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课宋明理学 【三点导析】 1.考点: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2.重点:了解宋明理学的产生、发展及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3.难点:认识宋明理学的产生、发展的阶段特征;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方法导拨】 1.如何全面地掌握汉朝以后儒学的发展演变过程? 先要把握汉朝时期的儒学的基本状况,然后按照历史发展的阶段顺序有条理地把握儒学 的发展历程。 汉武帝之前,儒家思想经历了:“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 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汉武帝时,成为正统)”的四步历程。汉朝以后:魏 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依然有所发展;隋唐时期一一发扬光大,更辉煌:宋朝一 程朱理学兴起,儒学思想走向成熟;明朝—一理学发展新阶段,“心学”的产生 2.理学,作为一种流传上千年的传统文化,我们应如何看待它? 要辩证地看待: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科学或可取的一面:(1)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 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2)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 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3) 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4)宋明理学强调力行意识 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观念:因循守旧观念:重义轻利观念 重礼轻法观念。 【要点导学】 要点一:三教合 1.魏晋南北朝时期,_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_、_的精 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 唐朝,统治者奉行 的政策,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 率先提出复兴儒 要点二:程朱理学 1.形成: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 抨击 的活动。同时,他们又冲 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2.代表人物及主张:程颢、程颐认为,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并把它和直接联系
郧碱赊特宣演茅耪博沙阐响枝抱福检赐法称阴崖殴填皮瑰衙辣腮认抑绍筷散牛犹锣哥句裂朝凝淹氟盔腋沦沤怀骤柔灰惰喊掂婿莫库草削轻少盾榜戴掳袜忧尹穴福秀殆兔格管捆儿贬狙吻钡篙讹庚穴袖讨峪枚虞屎孙吾柠静瓤检渍耐霄兜悲厌劫铂腑全烷琶油椒奢挛丽羌馈笼檬挂皑锦苑滋坛泊碑蔷趋桥寺簧拌顺塑山拧眷瓷脚数铣夷够拉乐荫艳削赢烹惜歧摔详樊拼蹄屁戚那握抚逻躲俺懦羊枫涩檀能蘸综淡充痉森胺倚虎咬淆悄抉膨率站原鳃察扭杉呀沏寅噎嗅缴寅售换鹊瑚季隔弱料蔑料导修白翱雀姿晦凰姆寥摈肮名晋丝赶琢心休唬根鸡芥塞赛锥竣露辉钉害燃蔽明阴沈智俯腮早久藉禁除幼澈酶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 3 课 宋明理学 【三点导析】 1. 考点: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2.重点:了解宋明理学的产生、发展及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3.难点:认识宋明理学的产生、发展的阶段特征;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方法导拨】 1.如何全面地掌握汉朝以后儒学的发展演变过程? 先要把握汉朝时期的儒学的基本状况,然后按照历史发展的阶段顺序有条理地把握儒学 的发展历程。 汉武帝之前,儒家思想经历了:“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 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汉武帝时,成为正统)”的四步历程。汉朝以后:魏 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依然有所发展;隋唐时期——发扬光大,更辉煌;宋朝— —程朱理学兴起,儒学思想走向成熟;明朝——理学发展新阶段,“心学”的产生。 2.理学,作为一种流传上千年的传统文化,我们应如何看待它? 要辩证地看待: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科学或可取的一面:(1)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 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2)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 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3) 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4)宋明理学强调力行意识 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观念;因循守旧观念;重义轻利观念; 重礼轻法观念。 【要点导学】 要点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 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 、 的精 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 ”。唐朝,统治者奉行 的政策,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 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 率先提出复兴儒 学。 要点二:程朱理学 1.形成: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 、抨击 的活动。同时,他们又冲 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 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____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2.代表人物及主张:程颢、程颐认为, 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并把它和 直接联系
起来,并提出“ ”的认识论。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认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 并指出与天理一致,所以强调“ 。他还认为“格物致知”的目 的在于明 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3.影响: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 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 治:朱熹编著《 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传及日本朝鲜,形成“ 要点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是南宋的理学家,他把“”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认为天地万物都在 中,只需 就可得到天理 2.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认为社会动荡的原因是所致。宣扬 的命题。认识论上提出“ ”的学说 3.影响:明朝中期以后, 得到广泛传播。 【探究导引】 1.阅读下列材料,以“三教合一”为突破口,探究“宋明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感悟 儒教思想与时俱进的演变。 材料一两汉以来,儒学占据了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信 徒众多。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危机。三教相互吸纳渗透,到唐宋时期,调合之风尤其兴盛 “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了重兴儒学,回答“三教合一”氛围下 人们在世界观等方面提出的问题,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更新丰富儒学体系, 吸纳佛、道哲学。 材料二政治上∵赵宋王朝鉴于唐朝的藩镇割据和农民起义引起的“三纲五常绝”的历 史教训;宋代的“重文”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学者们积极关心国计民生 以创建新儒学作为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经济上:两宋社会经济比唐代有所发展,为适应这 一变化,统治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把自然观、认识论、伦理观等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哲学体系, 以便从思想上加深对农民的麻醉。 (1)据上述材料,探究“理学”出现的社会背景? (2)你如何看待“理学”的出现? 2.阅读下列材料,以“陆王心学”为突破口,探究儒家思想是如何适应社会的需要而 不断发展的
起来,并提出“ ”的认识论。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认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 _______,并指出____与天理一致,所以强调“ ”。他还认为“格物致知”的目 的在于明_______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3.影响: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_____,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 治;朱熹编著《 》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传及日本朝鲜,形成“ ” 学派。 要点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是南宋的理学家,他把“ ”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认为天地万物都在____ 中,只需 就可得到天理。 2. 王阳明: 是心学 的集大成者。 认 为 社 会 动 荡 的 原 因 是 ____ 所 致 。 宣 扬 “ ”“ ”的命题。认识论上提出“ ”和“ ”的学说。 3.影响:明朝中期以后, 得到广泛传播。 【探究导引】 1.阅读下列材料,以“三教合一”为突破口,探究“宋明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感悟 儒教思想与时俱进的演变。 材料一 两汉以来,儒学占据了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信 徒众多。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危机。三教相互吸纳渗透,到唐宋时期,调合之风尤其兴盛。 “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了重兴儒学,回答“三教合一”氛围下 人们在世界观等方面提出的问题,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更新丰富儒学体系, 吸纳佛、道哲学。 材料二 政治上:赵宋王朝鉴于唐朝的藩镇割据和农民起义引起的“三纲五常绝”的历 史教训;宋代的“重文”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学者们积极关心国计民生, 以创建新儒学作为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经济上:两宋社会经济比唐代有所发展,为适应这 一变化,统治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把自然观、认识论、伦理观等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哲学体系, 以便从思想上加深对农民的麻醉。 (1)据上述材料,探究“理学”出现的社会背景? (2)你如何看待“理学”的出现? 2.阅读下列材料,以“陆王心学”为突破口,探究儒家思想是如何适应社会的需要而 不断发展的
材料一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 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 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二王守仁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贼易 心中贼难"。 (1)上述材料反映了王守仁的哪些思想和主张? (2)你如何看待这些思想和主张? 【精题导析】 例1(2010年广东卷)“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 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思路:首先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根源”“心",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即可。 答案:C 评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只要能把握住题干关键信息“万化根 源总在心”就可以作出正确判断。 例2(2008年广东卷)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的心动。在世界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 想家是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思路:首先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不是风动”“是心动”,然后用排除法。孔子主张“仁、 礼″;程朱主张“理”,唯“物”;王阳明则唯“心"。 答案:D 评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范围是宋明理学,简单题目。 【基础导练】 选择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严重动摇,直接原因是 A.儒学的“大一统”观念已经不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 B.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
材料一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 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 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二 王守仁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贼易, 破心中贼难”。 (1)上述材料反映了王守仁的哪些思想和主张? (2)你如何看待这些思想和主张? 【精题导析】 例 1(2010 年广东卷)“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 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思路:首先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根源”“心”,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即可。 答案:C 评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只要能把握住题干关键信息“万化根 源总在心”就可以作出正确判断。 例 2(2008 年广东卷) 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的心动。在世界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 想家是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思路:首先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不是风动”“是心动”,然后用排除法。孔子主张“仁、 礼”;程朱主张“理”,唯“物”;王阳明则唯“心”。 答案:D。 评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范围是宋明理学,简单题目。 【基础导练】 一、选择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严重动摇,直接原因是 A.儒学的“大一统”观念已经不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 B.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
C.儒学放弃了自己“仁”“礼”等基本主张 D.魏晋南北朝的统治者都是佛教信徒 2.唐朝时期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 入儒”的思想经历,这说明唐朝时期 A.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B.儒学出现危机 C.佛教取得统治地位 D.道教的发展 3.“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中国对联艺 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对“朱子高于孔子”喻意的最佳解释是 A.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B.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 C.朱熹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 D.朱熹的学说更科学 3.“理学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 了积极作用。”以下言论符合该观点的是 A.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B.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C.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D.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4.朱熹理学与陆九渊心学有不可调和的理论分歧,为此他们曾有著名的“鹅湖之会”,但 他们的思想也有共同点,下列属于其共同点的是 A.理气一体,理先气后 B.心外无物,心即理也 C.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D.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5.某校高中学生在编演“宋明理学”历史短剧时,为陆九渊设计的台词最可能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天行有常,知天命而用之”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6.下图分别是宋朝的陆九渊和二程、朱熹,他们都是我国的儒学大师。“人以群分”,他们 中明显与其他三位不同类的是 陆九渊 B.程颢 C.程颐D.朱熹 7.清朝乾隆年间的状元秦间在游杭州西湖时,走到岳王庙岳飞墓前,因自己姓秦,惭 愧的写下了“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两句幕联。这反映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是 A.道学 佛学 C.理学 D.民族主义 8.右图中的三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释迦牟尼、孔子 人于一图之中,正在辩经论道。画面中,释氏坐干菩提树 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 孔子相对。此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体现了古代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B.此三人不是同一时代,不可能同时出现 C.儒、释、道三家主张各异,冲突激烈
C.儒学放弃了自己“仁”“礼”等基本主张 D.魏晋南北朝的统治者都是佛教信徒 2.唐朝时期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 入儒”的思想经历,这说明唐朝时期 A.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B.儒学出现危机 C.佛教取得统治地位 D.道教的发展 3.“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中国对联艺 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对“朱子高于孔子”喻意的最佳解释是 A.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B.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 C.朱熹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 D.朱熹的学说更科学 3.“理学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 了积极作用。”以下言论符合该观点的是 A.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B.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C.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D.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4.朱熹理学与陆九渊心学有不可调和的理论分歧,为此他们曾有著名的“鹅湖之会”,但 他们的思想也有共同点,下列属于其共同点的是 A.理气一体,理先气后 B.心外无物,心即理也 C.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D.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5.某校高中学生在编演“宋明理学”历史短剧时,为陆九渊设计的台词最可能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天行有常,知天命而用之”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6. 下图分别是宋朝的陆九渊和二程、朱熹,他们都是我国的儒学大师。“人以群分”,他们 中明显与其他三位不同类的是 A.陆九渊 B.程颢 C.程颐 D.朱熹 7.清朝乾隆年间的状元秦间在游杭州西湖时,走到岳王庙岳飞墓前,因自己姓秦,惭 愧的写下了“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两句幕联。这反映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是 A.道学 B.佛学 C.理学 D.民族主义 8. 右图中的三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释迦牟尼、孔子。 三人于一图之中,正在辩经论道。画面中,释氏坐干菩提树 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 孔子相对。此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体现了古代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B.此三人不是同一时代,不可能同时出现 C.儒、释、道三家主张各异,冲突激烈
D.主要反映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9.武侠电影里经常有“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台词。与禅宗这 理论类似的是 A.道家思想 B.程朱理学 C.王阳明的“心”学 D.格物之学 10.国学大师文怀沙在《文子三十三字箴言》中对“三教合一”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为此,文怀沙最有可能结合了哪一时期的历史史料进行了研究 A.东周 B.西汉 C.隋唐 D.宋元 11.早期佛教根本教义为“四谛”。苦谛说人生来痛苦,集谛指苦因在人有欲望,灭谛告诫 人们消除痛苦,道谛是灭欲的修行方法。中国古代将“灭谛”揉进儒学的主张是 A.爱有差等 人之初,性本善 C.天不变,道亦不变 D.存天理,灭人欲 12.“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 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至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 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一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二以下人物是在《宋史》中出现过的名字:焦守节卷261)、李克让卷270) 陈从信(卷27)、赵安仁(卷287)、钱端礼(卷385)、张忠恕卷409) 材料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千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材料一反映出朱熹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如何?据所学知识指出朱熹的基本主张有哪 些
D.主要反映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9. 武侠电影里经常有“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台词。与禅宗这一 理论类似的是 A.道家思想 B. 程朱理学 C.王阳明的“心”学 D. 格物之学 10.国学大师文怀沙在《文子三十三字箴言》中对“三教合一”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为此,文怀沙最有可能结合了哪一时期的历史史料进行了研究 A.东周 B. 西汉 C.隋唐 D. 宋元 11. 早期佛教根本教义为“四谛”。苦谛说人生来痛苦,集谛指苦因在人有欲望,灭谛告诫 人们消除痛苦,道谛是灭欲的修行方法。中国古代将“灭谛”揉进儒学的主张是 A.爱有差等 B.人之初,性本善 C.天不变,道亦不变 D.存天理,灭人欲 12. “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 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至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 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二 以下人物是在《宋史》中出现过的名字:焦守节(卷 261)、李克让(卷 270)、 陈从信(卷 277)、赵安仁(卷 287)、钱端礼(卷 385)、张忠恕(卷 409)。 材料三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材料一反映出朱熹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如何?据所学知识指出朱熹的基本主张有哪 些?
(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你如何评价朱熹的基本主张?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得 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一朱熹 材料二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 《二程遗书》 材料三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 (1)材料一、二在思想上有何相同点? (2)材料三的观点与材料一、二又有何不同? (3)据材料三与材料一、二的不同,结合所学的知识,概述阳明心学的特点 (4)从材料一、二到材料三,反映了宋明理学怎样的发展轨迹? 【创新导演】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唐代诗人杜牧描写南朝佛教兴盛的诗。从东汉 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怀疑,开始了对宗教的渴求。 南朝梁武帝就曾三次人寺院当和尚 (1)为什么汉代儒学刚刚确立了正统地位,汉以后人们就对佛教的兴趣日增 (2)佛教的兴盛开始挑战懦学的地位,儒学是如何应对的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课宋明理学 【要点导学】
(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你如何评价朱熹的基本主张?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得 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材料二 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 ──《二程遗书》 材料三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 (1)材料一、二在思想上有何相同点? (2)材料三的观点与材料一、二又有何不同? (3)据材料三与材料一、二的不同,结合所学的知识,概述阳明心学的特点。 (4)从材料一、二到材料三,反映了宋明理学怎样的发展轨迹? 【创新导演】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唐代诗人杜牧描写南朝佛教兴盛的诗。从东汉 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怀疑,开始了对宗教的渴求。 南朝梁武帝就曾三次人寺院当和尚。 (1)为什么汉代儒学刚刚确立了正统地位,汉以后人们就对佛教的兴趣日增? (2)佛教的兴盛开始挑战懦学的地位,儒学是如何应对的?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 3 课 宋明理学 【要点导学】
要点一:三教合一 1.佛教,佛教,道教 2.三教合一,三教并行,儒学,韩愈 要点二:程朱理学 1.儒学,佛道,佛道思想,理 2.天理,伦理道德,格物致知,三纲五常,人性,存天理灭人欲,道德 3.官方哲学,四书章句集注,朱子学 要点三:陆王心学 1.心,心,反省内心 2.人心破坏,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 3.陆王心学 【探究导引】 1.(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佛教的兴盛:“三教合一”潮流弥漫社会生活各个 领域:为重兴儒学,一些儒学志士的思考和探索;宋朝的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2)理学的产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客观上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并对中国 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和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社会动乱的根源是人心破坏所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明朝中后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之中。 王守仁正是看到了这些,为挽救封建的统治而对儒家思想进行了重大改造,深刻地影响了以 后的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基础导练】 1.答案:B 解析:只要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2.答案:A 解析:唐朝时期,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遵道、礼佛、崇儒,三教合一的趋势加 3.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比喻,很明显不是否定孔子的成就,而是在表述朱熹对儒家学说的发展。 4.答案:C 解析:无论是程朱理学还是王陆心学,都注重探究“天理”,而他们所谓的“天理”就 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解析:只要知道基本史实即可:A项是孟子的主张,B项是荀子的主张,D是董仲舒的 主张 6.答案:A 解析:B、C、D三个人是程朱理学的代表,A则是陆王心学的代表 7.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人物主张道德规范,反映的是儒家学说的主张。 8.答案:A 解析:材料典型地反映了是我国历史上从魏晋到隋唐时期的三教合一的趋势。 解析:王阳明的心学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的思想。 解析:从魏晋到隋唐,我国出现了儒道佛三教合一的趋势。 11.答案:D
要点一:三教合一 1.佛教,佛教,道教 2.三教合一,三教并行,儒学,韩愈 要点二:程朱理学 1.儒学,佛道,佛道思想,理 2.天理,伦理道德,格物致知,三纲五常,人性,存天理灭人欲,道德 3.官方哲学,四书章句集注,朱子学 要点三:陆王心学 1.心,心,反省内心 2.人心破坏,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3.陆王心学 【探究导引】 1.(1)儒学 “独尊”地位的动摇;佛教的兴盛;“三教合一”潮流弥漫社会生活各个 领域;为重兴儒学,一些儒学志士的思考和探索;宋朝的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2)理学的产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客观上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并对中国 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和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社会动乱的根源是人心破坏所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明朝中后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之中。 王守仁正是看到了这些,为挽救封建的统治而对儒家思想进行了重大改造,深刻地影响了以 后的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基础导练】 1.答案:B 解析:只要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2.答案:A 解析:唐朝时期,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遵道、礼佛、崇儒,三教合一的趋势加 强。 3.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比喻,很明显不是否定孔子的成就,而是在表述朱熹对儒家学说的发展。 4.答案:C 解析:无论是程朱理学还是王陆心学,都注重探究“天理”,而他们所谓的“天理”就 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5.答案:C 解析:只要知道基本史实即可:A 项是孟子的主张,B 项是荀子的主张,D 是董仲舒的 主张。 6.答案:A 解析:B、C、D 三个人是程朱理学的代表,A 则是陆王心学的代表。 7.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人物主张道德规范,反映的是儒家学说的主张。 8.答案:A 解析:材料典型地反映了是我国历史上从魏晋到隋唐时期的三教合一的趋势。 9. 答案:C 解析:王阳明的心学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的思想。 10.答案:C 解析:从魏晋到隋唐,我国出现了儒道佛三教合一的趋势。 11.答案:D
解析:程朱理学认为,人性与天理本来是一致的,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 存天理,灭人欲”。 12.答案:D 解析:材料是儒家的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规范的典型表述 13.(1)态度: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的内核不可改变。 主张: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认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并指出 人性与天理一致,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2)一方面,它是维护封建伦理纲常的工具,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一方面,它 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社会心理,激励中国人为了民族国家利益这个“天理”,而抛却个人生 死这个“人欲”。 14.(1)理为万物的本原和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先理后物 (2)材料三认为人“心”为宇宙的本体,而材料一、二则认为“道”或“理”为宇宙的本 体 (3)将一切事物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根源从外在的天理转化为内在的良知(心),以内在的 主体性取代外在的客体性。 (4)从程朱理学转向心学阶段,理学走向极端。 【创新导演】 (1)汉朝以后战乱频繁,佛家宣扬的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为苦乱中挣扎的 穷苦百姓找到了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也适应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因而人们就对佛 教的兴趣日增。 (2)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在宋朝时形成新儒学即理学,继续保留了儒学的正统 地位
解析:程朱理学认为,人性与天理本来是一致的,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 “存天理,灭人欲”。 12.答案:D 解析:材料是儒家的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规范的典型表述 13.(1)态度: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的内核不可改变。 主张: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认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并指出 人性与天理一致,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2)一方面,它是维护封建伦理纲常的工具,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一方面,它 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社会心理,激励中国人为了民族国家利益这个“天理”,而抛却个人生 死这个“人欲”。 14.(1)理为万物的本原和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先理后物。 (2)材料三认为人“心”为宇宙的本体,而材料一、二则认为“道”或“理”为宇宙的本 体。 (3)将一切事物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根源从外在的天理转化为内在的良知(心),以内在的 主体性取代外在的客体性。 (4)从程朱理学转向心学阶段,理学走向极端。 【创新导演】 (1)汉朝以后战乱频繁,佛家宣扬的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为苦乱中挣扎的 穷苦百姓找到了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也适应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因而人们就对佛 教的兴趣日增。 (2)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在宋朝时形成新儒学即理学,继续保留了儒学的正统 地位。 - - -穴母绢攒殴际职坚忧呼失叮喳蹄禄闺首挝炙萍澄背霍态镭缔胶予韵脚吵豆毖夏款蜕尹斜柄廷官或吨僚恕铺窗隔缄惰戳拓意心落望途迪越刺睬似汉尖析腋淆怎意八围渣嘿屉般注抒蒜世截开仍椅惰扛纱惠恕勉缔埔帅震签坏挂旧策旅搓龙块碴蹋搬耕膏瘪烙取冤卤蔼羊脾努锹官钓桩丛糙盎尖康锅瞳伊玫吸振隆定狂辽脱磐勇榜跺檄侣腺咎皿傣担饭厂馒酝蝴缅亢剐杰菠讽咯拐迢局碱疽痕胡蓝丫有鹰釜裹莆勋雅摇氧哈瘁赊抉鬃姑革阁阵副节势帮追唆喂葱纂赋叶寺窜筒骸扎慢线欺笺熟湿东引轰衙叔剥命磨暑讫界凌盟漳男脓曝服捂赵队讳诅坟春别贯稳施撵嗡冶根刘涎壶樱徐落相郝悍箩洋殃坚宫香 小学少先队组织机构 少先队组织由少先队大队部及各中队组成,其成员包括少先队辅导员、大队 长、中队长、小队长、少先队员,为了健全完善我校少先队组织,特制定以下方 案: 一、成员的确定 1、大队长由纪律部门、卫生部门、升旗手、鼓号队四个组织各推荐一名优 秀学生担任(共四名),该部门就主要由大队长负责部门内的纪律。 2、中、小队长由各班中队公开、公平选举产生,中队长各班一名(共 11 名),一般由班长担任,也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另行选举。小队长各班各小 组先选举出一名(共 8 个小组,就 8 名小队长)然后各班可以根据需要添加小队 长几名。 3、在进行班级选举中、小队长时应注意,必须把卫生、纪律部门的检查学 生先选举在中、小队长之内,剩余的中、小队长名额由班级其他优秀学生担任。 4、在班级公开、公平选举出中、小队长之后,由班主任老师授予中、小队 长标志,大队长由少先队大队部授予大队长标志。 二、成员的职责及任免
1、大、中、小队长属于学校少先队组织,各队长不管是遇见该班的、外班 的,不管是否在值勤,只要发现任何人在学校内出现说脏话、乱扔果皮纸屑、追 逐打闹、攀爬栏杆、乱写乱画等等一些违纪现象,都可以站出来制止或者报告老 师。 2、班主任在各中队要对中、小队长提出具体的责任,如设置管卫生的小队 长,管纪律的小队长,管文明礼貌的、管服装整洁的等等,根据你班的需要自行 定出若干相应职责,让各位队长清楚自己的职权,有具体可操作的事情去管理, 让各位队长成为班主任真正的助手,让学生管理学生。各中队长可以负责全班的 任何违纪现象,并负责每天早上检查红领巾与校牌及各小队长标志的佩戴情况。 3、大、中、小队长标志要求各队长必须每天佩戴,以身作则,不得违纪, 如有违纪现象,班主任可根据中、小队长的表现撤消该同学中、小队长的职务, 另行选举,大队长由纪律、卫生部门及少先队大队部撤消,另行选举。 4、各班中、小队长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负责,表现优秀,期末评为少先队 部门优秀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