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周恩来红军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导学案 姓名 书写评价展示评价 课题:《记承天寺夜游1》 【目标定向】 1.能够默写出重点实词的意思。 2.能够翻译全文。 3.掌握虚词“但、耳、遂”等词的用法。4.熟读并背诵全文。 【自主学习】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 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少时即博通经史,善于写文。其散文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二、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四年了。在这种情况下,作者 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小片段,透露出 他在贬谪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三、熟读文章,梳理文意 1.正音 解()衣藻荇() 遂()至 未寝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 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 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翻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概括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1 淮安市周恩来红军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导学案 姓名________书写评价________展示评价________ 课题:《记承天寺夜游 1》 【目标定向】 1.能够默写出重点实词的意思。 2.能够翻译全文。 3.掌握虚词“但、耳、遂”等词的用法。4.熟读并背诵全文。 【自主学习】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 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少时即博通经史,善于写文。其散文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二、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元丰六年(1083 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四年了。在这种情况下,作者 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小片段,透露出 他在贬谪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三、熟读文章,梳理文意 1.正音 解.( )衣 藻荇.( ) 遂.( )至 未寝.( )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 )起行。念.( )无 与为乐者,遂.( )至.( )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 )步.( ) 于中庭.( )。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 )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翻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概括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巩固训练】 根据文章填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何夜无月? 解释字词的意思。 念( 无与为乐者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翻译。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特殊文言现象。 1.解释下列字的古今意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古 今 闲人古 今 2.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的字。 然:欣然起行 不以为然 不知其所以然 然而 至:遂至承天寺 讨厌之至 3.找出文中的特殊句式。(各找一句) 省略句: 倒装句:
2 【巩固训练】 一、根据文章填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 , 。 庭下如积水空明, , 。 何夜无月? ? 。 二、解释字词的意思。 念.( )无与为乐者 怀民亦未寝.( ) 相与步.( )于中庭 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翻译。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特殊文言现象。 1.解释下列字的古今意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古: 今: 闲人 古: 今: 2.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的字。 然: 欣然起行 不以为然 不知其所以然 然而 至: 遂至承天寺 讨厌之至 3.找出文中的特殊句式。(各找一句) 省略句: 倒装句:
淮安市周恩来红军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导学案 姓名 书写评价 展示评价 课题:《记承天寺夜游2》 【目标定向】 1.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2.品味文章凝练含蓄的语言。 【解读文本】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呢? 2.这样的两个闲友闲步于庭院,看到了怎样的月色“这月色有什么特点?请用自己的话把这一月 色美景描述出来 3面对如此美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闲人”指怎样的人呢? 5.作者在贬谪的境遇中依然能够邀友同乐,踏月夜游,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东坡?短文又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提示:找出与“闲”有关的语句咀嚼) 6.结合全文,揣摩“闲”字有何含义? 【巩固训练】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3 淮安市周恩来红军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导学案 姓名________书写评价________展示评价________ 课题:《记承天寺夜游 2》 【目标定向】 1.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2.品味文章凝练含蓄的语言。 【解读文本】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呢? 2.这样的两个闲友闲步于庭院,看到了怎样的月色“这月色有什么特点?请用自己的话把这一月 色美景描述出来。 3.面对如此美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闲人”指怎样的人呢? 5.作者在贬谪的境遇中依然能够邀友同乐,踏月夜游,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东坡?短文又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提示:找出与“闲”有关的语句咀嚼) 6.结合全文,揣摩“闲”字有何含义? 【巩固训练】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念.无与为乐者 (思念) B. 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 怀民亦未寝. (睡觉) D.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 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选文的作者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八大家”之列。 6.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上面横线上 7.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 盖竹柏影也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念无与为乐者念 (2)相与步于中庭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文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10.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作者描绘的世界 作者的心境
4 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____句,其主要内容可用 4 个字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的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 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选文的作者__________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八大家”之列。 6.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上面横线上 7.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 盖 竹 柏 影 也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_____ (2)相与步.于中庭 步:________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文: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10.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作者描绘的世界: 作者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