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带来新理念 于建坤 ●教学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 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形成。 ●从当地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把位定准确。 ●合作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协调能 力。 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中小学课程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日前召开的全国中 小学数材津设研过会上诱露,全国中小学数材审定委员会20012002年核准编写数材118套 其中20个学科47套小学18套, 初中29套)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什学华、初人全食奶个实验区证行天厨2加3年更 在全国范围内,起始 级使用新课程的学生数将达到同年级学生的35%左右。2004年秋季,在对实验区工作进行 全面评估和广泛交流的基础上,课程政革进入全国推广阶段,起始年级使用新课程的学生数 将达到65%至0%左右。到2005年秋季,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上都将讲入新 课程。 这次课程改革规模之大、进展之快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改革,不仅引起教有界而且引起 了全社会的密切关注。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载体,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随若越来越多 的地区使用新课程标准教材,大家都在关心,新教材体现了哪些新的教有理念?对当前的教 有教学将带来哪些变革? 教材功能:从知识传递到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传统的教材功能观认为,教材凝聚了人类文明和人类知识的精华,具有权威性、学术性 和知识性的特征,教学就是把这些文明和知识的精华教授给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对这 些知识的获取和积累的过程,这种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过程。教学以教材 为 教师要吃透教材,教好教材 学生 学好教材,掌握教材中的知识。随着教有实践的 这种教材功能观受到了挑战,新教材功能观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知 识、理解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是显性的,直接体现在教材之中: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则 是隐性的,是活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教材中发掘,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 这样,教学活动就由单向传输变成了双向互动。这种变革不是形式上的改变,也不是随 心所欲的改变,而是存在深刻的内在动因。首先,在一个信息爆炸、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的 时代,知识是无穷无尽、永远也学不完的,怎么学也跟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不用说不能较 为完整地掌握某一学科的知识,就是这一学科的主要知识也学不完。教师讲授的只能是本学 科最基本、最关键的知识,是打牢基础、以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单向的、单纯的传授 知识的教学模式已经落伍
新教材带来新理念 于建坤 ●教学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 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形成。 ●从当地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把位定准确。 ●合作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协调能 力。 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中小学课程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日前召开的全国中 小学教材建设研讨会上透露,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 2001-2002 年核准编写教材 118 套 (小学 55 套、初中 63 套),其中 20 个学科 47 套(小学 18 套、初中 29 套)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在 2001 年 9 月进入全国 38 个实验区进行实验。预计 2003 年秋季,在全国范围内,起始年 级使用新课程的学生数将达到同年级学生的 35%左右。2004 年秋季,在对实验区工作进行 全面评估和广泛交流的基础上,课程改革进入全国推广阶段,起始年级使用新课程的学生数 将达到 65%至 70%左右。到 2005 年秋季,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上都将进入新 课程。 这次课程改革规模之大、进展之快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改革,不仅引起教育界而且引起 了全社会的密切关注。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载体,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越来越多 的地区使用新课程标准教材,大家都在关心,新教材体现了哪些新的教育理念?对当前的教 育教学将带来哪些变革? 教材功能:从知识传递到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传统的教材功能观认为,教材凝聚了人类文明和人类知识的精华,具有权威性、学术性 和知识性的特征,教学就是把这些文明和知识的精华教授给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对这 些知识的获取和积累的过程,这种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过程。教学以教材 为本,教师要吃透教材,教好教材,学生要学好教材,掌握教材中的知识。随着教育实践的 发展,这种教材功能观受到了挑战,新教材功能观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知 识、理解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是显性的,直接体现在教材之中;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则 是隐性的,是活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教材中发掘,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 这样,教学活动就由单向传输变成了双向互动。这种变革不是形式上的改变,也不是随 心所欲的改变,而是存在深刻的内在动因。首先,在一个信息爆炸、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的 时代,知识是无穷无尽、永远也学不完的,怎么学也跟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不用说不能较 为完整地掌握某一学科的知识,就是这一学科的主要知识也学不完。教师讲授的只能是本学 科最基本、最关键的知识,是打牢基础、以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单向的、单纯的传授 知识的教学模式已经落伍
其次,如何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变得日益重要。不仅要学到东西,而且要了解怎样去 学,如何 才能学得到。知识是死 而方法是活的 学会了方法 就懂得怎样去学 握新的知识,面对知识和信息日新月异的增加和变化,就不会束手无策。学生的头脑不是匀 识的容器,而是知识和信总的处理和加工中心,他应该懂得知识和信总怎样归类,怎样取舍 怎样加工整合生成新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这种处理和加工的能力。 第三,学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 、活生生的人,在学习过程中,不只是机械地、被动地 接受,而是在原有思维逻辑、认识水平上的激活和重构,并渗透着他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同时他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材的影响。相比之下,传统的教材观对这 些因素重视不够,新教材在知识的陈述、尤其是问题的设计和讨论中,充分考虑到接受者的 反应、贯穿者情感熏陶和价值观的培养。如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新课程语文教材中主题单元 的设计中,有一篇课文《特别的作业》,在设计的主题情境中,引导学生由“说春天”到“爱 ,使环境、 环保意识润物无声般地渗透到学生的意识中 教学模式:由封闭走向开放 既然不再过分强调教材的精华性、权威性和学术性,而强调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 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起到的是一种媒介的作用,那么教师就不必把教材看成是神圣的 不能质疑的,必须不折不扣地照此执教。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 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在教学活动中,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学生是中心,学生的学是 主要矛盾,一切围绕怎样学,怎样才能学好这个中心进行。新教材提供了大量的教学材料, 如教师用书、学生读物、活动手册、挂图、卡片、音像音带、多媒体课件、教学VCD等, 教科书也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活动和作业。但是这一切并不是要你全部掌握和使用。只是提 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让教师去选择。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 ,教师要创造性选 择和应用这些教学材料,而不能跟在这些资源后面跑,受其所困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以前的教材留给教师和学生的发挥空间较少,只要求教师完成规 定的教学任务,只要求学生掌握课常传授的知识,对于教材和教学任务来说,教师和学生处 于一种被动地位,很多教师、尤其是一些老教师己经习惯了这种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要 求他们发挥主体能动性 去选择去创造去应用,他们反而不知所措。许多教材 传统的 法,没有了明确的课文重点、要掌握的知识要点、教学提示以及背景知识等,要求教师自己 拟定教学目标,到教材和教辅书以外查阅资料,一些教师很不习惯,感到难度很大。这次研 讨会的经验说明,要教好新教材,首先要研读国家新课程标准,把握课程改革的实质,领会 教材意图,但这只是问厦的一半,是提高数学效果的第一北,另一半则要从当恤学生的特 和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 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模式,把位定准确。这 点尤其重要, 具体环境和条件下的学生实际,是教不好的。国家基础课程改革实验区之 长沙开福区 的教师在教授七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为你打开一扇门》时,没有像传统的教法一样, 把教学定位在分析讲解、让学生机械地理解记忆上,不是让学生去记忆文学的定义、分析文 学的抽象道理,对文学进行理性分析,硬性把握,而是在学生对文学已经具备初步的认识和 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体验课文中那些优美的语言文字,感受文学的魅力,激发学生 对文学的兴趣。这样 下子就从传统的、繁项的教学模式中摆脱出来,进入一种新的牧学境 界,对教师来说,这是一种创造性的尝试,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崭新的体验。 新教材的选文不再是封闭性的,不论是以主题设计还是以单元设计,都呈现出较大的弹
其次,如何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变得日益重要。不仅要学到东西,而且要了解怎样去 学,如何才能学得到。知识是死的,而方法是活的,学会了方法,就懂得怎样去学,怎样掌 握新的知识,面对知识和信息日新月异的增加和变化,就不会束手无策。学生的头脑不是知 识的容器,而是知识和信息的处理和加工中心,他应该懂得知识和信息怎样归类,怎样取舍, 怎样加工整合生成新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这种处理和加工的能力。 第三,学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在学习过程中,不只是机械地、被动地 接受,而是在原有思维逻辑、认识水平上的激活和重构,并渗透着他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同时他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材的影响。相比之下,传统的教材观对这 些因素重视不够,新教材在知识的陈述、尤其是问题的设计和讨论中,充分考虑到接受者的 反应、贯穿着情感熏陶和价值观的培养。如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新课程语文教材中主题单元 的设计中,有一篇课文《特别的作业》,在设计的主题情境中,引导学生由“说春天”到“爱 春天”,使环境、环保意识润物无声般地渗透到学生的意识中。 教学模式:由封闭走向开放 既然不再过分强调教材的精华性、权威性和学术性,而强调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 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起到的是一种媒介的作用,那么教师就不必把教材看成是神圣的、 不能质疑的,必须不折不扣地照此执教。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 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在教学活动中,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学生是中心,学生的学是 主要矛盾,一切围绕怎样学,怎样才能学好这个中心进行。新教材提供了大量的教学材料, 如教师用书、学生读物、活动手册、挂图、卡片、音像音带、多媒体课件、教学 VCD 等, 教科书也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活动和作业。但是这一切并不是要你全部掌握和使用,只是提 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让教师去选择。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教师要创造性选 择和应用这些教学材料,而不能跟在这些资源后面跑,受其所困。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以前的教材留给教师和学生的发挥空间较少,只要求教师完成规 定的教学任务,只要求学生掌握课堂传授的知识,对于教材和教学任务来说,教师和学生处 于一种被动地位,很多教师、尤其是一些老教师已经习惯了这种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要 求他们发挥主体能动性,去选择去创造去应用,他们反而不知所措。许多教材一改传统的做 法,没有了明确的课文重点、要掌握的知识要点、教学提示以及背景知识等,要求教师自己 拟定教学目标,到教材和教辅书以外查阅资料,一些教师很不习惯,感到难度很大。这次研 讨会的经验说明,要教好新教材,首先要研读国家新课程标准,把握课程改革的实质,领会 教材意图,但这只是问题的一半,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第一步,另一半则要从当地学生的特点 和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把位定准确。这一点尤其重要,离开了 具体环境和条件下的学生实际,是教不好的。国家基础课程改革实验区之一——长沙开福区 的教师在教授七年级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为你打开一扇门》时,没有像传统的教法一样, 把教学定位在分析讲解、让学生机械地理解记忆上,不是让学生去记忆文学的定义、分析文 学的抽象道理,对文学进行理性分析,硬性把握,而是在学生对文学已经具备初步的认识和 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体验课文中那些优美的语言文字,感受文学的魅力,激发学生 对文学的兴趣。这样一下子就从传统的、繁琐的教学模式中摆脱出来,进入一种新的教学境 界,对教师来说,这是一种创造性的尝试,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崭新的体验。 新教材的选文不再是封闭性的,不论是以主题设计还是以单元设计,都呈现出较大的弹
性和开放度。以江苏教有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语文(上册)为例,全册教材分6个主题:亲近 外有的要结合 ,走近科学、奇思妙想。这6个主题都延伸到课堂 和认识水平,组织 当生 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学习体 俗风情” “多彩四季” “走近科学”等:有的则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想象能力, 组织学生阅读一些优美的文学作品,观察自然生活中的现象,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培养 形象思维和罗辑思维的能力等,如“亲近文学”、“奇思妙想”等。教师必须话应这种新的 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把功夫下到课堂之外,利用好各方 面的资源,为学 学习服务。 提高教育教学 的效里 如果仅仅 本宜科,教完课文完 是达不到课程改革要求的。 课文后的问题和课后作业的设计具有开放性,减少了明显的暗示性的、提示型的问题, 答案非惟一性,甚至是不确定的,只是提供广泛的背景素材和知识,提供解决问题种种途径 的可能性,这样做是为了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考,而不是已经暗 或提供了明确答案 只是让学生复述或依既定的思路思考,求得 致的答案。如数学教材中经常有这样的问题 “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将会出现什么情况?”、 “你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其 实设计这些问题目的不在于得到何种既定答案,而在于鼓励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 可能一百个学生会有一百种发现,有的对有的错,有的有道理有的无道理,但没有什么可大 惊小怪的。如果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善于探素的习惯,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学 习态度将使他终生受益 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同样,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对学生的人格、 品质、情成、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也很重要。在传统的学习观中,这个问题长期被忽视,国 然一些有识之士曾多次指出并提出许多措施,但是由于既定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问题很 难从根本上解决。在传统的学习环境中,虽然四五十个人在一个教室里学习,但学习方式却 是个体的、封闭的,听课、理解、做作业、考试,除了与教师的单线联系之外,缺少横向的、 与同学之间的沟通。这种环境和学习方式,尤其是学习的激烈竞争,容易使学生形成冷漠、 自私、狭隘和孤僻的性格,这方面的教训很多,甚至发生了许多悲剧,其根源在哪里?除了 品德教有、人格修养的因素之外,与这样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状态不无关系 新教材在学习方式上的改革之一就是合作学习.许多教材提倡课堂学习活动化、交际化 如把学生分成各种各样的小组,进行角色表演、游戏、做手工、完成项目、唱歌、跳舞,以 及陈述、讨论、辩论等。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学英语》致力推崇这种方法。另外,江苏 教有出版社的七年级语文也 改单一选文的传统模式,围绕主题组织听说读写、实践活动, 以课本为中心组织 生活动,调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因素。比如在这次研 长沙开福区 实验区的教师交流教学《端午日》一课的体会,根据课后的练习设计, “让学生把自已想 成龙船上的一员,并设计场景表演,体会赛龙船的热烈气氛,在此基础上,再去体会那些用 得传神的动词、精妙的形容词和怡当的数量词对渲染气氛、构成如画场面的作用,自然水到 渠成,不需教师讲。”在这些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中,并不是不要学生独立思考,相反, 没有独立思考就不可能担当起他所担任的角色,完成他所承担的任务。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学生之间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帮助,集体的荣 誉感、责任感、领导意识,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平等意识都会悄无声息地得
性和开放度。以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语文(上册)为例,全册教材分 6 个主题:亲近 文学、金色年华、民俗风情、多彩四季、走近科学、奇思妙想。这 6 个主题都延伸到课堂之 外,有的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组织学生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学习体会,如“民 俗风情”、“多彩四季”、“走近科学”等;有的则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想象能力, 组织学生阅读一些优美的文学作品,观察自然生活中的现象,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培养 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等,如“亲近文学”、“奇思妙想”等。教师必须适应这种新的 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把功夫下到课堂之外,利用好各方 面的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如果仅仅照本宣科,教完课文完事, 是达不到课程改革要求的。 课文后的问题和课后作业的设计具有开放性,减少了明显的暗示性的、提示型的问题, 答案非惟一性,甚至是不确定的,只是提供广泛的背景素材和知识,提供解决问题种种途径 的可能性,这样做是为了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考,而不是已经暗示或提供了明确答案, 只是让学生复述或依既定的思路思考,求得一致的答案。如数学教材中经常有这样的问题: “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将会出现什么情况?”、“你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其 实设计这些问题目的不在于得到何种既定答案,而在于鼓励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 可能一百个学生会有一百种发现,有的对有的错,有的有道理有的无道理,但没有什么可大 惊小怪的。如果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善于探索的习惯,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学 习态度将使他终生受益。 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同样,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对学生的人格、 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也很重要。在传统的学习观中,这个问题长期被忽视,虽 然一些有识之士曾多次指出并提出许多措施,但是由于既定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问题很 难从根本上解决。在传统的学习环境中,虽然四五十个人在一个教室里学习,但学习方式却 是个体的、封闭的,听课、理解、做作业、考试,除了与教师的单线联系之外,缺少横向的、 与同学之间的沟通。这种环境和学习方式,尤其是学习的激烈竞争,容易使学生形成冷漠、 自私、狭隘和孤僻的性格,这方面的教训很多,甚至发生了许多悲剧,其根源在哪里?除了 品德教育、人格修养的因素之外,与这样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状态不无关系。 新教材在学习方式上的改革之一就是合作学习。许多教材提倡课堂学习活动化、交际化, 如把学生分成各种各样的小组,进行角色表演、游戏、做手工、完成项目、唱歌、跳舞,以 及陈述、讨论、辩论等。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学英语》致力推崇这种方法。另外,江苏 教育出版社的七年级语文也一改单一选文的传统模式,围绕主题组织听说读写、实践活动, 以课本为中心组织学生活动,调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因素。比如在这次研讨会上,长沙开福区 实验区的教师交流教学《端午日》一课的体会,根据课后的练习设计,“让学生把自己想象 成龙船上的一员,并设计场景表演,体会赛龙船的热烈气氛,在此基础上,再去体会那些用 得传神的动词、精妙的形容词和恰当的数量词对渲染气氛、构成如画场面的作用,自然水到 渠成,不需教师讲。”在这些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中,并不是不要学生独立思考,相反, 没有独立思考就不可能担当起他所担任的角色,完成他所承担的任务。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学生之间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帮助,集体的荣 誉感、责任感、领导意识,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平等意识都会悄无声息地得
到增强,这些品质在教材中并没有明显要求,在考试中也不会涉及,是一种隐性的东西,但 是它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环境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这些现代社会所必需的素质。 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为什么同样的课程、同样的教师讲课,而学生 的学习效果却各不同,就是因为学生己有的知识、经验和观点的差别。学生理解、学会和掌 握新的知识并不是像填鸭般地被填塞,而是一种重构,在他已有知识、经验和观点上的重构! 探究性学 习和自主学习基本上是以问题为主,以学生独立或合作研究为主 正教师的指导下 学习或研究性学习已经进行了好多年, 一些学生的研究成果获得 市级、省级甚至国家的奖励,远远超出了课本要求的范围。 探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身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 腻,小丛虫感受识是怎指形成的如西南师大学登学系小数数材瑞写组。布交流 数的认识”时,先引号 学生 、感知100有多 ,接着学习 数的组成、读数、写数,然后探索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再试者用语言描述数 与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亲身经历100以内的数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初步建立数感。还有- 些新教材贯穿着浓郁的人文精神,时时注意给学生以人文关怀。学生学过这些教材后,会受 到深深的感染,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从教材功能到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变革,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变革,与此紧密相道 的是评价方式的变革。当上述三者发生变化后,评价体系必须随之改变,否则就大头小尾或 有头无尾,无从验证变革后的效果。在评价方式的变革上,这次会议提出的最有价值的观点 是在以前结果评价的基础上,加强讨程评价和多样化评价。如在课程讲行中评价学生学习情 识的各种评价表、应用测试、探究性学习结顺后的鉴定评语、单元结束后的测试、学期结 后的学生综合考试等等,这些方式比起传统的评价方式,更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当然,最根本的还是升学考试的改革,中考、高考执整个课程改革之牛耳,中考、高考 不过关,其他方面学得再好也得不到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承认,甚至在升学压力下,除了与 升学有关,别的改革不受重视,实行不下去,而作为决定学生前途命运的中考、高考也包含 不了课程改革的所有内容。尽管近年来中考、高考有很大的改革,但比起课程改革的要求利 进度来,还相差很远,如何进行中考、高考的改革,使之与课程改革相适应,是这次课程改 革题中应有之义,是今后需着力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中国教育报
到增强,这些品质在教材中并没有明显要求,在考试中也不会涉及,是一种隐性的东西,但 是它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环境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这些现代社会所必需的素质。 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为什么同样的课程、同样的教师讲课,而学生 的学习效果却各不同,就是因为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观点的差别。学生理解、学会和掌 握新的知识并不是像填鸭般地被填塞,而是一种重构,在他已有知识、经验和观点上的重构。 探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基本上是以问题为主,以学生独立或合作研究为主,在教师的指导下 开展,一些学校的探究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已经进行了好多年,一些学生的研究成果获得了 市级、省级甚至国家的奖励,远远超出了课本要求的范围。 探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身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 过程,从中感受知识是怎样形成的。如西南师范大学数学系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组,在交流中 谈到小学数学“100 以内数的认识”时,先引导学生体会、感知 100 有多大,接着学习数数、 数的组成、读数、写数,然后探索 100 以内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再试着用语言描述数 与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亲身经历 100 以内的数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初步建立数感。还有一 些新教材贯穿着浓郁的人文精神,时时注意给学生以人文关怀。学生学过这些教材后,会受 到深深的感染,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从教材功能到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变革,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变革,与此紧密相连 的是评价方式的变革。当上述三者发生变化后,评价体系必须随之改变,否则就大头小尾或 有头无尾,无从验证变革后的效果。在评价方式的变革上,这次会议提出的最有价值的观点 是在以前结果评价的基础上,加强过程评价和多样化评价。如在课程进行中评价学生学习情 况的各种评价表、应用测试、探究性学习结题后的鉴定评语、单元结束后的测试、学期结束 后的学生综合考试等等,这些方式比起传统的评价方式,更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当然,最根本的还是升学考试的改革,中考、高考执整个课程改革之牛耳,中考、高考 不过关,其他方面学得再好也得不到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承认,甚至在升学压力下,除了与 升学有关,别的改革不受重视,实行不下去,而作为决定学生前途命运的中考、高考也包含 不了课程改革的所有内容。尽管近年来中考、高考有很大的改革,但比起课程改革的要求和 进度来,还相差很远,如何进行中考、高考的改革,使之与课程改革相适应,是这次课程改 革题中应有之义,是今后需着力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