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序号 授课班级 授课时数 2 授课形式 授课章节 《仁爱一生》(节选) 名称 使用教具 l、通过《仁爱一生》的阅读,全面认识特里萨修女的生平事 边 教学目的 2、学习本文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 3、赏析平实朴素的语言,作者对特里萨修女的热忱助人的事 迹,只是娓娓道来,将自己的情感蕴藏在冷静、客观的叙述 中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 教学难点赏析平实朴素的语言。 更新、补 充、删节 内容 课外作业 完成单招零距离相关练习 教学后记
1 课题序号 授课班级 授课时数 2 授课形式 授课章节 名 称 《仁爱一生》(节选) 使用教具 教学目的 1、通过《仁爱一生》的阅读,全面认识特里萨修女的生平事 迹; 2、学习本文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 3、赏析平实朴素的语言,作者对特里萨修女的热忱助人的事 迹,只是娓娓道来,将自己的情感蕴藏在冷静、客观的叙述 中。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 教学难点 赏析平实朴素的语言。 更新、补 充、删节 内 容 课外作业 完成单招零距离相关练习 教学后记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仁爱一生 结构提纲 第一部分(第1-7段),叙述了特里萨在贫民窟建立贫民区学校 第二部分(第8-9段),叙述了特里萨收养弃婴、建立“儿童之家”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10-22段),叙述了特里萨建立临终关怀院的情况
2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仁爱一生 结构提纲 第一部分(第 1-7 段),叙述了特里萨在贫民窟建立贫民区学校。 第二部分(第 8-9 段),叙述了特里萨收养弃婴、建立“儿童之家”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 10-22 段),叙述了特里萨建立临终关怀院的情况
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导入 仁爱就在我们身边,也许是一句不经意的话,也许是一个鼓 励的眼神,更或许是一个细微的动作。也许看起来很渺小,却显 示仁爱之心常伴我们。“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谓之君 子也。”古人向我们传授一份“仁爱”之德。爱就像一把圣火,她 的神圣不在于她的温暖,而在于始终有人将圣火传递。圣经有云: 太阳照耀,万物各得其所。而今将这圣火点燃,温暖亦将战胜 切 、文学常识|1、特里萨(1910-1997),又称做特蕾莎、德里、特里莎、泰瑞 莎修女,是世界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主要替印度加尔各答 的穷人服务。于1979年得到诺贝尔和平奖。2009年10月4日, 诺贝尔基金会评选特里萨修女为诺贝尔奖百余年历史上最受尊崇 的3位获奖者(特里萨、马丁路德金、爱因斯坦)之一。 2、《仁爱一生》是特里萨修女的传记,两位编者以无限感佩之情 叙写了特里萨修女崇高而美好的人生,本书主要有五大部分:理 想篇、事业篇、花絮篇、回响篇和金石篇,本文节选了该书的第 二部分—一事业篇,并作了适当的浓缩与改编。 字词积累|1、语音 褴褛(lanl)嶙峋( linxun)骷髅( kalou)黏 2、语义 褴褛:形容衣服破烂。亦作“蓝缕”。 嶙峋:形容山峰、岩石、建筑物等突兀耸立。也形容人消瘦露骨 骷髅:干枯无肉的死人的全副骨骼。 黏满:同“粘满 不可思议:原指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 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比喻无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问
3 课 堂 教 学 安 排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二、文学常识 三、字词积累 仁爱就在我们身边,也许是一句不经意的话,也许是一个鼓 励的眼神,更或许是一个细微的动作。也许看起来很渺小,却显 示仁爱之心常伴我们。“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谓之君 子也。”古人向我们传授一份“仁爱”之德。爱就像一把圣火,她 的神圣不在于她的温暖,而在于始终有人将圣火传递。圣经有云: 太阳照耀,万物各得其所。而今将这圣火点燃,温暖亦将战胜一 切。 1、特里萨(1910—1997),又称做特蕾莎、德里、特里莎、泰瑞 莎修女,是世界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主要替印度加尔各答 的穷人服务。于 1979 年得到诺贝尔和平奖。2009 年 10 月 4 日, 诺贝尔基金会评选特里萨修女为诺贝尔奖百余年历史上最受尊崇 的 3 位获奖者(特里萨、马丁路德金、爱因斯坦)之一。 2、《仁爱一生》是特里萨修女的传记,两位编者以无限感佩之情 叙写了特里萨修女崇高而美好的人生,本书主要有五大部分:理 想篇、事业篇、花絮篇、回响篇和金石篇,本文节选了该书的第 二部分——事业篇,并作了适当的浓缩与改编。 1、语音 褴褛(lánlǚ ) 嶙峋( línxún ) 骷髅( kūlóu ) 黏 满(nián ) 2、语义 褴褛:形容衣服破烂。亦作“蓝缕”。 嶙峋:形容山峰、岩石、建筑物等突兀耸立。也形容人消瘦露骨。 骷髅:干枯无肉的死人的全副骨骼。 黏满:同“粘满”。 不可思议:原指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 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比喻无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问
津,询问渡口。 义正词严:道理正当公允,严肃的措词。义,道理;词,言辞。 饶有兴趣:十分有兴趣,很风趣;富有幽默诙谐的趣味。饶有, 富有、具有。趣味,兴趣、风趣。 四、整体感知|1、分析特里萨从罗瑞托修道院来到印度加尔各答的原因。 2、结合文本概括特里萨在印度加尔各答所做的事。 明确:该书第一部分讲述特里萨在罗瑞托修道院传教的情况,在 那里她讲授地理和历史,后来当上了校长。但特里萨认为天主对 她有更大的期待,而罗瑞托修道院“只是为富人设置而已”,自己 更应该去救助贫民窟的穷人。受一颗“不安良心”的驱使,特里 萨离开了罗瑞托修道院来到加尔各答。加尔各答是印度人口最多 的城市。上个世纪的加尔各答是一个噩梦般的城市,是被“胀破 了创口”的地狱:到处是被死亡诅咒、骨瘦如柴的人。为了实现 自己“服务最苦穷人”的夙愿,特里萨来到了人间地狱一一加尔 各答。 明确:结构提纲 第一部分(第1-7段),叙述了特里萨在贫民窟建立贫民区学校。 第二部分(第8-9段),叙述了特里萨收养弃婴、建立“儿童之家 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10-22段),叙述了特里萨建立临终关怀院的情况 五、研读文本1、本节选中,作者是如何来刻画特里萨修女的及她的仁爱体现在 哪里? 明确: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 (1)、语言、动作、心理等人物描写手法 语言描写。如第1自然段中“我是个穷修女,我只能替你包 扎伤口”,真诚的话语包含了特里萨内内心的愧疚,为人之坦率。 再如第12自然段,“老奶奶是否有救的责任不在医院,但作为医 院想办法给予治疗缺少必须的!”这段慷慨陈词,足见特里萨修女 的义愤填膺和态度的决绝,凛然正义跃然纸上。 动作描写。如第16自然段,面对垂死的老人,特里萨修女“将 她搬进大堂”、“喂他进食”、“清洁便溺”“清除蛆虫”。这些动作
4 四、整体感知 五、研读文本 津,询问渡口。 义正词严:道理正当公允,严肃的措词。义,道理;词,言辞。 饶有兴趣:十分有兴趣,很风趣;富有幽默诙谐的趣味。饶有, 富有、具有。趣味,兴趣、风趣。 1、分析特里萨从罗瑞托修道院来到印度加尔各答的原因。 2、结合文本概括特里萨在印度加尔各答所做的事。 明确:该书第一部分讲述特里萨在罗瑞托修道院传教的情况,在 那里她讲授地理和历史,后来当上了校长。但特里萨认为天主对 她有更大的期待,而罗瑞托修道院“只是为富人设置而已”,自己 更应该去救助贫民窟的穷人。受一颗“不安良心”的驱使,特里 萨离开了罗瑞托修道院来到加尔各答。加尔各答是印度人口最多 的城市。上个世纪的加尔各答是一个噩梦般的城市,是被“胀破 了创口”的地狱:到处是被死亡诅咒、骨瘦如柴的人。为了实现 自己“服务最苦穷人”的夙愿,特里萨来到了人间地狱——加尔 各答。 明确:结构提纲: 第一部分(第 1-7 段),叙述了特里萨在贫民窟建立贫民区学校。 第二部分(第 8-9 段),叙述了特里萨收养弃婴、建立“儿童之家” 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 10-22 段),叙述了特里萨建立临终关怀院的情况。 1、本节选中,作者是如何来刻画特里萨修女的及她的仁爱体现在 哪里? 明确: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 ⑴、语言、动作、心理等人物描写手法 语言描写。如第 1 自然段中“我是个穷修女,我只能替你包 扎伤口”,真诚的话语包含了特里萨内内心的愧疚,为人之坦率。 再如第 12 自然段,“老奶奶是否有救的责任不在医院,但作为医 院想办法给予治疗缺少必须的!”这段慷慨陈词,足见特里萨修女 的义愤填膺和态度的决绝,凛然正义跃然纸上。 动作描写。如第 16 自然段,面对垂死的老人,特里萨修女“将 她搬进大堂”、“喂他进食”、“清洁便溺”、“清除蛆虫”。这些动作
是连环反应,毫无做作,表现了特里萨对垂死者护理的精心与细 心,凸显出她的爱心。 心理刻画。如第2自然段,她内心受到了很大的震动:为什么 穷人会有那么善良之心?自己患着病,还关心着别人!此处的内 心描写,既反应出仁爱思想的普适性与广泛性,又折射出大爱无 疆的崇高性和伟大性。 (2)、对比 本文有多处对比描写。比如,第11、12自然段,面临垂死者, 特里萨和当地医院作出截然相反的反应,灵魂高下,云泥立判。 再如,第13自然段,作者将特里萨与当地居民进行对比,在“清 心之家”拆与建的争执中,特里萨一心为他人的崇髙形象让人触 手可及。 (3)、环境烘托 本文最典型的环境是加尔各答贫民窟,通过环境描写烘托特里 萨的美德。上世纪的加尔各答贫民窟是“地狱”的代名词:满目 疮痍、脏乱不堪,到处是弃婴、垂死者、死尸,还有麻风病患者 等。而特里萨却主动申请到这样的地方,只是为了践行心中的信 念:穷苦人更需要尊重和救助。如此博爱的思想,冲破了阶层、 阶级和宗教的束缚,体现她大爱圣心的崇高境界。 (4)、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直接描写。如第16自然段,作者用夸张的语言,凭借恐怖甚 至恶心的物象“鬼”“骷髅”“蛆虫”等,描写出老人垂死的痛苦 惨状,面对如此惨烈到恶心的创痛,作者通过一连串救护动作的 描写,将特里萨救护他人的用心和细心全部呈现出来。 侧面描写。如第21自然段,作者没有直接写特里萨修女救护 “还有一位老人”的经过,但最后借用老人一句话:“我一生活得 像条狗,而我现在死得像个人。谢谢了。”一句感动的话语,一颗 感恩的心,不难让读者感觉到特里萨修女在救护过程中的付出。 2、作者在选材、剪材上是如何做的? 明确:选材具有真实性和典型性。作为传记文学,本文的第 个显著特征是真实性。本文所叙述的有关特里萨修女的有关事 件,如救助贫民窟人民、建立儿童之家、与当地医院的交涉都有 史料依据
5 是连环反应,毫无做作,表现了特里萨对垂死者护理的精心与细 心,凸显出她的爱心。 心理刻画。如第 2 自然段,她内心受到了很大的震动:为什么 穷人会有那么善良之心?自己患着病,还关心着别人!此处的内 心描写,既反应出仁爱思想的普适性与广泛性,又折射出大爱无 疆的崇高性和伟大性。 ⑵、对比 本文有多处对比描写。比如,第 11、12 自然段,面临垂死者, 特里萨和当地医院作出截然相反的反应,灵魂高下,云泥立判。 再如,第 13 自然段,作者将特里萨与当地居民进行对比,在“清 心之家”拆与建的争执中,特里萨一心为他人的崇高形象让人触 手可及。 ⑶、环境烘托 本文最典型的环境是加尔各答贫民窟,通过环境描写烘托特里 萨的美德。上世纪的加尔各答贫民窟是“地狱”的代名词:满目 疮痍、脏乱不堪,到处是弃婴、垂死者、死尸,还有麻风病患者 等。而特里萨却主动申请到这样的地方,只是为了践行心中的信 念:穷苦人更需要尊重和救助。如此博爱的思想,冲破了阶层、 阶级和宗教的束缚,体现她大爱圣心的崇高境界。 ⑷、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直接描写。如第 16 自然段,作者用夸张的语言,凭借恐怖甚 至恶心的物象“鬼”“骷髅”“蛆虫”等,描写出老人垂死的痛苦 惨状,面对如此惨烈到恶心的创痛,作者通过一连串救护动作的 描写,将特里萨救护他人的用心和细心全部呈现出来。 侧面描写。如第 21 自然段,作者没有直接写特里萨修女救护 “还有一位老人”的经过,但最后借用老人一句话:“我一生活得 像条狗,而我现在死得像个人。谢谢了。”一句感动的话语,一颗 感恩的心,不难让读者感觉到特里萨修女在救护过程中的付出。 2、作者在选材、剪材上是如何做的? 明确:选材具有真实性和典型性。作为传记文学,本文的第 一个显著特征是真实性。本文所叙述的有关特里萨修女的有关事 件,如救助贫民窟人民、建立儿童之家、与当地医院的交涉都有 史料依据
典型性事件中可以看出人物的伟大之处。就选文而言,特里 萨修女的典型之处在于:她的救助当地人民着眼于长远利益,比 如帮助人民建立露天学校,通过学习知识增强生存技能,从根本 上解决眼前困境,可见其视界高远;另外,她还做出“令人不可 思议”的举动,兴办临终关怀医院,对任何苦命的人无条件的尊 重,这一惊世骇俗的举动,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特殊性。 剪材详略得当,粗细自如。如在第一部分内部,第2自然段 详细地描写了特里萨修女的热心帮助巴布一家的经过,着重体现 了特里萨修女的大爱无疆的内核本质,这为后来她热心建立露天 学校奠定基础,让读者觉得她的举动顺其自然。而第3段同样写 特里萨修女救助类似家庭,则显得比较简略。 在三大部分之间,第二部分惜墨如金,而第三部分用墨如泼 最为详细。原因很明显,在印度这样一个人口爆炸的国度,建立 临终关怀医院实属惊世骇俗,最能体现特里萨修女的本质思想 当然需要重磅出击,泼墨如洒,浓墨重彩。 赏析本传记的语言风格 语言朴实,描写生动,感染力强 本文语言平实朴素,对特里萨修女的热忱助人的事迹,作者只 是娓娓道来,将自己的情感蕴藏在冷静、客观的叙述中。文本中 即便要表达对特里萨修女的赞美,作者也是借助被救助人之口, 表达对特里萨修女的褒奖与感恩。 文本语言感染力强,例如,作者在第12自然段和第16自然 段中,两处运用了细节描写,借助一些不寻常甚至有点恐怖的物 象,如“老鼠”“苍蝇”“蛆虫”等,细致入微地刻画出垂死者创 伤的惨状,使之更为直观可感,很容易让读者产生毛骨悚然之感, 同时让读者切身体会到特里萨救助过程中的艰辛。 六、书后思考 1. lan lu lin xun nian ku lou 与练习参考答2.(1)特里萨认为,垂死者身上具有双重痛苦,一是生活的 艰苦,二是人格上得不到公平的对待和应有的尊重,她在救助中 所遭遇的苦痛远不及这些痛苦伤害之深之惨。这句话体现了特里 萨修女心中装着他人、公平对待他人、尊重他人人格的高贵品质。 (2)特里萨修女认为,老者身处悲惨境地依然隐忍地活着
6 六、书后思考 与练习参考答 案 典型性事件中可以看出人物的伟大之处。就选文而言,特里 萨修女的典型之处在于:她的救助当地人民着眼于长远利益,比 如帮助人民建立露天学校,通过学习知识增强生存技能,从根本 上解决眼前困境,可见其视界高远;另外,她还做出“令人不可 思议”的举动,兴办临终关怀医院,对任何苦命的人无条件的尊 重,这一惊世骇俗的举动,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特殊性。 剪材详略得当,粗细自如。如在第一部分内部,第 2 自然段 详细地描写了特里萨修女的热心帮助巴布一家的经过,着重体现 了特里萨修女的大爱无疆的内核本质,这为后来她热心建立露天 学校奠定基础,让读者觉得她的举动顺其自然。而第 3 段同样写 特里萨修女救助类似家庭,则显得比较简略。 在三大部分之间,第二部分惜墨如金,而第三部分用墨如泼, 最为详细。原因很明显,在印度这样一个人口爆炸的国度,建立 临终关怀医院实属惊世骇俗,最能体现特里萨修女的本质思想, 当然需要重磅出击,泼墨如洒,浓墨重彩。 3、赏析本传记的语言风格 语言朴实,描写生动,感染力强 本文语言平实朴素,对特里萨修女的热忱助人的事迹,作者只 是娓娓道来,将自己的情感蕴藏在冷静、客观的叙述中。文本中 即便要表达对特里萨修女的赞美,作者也是借助被救助人之口, 表达对特里萨修女的褒奖与感恩。 文本语言感染力强,例如,作者在第 12 自然段和第 16 自然 段中,两处运用了细节描写,借助一些不寻常甚至有点恐怖的物 象,如“老鼠”“苍蝇”“蛆虫”等,细致入微地刻画出垂死者创 伤的惨状,使之更为直观可感,很容易让读者产生毛骨悚然之感, 同时让读者切身体会到特里萨救助过程中的艰辛。 1. lán lǚ lín xún nián kū lóu 2.(1)特里萨认为,垂死者身上具有双重痛苦,一是生活的 艰苦,二是人格上得不到公平的对待和应有的尊重,她在救助中 所遭遇的苦痛远不及这些痛苦伤害之深之惨。这句话体现了特里 萨修女心中装着他人、公平对待他人、尊重他人人格的高贵品质。 (2)特里萨修女认为,老者身处悲惨境地依然隐忍地活着
并且为她提供了服务的机会,所以老者应该受到赞美 (3)老人活着时,像狗一样,低人一等,生活困苦,为世俗 所抛弃和轻视;而现在死去时,却像个正常人一样,得到别人的 救助和尊重,人格上获得了一种平等。 3.受到“赞美”的原因有:来到贫民窟救助贫苦人,兴办露 天学校,传授卫生常识和保洁技能,收集弃婴,建立临终关怀医 院等。 4.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刻画。(举例略)
7 并且为她提供了服务的机会,所以老者应该受到赞美。 (3)老人活着时,像狗一样,低人一等,生活困苦,为世俗 所抛弃和轻视;而现在死去时,却像个正常人一样,得到别人的 救助和尊重,人格上获得了一种平等。 3. 受到“赞美”的原因有:来到贫民窟救助贫苦人,兴办露 天学校,传授卫生常识和保洁技能,收集弃婴,建立临终关怀医 院等。 4.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刻画。(举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