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溪中学 初一级语文科教案 年月日 课题:11春 教学方法 教具:录音机 教学目的: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直至背诵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3,品味文章牛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直至背诵。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 教学过程(包括组织教学,检查预习,讲授新课,课堂讨论,布置作业) 第一课时 预习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朗润:明朗润泽。 (2)润湿:(土壤、空气等)潮湿而润泽。 (3)酝酿( yun nang):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 越来越浓。 (4)卖弄:炫耀。 (5)应和:本课指声音相呼应 (6)宛转:同“婉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7)嘹亮:(声音)清晰响亮。 (8)黄晕(yun):昏黄不明亮 (9)烘托:画画的一种方法,从旁边或周围涂抹淡墨或者浅的颜色,使画的主 要部分更鲜明,更突出。这里是“衬托”的意思 (10)静默:不出声。 (11)舒活:舒展,活动。 (12)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13)繁花嫩叶;密密地开着的花和嫩绿的叶子 教案:《春》
教案:《春》 1 初 一 级语 文 科教案 年 月 日 课题:11 春 1.(复习询问他人来自哪里,操练以下句型。) T: I speak Chinese, and you speak English, OK? Ss: OK! T: 你来自哪里? S1: Where are you from? (接着,同学们做链式问答,只要用上上节课的目标语言即可。) S2: I’m from ... S3: Where is he/she from? S4: He/She is from ... S5: Where are they from? S6:They are from ... S7: Are they from England? S8: Yes, they are. / No, they aren’t. 2.(1)(把全班同学分成四组,让组长来调查该组成员来自哪里。) Example: S9: Li Yang, where are you from? S10: I’m from Beijing. S9: Wang Hai, where are you from? S11: I’m from Shanghai. … Name Li Ping Wang Hai … Where Beijing Shanghai … (2)(根据调查表两人一组对话。) Example: S12: Where is Li Yang from? S13: He is from … 3.(出示 Section A, 4 中四个国家的挂图,让学生说出国家名称,如果知道其它 相关文化知识的更好。) T: Who can say a few countries in English? Ss: Canada, China, the U.S.A., Japan ... 4.(朗读 Section A 中 1a 和 2a, 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T: Read 1a and 2a on page 9. Let’s begin. Go! Step 2 Presentation 第二步 呈现(时间:10 分钟) 1.(1)(让学生听本课 1a 的录音并跟读。) T: 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peat. (2)(老师让学生自读,然后请几个学生在班上读。) T: Read 1a by yourselves. Then I’ll ask some students to read it in the class. (3)(再播放录音一次,让学生重点注意语调,并自己找规律。) 教学方法: 教具:录音机 教学目的: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直至背诵。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3.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 重点难点 1.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直至背诵。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难点: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 教学时间 四课时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直至背诵。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 教学过程(包括组织教学,检查预习,讲授新课,课堂讨论,布置作业)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朗润:明朗润泽。 (2)润湿:(土壤、空气等)潮湿而润泽。 (3)酝酿(yùn niàng):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 越来越浓。 (4)卖弄:炫耀。 (5)应和:本课指声音相呼应。 (6)宛转:同“婉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7)嘹亮:(声音)清晰响亮。 (8)黄晕(yùn):昏黄不明亮。 (9)烘托:画画的一种方法,从旁边或周围涂抹淡墨或者浅的颜色,使画的主 要部分更鲜明,更突出。这里是“衬托”的意思。 (10)静默:不出声。 (11)舒活:舒展,活动。 (12)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13)繁花嫩叶;密密地开着的花和嫩绿的叶子
教案纸 (14)呼朋引伴:指招引同类的人。 (15)抖擞精神:振作精神。 (16)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2.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3.就课文不理解处质疑。 、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 民主战土。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五四”初年即创作新诗。后来任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转向散文写作,并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有诗文集《踪 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 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 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 《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 积极进取的精神。 2.导语。 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抒 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 然向前。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是一曲春的赞歌。 三、正课 1.反复诵读课文。诵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学习文学作品,更 要在诵读中体会其美感。诵读可分几个步骤进行:一是认知性朗读,目的是读准 字音,疏通字词。二是感知性朗读,目的是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 知。三是涵泳性阅读,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细细地涵泳品味,可采用默读与 朗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阅读。四是声情并茂地朗读,力求传达出作品的意境、风 格与美感。 2.探究质疑:请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意,理清作者的思路。 讨论并归纳: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段意:盼春。 第二部分:从“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到“有的是希望。” 教案:《春》
教案:《春》 2 (14)呼朋引伴:指招引同类的人。 (15)抖擞精神:振作精神。 (16)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2.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3.就课文不理解处质疑。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 民主战土。1920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五四”初年即创作新诗。后来任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转向散文写作,并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有诗文集《踪 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 里。 《春》大致写于 1928 年至 1937 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 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 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 《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 积极进取的精神。 2.导语。 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抒 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 然向前。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是一曲春的赞歌。 三、正课 1.反复诵读课文。诵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学习文学作品,更 要在诵读中体会其美感。诵读可分几个步骤进行:一是认知性朗读,目的是读准 字音,疏通字词。二是感知性朗读,目的是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 知。三是涵泳性阅读,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细细地涵泳品味,可采用默读与 朗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阅读。四是声情并茂地朗读,力求传达出作品的意境、风 格与美感。 2.探究质疑:请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意,理清作者的思路。 讨论并归纳: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段意:盼春。 第二部分:从“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到“有的是希望
教案纸 段意:绘春。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个画面。 第三部分:从“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到完。 段意:赞春 这三个部分的顺序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春天尚未来临,热切地 盼望她的到来;待到她降临人间之后,则尽情地欣赏这美好的大地回春的景象; 最后以赞美作结,用三个比喻句颂扬春天,深化题旨 第二课时 3.探究质疑:第一自然段写盼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讨论并归纳 (1)“盼望着,盼望着”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盼春心切的强烈感 (2)“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把物当作人的动作行为来写,这叫拟 人。宣告春天将到的喜悦之情 4.探究质疑;“一切……”这个自然段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讨论并归纳:这个自然段宏观勾勒春天。先写“一切”画出春的万物苏醒的 轮廓,再用“朗润”写春山的光泽;用“涨”写春水涣涣;用“红”写春日暖人, 这三个“起来了”照应“刚睡醒of‘张开了眼”。为下文细致的描绘张本 5.探究质疑:这段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6.探究质疑:春草图中作者怎样描绘小草的? 讨论并归纳: (1)用“偷偷”“钻”写春草的情态; (2)用“嫩嫩的”写春草的质地; (3)用“绿绿的”写春草的色泽 (4)用“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春草的长势。 7.探究质疑:“钻”和“偷偷地”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 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8.探究质疑:“嫩嫩的、绿绿的”是修饰小草的,按正常的语序应该放在 小草”的前边,作者却将它们放在句末,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把它们放在句末,强调小草的质地和颜色的特征, 9.探究质疑:写春草为什么又写“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 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讨论并归纳:通过小孩在草上兴致勃勃地嬉戏侧面衬托春草勃发给人的欢乐。 教案:《春》
教案:《春》 3 段意:绘春。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个画面。 第三部分:从“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到完。 段意:赞春 这三个部分的顺序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春天尚未来临,热切地 盼望她的到来;待到她降临人间之后,则尽情地欣赏这美好的大地回春的景象; 最后以赞美作结,用三个比喻句颂扬春天,深化题旨。 第二课时 3.探究质疑:第一自然段写盼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讨论并归纳: (1)“盼望着,盼望着”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盼春心切的强烈感 情。 (2)“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把物当作人的动作行为来写,这叫拟 人。宣告春天将到的喜悦之情。 4.探究质疑;“一切……”这个自然段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讨论并归纳:这个自然段宏观勾勒春天。先写“一切”画出春的万物苏醒的 轮廓,再用“朗润”写春山的光泽;用“涨”写春水涣涣;用“红”写春日暖人。 这三个“起来了”照应“刚睡醒 of‘张开了眼”。为下文细致的描绘张本。 5.探究质疑:这段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6.探究质疑:春草图中作者怎样描绘小草的? 讨论并归纳: (1)用“偷偷”“钻”写春草的情态; (2)用“嫩嫩的”写春草的质地; (3)用“绿绿的”写春草的色泽; (4)用“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春草的长势。 7.探究质疑:“钻”和“偷偷地”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 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8.探究质疑:“嫩嫩的、绿绿的”是修饰小草的,按正常的语序应该放在 “小草”的前边,作者却将它们放在句末,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把它们放在句末,强调小草的质地和颜色的特征。 9.探究质疑:写春草为什么又写“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 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讨论并归纳:通过小孩在草上兴致勃勃地嬉戏侧面衬托春草勃发给人的欢乐
教案纸 10.探究质疑:“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写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人在草上的感受,表达喜爱春草的感情。 探究质疑:作者是怎样描绘春花图的 讨论并归纳: (1)“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写花朵多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花色艳; (3)“花里带着甜味儿”写花味甜; (4)“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由眼前的春花,联想 到秋实; (5)写蜂闹蝶舞侧面衬托春花的竞相开放,万紫千红、香味浓郁; (6)“野花遍地是”写野花的多;“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 的”不仅写出野花的多,而且描绘出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明丽色彩。 12.探究质疑: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1)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用拟人,写出了春花竞相开放的情 景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比喻、排比,写出了春花争艳、 万紫千红的情景。 (3)“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用比喻、拟人,写出野花 多、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情景。 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把春花描绘得更加生动、形象、具体。 13.探究质疑:“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如果把“闹”换成“叫” 好不好? 讨论并归纳:不好。因为蜜蜂的嗡嗡声音不是从嘴巴里“叫”出来的,而是 振动翅膀发出的声音,所以不能用“叫”;而且用“闹”不仅有声响,还呈现出 派喧闹沸腾的热闹景象,一个“闹”字,境界全出。 14.探究质疑:如果把这段文字分成两层,应怎样分?各写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第一层:从开头到“大小蝴蝶飞来飞去”。 写树上的花(木本的花)。 第二层:从“野花遍地是”到本段完。 写遍地野花(草本的花) 四、小结 描写景物要抓住特征,如春草图,抓住春草的情态、质地、色泽、长势来写 如春花图,则抓住春花的多、艳、甜的特征来写。还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 教案:《春》
教案:《春》 4 10.探究质疑:“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写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人在草上的感受,表达喜爱春草的感情。 11.探究质疑:作者是怎样描绘春花图的? 讨论并归纳: (1)“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写花朵多;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花色艳; (3)“花里带着甜味儿”写花味甜; (4)“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由眼前的春花,联想 到秋实; (5)写蜂闹蝶舞侧面衬托春花的竞相开放,万紫千红、香味浓郁; (6)“野花遍地是”写野花的多;“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 的”不仅写出野花的多,而且描绘出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明丽色彩。 12.探究质疑: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1)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用拟人,写出了春花竞相开放的情 景。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比喻、排比,写出了春花争艳、 万紫千红的情景。 (3)“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用比喻、拟人,写出野花 多、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情景。 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把春花描绘得更加生动、形象、具体。 13.探究质疑:“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如果把“闹”换成“叫” 好不好? 讨论并归纳:不好。因为蜜蜂的嗡嗡声音不是从嘴巴里“叫”出来的,而是 振动翅膀发出的声音,所以不能用“叫”;而且用“闹”不仅有声响,还呈现出 一派喧闹沸腾的热闹景象,一个“闹”字,境界全出。 14.探究质疑:如果把这段文字分成两层,应怎样分?各写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第一层:从开头到“大小蝴蝶飞来飞去”。 写树上的花(木本的花)。 第二层:从“野花遍地是”到本段完。 写遍地野花(草本的花)。 四、小结 描写景物要抓住特征,如春草图,抓住春草的情态、质地、色泽、长势来写。 如春花图,则抓住春花的多、艳、甜的特征来写。还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
教案纸 修辞手法,描绘景物特点,抒发作者的感情 五、板书 (一)盼春 (二)绘春 (三)赞春。 六、作业 第三课时 、预习 1.朗读、背诵全文。 2.就课文不理解之处质疑 二、导入 1.检査朗读、背诵情况。 2.上节课我们探究了春草图和春花图,这节课我们再来探究以下课文 、正课 1.探究质疑:观察景物必须“五官开放”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嗅觉等感受景物的美。如“春花图”“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是视觉 感受;“花里带着甜味儿”是嗅觉感受:“蜜蜂嗡嗡地闹着”是听觉感受;“闭 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则是幻觉。请分析,“春风图”从 哪些感觉写出春风的什么特征? 讨论并归纳 (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触觉写出春 风的温柔 (2)“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空气里酝酿”从嗅觉写出春风的芳 (3)“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成天嘹亮地响着”从视觉、听觉写出 春风的和悦。 这段文字从触觉、嗅觉、视觉、听觉等方面,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 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 2.探究质疑:“春风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1)“吹面不寒杨柳风”运用引用、借代,写出春风的温暖。 (2)“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比喻、拟人,写出春风的温柔 (3)“(鸟儿)髙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 跟轻风流水应和着”运用拟人,写鸟儿迎春的欢悦。 教案:《春》
教案:《春》 5 修辞手法,描绘景物特点,抒发作者的感情。 五、板书 (一)盼春 (二)绘春 (三)赞春。 六、作业 第三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背诵全文。 2.就课文不理解之处质疑。 二、导入 1.检查朗读、背诵情况。 2.上节课我们探究了春草图和春花图,这节课我们再来探究以下课文。 三、正课 1.探究质疑:观察景物必须“五官开放”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嗅觉等感受景物的美。如“春花图”“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是视觉 感受;“花里带着甜味儿”是嗅觉感受;“蜜蜂嗡嗡地闹着”是听觉感受;“闭 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则是幻觉。请分析,“春风图”从 哪些感觉写出春风的什么特征? 讨论并归纳: (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触觉写出春 风的温柔; (2)“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空气里酝酿”从嗅觉写出春风的芳 香; (3)“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成天嘹亮地响着”从视觉、听觉写出 春风的和悦。 这段文字从触觉、嗅觉、视觉、听觉等方面,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 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 2.探究质疑:“春风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1)“吹面不寒杨柳风”运用引用、借代,写出春风的温暖。 (2)“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比喻、拟人,写出春风的温柔。 (3)“(鸟儿)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 跟轻风流水应和着”运用拟人,写鸟儿迎春的欢悦
教案纸 第四课时 3.探究质疑:“春雨图”如何抓住春雨的特征来写的? 讨论并归纳: (1)“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写出春雨的经常 (2)“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写出春雨的细密; (3)“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写出春雨的轻盈 (4)“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写春雨的润物 4.探究质疑:“春雨图”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讨论并归纳:从静景到动态,从物到人,由近到远。 5.探究质疑:“春雨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 (1)“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用博喻、排比,写出春雨多、细、密的特 征 (2)“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用拟人烘托出乡村的安静 而和平。 6.探究质疑:文章怎样描写“迎春图”? 讨论并归纳:由景及人,从天上的风筝写到地上的孩子;蜗居在屋子里一冬 的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春到人欢,舒活舒活筋骨,抖搂抖搂 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春天充满着希望,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 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7.探究质疑:文章引用“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个俗语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引用俗语启迪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体现了文 章的主旨。 8.探究质疑:末尾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LC喻,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 力 9.探究质疑:这三个比喻各自成段,看看它们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结尾三个句子,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 序。这三句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 进程。所以顺序不能颠倒 10.探究质疑:你还能用别的比喻赞美春天吗? 讨论并归纳:可各抒己见 四、小结 教案:《春》
教案:《春》 6 第四课时 3.探究质疑:“春雨图”如何抓住春雨的特征来写的? 讨论并归纳: (1)“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写出春雨的经常; (2)“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写出春雨的细密; (3)“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写出春雨的轻盈; (4)“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写春雨的润物。 4.探究质疑:“春雨图”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讨论并归纳:从静景到动态,从物到人,由近到远。 5.探究质疑:“春雨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 (1)“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用博喻、排比,写出春雨多、细、密的特 征。 (2)“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用拟人烘托出乡村的安静 而和平。 6.探究质疑:文章怎样描写“迎春图”? 讨论并归纳:由景及人,从天上的风筝写到地上的孩子;蜗居在屋子里一冬 的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春到人欢,舒活舒活筋骨,抖搂抖搂 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春天充满着希望,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 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7.探究质疑:文章引用“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个俗语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引用俗语启迪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体现了文 章的主旨。 8.探究质疑:末尾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 LC 喻,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 “力”。 9.探究质疑:这三个比喻各自成段,看看它们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结尾三个句子,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 序。这三句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 进程。所以顺序不能颠倒。 10.探究质疑:你还能用别的比喻赞美春天吗? 讨论并归纳:可各抒己见。 四、小结
教案:《春》
教案:《春》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