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工程力学(1)》试卷 2006年1月 海南大学理工学院 2004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工程力学(I)》试题(B卷) 考试说明:本课程为闭卷考试,可携带水笔、圆珠笔、铅笔、直尺、橡皮和无编程功 能的计算器, 得分 阅卷教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20分,在括 号内填写所选答案前的字母) ( )1.平面汇交力系合力不为零,向平面内汇交点以外一点简化, 其结果: (A)可能是一个力,也可能是一个力和一个力偶。 (B)只可能是一个力。 (C)只可能是一个力偶。 D)只可能是一个力和一个力偶。 ()2.如图所示平面桁架处于平衡,其中内力为零的构件的根数 是: (A) 5根。 (B) 6根。 7根。 (D) 8根
海南大学《工程力学(I)》试卷 2006 年 1 月 1 海南大学 理工 学院 2004 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工程力学(I)》试题(B 卷) 考试说明:本课程为闭卷考试,可携带 水笔、圆珠笔、铅笔、直尺、橡皮和无编程功 能的计算器 。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4 分,共 20 分,在括 号内填写所选答案前的字母) ( ) 1. 平面汇交力系合力不为零,向平面内汇交点以外一点简化, 其结果: (A) 可能是一个力,也可能是一个力和一个力偶。 (B) 只可能是一个力。 (C) 只可能是一个力偶。 (D) 只可能是一个力和一个力偶。 ( ) 2. 如图所示平面桁架处于平衡,其中内力为零的构件的根数 是: (A) 5 根。 (B) 6 根。 (C) 7 根。 (D) 8 根。 得分 阅卷教师 F3 F1 F4 F2
海南大学《工程力学()》试卷 2006年1月 ()3.如图所示,F、F2(方向如图,大小为正)分别作用于刚 体上A、B两点,且F1、F与刚体上另一点C点共面,则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B F (A)在A点加一个适当的力可以使系统平衡。 (B)在B点加一个适当的力可以使系统平衡。 (C)在C点加一个适当的力可以使系统平衡 (D)在系统上加一个适当的力偶可以使系统平衡。 )4.关于低碳钢的力学性能,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A)低碳钢在拉伸试验中,其变形可分为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强化阶段 和局部变形阶段。 (B)在屈服阶段,应力波动不大,通常将上屈服强度称为材料的屈服极限。 (C)在强化阶段,通过冷作硬化可以提高材料的比例极限和塑性变形能力。 (D)低碳钢属于塑性材料,所以只可能发生塑性屈服破坏。 )5.材料力学中,弹性模量E与横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L的 乘积EL表示杆件的: (A)拉伸(压缩)刚度。 (B)扭转刚度。 (C)弯曲刚度。 D)弯曲截面系数 得分 阅卷教师 二、填空题(每空3分,共24分)
海南大学《工程力学(I)》试卷 2006 年 1 月 2 ( ) 3. 如图所示,F1、F2(方向如图,大小为正)分别作用于刚 体上 A、B 两点,且 F1、F2 与刚体上另一点 C 点共面,则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A) 在 A 点加一个适当的力可以使系统平衡。 (B) 在 B 点加一个适当的力可以使系统平衡。 (C) 在 C 点加一个适当的力可以使系统平衡。 (D) 在系统上加一个适当的力偶可以使系统平衡。 ( ) 4. 关于低碳钢的力学性能,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低碳钢在拉伸试验中,其变形可分为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强化阶段 和局部变形阶段。 (B) 在屈服阶段,应力波动不大,通常将上屈服强度称为材料的屈服极限。 (C) 在强化阶段,通过冷作硬化可以提高材料的比例极限和塑性变形能力。 (D) 低碳钢属于塑性材料,所以只可能发生塑性屈服破坏。 ( ) 5. 材料力学中,弹性模量 E 与横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 Iz 的 乘积 EIz 表示杆件的: (A) 拉伸(压缩)刚度。 (B) 扭转刚度。 (C) 弯曲刚度。 (D) 弯曲截面系数。 二、填空题(每空 3 分,共 24 分) F1 F1 F2 A B C 得分 阅卷教师
海南大学《工程力学(1)》试卷 2006年1月 1.在直径D=8a的圆截面中, 开了一个2a×4a的矩形孔,如图所 示。在图示坐标系中,其形心的坐标: 形心主惯性矩: 2.如图所示,右端固定的阶梯形圆截面杆ABC,同时承受轴向荷载F 与F2作用,己知F=20kN,F2=50kN,AB段直径d=20mm,BC段直 径dh=30mm。则杆内最大的轴力(绝对值)发生在 段,其大小 为 ;杆内横截面上最大的正应力发生在 段,其大小 为 3.如图所示,等直圆截面杆AB的一端A固定,杆上承受一集度为m 的均布力偶矩作用。则距B端为x的任意横截面的扭矩为 ,横截 面B相对于A的扭转角为」
海南大学《工程力学(I)》试卷 2006 年 1 月 3 1.在直径 D=8a 的圆截面中, 开了一个 2a×4a 的矩形孔,如图所 示。在图示坐标系中,其形心的坐标: yc= 。 形心主惯性矩: Ixc= 。 2.如图所示,右端固定的阶梯形圆截面杆 ABC,同时承受轴向荷载 F1 与 F2 作用,已知 F1=20 kN,F2=50 kN,AB 段直径 d1=20 mm,BC 段直 径 d2=30 mm。则杆内最大的轴力(绝对值)发生在 段,其大小 为 ;杆内横截面上最大的正应力发生在 段,其大小 为 。 3.如图所示,等直圆截面杆 AB 的一端 A 固定,杆上承受一集度为 m 的均布力偶矩作用。则距 B 端为 x 的任意横截面的扭矩为 ,横截 面 B 相对于 A 的扭转角为 。 m x l A B F2 F1 F1 F1 A B C x y O 2a 2a 2 a D
海南大学《工程力学()》试卷 2006年1月 得分 阅卷教师 三、计算题(共56分) 1.(12分)平面构架由直杆AB、直角曲杆BCD和直杆DE较接而成, 所受荷载和尺寸如图所示。不计梁的重量及摩擦,试求支座A和E处的约束 力。 2a B 3a M 4
海南大学《工程力学(I)》试卷 2006 年 1 月 4 三、计算题(共 56 分) 1.(12 分)平面构架由直杆 AB、直角曲杆 BCD 和直杆 DE 铰接而成, 所受荷载和尺寸如图所示。不计梁的重量及摩擦,试求支座 A 和 E 处的约束 力。 M q A C B E D 2a a 3 a 得分 阅卷教师
海南大学《工程力学(1)》试卷 2006年1月 2.(15分)物块A和B自由叠放在水平固定面上,如图所示。物块A 的重量G4=10N,它与物块B之间的静摩擦因数A=0.21,而动摩擦因数f =0.20。物块B的重量Gs=10N,它与水平固定面之间的静摩擦因数B 0.25,而动摩擦因数f=0.24。今在物块A上作用F=8N的力,a=30°。 不计滑块尺寸,试分别判断两物块是否处于静止状态,并求各摩擦力。 a B 5
海南大学《工程力学(I)》试卷 2006 年 1 月 5 2.(15 分)物块 A 和 B 自由叠放在水平固定面上,如图所示。物块 A 的重量 GA=10 N,它与物块 B 之间的静摩擦因数 fA=0.21,而动摩擦因数 A f =0.20。物块 B 的重量 GB=10 N,它与水平固定面之间的静摩擦因数 fB= 0.25,而动摩擦因数 B f =0.24。今在物块 A 上作用 F=8 N 的力,α=30º。 不计滑块尺寸,试分别判断两物块是否处于静止状态,并求各摩擦力。 F A B α
海南大学《工程力学()》试卷 2006年1月 3.(9分)作图示外伸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并指出剪力和弯矩的极 值。 Me=10 kN-m IF=2kN g=2kN/m D 4m m 2m 6
海南大学《工程力学(I)》试卷 2006 年 1 月 6 3.(9 分)作图示外伸梁的剪力图和弯矩图,并指出剪力和弯矩的极 值。 Me =10 kN·m q=2kN/m A C B 4m F=2kN D 2m 2m
海南大学《工程力学(1)》试卷 2006年1月 4.(10分)T形截面铸铁悬臂梁,尺寸(单位:mm)及荷载如图所 示。材料的拉伸许用应m]=40MPa,压缩许用应力[ae]=l60MPa,截 面对形心轴zc的惯性矩1c=10180cm4,h1=9.64cm,试利用正应力强度条 件计算该梁的许可荷载[F]。 50 F 2F 40d 600 150 1
海南大学《工程力学(I)》试卷 2006 年 1 月 7 4.(10 分)T 形截面铸铁悬臂梁,尺寸(单位:mm)及荷载如图所 示。材料的拉伸许用应力[ σt ] = 40 MPa,压缩许用应力[ σc ] = 160 MPa,截 面对形心轴 zC的惯性矩 IzC = 10180 cm4,h1 = 9.64 cm,试利用正应力强度条 件计算该梁的许可荷载[ F ]。 A F 1400 600 B F B F1 2F C yC zC 150 250 50 h1 h2 50 C F B F1
海南大学《工程力学()》试卷 2006年1月 8
海南大学《工程力学(I)》试卷 2006 年 1 月 8
海南大学《工程力学(1)》试卷 2006年1月 5.(10分)利用叠加原理求图示等截面直梁中截面C的挠度和转角。 q、1、EI均为已知。 9
海南大学《工程力学(I)》试卷 2006 年 1 月 9 5.(10 分)利用叠加原理求图示等截面直梁中截面 C 的挠度和转角。 q、l、EI 均为已知。 A B C q 2 l 2 l
海南大学《工程力学(I)》试卷 2006年1月 附表:简单荷载作用下梁的挠度和转角 悬臂梁 R 梁的简图 端截面转角 端截面挠度 a-曾 Wa MP 2EI .F2 0。=2El .F3 wa=3EI 0墙 O a始 需
海南大学《工程力学(I)》试卷 2006 年 1 月 10 附表:简单荷载作用下梁的挠度和转角 梁的简图 端截面转角 端截面挠度 EI M l e B = EI M l w e B 2 2 = EI Fl B 2 2 = EI Fl wB 3 3 = EI Fa B 2 2 = (3 ) 6 2 l a EI Fa wB = − EI ql B 6 3 = EI ql wB 8 4 = l F a l l F l Me q l A B l 悬臂梁 x y θB w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