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13:课内文言文阅读 专题13课内文言文阅读 中考命题规律 1.考点扫描 考点热 考点名称 度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常见文言虚词 ☆☆☆☆☆ 在文中的用法 (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 (4)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评价,对 ☆☆☆☆☆ 阅读材料的内容、 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赏析 (5)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并断句 ☆☆☆ (6)拓展迁移 ☆☆☆ 2.命题趋势分析 (1)本专题以选择题、填空题、翻译题、问答题为主,分值在8~15分 之间 (2)预计2013年考査的内容是:①能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并断句。②理解 常见实词在文中的意义。文言实词的考査,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 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
2014 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13:课内文言文阅读 专题 13 课内文言文阅读 中考命题规律 1.考点扫描 考点名称 考点热 度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常见文言虚词 在文中的用法 ☆☆☆☆☆ (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 (4)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评价,对 阅读材料的内容、 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赏析 ☆☆☆☆☆ (5)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并断句 ☆☆☆ (6)拓展迁移 ☆☆☆ 2.命题趋势分析 (1)本专题以选择题、填空题、翻译题、问答题为主,分值在 8~15 分 之间。 (2)预计 2013 年考查的内容是:①能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并断句。②理解 常见实词在文中的意义。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 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③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初 中阶段应掌握的常用文言虚词有“之“于…‘而“以”“其“为 “乃…‘焉”等,我们要根据这些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 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题。④理解并翻译文中句 子。⑤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属于文意把握题,考査是否从整 体上读懂了文章。⑥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或写作手法作出自己的评判。⑦ 拓展迁移。就是从阅读材料出发,联想、延伸到与之相关的话题、观点 材料等,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其考查的着重点是知识积累及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I知识梳理与归纳 【基础知识梳理】 文言字词句知识归纳 一)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 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 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 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正确地进行句 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义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 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的句中停顿来找到文言 文句子中的相应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 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找宾语,然后 找其他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确定句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③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初 中阶段应掌握的常用文言虚词有“之“于…‘而“以”“其“为 “乃…‘焉”等,我们要根据这些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 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题。④理解并翻译文中句 子。⑤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属于文意把握题,考查是否从整 体上读懂了文章。⑥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或写作手法作出自己的评判。⑦ 拓展迁移。就是从阅读材料出发,联想、延伸到与之相关的话题、观点、 材料等,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其考查的着重点是知识积累及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I 知识梳理与归纳 【基础知识梳理】 一、文言字词句知识归纳 (一)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 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 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 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正确地进行句 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义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 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的句中停顿来找到文言 文句子中的相应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 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找宾语,然后 找其他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确定句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 的开头,强调句子的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大…‘若夫 盖“故 惟”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可/以一战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一谓语一宾语”“状语一谓语 “动词一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 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 (1)先帝/不以/臣卑鄙。(2)永之人/争/奔走焉 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 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 其一犬/坐于前。(应为“其一/犬坐/于前”。) 5.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如: (1)望晩/日照/城郭。(句中“望晩”是“向晩” 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郭” 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2)瞻余马首/可也。 6.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 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7.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 致朗读停顿错误。如: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虞山”是山名,“王毅叔远”,姓王名毅
1.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 的开头,强调句子的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若夫 “盖“故” “惟”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可/以一战。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一谓语一宾语”“状语一谓语 “动词一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 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 (1)先帝/不以/臣卑鄙。(2)永之人/争/奔走焉。 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 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 其一犬/坐于前。(应为“其一/犬坐/于前”。) 5.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如: (1)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 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郭”, 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2)瞻余马首/可也。 6.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7.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 致朗读停顿错误。如: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虞山”是山名,“王毅叔远”,姓王名毅
字叔远,“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8.“也…‘乎”等语气助词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 如 (1)余闻之也/久矣 (2)洋洋乎/与灏气俱 9.转折连词之后应有停顿。如: 洋洋乎/与灏气俱/而不知其所穷 总之,相对完整的意义结构都需要相应的停顿。 (二)词类的活用词类用法很重要,不学好它,文言文的难关就难以攻 破。词的语法分类称为词类。根据词的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句法功能 等,可以把词划分为若干类,如名词、动词、副词等。一个具体的词, 又可以从一类词变为另一类词,这叫词类的转化。 从词在句中的功能看,有时可以根据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又没有 达到转化的程度,这就叫做词类活用。那么如何区分转化和活用呢? 词类转化是长期变化的结果。这个结果产生了有新义的新词。词类活用 只是临时变通使用,仍维持原词意义。词类转化后的新词,一定带有与 其旧词不相同的而且可类推使用的新的语法特点。 词类活用中的词,只带有特定条件下的临时特点,受某些习惯性限制, 不能类推。词类活用与修辞有关,好像故意破坏语法常规而造成修辞的 特殊味道,词类转化则纯属语法范畴。 归结起来,词类转化,从语法角度看,属于一般性的,可以解释的。词 类活用,则属于特殊性的,仅从语法角度解释是说不通的
字叔远,“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8.“也…‘乎”等语气助词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 如: (1)余闻之也/久矣。 (2)洋洋乎/与灏气俱。 9.转折连词之后应有停顿。如: 洋洋乎/与灏气俱/而不知其所穷。 总之,相对完整的意义结构都需要相应的停顿。 (二)词类的活用词类用法很重要,不学好它,文言文的难关就难以攻 破。词的语法分类称为词类。根据词的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句法功能 等,可以把词划分为若干类,如名词、动词、副词等。一个具体的词, 又可以从一类词变为另一类词,这叫词类的转化。 从词在句中的功能看,有时可以根据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又没有 达到转化的程度,这就叫做词类活用。那么如何区分转化和活用呢? 词类转化是长期变化的结果。这个结果产生了有新义的新词。词类活用 只是临时变通使用,仍维持原词意义。词类转化后的新词,一定带有与 其旧词不相同的而且可类推使用的新的语法特点。 词类活用中的词,只带有特定条件下的临时特点,受某些习惯性限制, 不能类推。词类活用与修辞有关,好像故意破坏语法常规而造成修辞的 特殊味道,词类转化则纯属语法范畴。 归结起来,词类转化,从语法角度看,属于一般性的,可以解释的。词 类活用,则属于特殊性的,仅从语法角度解释是说不通的
下面分类说说词类的活用问题。 1.名词活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在文言文中很常见,而且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种 标志,因此一定要认真掌握 文言词有些本身就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如“道”,作“道路”方 法“道理”讲是名词,作“说”讲是动词;“艺”,作动词,意思是“种 植”,作名词,意思是“技艺”。这类词在句中无论用作名词还是动词, 都是正常现象。“名词用作动词”是指有些名词在句中临时用作动词, 其意义往往既包含这个名词的意义,又新增与这个名词有关的某种行为 动作的含义。例如“陈胜王”中的“王”就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卒中 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中的“指”目”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指”是 用手指”,“且”是“用眼睛看”的意思,但是“指”本身就有“手 指”和“指着”两种意思,一般不把它看作名词活用为动词,而“目” 平时只作名词用,这里就是用如动词。 还有以下的几个例子可以参阅: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其中“烛”就是名词用作动词,当“照耀”。 (2)皆玄衣白刃,剽疾如猿猴。这里的“玄衣” “白刃”都是名词短语,在这里可以看作名词用作动词。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这里的“宾客”是名词,在这用作动词。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里的“先、后”都是名词在 句中用作动词,“以…..为先、以……为后”。 这里的“宾客”先、后”等都是名词用作动词,而,且是意动用法
下面分类说说词类的活用问题。 1.名词活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在文言文中很常见,而且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种 标志,因此一定要认真掌握。 文言词有些本身就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如“道”,作“道路”方 法“道理”讲是名词,作“说”讲是动词;“艺”,作动词,意思是“种 植”,作名词,意思是“技艺”。这类词在句中无论用作名词还是动词, 都是正常现象。“名词用作动词”是指有些名词在句中临时用作动词, 其意义往往既包含这个名词的意义,又新增与这个名词有关的某种行为 动作的含义。例如“陈胜王”中的“王”就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卒中 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中的“指”目”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指”是 “用手指”,“且”是“用眼睛看”的意思,但是“指”本身就有“手 指”和“指着”两种意思,一般不把它看作名词活用为动词,而“目” 平时只作名词用,这里就是用如动词。 还有以下的几个例子可以参阅: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其中“烛”就是名词用作动词,当“照耀”。 (2)皆玄衣白刃,剽疾如猿猴。这里的“玄衣” “白刃”都是名词短语,在这里可以看作名词用作动词。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这里的“宾客”是名词,在这用作动词。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里的“先、后”都是名词在 句中用作动词,“以…...为先、以……为后”。 这里的“宾客”先、后”等都是名词用作动词,而,且是意动用法
从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古汉语中词的运用是非常灵活的,名词可以用 作动词,那么动词也可以用作名词。形容词也可以用作动词或名词。而 且有的用作使动、有的用作意动,这就给辨别带来了困难,要辨别需要 从整个句子考虑。同时还要注意它在句中的地位,以及它前后有哪一类 的词配合,和它们构成什么样的语法关系,这些都是要考虑的 2.名词用作状语。 在文言文中普通名词可以直接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表示主语 做某事时的态度,或表示动作的处所或方法。如 其一犬坐于前。“犬”就是名词用作“坐”的状语,“像狗一样”,而 不是“狗坐在前边”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这里的“箕畚” 是名词,用作“运”的状语,“用箕畚” 昨夜见军帖……且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句中的“昨夜”且“暮” 都是时间名词,在这里都用作状语。 谨食之,时而献焉。这句中的“时”就是名词作状语。 这点和现代汉语是不同的,现代汉语一般来讲名词不能作状语。也有个 别的可以作,例如“雷厉风行”等,但这些大部分是由古汉语演化而来 的,应该注意。 3.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种用法。 在古汉语中有些形容词也可以用作动词,而且也很普遍。例如 苟富贵,无相忘。这句中的“富贵”就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变富贵”。 另外孟子有一句话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中
从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古汉语中词的运用是非常灵活的,名词可以用 作动词,那么动词也可以用作名词。形容词也可以用作动词或名词。而 且有的用作使动、有的用作意动,这就给辨别带来了困难,要辨别需要 从整个句子考虑。同时还要注意它在句中的地位,以及它前后有哪一类 的词配合,和它们构成什么样的语法关系,这些都是要考虑的。 2.名词用作状语。 在文言文中普通名词可以直接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表示主语 做某事时的态度,或表示动作的处所或方法。如: 其一犬坐于前。“犬”就是名词用作“坐”的状语,“像狗一样”,而 不是“狗坐在前边”。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这里的“箕畚” 是名词,用作“运”的状语,“用箕畚”。 昨夜见军帖……且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句中的“昨夜”且“暮” 都是时间名词,在这里都用作状语。 谨食之,时而献焉。这句中的“时”就是名词作状语。 这点和现代汉语是不同的,现代汉语一般来讲名词不能作状语。也有个 别的可以作,例如“雷厉风行”等,但这些大部分是由古汉语演化而来 的,应该注意。 3.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种用法。 在古汉语中有些形容词也可以用作动词,而且也很普遍。例如: 苟富贵,无相忘。这句中的“富贵”就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变富贵”。 另外孟子有一句话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中
第一个“老、幼”就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4.形容词使动用法。例如: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绿” 就是使动用法,“使……变绿”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中的“苦、劳、饿、 空乏、拂乱、动、忍、曾益”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5.形容词意动用法。例如 渔人甚异之。这句中的“异”就是“认为异”,这是意动用法 若毒之乎。这句中的“毒”就是意动用法,“认为……痛苦”.和名词 一样,形容词用作动词,保留了它本身的意义,又增加了与它有关的动 词意义。可以使句子简洁,有修辞效果。 6.形容词用作名词。这在古汉语中常见。 例如 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这句中的“坚、锐”就是形容词用 作名词。因为“坚”是形容词,作“铠甲”的定语,组成名词性短语; “锐”也是同样情况。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这句中的“优 劣”就是形容词用作名词,“才能好的、才能差的” 形容词用作名词,就是说形容词在句中表示一种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 或状态的人或事物,它可以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在意义上相当于一个 偏正短语。定语就是这个形容词,而中心词(名词或代词)并没有出现
第一个“老、幼”就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4.形容词使动用法。例如: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绿” 就是使动用法,“使……变绿”。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中的“苦、劳、饿、 空乏、拂乱、动、忍、曾益”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5.形容词意动用法。例如: 渔人甚异之。这句中的“异”就是“认为异”,这是意动用法。 若毒之乎。这句中的“毒”就是意动用法,“认为……痛苦”.和名词 一样,形容词用作动词,保留了它本身的意义,又增加了与它有关的动 词意义。可以使句子简洁,有修辞效果。 6.形容词用作名词。这在古汉语中常见。 例如: 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这句中的“坚、锐”就是形容词用 作名词。因为“坚”是形容词,作“铠甲”的定语,组成名词性短语; “锐”也是同样情况。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这句中的“优 劣”就是形容词用作名词,“才能好的、才能差的”。 形容词用作名词,就是说形容词在句中表示一种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 或状态的人或事物,它可以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在意义上相当于一个 偏正短语。定语就是这个形容词,而中心词(名词或代词)并没有出现
现代汉语也有这种现象。 7.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可以使句子简洁,有时为了形成对偶的句式或适应诗 词句子字数的限制,但有时容易误解,这是学习文言文应该注意的。下 面举几个例子;君将哀而生之乎。其中“生”就是“使之生”,也就是 使动用法。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句中的“惊、鸣”就是使动用法,“使 它惊、使它鸣”。 8.动词的意动用法。 动词意动用法并不多见,试举一例: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句中“以”是动词,意思是“认 为”以为”。我以为太阳出来时离人们近,而太阳当中时离人们远 9.动词活用如名词。 动词可以用作抽象名词,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这是古今相同的。如: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这句中的“伏”就是动词用作名词,作“伏 兵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这句中的“出、入”都是动词用作名词,“出 产的东西”收入的钱财” 动词代表的动作可以指代与这个动作相关的人或事,是古汉语中常见的 用法,学习时应该注意 总之,文言实词活用有四个特点,考生要仔细体会这四个特点 1.名词、形容词在句子中如处在动词的位置并具有动词的语法功能
现代汉语也有这种现象。 7.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可以使句子简洁,有时为了形成对偶的句式或适应诗 词句子字数的限制,但有时容易误解,这是学习文言文应该注意的。下 面举几个例子;君将哀而生之乎。其中“生”就是“使之生”,也就是 使动用法。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句中的“惊、鸣”就是使动用法,“使 它惊、使它鸣”。 8.动词的意动用法。 动词意动用法并不多见,试举一例: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句中“以”是动词,意思是“认 为”以为”。我以为太阳出来时离人们近,而太阳当中时离人们远。 9.动词活用如名词。 动词可以用作抽象名词,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这是古今相同的。如: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这句中的“伏”就是动词用作名词,作“伏 兵”。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这句中的“出、入”都是动词用作名词,“出 产的东西”收入的钱财”。 动词代表的动作可以指代与这个动作相关的人或事,是古汉语中常见的 用法,学习时应该注意。 总之,文言实词活用有四个特点,考生要仔细体会这四个特点。 1.名词、形容词在句子中如处在动词的位置并具有动词的语法功能
就用如动词。代词、数量词也是如此,但是这样用得较少。 2.无论是动词还是用如动词的名词,如果主语有“使宾语怎么样”的 含义,动词就作使动用,如果主语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含义,动词 就作意动用 3.无论是使动用法还是意动用法,都是以“主十谓十宾”的句式代替 “主十谓十宾(兼语)+谓”的句式,这样做可以使句子简洁,但也带 来了理解上的困难。 4.动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在理解时必须按照“使宾语怎么样” 或“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格式,但翻译时不必过于拘泥,只要不违背原 意,可以灵活翻译,以使更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三)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古代 通常不用“是”来联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1)用语气助词来表 示判断。 主语后用“者”字提顿,谓语后用“也”帮助判断,构成“……者 也”式。有时省去“者”,有时省去“也”,有时“者”也”都不用。: 陈胜者,阳城人也。可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可译为:南阳的刘子骥是个高尚的人 环村居者皆猎户。可译为:村子周围居住的人都是猎户。 刘备天下枭雄。可译为:刘备是天下勇猛的人
就用如动词。代词、数量词也是如此,但是这样用得较少。 2.无论是动词还是用如动词的名词,如果主语有“使宾语怎么样”的 含义,动词就作使动用,如果主语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含义,动词 就作意动用。 3.无论是使动用法还是意动用法,都是以“主十谓十宾”的句式代替 “主十谓十宾(兼语)+谓”的句式,这样做可以使句子简洁,但也带 来了理解上的困难。 4.动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在理解时必须按照“使宾语怎么样” 或“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格式,但翻译时不必过于拘泥,只要不违背原 意,可以灵活翻译,以使更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三)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古代 通常不用“是”来联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1)用语气助词来表 示判断。 主语后用“者”字提顿,谓语后用“也”帮助判断,构成“……者,…… 也”式。有时省去“者”,有时省去“也”,有时“者”也”都不用。: 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可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可译为:南阳的刘子骥是个高尚的人。 环村居者皆猎户。可译为:村子周围居住的人都是猎户。 刘备天下枭雄。可译为:刘备是天下勇猛的人
(2)用副词加强判断或构成否定判断。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可译为:应当做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可译为: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色。 (3)以动词“为”或代词“是”表示判断。如: 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可译为: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是和他 们一样的。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可译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怎么 是夫子呢? 考生要牢记判断句的特殊标志。 2.被动句: 现在被动句常用“被”来表示,文言文常用介词“为”或“于”来表被 动,偶尔也用“见”或“被”,而且它们的用法也各不相同 (1)用“为”或“为”所”配合表示被动。如: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可译为:吴广平素很爱护士兵,士兵大多 愿意替他出力 其印为予群从辈所得。可译为:他的字模被我的侄子辈得到。 (2)把介词“于”放在动词后,并引出施动者。如 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可译为:而您被赵王所看重,所以燕 王想和您结好 (3)用“见”表示被动,也可用“见”与“于”的搭配,或“见”与 “被”的对举来表示被动。如: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可译为: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
(2)用副词加强判断或构成否定判断。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可译为:应当做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可译为: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色。 (3)以动词“为”或代词“是”表示判断。如: 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可译为: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是和他 们一样的。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可译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怎么 是夫子呢? 考生要牢记判断句的特殊标志。 2.被动句: 现在被动句常用“被”来表示,文言文常用介词“为”或“于”来表被 动,偶尔也用“见”或“被”,而且它们的用法也各不相同。 (1)用“为”或 “为”所”配合表示被动。如: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可译为:吴广平素很爱护士兵,士兵大多 愿意替他出力。 其印为予群从辈所得。可译为:他的字模被我的侄子辈得到。 (2)把介词“于”放在动词后,并引出施动者。如: 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可译为:而您被赵王所看重,所以燕 王想和您结好。 (3)用“见”表示被动,也可用“见”与“于”的搭配,或“见”与 “被”的对举来表示被动。如: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可译为: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