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195502 课程名称:社会学概论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 时:32 党 分:2 适用对象:全校学生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讲授社会学知识,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绪论,主要讲解社 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地位及其应用:2、社会学的微观研 究领域,主要包括人的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互动、社会群体、家庭等:3、社会 学的宏观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组织、社会分层与流动、社会制度、社区、社会变 迁与社会现代化等:4、社会运行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主要包括社会问题、社会控 制等;5、社会运行研究的手段,主要包括社会指标等。 This curriculum is for the purpose of teaching the sociological knowledge,includes the content of 5 aspects mainly:1,the introduction,mainly explains the sociological prod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the research objects,the research technique,the discipline status and its application,2,the mainly includes person'siothe the social community,the family and so on:3.the sociology macroscopic research,the macroscopic research field of sociology includes social organization mainly,social strata and flow,social system. community,social changes and social modernization and so on:4.the social movement problem and its countermeasure analysis,mainly includes the social problem,the social control and social movement research method.mainly includes the social index and so on.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社会学概论是社会学专业和社会工作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它提供社会学研究 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1、掌握社会学的基础知识, 了解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2、激发学生对社会学的兴趣,为进一步学 习和研究社会学打下基础:3、学会运用社会学的观点、社会学的概念和理论分
1 《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195502 课程名称:社会学概论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 学 时:32 学 分:2 适用对象: 全校学生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讲授社会学知识,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绪论,主要讲解社 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地位及其应用;2、社会学的微观研 究领域,主要包括人的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互动、社会群体、家庭等;3、社会 学的宏观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组织、社会分层与流动、社会制度、社区、社会变 迁与社会现代化等;4、社会运行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主要包括社会问题、社会控 制等;5、社会运行研究的手段,主要包括社会指标等。 This curriculum is for the purpose of teaching the sociological knowledge , includes the content of 5 aspects mainly: 1, the introduction, mainly explains the sociological prod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 research technique, the discipline status and its application; 2, the sociological microscopic mainly includes person's socialization, the social roles, the social interaction, the social community, the family and so on; 3, the sociology macroscopic research , the macroscopic research field of sociology includes social organization mainly, social strata and flow , social system, community, social changes and social modernization and so on; 4, the social movement problem and its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mainly includes the social problem, the social control and so on; 5, the social movement research method, mainly includes the social index and so on..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社会学概论是社会学专业和社会工作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它提供社会学研究 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1、掌握社会学的基础知识, 了解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2、激发学生对社会学的兴趣,为进一步学 习和研究社会学打下基础;3、学会运用社会学的观点、社会学的概念和理论分
析、认识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4、通过学习社会学,增强个人适应社会的 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社会学的概念 2.了解社会学的内涵与外延 3.懂得社会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4.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基础课,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要熟练掌握社会学的理论, 学会用社会学的理论分析和理解问题。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1.社会学产生的社会条件 社会学是适应时代实践的要求而产生的,这个“时代实践的要求”,主要就是西 欧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以及资本主义大发展所引起的社会变化。 2,社会学形成的思想材料 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德国古典哲学、英 国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从17世纪在英 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 3.社会学发展的基本历程 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创时期(以孔德和斯宾塞为代表)、形成时期 (以涂尔干、韦伯为代表)、发展时期(以芝加哥学派、结构功能主义为代表)、 多元化时期(以冲突论、互动论、交换论等多元理论的出现为代表)和当代的新古 典时期(以哈贝马斯、吉登斯等著名理论家为代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则经历了 从革命批判性形态向维护建设性形态的转变。社会学在中国也经历了传入、发展 中断和恢复重建等过程,这一过程同时也是社会学逐步中国化的过程。 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国外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其分类 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不 属于上述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定义。 2.国内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侧重以社会为研究对象: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其他类型的观 点。 3.正确把握社会学的对象问题 4.社会与个人关系问题在社会学中的重要性 2
2 析、认识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4、通过学习社会学,增强个人适应社会的 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 了解社会学的概念 2. 了解社会学的内涵与外延 3. 懂得社会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4. 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基础课,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要熟练掌握社会学的理论, 学会用社会学的理论分析和理解问题。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1.社会学产生的社会条件 社会学是适应时代实践的要求而产生的,这个“时代实践的要求”,主要就是西 欧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以及资本主义大发展所引起的社会变化。 2.社会学形成的思想材料 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德国古典哲学、英 国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从17世纪在英 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 3.社会学发展的基本历程 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创时期(以孔德和斯宾塞为代表)、形成时期 (以涂尔干、韦伯为代表)、发展时期(以芝加哥学派、结构功能主义为 代表)、 多元化时期(以冲突论、互动论、交换论等多元理论的出现为代表)和当代的新古 典时期(以哈贝马斯、吉登斯等著名理论家为代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则经历了 从革命批判性形态向维护建设性形态的转变。社会学在中国也经历了传入、发展、 中断和恢复重建等过程,这一过程同时也是社会学逐步中国化的过程。 第二节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国外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其分类 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不 属于上述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定义。 2.国内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侧重以社会为研究对象;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其他类型的观 点。 3.正确把握社会学的对象问题 4.社会与个人关系问题在社会学中的重要性
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第三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1.社会学的方法论 实证主义:反实证主义:历史唯物论 2.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文献法:实验法观察法: 二次分析:社会调查 3.社会学搜集和分析资料的具体技术 抽样技术:问卷设计技术:访谈技术:资料分析技术 第四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1.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总和说”;“综合说”:“普遍说”:“平等说”:“共通说”:“特殊说”: 其他观点 2.社会学与其他汁会科学的关系 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社会学和政治学、经济学等单科性社会科学的关 系:社会学与历史学、管理学等综合性学科的关系: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第五节社会学与现实社会 1.社会学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 社会学的认识功能或认识意义: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 2.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成长中的中国社会学 (三)思考与实践 1.社会学这们学科是如何产生的? 2.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 3.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关系是怎样的?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堂讲授为主,组织学生讨论 2.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社会 (一) 目的与要求 1.掌握社会的定义: 2.了解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个方面: 3.掌握社会运行的机制。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的概今 1.社会的基本定义 3
3 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第三节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1.社会学的方法论 实证主义;反实证主义;历史唯物论 2.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文献法;实验法;观察法;二次分析;社会调查 3.社会学搜集和分析资料的具体技术 抽样技术;问卷设计技术;访谈技术;资料分析技术 第四节 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1.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总和说”;“综合说”;“普遍说”;“平等说”;“共通说”;“特殊说”; 其他观点 2.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社会学和政治学、经济学等单科性社会科学的关 系;社会学与历史学、管理学等综合性学科的关系;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第五节 社会学与现实社会 1.社会学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 社会学的认识功能或认识意义;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 2.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成长中的中国社会学 (三)思考与实践 1.社会学这们学科是如何产生的? 2.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 3.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关系是怎样的?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堂讲授为主,组织学生讨论 2.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 社会 (一) 目的与要求 1.掌握社会的定义; 2.了解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个方面; 3.掌握社会运行的机制。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的概念 1.社会的基本定义
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唯实论: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基本观点。 2.社会的特征 3.社会的功能 整合功能:交流功能:导向功能: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第二节社会的构成要素 1.社会学关于社会要素的传统理论 孙本文提出的四大要素,即地理要素、生物要素、心理要素和文化要素 2.社会三要素论 自处环培、人口与文化 第三节社会的类型 1.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类型的观点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 义社会为其初级阶段) 2.社会学家对社会类型的区分 关于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区分:转型社会:其他有关社会类型区分的观点 第四节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1.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 2.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 3.血缘、地缘、业缘的角度 第五节社会学关于社会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 功能论、冲突论、进化论、生物理论和地理环境决定论等 (三)思考与实践 1.分析社会的概念 2.怎样对社会运行的状态进行评价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堂讲授为主,组织学生讨论 2。多媒体教学 第三章文化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文化的含义和特征 2.掌握文化的结构: 3.能区分主文化与亚文化并用于分析当代各种文化现象。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文化的定义
4 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唯实论;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基本观点。 2.社会的特征 3.社会的功能 整合功能;交流功能;导向功能;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第二节 社会的构成要素 1.社会学关于社会要素的传统理论 孙本文提出的四大要素,即地理要素、生物要素、心理要素和文化要素。 2.社会三要素论 自然环境、人口与文化。 第三节 社会的类型 1.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类型的观点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 义社会为其初级阶段)。 2.社会学家对社会类型的区分 关于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区分;转型社会;其他有关社会类型区分的观点 第四节 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1.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 2.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 3.血缘、地缘、业缘的角度 第五节 社会学关于社会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 功能论、冲突论、进化论、生物理论和地理环境决定论等 (三) 思考与实践 1.分析社会的概念 2.怎样对社会运行的状态进行评价 (四) 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堂讲授为主,组织学生讨论 2.多媒体教学 第三章 文化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文化的含义和特征; 2.掌握文化的结构; 3.能区分主文化与亚文化并用于分析当代各种文化现象。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化的定义
1.爱德华·B·泰勒的文化定义: 2. 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3.文化、社会与人:三者密不可分。 第二节文化的特征 1.超生理和超个人性 2.复合性 3,象征性 4.传递性 5.变迁性,如“文化堕距”理论 第三节文化的区分 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2.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 3.中心文化与边际文化: 4.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第四节文化的结构 1.文化特质 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它既可以表现为物质的形式,也 可以表现为非物质的形式。 2.文化丛 文化丛是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在一起的一组文化特质。 3.文化模式 所谓文化模式是指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 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 文化模式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第五节文化的功能 1,文化是人与动物区分的重要标志: 2. 文化是社会或族群分野的标志: 3.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 4.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即文化具有整合功能 5.文化形塑了丰富多彩的社会人。 第六节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1.文化积累和文化交流 文化积累文化交流:文化震惊: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2.多元文化与统一国家 由于历史的原因,当代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方面的多元一体格 5
5 1.爱德华·B·泰勒的文化定义; 2.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3.文化、社会与人:三者密不可分 。 第二节 文化的特征 1.超生理和超个人性 2.复合性 3.象征性 4.传递性 5.变迁性,如“文化堕距”理论 第三节 文化的区分 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2.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 3.中心文化与边际文化; 4.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第四节 文化的结构 1.文化特质 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它既可以表现为物质的形式,也 可以表现为非物质的形式。 2.文化丛 文化丛是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在一起的一组文化特质。 3.文化模式 所谓文化模式是指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 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 文化模式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第五节 文化的功能 1.文化是人与动物区分的重要标志; 2.文化是社会或族群分野的标志; 3.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 4.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即文化具有整合功能; 5.文化形塑了丰富多彩的社会人。 第六节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1.文化积累和文化交流 文化积累;文化交流;文化震惊;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2.多元文化与统一国家 由于历史的原因,当代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方面的多元一体格
局在文化上呈现出多元的特色。文化交流和文化共享对文化进步和社会整合起到了 积极的作用 3.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现代化并非“汉化”与“西化”。现代化不可避免地要考虑民族传统。在当前 的建设中,必须保持和发扬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点,充分考虑民族特点。中国的现 代化是各族文化共同繁荣前提下的社会进步,决不能以牺牲某一民族文化为代价。 (三)思考与实践 1.什么是文化? 2.试比较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3.怎样理解文化的社会功能。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堂讲授为主,组织学生讨论 2.多媒体教学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什么叫做社会化: 2.掌握社会化的主体与过程: 3. 了解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1.社会化的定义 在社会学研究中,对社会化这一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一个由狭义到广义的发展过 程。当前,对有关广义社会化的解释又出现了两种新的倾向。 2.社会化在人与社会相互关系中的作用 从个人方面分析,社会化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 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继续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经的途径:从社会方面 分析,社会化是人类社会及人类文化不断延续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3.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三种角度 文化的角度:个性发展的角度:社会结构的角度 第二节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1.人具有思维能力: 2.人具有语言能力: 3.人具有学习能力: 4.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6 局在文化上呈现出多元的特色。文化交流和文化共享对文化进步和社会整合起到了 积极的作用。 3.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现代化并非“汉化”与“西化”。现代化不可避免地要考虑民族传统。在当前 的建设中,必须保持和发扬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点,充分考虑民族特点。中国的现 代化是各族文化共同繁荣前提下的社会进步,决不能以牺牲某一民族文化为代价。 (三)思考与实践 1.什么是文化? 2.试比较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3.怎样理解文化的社会功能。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堂讲授为主,组织学生讨论 2.多媒体教学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什么叫做社会化; 2.掌握社会化的主体与过程; 3.了解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1.社会化的定义 在社会学研究中,对社会化这一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一个由狭义到广义的发展过 程。当前,对有关广义社会化的解释又出现了两种新的倾向。 2.社会化在人与社会相互关系中的作用 从个人方面分析,社会化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 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继续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经的途径;从社会方面 分析,社会化是人类社会及人类文化不断延续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3.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三种角度 文化的角度;个性发展的角度;社会结构的角度 第二节 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1.人具有思维能力; 2.人具有语言能力; 3.人具有学习能力; 4.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第三节社会化的社会机构 1.所谓社会化的社会机构,是指承担着社会化任务或者发挥着社会化功能的各 种社会机构或社会环境。 2.社会化的社会机构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同龄群体、大众传播媒介和 社区等。 第四节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 1.社会化过程的划分 最有影响的两种方法是E·埃里克森的八阶段划分法和R·哈维格斯特的六阶 段划分法。 2.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正确的自我观念: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 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 第五节当前我国转型社会中的社会化问题 1.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2.社会失范与再社会化问题 3.社会变迁与成人的继续社会化: 4.代差问题。 (三)思考与实践 1.社会化概念在社会学史上有哪些发展? 2.社会化主要有哪些类型? 3.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堂讲授为主,组织学生讨论 2.多媒体教学 第五章社会角色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 2. 掌握社会角色的类型: 3.了解社会角色的扮演与失调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 1.社会角色理论的四个来源 芝加哥学派:林顿的角色理论:完形主义心理学:社会戏剧论。 2.社会角色的基本定义
7 第三节社会化的社会机构 1.所谓社会化的社会机构,是指承担着社会化任务或者发挥着社会化功能的各 种社会机构或社会环境。 2.社会化的社会机构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同龄群体、大众传播媒介和 社区等。 第四节 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 1.社会化过程的划分 最有影响的两种方法是E·埃里克森的八阶段划分法和R·哈维格斯特的六阶 段划分法。 2.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正确的自我观念;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 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 第五节 当前我国转型社会中的社会化问题 1.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2.社会失范与再社会化问题; 3.社会变迁与成人的继续社会化; 4.代差问题。 (三)思考与实践 1.社会化概念在社会学史上有哪些发展? 2.社会化主要有哪些类型? 3.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堂讲授为主,组织学生讨论 2.多媒体教学 第五章 社会角色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 2.掌握社会角色的类型; 3.了解社会角色的扮演与失调。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 1.社会角色理论的四个来源 芝加哥学派;林顿的角色理论;完形主义心理学;社会戏剧论。 2.社会角色的基本定义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 与行为方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 3.角色集 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角色集。角色集包括了两种情 况。 第二节社会角色的类型 1.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2.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 3.期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4.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第三节社会角色的扮演 1.社会角色的确定 角色确定的含义:角色确定不当 2,社会角色的表现 角色表现即通过利用一些环境因素和个人的表演,反映所扮演的角色的权利 义务及其行为规范和形象。角色表现的环节:布景与道具:衣着、仪表与言谈举止: 台前、台后的表现与社会角色表现上的配合 3.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 从动态的角度看,社会角色的扮演通常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四节社会角色的失调 常见的角色失调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 失败。 (三)思考与实践 1.简述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 分析社会角色的各个类型? 3.如何处理社会角色失调的问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堂讲授为主,组织学生讨论 2.多媒体教学 第六章社会互动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社会互动的含义与理论。 2.了解社会互动的情景和过程 3.了解什么是集合行为
8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 与行为方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 3.角色集 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角色集。角色集包括了两种情 况。 第二节 社会角色的类型 1.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2.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 3.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4.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第三节 社会角色的扮演 1.社会角色的确定 角色确定的含义;角色确定不当 2.社会角色的表现 角色表现即通过利用一些环境因素和个人的表演,反映所扮演的角色的权利、 义务及其行为规范和形象。角色表现的环节:布景与道具;衣着、仪表与言谈举止; 台前、台后的表现与社会角色表现上的配合。 3.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 从动态的角度看,社会角色的扮演通常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四节 社会角色的失调 常见的角色失调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 失败。 (三)思考与实践 1.简述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 2.分析社会角色的各个类型? 3.如何处理社会角色失调的问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堂讲授为主,组织学生讨论 2.多媒体教学 第六章 社会互动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社会互动的含义与理论。 2.了解社会互动的情景和过程。 3.了解什么是集合行为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互动的涵义及其理论 1.社会互动的涵义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 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2.社会互动的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角色理论:参照群体理论:戏剧理论:社会交换论:本土方法 论。 第二节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 1.社会互动的情境 二人关系、三人关系与多人关系:熟悉情境、工作情境与社交情境:情感关系、 工具关系与混合关系。 2.社会互动的过程 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 3.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 一方面,社会转型必须通过长期的、广泛的社会互动来实现:另一方面,社会 转型必然会引起互动情境和互动方式的根本变革。 第三节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 1.社会互动的维度 向度:深度:广度:频度:强度 2.社会互动的类型 竞争:冲突;强制:顺从与顺应:合作:其他类型的社会互动 第四节集合行为 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眼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1.集合行为的一般特征 集合行为一般具有下列三个特征:人数众多:无组织性:行为者相互依赖 2.集合行为的理论 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模仿理论:感染理论:紧急规范理论:匿名理论:信息 传播理论:控制转让理论 3.几种典型的集合行为 恐慌:谣言:流行 4.集合行为与社会运动的区别 (三)思考与实践 1.为什么说人性、自我和社会都是在互动中形成的? 二人关系的互动与多人关系的互动有什么不同? 9
9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互动的涵义及其理论 1.社会互动的涵义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 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2.社会互动的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角色理论;参照群体理论;戏剧理论;社会交换论;本土方法 论。 第二节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 1.社会互动的情境 二人关系、三人关系与多人关系;熟悉情境、工作情境与社交情境;情感关系、 工具关系与混合关系。 2.社会互动的过程 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 3.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 一方面,社会转型必须通过长期的、广泛的社会互动来实现;另一方面,社会 转型必然会引起互动情境和互动方式的根本变革。 第三节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 1.社会互动的维度 向度;深度;广度;频度;强度 2.社会互动的类型 竞争;冲突;强制;顺从与顺应;合作;其他类型的社会互动 第四节集合行为 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眼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1.集合行为的一般特征 集合行为一般具有下列三个特征:人数众多;无组织性;行为者相互依赖 2.集合行为的理论 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模仿理论;感染理论;紧急规范理论;匿名理论;信息 传播理论;控制转让理论 3.几种典型的集合行为 恐慌;谣言;流行 4.集合行为与社会运动的区别 (三)思考与实践 1.为什么说人性、自我和社会都是在互动中形成的? 2.二人关系的互动与多人关系的互动有什么不同?
3.请谈谈你对竞争与合作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堂讲授为主,组织学生讨论 2.多媒体教学 第七章社会群体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社会群体的概念。: 2.了解社会群体结构和运作过程; 3.了解什么是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群体概述 1.什么是社会群体 广义与狭义的社会群体内涵。 2.社会群体存在的基础 社会群体的产生与存在取决于个人与社会的双重需要。 3.社会群体的类型 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内群体与外群体:所属群体与 参照群体;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与业缘群体 第二节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过程 1.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的含义、层次以及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2.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的含义及其效用范围 3.群体内部关系 群体内部关系的概念及其分析方法 4.群体领导与决策 群体领导的概念:两种领导形式:三种领导作风:群体决策的概念及其功能 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 1.初级社会群体研究的发展 初级社会群体研究的发展:初级社会群体研究的意义 2.初级补会群体的基本特征 3.初级社会群体的形成条件 4,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正功能:负功能 10
10 3.请谈谈你对竞争与合作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堂讲授为主,组织学生讨论 2.多媒体教学 第七章 社会群体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社会群体的概念。; 2.了解社会群体结构和运作过程; 3.了解什么是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群体概述 1.什么是社会群体 广义与狭义的社会群体内涵。 2.社会群体存在的基础 社会群体的产生与存在取决于个人与社会的双重需要。 3.社会群体的类型 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内群体与外群体;所属群体与 参照群体;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与业缘群体 第二节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过程 1.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的含义、层次以及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2.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的含义及其效用范围 3.群体内部关系 群体内部关系的概念及其分析方法 4.群体领导与决策 群体领导的概念;两种领导形式;三种领导作风;群体决策的概念及其功能 第三节 初级社会群体 1.初级社会群体研究的发展 初级社会群体研究的发展;初级社会群体研究的意义 2.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 3.初级社会群体的形成条件 4.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正功能;负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