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料推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3课宋明理学作业 基础自测 基础巩固知识夯基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严重动摇,直接原因是() A.儒学的“大一统”观念已经不再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 B.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 C.儒学放弃了自己“仁”“礼”等基本主张 D.魏晋南北朝的统治者都是佛教信徒 2.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的主张是在( A.南北朝时期B.隋朝时期 C.唐朝时期D.明清时期 3.“二程”是北宋时期理学的代表人物。下列不属于他们的思想主张的是() A.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B.“人伦者,天理也” C.通过内心反省“致良知”,强调“知行合 D.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4.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观念 D.“天人感应”理论 5.下面是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这些题字反映了() 忠索廉[ “孝” ①儒家思想是人身修养的重要内容②书院注重对学子个人品德的养成③儒家传统 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④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 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三纲五常 B.经世致用 C.万物本原 D.抗衡佛老 7.史学家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文中的“良知”是指() A.内心世界B.自然规律 C.社会规律D.天的意志 理学家朱熹强调“格物致知”:陆九渊强调“本心体悟,发明本心”;王阳明主张 “致良知”。他们探讨的共同主题是() A.净化个人心灵B.树立独立人格 解决百姓生计D.解释世界本原
……………………………………………………………最新资料推荐………………………………………………… 1 2015-2016 学年人教版必修 3 第 3 课 宋明理学 作业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严重动摇,直接原因是( ) A.儒学的“大一统”观念已经不再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 B.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 C.儒学放弃了自己“仁”“礼”等基本主张 D.魏晋南北朝的统治者都是佛教信徒 2.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的主张是在( ) A.南北朝时期 B.隋朝时期 C.唐朝时期 D.明清时期 3.“二程”是北宋时期理学的代表人物。下列不属于他们的思想主张的是( ) A.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B.“人伦者,天理也” C.通过内心反省“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 D.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4.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是指( )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观念 D.“天人感应”理论 5.下面是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这些题字反映了( ) “忠” “孝” “廉” “节” ①儒家思想是人身修养的重要内容 ②书院注重对学子个人品德的养成 ③儒家传统 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④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 A.三纲五常 B.经世致用 C.万物本原 D.抗衡佛老 7.史学家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文中的“良知”是指( ) A.内心世界 B.自然规律 C.社会规律 D.天的意志 8.理学家朱熹强调“格物致知”;陆九渊强调“本心体悟,发明本心”;王阳明主张 “致良知”。他们探讨的共同主题是( ) A.净化个人心灵 B.树立独立人格 C.解决百姓生计 D.解释世界本原
…最新资料推荐…………… 能力提升 难度提高重点突破 下面的《一团和气图》粗看似一笑面弥勒佛盘腿而坐,细看却是三人合一:左为 道冠老者,右为一方巾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弥勒佛手搭两人肩 上,借用道者与儒士的五官,合成一张正面像。它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对这一 潮表述正确的是() A.西汉初年初露端倪彼此有影响 B.“三教合归佛”为其核心内容 C.推动了宋代新儒学体系的诞生 D.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 0.程颐认为:“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 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这段话的实质是( A.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B.宣扬儒家伦理道德 强调理为万物之本 D.倡导建立和谐社会 11.“开始把世界本原、社会、人生融为一体,使中国传统思维中有了更强的思辨色彩, 这是一个了不得的成就,对后世有重大影响。”这评价的应是() A.荀子的思想 B.董仲舒的新儒学 C.宋明理学 D.维新思潮 12.“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 诗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13.一位大学者的诗:“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孱去登临。千葩万蕊争红紫,谁识乾 坤造化心。”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生意”的根源,也就是“天地生物之心,藉以识仁”。 该诗所反映的学术思想属于() A.道教B.佛教 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 14.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 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2
……………………………………………………………最新资料推荐………………………………………………… 2 9.下面的《一团和气图》粗看似一笑面弥勒佛盘腿而坐,细看却是三人合一:左为一 道冠老者,右为一方巾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弥勒佛手搭两人肩 上,借用道者与儒士的五官,合成一张正面像。它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对这一 思潮表述正确的是( ) A.西汉初年初露端倪彼此有影响 B.“三教合归佛”为其核心内容 C.推动了宋代新儒学体系的诞生 D.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 10.程颐认为:“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 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这段话的实质是( ) A.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B.宣扬儒家伦理道德 C.强调理为万物之本 D.倡导建立和谐社会 11.“开始把世界本原、社会、人生融为一体,使中国传统思维中有了更强的思辨色彩, 这是一个了不得的成就,对后世有重大影响。”这评价的应是( ) A.荀子的思想 B.董仲舒的新儒学 C.宋明理学 D.维新思潮 12.“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 诗反映了( )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13.一位大学者的诗:“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 去登临。千葩万蕊争红紫,谁识乾 坤造化心。”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生意”的根源,也就是“天地生物之心,藉以识仁”。 该诗所反映的学术思想属于( ) A.道教 B.佛教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14.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 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最新资料推荐…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下物资可以理解,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 其理 材料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 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竞所适而不在 材料三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1)材料一、二对“理”的阐释有何本质上的一致性? (2)材料二是怎样说明“理”和三纲五常的关系的? (3)材料三和材料一、二的思想观点有何不同?两者的目的是什么?
……………………………………………………………最新资料推荐………………………………………………… 3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下物资可以理解,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 其理。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 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竞所适而不在。 材料三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1)材料一、二对“理”的阐释有何本质上的一致性? (2)材料二是怎样说明“理”和三纲五常的关系的? (3)材料三和材料一、二的思想观点有何不同?两者的目的是什么?
…最新资料推荐………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公殁,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 传,千载无真儒。无善治,士犹得以明夫善治之道,以淑诸人,以传诸后;无真儒,天下贸 贸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灭矣。先生(程颢)生乎千四百年之后,得不传之学于遺经,以 兴起斯文为己任。 一[宋]程颐《明道先生墓表》 材料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 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子文集》 材料 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朱子语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材料中的思想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程颐思想体系的实质是什 (2)据材料二,说一说材料中的哲学观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此哲学观的根本 性质是什么 (3)据材料三,归纳材料主张的思想观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理学的历史影 第3课宋明理学 B[解析]本题考査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魏晋 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思想广泛传播,从而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使 儒学统治地位进一步削弱,故B项正确:A、C、D三项表述明显错误,排除。 2.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 知识不难发现,三教合一是指佛教、道教、儒教三个教派的融和,而“三教合一”的主张是 在隋朝时期提出的,所以本题答案就是B
……………………………………………………………最新资料推荐………………………………………………… 4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公殁,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 传,千载无真儒。无善治,士犹得以明夫善治之道,以淑诸人,以传诸后;无真儒,天下贸 贸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灭矣。先生(程颢)生乎千四百年之后,得不传之学于遗经,以 兴起斯文为己任。 ——[宋]程颐《明道先生墓表》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 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子文集》 材料三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朱子语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材料中的思想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程颐思想体系的实质是什 么。 (2)据材料二,说一说材料中的哲学观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此哲学观的根本 性质是什么。 (3)据材料三,归纳材料主张的思想观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理学的历史影 响。 第 3 课 宋明理学 1.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魏晋 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思想广泛传播,从而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使 儒学统治地位进一步削弱,故 B 项正确;A、C、D 三项表述明显错误,排除。 2.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 知识不难发现,三教合一是指佛教、道教、儒教三个教派的融和,而“三教合一”的主张是 在隋朝时期提出的,所以本题答案就是 B
最新资料推 3.C[解析]本题考査再认再现基础知识的能力。“致良知”“知行合一”是王阳明 的主张,不是“二程”的思想 4.C[解析]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又融合佛道思想 来解释儒学的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朱熹为理学的集大成者,强 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要“存天理,灭人欲”。A、B 两项体现了唯物主义思想,与理学的唯心主义不符,D项是汉代董仲舒提出的 5.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解读能力。材料无法体现理学的伪善和欺 骗性,故排除④ 6.C「解析]宋代儒学家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 五常”,据此可以判断C项正确。 7.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 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可知,本题主要考査王阳明的心学。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具有,“发明本心”“致良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 良知。王阳明的“致良知”属于宋明理学中的陆王心学的范畴。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B C、D三项均不正确 8.A「[解析]本题主要考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 知识不难发现,“净化个人心灵”是宋明时期理学家们的共同思想,尽管他们的具体主张各 不相同,但他们探讨的共同主题只能是A。 9.C[解析]《一团和气图》中的三人合一说明的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历史现象, 这是宋代理学产生的背景之一,故C项正确:A项“西汉初年”的时间信息与“初露端倪” 的阶段特征不一致,因为佛教是在西汉末年才传入我国的,故A项错误:B项“合归佛” 说法错误;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 10.A[解析]本题引用言论材料考查宋明理学。材料可视为对孔子“君君臣臣、父父 子子”(君尽君的责任,臣尽臣的义务:父尽父的义务,子尽子的孝道)这一观点的进一步阐 释,只有各安其所,各守其分,这样社会才能井然有序,其实质是在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即 “礼”)。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1l.C[解析]由材料中“开始把世界本原、社会、人生融为一体”可知评价的是宋明 理学。理学家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理”体现在 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由此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构建 起理学的世界观。 12.C[解析]诗中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而万物本原在于自己的心,这反映 了“心学”的理论观点。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强调“心”是第一性的, “物”是第二性的。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 宰性。A、B、D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13.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从春意盎然中体会‘生意’的根源”,以及程朱理学主 张格物致知、陆王心学强调内心反省的知识可知,C项符合题目要求 14.C[解析]宋明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其目的在于压制人的欲望,让被统 治阶级甘心受剥削和压迫,为统治阶级服务,希望用儒家“三纲五常”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规范社会秩序,以便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所以选C。 15.(1)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永恒的、普遍的原则 (2)“天理”在人间的体现就是三纲五常 (3)不同:关于万物本原“理”的得到方法不同,即“发明本心,心即理也” 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统治。 16.(1)观点:人欲盛,天理亡,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理学思想继承孔孟
……………………………………………………………最新资料推荐………………………………………………… 5 3.C [解析] 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基础知识的能力。“致良知”“知行合一”是王阳明 的主张,不是“二程”的思想。 4.C [解析] 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又融合佛道思想 来解释儒学的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朱熹为理学的集大成者,强 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要“存天理,灭人欲”。A、B 两项体现了唯物主义思想,与理学的唯心主义不符,D 项是汉代董仲舒提出的。 5.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解读能力。材料无法体现理学的伪善和欺 骗性,故排除④。 6.C [解析] 宋代儒学家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 五常”,据此可以判断 C 项正确。 7.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 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可知,本题主要考查王阳明的心学。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具有,“发明本心”“致良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 良知。王阳明的“致良知”属于宋明理学中的陆王心学的范畴。故本题正确答案选 A。B、 C、D 三项均不正确。 8.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 知识不难发现,“净化个人心灵”是宋明时期理学家们的共同思想,尽管他们的具体主张各 不相同,但他们探讨的共同主题只能是 A。 9.C [解析] 《一团和气图》中的三人合一说明的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历史现象, 这是宋代理学产生的背景之一,故 C 项正确;A 项“西汉初年”的时间信息与“初露端倪” 的阶段特征不一致,因为佛教是在西汉末年才传入我国的,故 A 项错误;B 项“合归佛” 说法错误;D 项说法与史实不符。 10.A [解析] 本题引用言论材料考查宋明理学。材料可视为对孔子“君君臣臣、父父 子子”(君尽君的责任,臣尽臣的义务;父尽父的义务,子尽子的孝道)这一观点的进一步阐 释,只有各安其所,各守其分,这样社会才能井然有序,其实质是在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即 “礼”)。B、C、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11.C [解析] 由材料中“开始把世界本原、社会、人生融为一体”可知评价的是宋明 理学。理学家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理”体现在 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由此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构建 起理学的世界观。 12.C [解析] 诗中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而万物本原在于自己的心,这反映 了“心学”的理论观点。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强调“心”是第一性的, “物”是第二性的。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 宰性。A、B、D 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13.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从春意盎然中体会‘生意’的根源”,以及程朱理学主 张格物致知、陆王心学强调内心反省的知识可知,C 项符合题目要求。 14.C [解析] 宋明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其目的在于压制人的欲望,让被统 治阶级甘心受剥削和压迫,为统治阶级服务,希望用儒家“三纲五常”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规范社会秩序,以便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所以选 C。 15.(1)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永恒的、普遍的原则。 (2)“天理”在人间的体现就是三纲五常。 (3)不同:关于万物本原“理”的得到方法不同,即“发明本心,心即理也”。 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统治。 16.(1)观点:人欲盛,天理亡,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理学思想继承孔孟
最新资料推荐………… 思想。体系实质: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道思想来更好地维护封建统治 2)哲学观:“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是天下万物所遵循的普遍原则 根本性质:唯心主义观。 (3)观点:通过接触事物,在体会知识的基础上体验“理”。影响:理学为封建等级制 度辩护,对后世科举考试影响很大
……………………………………………………………最新资料推荐………………………………………………… 6 思想。体系实质: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道思想来更好地维护封建统治。 (2)哲学观:“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是天下万物所遵循的普遍原则。 根本性质:唯心主义观。 (3)观点:通过接触事物,在体会知识的基础上体验“理”。影响:理学为封建等级制 度辩护,对后世科举考试影响很大
最新资料推荐…………
……………………………………………………………最新资料推荐…………………………………………………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