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检测(A) 班级学号 姓名 得分 第一部分(20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晕 uan( )谢万la()俱寂 2.下列句子中各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 ①老头显然有些不耐繁了,他奇怪地打量着这个神经质的女人:“你到底是什么人?回答他的 是夺框而出的泪水和踉跄而去的背影。老头在疑惑中叹了口气,似乎明白了什么 ②这时万籁具寂,我辗转反侧睡不着,为着我要穿鞋,连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中有说不出 错别字 正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作家、作品。(6分) ①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风烟望五津。 ③海内存知己, (王勃《 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 4.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我以为“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话倒有些道理。 ②故一时代的思潮,不是单纯在这个时代所能凭空成立的,不晓得有几多“过去”时代的思 潮,差不多可以说是由所有“过去”时代的思潮,一凑合而成的。 ③有的哲学家说,时间但有“过去”与“未来”,并无“现在”。 ④因为“现在”就是所有“过去”流人的世界,换句话说,所有“过去”都埋没于“现在 的里边 ⑤有的又说,“过去”“未来”皆是“现在” A.③⑤①④②B.⑤①④②③C.①④②③⑤D.③⑤①②④ 5.请从备选事物中任选一个,参照示例,仿写一句话,句式不限。(3分) 示例:阳光:午后的阳光穿枝拂叶而来,温柔地亲吻着我的脸庞。 备选事物:月亮枯叶小溪 事物: 仿写 2015-2016八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
2015-2016 八年级(上)语文 第三单元 — 1 八年级(上)语文 第三单元检测 (A) 班级_______ 学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 第一部分 (20 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4 分) tuí( )唐 晕 xuàn( ) chóu( )谢 万 lài( )俱寂 2.下列句子中各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 分) ①老头显然有些不耐繁了,他奇怪地打量着这个神经质的女人:“你到底是什么人?”回答他的 是夺框而出的泪水和踉跄而去的背影。老头在疑惑中叹了口气,似乎明白了什么。 ②这时万籁具寂,我辗转反侧睡不着,为着我要穿鞋,连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中有说不出 的谦疚。 错别字 改 正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作家、作品。(6 分) ①人生自古谁无死, 。 (文天祥《过零丁洋》) ② ,风烟望五津。 ③海内存知己, 。 (王勃《 》) 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 ( 《春望》) 4.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①我以为“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话倒有些道理。 ②故一时代的思潮,不是单纯在这个时代所能凭空成立的,不晓得有几多“过去”时代的思 潮,差不多可以说是由所有“过去”时代的思潮,一凑合而成的。 ③有的哲学家说,时间但有“过去”与“未来”,并无“现在”。 ④因为“现在”就是所有“过去”流人的世界,换句话说,所有“过去”都埋没于“现在” 的里边。 ⑤有的又说,“过去”“未来”皆是“现在”。 A.③⑤①④② B.⑤①④②③ C.①④②③⑤ D.③⑤①②④ 5.请从备选事物中任选一个,参照示例,仿写一句话,句式不限。(3 分) 示例:阳光:午后的阳光穿枝拂叶而来,温柔地亲吻着我的脸庞。 备选事物:月亮 枯叶 小溪 事物: 仿写:
第二部分(40分) 阅读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一)》,完成6—7题。(5分)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6.这首诗第一二句是怎样写“离愁”的?(3分) 7.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2分) 阅读《人琴俱亡》完成8-9题。(6分)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 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孑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2)语时了不悲 (3)子敬素好琴 (4)月余亦卒 9.开头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第10-11题。(7分)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 无留牍。公之佘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 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2015-2016八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2
2015-2016 八年级(上)语文 第三单元 — 2 第二部分 (40 分) 阅读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一)》,完成 6—7 题。(5 分)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6.这首诗第一二句是怎样写“离愁”的?(3 分) 7.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2 分) 阅读《人琴俱亡》完成 8—9 题。(6 分)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 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 分) (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2)语时了.不悲 (3)子敬素.好琴 (4)月余亦卒. 9.开头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第 10—11 题。(7 分)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 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 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10.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燮开仓赈济,或阻之 (2)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11.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阅读下文,完成12—13题。(6分) 呦呦之蒿,中国神药 ①"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是《诗经》中的句子。在2015年10月5日之前,有谁能想 到,这句诗竟能和诺贝尔奖联系起来—一名字来自《诗经》的中国药物学家屠呦呦,因首次提取 出治疗疟疾的“神药”青蒿素,而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青蒿素之母",也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 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②青蒿素所对抗的疟疾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死亡人数极高的疾病之一,是一种极为可怕的 瘟疫。几千年来,人们深受其害却不知如何防治。自1878年发现其“真凶”一疟原虫开始,全 世界的科学家就发起了寻找抗疟药的“攻坚战”。屠呦呦带领她的中草药抗疟硏究小组,从古 代医术《肘后备急方》中发现治疗疟疾的方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医术中所说的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采用乙醚提取的方法,经过190次的反复试验,终于在 第191次提取出青蒿中的有效抗疟成分一青蒿素。 ③青蒿素是一种味苦的无色针状晶体。进入人体后,它首先作用于疟原虫的细胞膜、线粒体、 内质网、并对核内染色质产生一定影响,让疟原虫的细胞内迅速形成自噬泡,并将细胞液不断排 出虫体外,是疟原虫损失大量细胞液而死亡。正是这一治疟原理,是青蒿素当之无愧地成为疟疾 的“天然克星”。 ④青蒿素治疗疟疾效果显著,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最好的药物。中国发现青蒿素时,美国也研 制出一种抗疟新药一化学合成的甲氟喹,但疟原虫很快就适应了它,产生耐药性,临床使用后患 者还出现了明显的不良反应。而对于青蒿素这种从中草药中提取的药物,疟原虫对它完全没有 抵抗能力。1976年1月,柬埔寨爆发疟疾,因疟原虫已经产生耐药性,疫情一时难以控制。中 国医疗队携带一批青蒿素在柬埔寨大显神威,挽救了一大批疟疾患者的生命 ⑤但青蒿素也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提取青蒿素的原料贵且稀缺,近十几年来,科学家一直 2015-2016八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一3
2015-2016 八年级(上)语文 第三单元 — 3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10.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1)燮开仓赈济,或阻之 (2)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11.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3 分) 阅读下文,完成 12—13 题。(6 分) 呦呦之蒿,中国神药 ①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是《诗经》中的句子。在 2015 年 10 月 5 日之前,有谁能想 到,这句诗竟能和诺贝尔奖联系起来——名字来自《诗经》的中国药物学家屠呦呦,因首次提取 出治疗疟疾的“神药”青蒿素,而被国际 学术界公认为"青蒿素之母",也因此获得 2015 年诺贝 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②青蒿素所对抗的疟疾是地球上最古老的、 死亡人数极高的疾病之一, 是一种极为可怕的 瘟疫。几千年来,人们深受其害却不知如何防治。自 1878 年发现其“真凶”--疟原虫开始,全 世界的科学家就发起了寻找抗疟药的“攻坚战” 。屠呦呦带领她的中草药抗疟研究小组,从古 代医术《肘后备急方》中发现治疗疟疾的方法: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 医术中所说的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采用乙醚提取的方法,经过 190 次的反复试验,终于在 第 191 次提取出青蒿中的有效抗疟成分—青蒿素。 ③青蒿素是一种味苦的无色针状晶体。进入人体后,它首先作用于疟原虫的细胞膜、线粒体、 内质网、并对核内染色质产生一定影响,让疟原虫的细胞内迅速形成自噬泡,并将细胞液不断排 出虫体外,是疟原虫损失大量细胞液而死亡。正是这一治疟原理,是青蒿素当之无愧地成为疟疾 的“天然克星” 。 ④青蒿素治疗疟疾效果显著,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最好的药物。中国发现青蒿素时,美国也研 制出一种抗疟新药—化学合成的甲氟喹,但疟原虫很快就适应了它,产生耐药性,临床使用后患 者还出现了明显的不良反应。 而对于青蒿素这种从中草药中提取的药物, 疟原虫对它完全没有 抵抗能力。1976 年 1 月,柬埔寨爆发疟疾,因疟原虫已经产生耐药性,疫情一时难以控制。 中 国医疗队携带一批青蒿素在柬埔寨大显神威, 挽救了一大批疟疾患者的生命。 ⑤但青蒿素也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提取青蒿素的原料贵且稀缺,近十几年来,科学家一直
在研究人工合成青蒿素,但收效甚微。国内外许多著名化学公司也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化学合 成研究,但回报率过低,且前难以形成产业化。 ⑥中国传统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神药是我国 传统中医药先给世界的礼物。未来,通过不断地深入研究,传统中医药一定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 景,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作者:杨先碧文章有删改) 12.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中国神药”青蒿素的。(3分) 答 13.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④段划线句的表达作用。(3分) 1976年1月,柬埔寨爆发疟疾,因疟原虫已经产生耐药性,疫情一时难以控制。中国医疗 队携带一批青蒿素在柬埔寨大显神威,挽救了一大批疟疾患者的生命。 阅读下文,完成1418题。(16分) 孤独的老乡 夏阳 ①我不知道他叫什么,暂且叫他小吴吧。 ②第一次盘问小吴,真不能确定他在我眼皮底下多久了。偌大的天安门广场,游客络绎不绝 人流涌动如潮。大家背对巍峨的城楼,无不在忙着摄影留念。小吴不是这样。他到处转悠,瞅瞅 这个,看看那个,总是撵在人家身后,时不时还支棱起耳朵,偷听人家在讲些什么,形迹可疑。 ③我作为广场的巡逻人员,截住小吴, “你干吗?”他捏着衣角,嗫嚅道:“我在丰台那 边打工。” ④“我是问你来天安门广场想干吗? ⑥“老实点,我注意你不是一回两回了,你老盯着人家游客干吗?” ⑦“我…我在找人。” ⑧“找谁?” ⑨“找老乡。我来北京三年,还没遇到过一个老乡。” ⑩我鼻子一酸,拍了拍小吴的肩,叮嘱道:“注意点形象,别太露骨,更不准妨碍人家。”他 2015-2016八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4
2015-2016 八年级(上)语文 第三单元 — 4 在研究人工合成青蒿素,但收效甚微。国内外许多著名化学公司也进行了长达 30 多年的化学合 成研究,但回报率过低,目前难以形成产业化。 ⑥中国传统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 “神药是我国 传统中医药先给世界的礼物。未来,通过不断地深入研究,传统中医药一定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 景,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作者:杨先碧 文章有删改) 12.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中国神药”青蒿素的。 (3 分) 答: 13.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④段划线句的表达作用。 (3 分) 1976 年 1 月,柬埔寨爆发疟疾,因疟原虫已经产生耐药性,疫情一时难以控制。中国医疗 队携带一批青蒿素在柬埔寨大显神威,挽救了一大批疟疾患者的生命。 答: 阅读下文,完成 14—18 题。(16 分) 孤独的老乡 夏 阳 ①我不知道他叫什么,暂且叫他小吴吧。 ②第一次盘问小吴,真不能确定他在我眼皮底下多久了。偌大的天安门广场,游客络绎不绝, 人流涌动如潮。大家背对巍峨的城楼,无不在忙着摄影留念。小吴不是这样。他到处转悠,瞅瞅 这个,看看那个,总是撵在人家身后,时不时还支棱起耳朵,偷听人家在讲些什么,形迹可疑。 ③我作为广场的巡逻人员,截住小吴,问:“你干吗?”他捏着衣角,嗫嚅道:“我在丰台那 边打工。” ④“我是问你来天安门广场想干吗?” ⑤“没干吗呀。” ⑥“老实点,我注意你不是一回两回了,你老盯着人家游客干吗?” ⑦“我……我在找人。” ⑧“找谁?” ⑨“找老乡。我来北京三年,还没遇到过一个老乡。” ⑩我鼻子一酸,拍了拍小吴的肩,叮嘱道:“注意点形象,别太露骨,更不准妨碍人家。”他
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ωD天安门广场,草原一样广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群,河流一般朝这里涌来。黄昏时候, 夕阳之下,人流涌得愈加湍急。小吴迎着无数面孔走去,仔细辨别暮色下的每一张脸、每一句方 言 ⑩夜深了,广场上游客稀疏,灯火慵懒,小吴拖着疲惫的身躯,追上了20路公交车。公交 车从我跟前一闪而过时,我看见小吴抓着吊环,挤在一群人中间,眼里满是恋恋不舍 03小吴来的时间很固定。每个星期天早上,换乘三趟公交车来,晚上又换乘三趟车回去。我 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 4有一次,我发现他神情大异,跟着一个旅行团很久,最后还是悄悄地离开了。我问他:“不 是吗?”他失望地答道:“不是,是相邻那个县的。” 05“相邻那个县也是老乡啊。” 06他摇了摇头,固执地说:“连一个县的都不是,能算是老乡吗?”我安慰他说:“实在想家 了,就回去看看吧。”他笑道:“回家?我爹在山上打石头被炸死了,那个女人改嫁去了外省,哪 有什么家?”说完,撇开两条瘦腿,消失在人海中。 07小吴找到按照他的标准定义的老乡,是在一个下午。远远地,看见他和一个夹着公文包的 中年男人在国旗下拉扯。我立即赶了过去。小吴看见我,激动地说:“他是我老乡,绝对的老乡!” 那中年男人甩开小吴的手,整了整领带,呵斥道:“老乡?谁和你是老乡,老子是北京人!”小吴 说:“你耍赖,你刚才打电话说家乡话,我听出来了,你是我们县的。”中年男人厌恶地挥了挥手, 骂道:“神经病。”听了这话,小吴的身体晃了二下。 ⑩⑧这件事后,很长时间没有看见小吴在我眼皮底下转悠了。我心中不禁想:是死心了还是离 开北京了?这孩子,挺好的,时间长了没见,还真让人心里有点挂念。 ⑩⑨小吴再一次出现,是带一对老人来看升国旗。这对老人脸色凄苦,衣衫褴褛。我问他:“你 找到老乡了?”小吴说:“没呢。他们是一对聋哑夫妇,东北的,也没有老乡,我就对他们说, 我们做老乡吧。” ∞我欣慰地笑了,说:;“那加我一个吧。”小吴狐疑地问:“你?”我看着远方,沉默了一会 儿,说:“我在这里巡逻快三年了,也没遇见一个老乡。 (选自《2015中国年度小小说》,漓江出版社,有删改。) 14.根据文意,用简洁的语言填写下面表格。(2分) 情节 主要事件 2015-2016八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
2015-2016 八年级(上)语文 第三单元 — 5 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⑾天安门广场,草原一样广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群,河流一般朝这里涌来。黄昏时候, 夕阳之下,人流涌得愈加湍急。小吴迎着无数面孔走去,仔细辨别暮色下的每一张脸、每一句方 言。 ⑿夜深了,广场上游客稀疏,灯火慵懒,小吴拖着疲惫的身躯,追上了 20 路公交车。公交 车从我跟前一闪而过时,我看见小吴抓着吊环,挤在一群人中间,眼里满是恋恋不舍。 ⒀小吴来的时间很固定。每个星期天早上,换乘三趟公交车来,晚上又换乘三趟车回去。我 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 ⒁有一次,我发现他神情大异,跟着一个旅行团很久,最后还是悄悄地离开了。我问他:“不 是吗?”他失望地答道:“不是,是相邻那个县的。” ⒂“相邻那个县也是老乡啊。” ⒃他摇了摇头,固执地说:“连一个县的都不是,能算是老乡吗?”我安慰他说:“实在想家 了,就回去看看吧。”他笑道:“回家?我爹在山上打石头被炸死了,那个女人改嫁去了外省,哪 有什么家?”说完,撇开两条瘦腿,消失在人海中。 ⒄小吴找到按照他的标准定义的老乡,是在一个下午。远远地,看见他和一个夹着公文包的 中年男人在国旗下拉扯。我立即赶了过去。小吴看见我,激动地说:“他是我老乡,绝对的老乡!” 那中年男人甩开小吴的手,整了整领带,呵斥道:“老乡?谁和你是老乡,老子是北京人!”小吴 说:“你耍赖,你刚才打电话说家乡话,我听出来了,你是我们县的。”中年男人厌恶地挥了挥手, 骂道:“神经病。”听了这话,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⒅这件事后,很长时间没有看见小吴在我眼皮底下转悠了。我心中不禁想:是死心了还是离 开北京了?这孩子,挺好的,时间长了没见,还真让人心里有点挂念。 ⒆小吴再一次出现,是带一对老人来看升国旗。这对老人脸色凄苦,衣衫褴褛。我问他:“你 找到老乡了?”小吴说:“没呢。他们是一对聋哑夫妇,东北的,也没有老乡,我就对他们说, 我们做老乡吧。” ⒇我欣慰地笑了,说;“那加我一个吧。”小吴狐疑地问:“你?”我看着远方,沉默了一会 儿,说:“我在这里巡逻快三年了,也没遇见一个老乡。” (选自《2015 中国年度小小说》,漓江出版社,有删改。) 14.根据文意,用简洁的语言填写下面表格。(2 分) 情节 主要事件
匚开端小吴找老乡被战问 发展 (1) 高潮 结局小吴与一对东北聋哑夫妇做老乡,“我”也主动加入 15.文中的“我”对小吴的态度有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根据文章内容,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2分) 怀疑→。( )→认同 16.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答 (2)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他:“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然。 答 17.第⑦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 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答 18.联系全文,说说小说结尾有哪些妙处。(4分) 第三部分(40分) 19.作文 ^个孩子,因为有了期盼,就变成一朵金色花,让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一只丑小鸭,因 为有了期盼,就蜕变成一只白天鹅,绽放出生命的美丽;一场春雨,因为有了期昐,就化作春 的使者,满怀深情的祝福儿童 请以“因为有了期盼”为题写一篇文章。 2015-2016八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6
2015-2016 八年级(上)语文 第三单元 — 6 开端 小吴找老乡被盘问。 发展 (1) 高潮 (2) 结局 小吴与一对东北聋哑夫妇做老乡,“我”也主动加入。 15.文中的“我”对小吴的态度有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根据文章内容,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2 分) 怀疑→( )→( )→认同 16.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 分) (1)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答: (2)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他:“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 答: 17.第⑰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 分) 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答: 18.联系全文,说说小说结尾有哪些妙处。(4 分) 答: 第三部分 (40 分) 19.作文。 一个孩子,因为有了期盼,就变成一朵金色花,让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一只丑小鸭,因 为有了期盼,就蜕变成一只白天鹅,绽放出生命的美丽;一场春雨,因为有了期盼,就化作春 的使者,满怀深情的祝福儿童…… 请以“因为有了期盼”为题写一篇文章
八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检测(B) 班级 学号 姓名 得分 第一部分(20分) 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踌chu() zhan()转反侧 衣衫褴I) 2.下面的句子中各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4分) ①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蔌蔌地流下眼泪。 ②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凊形,她两人便都热泪莹眶,泪珠尽往脸浃上涌流。 错别字 正确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作家、作品。(6分) 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③僵卧孤村不自哀 (陆游《 ④人生自古谁无死 《过零丁洋》)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3分) 苏州的建筑工地每年有1000多个,如果把这些工地的围墙适当“美容”一下,他将成为街 头一道独特的风景。为进一步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今后,苏州新开工的建筑工地的围墙都 要美化 现在不少城市的墙绘主要是广告,而苏州的墙绘则比较有江南特色,有些还融入了地域文 化。有关部门要求苏州建筑工地的墙绘今后消除盈利性广告,逐步走向公益化,赋予其丰富的 文化内涵,体现出苏州的文化特质 5.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根据“关注食品安全”主题活动中调查搜集到的相 关材料,研究下面三则材料,分别提炼观点,在成果展示会上交流。(3分) 材料一那瘦肉多得动你心的猪肉,有可能含有瘦肉精:那颜色白得馋你嘴的馒头,有可能就 用过漂白剂:那色彩艳得逼你眼的饮料,有可能就加了塑化剂… 材料二公众之所以引起“愁吃”的恐慌,与少数媒体夸大其辞的宣传不无关系。例如,某个 地方西瓜使用了膨大剂,专家证实如剂量适当并不影响食用者的身体健康。但由于媒体的片面宣 传,导致很多人不敢吃西瓜。他们把个别问题当成普遍现象,动辄以“致癌”“致死”定论,把 食品安全的问题放大了 材料三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主管、职能检测部门,已经开始行动,采取措施对食品的生 产、加工、运输、销售实行全程监控和检测,对黑心者,频出重拳 主要观点是 2015-2016八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7
2015-2016 八年级(上)语文 第三单元 — 7 八年级(上)语文 第三单元检测 (B) 班级_______ 学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 第一部分 (20 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4 分) 踌 chú( ) qiàn( )疚 zhǎn( )转反侧 衣衫褴 lǚ( ) 2.下面的句子中各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4 分) ①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蔌蔌地流下眼泪。 ②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莹眶,泪珠尽往脸浃上涌流。 错别字 正确字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作家、作品。(6 分) ① ,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②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③僵卧孤村不自哀, 。 (陆游《 》) ④人生自古谁无死, 。 ( 《过零丁洋》) 4.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 20 个字。(3 分) 苏州的建筑工地每年有 1000 多个,如果把这些工地的围墙适当“美容”一下,他将成为街 头一道独特的风景。为进一步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今后,苏州新开工的建筑工地的围墙都 要美化。 现在不少城市的墙绘主要是广告,而苏州的墙绘则比较有江南特色,有些还融入了地域文 化。有关部门要求苏州建筑工地的墙绘今后消除盈利性广告,逐步走向公益化,赋予其丰富的 文化内涵,体现出苏州的文化特质。 5.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根据“关注食品安全”主题活动中调查搜集到的相 关材料,研究下面三则材料,分别提炼观点,在成果展示会上交流。(3 分) 材料一 那瘦肉多得动你心的猪肉,有可能含有瘦肉精;那颜色白得馋你嘴的馒头,有可能就 用过漂白剂;那色彩艳得逼你眼的饮料,有可能就加了塑化剂…… 材料二 公众之所以引起“愁吃”的恐慌,与少数媒体夸大其辞的宣传不无关系。例如,某个 地方西瓜使用了膨大剂,专家证实如剂量适当并不影响食用者的身体健康。但由于媒体的片面宣 传,导致很多人不敢吃西瓜。他们把个别问题当成普遍现象,动辄以“致癌”“致死”定论,把 食品安全的问题放大了。 材料三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主管、职能检测部门,已经开始行动,采取措施对食品的生 产、加工、运输、销售实行全程监控和检测,对黑心者,频出重拳。 主要观点是:
①②③ 第二部分(40分) 阅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完成6-7题。(5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7.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3分) 阅读《人琴俱亡》,完成8-9题。(6分)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 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何以都不闻消息都 (2)便索舆来奔丧舆: (3)便径入坐灵床上径: (4)弦既不调调: 9.子猷在子敬死后月余也亡,造成此情况的原因有哪些?(2分) 阅读课外文言语段,完成10-11题。(6分) 推敲(10分) 《刘公嘉话》云:(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 2015-2016八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8
2015-2016 八年级(上)语文 第三单元 — 8 ① ② ③ 第二部分 (40 分) 阅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完成 6—7 题。(5 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 分) 7.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3 分) 阅读《人琴俱亡》,完成 8—9 题。(6 分)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 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 分) (1)何以都.不闻消息 都: (2)便索舆.来奔丧 舆: (3)便径.入坐灵床上 径: (4)弦既不调. 调: 9.子猷在子敬死后月余也亡,造成此情况的原因有哪些?(2 分) 阅读课外文言语段,完成 10—11 题。(6 分) 推敲(10 分) 《刘公嘉话》云:(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
部权京兆尹,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 “作敲字佳矣。”遂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10.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1)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2)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11.这则故事给我们平时的写作带来了怎样的启示?(2分) 阅读下文,完成12-14题。(8分) 猴年说猴 ①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有些人一生都未必见过真正的猴,但对猴似乎并不陌生。在中国,猴 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 ②中国人对猴的喜爱由来已久。位于北京平谷距今六七千年前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中,曾出土了一件小石猴雕塑,它头部如猴形,下身似蝉状,被考证为人类早期的辟邪饰物。据 史料记载,在殷商后期王室中就有了养猴、戏猴的习俗。同时,猴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也有 一席之地,排名第九,称为“申猴”。 ③猴为什么会受到人们如此的喜爱呢?一是猴有“封侯”之兆。“猴”与“侯”音同,拜相 封侯是古代中国人的传统期盼。在民间吉祥图案上,这样的“期盼”随处可见:一只猴攀在挂有 枚封印的枫树上,表达“封侯挂印”的寄托:两只猴坐在一棵松树上,或一只大猴背着一只小 猴,就有了“辈辈封侯”的寓意。二是猴能觉察、预防马疾,是马的守护神。猴被称为“避马瘟” 即由此而来。妇孺皆知的《西游记》里,孙悟空就曾经当过“弼马温”。直到今天,中国云贵高 原上,当马帮长途贩运时,也常携带一只猴同行 ④古往今来,中国人用多种多样的艺术方式表达对猴的喜爱。文学中有猴,影视中有猴,民 间杂耍中有猴,工艺作品中也有猴,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猴的形象满足了人们对猴的喜爱心理。吴 承恩笔下的美猴王——孙悟空,成了正义美好的化身。《西游记》被拍成电视剧猴,成了重播率 最高的影视作品。民间盛行的猴戏,作为汉族古老的表演艺术之一,其中的猴翻筋斗、猴担水 猴走索、猴爬竿、猴开箱戴面具等节目,深得男女老少的喜爱。在各类工艺品中,艺人们利用猴 的天然属性,结合人们对猴的认识,创造了许许多多极具个性的猴的形象:西北的“护娃猴” 2015-2016八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9
2015-2016 八年级(上)语文 第三单元 — 9 部权京兆尹,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 “作敲字佳矣。”遂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10.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 分) (1)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2)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11.这则故事给我们平时的写作带来了怎样的启示?(2 分) 阅读下文,完成 12—14 题。(8 分) 猴年说猴 ①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有些人一生都未必见过真正的猴,但对猴似乎并不陌生。在中国,猴 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 ②中国人对猴的喜爱由来已久。位于北京平谷距今六七千年前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中,曾出土了一件小石猴雕塑,它头部如猴形,下身似蝉状,被考证为人类早期的辟邪饰物。据 史料记载,在殷商后期王室中就有了养猴、戏猴的习俗。同时,猴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也有 一席之地,排名第九,称为“申猴”。 ③猴为什么会受到人 们如此的喜爱呢?一是猴有“封侯”之兆。“猴”与“侯”音同,拜相 封侯是古代中国人的传统期盼。在民间吉祥图案上,这样的“期盼”随处可见:一只猴攀在挂有 一枚封印的枫树上,表达“封侯挂印”的寄托;两只猴坐在一棵松树上,或一只大猴背着一只小 猴,就有了“辈辈封侯”的寓意。二是猴能觉察、预防马疾,是马的守护神。猴被称为“避马瘟” 即由此而来。妇孺皆知的《西游记》里,孙悟空就曾经当过“弼马温”。直到今天,中国云贵高 原上,当马帮长途贩运时,也常携带一只猴同行。 ④古往今来,中国人用多种多样的艺术方式表达对猴的喜爱。文学中有猴,影视中有猴,民 间杂耍中有猴,工艺作品中也有猴,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猴的形象满足了人们对猴的喜爱心理。吴 承恩笔下的美猴王——孙悟空,成了正义美好的化身。《西游记》被拍成电视剧猴,成了重播率 最高的影视作品。民间盛行的猴戏,作为汉族古老的表演艺术之一,其中的猴翻筋斗、猴担水、 猴走索、猴爬竿、猴开箱戴面具等节目,深得男女老少的喜爱。在各类工艺品中,艺人们利用猴 的天然属性,结合人们对猴的认识,创造了许许多多极具个性的猴的形象:西北的“护娃猴
南阳的“猴加官”、北京的“毛猴”… ⑤由此可见,在民众的意识里,猴从来就不是一只普通的动物,而是一只文化猴。猴的形象 已经根植于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的民间文化之中了。 (选文略有删改) 12.围绕“中国人对猴的喜爱”,文章介绍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3分) 13.第④段划线处的句子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2分) 14.文章题目是“猴年说猴”,却没有介绍有关猴的种类、猴的生活习性等内容,如果要在本文 增加这部分内容,是否恰当?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3分) 阅读《喊魂》,完成15-18题。(15分) 喊魂 从我记事起,湖村人爱有意无意地跟我说:你是你爹捡的! 他们说:那日潘河上跑水,鱼跟着泄洪道往潘河下溢,你爹拿着鱼叉在河下叉鱼。就在这时 上游漂来一只大木盆,盆中放了一个女婴,你爹当时就扔了鱼叉,鱼都顾不上要,把你枹回了家 这个版本初时我并不相信,我们村的大人最爱吓唬细伢时说那个谁是从哪儿哪儿捡来的。但 说的人多了,说的次数多了,我忍不住问我娘:我当真是我爹捡来的不?娘听了当即怔了一下, 神情很不自然,但她随即哈哈大笑起来:你个傻二丫真是捡来的呢!娘接着又说,你爹当时叉了 一天的鱼,累得很,一路抱你回家时手都酸了 我姐大丫此时靠在门外捂嘴偷笑。 娘见我嘴巴翘得高高的,停了笑,对我说,二丫你真个是傻丫头,我都生了你大丫姐,还捡你这 丫头片子咋甚? 我立时破涕为笑。 但大丫从此没事时老爱冲我喊:二丫,二丫,你是爹从潘河捡来的野伢子,嘻嘻… 我很生气,几次找大丫打架,但每次都输。 那个卖冰棒的跛子再来湖村时,我偷偷把大丫的新凉鞋提了出去。然后在大丫哭着找新凉鞋 寸,我伙同娟子躲在屋后吃冰棒,笑得不亦乐乎。 娘找到我,盯着我红彤彤的嘴,又看到屋后那堆冰棒纸,脸色铁青。在她转身找扫帚时,我 赶紧和娟子一起从后院门溜了。 015-2016八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
2015-2016 八年级(上)语文 第三单元 — 10 南阳的“猴加官”、北京的“毛猴”…… ⑤由此可见,在民众的意识里,猴从来就不是一只普通的动物,而是一只文化猴。猴的形象 已经根植于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的民间文化之中了。 (选文略有删改) 12.围绕“中国人对猴的喜爱”,文章介绍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3 分) 13.第④段划线处的句子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2 分) 14.文章题目是“猴年说猴”,却没有介绍有关猴的种类、猴的生活习性等内容,如果要在本文 增加这部分内容,是否恰当?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3 分) 阅读《喊魂》,完成 15—18 题。(15 分) 喊魂 从我记事起,湖村人爱有意无意地跟我说:你是你爹捡的! 他们说:那日潘河上跑水,鱼跟着泄洪道往潘河下溢,你爹拿着鱼叉在河下叉鱼。就在这时, 上游漂来一只大木盆,盆中放了一个女婴,你爹当时就扔了鱼叉,鱼都顾不上要,把你抱回了家。 这个版本初时我并不相信,我们村的大人最爱吓唬细伢时说那个谁是从哪儿哪儿捡来的。但 说的人多了,说的次数多了,我忍不住问我娘:我当真是我爹捡来的不?娘听了当即怔了一下, 神情很不自然,但她随即哈哈大笑起来:你个傻二丫真是捡来的呢!娘接着又说,你爹当时叉了 一天的鱼,累得很,一路抱你回家时手都酸了。 我姐大丫此时靠在门外捂嘴偷笑。 娘见我嘴巴翘得高高的,停了笑,对我说,二丫你真个是傻丫头,我都生了你大丫姐,还捡你这 丫头片子咋甚? 我立时破涕为笑。 但大丫从此没事时老爱冲我喊:二丫,二丫,你是爹从潘河捡来的野伢子,嘻嘻…… 我很生气,几次找大丫打架,但每次都输。 那个卖冰棒的跛子再来湖村时,我偷偷把大丫的新凉鞋提了出去。然后在大丫哭着找新凉鞋 时,我伙同娟子躲在屋后吃冰棒,笑得不亦乐乎。 娘找到我,盯着我红彤彤的嘴,又看到屋后那堆冰棒纸,脸色铁青。在她转身找扫帚时,我 赶紧和娟子一起从后院门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