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论述类)阅读训练题(一) 、自由和科学 爱因斯坦 我知道,要对基本价值的判断进行争论,是一件没有希望的事。比如,如果有人赞成把人类从 地球上消灭掉作为一个目标,人们就不能从纯理性的立场来驳倒这种观点。但是如果有某些目标和 价值是大家一致同意的,人们就能够合理地来议论达到这些目的手段。现在,让我们来指出两个目 标,凡是读到这篇东西的人大概都会完全同意的。 第一,为维持全部人类的生活和健康所必需的资料应当由总劳动量中尽可能少的部分来生产 第二,满足物质上的需要,固然是美满的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但只做到这一点还是不 够的,为了得到满足,人还必须有可能根据他们个人的特点和能力来发展他们理智上的和艺术上的 其中第一个目标是要求增进一切有关自然规律的知识,也就是要促进一切科学工作。因为科学 工作是一个自然的整体,它的各个部分彼此相互支持着,虽然支持的方式还没有人能预料到。但是 科学进步的先决条件是具有不受限制地交换一切结果和意见的可能性——在一切脑力劳动领域里 的言论自由和教学自由。我所理解的自由是这样的一种社会条件:一个人不会因为他发表了关于知 识的一般和特殊问题的意见和主张而遭受到危险或者严重的损害。这种交换的自由是发展和推广科 学知识所不可缺少的,这件事有很大的实际意义。首先它必须由法律来保障。但单单靠法律还不能 保证发表的自由,为了使每个人都能表白他的观点而没有不利的后果,在全体人民中必须有一种宽 容的精神。这种外在的自由的理想是永远不能完全达到的,但如果要使科学思想、哲学和一般的创 造性思想得到尽可能快的进步,那就必须始终不懈地去争取这种自由 如果要保证第二个目标,也就是要使一切人的精神发展成为可能,那么就必须有第二种外在的 自由。人不应当为了获得生活必需品而工作到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从事个人活动的程度。而没 有这第二种外在的自由,发表的自由对他就亳无用处。如果合理的分工问题得到解决,技术的进步 就会提供这种自由的可能性。 科学的发展以及一般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的发展还需要另一种自由,这可以称为内心的自由。这 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 缚。这种内心的自由是大自然难得赋予的一种礼物,也是值得个人追求的一个目标。但社会也能做 很多事来促使它实现,至少不该去干涉它的发展。比如学校可以通过权威的影响和强加给青年过重 的精神负担来干涉内心自由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鼓励独立思考来支持这种自由。只有 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精神上的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由此,人类的物质 生活精神生活才有可以得到改进 (选自《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赵中立、许良英编译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 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促进一切科学工作是达到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第一个目标的要求。 B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理智和艺术的能力就能够得到发展 C.第一种“外在的自由”对于科学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现代文(论述类)阅读训练题(一) 一、自由和科学 爱因斯坦 我知道,要对基本价值的判断进行争论,是一件没有希望的事。比如,如果有人赞成把人类从 地球上消灭掉作为一个目标,人们就不能从纯理性的立场来驳倒这种观点。但是如果有某些目标和 价值是大家一致同意的,人们就能够合理地来议论达到这些目的手段。现在,让我们来指出两个目 标,凡是读到这篇东西的人大概都会完全同意的。 第一,为维持全部人类的生活和健康所必需的资料应当由总劳动量中尽可能少的部分来生产。 第二,满足物质上的需要,固然是美满的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但只做到这一点还是不 够的,为了得到满足,人还必须有可能根据他们个人的特点和能力来发展他们理智上的和艺术上的 才能。 其中第一个目标是要求增进一切有关自然规律的知识,也就是要促进一切科学工作。因为科学 工作是一个自然的整体,它的各个部分彼此相互支持着,虽然支持的方式还没有人能预料到。但是 科学进步的先决条件是具有不受限制地交换一切结果和意见的可能性——在一切脑力劳动领域里 的言论自由和教学自由。我所理解的自由是这样的一种社会条件:一个人不会因为他发表了关于知 识的一般和特殊问题的意见和主张而遭受到危险或者严重的损害。这种交换的自由是发展和推广科 学知识所不可缺少的,这件事有很大的实际意义。首先它必须由法律来保障。但单单靠法律还不能 保证发表的自由,为了使每个人都能表白他的观点而没有不利的后果,在全体人民中必须有一种宽 容的精神。这种外在的自由的理想是永远不能完全达到的,但如果要使科学思想、哲学和一般的创 造性思想得到尽可能快的进步,那就必须始终不懈地去争取这种自由。 如果要保证第二个目标,也就是要使一切人的精神发展成为可能,那么就必须有第二种外在的 自由。人不应当为了获得生活必需品而工作到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从事个人活动的程度。而没 有这第二种外在的自由,发表的自由对他就毫无用处。如果合理的分工问题得到解决,技术的进步 就会提供这种自由的可能性。 科学的发展以及一般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的发展还需要另一种自由,这可以称为内心的自由。这 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 缚。这种内心的自由是大自然难得赋予的一种礼物,也是值得个人追求的一个目标。但社会也能做 很多事来促使它实现,至少不该去干涉它的发展。比如学校可以通过权威的影响和强加给青年过重 的精神负担来干涉内心自由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鼓励独立思考来支持这种自由。只有 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精神上的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由此,人类的物质 生活精神生活才有可以得到改进。 ( 选自《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赵中立、许良英编译) 12-13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 题选两项给 5 分,选对一项给 2 分, 多选不给分) ⒓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 (5 分) A.促进一切科学工作是达到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第一个目标的要求。 B.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理智和艺术的能力就能够得到发展。 C.第一种“外在的自由”对于科学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D法律的保障和全体人民的宽容精神对于第一种“外在的自由”具有重要的意义。 E.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第一种“外在的自由”的理想就完全能够达到。 【参考答案】BE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锁定答题范围,将选项对应原 文信息,合理筛选。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 【解析】B选项中“就能够”和E选项中“只要就…”语意绝对化 13.下列对第二种“外在的自由”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工作之余还有可能从事个人的活动,属于第二种“外在的自由” B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第二个目标的基本前提 C.第二种“外在的自由”与第一种“外在的自由”相辅相成,都有助于科学的发展 D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合理分工和技术进步的先决条件 【参考答案】D 【考点】本题蘆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要词语的含义,以及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 时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 【解析】与倒数第二段末句“如果合理的分工问题得到解决,技术的进步就会提供这种自由的 可能性”意思不同。 l4根据文意,可能影响“内心的自由”的主客观因素主要有哪些?(4分) 【参考答案】①主观因囊:个人在思想上是否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是否受一般违背哲理 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 ②客观因囊:杜会(包括学校)是干涉“内心自由”的发展还是鼓励支持“内心的自由”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题时需依据题干要求,锁定谷题范围,合 理筛选相关句子,再加以提炼 【解析】答题范围在最后一段,找出符合要求的句子,如“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 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是主观因素,而“但社会也能 做很多事来促使它实现,至少不该去干涉它的发展。比如学校可以通过权威的影响和强加给膏年过 重的精神负担来干涉内心自由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鼓励独立思考来支持这种自由”是 客观因囊。 15根据文意,怎样才能使“创造性思想”尽可能得到发展?(4分) 【参考答案】 (1)满足物质上的需要。 (2)增进一切有关自然规律的知识,也就是要促进一切科学工作 (3)人在获得生活必需品的前提下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个人活动,使一切人的精神发展成 为可能 (4)只有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精神上的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 【考点】本题考查对原文文意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解答此题,应先依据选项找到信息在 原文中所在的地方,合理筛选相关句子,再加以提炼 【解析】本题答案遍布全文,首先根据提干要求,结合文意,找到相关的句子,再加以提炼 相关的句子有“满足物质上的需要,固然是美满的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也就是要使一切
2 D.法律的保障和全体人民的宽容精神对于第一种“外在的自由”具有重要的意义。 E.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第一种“外在的自由”的理想就完全能够达到。 【参考答案】B E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锁定答题范围,将选项对应原 文信息,合理筛选。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 【解析】B 选项中“就能够”和 E 选项中“只要……就……”语意绝对化 ⒔下列对第二种“外在的自由”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 分) A.工作之余还有可能从事个人的活动,属于第二种“外在的自由”。 B.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第二个目标的基本前提。 C.第二种“外在的自由”与第一种“外在的自由”相辅相成,都有助于科学的发展。 D.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合理分工和技术进步的先决条件。 【参考答案】D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以及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 时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 【解析】与倒数第二段末句“如果合理的分工问题得到解决,技术的进步就会提供这种自由的 可能性”意思不同。 ⒕根据文意,可能影响“内心的自由”的主客观因素主要有哪些?(4 分) 【参考答案】①主观因素:个人在思想上是否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是否受一般违背哲理 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 ②客观因素:社会(包括学校)是干涉“内心自由”的发展还是鼓励支持“内心的自由”。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题时需依据题干要求,锁定答题范围,合 理筛选相关句子,再加以提炼。 【解析】答题范围在最后一段,找出符合要求的句子,如“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 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是主观因素,而“但社会也能 做很多事来促使它实现,至少不该去干涉它的发展。比如学校可以通过权威的影响和强加给青年过 重的精神负担来干涉内心自由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鼓励独立思考来支持这种自由”是 客观因素。 ⒖根据文意,怎样才能使“创造性思想”尽可能得到发展?(4 分) 【参考答案】 ⑴满足物质上的需要。 ⑵增进一切有关自然规律的知识,也就是要促进一切科学工作。 ⑶人在获得生活必需品的前提下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个人活动,使一切人的精神发展成 为可能。 ⑷只有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精神上的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 【考点】本题考查对原文文意的理解,能力层级为 B 级。解答此题,应先依据选项找到信息在 原文中所在的地方,合理筛选相关句子,再加以提炼。 【解析】本题答案遍布全文,首先根据提干要求,结合文意,找到相关的句子,再加以提炼。 相关的句子有“满足物质上的需要,固然是美满的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也就是要使一切
人的精神发展成为可能…不应当为了获得生活必需品而工作到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从享 个人活动的程度”“但如果要使科学思想、哲学和一般的创造性思想得到尽可能快的进步,那就必 须始终不懈地去争取这种自由”“只有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精神上的发 展和完善才有可能,由此,人类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才有可以得到改进”。 、不可无“我” 钱谷融 ①艺术活动,不管是创作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个“我”″。在艺术活动中,要是抽掉了 我”,抽去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就不成为一种艺术活动,也就不会有感染人、影响人的艺术效果 了 ②当然,离不开“我”并不是只有“我”。“我”是时时处在“非我”的包围影响中的“我 所谓“非我”,就是“我”以外的一切人以及包围着“我”的客观现实 ③文学艺术总应该是生活现实的反映,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但文学艺术的反映,不同 于其他形式的反映,它必须是具体的,形象的反映。不使自己化为张三李四,不感受体验着张三 李四的思想感情,就写不岀张三李四来;不使自己融入客观现实之中,不呼吸着客观现实的气息, 不感受着客观现实的脉搏,就写不出生动的客观现实来,所以,创作者首先必须要有一个“我 化为“非我”的过程。 ④另一方面,文艺作品之所以要写出张三李四等任务来,要反映客观现实,不是无所谓的,不 是为张三李四而写张三李四,为反映客观现实而反映客观现实;他是有目的的,她是为感染人、 打动人儿写张三李四,为影响现实改造现实而反映现实的。所以,艺术家又不能使自己完全化为 张三李四,完全没入客观现实之中,而一旦仍要不失“我”之所以为“我”,要能在对张三李四的 描写中,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中,表现岀“我”的鲜明的是非爱憎之感来。所谓要在“我我”之 中表现“我”,无非就是要在作品中渗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而这,我认为正是创作的主要之点。 创作者正是为了要表现他对周围人物、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表现他对社会的歌颂或抗争,才来进 行创作的。所以,在创作活动中,决不可无“我。 ⑤表演艺术最能说明这样创作的辩证法。俗话说“装龙像龙,装虎像虎"。演员演岳飞应该像 岳飞,演秦桧就应该像秦桧。但只是像岳飞像秦桧,而不能也不应该使自己就变成岳飞,变成秦 桧。演员不应被完全丟掉自己。他应该让人透过他的表演,感知到他对他所演的角色的爱憎感倩, 而完成他的最高任务 ⑥对于欣赏者来说,他所面对的是一件艺术品,是一个艺术世界,要能欣赏它,首先必须走进 这个世界中去。不跑进去,而只站在外面,站在旁边,那是既不能领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也不能领会作者创作的意图和甘苦的。但是叫你跑进去,并不是叫你望去跟着作品中的人物跑, 把作品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当作你自己的思想感情。也不是叫你完全听任作⑥者的摆布,对他所 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从。而是应该走进这个世界。有不能迷失在这个世界中,要发现 这个艺术世界语现实世界的联系,要能在这个“非我”世界中,找回你的自我来。要对作品中人物 的所作所为,对作者所灌注在作品中的是非爱憎之感,表示出你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来,显示出你的 鲜明的个性——“我”来。所以,在欣赏活动中,也不可无“我” ⑦艺术活动不可无“我”这一特点,可以最鲜明地从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首先要有一个体
3 人的精神发展成为可能……人不应当为了获得生活必需品而工作到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从事 个人活动的程度”“ 但如果要使科学思想、哲学和一般的创造性思想得到尽可能快的进步,那就必 须始终不懈地去争取这种自由”“ 只有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精神上的发 展和完善才有可能,由此,人类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才有可以得到改进”。 二、不可无“我” 钱谷融 ①艺术活动,不管是创作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在艺术活动中,要是抽掉了 “我”,抽去了个人 的思想感情,就不成为一种艺术活动,也就不会有感染人、影响人的艺术效果 了。 ②当然,离不开“我”,并不是只有“我”。“我”是时时处在“非我”的包围影响中的“我”。 所谓“非我”,就 是“我”以外的一切人以及包围着“我”的客观现实。 ③文学艺术总应该是生活现实的反映,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但文学艺术的反映,不同 于其他形式的反映 ,它必须是具体的,形象的反映。不使自己化为张三李四,不感受体验着张三 李四的思想感情,就写不出张三李 四来;不使自己融入客观现实之中,不呼吸着客观现实的气息, 不感受着客观现实的脉搏,就写不出生动的客观 现实来,所以,创作者首先必须要有一个“我” 化为“非我”的过程。 ④另一方面,文艺作品之所以要写出张三李四等任务来,要反映客观现实,不是无所谓的,不 是为张三李四而写 张三李四,为反映客观现实而反映客观现实;他是有目的的,她是为感染人、 打动人儿写张三李四,为影响现实 改造现实而反映现实的。所以,艺术家又不能使自己完全化为 张三李四,完全没入客观现实之中,而一旦仍要不 失“我”之所以为“我”,要能在对张三李四的 描写中,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中,表现出“我”的鲜明的是非爱 憎之感来。所谓要在“非我”之 中表现“我”,无非就是要在作品中渗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而这,我认为正 是创作的主要之点。 创作者正是为了要表现他对周围人物、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表现他对社会的歌颂或抗争,才 来进 行创作的。所以,在创作活动中,决不可无“我。 ⑤表演艺术最能说明这样创作的辩证法。俗话说“装龙像龙,装虎像虎”。演员演岳飞应该像 岳飞,演秦桧就 应该像秦桧。但只是像岳飞像秦桧,而不能也不应该使自己就变成岳飞,变成秦 桧。演员不应被完全丢掉自己。 他应该让人透过他的表演,感知到他对他所演的角色的爱憎感情, 而完成他的最高任务。 ⑥对于欣赏者来说,他所面对的是一件艺术品,是一个艺术世界,要能欣赏它,首先必须走进 这个世界中去。不 跑进去,而只站在外面,站在旁边,那是既不能领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也不能领会作者创作的意图和甘苦 的。但是叫你跑进去,并不是叫你望去跟着作品中的人物跑, 把作品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当作你自己的思想感情 。也不是叫你完全听任作⑥者的摆布,对他所 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从。而是应该走进这个世界。有不能迷失在这个世界中,要发现 这个艺术世界语现实世界的联系,要能在这个“非我”世界中,找回你的自我来。要对作品中人物 的所作所为,对作者所灌注在作品中的是非爱憎之感,表示出你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来,显示出你的 鲜明的个性——“我”来。所以,在欣赏活动中,也不可无“我”。 ⑦艺术活动不可无“我”这一特点,可以最鲜明地从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首先要有一个体
验的过程上看出来。对于创作者来说,不但在他提笔之前,必须先有丰富的生活、真切的体能;就 是在他提笔之后,他的思维过程、创作过程,也还同样是体验的过程。他必须有-种如同身临其境、 亲见其人的感觉,才能进行创作。对于欣赏者来说,他要是不能首先体验创作都所灌注在这一作品 中、灌注在他的人物向上的思想感情,他不是能领会欣筼这一作品。而他的领会欣赏的过程,同时 也不是体验的过程,至少是同体验的过程不可分的。总之,要是没有真实的体验,缺乏一种“感 身受”的态度,不把“我”浸染于其间,那是艺术的门外汉,是既谈不上创作,也谈不上欣赏。 (选自《钱谷融文论选》,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 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艺术活动中决不可无“我”,所以艺术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 B对作家来说,作品以艺术形象反映客观现实,也是在艺术世界中表现“我”。 C在艺术创作中,要在“非我”中表现“我”,就是要体现出作者的爱憎感情与思想态度。 D在艺术欣赏中,对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是非爱憎,表示绝对的顺从,就是在建立“我”。 E在艺术欣赏中,表示出你的独立思考和爱憎感情,就是从“非我”世界中找回了“我 12.【谷案】A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根据文章事实材料领会作者观点和意图”的能力 【解析】A项中“艺术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错误,过于绝对;D项“就是在建立我”错误,这是 失去自我的表现。 13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演好孙悟空,演员需要事先观察并模仿猴子的动作与神态,这是在创作前体验“非我”。 B清代一女子迷恋《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最终抑郁成疾而死,这是她在欣赏活动中迷失了“我”。 C.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欣赏者在“非我”中迷失了“我”。 D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叙写琵琶女的遭遇,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是创作者在“非我” 中表现了“我”。 正因为欣赏者的积极再创作,才有了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不是迷失我。 14.从艺术活动中“我”与“非我”关系的角度,分析第五段画线部分的内容。(4分) 14.(4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0 【答案】①演员演岳飞像岳飞,演秦桧像泰桧,就是从“我”进入“非我”。②演员在表演中使自 已变成岳飞,变成秦桧,则在“非我”中失去了“我”。(或答为:演岳飞、秦桧像岳飞、秦桧,却 不使自己变成岳飞、秦桧,则是在“非我”中体现了“我” 15艺术活动中为什么“不可无‘我”?请从创作和欣赏两方面回答。(4分) 15.(4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客要点,筛选井鳖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級c 【答案】⑩在创作中,只有渗入作者的思想惑情,表现他对客观现实的态度,作品才能感染人、打 动人,才能影响现实、改造现实,达到创作目的。所以,不可无“我”。 ②在欣赏中,只有表现出个人的独立态度和鲜明个性,才能发现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否则
4 验的过程上看出来。对于创作者来说,不但在他提笔之前,必须先有丰富的生活、真切的体能;就 是在他提笔之后,他的思维过程、创作过程,也还同样是体验的过程。他必须有一种如同身临其境、 亲见其人的感觉,才能进行创作。对于欣赏者来说,他要是不能首先体验创作都所灌注在这一作品 中、灌注在他的人物向上的思想感情,他不是能领会欣赏这一作品。而他的领会欣赏的过程,同时 也不是体验的过程,至少是同体验的过程不可分的。总之,要是没有真实的体验,缺乏一种“感同 身受”的态度,不把“我”浸染于其间,那是艺术的门外汉,是既谈不上创作,也谈不上欣赏。 (选自《钱谷融文论选》,有删改) 12-13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 题选对两项给 5 分,选对一项给 2 分, 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 ...文意的两项是 A.艺术活动中决不可无“我”,所以艺术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 B.对作家来说,作品以艺术形象反映客观现实,也是在艺术世界中表现“我”。 C.在艺术创作中,要在“非我”中表现“我”,就是要体现出作者的爱憎感情与思想态度。 D.在艺术欣赏中,对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是非爱憎,表示绝对的顺从,就是在建立“我”。 E.在艺术欣赏中,表示出你的独立思考和爱憎感情,就是从“非我”世界中找回了“我”。 12.【答案】A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根据文章事实材料领会作者观点和意图”的能力。 【解析】A 项中“艺术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错误,过于绝对;D 项“就是在建立我”错误,这是 失去自我的表现。 13.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为演好孙悟空,演员需要事先观察并模仿猴子的动作与神态,这是在创作前体验“非我”。 B.清代一女子迷恋《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最终抑郁成疾而死,这是她在欣赏活动中迷失了“我”。 C.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欣赏者在“非我”中迷失了“我”。 D.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叙写琵琶女的遭遇,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是创作者在“非我” 中表现了“我”。 13、C 正因为欣赏者的积极再创作,才有了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不是迷失我。 14.从艺术活动中“我”与“非我”关系的角度,分析第五段画线部分的内容。(4 分) 14.(4 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 C。 【答案】①演员演岳飞像岳飞,演秦桧像秦桧,就是从“我”进入“非我”。②演员在表演中使自 已变成岳飞,变成秦桧,则在“非我”中失去了“我”。(或答为:演岳飞、秦桧像岳飞、秦桧,却 不使自己变成岳飞、秦桧,则是在“非我”中体现了“我”) 15.艺术活动中为什么“不可无‘我’”?请从创作和欣赏两方面回答。(4 分) 15.(4 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 C。 【答案】①在创作中,只有渗入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他对客观现实的态度,作品才能感染人、打 动人,才能影响现实、改造现实,达到创作目的。所以,不可无“我”。 ②在欣赏中,只有表现出个人的独立态度和鲜明个性,才能发现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否则
会在欣赏中迷失自我。所以,不可无“我 三、美和美的东西 蒋孔阳 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一朵花、一片晚霞、一首诗、一曲音乐,我们 觉得美;穿的衣服,用的家具,我们都会用审美的眼光,来说他们美不美但是如果认 真迫问一下:究竟什么是美?我们却往往会瞠目结舌,不知所答。 在对美进行追问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是把美和美的东西混淆在-起,把美的东 西当成美。这是因为我们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时候,差不多总是先碰到具体的美的东 西,然后再将美的东西概括出来美的概念来。 古希腊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谈论美的专著。其中苏格拉底向希庇 阿斯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美?”希庇阿斯就混淆了美和美的东西,用一位漂亮的小 姐、一批漂亮的母马、一只漂亮的汤罐等等,来回答“什么是美″。苏格拉底坚决反对 这一回答,说他所要探讨的,不是“什么东西是最美的”,而是“什么是美”。“我问的 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为美"。苏格拉底与希 庇阿斯探讨了许久,最后不得不感叹的说:“美是难得。” 这个讨论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他要我们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从干 干万万美的东西中,去寻找美的普遍规律。关于美本身,所要研究的是作为普遍规律的 美,也就是美的本质,而不是芸芸总总的美的现象的美的东西把美的东西当成美,会 造成许多困难 首先,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而不能说明其他都东西的美。例如漂 亮的小姐,就只能说明漂亮小姐的美,而不能说明漂亮的母马的美、漂亮的糖罐的美。 美的东西干干万万,但它们都各有其美,而不能用以相互说明,更不能相互等同。桃花 的美不同于梅花的美,而《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或是唐诗的美,也是各异其趣袍不 相同。美事从各种各样的东西当中所总结岀来的普遍规律,它从现象上升到本质,它能 说明任何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原因,但它本身并不就是美的东西。 其次,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美的东 西与人处在某种关系当中,它是美的;处在另外的关系当中,它就可能不美或是另-种 美。例如两湖,当晴光潋滟或是山雨空前的时候,条件不同,它就具有不同的美。当时 杜甫写到:“好雨知时见,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时的美可以说是 美的。可是当杜甫写道:“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表乱少时眠,长夜 沾湿何由彻!这时的雨,你又能说是你、美的吗?因此任何美的东西的美,都顺着它 与人凡人关系而变化,我们很难把美的东西永远当成是美的 第三,美的东西不仅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从自然到社会,从物质 到精神,从生活到艺术,无不由美的东西存在,在这样众多的美的东西中,你要把美说 成是一种东西,当然你、不可能。同一种东西,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的;不同的 东西,它们却可以都是美的;甚至相互矛盾的东西,也可以都是美的。 第四,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本来不是一种“东西”,我们又怎么能够把美和 的东西呢?谈到味,它有酸甜苦辣;谈到色,它有红黄蓝淸浊高低。凡此,都是一定的
5 会在欣赏中迷失自我。所以,不可无“我”。 三、美和美的东西 蒋孔阳 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一朵花、一片晚霞、一首诗、一曲音乐,我们 觉得美;穿的衣服,用的家具,我们都会用审美的眼光,来说他们美不美。但是如果认 真追问一下:究竟什么是美?我们却往往会瞠目结舌,不知所答。 在对美进行追问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是把美和美的东西混淆在一起,把美的东 西当成美。这是因为我们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时候,差不多总是先碰到具体的美的东 西,然后再将美的东西概括出来美的概念来。 古希腊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谈论美的专著。其中苏格拉底向希庇 阿斯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美?”希庇阿斯就混淆了美和美的东西,用一位漂亮的小 姐、一批漂亮的母马、一只漂亮的汤罐等等,来回答“什么是美”。苏格拉底坚决反对 这一回答,说他所要探讨的,不是“什么东西是最美的”,而是“什么是美”。“我问的 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为美”。苏格拉底与希 庇阿斯探讨了许久,最后不得不感叹的说:“美是难得。” 这个讨论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他要我们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从千 千万万美的东西中,去寻找美的普遍规律。关于美本身,所要研究的是作为普遍规律的 美,也就是美的本质,而不是芸芸总总的美的现象的美的东西.把美的东西当成美,会 造成许多困难。 首先,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而不能说明其他都东西的美。例如漂 亮的小姐,就只能说明漂亮小姐的美,而不能说明漂亮的母马的美、漂亮的糖罐的美。 美的东西千千万万,但它们都各有其美,而不能用以相互说明,更不能相互等同。桃花 的美不同于梅花的美,而《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或是唐诗的美,也是各异其趣袀不 相同。美事从各种各样的东西当中所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它从现象上升到本质,它能 说明任何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原因,但它本身并不就是美的东西。 其次,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美的东 西与人处在某种关系当中,它是美的;处在另外的关系当中,它就可能不美或是另一种 美。例如两湖,当晴光潋滟或是山雨空前的时候,条件不同,它就具有不同的美。当时 杜甫写到:“好雨知时见,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时的美可以说是 美的。可是当杜甫写道:“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表乱少时眠,长夜 沾湿何由彻!”这时的雨,你又能说是你、美的吗?因此任何美的东西的美,都顺着它 与人凡人关系而变化,我们很难把美的东西永远当成是美的。 第三,美的东西不仅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从自然到社会,从物质 到精神,从生活到艺术,无不由美的东西存在,在这样众多的美的东西中,你要把美说 成是一种东西,当然你、不可能。同一种东西,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的;不同的 东西,它们却可以都是美的;甚至相互矛盾的东西,也可以都是美的。 第四,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本来不是一种“东西”,我们又怎么能够把美和 的东西呢?谈到味,它有酸甜苦辣;谈到色,它有红黄蓝清浊高低。凡此,都是一定的
物质因素构成的,它们都表现为某种物质的东西,但是却不然,你能说美是有哪些物质 的因素构成的呢?你只能说,美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它又??只是某种固定的物 质条件。例如美必须和味、色、声发生联系,但美又不在于味色、声本身,而在于味 外之味,色外之色,声外之声。这样,你又怎么能够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色、 声,来说明美呢? 美不是美的东西,它是什么呢?我们说它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 遍规律。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分,多选 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从美的本质看,漂亮的姑娘本身就是美 B从美和一定物质条件的关系看,人的嗓音好,歌声不一定就美 C梅花的美丽与桃花的美丽虽不相同,但都包含着美的规律。 D在欣赏诗词时,不能用词的婉约美去衡量词的豪放美。 E斑马身上的墨、白两种颜色决定了它的美。 12.【答案】AE 1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美的概念需要根据美的东西来总结 B不能因为某一种东西是美的,就把与之相反的东西当成丑的 C.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并未解决“美是什么”的问题 D美的东西人人都能欣赏,所以没的问题并不复杂。 13.【答案】D 14.指出画线部分“味外之味”的两个“味”字的不同意思。(4分) 14.第一个“味”:人的味觉品尝到的酸甜苦辣等味道。 第二个“味”:超越于酸甜苦辣等具体味道之上的事物的美 15.一群大学生探险进入一处原始森林,对所见景物的原始美十分赞叹。几小时后,他们迷路了。夜 幕降临….他们对周围的景物开始感到恐惧。请从美与人的关系的角度,结合文中的原理,对这种 想象作简要分析。(4分) 15.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一群大学生以 探险的心态进入原始森林,那种原始风貌在他们眼里是难得一见的美;当他们迷路 被困,面临危险,原来的美就消失了。这表明美是随着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变化而变 化的
6 物质因素构成的,它们都表现为某种物质的东西,但是却不然,你能说美是有哪些物质 的因素构成的呢?你只能说,美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它又??只是某种固定的物 质条件。例如美必须和味、色、声发生联系,但美又不在于味、色、声本身,而在于味 外之味,色外之色,声外之声。这样,你又怎么能够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色、 声,来说明美呢? 美不是美的东西,它是什么呢?我们说它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 遍规律。 12-13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题答题区?作答。(12 题选对一项给 2 分,选对两项给?分,多选 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不符合 ...文意的两项是(5 分) A.从美的本质看,漂亮的姑娘本身就是美。 B.从美和一定物质条件的关系看,人的嗓音好,歌声不一定就美。 C.梅花的美丽与桃花的美丽虽不相同,但都包含着美的规律。 D.在欣赏诗词时,不能用词的婉约美去衡量词的豪放美。 E.斑马身上的墨、白两种颜色决定了它的美。 12.【答案】AE 13.下列说法,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美的概念需要根据美的东西来总结。 B.不能因为某一种东西是美的,就把与之相反的东西当成丑的。 C.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并未解决“美是什么”的问题。 D.美的东西人人都能欣赏,所以没的问题并不复杂。 13.【答案】D 14.指出画线部分“味.外之味.”的两个“味”字的不同意思。(4 分) 14.第一个“味”:人的味觉品尝到的酸甜苦辣等味道。 第二个“味”:超越于酸甜苦辣等具体味道之上的事物的美。 15.一群大学生探险进入一处原始森林,对所见景物的原始美十分赞叹。几小时后,他们迷路了。夜 幕降临…..他们对周围的景物开始感到恐惧。请从美与人的关系的角度,结合文中的原理,对这种 想象作简要分析。(4 分) 15.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一群大学生以 探险的心态进入原始森林,那种原始风貌在他们眼里是难得一见的美;当他们迷路 被困,面临危险,原来的美就消失了。这表明美是随着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变化而变 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