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动分析 基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 王跃生 摘要:2000年以来中国家庭结构变动主要表现为:核心家庭比例明显下降, 单人户显著上升,直系家庭没有降低反而略有增加。城乡家庭结构变动有别:城市 核心家庭构成缩小,单人户明显增加,直系家庭稍有降低;农村核心家庭构成降幅 较大,单人户提高,直系家庭上升。城乡二级家庭结构变动也不尽相同。数据显 示,人口流动、子女数量、人口老龄化、婚姻和住房情况对家庭结构及其变动有显 著影响。在家庭结构小型化为主导的时代,政府及社会组织应加强以家庭为目标的 公共服务建设;改进户籍制度,减少劳动者与其家庭成员的地域分割;为增进和改 善家庭代际关系创造条件 关键词:家庭结构人口普查社会转型城乡差异 作者王跃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732)。 当代中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期,且2000年后社会转型特征逐渐凸 显。①作为绝大多数民众基本生存单位和载体的家庭在深刻变化的社会环境中, 不可避免受到影响。家庭结构是家庭成员关系、生存方式和家庭功能的直接体 现,可显示民众的居住偏好和趋向,并具有多方面的社会指向意义。本文以第 六次全国人口普査数据为基础,通过与第五次及之前普查数据进行比较,讨论 2000年以来家庭的状态、变动及其原因,探寻不同类型家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 解决途径。 ①笔者认为,社会转型有三项衡量指标:由农业劳动力占多数转变为以二、三产业劳动 力为主;由农村居民占多数转变为城镇居民占多数;居住环境从以传统自然村落为主 转变为现代市镇为主。根据人口普查数据,2000年中国农业从业者占64.38%;2010 年降至48.23%;2000年乡村人口占比63.08%,2010年减为50.22%。就统计指标而 言,2010年中国社会处于“城乡均衡”状态,“转型”初显。居住环境上,城市化过程 中一些村落或消失或被整合,但仍有不少处于扩展中。考察当代家庭结构及其变动时, 对正在发生的社会转型应有充分认识,但不能忽视城乡“二元”格局仍被保留的现状 60·
中国城 乡家庭结构变动分析 基 于 2010年人 口普查 数 据 王 跃 生 摘 要:2000年 以来 中国家庭结构变动主要表现为 :核心家庭 比例 明显下降, 单人户显著上升,直系家庭没有降低反而略有增加。城 乡家庭结构变动有别:城市 核心家庭构成缩小,单人户明显增加,直系家庭稍有降低 ;农村核心家庭构成降幅 较大 ,单人户提高,直 系家庭上升。城 乡二级 家庭结构变动也不尽相同。数据显 示,人 口流动、子女数量、人 口老龄化、婚姻和住房情况对家庭结构及其变动有显 著影响。在家庭结构小型化为主导的时代,政府及社会组织应加强以家庭为 目标 的 公共 服务建 设 ;改进 户籍 制度 ,减少 劳动者 与其 家庭成 员 的地域 分 割 ;为增 进和 改 善 家庭代 际关 系创造 条件 。 关键词 :家庭结 构 人 口普查 社会 转型 城 乡差异 作者王跃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人 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北京 100732)。 当代 中国正 处 于前 所 未 有 的社 会 转 型 期 ,且 2000年后 社 会 转 型 特 征 逐 渐 凸 显 。① 作 为绝 大 多数 民众 基本 生存 单 位 和 载体 的家庭 在 深 刻 变 化 的社会 环 境 中 , 不可 避 免受 到影 响 。家 庭 结 构是 家 庭 成 员 关 系 、生 存 方 式 和 家庭 功 能 的直 接 体 现 ,可 显示 民众 的居住 偏 好 和 趋 向 ,并 具 有 多 方 面 的社 会 指 向意 义 。本 文 以第 六 次全 国人 口普查 数 据 为基 础 ,通 过 与第 五次 及 之 前 普 查 数 据 进 行 比较 ,讨 论 2000年 以来 家庭 的状 态 、变 动及 其 原 因 ,探 寻不 同类 型 家庭 可 能存 在 的 问题及 解 决途 径 。 ① 笔者认为,社会转型有 三项衡量指标 :由农业劳动力 占多数转变为 以二、三产业劳动 力为主;由农村居 民占多数转变为城镇居 民占多数 ;居住环境从 以传统 自然村落为主 转变为 现代 市镇 为 主。根 据 人 口普查 数据 ,2000年 中 国农 业 从 业 者 占 64.38 ;2010 年 降至 48.23 ;2000年 乡村 人 口占比 63.O8 ,2010年 减 为 50.22 。就 统计 指标 而 言,2010年 中国社会处于 “城 乡均衡”状态,“转型”初显。居住环境上,城市化过程 中一些村落或消失或被整合,但仍有不少处于扩展 中。考察 当代家庭 结构及其变动 时, 对正在发生的社会转型应有充分认识,但不能忽视城乡 “二元”格局仍被保 留的现状 。 · 6r) ·
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动分析 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 (一)问题提出 家庭结构变动深受人口、社会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且不同时期的具体影响 因素有别。一般认为,现阶段对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有:(1)严 格的生育控制政策实施以来,低生育水平逐步形成并保持,特别是第一代独生子女 逐渐长大成人。(2)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人口构成和群体进一步扩大。(3) 人口迁移流动增多,城市化水平提高。(4)住房状况改善,拥有自己住房民众的比 例明显扩大。在上述因素作用下,中国当代家庭结构实际状态如何?这些因素究竟 对当代家庭结构变动产生了哪些影响? (二)文献回顾 2000年以来家庭结构研究深受人口学、社会学等领域学者重视。这些研究关注 了家庭结构的哪些问题?如何揭示家庭结构变动及其特征? 1.家庭结构基本状态 利用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家庭结构,弥补了整体性研究的不足。例如,笔者通过 开发第五次人口普査长表数据,并与此前人口普查数据比较,发现其间家庭结构有 三种状态:一是相对稳定,以三代直系家庭为代表;二是明显上升,夫妇家庭、隔 代家庭增幅较大,单人户有所提升;三是降低,夫妇分居和单亲家庭明显减少,标 准核心家庭有所下降。①郭志刚根据2005年“小普查”数据分析家庭户变动,认为 计划生育导致平均家庭户规模迅速缩小。但生育水平1990年代降到很低,纯人口因 素对家庭户规模影响减弱,迁移流动及生活方式变化使主干家庭和核心家庭此消 彼长。② 还有学者借助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家庭结构变动。如2008年李银河主持的“中国 五城市家庭调查”结果显示:核心家庭依然占主导,夫妇家庭上升,主干家庭下降, 联合家庭近于消失。③这一研究与基于普查数据所得出的结论有相互印证作用 2.老年人口居住方式 2000年以来,老年人口居住方式渐成研究热点。曾毅、王正联利用1982、1990 ①王跃生:《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②郭志刚:《关于中国家庭户变化的探讨与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8年第3期。 ③马春华、李银河等:《中国城市家庭变迁的趋势和最新发现》,《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 2期 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
中国城 乡家庭结构变动分析 问题提 出与 文献 回顾 (一 )问题提 出 家庭结构变动深受人 口、社会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且不 同时期的具体影响 因素有别 。一般认为 ,现 阶段对 中国家庭结构 变动影 响较大 的因素 主要 有 : (1)严 格的生育控制政策实施以来 ,低生育水平逐步形成并保持 ,特别是第一代独生子女 逐渐长大成人。(2)人 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人 口构成和群体进一步扩大。 (3) 人 口迁移流动增多 ,城市化水平提高 。(4)住房状况改善 ,拥有 自己住房民众 的比 例明显扩大。在上述因素作用下 ,中国当代家庭结构实际状态如何?这些因素究竟 对当代家庭结构变动产生了哪些影响? (二 )文献 回顾 2000年 以来家庭结构研究深受人 口学 、社会 学等领域 学者重视 。这些研究 关注 了家庭结构的哪些问题?如何揭示家庭结构变动及其特征? 1.家庭结构基本状态 利用人 口普查数据分析家庭结构,弥补了整体性研究的不足。例如 ,笔者通过 开发第五次人 口普查长表数据 ,并 与此前 人 口普 查数据 比较 ,发现其 间家庭结 构有 三种状态 :一是相对稳定 ,以三代直系家庭为代表 ;二是明显上升,夫妇家庭、隔 代家庭增幅较大 ,单人户有所提升;三是降低 ,夫妇分居和单亲家庭明显减少,标 准核心家庭有所下降 。① 郭志刚根据 2005年 “小普查”数 据分析家庭户 变动 ,认为 计划生育导致平均家庭户规模迅速缩小 。但生育水平 1990年代降到很低 ,纯人 口因 素对家庭户规模影响减弱,迁移流动及生活方式变化使主干家庭 和核心家庭此消 彼长 。② 还有学者借助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家庭结构变动。如 2008年李银河主持的 “中国 五城市家庭调查”结果显示 :核心家庭依然 占主导 ,夫妇家庭上升 ,主干家庭下 降 , 联合家庭近于消失 。③ 这一研究 与基于普查 数据所得 出的结论 有相互 印证作用 。 2.老年人 口居住方式 2000年 以来 ,老年人 口居住方式渐成研究热点 。曾毅 、王正联利用 1982、1990 ① 王跃生 :《当代 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 1期。 ② 郭志刚:《关于中国家庭户变化的探讨与分析》,《中国人 口科学》2008年第 3期。 ③ 马春华、李银河等:《中国城市家庭变迁的趋势和最新发现》,《社会 学研究》2Ol1年第 2期 。 · 61 ·
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12期 和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家庭与老年人居住变化,发现2000年65岁以上老年人 与子女同住占多数,但比1990年有所降低,原因是较年轻和健康的老年人倾向单独 居住。①郭志刚依据2005年“小普查”数据分析老年人口居住方式,指出老年人与 后代同居仍占多数。同时,“空巢”家庭老年人比例越来越大。②中国老龄科研中心 2006年调查显示:城市老年人与配偶同住占41.5%,三代同住27.4%,与子女同 住14.5%,独居8.3%;农村三代同住为39.0%,与配偶同住29.0%,独居9.3%, 与子女同居18.0%③其三代家庭比例明显低于2005年“小普查”数据 3.成年独生子女及其父母居住方式 2005年后,国内学者针对独生子女的有关研究增多。风笑天2008年五城市独 生子女父母调查显示,未婚独生子女父母“空巢”占7.0%,核心家庭882%;已 婚独生子女父母“空巢”为56.4%,主干家庭35.8%。独生子女婚配成为其父母家 庭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④其不足是,未对独生子女划分年龄。宋健2009年在 北京等四城市调查发现,双独夫妇婚后更倾向于与父母分开居住。⑤可见,城市独 生子女婚后没有形成高比例与父母同居现象。 4.人口流迁与家庭结构 当人口流迁以劳动力个体为主时,其对家庭结构的影响将比较显著。周福林利 用2000年人口普査长表数据所作研究显示,人口流迁使核心家庭、直系家庭出现 缺损”,增大了单人户、“空巢”家庭、隔代家庭比例。⑥郭志刚基于2005年“小 普査”数据的研究发现,人口流动对家庭结构的影响呈现新趋向——家庭流动,其 中夫妇户和二代户已占很大比例。⑦这两项研究的不足是,未对流动人口进行身份 差异和城乡差异分析。 5.家庭变动趋向理论 黄宗智不同意中国家庭会沿着西方核心化模式发展的观点。他指出:我们所认 为是必然的、普适的、来自西方社会科学理论的“现代化”模式,使我们错误地把 ①曾毅、王正联:《中国家庭与老年人居住安排的变化》,《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5期 ②郭志刚:《关于中国家庭户变化的探讨与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8年第3期, ③张恺悌、郭平主编:《中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状况蓝皮书》,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0年,第68-69页 ④风笑天:《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家庭结构:全国五大城市的调查分析》,《社会科学研 究》2009年第2期 ⑤宋健、黄菲:《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与其父母的代际互动—与非独生子女的比较研究》, 《人口研究》2011年第3期。 ⑥周福林:《我国留守家庭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24-125页 ⑦郭志刚:《全国及东、中、西部老年家庭结构比较分析》,曾毅主编:《老年人口家庭 健康与照料需求成本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23页 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中国社会科学 2013年第 12期 和 2000年人 口普查数据分析家庭 与老年人居住变化 ,发现 2000年 65岁 以上老年人 与子女 同住 占多数 ,但 比 1990年有所降低 ,原 因是较年轻和健康 的老年人倾 向单独 居住 。 郭志刚依据 2005年 “小普查 ”数据分析老年人 口居住方式 ,指 出老年人与 后代同居仍占多数。同时,“空巢”家庭老年人比例越来越大。② 中国老龄科研 中心 2006年调查显示 :城市 老年人 与配偶 同住 占 41.5 ,三代 同住 27.4 ,与子 女 同 住 14.5 ,独居 8.3 ;农村三代 同住为 39.0 ,与配偶 同住 29.0 ,独居 9.3 , 与子女同居 18.0 。③ 其三代家庭比例明显低于 2005年 “小普查”数据。 3.成年独生子女及其父母居住方式 2005年后 ,国内学 者针 对独 生子女 的有关研 究增 多 。风笑 天 2008年五城 市独 生子女父母调查显示 ,未婚独 生子女父母 “空巢” 占 7.0 ,核心 家庭 88.29/6;已 婚独生子女父母 “空巢’’为 56.4 ,主干家庭 35.8 。独生子女婚配成 为其父母 家 庭结构变化 的主要影 响因素 。④ 其不足是 ,未对独生子女划分年龄 。宋健 2009年 在 北京等四城市调查发现 ,双独 夫妇婚后更倾 向于与父母 分开 居住 。⑤ 可 见 ,城市独 生子女婚后没有形成高 比例与父母 同居现象 。 4.人 口流迁与 家庭结构 当人口流迁以劳动力个体为主时 ,其对家庭结构的影响将 比较显著。周福林利 用 2000年人 口普查长表 数据 所作 研究 显示 ,人 口流迁 使核 心家 庭 、直 系家庭 出现 “缺损”,增大 了单人户 、“空巢 ”家庭 、隔代家庭 比例 。⑥ 郭志 刚基于 2005年 “小 普查”数据 的研究发现 ,人 口流动对 家庭结构 的影 响呈 现新趋 向一 一家庭 流动 ,其 中夫妇户和二代户已占很大比例 。⑦ 这两项研究的不足是 ,未对流动人 口进行身份 差异和城乡差异分析 。 5.家庭变动趋 向理论 黄宗智不 同意 中国家庭会沿着 西方核 心化模式发 展 的观点 。他 指 出 :我们所 认 为是必然 的 、普适 的 、来 自西方社会科学理论 的 “现代 化”模 式 ,使我们错 误 地把 ① 曾毅、王正联:《中国家庭与老年人居住安排的变化》,《中国人 口科学》2004年第 5期。 ② 郭志刚:《关于中国家庭户变化的探讨 与分析》,《中国人 口科学》2008年第 3期。 ③ 张恺悌、郭平主编:《中国人 口老龄化与老年人状况蓝皮书》,北京:中国社会 出版社, 2OlO年 ,第 68 69页。 ④ 风笑天:《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家庭结构 :全国五大城市的调查分析》,《社会科学研 究》2009年第 2期。 ⑤ 宋健、黄菲:《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与其父母的代际互动 一~与非独生子女的比较研究》, 《人 口研 究》2Ol1年 第 3期 。 ⑥ 周福林:《我国留守家庭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 124~125页。 ⑦ 郭志刚:《全国及东、中、西部老年家庭结构比较分析》,曾毅主编:《老年人 口家庭 、 健康 与照料需求成本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 23页。 · 62 ·
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动分析 注意力集中于家庭的“核心化”趋势。他认为,在全球比较视野下,真正应该引起 注意的是三代家庭的延续。①这一认识颇有新意,但有待较系统的中国城乡社会实 际材料加以论证 笔者认为,当代单个婚姻单位形成的个体家庭成为主流,但分爨异居的亲子之 间仍保持着密切联系,两个及以上相对独立的小家庭构成网络家庭。人口控制政策 实施过程中,单性别子女家庭逐渐普遍,亲代与独子(女)保持经济和情感交往关 系的愿望都很强烈,这成为双系网络家庭发展的人口条件。② 近十年来人口和社会环境变动引起了家庭结构的新变化,相关研究比较活跃,实 证分析和理论探讨都得到加强。同时,也应看到,已有论著的整体分析考察的多是十 年前的家庭结构,2005年以后的研究主要针对老年、独生子女及其父母等特定人口群 体,并以小型调查为主。此外,多数研究缺少城乡比较视角。本文将通过分析第六次 人口普査数据,探讨中国家庭结构的最新变动,把握其整体状况和城乡异同。 (三)本项研究所使用数据 研究以第六次人口普查长表1%抽样数据库中与家庭户(家庭户是指以家庭成 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及其结构有关的表格数据为基础, 分析中国城乡家庭结构最新变动。③为了认识当代中国家庭的变动特征和趋向,还 将结合1982年以来的三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探讨。 2010年中国家庭结构及其变动 (一)基本家庭结构 基本家庭结构是指核心家庭、直系家庭、复合家庭、单人户、残缺家庭及其他。 1.全国总体 表11982-2010年全国家庭结构及其变动 (%) 家庭类型 2010年 2000年 1982年 核心家庭 68.18 70.61 直系家庭 21.72 21.33 21.74 复合家庭 0.56 1.08 0.92 ①黄宗智:《中国的现代家庭:来自经济史和法律史的视角》,《开放时代》2011年第5期。 ②王跃生:《个体家庭、网络家庭和亲属圈家庭分析——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视角》,《开 放时代》2010年第4期 ③李玉柱博士在家庭成员关系编程上付出了辛劳,谨致谢忱
中国城 乡家庭结构变动分析 注意力集 中于家庭 的 “核 心化 ”趋 势 。他认 为 ,在全球 比较视 野下 ,真 正应该 引起 注意的是三代家庭的延续。① 这一认识颇有新意 ,但有待较系统的中国城乡社会实 际材料加 以论证 。 笔者认为 ,当代单个婚姻单位形成的个体家庭成为主流,但分爨异居的亲子之 间仍保持着密切联 系 ,两个及 以上相对 独立 的小 家庭构成 网络家庭 。人 口控制 政策 实施过程中,单性别子女家庭逐渐普遍 ,亲代与独子 (女)保持经济和情感交往关 系的愿望都很强烈 ,这成 为双系网络家庭 发展 的人 口条件 。② 近十年来人 口和社会环境变动引起 了家庭结构的新变化 ,相关研究 比较活跃 ,实 证分析和理论探讨都得 到加强 。同时 ,也应看 到,已有论著 的整体分析考察 的多是十 年前的家庭结构 ,2005年以后 的研究主要 针对老年、独生子女及其父母等特定人 口群 体,并以小型调查为主。此外,多数研究缺少城乡比较视角。本文将通过分析第六次 人 口普查数据,探讨中国家庭结构的最新变动,把握其整体状况和城乡异同。 (三 )本项研 究所 使用数 据 研究 以第六次人 口普 查长表 1 抽 样数 据库 中与家庭 户 (家庭 户是 指 以家庭成 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及其结构有关 的表格数据为基础 , 分析 中国城 乡家庭结 构最新变 动 。③ 为 了认识 当代 中国家庭 的变 动特征 和趋 向 ,还 将结合 1982年 以来 的三次人 口普 查数据进行探讨 。 二 、2010年 中国家庭结构及其变动 (一 )基本 家庭 结构 基本 家庭 结构是 指核心家庭 、直系家庭 、复合家庭 、单人户 、残 缺家庭及其他 。 1.全 国总体 表 1 1982-2010年全国家庭结构及其变动 (%) 家庭 类型 2010拒 2000伍 1990正 1982正 核心家庭 6O.89 68.18 70.61 68.3O 直系家庭 22.99 21.72 21.33 21.74 复合 家庭 0.58 O.56 1.O8 O.92 ① 黄宗智:《中国的现代家庭 :来 自经济史和法律史的视角》,《开放时代》2011年第 5期。 ② 王跃生:《个体家庭 、网络家庭和亲属圈家庭分析一一 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视角》,《开 放 时代》2010年第 4期。 ③ 李玉柱博士在家庭成员关系编程上付 出了辛劳,谨致谢忱。 · 63 ·
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12期 续表1 家庭类型 2010年 2000年 1990年 1982年 单人户 13.67 6.34 7,98 残缺家庭 0.9 0.71 84 22 注:1.此表2010年数据由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长表1%抽样 Excel数据计算获得;1982、1990和2000年 数据分别根据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1%抽样数据库、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抽样数据库和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长表1%抽样数据库统计得到。以下表、图资料来源同此 2.表中“核心家庭”指夫妇二人组成的,或夫妇(或夫妇一方)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直系家庭”为 夫妇(或父母、父母一方)和一个已婚子女及孙子女组成的家庭;“复合家庭”为夫妇(或父母、父母一方) 与两个及以上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残缺家庭”指未婚兄弟姐妹组成的家庭 由表1可见,同2000年及之前一样,2010年核心家庭、直系家庭和单人户是 中国家庭户的三种基本类型,约98%以上的家庭户可归入其中 与2000年及之前相比,一方面,2010年核心家庭构成打破了1982年至2000 年近20年间稳定于70%上下的状态,出现明显下降。其中2010年比2000年减少 10.69%;单人户构成则显著上升,2010年较2000年增加59.51%。另一方面,在 人口城市化水平提高、人口迁移流动率增长的过程中,直系家庭份额并没有进一步 缩小,反而略有增加,若与前三次普査相比,则整体上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这表 明,2010年单人户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是由核心家庭比例降低所促成 总之,按照2010年人口普査数据,中国当代家庭构成呈现核心家庭水平降低、 直系家庭稳定和单人户上升的格局。家庭结构既有向小形态发展的一面,也有多婚 姻单位家庭获得维持的另一面。若将家庭的小型化视为家庭结构趋于“现代”的表 现,直系家庭的稳定则是对“传统”形态和功能的维系。不过,当代直系家庭已不 再固守过去严格的同居共财管理方式。 2.城乡家庭结构差异 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从人口构成和居住空间上看,城乡“二元”特征仍较突出, 有必要从城乡差异视角考察家庭结构变动。 表22010年全国城乡基本家庭结构及与2000年比较 家庭类型 年 2000年 县 市 镇 家庭 70. 直系家庭 15.28 21.52 16.26 17.52 24.83 复合家庭 0.40 0.67 单人户 12.97 1.79 10.38 10.04 残 缺家庭 0.72 0.74 其他 1.28 0.67 0.81 52 36 0.13 64 国家哲学
中国社会科学 2013年第 12期 续表 1 家庭类 型 2OlO仨 2000钲 199o年 1982正 单人户 13.67 8.57 6.34 7.98 残缺家庭 O.93 O.71 O.57 O.84 其 他 O.93 0.26 O.O8 O.22 注 :1.此表 2OlO年数据 由第六次全国人 口普查长表 1 抽样 Excel数据计算获得 ;1982、1990和 2000年 数据分别根据 1982年第 三次全 国人 口普查 1 抽样 数据 库 、1990年 第 四次全 国人 口普查 1 抽 样数 据库 和 2000年第 五次全 国人 口普查长 表 1 抽样数据库统计得到 。以下表 、图资料来 源同此。 2.表中 “核心家庭”指夫妇二人组成 的,或夫妇 (或夫妇一方)和未婚 子女组成 的家庭 ;“直系家庭 ”为 夫妇 (或 父母 、父母一方 )和一个 已婚子女及孙子女组成 的家庭 ;“复合 家庭”为夫妇 (或父母 、父母 一方 ) 与两个及以上已婚 子女组成 的家庭 ;“残缺家庭”指未婚 兄弟姐妹 组成 的家庭 。 由表 1可见 ,同 2000年及 之前一 样 ,2010年 核 心家庭 、直 系家庭 和单人 户是 中国家庭户 的三种基本类 型 ,约 98 以上的家庭 户可归入其 中。 与 2000年及 之前 相 比,一方 面 ,2010年 核心家 庭构 成打 破 了 1982年 至 2000 年近 20年间稳定于 70 上下的状态 ,出现明显下降。其中 2010年 比 2000年减少 10.69 ;单人户构成则显著 上升 ,2010年较 2000年增 加 59.51 。另 一方 面 ,在 人 口城市化水平提高 、人 口迁移 流动率增 长 的过程 中 ,直系家庭 份额并 没有进一 步 缩小 ,反 而略有增加 ,若 与前 三次普查 相 比 ,则 整体上表 现 出一定 的稳定性 。这 表 明,2010年单人户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是由核心家庭 比例降低所促成。 总之 ,按 照 2010年人 口普查 数据 ,中国 当代家庭 构成呈现 核心家庭 水平 降低 、 直系家庭稳定和单人户上升的格局 。家庭结构 既有 向小形 态发展 的一面 ,也有 多婚 姻单位家庭获得维持 的另一面 。若将家庭 的小 型化视为 家庭 结构趋 于 “现代 ” 的表 现 ,直 系家庭 的稳定则是对 “传统”形态 和功能 的维系 。不 过 ,当代直 系家庭 已不 再 固守过去严格 的同居共财管理方式 。 2.城 乡家庭结构差异 当前社会转 型时期 ,从人 口构成和居住空 间上看 ,城乡 “二元”特征仍较 突出 , 有必要从城 乡差异视角考察家庭结构变动 。 表 2 2OlO年全 国城 乡基本 家庭结构及与 2000年 比较 ( ) 家庭 类型 2OlO钲 2000年 市 镇 县 市 镇 县 核心家庭 65.3O 63.53 57.O2 71.41 7O.87 66.27 直系家庭 15.28 21.52 28.52 16.26 17.52 24.83 复合家庭 o.40 O.66 O.67 O.69 o.64 O.5O 单人户 17.O3 12.97 11.79 1O.38 10.O4 7.52 残缺家庭 O.72 O.66 1_18 O.74 O.58 O.74 其 他 1.28 O.67 O.81 O.52 O.36 O.13
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动分析 就2010年而言,核心家庭在市镇县均为最大家庭类型。其中,市核心家庭比例 最大,镇次之,县最小,市高于县14.52%;直系家庭则相反,县最大,镇次之 市最小,县高于市86.65%。县、市之间直系家庭构成差异明显。单人户构成在城 乡之间也有不同,市单人户比例超过直系家庭,处于第二位,镇和县则处于第三位。 与2000年相比,2010年市镇县核心家庭构成均表现为降低,县降幅最大,减 少13.96%。市直系家庭稍有降低,而镇和县均为增加,其中镇增幅最大,为 22.83%。单人户市镇县均为增加,市增幅最大,提高64.07%,镇、县分别增加 29.18%和56.78%。 综上,2010年家庭的构成变动表现为:市核心家庭缩小,直系家庭略微降低 单人户因核心家庭构成降低而增大;县核心家庭缩小,单人户增加,直系家庭上升; 镇与县有相同表现,只是变动幅度有差异。若将核心家庭和单人户作为小家庭的代 表类型,城市这两类家庭之和由81.79%增至82.33%,县则由73.79%减为 68.81%。这表明,城市核心家庭构成降低,并未促使直系家庭增长,而是单人户扩 大,家庭朝着更小的类型发展;农村则有一定逆转,即核心家庭缩小的同时,直系 家庭提升,单人户也有增长。 (二)二级家庭结构 家庭基本类型(即一级家庭类型)可以显示家庭的一般构成,但对变动特征的 揭示较弱,故对二级家庭结构及其变动再作考察(见表3) 表3全国二级家庭结构及其时期变动比较 (%) 家庭类型 2010年 2000年 1990年 1982年 夫妇核心 12.93 6.49 标准核心 33.14 夫妇分居核心 单亲核心 扩大核心 1.61 过渡核心 1.94 0. 0.81 1.26 三代及以上直系 17.18 17.26 17.12 16.98 代直系 隔代家庭 2.1 0.91 复合家庭 0.56 1.08 0.93 单人户 13.67 8.57 6.34 残缺家庭 0.71 0.57 0.84 注:“标准核心”为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夫妇分居核心”为夫妇一方因配偶在外工作等与未婚 子女组成的家庭,“单亲核心”为父母一方(因丧偶、离异等)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扩大核心”为夫妇 与未婚子女及未婚兄弟姐妹组成的家庭;“过渡核心家庭”为夫妇与初婚子女(媳婿不在户内)组成的家庭。 国家哲学社会
中国城 乡家庭 结构 变 动分析 就 2010年而言 ,核心家庭在市镇县均为最大家庭类型 。其 中 ,市核心家庭 比例 最大 ,镇 次之 ,县 最小 ,市 高 于县 14.52 ;直 系 家庭 则相 反 ,县最 大 ,镇 次 之 , 市最小 ,县高于市 86.659/6。县 、市 之 间直系家庭 构成差 异 明显 。单 人户 构成在 城 乡之间也有不同,市单人户比例超过直系家庭 ,处于第二位 ,镇和县则处于第三位。 与 2000年相比,2010年市镇县核心家庭构成均表现为降低 ,县降幅最大,减 少 13.96 。市直 系家庭稍 有降低 ,而镇和 县均为增 加 ,其 中镇增 幅最 大,为 22.83 。单人户市镇县均为增加 ,市增幅最大 ,提高 64.079/6,镇、县分别增加 29.189/6和 56.78 。 综上 ,2010年家庭 的构成 变 动表现 为 :市核 心家庭 缩小 ,直 系家庭 略微 降低 , 单人 户因核心家庭构成降低而增大 ;县核心家庭缩小 ,单人户增加 ,直系家庭上升 ; 镇 与县有相 同表现 ,只是变动幅度 有差异 。若 将核 心家庭 和单人户作 为小家庭 的代 表类型 ,城 市 这 两类 家庭 之 和 由 81.79 增 至 82.33 ,县则 由 73.79 减 为 68.81 。这表明,城市核心家庭构成降低 ,并未促使直系家庭增长,而是单人户扩 大,家庭朝着更小的类型发展 ;农村则有一定逆转,即核心家庭缩小的同时,直系 家庭提升 ,单人户也有增长 。 (二)二级家庭结构 家庭基本类型 (即一级家庭类型 )可 以显示 家庭 的一 般构 成 ,但对 变动特 征 的 揭示较弱 ,故对二级家庭结构及其变动再作考察 (见表 3)。 表 3 全国二级 家庭 结构 及其时期变动比较 (%) 家庭类型 2010正 2000正 1990年 1982年 夫妇核心 18.46 12.93 6.49 4.79 标准核心 33.14 46.75 53.53 48.16 夫妇分居核心 3.27 3.15 4.O2 6.96 单亲核心 2.7O 2.92 3.58 4.55 扩大核心 l_38 1.61 2.18 2.57 过渡核心 1.94 O.82 O.81 1.26 三代及 以上直系 17.18 17.26 17.12 16.98 二代直系 3.O3 2.35 3.29 3.82 隔代家庭 2.78 2.11 O.91 O.95 复合家庭 O.58 0.56 1.08 O.93 阜 )\ 13.67 8.57 6.34 7.98 残缺家庭 O.93 O.71 O.57 0.84 其 他 0.93 O.26 O.08 O.22 注 :“标准核心”为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 的家庭 ;“夫妇分居 核心 ”为夫妇一 方因配偶 在外工作 等与未婚 子女组成 的家庭 ,“单亲核心”为父母一方 (因丧偶 、离异 等)与未婚子 女组成 的家庭 ;“扩大核 心”为夫妇 与未婚子 女及未婚 兄弟 姐妹 组成 的家庭 ;“过渡核心家庭”为夫妇与初婚子女 (媳婿不在户 内)组成 的家庭 。 · 65 ·
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12期 2010年细分后的家庭类型中,所占比例相对较高的分别是标准核心家庭、夫妇 家庭、三代及以上直系家庭和单人户。这四类家庭加总所占比例为82.45%。 与2000年及之前相比,所占比例明显缩小的主要家庭类型为标准核心家庭 1982年和1990年,其占比接近或超过50%,2010年则降至三分之一,主导地位受 到明显削弱。夫妇分居家庭1982年以来呈下降趋势。1990年该家庭比例降低与政 府放宽对城镇职工迁移异地居住配偶的限制、夫妇两地分居现象减少有关。1990年 代以来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农民夫妇两地分居增多,总体上,人口流动并 未促使夫妇分居家庭大幅度增长。这与外出者离家时间大多未超过半年,普查时仍 作为家庭成员登记有关。 增幅较大的家庭类型为夫妇家庭和单人户,其中夫妇家庭比2000年增加 42.77%,单人户提高59.51%。 三代及以上直系家庭构成表现出很强稳定性,表明亲子分爨现象没有进一步增 加。二代直系家庭2010年较2000年增加28.94%,但比1982年和1990年有所降 低;隔代家庭比2000年提高31.75%,较1982年增长192.63%,这与劳动年龄人 口流动就业增加、未成年子女与其祖父母一起生活有直接关系。 从统计数据中不难推断,2010年夫妇家庭和单人户的增加主要是通过标准核心 家庭分解来实现的,而三代及以上直系家庭的存在基础并没有受到动摇。 从城乡差异视角对二级家庭进行分析,可进一步认识家庭结构的变动原因(见 表4) 表42010年与2000年全国城乡二级家庭结构比 %) 2010年 000年 家庭类型 市 县 夫妇核心 标准核心 35.32 48.17 夫妇分居核心和单亲核心 5.25 6.31 6.28 5.16 6.57 扩大核心 1.08 过渡核心 0.81 三代及以上直系 21.17 13.79 19.79 二代直系 1.85 2.63 隔代家庭 2.44 3.89 2,41 复合家庭 66 0.67 69 0.63 0.50 单人户 10.38 10.04 1.18 其他 0.67 0.81 其中:夫妇核心与单人户合计306 31.65 28.52 26.41 24.43 18.88 注:因数据限制,未能对夫妇分居核心家庭和单亲核心家庭分别进行统计,故将其合并列出,下同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中国社会科 学 2013年 第 12期 2010年细分后的家庭类型中,所占比例相对较高的分别是标准核心家庭、夫妇 家庭 、三代及 以上直系家庭和单人户 。这 四类 家庭加 总所 占比例为 82.45 。 与 2000年及之前相 比,所 占比例 明显缩小的主要家庭类型为标准核心家庭。 1982年和 1990年 ,其 占比接近或超过 509/6,2010年则降至三分之一,主导地位受 到明显削弱。夫妇分居家庭 1982年以来呈下降趋势。1990年该家庭 比例降低与政 府放宽对城镇 职工迁移异地居住配偶 的限制 、夫妇 两地分居现象减少 有关 。1990年 代 以来农 村劳动力 向非农领域转移 、农 民夫 妇两地 分居增 多 ,总体上 ,人 口流动并 未促使夫妇分 居家庭 大幅度增长 。这与外 出者离家 时间大多未超 过半年 ,普查 时仍 作为家庭成员登记有关 。 增幅较大 的家庭类 型为夫妇 家庭 和单人户 ,其 中夫妇 家庭 比 2000年 增加 42.77 ,单人户提高 59.51 。 三代及以上直系家庭构成表现出很强稳定性 ,表明亲子分爨现象没有进一步增 加 。二代直 系家庭 2010年较 2000年增 加 28.94 ,但 比 1982年 和 1990年有 所 降 低 ;隔代家庭比 2000年提高 31.759/6,较 1982年增长 192.63 ,这与劳动年龄人 口流动就业增加、未成年子女与其祖父母一起生活有直接关系。 从统计数据 中不难推断 ,2010年夫妇 家庭 和单 人户 的增加 主要是 通过标准核心 家庭分解来实现的,而三代及以上直系家庭的存在基础并没有受到动摇 。 从城 乡差异视角对二级家庭进行分 析 ,可进一 步认 识 家庭结构 的变 动原 因 (见 表 4)。 表 4 2010年与 2000年全国城乡二级 家庭 结构 比较 ( ) 2010焦 2000伍 家庭类型 市 镇 县 市 镇 县 夫妇核心 21.O3 18.68 16.73 l6.O3 14.39 11.36 标准核心 35.32 35,23 3O,92 46.65 48.17 46.48 夫妇分居核心和单亲核心 5.25 6.3l 6.28 5.16 5.53 6.57 扩大核心 1.83 1.43 1.O8 2.17 1.97 1.3O 过渡核心 1.87 1.88 2.O1 1.43 O.81 O.57 l=代及 以上直系 11.52 16.28 21.17 12.85 13.79 19.79 二代 直系 2.5O 2.8O 3.46 l_85 2.OO 2.63 隔代家庭 1.26 2.44 3.89 1.56 1.76 2.41 复合家庭 0.40 O.66 O.67 0.69 O.63 O.50 单人户 17.O3 12.97 11.79 1O.38 10.04 7.52 残 缺 O.72 O.66 1.18 O.71 O.56 0.74 其 他 1.28 O.67 O.81 O.52 O.36 O.13 其 中:夫妇核心与单人户合计 38.O6 3L65 28.52 26.41 24.43 18.88 注 :因数据限制 ,未能对夫妇分居核心家庭和单亲核心家庭 分别 进行统计 ,故将其合并列出 ,下 同。 · 66 ·
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动分析 2010年,市镇县二级家庭中,超过10%的类别有夫妇家庭、标准核心家庭、三 代及以上直系家庭和单人户。市镇县这四类家庭之和分别占84.9%、83.16%和 80.61%。夫妇家庭城市最高,镇次之,县最低,市高于县25.70%;标准核心家庭 也以城市为最高,县最低,市较县高14.23%;三代及以上直系家庭则以县为最高, 市最低,县比市高83.77%;单人户市明显高于县。此外,还有几类家庭值得关注 是夫妇分居和单亲家庭,县和镇高于市;二是隔代家庭,县明显高于市;三是二 代直系家庭,也为县高于市。 与2000年相比,市镇县夫妇家庭均增长,分别提高31.19%、29.81%和 47.27%。标准核心家庭构成均减少,市镇县分别降低24.29%、26.86%和 33.48%。夫妇分居和单亲家庭市和镇稍有增加,县微降,较2000年变动不大 三代及以上直系家庭城乡变动方向有别,市减少10.35%,镇和县分别上升 18.06%和6.97%。城乡不同的变动趋向促使全国三代及以上直系家庭保持稳定 县隔代家庭和二代直系家庭在其直系家庭增长中的推动作用明显,两类直系家庭分 别增加60.74%和31.56%。从城乡内部看,县直系家庭的几种类型全面增长;市只 有二代直系家庭增加35.14%,其他几类均降低,市直系家庭总比例难以提升 单人户均增加,其中市、镇、县分别提高60.07%、29.18%和56.78% 在人口城乡流动增长背景下,农村隔代家庭增幅显著。这种现象可解释为,目 前农村劳动年龄夫妇二人一同进城务工的情形增多。这在减少夫妇分居家庭的同时 促使隔代家庭增加。 我们可将夫妇家庭和单人户提升视为家庭结构的“极小化”表现。这两类家庭 之和1982年为12.77%,2010年增至32.13%,提高1.52倍,其中2010年较2000 年增长49.44%,中国家庭小型化趋向继续保持。而据表4,2010年夫妇家庭和单 人户之和市镇县较2000年分别提高44.11%、29.55%和51.06%。可见,尽管农村 直系家庭稳中有升,但三代及以上直系家庭增幅较小,并且,农村直系家庭构成的 扩大以隔代家庭和二代直系家庭增长推动为主,家庭“极小化”趋向没有改变 、四类主要家庭的变动及特征 从以上分析可知,绝大多数民众以核心家庭、直系家庭和单人户为居住单位; 二级家庭类型虽较多,但所占比例较高者为夫妇家庭、标准核心家庭、三代直系家 庭和单人户。深入分析这些家庭的成员构成,有助于把握2000年以来家庭结构的变 动特征。人口普查数据中,“市”一般代表城市,“县”与乡村同义,本研究以 市”、“县”数据为基础,考察城乡不同年龄组家庭成员的居住方式及变动。 )三代直系家庭 三代直系家庭在当代多婚姻单位家庭占比最大(2010年城乡分别为1.27%和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中国城 乡家庭结构变动分析 2010年 ,市镇县二级家庭 中 ,超过 1O 的类别有夫妇家庭 、标准核心家庭 、三 代及 以上 直 系家 庭 和单 人 户 。市 镇 县 这 四类 家 庭 之 和分 别 占 84.9 、83.16 和 80.61 。夫妇家庭城市最高 ,镇次之 ,县最低 ,市高于县 25.70 ;标准核心家庭 也以城市为最高,县最低 ,市较县高 14.23 ;三代及以上直系家庭则以县为最高 , 市最低 ,县 比市高 83.77 ;单人户市明显高于县 。此外 ,还有几类家庭值得关注 , 一 是 夫妇分 居和单 亲家庭 ,县 和镇高 于市 ;二是 隔代家庭 ,县 明显高 于市 ;三是二 代直 系家庭 ,也为县高于市 。 与 2000年 相 比,市 镇 县 夫 妇 家 庭 均 增 长 ,分 别 提 高 31.19 、29.81 和 47.27 。标准 核 心 家 庭 构 成 均 减 少 ,市 镇 县 分 别 降 低 24.299/6、26.869/6和 33.48%。夫妇分居和单亲家庭市和镇稍有增加,县微降,较 2000年变动不大。 三代及 以上 直 系家 庭 城 乡 变 动方 向有 别 ,市 减 少 10.359/6,镇 和县 分 别 上 升 18.069/6和 6.97 。城乡不 同的变动趋 向促使全 国三代及 以上直 系家庭保持稳定。 县隔代家庭和二代直系家庭在其直系家庭增长中的推动作用明显 ,两类直系家庭分 别增加 60.74 和 31.56 。从城 乡内部看 ,县直系家庭 的几种类型全面增长 ;市只 有二代直系家庭增加 35.14 ,其他几类均降低 ,市直系家庭总比例难以提升。 单人户均增加 ,其中市、镇 、县分别提高 6O.07 、29.18 和 56.78 。 在人 口城 乡流动增长背 景下 ,农村 隔代 家庭增 幅显著 。这种 现象可解 释为 , 目 前农村劳动年龄夫妇二人一 同进城务工 的情形增多 。这在减少夫妇分居家庭 的同时 , 促使 隔代家庭增加 。 我们可将夫妇家庭和单人户提升视为家庭结构的 “极小化”表现。这两类家庭 之和 1982年为 12.77 ,2010年增至 32.13 ,提高 1.52倍 ,其中 2010年较 2000 年增长 49.44 ,中国家庭小型化趋 向继续保持 。而据表 4,2010年夫妇家庭和单 人户之 和市镇县较 2000年分别提 高 44.11 、29.55 和 51.06 。可见 ,尽管农村 直 系家庭稳 中有升 ,但 三代及 以上直系家庭 增 幅较 小 ,并且 ,农村 直系家庭 构成 的 扩 大以隔代 家庭 和二代 直系家庭增 长推动为主 ,家庭 “极 小化”趋 向没有 改变 。 三 、四类 主要 家庭 的变 动 及 特征 从以上分析可知 ,绝大多数 民众以核心家庭 、直系家庭和单人户为居住单位 ; 二级家庭类型虽较多 ,但所 占比例较高者 为夫妇 家庭 、标 准核 心家庭 、三代 直 系家 庭和单人户 。深入分析这些家庭 的成员构成 ,有助于把握 2000年 以来家庭结 构的变 动特征。人 口普查数据 中, “市”一般代表城市, “县”与乡村同义 ,本研究 以 “市”、“县”数据为基础 ,考察城 乡不 同年龄组家庭成员 的居住方式及变动 。 (一)三代直系家庭 三代直系家庭在当代多婚姻单位家庭 占比最大 (2010年城乡分别为 11.27 和 · 67 ·
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12期 20.27%),但城乡变动趋向不同(2000年城乡分别为12.51%和18.98%)。 (%)50.00T (%)50.00 2010年 2000年 0.00 10203040506070802000 5354555657585+ 51525354555657585+ 年龄组 年龄组 图1城市三代直系家庭成员年龄分布 图2农村三代直系家庭成员年龄分布 图1显示,2010年和2000年,城市三代直系家庭成员有基本相似的年龄分 布曲线。0岁、5岁组幼童和50岁以上中老年人及25、30岁组青年人占比较高, 意味着初婚有子女夫妇和中老年父母共同生活,三代直系家庭的抚幼功能由此体 现。2010年与2000年的差异在于,70岁以上组,2010年降低6个百分点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城市75岁以上组老年人在三代直系家庭生活的比例降 幅超过20%。 010年与2000年农村三代直系家庭成员年龄分布基本相同,三个代际峰值较 城市凸显(见图2),意味着农村该类家庭成员的互助关系和功能比城市更受重视。 差异表现为:0至45岁组群,2010年高于2000年,且相差幅度多达或超过20% 其中30岁和35岁组超过50%;50岁以上组,2010年低于2000年,其中70岁以上 组相差达到或超过20%。这表明农村中年人(该类家庭的第一代)在其中所占比例 增大,而第一代为老年人的比例则下降了。 总之,2010年城乡老年人在三代直系家庭中的构成降低。这些从三代直系家庭 溢出”的老年人进入“空巢”状态或单人户中 (二)夫妇家庭 2010年,城乡夫妇家庭是变动幅度最大的家庭类型之 2000年 0.00 2000年 354555657585+ °5334393985+ 年龄组 年龄组 图3城市夫妇家庭成员年龄分布 图4农村夫妇家庭成员年龄分布
中国社会科学 2013年第 12期 20.27 ),但城 乡变动趋 向不 同 (2000年城乡分别 为 12.51 和 18.98 )。 (%) 0 10 20 3040 50 60 70 80 5 l52535 4555 657585+ 年 龄组 图 1 城市三代直 系家庭成员年龄分布 (%) O lO 2O 30 40 506070 80 5 l5 2S 3545 55 657585+ 年龄组 图 2 农村 三代直 系家庭成员年龄分布 图 1显示 ,2010年 和 2000年 ,城 市 三代 直 系家 庭 成员 有 基本 相 似 的年 龄 分 布曲线 。0岁 、5岁 组幼童 和 50岁 以上 中老年 人 及 25、3O岁 组青 年人 占比较 高 , 意味着初婚有 子女夫妇 和 中老年 父母 共 同生 活 ,三 代 直 系家庭 的抚幼 功能 由此 体 现 。2010年 与 200O年 的差 异 在 于 ,70岁 以上组 ,20l0年 降低 6个 百 分 点 以上 。 值 得注意 的是 ,2010年 ,城市 75岁 以上 组 老年 人 在 三代 直 系 家庭 生活 的 比例 降 幅超过 20 。 2010年与 2000年农村三代直系家庭成员年龄分布基本相同,三个代际峰值较 城市凸显 (见 图 2),意味着农 村该类 家庭 成员 的互助关 系和功 能 比城 市更受重 视 。 差异表现为 :0至 45岁组 群 ,2010年高 于 2000年 ,且相 差 幅度多达 或超过 2O , 其 中 3O岁和 35岁组超过 50 ;50岁 以上组 ,2010年低于 2000年 ,其 中 70岁 以上 组相差达到或超过 2O 。这表 明农村 中年人 (该类家庭 的第一代 )在其 中所 占比例 增大,而第一代为老年人的比例则下降了。 总之,2010年城乡老年人在三代直系家庭中的构成降低。这些从三代直系家庭 “溢 出”的老年人进入 “空巢 ”状态或单人户 中。 (二 )夫妇家庭 2010年 ,城乡夫妇家庭是 变动幅度最大 的家庭类型之一 。 (%) 年龄 组 图 3 城市夫妇家庭 成员年龄分布 (%)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5 l5 25 35 45 55 65 75 85+ 年龄组 图 4 农村夫妇家庭成 员年龄分布
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动分析 由图3、图4可见,2010年与2000年相比,城乡夫妇家庭成员年龄分布有相似 之处,也有差异 2010年,城市45岁组的夫妇家庭比例即超过20%,较2000年提前(当时为 5岁组)。2010年6075岁组老年人中夫妇二人独居比例超过30%,65岁和70岁 组更超过37%;2000年只有65岁和75岁组超过30%(最高值为32%)。这表明 2010年城市中年夫妇和低龄老年夫妇“空巢”状况更为突出。 2010年,农村夫妇家庭仅20岁和25岁组较2000年降低,其余均增加,增幅 超过40%的为30-40岁组和75岁以上组。50岁组和55岁组夫妇家庭比例超过 20%,6070岁组达到或接近30%,农村中年和低龄老年人独居也成为一种重要生 活方式 城乡之间的显著不同是,2010年城市25岁和30岁组夫妇家庭比例分别为 17.55%和13.26%,农村仅为2.37%和2.30%。城市年青夫妇婚后晚育率高是这 种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三)标准核心家庭 就城市而言,2010年与2000年标准核心家庭成员构成分布相似(见图5),亲 子两代峰值突出,子代以0岁组、5岁组、10岁组和15岁组为主,峰值为10岁组; 亲代则以35岁组、40岁组和45岁组为主,峰值为40岁组,50岁及以上组大幅度 下降。中年夫妇和年幼及上中小学子女是标准核心家庭两大主要群体。中年夫妇因 子女已上学,不必依赖孩子的祖父母照看,而更希望在自由度高的亲子小家庭生活 50岁以上组降低有两种原因:一是子女逐渐成年且离开父母;二是一些子女开始婚 配,有可能与父母组成直系家庭。前一种情形更多一些。两个普查年份的差异为 2010年,城市标准核心家庭除75岁以上组外均减少(75岁以上组老年夫妇与大龄 未婚子女组成标准核心家庭比例很低,2010年仅微增,分析意义不大),25-45岁 组和60-65岁组减幅超过15%。中年及以下成员比例降低与生育子女减少、“空 巢”现象增加有关。另外,青年夫妇晚育、少育也会使10岁以下组幼童比例减少 (%)8000 2010年 00606080-200 2000年 51525354555657585+ 51525354555657585 年龄组 年龄组 图5城市标准核心家庭成员年齡分布 图6农村标准核心家庭成员年龄分布 据图6,2010年与2000年相比,各个年龄组均为减少,并且多数年龄组降幅接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中国城 乡家庭 结构 变 动分析 由图 3、图 4可见 ,2010年与 2000年相 比,城乡夫妇家庭成员年龄分布有相似 之处 ,也有差异 。 2010年 ,城 市 45岁组 的夫 妇家 庭 比例 即超 过 20 ,较 2000年提前 (当时为 55岁组 )。2010年 60 75岁组 老年人 中夫妇二人独居 比例超过 3O9/6,65岁和 70岁 组更超过 37 ;2000年 只有 65岁和 75岁 组超 过 30 (最高 值 为 32 )。这 表 明 2010年城市中年夫妇和低龄老年夫妇 “空巢”状况更为突出。 2010年,农村夫妇家庭仅 20岁和 25岁组较 2000年降低,其余均增加 ,增幅 超过 40 的为 30—40岁组 和 75岁 以上组 。5O岁组 和 55岁组 夫 妇 家庭 比例超 过 20 ,60 70岁组达到或接近 3O ,农 村 中年和低龄老年人独居也成 为一种重要生 活方 式 。 城乡之间的显著不 同是 ,2010年城市 25岁和 30岁组夫妇家庭 比例分别 为 l7.55 和 13.26 ,农村仅 为 2.379/6和 2.30 。城 市年 青夫 妇婚 后 晚育率 高是这 种差异形成 的主要原 因。 (三 )标准核心家庭 就城市而言 ,2010年与 2000年标 准核心 家庭成 员构成分 布相似 (见 图 5),亲 子两代峰值突出,子代以 0岁组、5岁组、l0岁组和 15岁组为主 ,峰值为 10岁组; 亲代则 以 35岁组 、40岁组和 45岁组 为主 ,峰值 为 40岁组 ,50岁及 以上 组大 幅度 下降。中年夫妇和年幼及上中小学子女是标准核心家庭两大主要群体。中年夫妇因 子女 已上学 ,不必依赖孩子 的祖父母照看 ,而更希望在 自由度高 的亲子小家庭生活 。 50岁 以上组降低有两种原 因 :一是子女逐渐成 年且离开父母 ;二是一些子 女开始婚 配 ,有可能与父母 组成 直 系家庭 。前一 种情 形更 多一 些 。两个 普查 年份 的差异 为 , 2010年 ,城市标准核心家庭 除 75岁 以上组 外均减 少 (75岁 以上组 老年夫妇 与大龄 未婚子女组成标准核 心家庭 比例很低 ,2010年仅微 增 ,分析 意义不 大),25—45岁 组 和 60—65岁组减 幅超 过 15 。中年 及 以下成 员 比例 降低 与生 育子 女减 少 、 “空 巢"现象增加有关 。另外 ,青年夫妇晚育、少育也会使 1o岁以下组幼童比例减少。 5 l525354555657585+ 年龄 组 图 5 城市标 准核心家庭成 员年龄分布 据图 6,2010年与 2000年相 比, 5 l525354555657585+ 年龄 组 图 6 农村标准核心家庭成员年龄分布 各个年龄组均为减少 ,并且多数年龄组 降幅接 · 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