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27 八下语文导学案 课题:云南歌会(2课时) 编写:蔡涛审核:金玉意 时间:2013。5.24 姓名 班级 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的词语 2.感知文章内容,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西譬()喻糯()米蹲()踞忌讳()酬()和铁箍()熹()微 2.根据解释写词语。 ):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忌怕而隐避 (((( ):形容直往上升。 ):另外开展新的局 ):快活的样子 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3.作者作品,写作背景。(参看点拨127页)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感知歌会: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在什么地方写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并说说理由。(用四 字短语回答) 2、说歌会: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歌会读一读,并结合具体段落、句子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小组讨论) 3、赏歌会:(1)从文中你感受到云南美在何处?结合内容说说理由。 (2)文章虽是为云南的歌会而写,却用大量的笔墨写了云南的人、云南的景、云南的情,这样 你能从文中感受到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三、问题探究,分析人物刻画方法 1.在三种不同形式的歌会中,作者都进行了细腻的人物刻画,请跳读课文,划出三处人物描写的句子。看 看作者分别写了哪三种人? 2.在三个歌会中,作者重点刻画这三种人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3.作者在对这三个人物进行描写时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编号 27 八下语文导学案 课题:云南歌会 (2 课时) 编写:蔡涛 审核:金玉慧 时间:2013。5.24 姓名: 班级: 组号: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词语。 2.感知文章内容,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 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 )西 譬.( )喻 糯.( )米 蹲.( )踞 忌讳.( ) 酬.( )和 铁箍.( ) 熹.( )微 2.根据解释写词语。 ( ):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忌怕而隐避。 ( ):形容直往上升。 ( ):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 ):快活的样子。 ( ) :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 ):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3.作者作品,写作背景。(参看点拨 127 页)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感知歌会: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在什么地方写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并说说理由。(用四 字短语回答) 2、说歌会: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歌会读一读,并结合具体段落、句子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小组讨论) 3、赏歌会:(1)从文中你感受到云南美在何处?结合内容说说理由。 (2)文章虽是为云南的歌会而写,却用大量的笔墨写了云南的人、云南的景、云南的情,这样 写,你能从文中感受到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三、问题探究,分析人物刻画方法 1.在三种不同形式的歌会中,作者都进行了细腻的人物刻画,请跳读课文,划出三处人物描写的句子。看 看作者分别写了哪三种人? 2.在三个歌会中,作者重点刻画这三种人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3.作者在对这三个人物进行描写时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通过对三种歌会中人物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人物描写时的哪些启示呢? 四、拓展比较,学习人物描写方法:1.在云南歌会中,作者抓住人物外貌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三个栩栩如生 的人物形象,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么?同样是描写外貌,却能有不同的写法呦。分组讨论,请比较下面 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 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 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 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 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2.通过比较两种不同的人物描写方法,在刻画人物方面你又得到哪些启示呢? 五、讨论问题 1.请学生在文中画出描写自然环境的语句,并分析在这里景色的美丽,鸟的婉转啼叫和人的美丽,歌的优 美如何交融在一起的? 2.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 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 么用意? 课堂训练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即物起兴( 龙吟凤哕( 招16i顾客( 合zhe押韵 二、填空。(3分) (1)《云南的歌会》是从 文中节选出来的,课文主要写 三个歌会场面。作者是现代作 他的小说名篇有《 阅读下面各语段,回答问题。(45分)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 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比喻,比赛机 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 A(引用经典著作作为论证的依据),当事人照例心中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
4.通过对三种歌会中人物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人物描写时的哪些启示呢? 四、拓展比较,学习人物描写方法:1.在云南歌会中,作者抓住人物外貌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三个栩栩如生 的人物形象,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么?同样是描写外貌,却能有不同的写法呦。分组讨论,请比较下面 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 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 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 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 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2.通过比较两种不同的人物描写方法,在刻画人物方面你又得到哪些启示呢? 五、讨论问题 1.请学生在文中画出描写自然环境的语句,并分析在这里景色的美丽,鸟的婉转啼叫和人的美丽,歌的优 美如何交融在一起的? 2. 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 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 么用意? 课堂训练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2 分) 即物起兴( ) 龙吟凤哕( ) 招 lái 顾客( ) 合 zhé 押韵 ( ) 二、填空。(3 分) (1)《云南的歌会》是从《 》一文中节选出来的,课文主要写 了 、 、 三个歌会场面。作者是现代作 家 ,他的小说名篇有《 》等。 三、阅读下面各语段,回答问题。(45 分)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 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比喻,比赛机 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 A (引用经典著作作为论证的依据),当事人照例心中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
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 逼得对方B(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于是轻轻的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 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 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明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的脸,满口 白白的牙齿,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了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 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丕仅唱歌十分在行,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作成三 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路旁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C(像没有那回事儿 形容态度镇静,或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1.根据括号中的提示,在选段中A、B、C三处,填上合适的成语。(3分) 2.选文展现的是 场景,字里行间蕴涵着浓郁 气息,流露出作 3.选文第1段中写“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哪些不同方式?这里作者采用了什 么结构方式?(4 选文第2段中加点的“多的是”,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是什么?(2分) 5.选文第2段中作者抓住哪些方面描写对调子的年轻女子?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4分) 6.年轻的妇女“轻轻的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 土,向大家笑笑”,仔细品读,并对之加以分析。 (3分) 答 7.第2段中画线句子能否去掉?为什么? 四、阅读课文4-5段(“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意思是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如此。”)回答 问题 1.文中划曲线的三个句子,哪个不是比喻句?简要分析它们的作用是什么?(4分) (附划曲线句子:①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 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 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 答:不是比喻句的是第 句。其作用分别 是①②
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 逼得对方 B (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于是轻轻的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 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 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明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的脸,满口 白白的牙齿,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了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 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作成三 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路旁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 C (像没有那回事儿一样。 形容态度镇静,或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1.根据括号中的提示,在选段中 A、B、C 三处,填上合适的成语。(3 分) A. B. C. 2.选文展现的是 场景,字里行间蕴涵着浓郁的 气息,流露出作 者 之情。(3 分) 3.选文第 1 段中写“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哪些不同方式?这里作者采用了什 么结构方式? (4 分) 答: 4.选文第 2 段中加点的“多的是”,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是什么?(2 分) 答: 5.选文第 2 段中作者抓住哪些方面描写对调子的年轻女子?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4 分) 答: 6.年轻的妇女“轻轻的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 土,向大家笑笑”,仔细品读,并对之加以分析。 (3 分) 答: 7.第 2 段中画线句子能否去掉?为什么? (3 分) 答: 四、阅读课文 4-5 段(“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意思是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如此。”)回答 问题。 1. 文中划曲线的三个句子,哪个不是比喻句?简要分析它们的作用是什么?(4 分) (附划曲线句子:①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 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②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 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 ③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 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 答:不是比喻句的是第 句。其作用分别 是: ① ②
2.在第①段中作者浓墨重彩地进行了环境描写,说说有哪些?它们有什么作用?(3分) 3.第①段写各种鸟呼朋唤侣,重点写了哪两种鸟?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3分) 4.“金满斗会”的场面很大,何以见得?这种歌唱集会的真正目的是什么?(3分) 5.第②段划横线的句子改成下面这句话,好不好?为什么?(3分) 随后才想起这些人都是我从前见过面的,熟人真不少啊! (附划横线句子:随后才想起这里是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那里有城门边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樋 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乡村士医生和阉鸡匠,更多的自然是赶马女孩子、不同年龄的农民和四处飘 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原来熟人真不少! 6.请分别用两个短语概括两段的内容。(2分) 答 7.第②段最后一句“参加后才知道原来如此”中“此”指的是什么?(2分) 8.第①段和第②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第②段采用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3分)
③ 2.在第①段中作者浓墨重彩地进行了环境描写,说说有哪些?它们有什么作用?(3 分) 答: 3.第①段写各种鸟呼朋唤侣,重点写了哪两种鸟?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3 分) 答: 4.“金满斗会”的场面很大,何以见得?这种歌唱集会的真正目的是什么?(3 分) 答: 5.第②段划横线的句子改成下面这句话,好不好?为什么?(3 分) 随后才想起这些人都是我从前见过面的,熟人真不少啊! (附划横线句子: 随后才想起这里是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那里有城门边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 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更多的自然是赶马女孩子、不同年龄的农民和四处飘 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原来熟人真不少!) 答: 6.请分别用两个短语概括两段的内容。(2 分) 答: 和 。 7.第②段最后一句“参加后才知道原来如此”中“此”指的是什么? (2 分) 答: 8.第①段和第②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第②段采用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 (3 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