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上饶师范学院:《高等代数》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二章 行列式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32,文件大小:1.11MB,团购合买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排列 第三节 n级行列式 第四节 n级行列式的性质 第五节 行列式的计算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第二章行列式 第一节引言 解方程是代数中一个基本的问题,特别是在中学代数中,解方程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这 个问是读者所熟悉的。在中学代数中,我们解过一 元、三元以至四元一次方程组 。这 一章主要地就是讨论一般的多元一次方程组,即线性方程组。这一章是引进行列式来解线性方 程组,而下一章则在更一般的情况下来讨论解线性方程组的问题。 线性方程组的理论在数学中是基本的也是重要的内容。 在中学代数课中学过,对于二元线性方程组 a+ax=b a2x1+a22x3=b2 当二级行列式 anan ≠0 aa az 时,该方程组有唯一解,即 x= b az a21b, ,2= a1a42 anan aa 对于三元线性方程组有相仿的结论。在这一章我们要把这个结果推广到n元线性方程组 「ax1+a2x2++anxm=b a21+a222+…+a2mxn=b2 anx+anx2++amxa=b 的情形。为此,我们首先要给出级行列式的定义并讨论它的性质,这就是本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排列 作为定义n级行列式的准备,我们先来讨论一下排列的性质。 定义1由1,2,…,n组成的一个有序数组称为一个n级排列。 例如,2431是一个四级排列,45321是一个5级排列。我们知道n级排列的总数是 n-(n-1)-(n-2…2-1 我们记 12(n-l)n=m 读为n级乘。例如:4!=4321=24,5:=120m随着n的增大迅速增大。例如10!=3628800

第二章 行 列 式 第一节 引 言 解方程是代数中一个基本的问题,特别是在中学代数中,解方程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这 个问题是读者所熟悉的。在中学代数中,我们解过一元、二元、三元以至四元一次方程组。这 一章主要地就是讨论一般的多元一次方程组,即线性方程组。这一章是引进行列式来解线性方 程组,而下一章则在更一般的情况下来讨论解线性方程组的问题。 线性方程组的理论在数学中是基本的也是重要的内容。 在中学代数课中学过,对于二元线性方程组    + = + = 21 1 22 2 2 11 1 12 2 1 a x a x b a x a x b 当二级行列式 0 21 22 11 12  a a a a 时,该方程组有唯一解,即 , 21 22 11 12 2 22 1 12 1 a a a a b a b a x = , 21 22 11 12 21 2 11 1 2 a a a a a b a b x = 对于三元线性方程组有相仿的结论。在这一章我们要把这个结果推广到 n 元线性方程组        + + + = + + + = + + + = n n nn n n n n n n a x a x a x b a x a x a x b a x a x a x b     1 1 2 2 21 1 22 2 2 2 11 1 12 2 1 1 的情形。为此,我们首先要给出 n 级行列式的定义并讨论它的性质,这就是本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排 列 作为定义 n 级行列式的准备,我们先来讨论一下排列的性质。 定义 1 由 1,2,  ,n 组成的一个有序数组称为一个 n 级排列。 例如,2431 是一个四级排列,45321 是一个 5 级排列。我们知道 n 级排列的总数是 n (n −1)(n − 2)2 1 我们记 1 2(n −1) n = n!. 读为 n 级乘。例如: 4!= 4321= 24,5!=120.n! 随着 n 的增大迅速增大。例如 10!=3628800

显然12”也是一个n级排列,这个排列具有自然顺序,就是按递增的顺序排列起来的:其 它的排列都或多或少地破坏自然顺序。 定义2在一个排列中,如果一对数的前后位置与大小顺序相反,即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 那么它们就称为一个逆序,一个排列中逆序的总数就称为这个排列的逆序数。 例如2431中,21,43,41,31是逆序数,2431的逆序数就是4,而45321的逆序数是9。 排列2jn的逆序数记为x(j…jn)。 定义3逆序数为偶数的排列称为偶排列:逆序数为奇数的排列称为奇排列。 例如,2431是偶排列:45321是奇排列:12n的逆序数为零,因之是偶排列。 应该指出,我们同样可以考虑由任意n个不同的自然数所组成的排列,一般地也称为级排 列,同样可以定 义上面区些概念 把一个排列中某两个数的位置互换,而其余的数不动,就得到另一个排列。这样一个变换 称为一个对换。例如,经过1,2对换,排列2431就变成了1432,排列2134就变成了1234。 显然,如果连续施行两次的对换,那么就还原了。由此得知,一个对换把全部级排列两两配 对,使每个配成对的n级排列在这个对换下互变。 关于排列的奇偶性,我们有下面的基本事实。 定理1对换改变排列的奇偶性。 这就是说,经过一次对换,奇排列变成偶排列,偶排列变成奇排列。 证明先看一个特殊的情形,即对换的两个数在排列中是相邻的情形,排列 …k (1) 经过j,k对换变成 …kj… (2) 显然,在排列(1)中如,k与其他的数构成逆序,则在排列(2)中仍然构成逆序:如果不构 成逆序则在(2)中也不构成逆序:不同的知识,k的次序。如果原来,k组成逆序,那么经过 对换,逆序数就减少一个;如果原来,k不组成逆序,那么经过对换,逆序数就增加一个,不 论增加1还是减少排列的逆序数的奇偶性总是变了。因之,在这个特殊的情形定理成立。 再看一般的情形,设排列为 …j2,k… (3) 经过,k对换,排列(3)变成 …k1131,1… (4) 不难看出,这样一个对换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相邻数的对换来实现。从(3)出发,把k与,对 换,再与对换,由此依次下去,把k一位一位地向左移动,经过s+1次相邻位置的对换,排 列(3)就变成 …ki62…。… (5)

显然 12n 也是一个 n 级排列,这个排列具有自然顺序,就是按递增的顺序排列起来的;其 它的排列都或多或少地破坏自然顺序。 定义 2 在一个排列中,如果一对数的前后位置与大小顺序相反,即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 那么它们就称为一个逆序,一个排列中逆序的总数就称为这个排列的逆序数。 例如 2431 中,21,43,41,31 是逆序数,2431 的逆序数就是 4,而 45321 的逆序数是 9。 排列 n j j  j 1 2 的逆序数记为 ( ) 1 2 n  j j  j 。 定义 3 逆序数为偶数的排列称为偶排列;逆序数为奇数的排列称为奇排列。 例如,2431 是偶排列;45321 是奇排列; 12n 的逆序数为零,因之是偶排列。 应该指出,我们同样可以考虑由任意 n 个不同的自然数所组成的排列,一般地也称为 n 级排 列,同样可以定义上面这些概念。 把一个排列中某两个数的位置互换,而其余的数不动,就得到另一个排列。这样一个变换 称为一个对换。例如,经过 1,2 对换,排列 2431 就变成了 1432,排列 2134 就变成了 1234。 显然,如果连续施行两次的对换,那么就还原了。由此得知,一个对换把全部 n 级排列两两配 对,使每个配成对的 n 级排列在这个对换下互变。 关于排列的奇偶性,我们有下面的基本事实。 定理 1 对换改变排列的奇偶性。 这就是说,经过一次对换,奇排列变成偶排列,偶排列变成奇排列。 证明 先看一个特殊的情形,即对换的两个数在排列中是相邻的情形,排列  jk (1) 经过 j, k 对换变成 kj (2) 显然,在排列(1)中如 j, k 与其他的数构成逆序,则在排列(2)中仍然构成逆序;如果不构 成逆序则在(2)中也不构成逆序;不同的知识 j, k 的次序。如果原来 j, k 组成逆序,那么经过 对换,逆序数就减少一个;如果原来 j, k 不组成逆序,那么经过对换,逆序数就增加一个,不 论增加 1 还是减少 1,排列的逆序数的奇偶性总是变了。因之,在这个特殊的情形定理成立。 再看一般的情形,设排列为  ji1 i 2 i s k (3) 经过 j, k 对换,排列(3)变成 ki1 i 2 i s j (4) 不难看出,这样一个对换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相邻数的对换来实现。从(3)出发,把 s k与i 对 换,再与 s−1 i 对换,由此依次下去,把 k 一位一位地向左移动,经过 s +1 次相邻位置的对换,排 列(3)就变成 kji1 i 2 i s  (5)

从(5)出发,再把)一位一位地向右移动,经过s次相邻位置的对换,排列(5)就变成排列 (4)。因之,J,k对换可以通过2s+1次相邻位置的对换来实现。2s+1是奇数,相邻位置的对 换改变排列的奇偶性。显然,奇数次这样的对换的最终结果还是改变奇偶性: 定理2任意一个n级排列与排列12”都可以经过一系列对换互变,并且所作对换的个 数与这个排列有相同的奇偶性。 证明对排列的级数作数学归纳法,来证任意一个n级排列都可以经过一系列对换变成 12.n 1级排列只有一个,结论显然成立。 假设结论对n-1级排列已经成立,现在来证对n级排列的情形结论也成立。 设j2…jn是一个n级排列,如果jn=n,那么根据归纳法假设,n-1级排列j2jn 可以经过一系列对换变成12n-1,于是这一系列对换也就把…jn变成了12n。如果 jn≠n,那么对j2…n作jn,n对换,它就变成n,这就归结成上面的情形,因此结 论普遍成立。 第三节n级行列式 现在给出级行列式的定义,从这一节开始,我们总是取一固定的数域P作为基础,所谈 到的数都是指这个数域P中的数,所考虑的行列式也都是数域P上的行列式,以后不再特别说 明了 在给出级行列式的定义之前,先看以下二级和三级行列式的定义。我们有 dnhadddda (1) a an as a21a22a23=a11a22a33+a12a23a31+a13a21a32-413a22a31-a12a21a33-a11a23a32(2) 从二级和三级行列式的定义可以看出,它们都是一些乘积的代数和,而每一项乘积都是 由行列式中位于不同行和不同列的元素构成的额,并且展开式恰恰就是由所有这种可能的乘积 组成。在n=2时,由不同行不同列的元素构成的额乘积只有a,az和a2a2,这两项,在n=3时 也不难看出只有(2)中的6项。这是二级和三级行列式的特征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每一 项乘积都带有符号。这符号是按什么原则决定的呢?在三级行列式的展开式(2)中,项的一 般形式可以写成 anaznain (3) 其中2j是1,2,3的一个排列,可以看出,当j2j3是偶排列时,对应的项在(2)中带有正号

从(5)出发,再把 j 一位一位地向右移动,经过 s 次相邻位置的对换,排列(5)就变成排列 (4)。因之, j, k 对换可以通过 2s +1 次相邻位置的对换来实现。 2s +1 是奇数,相邻位置的对 换改变排列的奇偶性。显然,奇数次这样的对换的最终结果还是改变奇偶性。 定理 2 任意一个 n 级排列与排列 12n 都可以经过一系列对换互变,并且所作对换的个 数与这个排列有相同的奇偶性。 证明 对排列的级数 n 作数学归纳法,来证任意一个 n 级排列都可以经过一系列对换变成 12n。 1 级排列只有一个,结论显然成立。 假设结论对 n −1 级排列已经成立,现在来证对 n 级排列的情形结论也成立。 设 n j j  j 1 2 是一个 n 级排列,如果 j n = n ,那么根据归纳法假设, n −1 级排列 1 2 n−1 j j  j 可以经过一系列对换变成 12n −1 ,于是这一系列对换也就把 n j j  j 1 2 变成了 12n 。如果 j n  n ,那么对 n j j  j 1 2 作 j n , n 对换,它就变成 j 1  j 2   j n  −1n ,这就归结成上面的情形,因此结 论普遍成立。 第三节 n 级 行 列 式 现在给出 n 级行列式的定义,从这一节开始,我们总是取一固定的数域 P 作为基础,所谈 到的数都是指这个数域 P 中的数,所考虑的行列式也都是数域 P 上的行列式,以后不再特别说 明了。 在给出 n 级行列式的定义之前,先看以下二级和三级行列式的定义。我们有 11 22 12 21 21 22 11 12 a a a a a a a a = − (1) 1 1 2 2 3 3 1 2 2 3 3 1 1 3 2 1 3 2 1 3 2 2 3 1 1 2 2 1 3 3 1 1 2 3 3 2 3 1 3 2 3 3 2 1 2 2 2 3 1 1 1 2 1 3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 + + − − − (2) 从二级和三级行列式的定义可以看出,它们都是一些乘积的代数和,而每一项乘积都是 由行列式中位于不同行和不同列的元素构成的额,并且展开式恰恰就是由所有这种可能的乘积 组成。在 n = 2 时,由不同行不同列的元素构成的额乘积只有 a11a22和a12a21 这两项,在 n = 3 时 也不难看出只有(2)中的 6 项。这是二级和三级行列式的特征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每一 项乘积都带有符号。这符号是按什么原则决定的呢?在三级行列式的展开式(2)中,项的一 般形式可以写成 1 1 2 2 3 3 a j a j a j (3) 其中 j 1 j 2 j 3是1,2,3 的一个排列,可以看出,当 1 2 3 j j j 是偶排列时,对应的项在(2)中带有正号

当j2,是奇排列时带有负号。二级行列式显然也符合这个原则。 定义4n级行列式 ala2…an aa2…a2 (4) aan2…anm 等于所有取自不同行不同列的n个元素的乘积 aa2h…a. (5) 的代数和,这里12…jn是1,2,…,n的一个排列,每一项(5)都按下列规则带有符号:当j2…j。 是偶排列时,(5)带有正号,当2…jn是奇排列时,(5)带有负号。这一定义可写成 a1a12…an aia…an ∑(-l)-waah…ak (6) ana2…ann 这里∑表示对所有n级排列求和。 定父表明,为了计算n级行列式,首先作所有可能由位于不同行不同列元素枸成的乘积。把 构成这些乘积的元素按行指标排成自然顺序,然后由列指标所成的排列的奇偶性来决定这一项 的符号。 由定义立即看出,n级行列式是由m项组成的。 例1计算行列式 10001 0020 0300 4000 这是一个四级行列式, 在展开式中应该有4!=24项,但是由于出现很多零,所以不等于零的 项数就大大减少了。我们具体地来看一下,展开式中项的一般形式是 a12a3a4 显然,如果方≠4,那么a=0,从而这个项就等于零。因此只须考虑j方=4的那些项:同理, 只须考虑2=3,5=2,j4=1这些列指标的项。这就是说,行列式中不为零的项只有a1442;42a4 这一项,而(432I)=6,这一项前面的符号应该是正的,所以

当 1 2 3 j j j 是奇排列时带有负号。二级行列式显然也符合这个原则。 定义 4 n 级行列式 n n nn n n a a a a a a a a a        1 2 21 22 2 11 12 1 (4) 等于所有取自不同行不同列的 n 个元素的乘积 njn a j a j a 1 1 2 2 (5) 的代数和,这里 n j j  j 1 2 是 1,2,  ,n 的一个排列,每一项(5)都按下列规则带有符号:当 n j j  j 1 2 是偶排列时,(5)带有正号,当 n j j  j 1 2 是奇排列时,(5)带有负号。这一定义可写成 n n nn n n a a a a a a a a a        1 2 21 22 2 11 12 1 n n n j j nj j j j j j j a a a   1 2 1 2 1 2 1 2 ( ) = (−1)  (6) 这里  n j j j 1 2 表示对所有 n 级排列求和。 定义表明,为了计算 n 级行列式,首先作所有可能由位于不同行不同列元素构成的乘积。把 构成这些乘积的元素按行指标排成自然顺序,然后由列指标所成的排列的奇偶性来决定这一项 的符号。 由定义立即看出, n 级行列式是由 n! 项组成的。 例 1 计算行列式 4 0 0 0 0 3 0 0 0 0 2 0 0 0 0 1 这是一个四级行列式,在展开式中应该有 4!=24 项,但是由于出现很多零,所以不等于零的 项数就大大减少了。我们具体地来看一下,展开式中项的一般形式是 1 1 2 2 3 3 4 4 a j a j a j a j 显然,如果 j 1  4 ,那么 0 1 1 a j = ,从而这个项就等于零。因此只须考虑 j 1 = 4 的那些项;同理, 只须考虑 j 2 = 3, j 3 = 2, j 4 =1 这些列指标的项。这就是说,行列式中不为零的项只有 a14a23a32a41 这一项,而  (4321) = 6, 这一项前面的符号应该是正的,所以

000 0020 =24 0300 4000 例2计算上三角行列式 0a2…am (7) 00…an 先看一下形如(5)式的项有哪一些不为零,然后再来决定它们的符号。项的一般形式为 aah…a. 在行列式中第n行的元素除去am外全为零,因之,只要考虑j。=n的那些项。在第n-l行中, 除去a-1,an-n外,其余的项全为零,因之jm-1只有n-1,n这两个可能。由于jn=n,所以jm- 就不能等于n了,从而j=n-1。这样逐步推上去,不难看出,在展开式中,除去 a1022…04g 这一项外,其余的项全是0。而这一项的列指标所成的排列是一个偶排列,所以这一项带正号, 于是 a1a2…an (8) 00…aam 换句话说,这个行列式就等于主对角线(从左上角到右下角这条对角线)上元素的乘积,作为 (8)的特殊情形有 ld,0…0 0d…0=dd…d (9) 00…d 110…0 01…0 1 (10) 00…1 主对角线以外的元素全为零的行列式称为对角行列式。(9)说明了对角行列式的值等于主对角 线上元素的 积 容易看出,当行列式的元素全是数域P中的数时它的值也是数域P中的一个数。 在行列式的定义中,为了决定每一项的正负号,把个元素按行指标排起来。事实上,数 的乘法是交换的,因而这个元素的次序可以任意写的,一般地,n级行列式中的项可以写成

4 0 0 0 0 3 0 0 0 0 2 0 0 0 0 1 =24 例 2 计算上三角行列式 nn n n a a a a a a        0 0 0 22 2 11 12 1 (7) 先看一下形如(5)式的项有哪一些不为零,然后再来决定它们的符号。项的一般形式为 njn a j a j a 1 1 2 2 在行列式中第 n 行的元素除去 ann 外全为零,因之,只要考虑 j n = n 的那些项。在第 n −1 行中, 除去 an 1,n 1 an 1,n , − − − 外,其余的项全为零,因之 n − 1 j 只有 n −1, n 这两个可能。由于 j n = n ,所以 n−1 j 就不能等于 n 了,从而 j n−1 = n −1 。这样逐步推上去,不难看出,在展开式中,除去 a11a22 ann 这一项外,其余的项全是 0。而这一项的列指标所成的排列是一个偶排列,所以这一项带正号, 于是 nn n n a a a a a a        0 0 0 22 2 11 12 1 = a11a22 ann (8) 换句话说,这个行列式就等于主对角线(从左上角到右下角这条对角线)上元素的乘积,作为 (8)的特殊情形有 n n d d d d d d         1 2 2 1 0 0 0 0 0 0 = (9) 1 0 0 1 0 1 0 1 0 0 =        (10) 主对角线以外的元素全为零的行列式称为对角行列式。(9)说明了对角行列式的值等于主对角 线上元素的乘积。 容易看出,当行列式的元素全是数域 P 中的数时它的值也是数域 P 中的一个数。 在行列式的定义中,为了决定每一项的正负号,把 n 个元素按行指标排起来。事实上,数 的乘法是交换的,因而这 n 个元素的次序可以任意写的,一般地, n 级行列式中的项可以写成

au.a4h…ah (11) 其中中…,2…n是两个n级排列。利用排列的性质,不难证明,(11)的符号等于 (12) 事实上,为了根据定义来决定(11)的符号,就要把这个元素重新排一下使得它们的行指 标成自然顺序,也就是排成 aa2g…a (13) 于是它的符号是 (-)i6 (14) 现在来证明,(12)与(14)是一致的。我们知道,由(11)变到(13)可以经过一系列元素 的对换来实现。每作一次对换,元素的行指标与列指标所指的排列42…n与2…jn就都同时 作一次对换,也就是心2…)与U2…)同时改变奇偶性,因而它们的和 t(4…in)+t(Uj2…jn) 的奇偶性不改变。这就是说,对(11)作一次元素的对换不改变(12)的值。因此,在一系列 对换之后有 (-1D4Uh-=(-1D2G=(- 这就证明了(12)与(14)是一致的。 例如,a21424,a是4级行列式中一项,t(2314)=2,r1243)=l,于是它的符号应为 (-1)2=-1。如按行指标排列起来,就是a42a2ag,t(4123)=3因而它的符号也是(-)3=-1。 按(12)来决定行列式中每一项的符号的好处在于,行指标与列指标的地位是对称的,因 而为了决定每一项的符号,我们同样可以把每一项按列指标排起来,于是定义又可以写成 an an…an ia2…an ∑-l)w0a4ua2…an (15) an a2…anm 由此即得行列式的下列性质 性质1行列互换,行列式不变,即 a1a2…aa1a2…anl aian…an …… (16) an1an2…aaun a2n…anm 事实上,元素a,在(16)的右端位于第j行第i列,这就是说,i是它的列指标,j是它的 行指标。因之,把右端按(15)展开就等于

n n ai j ai j ai j 1 1 2 2 (11) 其中 n n i i i j j  j 1 2 1 2 , 是两个 n 级排列。利用排列的性质,不难证明,(11)的符号等于 ( ) ( ) 1 2 1 2 1 n n  i i i + j j j (− ) (12) 事实上,为了根据定义来决定(11)的符号,就要把这 n 个元素重新排一下使得它们的行指 标成自然顺序,也就是排成 n a ja j anj 1 1 2 2 (13) 于是它的符号是 ( ) 1 2 ( 1) n j j j −   (14) 现在来证明,(12)与(14)是一致的。我们知道,由(11)变到(13)可以经过一系列元素 的对换来实现。每作一次对换,元素的行指标与列指标所指的排列 n n i i i j j  j 1 2 与 1 2 就都同时 作一次对换,也就是 ( ) ( ) 1 2 n 1 2 n  i i i 与 j j  j 同时改变奇偶性,因而它们的和 ( ) ( ) 1 2 n 1 2 n  i i i + j j  j 的奇偶性不改变。这就是说,对(11)作一次元素的对换不改变(12)的值。因此,在一系列 对换之后有 ( ) ( ) 1 2 1 2 1 n n  i i i + j j j (− ) = (12 ) ( ) 1 2 1 n n + j j j − ( )    = ( ) 1 2 ( 1) n j j j −   这就证明了(12)与(14)是一致的。 例如, a21a32a14a43 是 4 级行列式中一项,  (2314) = 2, (1243) = 1, 于是它的符号应为 ( 1) 1 2 1 − = − + 。如按行指标排列起来,就是 , (4123) 3, a14a21a32a43  = 因而它的符号也是 ( 1) 1 3 − = − 。 按(12)来决定行列式中每一项的符号的好处在于,行指标与列指标的地位是对称的,因 而为了决定每一项的符号,我们同样可以把每一项按列指标排起来,于是定义又可以写成 n n nn n n a a a a a a a a a        1 2 21 22 2 11 12 1 i i i n i i i i ii i n n n a a a   1 2 ( ) 1 2 1 2 1 2 = (−1)  (15) 由此即得行列式的下列性质 性质 1 行列互换,行列式不变,即 n n nn n n a a a a a a a a a        1 2 21 22 2 11 12 1 n n nn n n a a a a a a a a a        1 2 12 22 2 11 21 1 = (16) 事实上,元素 ij a 在(16)的右端位于第 j 行第 i 列,这就是说, i 是它的列指标, j 是它的 行指标。因之,把右端按(15)展开就等于

∑(-)rhw'aah…a。 ivbt 它正是左端按(6)的展开式。 性质1表明,在行列式中行与列的地位是对称的,因之凡是有关行的性质,对列也同样 成立。例如,由(8)即得下三角形的行列式 a00…0 a21a2z0…0 =aa22…am (17) 口mlan2an3…anm 第四节n级行列式的性质 行列式的计算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麻烦的问题。级行列式一共有项,计算它 就需要做(-)个乘法。当n较大时,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直接从定义来计算行列式几 乎是不可能的事。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讨论行列式的性质,利用这些性质可以化简行列式 的计算。 在行列式的定义中,虽然每一项是n个元素的乘积,但是由于这n个元素是取自不同的行 与列,所以对于某一确定的行中个元素来说,每一项都含有其中的一个且只含有其中的一个 元素。因之,n级行列式的n!项可以分成n组,第一组的项都含有a1,第二组的项都含有a2 等等。再分别把i行的元素提出来,就有 a1a12…an ia2…an ………… =anAn+anA2++aimAim (1) aia2…an 其中A,代表那些含有a,的项在提出公因子a,之后的代数和,至于A,究竞是哪些项的和哦们 暂且不管,到第6节再来讨论。从以上讨论可以知道,A,中不再含有第1行的元素,也就是 A,A2,,A全与行列式中第i行的元素无关。由此即得 性质2 aia…aaa…an … …… 这就是说,一行的公因子可以提出去,或者说以一数乘行列式的一行就相当与用这个数乘此行 列式。 事实上,由(1)

n n n j j nj j j j j j j a a a   1 2 1 2 1 2 1 2 ( ) (−1)  它正是左端按(6)的展开式。 性质 1 表明,在行列式中行与列的地位是对称的,因之凡是有关行的性质,对列也同样 成立。例如,由(8)即得下三角形的行列式 nn n n n nn a a a a a a a a a a          11 22 1 2 3 21 22 11 0 0 0 0 0 = (17) 第四节 n 级 行 列 式 的 性 质 行列式的计算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麻烦的问题。 n 级行列式一共有 n! 项,计算它 就需要做 n!(n −1) 个乘法。当 n 较大时, n! 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直接从定义来计算行列式几 乎是不可能的事。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讨论行列式的性质,利用这些性质可以化简行列式 的计算。 在行列式的定义中,虽然每一项是 n 个元素的乘积,但是由于这 n 个元素是取自不同的行 与列,所以对于某一确定的行中 n 个元素来说,每一项都含有其中的一个且只含有其中的一个 元素。因之, n 级行列式的 n !项可以分成 n 组,第一组的项都含有 i1 a ,第二组的项都含有 i2 a 等等。再分别把 i 行的元素提出来,就有 n n nn n n a a a a a a a a a        1 2 21 22 2 11 12 1 = ai1Ai1 + ai2Ai2 ++ ainAin (1) 其中 i j A 代表那些含有 ij a 的项在提出公因子 i j a 之后的代数和,至于 i j A 究竟是哪些项的和我们 暂且不管,到第 6 节再来讨论。从以上讨论可以知道, Aij 中不再含有第 i 行的元素,也就是 Ai Ai Ain , , , 1 2  全与行列式中第 i 行的元素无关。由此即得 性质 2 n n nn i i i n n n n nn i i i n n a a a a a a a a a k a a a k a k a k a a a a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1 2 11 12 1 1 2 1 2 11 12 1 = 这就是说,一行的公因子可以提出去,或者说以一数乘行列式的一行就相当与用这个数乘此行 列式。 事实上,由(1)

…… kan ka,2…kaa=ka1Ai+ka2A2+…+kau Au an dn2…anm =k(anAn+a4++aAm) a1a2an =kaaa…an 令k=0,就有,如果行列式中一行为零,那么行列式为零。 性质3 an…ala a…a …… b +c b+c…b+c=b b2…bn … am 这就是说,如果某一行是两组数的和,那么这个行列式就等于两个行列式的和,而这两个行列 式除这一行外全与原来行列式的对应的行一样。 事实上,设这一行是第1行,于是 a1 ...aim b+C1b2+c3…bn+c =(6+G)A1+(b2+c2)A2+…+(bn+cn)Am =(b,A1+b2A2+…+bnAm)+(CA1+C2A2+…+cnAm) a1a2…aaa,a2…an 。 =bb2…bn+cC2…ca … … … anla2…a d1an2…am 性质3显然可以推广到某一行为多组数的和的情形 性质4如果行列式中有两行相同,那么行列式为零,所谓两行相同就是说两行的对应元 素都相同。 证明设行列式

n n nn i i in n a a a ka ka ka a a a            1 2 1 2 11 12 1 i i i i inAin = ka1A1 + ka 2A2 ++ ka ( ) ai1Ai1 ai2Ai2 ainAin = k + ++ n n nn i i in n a a a a a a a a a k            1 2 1 2 11 12 1 = 令 k = 0, 就有,如果行列式中一行为零,那么行列式为零。 性质 3 n n nn n n n a a a b c b c b c a a a            1 2 1 1 2 2 11 12 1 + + + n n nn n n a a a b b b a a a            1 2 1 2 11 12 1 = + n n nn n n a a a c c c a a a            1 2 1 2 11 12 1 这就是说,如果某一行是两组数的和,那么这个行列式就等于两个行列式的和,而这两个行列 式除这一行外全与原来行列式的对应的行一样。 事实上,设这一行是第 i 行,于是 n n nn n n n a a a b c b c b c a a a            1 2 1 1 2 2 11 12 1 + + + = i i n n Ain (b c )A (b c )A (b c ) 1 + 1 1 + 2 + 2 2 ++ + = (b1Ai1 + b2Ai2 ++ bn Ain ) + ( ) 1 i1 2 i2 nAin c A + c A ++ c n n nn n n a a a b b b a a a            1 2 1 2 11 12 1 = + n n nn n n a a a c c c a a a            1 2 1 2 11 12 1 性质 3 显然可以推广到某一行为多组数的和的情形 性质 4 如果行列式中有两行相同,那么行列式为零,所谓两行相同就是说两行的对应元 素都相同。 证明 设行列式

a1a2an aaa…am (2) ”” aa2…am 中第i行与第k行相同,即 ag=a,j=12,…,n (3) 为了证明(2)为零,只须证明(2)的右端所出现的项全能两两相消就行了。事实上与项 ∑-4aa…a4…a 同时出现的还有 ∑(-l1)h-a…an…a%…am. 比较这两项,由(3)有 a%=a,4=a 也就是说,这两项有相同的数值。但是排列 j……jg…jn与…j……jn 相差一个对换,因而有相反的奇偶性,所以这两项的符号相反。易知,全部级排列可以按上 述形式两两配对。因之,在(2)的右端对于每一项都有一数值相同但符号相反的项与之成对 出现,从而行列式为零 由这三个性质我们不难推得行列式其他的一些性质。 性质5如果行列式中两行成比例,那么行列式为零。 证明 aa…am laa2…an ……… ………… aa2…an a1a2… ………=……… =0 kan kar…ka 1a2… … a2…am ala2…ann 这里第一步是根据性质2,第二步是根据性质4。 性质6把一行的倍数加到另一行,行列式不变。 证明

i k n n i k n j i j kj nj j j j j j j n n n n k k kn i i i n n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1 1 ( ) 1 2 1 2 1 2 1 1 1 2 1 = (−1)  (2) 中第 i 行与第 k 行相同,即 aij = akj , j = 1,2,  ,n (3) 为了证明(2)为零,只须证明(2)的右端所出现的项全能两两相消就行了。事实上与项 i k n n i k n j ij kj nj j j j j j j a a a a     1 1 1 1 ( ) (−1)  同时出现的还有 k i n n k i n j ij kj nj j j j j j j a a a a     1 1 1 1 ( ) (−1)  比较这两项,由(3)有 i i k k aij = akj ai j = akj , 也就是说,这两项有相同的数值。但是排列 i k n k i n j  j  j  j j  j  j  j 1 与 1 相差一个对换,因而有相反的奇偶性,所以这两项的符号相反。易知,全部 n 级排列可以按上 述形式两两配对。因之,在(2)的右端对于每一项都有一数值相同但符号相反的项与之成对 出现,从而行列式为零。 由这三个性质我们不难推得行列式其他的一些性质。 性质 5 如果行列式中两行成比例,那么行列式为零。 证明 = n n nn i i in i i in n a a a ka ka ka a a a a a a                 1 2 1 2 1 2 11 12 1 0 1 2 1 2 1 2 11 12 1 = n n nn i i in i i in n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k                 这里第一步是根据性质 2,第二步是根据性质 4。 性质 6 把一行的倍数加到另一行,行列式不变。 证明

a13 a1a2…an ah+ca1a2+ca2…am+cae 92 = … a … a a12 … anan … ca an … 0 09 a 这里,第一步是根据性质3,第二步是根据性质5。 性质?对换行列式中两行的位置,行列式反号。 证明 … 8 an +an a2+ak2…an+a 、 0 。 … a2+a2 +ak a2 -dn -dn … …

= + + + n n nn k k kn i k i k i n kn n a a a a a a a ca a ca a ca a a a                 1 2 1 2 1 1 2 2 11 12 1 n n nn k k kn i i in n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                1 2 1 2 1 2 11 12 1 + n n nn k k kn k k kn n a a a a a a ca ca ca a a a                 1 2 1 2 1 2 11 12 1 = n n nn k k kn i i in n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                1 2 1 2 1 2 11 12 1 这里,第一步是根据性质 3,第二步是根据性质 5。 性质 7 对换行列式中两行的位置,行列式反号。 证明 n n nn k k kn i i in n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                1 2 1 2 1 2 11 12 1 = n n nn k k kn i k i k in kn n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                1 2 1 2 1 1 2 2 11 12 1 + + + = n n nn i i in i k i k in kn n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                1 2 1 2 1 1 2 2 11 12 1 − − − + + + = n n nn i i in k k kn n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                1 2 1 2 1 2 11 12 1 − − −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32页,可试读12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