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育技术概论
1 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论
前言 现代教育技术是师范生必修的一门课 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现 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知识 和基本技能,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和使用现 代教学媒体,制作简单的教学软件,进行教学设计,提高 教学质量和效率 ·本课程的学习,要在理论的指导下,加强实践环节,不断 提高同学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教学的能力,充分利用 教育媒体,帮助同学对所讲的对象的感知和理解,充分调 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觉地进行到学习 活动中去 2
2 前言 • 现代教育技术是师范生必修的一门课 • 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现 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知识 和基本技能,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和使用现 代教学媒体,制作简单的教学软件,进行教学设计,提高 教学质量和效率 • 本课程的学习,要在理论的指导下,加强实践环节,不断 提高同学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教学的能力,充分利用 教育媒体,帮助同学对所讲的对象的感知和理解,充分调 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觉地进行到学习 活动中去
学习目标 系统了解和掌握教育技术名称的演变,本 质特征,教育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几个阶段 系统了解和掌握教育技术的学科性质和研 究对象 系统了解和掌握教育技术和电化教育之间 的关系;形成对教育技术整体的认 3
3 学习目标: • 系统了解和掌握教育技术名称的演变,本 质特征,教育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几个阶段 • 系统了解和掌握教育技术的学科性质和研 究对象 • 系统了解和掌握教育技术和电化教育之间 的关系;形成对教育技术整体的认识
第一节教育护 定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通过与信息、环境的 相互作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认知过程 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所要利用的各种 信息和环境条件。 一、视觉教畜 新的教学理论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 动接受者转变为能积极进行信息处理的 二、视听教育 主动学习者,而教师要提供和创造能帮 助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信息资源和学习环 视听传操 境。从21世纪社会发展和人类发展的 需求出发,建造一个能支持全面学习、 四、教育技 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创造学习、终身 学习的社会教育大系统。 结合AECT的94新定义,我们可以将教 育技术的概念理解为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进行设计、开发、 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4
4 第一节 教育技术名称的演变 、本质特征 • 一、视觉教育 • 二、视听教育 • 三、视听传播 • 四、教育技术 17-18世纪,夸美纽斯和裴 斯泰洛齐等人倡导的直观教 学主要采用图片、实物、模 型等直观教具来辅助教学。 最早使用视觉教育术语的是美国宾夕 法尼亚州的一家出版公司,1906年, 它出版了一本介绍如何拍摄照片、如 何制作和利用幻灯片的书,书名就是 《视觉教育》。1923年,美国教育学 科建立了视觉教育分会。 视觉教育倡导者强调的是利用视觉教 材作为辅助,以使学习活动更为具体 化,主张在学校课程中组合运用各种 视觉教材,将抽象的概念作具体化的 呈现。由此,也出现过视觉辅助和视 觉教具的名称 1937年, 霍邦 (C. F. Hoban)等人在《课程的视觉化》一书 中提出了视觉教材的分类模式和选用 原则 这个模式主要以教具为基准,按其所提 供的教材的具体-抽象程度排列成示意 图:从实地见习开始,它提供的教材最 具体;越向上,具体性逐渐减少而抽象 性逐渐增加;相对来说,言语最抽象。 30年代后半叶,无线电广播、有 声电影、录音机先后在教育中获 得运用,并开始在文章中使用视听 教育的术语。1947年,美国教育 协会的视觉教育分会改名为视听 教学分会。 代表:戴尔(E. Dale)于1946年所 著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该 书提出的“经验之塔”理论 戴尔 认为,人们学习时,由直接到间接, 由具体到抽象获得知识比较容易, 用一个学习经验的三角形宝塔图 来表示不同学习方式的学习效果, 人们常称之为经验之塔 “经验之塔”的理论要点是:1. 最底层的 经验最具体,越往上越抽象,各种教学 活动可以依其经验的具体-抽象程度, 排成一个序列;2. 教学活动应从具体经 验入手,逐步进入抽象经验;3. 在学校 教学中使用各种媒体,可以使教学活动 更具体,也能为抽象概括创造条件;4. 位于“塔”的中间部位的那些视听教材 和视听经验,比上层的言语和视觉符号 具体、形象,又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 制,弥补下层各种直接经验方式之不足。 进入50年代以后,西方学校中视听设备和 资料剧增,教育电视由实验阶段迈入实用阶 段,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风靡一时,计算机 辅助教育开始了实验研究。拉斯维尔等人在 40年代创立的传播学开始向相关领域渗透, 有人已将教学过程作为信息传播的过程加以 研究 传播的概念和原理引入视听教学领域后,使 广大专业工作者茅塞顿开,把眼光从表态的、 单维的物质手段的方面转向了动态的、多维 的教学过程的方面。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视 听领域的实践范畴和理论框架,即由仅仅重 视教具教材的使用,转为充分关注教学信息 怎样从发送者(教师等),经由各种渠道 (媒体等),传递到接受者(学生)的整个 传播过程。 “1970年:教育技术可以按两种方式加以定 义。在较为人们熟悉的教育技术意义上, 是指产生于传播革命的媒体,这些媒体可 以与教师、课本和黑板一起来为教学目的 服务……组成教育技术的部分包括电视、 电影、投影器、计算机和其他‘硬件’、 ‘软件’项目…… 第二种亦即不太为人们所熟悉的教育技术 的定义超出了任何特定的媒体或设备。在 这个意义上,教育技术超过了其各组成部 分的总和。它是按照具体的目标,根据对 人类学习和传播的研究,以及利用人力和 非人力资源的结合,从而促使教学更有效 的一种系统的设计、实施、评价学与教的 整个过程的方法。” 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 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简称AECT) 对教育技术作了全新的定义: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 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资源和学习 过程的设计、开发、运用、管 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通过与信息、环境的 相互作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认知过程。 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所要利用的各种 信息和环境条件。 新的教学理论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 动接受者转变为能积极进行信息处理的 主动学习者,而教师要提供和创造能帮 助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信息资源和学习环 境。从21世纪社会发展和人类发展的 需求出发,建造一个能支持全面学习、 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创造学习、终身 学习的社会教育大系统。 结合AECT的94新定义,我们可以将教 育技术的概念理解为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进行设计、开发、 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节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 开发和使用各种学习资源 国系统方法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 的最优化 方法主张 象看作一个系统进行整体研究,研究 结构和D 通过信息的传递和反馈 实 Q进一步具体化的话,其步骤为:阐释和分解既定的教 优 标;分析满足目标所需要的教育任务和内容;制定 (一)选择和排列最优的教育目标 译教育媒体:开发和确定 (二)选择和使用最优教育效果的测度}和学习资源的效果;修 ●(三)选择和采用最优的教学活动 ●(四)选择最优的环境条件 5
5 第二节 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 • 一、开发和使用各种学习资源 • 二、用系统方法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 • 三、追求教育的最优化 ⚫(一)人员:受过一定的专业训练,学校教育系统的教职员 工 ,和那些从事其他职业,具有某一方面特长的人。根据需要, 发挥专家或顾问的作用 的人员 ⚫(二)资料:教材或教学软件和专题画展、经典名著、优秀 影视片等,一旦需要,它们可以充当学习的参考资料 ⚫(三)设备:黑板、直观教具、实验仪器、视听装置和能被 利用为学习资源的设备 ⚫(四)活动:集体讲授、课堂讨论、程序教学等,但也有一 些教学任务可以利用游乐、旅行和相关的社会实践来完成 ⚫(五)环境:主要是教学楼、图书馆、操场、实习场所 ⚫系统方法主张把事物、对象看作一个系统进行整体研究,研究 它的成分、结构和功能的相互关系,通过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来 实现系统之间的联系,达到有目的地控制系统的发展,获得最 优化的效果的目标 ⚫教育技术中的系统方法是一个计划、开发和实施教育的自我纠 正的、逻辑的过程。它提供了一种程序化的框架:首先是明确 系统的目的;其次是对目的进行分析,以找到实现目的的最佳 方法;接着选择最适于发挥该系统成功性能的组成部分;最后 对系统进行连续的评价,为提高系统的经济效益及性能开展修 改工作而提供基础 ⚫进一步具体化的话,其步骤为:阐释和分解既定的教 育目标;分析满足目标所需要的教育任务和内容;制定 教育策略;安排教育顺序;选择教育媒体;开发和确定 必要的学习资源;评价教育策略和学习资源的效果;修 改策略和资源直到有效 ⚫(一)选择和排列最优的教育目标 ⚫(二)选择和使用最优教育效果的测度 ⚫(三)选择和采用最优的教学活动 ⚫(四)选择最优的环境条件
第三节教育技术与由化教产的系 不同点 ●概念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 播教育 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研究 订操 作 的范畴相同,只是现代教育技术更强 展 电化教育的 调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由来 并把其作为研究的重点。而教育技术 电化教育的 则对所有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一视同 统 局限性 仁,同等看待。 题, ●教育技声 统 电化教育 能是别的 种媒体是 不开的 不存在这个问 现代教育 题 ●尽管电化教育名称在我 的历史和很广泛的群众基 础,但是从全局和长远的观点看,用教育技术名称取代它,则 是必然的事情
6 第三节 教育技术与电化教育的关系 ⚫ 电化教育的 由来 ⚫ 电化教育的 局限性 ⚫ 教育技术与 电化教育 ⚫ 教育技术与 现代教育技 术 ⚫一是陈友松和戴公亮的说法,即1936年他们看到美国联邦政府教 育署出版的《学校生活》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把西方国家已经崛起 的视听教育统称为Electrifying Education,认为可将它译作电化教 育 ⚫二是刘之常的说法,即电化教育是在1934年由镇江民众教 育馆提出来的。当时他们认为,教育电影、教育播音以及 幻灯等,都是利用电能来传播教学信息的,鉴于此该馆于 1935年就已将电影放映厅称为电化教育放映场。 ⚫三是舒新城的说法,即电化教育是1933年陈礼江任教育部 社会教育司司长时提出来的,其内容指教育电影和教育广 播。 ⚫我国较为正式地使用电化教育一词始于1936年,当时的教 育部举办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由各地选派学员参加。学 员结业后,就将电化教育名称带回各地。这以后,各级教 育行政部门也陆续正式使用电化教育名称 ⚫“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传递 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 ⚫首先,电有这么大的威力吗?利用或借助电能和电子传 播媒体能够完成教育任务吗?对此人们早就作出了否定的 回答。 ⚫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传递 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 且不说现代教育媒体与 传统教育媒体的界限不明不白,如果运用了所谓的现代教 育媒体,而没有与所谓的传统教育媒体相结合,或者结合 的不恰当,那算不算电化教育呢? ⚫客观上这种“电”与“非电”的划分标准,确实限定了 广大教师的认识,甚至影响了他们使用现代教育媒体的积 极性,同时也束缚了不少电教人员的手脚。 相同点:概念的本质上说,教育技术与电化教育 是相同的,两者都具有应用科学属性,目的都是要 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实现教育最优化。两者的特 点、功能以及分析、处理问题的方式也是相同或相 近的,都是利用新的科技成果去开发新的学习资源, 并采用新的教与学的理论、方法去控制教学过程。 不同点: ⚫概念的涵盖面来看,教育技术的范围要比电化教育广泛得多。 教育技术指的是所有的学习资源,包括与教育有关的一切可操 作的要素;而电化教育所涉及的则主要是利用科技新成果发展 起来的声、像教学媒体。 ⚫在处理问题的方法方面,教育技术主要采用了系统的方法, 它所考虑的是整个教育的大系统,即“教与学总体过程的系统 方法” ,而电化教育虽然也用系统的方法来考虑、处理问题, 但它的重点放在电子传播媒体的选择、组合和应用的小系统。 ⚫先从形式上看,相对电化教育的非电化教育,不可能是别的 什么东西,就是以传统媒体进行的教育。而教育中各种媒体是 分不开的,人为分开就是自我孤立。教育技术就不存在这个问 题 ⚫尽管电化教育名称在我国已有较长的历史和很广泛的群众基 础,但是从全局和长远的观点看,用教育技术名称取代它,则 是必然的事情 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研究 的范畴相同,只是现代教育技术更强 调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并把其作为研究的重点。而教育技术 则对所有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一视同 仁,同等看待
第四节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从口耳相传到文字教材 二、从直观教具到音像教学媒体 三、从程序教学机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
7 第四节 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 一、从口耳相传到文字教材 • 二、从直观教具到音像教学媒体 • 三、从程序教学机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
、从口耳相传到文字教材 、教育技术的茵芽 2、语言的形戌 3、文字的创造 4、造纸和印术人明 文字体系的形成,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 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极其有利的 条件。语言和纪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相结合, 成为交流思想和传播社会经验的主要工具 专为教育目的编印的教科书更使“书写一 阅读”成为与“口耳相传”同样重要的 教育途径,使教学信息的来源大大扩展, 从而打破了教育非由师生面对面进行不可 的局面。 8
8 一、从口耳相传到文字教材 • 1、教育技术的萌芽 • 2、语言的形成 • 3、文字的创造 • 4、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 原始人用啁啾噪叫、呐喊、呼叫、杂嚷单 音字,有时并用半音乐式的音调等交换意 见 ,这种现象至少在公元前10万年前就已 经存在,教育活动自然亦是采用这种传播 方式。由于它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就也可以说是有目的的教育技术的萌芽 原始语言不仅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同时 也在教育中应用;它既是教学的手段又是 教学的内容。经过几万年以后,语言这个 符号系统逐渐形成,巩固强化了“口耳相 传”这一最简单、最基本的教育技术。 原始的口头语言既不能远传,又不能保留, 传播信息的功能极其有限。人类随着生存 空间的扩大,积累、保留知识和经验的需 要,开始寻求新的传播媒体。大约在公元 前三、四千年左右,在象征性的记号、图 画和已有的口头语言的基础上,渐渐创造 了文字 文字体系的形成,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 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极其有利的 条件。语言和纪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相结合, 成为交流思想和传播社会经验的主要工具。 专为教育目的编印的教科书更使“书写- -阅读”成为与“口耳相传”同样重要的 教育途径,使教学信息的来源大大扩展, 从而打破了教育非由师生面对面进行不可 的局面
二、从直观教具到音像教学媒体 、直观教具的先例 2、边的直观教尸 3 音像媒体是指传递声音和图像的信息载体 幻灯机在18世纪末由法国发明,其渊源是中国古 4、教 代的走马灯和皮影戏。 aah上和乱恤私咀了差上放地机 ●1950年,美国爱德华专科学校创办第一个校用电视台 ●1952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拨给二四二频道供教育专用, 1974年,美国发射“实用技术卫星6号”,开始直接转播地 面站发射的电视教育节目 ●1975年,印度由联合国发展计划资助,租用这颗卫星开展 的“星视教育实验”,每天上午专为5-12岁儿童播放2小时 教学节目,印度6个邦的350万居民从中受益 ●至1996年底,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已为国家培养了理工农医、 文经政治、艺术师范类高等专科毕业生212万余人,各类非 学历教育结业生3000多万人, 9
9 二、从直观教具到音像教学媒体 • 1、直观教具的先例 • 2、近代的直观教具种类 • 3、早期的音像媒体 • 4、教育电视 著名 的捷克教育家J. A. 夸美纽斯主张, “让一切学校布满图像”、“让一切 教学用书充满图像”,并于1658年编 写了一本附有150幅插图、历时200年 之久的教科书《世界图解》,从而被 西方国家誉为“直观教学之父” 自17世纪至19世纪,由于社会生产和 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教学理念的推 动,直观教具迅速发展 ,包括图片、图 表、地图、照片、磁贴等,立体视觉 教具包括实物、模型、标本、地球仪、 计算器等 音像媒体是指传递声音和图像的信息载体 . •幻灯机在18世纪末由法国发明,其渊源是中国古 代的走马灯和皮影戏。 •1832年,比利时和奥地利发明了卷片放映机。 1889年,美国科学家爱迪生把卷片放映机改进为 电影放映机,并预言“电影将是教育工具中最伟 大的一个”。 •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制成第一部无声电影 片 •1942年,德国人首先使用了磁带录音机。 ⚫1950年,美国爱德华专科学校创办第一个校用电视台 ⚫1952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拨给二四二频道供教育专用, 1974年,美国发射“实用技术卫星6号”,开始直接转播地 面站发射的电视教育节目。 ⚫1975年,印度由联合国发展计划资助,租用这颗卫星开展 的“星视教育实验”,每天上午专为5-12岁儿童播放2小时 教学节目,印度6个邦的350万居民从中受益 ⚫至1996年底,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已为国家培养了理工农医、 文经政治、艺术师范类高等专科毕业生212万余人,各类非 学历教育结业生3000多万人
从程序教学机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 、早期的教学机器 2、期纳型教学机 3、教 冬样化 4、计异 如卫皮数能白动动 ●世界上最早开展计算机辅助教育实验的是美国BM公司,该公 司的沃斯顾研究中心于1958年设计了第一个计算机教学系统, 利用一台BM650计算机连接一台电传打印机向小学生教授二进 制算术,并能根据学生的要求产生练习题。 ●我国从70年代末开始提出这类研究项目,80年代即研制了一些 ·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1984年以来, 计算机教育应用从许多高等院校和大城市的重点中学普及开来 列
10 三、从程序教学机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 • 1、早期的教学机器 • 2、斯金纳型教学机 • 3、教学程序的多样化 • 4、计算机的教育应用 ⚫教学机器是指装入预先编制的程序教材后,能自动起到刺激- 反应-强化作用的机械装置,又称程序教学机。它不但能呈示视 觉材料,还能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 ⚫1924年 S. L. 普莱西宣布自己已经设计了一台可以进行测验、 记分和教学的简单仪器 , ⚫1930年,J.C.彼特森设计了一种可以自己记分、即时反馈的教 学装置,能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判断正误 , ⚫ 1932年,普莱西又介绍了一种可以用于自动记分装置的答案 纸,它能记录学生所发生的错误,从而为老师改进教学提供线索。 ⚫50年代中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B.F.斯金纳根据操作条件反射 原理,进一步提出教学材料程序化的思想,并设计了新一代的教 学机器,被人称为斯金纳型教学机。 ⚫其主要功能是:1. 储存和呈现教材,并向学生提出问题。2. 接 受学生的反应,并立即指出反应的正误。3. 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 教学程序,如当学生一直答得很对,就可跳过一些同类型题目; 当学生答错时,就反复给予类似的题目。4. 控制学生的学习行为, 如在显示一个问题时,学生看不到前后的问题或陈述;在学生未 作出反应之前,不显示答案。5. 进行计分、计时、报出成绩 ⚫(一)辅助直线程序:普莱西,学生在机器提供的若干答案中进行选择,只有当他 们选出一正确答案后,才被允许进入下一个项目的学习。 ⚫(二)经典直线程序 :斯金纳把教材分成一系列连续的小步子,每给学生呈现一步 学习内容,就要求他们以填充或写答案的方式作出反应。如果学生答错了,机器就呈现正确的答 案,然后再进入下一步的学习 ⚫(三)内在分支程序:克劳德将学习材料分成小的逻辑单元,每一步比直线式程 序的步子大,每个项目的内容也较多。学生每掌握一个逻辑单元后便要接受以多重选择反应进行 的测验,并根据测验情况决定下一步如何学习 ⚫(四)适应分支程序:H. 凯只有一个主序列,学生在回答错误时转入子序列,通 过子序列后再回到主序列。它与斯金纳程序的不同在于有补充程序,与克劳德程序的不同是子序 列终止于主序列的下一个步子上,而不是在离开主序列的那一步上 ⚫世界上最早开展计算机辅助教育实验的是美国IBM公司,该公 司的沃斯顾研究中心于1958年设计了第一个计算机教学系统, 利用一台IBM650计算机连接一台电传打印机向小学生教授二进 制算术,并能根据学生的要求产生练习题。 ⚫我国从70年代末开始提出这类研究项目,80年代即研制了一些 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1984年以来, 计算机教育应用从许多高等院校和大城市的重点中学普及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