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节日文化传承节日文化 浪漫七夕 汶上一中郭玉亮 【教学目标】: 1、了解七夕的来历及习俗。(重点) 2、认识七夕的文化内涵,树立正确爱情观。(难点) 【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交流探究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七夕,像一位清丽的女子,轻蹙着娥眉,明眸中带着淡淡的哀怨。又像一个 故事,一个哀怨悠长的故事,诉着千古恋人的耳语,仿佛前世与你相遇,千丝万 缕,纠缠在心底,直抵灵魂,时间在此停止转动。“七夕”一个美丽动人传说 首忧伤哀怨的曲子,它是传说,是希望,还是浪漫?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七夕, 感悟传统文化的风采! 、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传说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也是在我国民间流传时间最早、流 传地域最广的传说,在我国民间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 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 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 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 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 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 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 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 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
享受节日文化 传承节日文化 浪漫七夕 汶上一中 郭玉亮 【教学目标】: 1、了解七夕的来历及习俗。(重点) 2、认识七夕的文化内涵,树立正确爱情观。(难点) 【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交流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七夕,像一位清丽的女子,轻蹙着娥眉,明眸中带着淡淡的哀怨。又像一个 故事,一个哀怨悠长的故事,诉着千古恋人的耳语,仿佛前世与你相遇,千丝万 缕,纠缠在心底,直抵灵魂,时间在此停止转动。“七夕”一个美丽动人传说, 一首忧伤哀怨的曲子,它是传说,是希望,还是浪漫?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七夕, 感悟传统文化的风采! 二、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传说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也是在我国民间流传时间最早、流 传地域最广的传说,在我国民间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 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 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 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 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 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 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 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 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
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 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 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 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 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 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 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 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 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 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 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 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 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 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这一天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 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是日,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 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 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三、节日起源与发展: 七夕起源于古代的天体日月星辰崇拜。牛郎织女本是银河两岸的两个星座, 现代天文学上称为天鹰座和天琴座。天鹰座由三颗星组成,牛郎星是其中最亮的 颗,由于三颗星并成一线,民间称为扁担星,是牛郎用扁担挑着两个孩子的形 象。三颗星变成了父子三人,有了人间家庭的味道,牛郎星东南有六颗牛宿星, 人们看作是牛郎牵的牛。天琴座也有三颗,构成三角形,被人们想象为织女织布 的梭子;织女星东方的四颗星构成四边形,被看作是织女的织布机。关于星座的 想象是人间生活的折光。古代的人们企盼夫妻互敬互爱,和美恬静,充满田园情 调的生活,便将牛郎星和织女星“人化”为农耕社会中的一分子,让他们生活在 民众之中,并安排了幸福美满的家庭,塑造为劳动人民的代表。牛郎是朴实憨厚 勤勉真挚的劳动者形象,织女是仪容贞静、感情丰富的民间美女形象。牛郎牧牛 耕地,织女养蚕织布,正是古代传统社会男耕女织自然经济的面貌。 西汉时期,牛郎织女由星名变成了男耕女织的神话人物,并且被注入节日的 内容。在《淮南子》、《风俗通》中,出现了“鸟鸦填河桥而渡织女”和“织女七 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的传说,在民间随之产生了七夕夜外出看牛郎、织女相会 的活动。宫廷在这一天的夜晚有“穿七孔针”、“跳于阖舞”之俗。“七夕”就成 了一个重要节日。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 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 于乞巧的记载。至魏晋南北朝时,随着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日趋完善,七夕已成 为普遍的节日。节俗活动日臻丰富多彩,“乞巧”之举则成为最普遍的节俗活动, 到了隋唐,七夕节的规模和盛况远远超过了以前,吟咏七夕的诗篇比比皆是,仅
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 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 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 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 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 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 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 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 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 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 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 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 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 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这一天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 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是日,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 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 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三、节日起源与发展: 七夕起源于古代的天体日月星辰崇拜。牛郎织女本是银河两岸的两个星座, 现代天文学上称为天鹰座和天琴座。天鹰座由三颗星组成,牛郎星是其中最亮的 一颗,由于三颗星并成一线,民间称为扁担星,是牛郎用扁担挑着两个孩子的形 象。三颗星变成了父子三人,有了人间家庭的味道,牛郎星东南有六颗牛宿星, 人们看作是牛郎牵的牛。天琴座也有三颗,构成三角形,被人们想象为织女织布 的梭子;织女星东方的四颗星构成四边形,被看作是织女的织布机。关于星座的 想象是人间生活的折光。古代的人们企盼夫妻互敬互爱,和美恬静,充满田园情 调的生活,便将牛郎星和织女星“人化”为农耕社会中的一分子,让他们生活在 民众之中,并安排了幸福美满的家庭,塑造为劳动人民的代表。牛郎是朴实憨厚、 勤勉真挚的劳动者形象,织女是仪容贞静、感情丰富的民间美女形象。牛郎牧牛 耕地,织女养蚕织布,正是古代传统社会男耕女织自然经济的面貌。 西汉时期,牛郎织女由星名变成了男耕女织的神话人物,并且被注入节日的 内容。在《淮南子》、《风俗通》中,出现了“鸟鸦填河桥而渡织女”和“织女七 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的传说,在民间随之产生了七夕夜外出看牛郎、织女相会 的活动。宫廷在这一天的夜晚有“穿七孔针”、“跳于阖舞”之俗。“七夕”就成 了一个重要节日。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 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 于乞巧的记载。至魏晋南北朝时,随着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日趋完善,七夕已成 为普遍的节日。节俗活动日臻丰富多彩,“乞巧”之举则成为最普遍的节俗活动。 到了隋唐,七夕节的规模和盛况远远超过了以前,吟咏七夕的诗篇比比皆是,仅
全唐诗中,就有近千首。 宋代罗烨、金盈之辑的《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 月一日,车马填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 散。”我们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节的热闹景象。人们 自初一就开始置办乞巧物品,到了临近七夕,乞巧市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 行。观其风情,绝不亚于古代最大的节日春节,这说明乞巧节是时人最为喜欢的 节日之 宋代以后民间的乞巧活动更为丰富,对牛郎、织女的传说进一步完善,并有 了新的发展。最为突出的一点是增加了喜鹊因架桥而被踩秃了头的情节。每逢七 夕,民间便设“乞巧市”,专卖乞巧物,自七月初一开始,连续数日,同时还出 现了乞巧楼、乞巧棚,卖“花瓜”、“巧果”、泥人等应节食品,加上丢巧针、穿 针乞巧等习俗,热闹非凡 明清时期,七夕作为最重要的民间年节之一,可谓精彩纷呈。据记载,明代 七夕时,民家“女子以碗水暴月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月影,或散 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因此卜女之巧”。据《清嘉录》载,百姓用乞 果或偕花果,“陈香烛于庭,或露台之上,礼拜双星,以乞巧”。 2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如今,不少商家把“七夕节”当“情人节”,一味地注重了“中国情人节”中 的“情人”意蕴,而忘却了蕴涵在七夕节中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有商家在“拉 拢”人心方面煞费苦心,各式各样的营销手法层出不穷,促销噱头花样翻新,而 与西方情人节过于雷同,那些钻石、黄金、铂金、翡翠等商品,与七夕的节日气 氛难以匹配,缺少“七夕节”的文化底蕴,缺少东方情调 四、节日习俗: (一)与女子有关的风俗 穿针乞巧(投针验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 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 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 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 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 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 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 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 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 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 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 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 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
全唐诗中,就有近千首。 宋代罗烨、金盈之辑的《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 月一日,车马填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 散。”我们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节的热闹景象。人们 自初一就开始置办乞巧物品,到了临近七夕,乞巧市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 行。观其风情,绝不亚于古代最大的节日春节,这说明乞巧节是时人最为喜欢的 节日之一。 宋代以后民间的乞巧活动更为丰富,对牛郎、织女的传说进一步完善,并有 了新的发展。最为突出的一点是增加了喜鹊因架桥而被踩秃了头的情节。每逢七 夕,民间便设“乞巧市”,专卖乞巧物,自七月初一开始,连续数日,同时还出 现了乞巧楼、乞巧棚,卖“花瓜”、“巧果”、泥人等应节食品,加上丢巧针、穿 针乞巧等习俗,热闹非凡。 明清时期,七夕作为最重要的民间年节之一,可谓精彩纷呈。据记载,明代 七夕时,民家“女子以碗水暴月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月影,或散 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因此卜女之巧”。据《清嘉录》载,百姓用乞 果或偕花果,“陈香烛于庭,或露台之上,礼拜双星,以乞巧”。 2006 年 5 月 20 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如今,不少商家把“七夕节”当“情人节”,一味地注重了“中国情人节”中 的“情人”意蕴,而忘却了蕴涵在七夕节中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有商家在“拉 拢”人心方面煞费苦心,各式各样的营销手法层出不穷,促销噱头花样翻新,而 与西方情人节过于雷同,那些钻石、黄金、铂金、翡翠等商品,与七夕的节日气 氛难以匹配,缺少“七夕节”的文化底蕴,缺少东方情调。 四、节日习俗: (一)与女子有关的风俗 穿针乞巧(投针验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 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 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 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 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 “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 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 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 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 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 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 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 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 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
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 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 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 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 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 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 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 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 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 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 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 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 两地,也有此风。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 传说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 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 切的关系。 妇女洗发 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例如湖南 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而散文名家 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发。这项习俗, 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 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 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 织女神的护佑 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 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吃巧果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姑娘叫小巧,她非常同情牛郎和织女的凄美爱情,于 是在每年的七夕之夜,小巧都会做一种精致的小点心,焚香供奉,希望牛郎和织 女能在天上相见。当地的土地公被小巧的诚心所感动,将此事汇报到了天庭。玉 帝碍于天规无法赦免牛郎织女,但是非常感谢小巧的心意,于是令月老牵线,促 成小巧的美满姻缘。 此后,小巧和意中人厮守一生,夫妻不离不弃,和和美美,受到众人羡慕。 不少女孩子也向小巧学习,在每年的七夕制作性状各异的小点心,祈求姻缘美满, 幸福一生,这种点心也被称为“巧果”,流传至今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七夕巧果,在历年的七夕中已经成为 种恋人宣爱的方式。送恋人巧果,也成为表达彼此最好的方式。所以,七夕巧果 也逐渐成为爱情的象征 (二)与文人有关的风俗 拜魁星
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 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 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 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 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 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 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 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 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 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 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 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 两地,也有此风。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 传说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 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 切的关系。 妇女洗发 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例如湖南 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而散文名家 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发。这项习俗, 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 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 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 织女神的护佑。 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 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吃巧果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姑娘叫小巧,她非常同情牛郎和织女的凄美爱情,于 是在每年的七夕之夜,小巧都会做一种精致的小点心,焚香供奉,希望牛郎和织 女能在天上相见。当地的土地公被小巧的诚心所感动,将此事汇报到了天庭。玉 帝碍于天规无法赦免牛郎织女,但是非常感谢小巧的心意,于是令月老牵线,促 成小巧的美满姻缘。 此后,小巧和意中人厮守一生,夫妻不离不弃,和和美美,受到众人羡慕。 不少女孩子也向小巧学习,在每年的七夕制作性状各异的小点心,祈求姻缘美满, 幸福一生,这种点心也被称为“巧果”,流传至今。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七夕巧果,在历年的七夕中已经成为一 种恋人宣爱的方式。送恋人巧果,也成为表达彼此最好的方式。所以,七夕巧果 也逐渐成为爱情的象征。 (二)与文人有关的风俗 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 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 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 魁天下土”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根据民间传说,魁星爷生前长相奇丑,脸上长满斑点,又是个跛脚。有人便 写了一首打油诗来取笑他:不扬何用饰铅华,纵使铅华也莫遮。娶得麻姑成两美, 比来蜂室果无差。须眉以下鸿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贪午睡,风吹额 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离奇,一步高来一步低。款款行时身欲舞,飘飘度处乎如 口。只缘世路皆倾险,累得芳踪尽侧奇。莫笑腰枝常半折,临时摇曳亦多姿。 然而这位魁星爷志气奇高,发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试时,问他何脸 上全是斑点,他答道:“麻面满天星”;问他的脚为何跛了,他答道:“独脚跳龙 门”。皇帝很满意,就录取了他。 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传说,说魁星爷生前虽然满腹学问,可惜每考必败,便悲 愤得投河自杀了。岂料竟被鳖鱼 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运,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 生日,读书人都郑重的祭拜。 晒书晒衣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 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 中探査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 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 另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 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 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 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 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 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 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三)与大众有关的风俗 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 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 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 “为牛庆生”的习俗 储水辟邪防病 七夕储水的习俗由来已久。雍正《广东通志》载,“家汲井华水贮之,以备 酒浆,曰圣水”,光绪《惠州府志·风俗》亦记曰:“七夕,男女晨起担水贮之, 谓‘七夕水’,饮之可以治疾明目”。 五、七夕诗词: 迢迢牵牛星(梁)萧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 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 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 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根据民间传说,魁星爷生前长相奇丑,脸上长满斑点,又是个跛脚。有人便 写了一首打油诗来取笑他:不扬何用饰铅华,纵使铅华也莫遮。娶得麻姑成两美, 比来蜂室果无差。须眉以下鸿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贪午睡,风吹额 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离奇,一步高来一步低。款款行时身欲舞,飘飘度处乎如 口。只缘世路皆倾险,累得芳踪尽侧奇。莫笑腰枝常半折,临时摇曳亦多姿。 然而这位魁星爷志气奇高,发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试时,问他何脸 上全是斑点,他答道:“麻面满天星”;问他的脚为何跛了,他答道:“独脚跳龙 门”。皇帝很满意,就录取了他。 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传说,说魁星爷生前虽然满腹学问,可惜每考必败,便悲 愤得投河自杀了。岂料竟被鳖鱼 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运,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 生日,读书人都郑重的祭拜。 晒书晒衣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 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 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 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 另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 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 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 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 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 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 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三)与大众有关的风俗 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 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 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 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 “为牛庆生”的习俗。 储水辟邪防病 七夕储水的习俗由来已久。雍正《广东通志》载,“家汲井华水贮之,以备 酒浆,曰圣水”,光绪《惠州府志·风俗》亦记曰:“七夕,男女晨起担水贮之, 谓‘七夕水’,饮之可以治疾明目”。 五、七夕诗词: 迢迢牵牛星 (梁)萧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鹊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鹊桥仙(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词(唐)崔颢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 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七夕(唐)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七夕(宋)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唐)崔涂 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 自是人间一周岁,何妨天上只黄昏。 七夕(唐)窦常 露盘花水望三星,仿佛虚无为降灵。 斜汉没时人不寐,几条蛛网下风庭。 楚塞馀春听渐稀,断猿今夕让沾衣 云埋老树空山里,仿佛千声一度飞 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唐)杜牧 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 最恨明朝洗车雨,不教回脚渡天河。 七夕(唐)杜审言 白露含明月,青霞断绛河。天街七襄转,阁道二神过。 被服锵环佩,香筵拂绮罗。年年今夜尽,机杼别情多。 七夕(唐)李贺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鹊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鹊桥仙(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词(唐)崔颢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 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七夕(唐)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七夕(宋)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唐)崔涂 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 自是人间一周岁,何妨天上只黄昏。 七夕(唐)窦常 露盘花水望三星,仿佛虚无为降灵。 斜汉没时人不寐,几条蛛网下风庭。 楚塞馀春听渐稀,断猿今夕让沾衣。 云埋老树空山里,仿佛千声一度飞。 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唐)杜牧 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 最恨明朝洗车雨,不教回脚渡天河。 七夕(唐)杜审言 白露含明月,青霞断绛河。天街七襄转,阁道二神过。 袨服锵环佩,香筵拂绮罗。年年今夜尽,机杼别情多。 七夕(唐)李贺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六、文化内涵 七夕文化中的乞巧、祈福活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勇于创 造,不断追求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精神。 首先,七夕文化歌颂了忠贞不渝的婚爱观,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最集中的 表现了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农耕文化,歌颂了忠贞不渝的爱情,表达了人们对理 想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也体现出我国传统的不同于西方的爱情观即东方人往往注 重体味情感,不论是相爱还是别离,它注重的是精神的相互依存,因而能够矢志 不渝,不改初衷,不为外物所移。它传承发扬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体现 的是一种强烈的责任心,不同于西方文化中更多的浪漫色彩的爱情观。 东汉古诗十九首里的柔肠婉转:“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会复几许?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白居易《长恨歌》里的缠绵悱恻:“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 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秦少游《鹊桥仙》里的千古绝唱:“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少游这句话,既是对中华民族婚爱观的一个概括,又对它产生了强大的推动作 用。他不是单纯地对牛郎织女悲剧的同情,而是以一个新的视角,讴歌真挚、纯 洁、坚贞的爱情。在责任心的驱使下,虽远隔万里,长期分离,却还能够保持婚 姻的稳定性、长久性,不仅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即使在当下,这都是一个很普遍 的现象,在这里责任与爱情达到了统一。这正是当下应该大力弘扬的精神。夫妻 相爱、和睦生活、精致人生、全家幸福应该成为当下人们对婚姻生活的期许和追 求 其次,七夕文化中的乞巧、祈福活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 勇于创造,不断追求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精神。不论是女子还是文人,都表现出 强烈的渴望智慧的愿望,体现了我国人民对智的追求,对于创造的重视。而祈福 从根本上讲就是祈求平安、幸福、和谐、和平,它深刻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和文化 的精神实质。 总之,七夕文化给予了我们丰富的文化遗存,自由神圣的爱情观、勤奋朴实 的劳动观、积极进取的精神、纯正规范的道德观等一系列的价值观念,以及它诠 释的爱情永恒的主题及其现实的意义,都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领域 中自觉不自觉地反复出现,展示其永恒的文化魅力 七、思考探究: 1、七夕仅仅是情人的节日吗? 我们今天要使七夕传统文化代代传承,就要找到传统和现实的契合点,避免 低俗和过度的商业化淹没了文化内涵,既不要让传统文化在急功近利的开发和喧 嚣中迷失本性,又要不断创新,使传统文化和现代观念的文化元素相融合,彰显 当前的现实意义。通过节日,对树立正确的家庭观、爱情观进行倡导,弘扬牛郎 织女传说中倡导的坚贞婚姻爱情观,在当前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具有重要的现实 意义。如果让乞巧活动所体现的创造精神进一步得到发扬,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生 产生活的需要,也将会产生更大的积极作用。 总之,七夕文化给予了我们丰富的文化遗存,自由神圣的爱情观、勤奋朴实 的劳动观、积极进取的精神、纯正规范的道德观等一系列的价值观念,以及它诠 释的爱情永恒的主题及其现实的意义,都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领域 中自觉不自觉地反复出现,展示其永恒的文化魅力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六、文化内涵: 七夕文化中的乞巧、祈福活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勇于创 造,不断追求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精神。 首先,七夕文化歌颂了忠贞不渝的婚爱观,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最集中的 表现了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农耕文化,歌颂了忠贞不渝的爱情,表达了人们对理 想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也体现出我国传统的不同于西方的爱情观即东方人往往注 重体味情感,不论是相爱还是别离,它注重的是精神的相互依存,因而能够矢志 不渝,不改初衷,不为外物所移。它传承发扬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体现 的是一种强烈的责任心,不同于西方文化中更多的浪漫色彩的爱情观。 东汉古诗十九首里的柔肠婉转:“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会复几许?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白居易《长恨歌》里的缠绵悱恻:“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 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秦少游《鹊桥仙》里的千古绝唱:“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少游这句话,既是对中华民族婚爱观的一个概括,又对它产生了强大的推动作 用。他不是单纯地对牛郎织女悲剧的同情,而是以一个新的视角,讴歌真挚、纯 洁、坚贞的爱情。在责任心的驱使下,虽远隔万里,长期分离,却还能够保持婚 姻的稳定性、长久性,不仅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即使在当下,这都是一个很普遍 的现象,在这里责任与爱情达到了统一。这正是当下应该大力弘扬的精神。夫妻 相爱、和睦生活、精致人生、全家幸福应该成为当下人们对婚姻生活的期许和追 求。 其次,七夕文化中的乞巧、祈福活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 勇于创造,不断追求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精神。不论是女子还是文人,都表现出 强烈的渴望智慧的愿望,体现了我国人民对智的追求,对于创造的重视。而祈福 从根本上讲就是祈求平安、幸福、和谐、和平,它深刻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和文化 的精神实质。 总之,七夕文化给予了我们丰富的文化遗存,自由神圣的爱情观、勤奋朴实 的劳动观、积极进取的精神、纯正规范的道德观等一系列的价值观念,以及它诠 释的爱情永恒的主题及其现实的意义,都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领域 中自觉不自觉地反复出现,展示其永恒的文化魅力。 七、思考探究: 1、七夕仅仅是情人的节日吗? 我们今天要使七夕传统文化代代传承,就要找到传统和现实的契合点,避免 低俗和过度的商业化淹没了文化内涵,既不要让传统文化在急功近利的开发和喧 嚣中迷失本性,又要不断创新,使传统文化和现代观念的文化元素相融合,彰显 当前的现实意义。通过节日,对树立正确的家庭观、爱情观进行倡导,弘扬牛郎 织女传说中倡导的坚贞婚姻爱情观,在当前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具有重要的现实 意义。如果让乞巧活动所体现的创造精神进一步得到发扬,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生 产生活的需要,也将会产生更大的积极作用。 总之,七夕文化给予了我们丰富的文化遗存,自由神圣的爱情观、勤奋朴实 的劳动观、积极进取的精神、纯正规范的道德观等一系列的价值观念,以及它诠 释的爱情永恒的主题及其现实的意义,都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领域 中自觉不自觉地反复出现,展示其永恒的文化魅力
2、比较东西方爱情观异同 西方人的爱情好像咖啡,浓烈而短暂。东方人的爱情好似绿茶平静而绵长。 中方传统内敛,西方浪漫奔放,世界各地爱情观念大不相同。比如中国人在婚恋 上具有传统观念,讲求门当户对,西方则更注重情感层面的随心所欲:中国人婚 姻一旦出现裂缝,双方仍会尽力修补努力挽回,西方则认为爱情逝去便爽快分手; 中国人不擅长情感表达,相对含蓄,西方则坦率直接,热情奔放…… 东方式的爱情观,是比较周密、比较理性也比较辛苦的。它有一种约束中的 自由,牺牲中的获得,是会使人感动和敬佩的,有时又让人有些同情。西方式的 比较天然、比较冲动也比较轻松。它拥有的是一种生命的活力,和随时准备放弃 的及时把握,让人觉得人性的真实和进取,但往深处想又会让人觉得对人的本性 有些失望。坚持东方的责任与温情,吸收西方的坦诚奔放,同时相信真爱的存在, 并主动追求,这才是真正美好的爱情观念。 八、结束语: 七夕七夕,牛郎与织女,两千多年了,那一轮皓月,缺了一圆,圆了又缺 最是不变的是天国的爱情,人间的传奇。银河那么渺茫,宇宙如此浩瀚,那该是 怎样的一种穿越呵才能完成的天长地久地寻寻与觅觅?年年的七夕,年年的相 聚,把千年的浪漫撒向人间,将永恒的甜蜜涂满天宇。 九、作业: 通过学习,相信大家对七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请为七夕节写一首小诗
2、比较东西方爱情观异同 西方人的爱情好像咖啡,浓烈而短暂。东方人的爱情好似绿茶平静而绵长。 中方传统内敛,西方浪漫奔放,世界各地爱情观念大不相同。比如中国人在婚恋 上具有传统观念,讲求门当户对,西方则更注重情感层面的随心所欲;中国人婚 姻一旦出现裂缝,双方仍会尽力修补努力挽回,西方则认为爱情逝去便爽快分手; 中国人不擅长情感表达,相对含蓄,西方则坦率直接,热情奔放…… 东方式的爱情观,是比较周密、比较理性也比较辛苦的。它有一种约束中的 自由,牺牲中的获得,是会使人感动和敬佩的,有时又让人有些同情。西方式的 比较天然、比较冲动也比较轻松。它拥有的是一种生命的活力,和随时准备放弃 的及时把握,让人觉得人性的真实和进取,但往深处想又会让人觉得对人的本性 有些失望。坚持东方的责任与温情,吸收西方的坦诚奔放,同时相信真爱的存在, 并主动追求,这才是真正美好的爱情观念。 八、结束语: 七夕七夕,牛郎与织女,两千多年了,那一轮皓月,缺了一圆,圆了又缺, 最是不变的是天国的爱情,人间的传奇。银河那么渺茫,宇宙如此浩瀚,那该是 怎样的一种穿越呵才能完成的天长地久地寻寻与觅觅?年年的七夕,年年的相 聚,把千年的浪漫撒向人间,将永恒的甜蜜涂满天宇。 九、作业: 通过学习,相信大家对七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请为七夕节写一首小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