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 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 [美]弗兰西斯.福山著 一个全新的经济学研究方向 福山再次为知识界带来震撼
本书相关评论 本书相关评论 古老以来,“信任”即是人类具有的情操表现,这一大阵子 为西方社会理论捡了回来,做为思辨社会形构,特别是当代社 会的概念性基轴。如此在思考立场上鲜明地把“人”的地位标 示出来,具有浓厚的人文意涵。福山先生分享着这样的思考 模式,以“信任”当主轴,延续其昔作《历史的终结与最后一人》 中的论述,爰引丰富的具体经验资料,来刻划前社会秩序。其 论述精阔,令人激赏,是一部值得阅读,读了之后不会令人后 悔的好书。 一叶启政(台湾大学社会系教授) 福山提出“历史的终结”论点一炮而红,一般人也许预期 他会再出一本续集,不过福山的新书《信任》却提出完全不同 的议题,只不过他的野心仍然可以媲美上次。这次他的主题 是社会信任度在经济生活上的角色。本书原创性十足,趣味 盎然,读来亦十分引人入胜。 一Mancur Oson(美国马里兰大学学院校区经济学教授) 读者调整原有思考方式,同时也对国际间不同的文化开 启了许多振聋发聩之比较
信 任 一fichael Novak(一九九四年Ternpleton桂冠学人, 美国企业研究院宗教与公共政策部门主席) 福山在本书中把焦点集中在信任度存在与否所造成的结 果上,使读者对于社会资本有了崭新而精确的认识;这本书问 世之后,我们再也不可能忽略文化的前提而单独分析经济成 长的议题。想要了解国家财富真正来源的人,《信任)一书是 不可或缺的读物。 一William A.Galston(美国马里兰大学学院 校区公共事物学院教授) 福山又办到了。在上一本著作(历史的终结与最后一人》 里,福山在知识界引发了令人惊异的效应:这次我们从他的新 书里学到,一个社会的“自发社会力”是该社会经济结构的关 键,那些认定社会行为以个人主义欧裔模式和团体导向亚裔 模式为两种极端,其余行为模式皆处于此二者之间的人,必须 重新思考这个议题了。福山再一次为知识圈带来一股震撼。 一Henry S.Rowen(美国斯坦福大学商学数授, 胡佛研究所资深研究员} 对于想要了解当代社会经济表现何以良莠参差的经济学 门外汉来说,福山的新书《信任》将会成为最爱欢迎的读物;福 山对社会核心价值观持有独特的见解,他认为这些价值观引 导了美国、亚洲、欧洲企业与政府的行为,本身也是:项原创 2
本书相关评论 性的概念架构,有助于我们了解冷战结束后世界许多紧张情 势的根源,其中包括贸易与人权等多元化的议题。 一David Hale(Kemper金融服务公司投资部经理) 3
“信任”中文版序 “信任”中文版序 弗兰西斯·福山 忽略文化因素的生意人,只有失败一途 本文为福山应本公司之要求所写的中文版序,对于当前 亚洲经济危机,提出他的看法。虽然福山不认为本次亚洲经 济风暴乃是导因于若于亚洲价值观的失灵,但他提醒从事跨 国生意的人若忽略了文化因素,是很容易招致失败的。 一九九七年夏天以来,亚洲笼罩在经济危机的风暴中,一 开始是泰铢贬值,接下来迅速蔓延至韩国与日本,这一连串经 济上的重挫已经改变了世人对“亚洲经济奇迹”的态度。十年 以前,特别是在日本“泡沫经济”的高蜂期,世人普遍认为亚洲 社会创造了快速成长的新模范,而且这种新棋范拥有很强的 文化因素:例如亚州一些知名的意见领袖如新加坡前总理李 光耀和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都主张,亚洲的文化价值观融 合了人民对社群威权的尊敬、对家庭的重视,加上政府立意甚 佳的强势领导,以及人民优秀的工作伦理,这样的文化价值观 特别适合亚洲国家的市场发展,也有助于加速亚洲国家的工 业现代化进程。 但是,如今亚洲国家一目睹投机客炒作他们国家的货 币,国内失业人口节节上升,整个亚洲地区企业倒闭的例子像 1
信任 僚原野火烧个不停,于是人们的看法开始转向另一个极端。 特别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眼里,现在亚洲价值规反而被 许多人视为亚洲问题的根源,而不再是亚洲国家成功的依据。 如今家族主义式的信用分配、过度干预的政府、“亲旧型资本 主义”(crony capitalism)变成众矢之的。投资人因为这些理由 而对过去一度欣欣向荣的亚洲经济丧失信心。 有鉴于目前的辩论皆以文化与价值观为靶心,我认为确 切了解文化因素与传统经济因素的互动关系,在此时更显得 意义重大,因为这不仅能厘清亚洲成长的历史轨迹,也有助于 找出一条化解眼前危机的途径。我相信,无论是探讨亚洲高 度成长的根源何在,或是归咎当前问题的罪魁祸首为何,人们 都太过强调文化因素了;经济成长是两种因素的联合产物,也 就是传统的总体经济因素(例如适切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加 上容许稳定与持久制度的政治架构,眼前亚洲的金融危机并 非导因于若于亚洲价值观的失灵,而是亚洲政府采行的错误 政策所致。文化对一个社会创造健康制度的能力极为重要, 但是文化对于经济成长鲜少有直接的影响,诚如我在《信任》 一书中所指出的,文化只在经济成长的因素中占据百分之二 十的比重。 不过,我们必须从其他角度来看待文化的影响。譬如说, 建立在家庭、血亲关系、地缘或其他私人情谊上,而不是建立 在客观经济标准上的交易方式,在亚洲国家里极为盛行,其普 遍程度远超过北美洲或欧洲,可是即使在亚洲每个国家依赖 私人情谊的程度也不尽相同;以日本为例,企业界里陌生人对 彼此具有互惠的义务关系,但是在中国南方,生意往来关系主 要还是依据彼此血亲和地缘的亲疏。至于私人因素对于亚州 2
“信任”中文版序 各国的影响,差别也很显著:在利用私人关系争取信用方面, 日本、韩国、台湾比其他亚洲国家更有能力减轻其造成的伤害 一至少到最近为止是如此。 我希望中文版《信任》能帮助读者更清楚了解到文化对经 济发展的真正重要性,西方经济学家向来严重忽略我们经济 生活中的文化因素,原因是文化因素无法吻合经济学界所发 展出来的通用成长模式,然而只要做过跨文化生意的人都知 道,文化因素的重要性无庸置疑,胆敢忽略文化因素的生意人 唯有失败一途。 在二十世纪即将划上休止符的此刻,了解文化价值观在 全球化经济里的适切角色,绝对具有关键的重要性,我们应该 体认到文化因素既不是万灵丹,但影响力也不容低估;亚洲社 会现正陷于太平洋战争以来最险恶的经济危机之中,如果想 要突破重围、否极泰来,就更应该了解这一点。 一九九八年二月于维吉尼亚州麦里恩市 3
导读:“蜜蜂的离言”之现代版 导读:“蜜蜂的寓言”之现代版 一七一四年,-一位荷裔英国医生曼德维(Mandeville,B.) 发表了一本小书,《蜜蜂的寓言:或是个人的恶德,公众的福 祉》。这本小书在十八世纪广为流传,其基本论点为十八世纪 的政治经济学者所接受,也是现今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立足 点。曼德维的基本主张为,人性本是自私自利、追求自己欲望 之满足,否认人类自私自利的性格根本就是伪善的说法。然 而悖论的是,从个人的自私自利行为出发,却反而能真正成就 公共的繁荣与福祉。公众的福祉并非建立在个人的德性之 上,相反的,却正是以个人的恶德为基础。 这样的主张隐含在今日所有经济学教科书开宗明义的界 定里,经济行为乃是理性追求效益极大化的行为,而以此行为 模式出发所形成的自由市场经济乃是最成功的经济模式,是 追求经济发展最有效的方式。这正是偏好自由市场经济之新 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立论。 福山的说法却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对经济生活的分析, 有百分之八十是正确的,那么剩下的百分之二十呢?福山对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检讨,恰好反映在他与曼德维作品的对 照上,〈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个人追求私利的行为 乃是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源头,诸如美、日、德,为何是那么成 功,而晚近看似较成功发展的经济体,诸如意大利,韩国、台 1
信 任 湾、香港,他们是否遵循相同的发展途径?他们是真正的成功 吗?他们与先进发展国家的模式有何异同?依福山的说法, 在解释这些不同经济发展途径上,被忽略的乃是经济生活中 的文化因素。严格来说,应该是文化社会因素,因为福山并未 清楚区分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层面。信任不只是文化价值观, 更具体体现在社会结构、团体结合的形式上。 福山首先对“理性地追求效益极大化”的“经济人”形象提 出批评,他认为这个设定未必是中性且自明的。因为其中的 重要概念,诸如理性、效益等概念意义的界定必然涉及社会文 化的因素。若不然,将这些概念界定为纯然形式的概念,反而 会丧失其解释力。就此而言,最有效率的经济行为,未必就是 理性地追求效益极大化的行为。其次一个经济行为理性与 否,常常必须放在其社会文化情境中来考量,比如日本的终身 雇用制即是一例。进而言之,经济行为并不纯然是个人的活 动,更是团体的活动。在财富被创造出来之前,人们就必须学 会如何共同工作。最高的经济效率不见得是由理性追求私利 的个人所达成的,反而是个人所组成的团体,做为一个既存的 道德社群,他们更能有效率地合作。追求私利诚然是现代经 济行为的推动力,但是单凭着对利益的追求并不足以成就现 代资本主义经济,诚如韦伯所言,对于财富的欲求并非就是资 本主义精神。 对福山而言,一个社会要能形塑有效合理经营的企业组 织更是成就资本主义经济的要素。相对而言,美国、日本、德 国是比较能自发地促成这样的企业组织,而法国、意大利、台 湾和香港等则较无法组成这样的企业组织。关键在于这些国 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之初,都能以家族为基础,凝聚出有效的 2
导读:“蜜蜂的寓言”之现代版 企业经营组织。但是美、日、德等社会随后能自发地发展出超 乎家族团体的大型企业组织,而法、意、台湾等地则无法如此。 就算有大型企业组织也常是凭猎国家于预而成,并非由社会 内部自发促成的。 由此可见,能否形成一定规模的企业组织与经营形态,乃 是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在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 的国际分工中,这个因素对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中所扮演的 角色影响尤其重要。但是形成如此企业组织的力量并非来自 理性追求效益极大化的个人,而必须有其社会文化基础,也就 是社会内部原本就要有能力形成超乎家族团体的自愿结合。 形塑这种自愿结合能力的强弱,端视社会中“自发社会力” (spontaneous sociability)的高低而定。自发社会力的高低也就 表现了一个杜会内部成员之间信任程度的高低。因此一个社 会信任程度的高低乃成为其影响经济的重要文化恩素。 相对于经济资本、人力资本而言,自发社会力可说是一种 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一个社会结构开创怎样的工商经 济,这和他们的社会资本息息相关。如果一个企业里的员工 都遵循共通的伦理规范,彼此信任,那么企业的经营成本就会 低多了。而且高度信任感能容许多样化的社会关系产生,因 此这样的社会在组织上也比较有好的创新开发能力。十九世 纪末,二十世纪初,当时社会力旺盛的美国人率先发展了现代 的公司形态,而二十世纪的日本人则开展了网络组织的可行 性,而德国也同样是发展出大规模企业组织,高效率工作团队 的佼佼者。如果拿各个经济体中,大规模企业的比例做个比 较,就更能凸显社会资本或自发社会力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欧洲和北美洲,美国和德国的民营企业规模超出意大利和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