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Pharmaceutics 课程代码 PHAR1105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程 授课对象 药学专业 学 分 4.00 学 时 72 主讲教师 张学农、曹青日、柯亨特 修订日期 2021.06 指定教材 方亮,药剂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的制剂设计和制备理论、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科学,是具体研究和论述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及剂型设计 的基本原理,各种剂型的制备过程和生产工艺,质量控制及质量管理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本课程是为药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专 业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要求学生理解药物制剂的剂型概念,各药物剂型的特征:掌握各种剂型所需的辅料,各种剂型的基本制备方法、制备工艺:了 解各个剂型制备的单元操作及质量控制方法。为从事药物制剂的理论研究、生产及管理等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
《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Pharmaceutics 课程代码 PHAR1105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程 授课对象 药学专业 学 分 4.00 学 时 72 主讲教师 张学农、曹青日、柯亨特 修订日期 2021.06 指定教材 方亮,药剂学 第 8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的制剂设计和制备理论、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科学,是具体研究和论述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及剂型设计 的基本原理,各种剂型的制备过程和生产工艺,质量控制及质量管理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本课程是为药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专 业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要求学生理解药物制剂的剂型概念,各药物剂型的特征;掌握各种剂型所需的辅料,各种剂型的基本制备方法、制备工艺;了 解各个剂型制备的单元操作及质量控制方法。为从事药物制剂的理论研究、生产及管理等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1:
1.1学习药物剂型、药典及药品标准,GMP等概念,明确药剂学的学习目的及意义。 1.2学习药物物理化学相互作用相关知识,药物的溶出、溶解的概念及增加溶解度的技术(固体分散体和包合物),表面活性剂概念、分类及作 用,微粒分散体系和流变学的基础理论。 课程目标2: 2.】学习液体制剂操作单元,不同种类液体制剂和注射剂的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及评价。 22学习粉体学基础及固体制剂的操作单元,不同种类固体制剂概念、相关辅料、制备工艺、处方设计、质量评价等内容。 课程目标3: 3.1学习皮肤递药系统的吸收途径,软膏剂、乳膏剂、凝胶剂、贴膏剂及贴剂的处方组成、常规辅料、制备工艺及质量检查,不同黏膜递药系统 的特点、给药途径、影响吸收的因素及质量评价。 3.2学习缓释/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类型及处方设计、体内及体外评价,微囊、微球、脂质体的概念、组成、特点、制备方法及质量评价,靶 向制剂的分类,被动靶向制剂、主动靶向制剂及物理化学靶向制剂的特点。 课程目标4: 4.1学习生物技术药物的概念、分类及特点,现代中药制剂的概念、制备方法和质量控制,学习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试验条件和试验方 法,药品包装的概念、分类、作用、材料及药物包材相容性内容。 4.2学习药物制剂设计的基本原则、质量源于设计的理念、药物制剂处方设计前工作、药物制剂处方的优化设计。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小四号黑体) 表1: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五号宋体) 课程目标 课程子目标 对应课程内容 对应半业要求 课程目标1 1.1 第一章绪论 毕业要求2
1.1 学习药物剂型、药典及药品标准,GMP 等概念,明确药剂学的学习目的及意义。 1.2 学习药物物理化学相互作用相关知识,药物的溶出、溶解的概念及增加溶解度的技术(固体分散体和包合物),表面活性剂概念、分类及作 用,微粒分散体系和流变学的基础理论。 课程目标 2: 2.1 学习液体制剂操作单元,不同种类液体制剂和注射剂的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及评价。 2.2 学习粉体学基础及固体制剂的操作单元,不同种类固体制剂概念、相关辅料、制备工艺、处方设计、质量评价等内容。 课程目标 3: 3.1 学习皮肤递药系统的吸收途径,软膏剂、乳膏剂、凝胶剂、贴膏剂及贴剂的处方组成、常规辅料、制备工艺及质量检查,不同黏膜递药系统 的特点、给药途径、影响吸收的因素及质量评价。 3.2 学习缓释/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类型及处方设计、体内及体外评价,微囊、微球、脂质体的概念、组成、特点、制备方法及质量评价,靶 向制剂的分类,被动靶向制剂、主动靶向制剂及物理化学靶向制剂的特点。 课程目标 4: 4.1 学习生物技术药物的概念、分类及特点,现代中药制剂的概念、制备方法和质量控制,学习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试验条件和试验方 法,药品包装的概念、分类、作用、材料及药物包材相容性内容。 4.2 学习药物制剂设计的基本原则、质量源于设计的理念、药物制剂处方设计前工作、药物制剂处方的优化设计。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小四号黑体) 表 1: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 (五号宋体) 课程目标 课程子目标 对应课程内容 对应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 1 1.1 第一章 绪论 毕业要求 2
第二章药物的物理化学相互作用 第三章药物溶解与溶出及释放 1.2 第四章表面活性剂 毕业要求2 第五章微粒分散体系 第六章流变学基础 第七章液体制剂的单元操作 2.1 第八章液体制剂 毕业要求2 第九章注射剂 课程目标2 第十章粉体学基础 2.2 第十一章固体制剂单元操作 毕业要求2 第十二章固体制剂 第十三章皮肤递药制剂 3.1 毕业要求2、3 第十四章黏膜递药系统 课程目标3 第十五章缓控释制剂 3.2 毕业要求2、3 第十六章靶向制剂
1.2 第二章 药物的物理化学相互作用 第三章 药物溶解与溶出及释放 第四章 表面活性剂 第五章 微粒分散体系 第六章 流变学基础 毕业要求 2 课程目标 2 2.1 第七章 液体制剂的单元操作 第八章 液体制剂 第九章 注射剂 毕业要求 2 2.2 第十章 粉体学基础 第十一章 固体制剂单元操作 第十二章 固体制剂 毕业要求 2 课程目标 3 3.1 第十三章 皮肤递药制剂 第十四章 黏膜递药系统 毕业要求 2 、 3 3.2 第十五章 缓控释制剂 第十六章 靶向制剂 毕业要求 2 、 3
第十七章生物技术药物制剂 第十八章现代中药制剂 4.1 毕业要求2、3 课程目标4 第十九章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第二十章药品包装 4.2 第二十一章药物制剂设计 毕业要求3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1.教学目标 (1)掌握药剂学的概念、药物传递系统。 (2)熟悉药剂学的重要性:剂型的分类方法:辅料的作用:药典的作用:GLP与GCP及GMP:药剂学的分支和发展。 (3)了解学习药剂学的目的和意义:药剂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药剂学的发展历史和展望。 2.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药剂学、剂型和制剂的概念。 (2)教学难点:常用剂型的认识。 3.教学内容 第一节药剂学的性质和剂型 1. 药剂学的性质和重要性 2. 药剂学的任务和分支学科
课程目标 4 4.1 第十七章 生物技术药物制剂 第十八章 现代中药制剂 第十九章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第二十章 药品包装 毕业要求 2、3 4.2 第二十一章 药物制剂设计 毕业要求 3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1. 教学目标 (1)掌握药剂学的概念、药物传递系统。 (2)熟悉药剂学的重要性;剂型的分类方法;辅料的作用;药典的作用;GLP 与 GCP 及 GMP;药剂学的分支和发展。 (3)了解学习药剂学的目的和意义;药剂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药剂学的发展历史和展望。 2.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药剂学、剂型和制剂的概念。 (2)教学难点:常用剂型的认识。 3.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药剂学的性质和剂型 1. 药剂学的性质和重要性 2. 药剂学的任务和分支学科
3. 药物剂型的分类方法 4. 剂型和制剂的命名 4.教学方法 (1)讲授法:相关概念及理论框架。 (2)研讨法:采用启发式教学,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于药剂学学习的兴趣。 5.教学评价 (1)简要说明药物、药品、剂型、制剂的概念。 (2)简要说明药物和剂型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药物的物理化学相互作用 1.教学目标 (1)掌握范德华力、氢键、疏水相互作用和离子键的概念。 (2)传荷络合作用、离子交换作用。 (3)药物与包材的相互作用、药物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2.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范德华力、氢键、疏水相互作用和离子键的概念。 (2)教学难点:离子交换作用。 3.教学内容 第一节药物的物理化学相互作用类型 1. 范德华力、氢键 2. 传荷络合作用
3. 药物剂型的分类方法 4. 剂型和制剂的命名 4.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相关概念及理论框架。 (2)研讨法:采用启发式教学,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于药剂学学习的兴趣。 5. 教学评价 (1)简要说明药物、药品、剂型、制剂的概念。 (2)简要说明药物和剂型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 药物的物理化学相互作用 1. 教学目标 (1)掌握范德华力、氢键、疏水相互作用和离子键的概念。 (2)传荷络合作用、离子交换作用。 (3)药物与包材的相互作用、药物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2.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范德华力、氢键、疏水相互作用和离子键的概念。 (2)教学难点:离子交换作用。 3.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药物的物理化学相互作用类型 1. 范德华力、氢键 2. 传荷络合作用
3 离子参与的相互作用 4. 疏水相互作用 第二节药物的物理化学作用对药物及制剂性质的影响 1. 药物的物理化学作用对药物性质的影响 2. 药物的物理化学作用对制剂成型性的景影响 第三节药物与包材的相互作用 1. 药物与包材的相互作用的类型 2. 影响因素和处理方法 第四节药物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1. 药物与蛋白质的结合部位、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 2. 药物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机制、方法和影响 3. 载药纳米粒与蛋白质结合对药物体内转运的影响 4.教学方法 (1)讲授法:相关概念及理论框架。 (2)研讨法:采用启发式教学,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于药剂学学习的兴趣。 5.教学评价 (1)范德华力、氢键、疏水相互作用和离子键的概念。 (2)简述药物的物理化学作用对药物及制剂性质的影响。 第三章药物溶解与溶出及释放 1.教学目标
3. 离子参与的相互作用 4. 疏水相互作用 第二节 药物的物理化学作用对药物及制剂性质的影响 1. 药物的物理化学作用对药物性质的影响 2. 药物的物理化学作用对制剂成型性的影响 第三节 药物与包材的相互作用 1. 药物与包材的相互作用的类型 2. 影响因素和处理方法 第四节 药物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1. 药物与蛋白质的结合部位、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 2. 药物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机制、方法和影响 3. 载药纳米粒与蛋白质结合对药物体内转运的影响 4.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相关概念及理论框架。 (2)研讨法:采用启发式教学,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于药剂学学习的兴趣。 5. 教学评价 (1)范德华力、氢键、疏水相互作用和离子键的概念。 (2)简述药物的物理化学作用对药物及制剂性质的影响。 第三章 药物溶解与溶出及释放 1. 教学目标
(1)掌握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2)熟悉药物溶解度的测定方法:介电常数及溶解度参数的概念。 (3)了解增溶与助溶及潜溶机制:固体分散体及包合物的表征方法。 2.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2)教学难点:增溶与助溶及潜溶机制。 3.教学内容 第一节溶解度 1. 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和测定 2. 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 第二节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增溶、助溶和潜溶 2. 盐型和晶型的选择 3. 固体分散体 w 包合物 5. 纳米化 第三节溶液的特性 1. 药物溶液的渗透压、pH、pKa值、表面张力和黏度 第四节溶出和释放 2. 药物的溶出速度和释放 4.教学方法
(1)掌握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2)熟悉药物溶解度的测定方法;介电常数及溶解度参数的概念。 (3)了解增溶与助溶及潜溶机制;固体分散体及包合物的表征方法。 2.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2)教学难点:增溶与助溶及潜溶机制。 3.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溶解度 1. 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和测定 2. 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 第二节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1. 增溶、助溶和潜溶 2. 盐型和晶型的选择 3. 固体分散体 4. 包合物 5. 纳米化 第三节 溶液的特性 1. 药物溶液的渗透压、pH、pKa 值、表面张力和黏度 第四节 溶出和释放 2. 药物的溶出速度和释放 4.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相关概念及理论框架。 (2)研讨法:采用启发式教学,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于药剂学学习的兴趣。 5.教学评价 (1)简述药物溶解度、溶解速度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2)简述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第四章表面活性剂 1.教学目标 (1)掌握表面活性剂的概念和理化性质。 (2)熟悉表面现象:表面活性剂的分类方法及其在制剂中的应用。 (3)了解表面活性剂理化性质的测定方法:生物学性质。 2.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表面活性剂的橛念和理化性质。 (2)教学难点:Kaf点、昙点、亲水亲油平衡值的概念。 3.教学内容 第一节表面现象和表面张力 一、液体铺展 二、润湿 三、吸附 第二节表面活性剂 一、定义和特点
(1)讲授法:相关概念及理论框架。 (2)研讨法:采用启发式教学,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于药剂学学习的兴趣。 5. 教学评价 (1)简述药物溶解度、溶解速度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2)简述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第四章 表面活性剂 1. 教学目标 (1)掌握表面活性剂的概念和理化性质。 (2)熟悉表面现象;表面活性剂的分类方法及其在制剂中的应用。 (3)了解表面活性剂理化性质的测定方法;生物学性质。 2.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表面活性剂的概念和理化性质。 (2)教学难点:Krafft 点、昙点、亲水亲油平衡值的概念。 3.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表面现象和表面张力 一、液体铺展 二、润湿 三、吸附 第二节 表面活性剂 一、定义和特点
二、种类 三、性质 四、应用 4.教学方法 (1)讲授法:相关概念及理论框架。 (2)研讨法:采用启发式教学,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于药剂学学习的兴趣。 5.教学评价 (1)简述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点与分类。 (2)简述临界胶束浓度和影响临界胶团浓度的因素及测定方法。 (3)简述Krafft点、昙点、亲水亲油平衡值的概念。 第五章微粒分散体系 1.教学目标 (1)掌握药物微粒分散系的概念、分类及性质。 (2)熟悉物理稳定性的各种理论。 (3)了解药物微粒分散系性质的测定方法:微粒分散系在制剂中的应用。 2.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药物微粒分散系的概念、分类及性质。 (2)教学难点:物理稳定性的各种理论。 3.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二、种类 三、性质 四、应用 4.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相关概念及理论框架。 (2)研讨法:采用启发式教学,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于药剂学学习的兴趣。 5. 教学评价 (1)简述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点与分类。 (2)简述临界胶束浓度和影响临界胶团浓度的因素及测定方法。 (3)简述 Krafft 点、昙点、亲水亲油平衡值的概念。 第五章 微粒分散体系 1. 教学目标 (1)掌握药物微粒分散系的概念、分类及性质。 (2)熟悉物理稳定性的各种理论。 (3)了解药物微粒分散系性质的测定方法;微粒分散系在制剂中的应用。 2.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药物微粒分散系的概念、分类及性质。 (2)教学难点:物理稳定性的各种理论。 3.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基本概念和特点 二、应用与意义 第二节微粒分散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 一、动力学性质 二、光学性质 三、电学性质 第三节微粒分散体系的物理稳定性基础知识 一、絮凝和反絮凝 二、DLVO理论 三、空间稳定理论 四、空缺稳定理论 五、微粒聚结动力学 4.教学方法 (1)讲授法:相关概念及理论框架。 (2)研讨法:采用启发式教学,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于药剂学学习的兴趣。 5.教学评价 (1)简述微粒分散体系的概念、分类和基本特点。 (2)简述Stokes定律,并说明沉降速度与粒径、黏度之间的关系。 (3)简述絮凝和反絮凝的概念。 第六章流变学基础
一、基本概念和特点 二、应用与意义 第二节 微粒分散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 一、动力学性质 二、光学性质 三、电学性质 第三节 微粒分散体系的物理稳定性基础知识 一、絮凝和反絮凝 二、DLVO 理论 三、空间稳定理论 四、空缺稳定理论 五、微粒聚结动力学 4.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相关概念及理论框架。 (2)研讨法:采用启发式教学,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于药剂学学习的兴趣。 5. 教学评价 (1)简述微粒分散体系的概念、分类和基本特点。 (2)简述 Stokes 定律,并说明沉降速度与粒径、黏度之间的关系。 (3)简述絮凝和反絮凝的概念。 第六章 流变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