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 概述 是指自觉心中急剧跳动,惊惕不安,不 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常伴有气短、胸闷、眩晕、失眠、脉律 失常等症。或阵发性或持续性 因惊恐、劳累而发,时作时止, 不发如 常人,病情较轻者为惊悸; 终日悸动,稍劳尤甚,病情较重者为怔 忡
《素间至真要大论篇》 “心儋儋大动” 《灵素,本神篇》: “心怵惕” 《素间痹论篇》:“脉痹不己,复感于邪,内舍于 心 心痹者,脉不通, 烦者心下鼓 张仲景金匮要略〉《伤寒论)提出: 主要病因:惊扰、水饮、虚痨及汗后受邪等 炙甘草汤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惊悸候》: 风惊悸者,由体虚,心气不足,心之府为风邪所乘 或恐惧忧迫,令人气虚,亦受于风邪,风邪迫于心,则 惊不自安,惊不已,则悸动不定。 唐代孙思邈提出:因虚致悸 金元时代,刘河间:水衰火旺 朱丹溪:血虚、痰火 清代,王清任:瘀血内阻,血府逐瘀汤
病因病机 体虚年高:素体虚弱、久病失养: 或劳欲过度,或年高体弱 他病影响:热病伤阴、 失血过多、 久咳喘哮 饮食不节:嗜食膏梁厚味 七情所伤:心虚胆怯、长期忧思不 解‘或大怒大恐 感受外邪:风寒湿三气、风寒湿热 之邪、或温病疫证日久
肝气淤滞 气滞血瘀 肺气壅滞 痰饮上犯,逆凌于心 脾肾阳虚 温煦推动无力 心脉瘀阻 气虚血瘀 肺脾肾气虚 偓 生化无源,气血不足-心失 所养 肝肾阴虚一相火亢盛,扰动心神--心肾不交 心虚胆怯 心神不宁
脾肾阳虚 痰饮上犯,逆凌于心 温煦推动无力 肺脾肾气虚 气虚血瘀 生化无源,气血不足----心失 所养 肝肾阴虚---相火亢盛,扰动心神-----心肾不交 心虚胆怯------------------------------心神不宁 心 悸 心 脉 瘀 阻
病位在心 涉及肝脾肺肾 病理因素:痰火、水饮、瘀血 病理性质:虚实 虚:脏腑虚损,气血阴阳衰少 实:痰火扰心,水饮凌心,心血 瘀阻 虚实之间或转化或兼夹并可互相影 响
辨证要点 1.分清虚实 虚:心悸气短、神疲乏力、 自汗者为气虚;心悸头晕, 面色无华者属血虚;心悸盗 汗,潮热口干者属阴虚;心 悸肢冷,畏寒气喘者属阳虚; 实:伴口苦便秘者为痰火; 心悸面浮,尿少肢肿者为水 饮;心悸心痛,唇暗舌紫者 为瘀血
2.详辩脉象变化 脉缓,促脉,结脉,代脉 3.辨证辨病相结合 明确其原发疾病 4.结合临床辅助检查 24小时心电图, 24小时动态血压 胸片,心肌酶谱
治疗原则 调补气血阴阳 根据气血阴阳亏虚的不同,分别采 用益气、养血、滋阴之法 分治痰火饮瘀 痰者,化痰;火者:实者降火,虚 者清火;饮者,涤阴:瘀者活血化 瘀 佐以宁心安神 养心安神或重镇安神
分型论治
一心虚胆怯 主症特点:心悸不宁,善惊易恐 (心虚心不自主,胆虚则快断无权) 少寐多梦,(心不藏神,神去则舍空)舌 苔薄白或如常,脉象动数或细弦 (心胆气虚,气血逆乱之相)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琥珀、磁石、 朱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