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脑床半院载案讲滴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教案及讲稿 课程名称临床麻醉学年级2006级 授课专业麻醉学系 教师闵苏 职称教授 授课方式 大课 学时2 题目章节第六章吸入麻醉 教材名称《临床麻醉学》 作者徐启明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版次第2版 学目 熟悉吸入麻醉药的临床评价,掌握吸入麻醉MAC概念。 要 了解吸入麻醉的方法分类:熟悉吸入麻醉深度和监测 求 教学难 避免纯药理性质的内容讲解,要通过其临床评价来判断吸入麻醉深度并进行监测与管理。 学 吸入麻醉药的临床评价,MAC的概念及吸入麻醉深度的监测。 点 熟练掌握相关常见英语单词:inhalation anesthesia;minimal aveolar concentration,sevoflurane: 要求 halothane. 教学 方法 讲授及多媒体教学。 手段 1.《现代麻醉学》第3版 参考 2.《Miller's Anesthesia》第6版 资料 3.《外科学》第7版 教研 室意 同意 教学组长:闵苏 教研室主任:闵苏 2009年9月1日 制表时间:2004年8月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教案讲稿 制表时间:2004 年 8 月 1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教案及讲稿 课程名称 临床麻醉学 年级 2006 级 授课专业 麻醉学系 教 师 闵苏 职称 教授 授课方式 大课 学时 2 题目章节 第六章 吸入麻醉 教材名称 《临床麻醉学》 作者 徐启明 出 版 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版次 第 2 版 教 学 目 的 要 求 熟悉吸入麻醉药的临床评价,掌握吸入麻醉 MAC 概念。 了解吸入麻醉的方法分类;熟悉吸入麻醉深度和监测 教 学 难 点 避免纯药理性质的内容讲解,要通过其临床评价来判断吸入麻醉深度并进行监测与管理。 教 学 重 点 吸入麻醉药的临床评价,MAC 的概念及吸入麻醉深度的监测。 外语 要求 熟练掌握相关常见英语单词:inhalation anesthesia; minimal alveolar concentration; sevoflurane; halothane. 教学 方法 手段 讲授及多媒体教学。 参考 资料 1.《现代麻醉学》第 3 版 2.《Miller’s Anesthesia》第 6 版 3.《外科学》第 7 版 教研 室意 见 同意 教学组长:闵苏 教研室主任:闵苏 2009 年 9 月 1 日
庆医科大学脑床半院载末讲满 助手段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 多媒体 第六章吸入麻醉(nhalational anesthesia》 慨念:·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的麻醉方法。·现代麻醉中常用的 种方法 吸入麻醉结在体内代谢、分解少,大部分以原形从肺排出体外 因此,吸入麻醉容易控制,安全有效。吸入麻醉药和吸入麻醉技术最早应用于临床 早期吸入麻醉药常被用于社交和娱乐场所,用于增加舞会的气氛。1846年10月16日, Morton医生在麻省总院成功演示了乙球麻醉,揭开了现代麻醉的历史篇意。 第 节吸入麻醉药的临床评价 0min 、分类 L.挥发性吸入麻醉药: 烃基醚: 乙醚 卤代烃基酰: 恩氟烷、异氟烷、七氟烷、地氟烷、甲氧氟烷 卤烃类: 氟烷、三氯乙烯、氯仿 气体吸入麻醉药 Gaseous agents: 10min 笑气、环丙烷 临床评价 1可控性用血气分配系数表示。 血气分配系数是指麻醉药的分压在肺泡与血液之间达到平衡时,单位容积血液 中该气体的溶解量。血/气分配系数大:不易平衡,可控性差,麻醉诱导期和恢复 延长。系数小:易平衡,可控性好,麻醉诱导期和恢复期缩短。 10min 血/气分配系数决定了吸入麻醉诱导和苏醒的速度和或决定了对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的可 控性。 2.麻醉强度麻醉强度与油/气分配数有关。系数越大,麻醉强度越大,MAC越小。 D肺泡最低有效浓度(,MAC)是指吸入麻醉药在】 个大气压下与纯氧同时吸入时,能使50%的病人在切皮时发生摇头、四肢运动等 反应时的最低肺泡内药物浓度。(I963年Eger、Menkel首先提出MAC)2)MAC 的影响因素降低MAC的因素Premedication agents Nitrous oxide Reser (利血平 Clonidine(可乐定)Age,lypothermia增高MAC的因素 ypercapnia,Pyrexia(发热)Thvrotoxicosis(甲元) Ephedrine(麻黄素) 3)MAC家族MAC苏醒(MAC awake).指约95%的病人能按指令睁眼时的肺泡内 吸入麻醉药浓度。 ● MAC切皮(MAC skin incision) ·MAC插管 (MAC intubation) ·MAC应急(MAC BAR) 制表时间:2004年8月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教案讲稿 制表时间:2004 年 8 月 2 教学内容 辅助手段 时间分配 第六章 吸入麻醉(Inhalational anesthesia) 概念:•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的麻醉方法。•现代麻醉中常用的一 种方法 吸入麻醉药在体内代谢、分解少,大部分以原形从肺排出体外。 因此,吸入麻醉容易控制,安全有效。吸入麻醉药和吸入麻醉技术最早应用于临床。 早期吸入麻醉药常被用于社交和娱乐场所,用于增加舞会的气氛。1846 年 10 月 16 日, Morton 医生在麻省总院成功演示了乙醚麻醉,揭开了现代麻醉的历史篇章。 第一节 吸入麻醉药的临床评价 一、分类 1. 挥发性吸入麻醉药 Volatile agents: 烃基醚: 乙醚 卤代烃基醚: 恩氟烷、异氟烷、七氟烷、地氟烷、甲氧氟烷 卤烃类: 氟烷、三氯乙烯、氯仿 2. 气体吸入麻醉药 Gaseous agents: 笑气、环丙烷 二、临床评价 1.可控性 用血/气分配系数表示。 血/气分配系数是指麻醉药的分压在肺泡与血液之间达到平衡时,单位容积血液 中该气体的溶解量。血/气分配系数大:不易平衡,可控性差,麻醉诱导期和恢复期 延长。系数小:易平衡,可控性好,麻醉诱导期和恢复期缩短。 血/气分配系数决定了吸入麻醉诱导和苏醒的速度和或决定了对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的可 控性。 2. 麻醉强度 麻醉强度与油/气分配数有关。系数越大,麻醉强度越大,MAC 越小。 1)肺泡最低有效浓度(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MAC)是指吸入麻醉药在 1 个大气压下与纯氧同时吸入时,能使 50%的病人在切皮时发生摇头、四肢运动等 反应时的最低肺泡内药物浓度。(1963 年 Eger、Menkel 首先提出 MAC)2)MAC 的影响因素降低 MAC 的因素 Premedication agents Nitrous oxide Reserpine (利血平) Clonidine(可乐定)Age,Hypothermia 增高 MAC 的因素 Hypercapnia,Pyrexia(发热)Thyrotoxicosis(甲亢) Ephedrine(麻黄素) 3)MAC 家族 MAC 苏醒(MAC awake) 指约 95%的病人能按指令睁眼时的肺泡内 吸入麻醉药浓度。 ⚫ MAC 切皮(MAC skin incision) ⚫ MAC 插管 (MAC intubation) ⚫ MAC 应急 (MAC BAR) 多媒体 10min 10min 10min
露庆医科大学酷床半院表未讲满 3对心血管系统的抑制,所右强效的麻醉药部右抑制心,肌收缩力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常 由于药物同时增加儿茶酚胺的分泌而被掩盖。心功能不全者,抑制明显·氟烷增 加心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一心律失常 4.对呼吸的影响·强效的都可有与剂量有关的呼吸抑制 5.肌松孢作用 ·都有此作用,可减少肌松药用量。 ·氟烷对子宫平滑肌作用较强。 6. 对颅内压和EEG的影响·都可增加颅内压,与快速提高浓度有关 ·预先给予巴比妥类其他静脉麻醉药,逐渐提高吸入麻醉药浓度可减少该影响。 ,强效吸入麻醉药均输制EEG,与吸入浓度呈正比。 ·快速提高安氟烷浓度时可致痉李性EEG。 ◆常用吸入麻醉药的分配系数和MAC 药名 分配系数 MAC 血汽 油汽 笑气 47 105 异氟醚 1. 94 1.15 安氟醚 .91 1.68 氟烷 甲氧烷 ◆常用吸入麻醉药作用比较 异氟烷 安氟烷 氟烷 笑气 可控性(血/气) 1.4 19L 2.3 0.47 麻醉强度(MAC) 1.15 0.77 105 抑制心血管 弱中 名 抑制呼吸 强弱 肌松作用 的 影响EEG 中 10min 第二节 常用吸入麻醉方法 一、分类 1按重复吸入的程度(CO2吸收装置) (1)开放式 呼气无重复吸入,无C02吸收装置(2)半开放式呼气有少部分重复 吸入,无C0,吸收装置 制表时间:2004年8月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教案讲稿 制表时间:2004 年 8 月 3 3. 对心血管系统的抑制•所有强效的麻醉药都有抑制心肌收缩力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常 由于药物同时增加儿茶酚胺的分泌而被掩盖。心功能不全者,抑制明显•氟烷增 加心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心律失常 4. 对呼吸的影响•强效的都可有与剂量有关的呼吸抑制 5. 肌松弛作用 •都有此作用,可减少肌松药用量。 •氟烷对子宫平滑肌作用较强。 6. 对颅内压和 EEG 的影响•都可增加颅内压,与快速提高浓度有关 •预先给予巴比妥类/其他静脉麻醉药,逐渐提高吸入麻醉药浓度可减少该影响。 •强效吸入麻醉药均抑制 EEG,与吸入浓度呈正比。 •快速提高安氟烷浓度时可致痉挛性 EEG。 * 常用吸入麻醉药的分配系数和 MAC *常用吸入麻醉药作用比较 第二节 常用吸入麻醉方法 一、分类 1. 按重复吸入的程度(CO2 吸收装置) (1)开放式 呼气无重复吸入,无 CO2 吸收装置(2)半开放式 呼气有少部分重复 吸入,无 CO2 吸收装置 10min 10min MAC 血/气 油/气 105 1.15 1.68 0.77 0.16 1.4 94 98.5 224 825 0.47 1.4 1.91 2.3 13.0 笑 气 异氟醚 安氟醚 氟 烷 甲氧氟烷 分配系数 药名 0.47 105 2.3 0.77 强 弱 弱 强 1.91 1.68 中 强 强 中 1.4 1.15 弱 中 中 弱 可控性(血/气) 麻醉强度(MAC) 抑制心血管 抑制呼吸 肌松作用 影响EEG 异氟烷 安氟烷 氟烷 笑气
露庆医科大学脑床半院载末讲满 (3)半紧闭式呼气有部分重复吸入,有C02吸收装置 (4)紧闭式 呼气全部重复吸入,有C02吸收装置2.根据新鲜气流量的多少分为 (1)低流量吸入麻醉:新鲜气流量<2Lmin,半紧闭、紧闭式 10min (2)高流量吸入麻醉:新鲜气流量<4L/min 二、CO2吸收剂工作原理 1.密闭式、半紧闭式的装置 2.钠石灰或钡石灰将呼气中的C02吸收 ·钠石灰 水、热 2NaOH+H2C03 Na2C03 +2H20 Ca(OH)2+Na2CO3 CaC03 +2Na0H 水、热 Ba(OH)2+H2CO3 BaCO3 +2H20 Ca(OH2+Na2CO3CaCO3+2NaOH3.CO2吸收剂的临床监测指标时间、颜色 温度、湿度、硬度 10min 第三节吸入麻醉期间的观察与管理 一、麻醉前准备 二、临床麻醉深度监测1.麻醉分期及特征 Guedel乙醚麻醉分期20世纪30年代 第I期(镇痛期) 第Ⅱ期(兴奋期) 第Ⅲ期(手术麻醉期) 第V期(延髓麻醉期 2.现代复合麻醉深度判断通用的临床麻醉深度判断标准:呼吸、循环、眼征、其他分 期:浅麻醉、手术麻醉期、深麻醉期 ·脑电活动监测麻醉深度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S) 清醒状态 85-100 手术麻醉期 40± 深麻醉期 <20 三、麻醉深度的观察和管理 一主要任务 1,原则除了对麻醉深度监测外,还应加强临床观察和各项生理指标的监测 2.细则·临床观察 一般情况、呼吸、循环、CNS ·监指标 及时记录 麻碎失误和不当,大部分原因与观察和管理不严有关。麻醉期间麻醉医师首要 职责最基本原则之一 保持呼吸道通畅Keep a clear airway 制表时间:2004年8月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教案讲稿 制表时间:2004 年 8 月 4 (3)半紧闭式 呼气有部分重复吸入,有 CO2 吸收装置 (4)紧闭式 呼气全部重复吸入,有 CO2 吸收装置 2. 根据新鲜气流量的多少分为 (1)低流量吸入麻醉:新鲜气流量<2L/min,半紧闭、紧闭式 (2)高流量吸入麻醉:新鲜气流量<4L/min 二、CO2 吸收剂工作原理 1. 密闭式、半紧闭式的装置 2. 钠石灰或钡石灰将呼气中的 CO2 吸收 ⚫ 钠石灰 水、热 2NaOH + H2CO3 Na2CO3 + 2H2O Ca(OH)2 + Na2CO3 CaCO3 + 2NaOH 钡石 灰 水、热 Ba(OH)2 + H2CO3 BaCO3 + 2H2O Ca(OH)2 + Na2CO3 CaCO3 + 2NaOH3. CO2 吸收剂的临床监测指标 时间、颜色、 温度、湿度、硬度 第三节 吸入麻醉期间的观察与管理 一、麻醉前准备 二、临床麻醉深度监测 1. 麻醉分期及特征 Guedel 乙醚麻醉分期 20 世纪 30 年代 第Ⅰ期(镇痛期) 第Ⅱ期(兴奋期) 第Ⅲ期(手术麻醉期) 第Ⅳ期(延髓麻醉期) 2.现代复合麻醉深度判断通用的临床麻醉深度判断标准:呼吸、循环、眼征、其他分 期:浅麻醉、手术麻醉期、深麻醉期 ⚫ 脑电活动监测麻醉深度 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 BIS) 清醒状态 85 ~ 100 手术麻醉期 40 ± 深麻醉期 < 20 三、麻醉深度的观察和管理——主要任务 1. 原则 除了对麻醉深度监测外,还应加强临床观察和各项生理指标的监测 2. 细则•临床观察 一般情况、呼吸、循环、CNS •监测指标 •及时记录 麻醉失误和不当,大部分原因与观察和管理不严有关。麻醉期间麻醉医师首要 职责最基本原则之一: 保持呼吸道通畅 Keep a clear airway 10min 10min 10min
国庆医科大学时床学院我素讲满 重点讲授吸入麻醉药的可控性、麻醉强度及对重要器官的影响, 2.介绍吸入麻醉的几种方法。 3.吸入麻醉深度的监测(后置于全麻期间严重并发症及防治一章中讲授。》 小结 1.吸入麻醉MAC的概念与临床意义? 2.如何恰当选择吸入麻醉药? 3.C02吸收剂的工作原理? 4.吸入麻醉如何监测? 预习静脉全身麻醉 思考 愿及 预习 制表时间:2004年8月 5
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教案讲稿 制表时间:2004 年 8 月 5 小结 1.重点讲授吸入麻醉药的可控性、麻醉强度及对重要器官的影响。 2.介绍吸入麻醉的几种方法。 3.吸入麻醉深度的监测(后置于全麻期间严重并发症及防治一章中讲授。) 思考 题及 预习 1.吸入麻醉 MAC 的概念与临床意义? 2.如何恰当选择吸入麻醉药? 3.CO2 吸收剂的工作原理? 4.吸入麻醉如何监测? 预习 静脉全身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