励储蓄,而抑制 消费。凯恩斯承认,就理论而言,利率会影响消费。但“我认为,经验所提出的主要结论 是,利率对个人既定收入中支出的短期影响是第二位的和较不重要的。” 以上猜想构成了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的主要内容。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即绝对收入假说包含以下几个主要观点。 (1) 实际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如果实际消费支出和实际收入是相关的,但这 种关系是不稳定的,那么掌握着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只有在消费支出和实际收 入之间是稳定的关系的前提下,才可以从这种关系中分析并得出有关总需求的信息。 (2) 这里的收入是指现期绝对实际收入水平。所谓“现期”,指本期的收入,即不考 虑过去收入和未来收入;所谓“绝对”,是指收入的绝对水平,而不是收入的相对水平; 所谓“实际”,是指按实际货币衡量的收入及实际收入,而不是按名义货币量衡量的收入 及名义收入。正因为凯恩斯认为消费支出决定于绝对收入水平,他的消费理论被称为绝对 收入假说。 (3) 消费支出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是消费支出的增加少于收入的增加。用消费倾 向的概念说明,即边际消费倾向的值大于 0,小于 1。 (4) 随着收入的提高,在增加的收入中增加的消费支出所占的比例逐渐下降,即边际 消费倾向递减,这就是凯恩斯著名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凯恩斯认为,这一规律 之所以起作用,是基于人类的基本心理法则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实务 (5)由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可以得到两个结论,即平均消费倾向递减,而且,边际消费 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 凯恩斯绝对收入说的主要思想是把消费支出的决定与实际收入水平相联系,而且进 步认为两者之间服从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法则。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问题是总需求不 足,而总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消费倾向递减。 3.线形消费函数和线性储蓄函数 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例。以APC表示平均消费倾向,C表示消费支 出,Y表示收入水平,则 APC= (7-1)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收入和增加的消费支出占多大比例。以MPC表示边际消费倾 向,△C表示消费支出的增加量,△y表示收入的增加量,则 MPC (7-2) 边际消费倾向的数学意义是导数。 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的消费函数一般采取以之简化的形式即线性消费函数 C=Co +cYa 式中,C为消费支出;Co为自发性消费:Y为可支配收入,c为一个给定的参数 从数学上看,自发性消费C0是当可支配收入Yd为零时的消费支出。但是,应该在更 般的意义上理解Co,即把C0理解为不管收入为何种水平时总要进行的消费支出。换言 之,在收入的任何水平上消费支出中的这一部分(即Co)总是稳定的。因此,可把Co视为常 数。显然,Co>0。 参数c的经济意义是什么呢?计算该函数的边际消费倾向 MPC=-=c 可见参数c正是该函数的边际消费倾向。根据凯恩斯的认识,边际消费倾向决定于人 类的基本心理法则。因此,在短期中,边际消费倾向也应该是稳定的。参数c可视为一个 常数。由于边际消费倾向是增加的消费占增加的收入的比例,参数c大于0小于1。 线性消费函数C=C0+cH的主要性质如下 (1)存在自发性消费Co,Co为一给定的常数 学2)边际消费倾向MPC=,0≤c1。c为一给定的常数。此时的c与凯恩斯的边际消 倾向递减的观点相悖,但并不影响以后的分析。 (3)可支配收入Y为一变量。由于自发性支出C0和边际消费倾向c均为常数,消费支 206
206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5) 由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可以得到两个结论,即平均消费倾向递减,而且,边际消费 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 凯恩斯绝对收入说的主要思想是把消费支出的决定与实际收入水平相联系,而且进一 步认为两者之间服从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法则。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问题是总需求不 足,而总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消费倾向递减。 3.线形消费函数和线性储蓄函数 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例。以 APC 表示平均消费倾向,C 表示消费支 出,Y 表示收入水平,则 C APC Y = (7-1)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收入和增加的消费支出占多大比例。以 MPC 表示边际消费倾 向,∆C 表示消费支出的增加量,∆Y 表示收入的增加量,则 C MPC Y ∆ = ∆ (7-2) 边际消费倾向的数学意义是导数。 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的消费函数一般采取以之简化的形式即线性消费函数 C C cY = +0 d (7-3) 式中,C 为消费支出;C0 为自发性消费;Yd 为可支配收入,c 为一个给定的参数。 从数学上看,自发性消费 C0 是当可支配收入 Yd 为零时的消费支出。但是,应该在更 一般的意义上理解 C0,即把 C0 理解为不管收入为何种水平时总要进行的消费支出。换言 之,在收入的任何水平上消费支出中的这一部分(即 C0)总是稳定的。因此,可把 C0 视为常 数。显然,C0>0。 参数 c 的经济意义是什么呢?计算该函数的边际消费倾向 C MPC c Y ∆ = = ∆ 可见参数 c 正是该函数的边际消费倾向。根据凯恩斯的认识,边际消费倾向决定于人 类的基本心理法则。因此,在短期中,边际消费倾向也应该是稳定的。参数 c 可视为一个 常数。由于边际消费倾向是增加的消费占增加的收入的比例,参数 c 大于 0 小于 1。 线性消费函数C C cY = +0 d 的主要性质如下。 (1) 存在自发性消费 C0,C0 为一给定的常数。 (2) 边际消费倾向 MPC=c ,0<c<1。c 为一给定的常数。此时的c与凯恩斯的边际消 费倾向递减的观点相悖,但并不影响以后的分析。 (3) 可支配收入 Yd 为一变量。由于自发性支出 C0和边际消费倾向 c 均为常数,消费支
消费与储蓄, 第7章 主要取决于可支配收入。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大于零,消费支出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 增加。 (4)平均消费倾向APC==+c。可见,随着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平均消费倾 向递减。而且,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 关于线性消费函数的图形分析如图71所示。 在图71中,横轴为可支配收入ya,纵轴为消费支出C。消费曲线C为一条向右上方 倾斜的直线,其与纵轴的截距为自发性消费C0,直线的斜率为边际消费倾向c。由于自发 性消费和边际消费倾向被假定为不变的常数,这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就表现了随着可支 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支出不断增加,同时平均消费倾向递减这样一种函数关系 S=YrC 图7.1线性消费曲线的图形分析 从消费曲线可以导出储蓄曲线。在图71中作一条45°直线,45°辅助线与消费曲线 相交于A点。与A点对应的收入为Y。显然,收入为Y时的消费支出也为Y。即当收入 为Yo时,消费支出等于收入。由此可得到收入为Y时的储蓄为0即全部收入用于消费)。 同时,由消费曲线可知,当收入为0时,消费支出为C0。这时的消费主要依靠负债来实现 负债额或负储蓄额为Co。这样,在收入一储蓄平面上,可得:当Y=Y0时,S=0;当Y0 时,S=C0,由此得到线性储蓄曲线,见图71。 储蓄恒等于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之差,由此可从消费函数推出储蓄函数。 因为 S-Yd-C=Yd(Cotard
207 消费与储蓄 第 7 章 出主要取决于可支配收入。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大于零,消费支出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 增加。 (4) 平均消费倾向 0 d d C C APC c Y Y == + 。可见,随着可支配收入 Yd 的提高,平均消费倾 向递减。而且,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 关于线性消费函数的图形分析如图 7.1 所示。 在图 7.1 中,横轴为可支配收入 Yd,纵轴为消费支出 C。消费曲线 C 为一条向右上方 倾斜的直线,其与纵轴的截距为自发性消费 C0,直线的斜率为边际消费倾向 c。由于自发 性消费和边际消费倾向被假定为不变的常数,这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就表现了随着可支 配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支出不断增加,同时平均消费倾向递减这样一种函数关系。 Y0 -C0 O C0 C Y0 ∆C ∆Yd A Yd S C=C0+cYd Yd S=Yd-C 图 7.1 线性消费曲线的图形分析 从消费曲线可以导出储蓄曲线。在图 7.1 中作一条 45°直线,45°辅助线与消费曲线 相交于 A 点。与 A 点对应的收入为 Y0。显然,收入为 Y0 时的消费支出也为 Y0。即当收入 为 Y0 时,消费支出等于收入。由此可得到收入为 Y0 时的储蓄为 0(即全部收入用于消费)。 同时,由消费曲线可知,当收入为 0 时,消费支出为 C0。这时的消费主要依靠负债来实现, 负债额或负储蓄额为 C0。这样,在收入—储蓄平面上,可得:当 Yd=Y0 时,S=0;当 Yd=0 时,S=-C0,由此得到线性储蓄曲线,见图 7.1。 储蓄恒等于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之差,由此可从消费函数推出储蓄函数。 因为 S=Yd-C=Yd- (C0+cYd)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实务 所以 S=-Co+(l-c)Yd 令 S0=-C0,s=1-c,则 结合图形和函数表达,可知储蓄曲线有如下性质 (1)当YY0时,S0,为储蓄区。 (2)因为s=1-c,又∝0。由此可知,储蓄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提高,储蓄是 收入的增函数。 (3)边际储蓄倾向MPS AS 1-c≡s,为大于0小于1的常数 (4)平均储蓄倾向APS=5=-Cn+(-c)。可知,随着收入的提高,平均储蓄倾向递增。 储蓄曲线和消费曲线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1)消费曲线与45°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即为储蓄曲线的值。消费曲线与45°线之间的 交点对应的储蓄曲线上的储蓄值为零。 (2)平均消费倾向递减对应平均储蓄倾向递增。 (3)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之和为1,即APC+APS=1。 (4)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为1,即MPC+MPS= 这样,在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消费理论的基础上得到了线性消费函数(消费曲线)和线 性储蓄函数(储蓄曲线)。 7.12早期经验的成功 在消费函数领域,凯恩斯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基础。线性消费函数C=Co+cH基本反映 了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的观点。 (1)消费支出主要受可支配收入的影响。 (2)边际消费倾向大于零小于1。 (3)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平均消费倾向逐渐下降。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也得到 了一些短期经验消费函数的验证 根据美国从1929-1976年(略去1941-1946年的数据)概念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的 数据组合(单位:10亿,1972年美元),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一条符合1929 1940年和1947-1976年资料的消费曲线,其函数表达式为 C=159+0.89y 除了1941-1946年的数据,其余各年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的数据组合点与经验线性 208
208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所以 S=-C0+(1-c)Yd (7-4) 令 S0=-C0,s=1-c,则 S=S0+sYd (7-5) 结合图形和函数表达,可知储蓄曲线有如下性质。 (1) 当 Yd Y0 时,S >0,为储蓄区。 (2) 因为 s=1-c,又 c0。由此可知,储蓄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提高,储蓄是 收入的增函数。 (3) 边际储蓄倾向 d 1 S MPS c s Y ∆ = =− ≡ ∆ ,为大于 0 小于 1 的常数。 (4) 平均储蓄倾向 0 d d (1 ) S C APS c Y Y = =− + − 。可知,随着收入的提高,平均储蓄倾向递增。 储蓄曲线和消费曲线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1) 消费曲线与 45°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即为储蓄曲线的值。消费曲线与 45°线之间的 交点对应的储蓄曲线上的储蓄值为零。 (2) 平均消费倾向递减对应平均储蓄倾向递增。 (3) 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之和为 1,即 APC+APS=1。 (4) 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为 1,即 MPC+MPS=1。 这样,在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消费理论的基础上得到了线性消费函数(消费曲线)和线 性储蓄函数(储蓄曲线)。 7.1.2 早期经验的成功 在消费函数领域,凯恩斯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基础。线性消费函数C C cY = +0 d 基本反映 了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的观点。 (1) 消费支出主要受可支配收入的影响。 (2) 边际消费倾向大于零小于 1。 (3) 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平均消费倾向逐渐下降。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也得到 了一些短期经验消费函数的验证。 根据美国从 1929—1976 年(略去 1941—1946 年的数据)概念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的 数据组合(单位:10 亿,1972 年美元),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一条符合 1929 —1940 年和 1947—1976 年资料的消费曲线,其函数表达式为 C=15.9+0.89Y 除了 1941—1946 年的数据,其余各年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的数据组合点与经验线性
消费与储蓄, 第7章 消费曲线之间的垂直距离非常小,说明消费支出和可支配收入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把 1941-1946年之间的资料舍去,是因为非收入因素对消费支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显然, 这是一种非正常情况。 在上述四个时期,仍然舍弃掉1941-1946年的资料,将其余各年分为四个大约等长的 时期:1929—1940年、1947-1956年、1957-1966年、1967-1976年。根据每个短时期 的数据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四短期的线性消费函数。 (1)1929-1940年C=339+0.80;其中Y的变化范围是1697~2443 (2)1947-1956年C=41.20.82Y;其中Y的变化范围是318.8~449 (3)1957-1966年C=153+0.89y:其中Y的变化范围是4539~6436 (4)1967-1976年C=80+0.90y;其中y的变化范围是669.8~890.3 注意各个时期可支配收入的变化范围。可以看出,各个时期的消费水平都比前一时期 提高了很多,在1947-1956年消费水平的提高最为显著。也可以看到,按年度消费支出和 可支配收入的资料得到的线性消费函数都验证了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包含的观点:随收入 的上升,平均消费倾向在减少,边际消费倾向大于0但小于1 7.1.3库兹涅茨消费函数及消费函数之谜 1.库兹涅茨的长期消费函数 尽管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得到了一些短期经验消费函数的验证,但库兹涅茨对长期消费 函数的研究,使得人们对消费函数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西蒙·库兹涅茨研究了1869-1938年长达70年的资料,以10年为一个时期,其中每 相邻两个时期交叉,并以一个时期的数据求出每个时期的平均消费倾向,见表7-1。 表7-1国民收入和消费支出(18691938年 单位:10亿,1929年美元 国民收入 消费支出 平均消费倾向 1869-1878年 8.1 1874-1883年 l16 0.86 18791888年 9 53 0.85 1884-1893年 177 0.84 889-1898年 20.2 0.84 1894-1903年 0.85 1899-1908年 28306 3107 0.86 1904-1913年 0.87 1909-1918年 44 0.87 4-1923年 573 1919-1928年 69.0
209 消费与储蓄 第 7 章 消费曲线之间的垂直距离非常小,说明消费支出和可支配收入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把 1941—1946 年之间的资料舍去,是因为非收入因素对消费支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显然, 这是一种非正常情况。 在上述四个时期,仍然舍弃掉 1941—1946 年的资料,将其余各年分为四个大约等长的 时期:1929—1940 年、1947—1956 年、1957—1966 年、1967—1976 年。根据每个短时期 的数据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四短期的线性消费函数。 (1) 1929—1940 年 C=33.9+0.80Y;其中 Y 的变化范围是 169.7~244.3。 (2) 1947—1956 年 C=41.2+0.82Y;其中 Y 的变化范围是 318.8~444.9。 (3) 1957—1966 年 C=15.3+0.89Y;其中 Y 的变化范围是 453.9~643.6。 (4) 1967—1976 年 C=8.0+0.90Y;其中 Y 的变化范围是 669.8~890.3。 注意各个时期可支配收入的变化范围。可以看出,各个时期的消费水平都比前一时期 提高了很多,在 1947—1956 年消费水平的提高最为显著。也可以看到,按年度消费支出和 可支配收入的资料得到的线性消费函数都验证了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包含的观点:随收入 的上升,平均消费倾向在减少,边际消费倾向大于 0 但小于 1。 7.1.3 库兹涅茨消费函数及消费函数之谜 1.库兹涅茨的长期消费函数 尽管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得到了一些短期经验消费函数的验证,但库兹涅茨对长期消费 函数的研究,使得人们对消费函数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西蒙·库兹涅茨研究了 1869—1938 年长达 70 年的资料,以 10 年为一个时期,其中每 相邻两个时期交叉,并以一个时期的数据求出每个时期的平均消费倾向,见表 7-1。 表 7-1 国民收入和消费支出(1869—1938 年) 单位:10 亿,1929 年美元 十年期 国民收入 消费支出 平均消费倾向 1869—1878 年 9.3 8.1 0.86 1874—1883 年 13.6 11.6 0.86 1879—1888 年 17.9 15.3 0.85 1884—1893 年 21.0 17.7 0.84 1889—1898 年 24.2 20.2 0.84 1894—1903 年 29.8 25.4 0.85 1899—1908 年 37.3 32.3 0.86 1904—1913 年 45.0 39.1 0.87 1909—1918 年 50.6 44.0 0.87 1914—1923 年 57.3 50.7 0.89 1919—1928 年 69.0 62.0 0.89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实务 1924-1933年 1929-1938年 从表7-1中可以看出,从1869-1878这段时期到1919—1928这段时期,国民收入增 加了7倍多,但平均消费倾向仅在0.84到0.89这个极小的范围内波动。最后两个时期的平 均消费倾向特别高,分别达到0.94和0.99,比前面任何一个时期都要高出许多,这是由于 这两个时期都包含大萧条的缘故。不论是否包含最后两个时期,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从长 期看,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平均消费倾向相当稳定。 不考虑最后两个时期,利用统计学中的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得到一条直线, 它对各个时期的国民收入和消费支出的关系具有相对最好的概括性描述。用函数形式表示 其表达式为C=0.86Y。由此可见,在长期中,第一,自发性消费支出为零:第二,在任何 收入水平上,边际消费倾向等于平均消费倾向,且保持不变。 库兹涅茨对长期消费函数的经验研究,拓宽了人们对消费函数的认识,使消费函数的 另一方面的特征展示在人们面前。 2.消费函数之谜 在消费函数的经验研究中,从长期和短期两个角度看到的是两种不同的情况。为什么 长期消费函数和短期消费函数之间会有这种差异?这就是消费函数之谜。 根据以上所介绍的对消费函数的经验研究,可以作出理论上的长期消费曲线和短期消 费曲线,如图72所示。 在图72中,SC1=C0+cY是一条短期消费曲线,Co为自发性支出,c(0<c<1)是边际消 费倾向,Y为收入水平。SC2=Co+△Co+cY是另一条短期消费曲线。与前一条短期消费曲 线相比,由于自发性消费增加,因此短期消费曲线向上平移。LC=bY为长期消费曲线,其 中b为长期边际消费倾向。 LC=by
210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1924—1933 年 73.3 68.9 0.94 1929—1938 年 72.0 71.0 0.99 从表 7-1 中可以看出,从 1869—1878 这段时期到 1919—1928 这段时期,国民收入增 加了 7 倍多,但平均消费倾向仅在 0.84 到 0.89 这个极小的范围内波动。最后两个时期的平 均消费倾向特别高,分别达到 0.94 和 0.99,比前面任何一个时期都要高出许多,这是由于 这两个时期都包含大萧条的缘故。不论是否包含最后两个时期,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从长 期看,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平均消费倾向相当稳定。 不考虑最后两个时期,利用统计学中的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得到一条直线, 它对各个时期的国民收入和消费支出的关系具有相对最好的概括性描述。用函数形式表示, 其表达式为 C=0.86Y。由此可见,在长期中,第一,自发性消费支出为零;第二,在任何 收入水平上,边际消费倾向等于平均消费倾向,且保持不变。 库兹涅茨对长期消费函数的经验研究,拓宽了人们对消费函数的认识,使消费函数的 另一方面的特征展示在人们面前。 2.消费函数之谜 在消费函数的经验研究中,从长期和短期两个角度看到的是两种不同的情况。为什么 长期消费函数和短期消费函数之间会有这种差异?这就是消费函数之谜。 根据以上所介绍的对消费函数的经验研究,可以作出理论上的长期消费曲线和短期消 费曲线,如图 7.2 所示。 在图 7.2 中, 1 0 SC C cY = + 是一条短期消费曲线,C0 为自发性支出,c(0<c<1)是边际消 费倾向,Y 为收入水平。 20 0 SC C C cY = +∆ + 是另一条短期消费曲线。与前一条短期消费曲 线相比,由于自发性消费增加,因此短期消费曲线向上平移。LC=bY 为长期消费曲线,其 中 b 为长期边际消费倾向。 Y1 Y2 Y D B A H 45° O C0 ∆C0 C LC=bY SC1=C0+cY SC2=C0+∆C0+cY
消费与储蓄, 第7章 图72理论上的长期消费曲线和短期消费曲线 从图示可以看出,短期消费曲线和长期消费曲线有以下区别 (1)短期消费曲线的自发性消费大于零,而长期消费曲线的自发性消费为零。可以认 为,从长期看,消费支出只能来自于收入,而不能依靠借债。 (2)在图72中,假设收入从Y1增加至Y2,如果这是长期收入的增加,则消费的增加 为AD,即长期边际消费倾向LMPC=AC=AD。如果是短期收入的增加,则消费的增加为 BD,即短期消费倾向SNy,1。可见长期消费倾向大于短期消费倾向,即b>c △CBD (3)短期消费曲线C=C+cY中的ε为边际消费倾向,其中平均消费倾向为 SPC=y=y+e,可见其平均消费倾向大于边际消费倾向。长期消费曲线C=by中,b既 是平均消费倾向又是边际消费倾向,可见长期消费函数中平均消费倾向等于边际消费倾向。 CC (4)短期平均消费倾向SP+c随着收入Y的提高而下降,长期平均消费倾 向LAPC=b在收入Y的提高过程中保持不变 在短期消费曲线和长期消费曲线之间表现出的以上差异,就是消费函数之谜。凯恩斯 的绝对收入假说所揭示的消费和收入的依存关系得到了短期经验研究的验证,但是却与长 期经验研究相悖。这种理论与经验的不一致推动了对消费函数的进一步研究。 3.绝对收入假说对消费函数之谜的解释 按照绝对收入假说的观点,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平均消费倾向下降。但是,如果随 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同时发生消费曲线向上平移,则平均消费倾向可能保持稳定 那么,为什么在收入水平提高时自发性消费会增加?绝对收入假说对此的解释是 是由于影响消费支出的其他因素在起作用的结果。 首先,长期内如果消费者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必然带来消费者财富拥有量的持续增加 这样消费者会在任一收入水平上相应增加消费支出,导致消费曲线向上平移。 其次,长期内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个经济体系必然经历的基本过程,人口将大量 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一般城市人口和非农产业者的收入水平要高于农村人口和农业生 产者的收入水平,城市工资收入者的消费倾向要高于农村居民。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倾 向于提高消费曲线。 第三,在长期中人口老龄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老年人在人口中的比例会不断提高,老 年人的收入呈下降趋势,但一般情况下老年人的消费支出的下降较少。老年人的平均消费倾 向将不变或者提高。因此,整个经济体系的消费倾向下降的情况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四,在长期内由于新产品不断上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新产品将不断转化为人们 M211O
211 消费与储蓄 第 7 章 图 7.2 理论上的长期消费曲线和短期消费曲线 从图示可以看出,短期消费曲线和长期消费曲线有以下区别。 (1) 短期消费曲线的自发性消费大于零,而长期消费曲线的自发性消费为零。可以认 为,从长期看,消费支出只能来自于收入,而不能依靠借债。 (2) 在图 7.2 中,假设收入从 Y1 增加至 Y2,如果这是长期收入的增加,则消费的增加 为 AD,即长期边际消费倾向 1 2 C AD LMPC Y YY ∆ = = ∆ 。如果是短期收入的增加,则消费的增加为 BD,即短期消费倾向 1 2 C BD SMPC Y YY ∆ = = ∆ 。可见长期消费倾向大于短期消费倾向,即 b>c。 (3) 短期消费曲线 C C cY = +0 中的 c 为边际消费倾向,其中平均消费倾向为 C C0 SAPC c Y Y == + ,可见其平均消费倾向大于边际消费倾向。长期消费曲线 C=bY 中,b 既 是平均消费倾向又是边际消费倾向,可见长期消费函数中平均消费倾向等于边际消费倾向。 (4) 短期平均消费倾向 C C0 SAPC c Y Y == + 随着收入 Y 的提高而下降,长期平均消费倾 向 LAPC=b 在收入 Y 的提高过程中保持不变。 在短期消费曲线和长期消费曲线之间表现出的以上差异,就是消费函数之谜。凯恩斯 的绝对收入假说所揭示的消费和收入的依存关系得到了短期经验研究的验证,但是却与长 期经验研究相悖。这种理论与经验的不一致推动了对消费函数的进一步研究。 3.绝对收入假说对消费函数之谜的解释 按照绝对收入假说的观点,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平均消费倾向下降。但是,如果随 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同时发生消费曲线向上平移,则平均消费倾向可能保持稳定。 那么,为什么在收入水平提高时自发性消费会增加?绝对收入假说对此的解释是,这 是由于影响消费支出的其他因素在起作用的结果。 首先,长期内如果消费者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必然带来消费者财富拥有量的持续增加。 这样消费者会在任一收入水平上相应增加消费支出,导致消费曲线向上平移。 其次,长期内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个经济体系必然经历的基本过程,人口将大量 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一般城市人口和非农产业者的收入水平要高于农村人口和农业生 产者的收入水平,城市工资收入者的消费倾向要高于农村居民。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倾 向于提高消费曲线。 第三,在长期中人口老龄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老年人在人口中的比例会不断提高,老 年人的收入呈下降趋势,但一般情况下老年人的消费支出的下降较少。老年人的平均消费倾 向将不变或者提高。因此,整个经济体系的消费倾向下降的情况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第四,在长期内由于新产品不断上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新产品将不断转化为人们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实务 的生活“必需品”,从而促使自发性消费支出不断提高。 这样,绝对收入假说就在原有的框架内,通过对影响消费支出的非收入因素的分析 对消费函数之谜做出了说明。 >实 例7-1 在绝对收入假说下,为什么平均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提高可能变成稳定? 假定当收入水平较低(y=100)时的消费函数为C=10+0.75y,这样消费支出C=10+0.75×100=85,此时 的平均消费倾向APC=CY=85/100=0.85 假定当收入水平提高到120(即Y=120时的消费函数变化为C=12+0.75Y(边际消费倾向没有变化,自发 性消费由10提高为12),这样消费支出C=12+0.75×120=102,此时的平均消费倾向APC=CY=102/20=0.8 可以看出,在收入提高的过程中,消费函数发生了变化,但此时的平均消费倾向保持不变 7.2阿尔文·费雪和时际选择 凯恩斯所引进的消费函数把现期消费和现期收入联系在一起,但这种考虑在实践中是 不完全的。当人们决定消费多少和储蓄多少时,他们既要考虑现在,又要考虑未来。人们 今天享受的越多,明天能享受的就越少。在作出这种交替时,家庭必须提前看到他们在未 来预期得到的收入,以及他们能够承受的物品和服务的消费。 经济学家阿尔文·费雪提出了一个模型,用这个模型来分析理性的、向前看的消费者 如何作出时际选择。费雪的模型说明了消费者面临的选择,他们具有的偏好,以及这些限 制和偏好如何共同决定了他们关于消费和储蓄的选择。 721假定条件 在进行分析之前,为方便分析,做出如下假定。 第一,假定家庭在进行决策时所考虑的时间期限只包括两个时期,分别为“当期”和 “未来”。家庭在“未来”结束时期将自己的收入、财富全部消费掉,不给下一代留下任 何遗产。在进行分析时考虑的仅仅是一个跨时期选择的两期模型 第二,假定家庭在当期和未来的收入、财富都是确定的。当然,在现实中收入和财富 的不确定性对家庭选择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购买彩票中大奖,由于失业和疾病带来的 收入和支出的变化等。但为了分析的方便,假设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可以完全忽略。 第三,假定家庭进行借款和存款时的利率是相同的。家庭在给定的利率下可以借入任 何数量的钱,也可以存入任何数量的钱。但是,在未来时期结束时所有的借款都必须得到 偿还,所有的存款都必须取出来消费掉。 212∥
212 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 的生活“必需品”,从而促使自发性消费支出不断提高。 这样,绝对收入假说就在原有的框架内,通过对影响消费支出的非收入因素的分析, 对消费函数之谜做出了说明。 实例 7-1 在绝对收入假说下,为什么平均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提高可能变成稳定? 假定当收入水平较低(Y=100)时的消费函数为 C=10+0.75Y,这样消费支出 C=10+0.75×100=85,此时 的平均消费倾向 APC=C/Y=85/100=0.85。 假定当收入水平提高到 120(即 Y=120)时的消费函数变化为 C=12+0.75Y(边际消费倾向没有变化,自发 性消费由 10 提高为 12),这样消费支出 C=12+0.75×120=102,此时的平均消费倾向 APC=C/Y=102/120=0.85。 可以看出,在收入提高的过程中,消费函数发生了变化,但此时的平均消费倾向保持不变。 7.2 阿尔文·费雪和时际选择 凯恩斯所引进的消费函数把现期消费和现期收入联系在一起,但这种考虑在实践中是 不完全的。当人们决定消费多少和储蓄多少时,他们既要考虑现在,又要考虑未来。人们 今天享受的越多,明天能享受的就越少。在作出这种交替时,家庭必须提前看到他们在未 来预期得到的收入,以及他们能够承受的物品和服务的消费。 经济学家阿尔文·费雪提出了一个模型,用这个模型来分析理性的、向前看的消费者 如何作出时际选择。费雪的模型说明了消费者面临的选择,他们具有的偏好,以及这些限 制和偏好如何共同决定了他们关于消费和储蓄的选择。 7.2.1 假定条件 在进行分析之前,为方便分析,做出如下假定。 第一,假定家庭在进行决策时所考虑的时间期限只包括两个时期,分别为“当期”和 “未来”。家庭在“未来”结束时期将自己的收入、财富全部消费掉,不给下一代留下任 何遗产。在进行分析时考虑的仅仅是一个跨时期选择的两期模型。 第二,假定家庭在当期和未来的收入、财富都是确定的。当然,在现实中收入和财富 的不确定性对家庭选择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购买彩票中大奖,由于失业和疾病带来的 收入和支出的变化等。但为了分析的方便,假设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可以完全忽略。 第三,假定家庭进行借款和存款时的利率是相同的。家庭在给定的利率下可以借入任 何数量的钱,也可以存入任何数量的钱。但是,在未来时期结束时所有的借款都必须得到 偿还,所有的存款都必须取出来消费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