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生物《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教案19新人教版必 修1 一、教学目标 1.说出核酸的种类,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2.以特定的染色剂染色,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2.教学难点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三、教学策略 本节虽然在题目中提出了遗传信息,但是对遗传信息的深入理解需要在《遗传与进化 模块完成。这节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承载遗传信息的物质——核酸。因此教学的直观性非常重 要 1.利用“问题探讨”唤起学生对遗传物质的记忆,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DNA研究成果的应用范围愈来愈广泛,学生听到、看到有关 DNA应用的报道是很多的,因此,对于“DNA指纹法”在案件侦破中的作用可能略有所知。这 也是学生倍感兴趣的内容。教师要给学生适当的空间进行表达交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共 享他们对遗传物质——核酸的认识。 2.通过实验观察,获得感性认识,解决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教材提到了“核酸存在于所有细胞中”,物质的存在具有可检测性,因此“观察DNA和 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是重要的学习活动。实验材料选择了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主要是考虑到 取材方便。教师还可以准备常见的动植物细胞供学生观察,使他们认识到组成生物体的核酸 包括DMNA和RNA。这个实验比较简单,效果也非常明显,因此教师可以指导每个小组的学生分 别观察1~2种材料,通过总结归纳,得出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特点 3.联想“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将抽象的语言变为直观的图解,认识核酸的结构
2019-2020 年高中生物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教案 19 新人教版必 修 1 一、 教学目标 1.说出核酸的种类,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2.以特定的染色剂染色,观察并区分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2.教学难点 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三、教学策略 本节虽然在题目中提出了遗传信息,但是对遗传信息的深入理解需要在《遗传与进化》 模块完成。这节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承载遗传信息的物质──核酸。因此教学的直观性非常重 要。 1.利用“问题探讨”唤起学生对遗传物质的记忆,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 DNA 研究成果的应用范围愈来愈广泛,学生听到、看到有关 DNA 应用的报道是很多的,因此,对于“DNA 指纹法”在案件侦破中的作用可能略有所知。这 也是学生倍感兴趣的内容。教师要给学生适当的空间进行表达交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共 享他们对遗传物质──核酸的认识。 2.通过实验观察,获得感性认识,解决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教材提到了“核酸存在于所有细胞中”,物质的存在具有可检测性,因此“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是重要的学习活动。实验材料选择了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主要是考虑到 取材方便。教师还可以准备常见的动植物细胞供学生观察,使他们认识到组成生物体的核酸 包括 DNA 和 RNA。这个实验比较简单,效果也非常明显,因此教师可以指导每个小组的学生分 别观察 1~2 种材料,通过总结归纳,得出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分布的特点。 3.联想“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将抽象的语言变为直观的图解,认识核酸的结构
在初中学习有关细胞的生活的内容时,学生已经知道细胞核内具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 DNA。但是受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还不知道DNA的结构。因此在讲述核酸的结构时,要 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利用学生具有的化学知识,让学生看懂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 苷酸结构图解、DNA和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图解,以及核苷酸长链的特点,为《遗传与进 化》模块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答案和提示 (一)问题探讨 1.提示:脱氧核糖核酸。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而每个人的遗传物质都有所区别,因 此DNA能够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 2.提示:DNA鉴定技术还可以运用在亲子鉴定上。在研究人类起源、不同类群生物的亲 缘关系等方面,也可以利用DNA鉴定技术。 3.提示:需要。因为DMA鉴定只是提供了犯罪嫌疑人的遗传物质方面的信息,还需要有 嫌疑人是否有作案动机、时间,是否在犯罪现场,是否有证人等其他证据。如果有人蓄意陷 害某人,也完全有可能将他的头发、血液等含有DNA的物质放在现场。因此案件侦察工作应 在DNA鉴定的基础上,结合其他证据确定罪犯 (二)旁栏思考题 原核细胞的DNA位于拟核区域 (三)练习 基础题 1.(1)√:(2)√;(3)√。 2.C。3.C。 五、参考资料 1.核酸的发现 68年,在德国化学家霍佩一赛勒( Hoppe Seyler)的实验室里,有一个瑞士籍的研 究生,名叫米舍尔(F. Miescher,844-1895),他在实验室所承担的工作是研究脓血中细 胞的化学成分。当时实验室附近有一家医院,常常扔出许多带脓血的绷带,脓血里有与病菌 作战”而死亡的白细胞以及其他死亡的人体细胞。米舍尔细心地用洗脱的办法将绷带上的 脓血收集起来。他先用酒精把细胞中的脂肪性物质去掉,然后用猪胃黏膜的酸性提取液 种能除掉蛋白质的胃蛋白酶粗制品)进行处理,结果发现细胞的大部分被分解了,而细胞核 只是缩小了一点儿,仍然保持完整。得到细胞核后,米舍尔对组成细胞核的物质进行了化学
在初中学习有关细胞的生活的内容时,学生已经知道细胞核内具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 ──DNA。但是受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还不知道 DNA 的结构。因此在讲述核酸的结构时,要 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利用学生具有的化学知识,让学生看懂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 苷酸结构图解、DNA 和 RNA 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图解,以及核苷酸长链的特点,为《遗传与进 化》模块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答案和提示 (一)问题探讨 1.提示:脱氧核糖核酸。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而每个人的遗传物质都有所区别,因 此 DNA 能够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 2.提示:DNA 鉴定技术还可以运用在亲子鉴定上。在研究人类起源、不同类群生物的亲 缘关系等方面,也可以利用 DNA 鉴定技术。 3.提示:需要。因为 DNA 鉴定只是提供了犯罪嫌疑人的遗传物质方面的信息,还需要有 嫌疑人是否有作案动机、时间,是否在犯罪现场,是否有证人等其他证据。如果有人蓄意陷 害某人,也完全有可能将他的头发、血液等含有 DNA 的物质放在现场。因此案件侦察工作应 在 DNA 鉴定的基础上,结合其他证据确定罪犯。 (二)旁栏思考题 原核细胞的 DNA 位于拟核区域。 (三)练习 基础题 1.(1)√;(2)√ ;(3)√ 。 2.C。3.C。 五、参考资料 1.核酸的发现 1868 年,在德国化学家霍佩—赛勒(Hoppe Seyler)的实验室里,有一个瑞士籍的研 究生,名叫米舍尔(F.Miescher, 1844—1895),他在实验室所承担的工作是研究脓血中细 胞的化学成分。当时实验室附近有一家医院,常常扔出许多带脓血的绷带,脓血里有与病菌 “作战”而死亡的白细胞以及其他死亡的人体细胞。米舍尔细心地用洗脱的办法将绷带上的 脓血收集起来。他先用酒精把细胞中的脂肪性物质去掉,然后用猪胃黏膜的酸性提取液(一 种能除掉蛋白质的胃蛋白酶粗制品)进行处理,结果发现细胞的大部分被分解了,而细胞核 只是缩小了一点儿,仍然保持完整。得到细胞核后,米舍尔对组成细胞核的物质进行了化学
分析,发现细胞核内含有与细胞内其他有机物明显不同的物质,这种物质的磷含量很高,远 高于蛋白质,而且对蛋白酶有耐受性。米舍尔认为这是一种新物质。霍佩一赛勒当时是生物 化学界的权威,治学严谨,他要在亲自做实验验证米舍尔的工作后,才允许米舍尔发表这个 成果。霍佩一赛勒用酵母细胞做实验,证实了米舍尔的发现。米舍尔将他发现的新物质命名 为“核素”。核素十分不稳定,提取时必须非常小心,速度要快,还得保持很低的温度。为 了制备核素,米舍尔常常从清晨5:00就开始在低温的房间里工作,这大大影响了他的健康 由于积劳成疾,他51岁就离开了人间。 霍佩一赛勒的另一个学生,德国的科塞尔(A. Kossel,1853-1927),发现核素是蛋白 质和核酸的复合物。他小心地水解核酸,得到了组成核酸的基本成分:鸟嘌呤、腺嘌呤、胸 腺嘧啶和胞嘧啶,还有些具有糖类性质的物质和磷酸。确定了核酸这个生物大分子的组成之 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些物质在大分子中的比例,它们之间是如何连接的。斯托伊德尔 (丑. Steudel)找到了前一个问题的答案。通过分析,他发现单糖、每种嘌呤或嘧啶碱基、磷 酸的比例为1:1:1。限于当时的实验条件,后一个问题没有完全解决,科塞尔及其同事只是 发现,如果小心地水解核酸,糖集团与含氮的基团是连在一起的。科塞尔还对核酸与蛋白质 的结合方式进行了研究。他发现有些物种的核酸与蛋白质结合比较紧密,有些则比较松散 科塞尔因其在核酸化学领域的开创性工作,荣获191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1年,科塞尔的学生列文(P.A. T Levine,1869-1940)对核酸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他证明核酸所含的糖类由5个碳原子组成,并将这种糖类命名为核糖。当时已经发现两种不 同的核酸,列文找到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它们中的五碳糖不同。另一种糖类比核糖少一个氧 原子,称为脱氧核糖。两种核酸也由原来的名字改为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1934年,列 文发现核酸可被分解成含有一个嘌呤、一个核糖或脱氧核糖和一个磷酸的片段,这样的组合 叫核苷酸。他认为核酸是由五碳糖与磷酸基团组成的长链,每一个五碳糖上再接一个碱基。 列文认为这些碱基可能以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排列,如12341234等,每个数字代表一种特定 的碱基。这个模型后来被称为核酸结构的四核苷酸假说。列文虽然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但他 的贡献有目共睹,并将永远留在核酸化学的历史中。 弄清物质结构的最终证明是成功地合成出这种物质。核酸的结构问题很复杂,糖类和碱 基都是结构比较复杂的组分,有多种连接的可能,而且还有磷酸基团的位置问题。英国生物 化学家托德(A.R.Tod)成功地合成了核苷酸,并于1955年成功合成了二核苷酸。托德因其 在核苷酸合成以及核苷酸辅酶方面的贡献而获得1957年诺贝尔化学奖。 核酸功能的阐明以及DNA双螺旋结构的揭示的科学发现史已为大家所熟知,《遗传与进 化》模块将做详细的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2.核酸的分离和提纯 研究核酸首先要对其进行分离和提纯。制备核酸要注意防止核酸的降解和变性,尽量保 持其在生物体内的天然状态。早期研究时,由于受到方法上的限制,得到的样品往往是一些 降解产物。要制备天然状态的核酸,必须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防止过酸、过碱,避免剧烈 搅拌,尤其是防止核酸酶的作用
分析,发现细胞核内含有与细胞内其他有机物明显不同的物质,这种物质的磷含量很高,远 高于蛋白质,而且对蛋白酶有耐受性。米舍尔认为这是一种新物质。霍佩—赛勒当时是生物 化学界的权威,治学严谨,他要在亲自做实验验证米舍尔的工作后,才允许米舍尔发表这个 成果。霍佩—赛勒用酵母细胞做实验,证实了米舍尔的发现。米舍尔将他发现的新物质命名 为“核素”。核素十分不稳定,提取时必须非常小心,速度要快,还得保持很低的温度。为 了制备核素,米舍尔常常从清晨 5∶00 就开始在低温的房间里工作,这大大影响了他的健康。 由于积劳成疾,他 51 岁就离开了人间。 霍佩—赛勒的另一个学生,德国的科塞尔(A.Kossel, 1853—1927),发现核素是蛋白 质和核酸的复合物。他小心地水解核酸,得到了组成核酸的基本成分:鸟嘌呤、腺嘌呤、胸 腺嘧啶和胞嘧啶,还有些具有糖类性质的物质和磷酸。确定了核酸这个生物大分子的组成之 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些物质在大分子中的比例,它们之间是如何连接的。斯托伊德尔 (H.Steudel)找到了前一个问题的答案。通过分析,他发现单糖、每种嘌呤或嘧啶碱基、磷 酸的比例为 1∶1∶1。限于当时的实验条件,后一个问题没有完全解决,科塞尔及其同事只是 发现,如果小心地水解核酸,糖集团与含氮的基团是连在一起的。科塞尔还对核酸与蛋白质 的结合方式进行了研究。他发现有些物种的核酸与蛋白质结合比较紧密,有些则比较松散。 科塞尔因其在核酸化学领域的开创性工作,荣获 1910 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1 年,科塞尔的学生列文(P.A.T.Levine,1869—1940)对核酸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他证明核酸所含的糖类由 5 个碳原子组成,并将这种糖类命名为核糖。当时已经发现两种不 同的核酸,列文找到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它们中的五碳糖不同。另一种糖类比核糖少一个氧 原子,称为脱氧核糖。两种核酸也由原来的名字改为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1934 年,列 文发现核酸可被分解成含有一个嘌呤、一个核糖或脱氧核糖和一个磷酸的片段,这样的组合 叫核苷酸。他认为核酸是由五碳糖与磷酸基团组成的长链,每一个五碳糖上再接一个碱基。 列文认为这些碱基可能以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排列,如 12341234 等,每个数字代表一种特定 的碱基。这个模型后来被称为核酸结构的四核苷酸假说。列文虽然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但他 的贡献有目共睹,并将永远留在核酸化学的历史中。 弄清物质结构的最终证明是成功地合成出这种物质。核酸的结构问题很复杂,糖类和碱 基都是结构比较复杂的组分,有多种连接的可能,而且还有磷酸基团的位置问题。英国生物 化学家托德(A.R.Todd)成功地合成了核苷酸,并于 1955 年成功合成了二核苷酸。托德因其 在核苷酸合成以及核苷酸辅酶方面的贡献而获得 1957 年诺贝尔化学奖。 核酸功能的阐明以及 DNA 双螺旋结构的揭示的科学发现史已为大家所熟知,《遗传与进 化》模块将做详细的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2.核酸的分离和提纯 研究核酸首先要对其进行分离和提纯。制备核酸要注意防止核酸的降解和变性,尽量保 持其在生物体内的天然状态。早期研究时,由于受到方法上的限制,得到的样品往往是一些 降解产物。要制备天然状态的核酸,必须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防止过酸、过碱,避免剧烈 搅拌,尤其是防止核酸酶的作用
真核生物中的染色体DNA与组蛋白结合成核蛋白(DNP),存在于核内。DNP溶于水和浓 盐溶液(如质量浓度为1mol/L的NaCl溶液),但不溶于质量浓度为0.14moL的NaCl溶 液。利用这一性质,可将细胞破碎后用浓盐溶液提取,然后用水稀释至0.14moL/,使DNP 纤维沉淀出来,缠绕在玻璃棒上,再经多次溶解和沉淀以达到纯化目的。苯酚是很强的蛋白 质变性剂,可用苯酚抽提,除去蛋白质。用水饱和的苯酚与DNP一起振荡,冷冻离心,DNA溶 于上层水相,不溶性变性蛋白质残留物位于中间界面,一部分变性蛋白质停留在酚相。如此 操作反复多次以除净蛋白质。将含DNA的水相合并,在有盐存在的条件下加2倍体积冷的乙 醇,可将DNA沉淀出来。再用乙醚和乙醇洗涤沉淀,用这种方法可以得到纯的DNA。 RNA比DNA更不稳定,而且 RNase又无处不在,因此RNA的分离更为困难。制备RNA通 常需要注意3点:(1)所有用于制备RNA的器具必须灭菌:(2)在破碎细胞的同时加入强 变性剂使 RNase失活;(3)在RNA的反应体系中加入 RNase的抑制剂。目前最常用的制备RNA 的方法有两种:(1)用酸性盐/苯酚/氯仿抽提。是极强烈的蛋白质变性剂,它几乎使所有遇 到的蛋白质都变性。用苯酚和氯仿多次除净蛋白质。此法用于小量制备RNA。(2)用盐/氯化 铯将细胞抽提物进行密度梯度离心。蛋白质在最上层,DNA位于中间,RNA沉在底部。此法可 制备较大量高纯度的天然RNA。不同功能RNA常分布于细胞的不同部位,分离这些RNA常常先 用差速离心法,将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等各部分分开,再从这些部分中分离出 RNA。 3.核酸的水解 核酸的嘌呤碱和嘧啶碱与戊糖形成糖苷键。戊糖有两种:核糖和脱氧核糖,所以形成4 种糖苷,即嘌呤核苷、嘌呤脱氧核苷、嘧啶核苷、嘧啶脱氧核苷。磷酸基与两种糖类分别形 成核糖磷酸酯和脱氧核糖磷酸酯。所有糖苷键和磷酸酯键都能被酸、碱和酶水解 水解核酸的酶种类很多。非特异性水解磷酸二酯键的酶为磷酸二酯酶;专一水解核酸的 磷酸二酯酶称为核酸酶。核酸酶按底物专一性分类,又可分为作用于核糖核酸的核糖核酸酶, 作用于脱氧核糖核酸的脱氧核糖核酸酶:按对底物作用的方式,可分为核酸内切酶和核酸外 切酶。内切酶的作用点在多核苷酸链的内部,而外切酶的作用点从多核苷酸链的末端开始, 逐个地将核苷酸切下,从而对核酸进行降解。也有少数酶既可内切,也能外切。 4.核酸在不同生物(细胞)中的分布状况 所有生物细胞都含有DNA和RNA这两类核酸。原核细胞DNA集中在拟核。真核细胞DNA 分布在核内,与蛋白质组成染色体(染色质)。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也含有DNA。病毒或 只含DNA,或只含RNA,从未发现两者兼有的病毒。原核生物DNA、质粒DNA、真核生物细胞 器DNA都是环状双链DNA。所谓质粒是指拟核DNA外基因,它能够自主复制,并表现出特定的 性状。真核生物染色体DMA是线型双链DNA。病毒DNA种类很多,结构各异。动物病毒DM通 常是环状双链或线型双链。植物病毒基因组大多是RNA,DNA较少见。少数植物病毒DNMA或是 环状双链,或是环状单链。噬菌体DNA多数是线型双链,也有为环状双链的
真核生物中的染色体 DNA 与组蛋白结合成核蛋白(DNP),存在于核内。DNP 溶于水和浓 盐溶液(如质量浓度为 1 mol/L 的 NaCl 溶液),但不溶于质量浓度为 0.14 mol/L 的 NaCl 溶 液。利用这一性质,可将细胞破碎后用浓盐溶液提取,然后用水稀释至 0.14 mol/L,使 DNP 纤维沉淀出来,缠绕在玻璃棒上,再经多次溶解和沉淀以达到纯化目的。苯酚是很强的蛋白 质变性剂,可用苯酚抽提,除去蛋白质。用水饱和的苯酚与 DNP 一起振荡,冷冻离心,DNA 溶 于上层水相,不溶性变性蛋白质残留物位于中间界面,一部分变性蛋白质停留在酚相。如此 操作反复多次以除净蛋白质。将含 DNA 的水相合并,在有盐存在的条件下加 2 倍体积冷的乙 醇,可将 DNA 沉淀出来。再用乙醚和乙醇洗涤沉淀,用这种方法可以得到纯的 DNA。 RNA 比 DNA 更不稳定,而且 RNase 又无处不在,因此 RNA 的分离更为困难。制备 RNA 通 常需要注意 3 点:(1)所有用于制备 RNA 的器具必须灭菌;(2)在破碎细胞的同时加入强 变性剂使 RNase 失活;(3)在 RNA 的反应体系中加入 RNase 的抑制剂。目前最常用的制备 RNA 的方法有两种:(1)用酸性盐/苯酚/氯仿抽提。是极强烈的蛋白质变性剂,它几乎使所有遇 到的蛋白质都变性。用苯酚和氯仿多次除净蛋白质。此法用于小量制备 RNA。(2)用盐/氯化 铯将细胞抽提物进行密度梯度离心。蛋白质在最上层,DNA 位于中间,RNA 沉在底部。此法可 制备较大量高纯度的天然 RNA。不同功能 RNA 常分布于细胞的不同部位,分离这些 RNA 常常先 用差速离心法,将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等各部分分开,再从这些部分中分离出 RNA。 3.核酸的水解 核酸的嘌呤碱和嘧啶碱与戊糖形成糖苷键。戊糖有两种:核糖和脱氧核糖,所以形成 4 种糖苷,即嘌呤核苷、嘌呤脱氧核苷、嘧啶核苷、嘧啶脱氧核苷。磷酸基与两种糖类分别形 成核糖磷酸酯和脱氧核糖磷酸酯。所有糖苷键和磷酸酯键都能被酸、碱和酶水解。 水解核酸的酶种类很多。非特异性水解磷酸二酯键的酶为磷酸二酯酶;专一水解核酸的 磷酸二酯酶称为核酸酶。核酸酶按底物专一性分类,又可分为作用于核糖核酸的核糖核酸酶, 作用于脱氧核糖核酸的脱氧核糖核酸酶;按对底物作用的方式,可分为核酸内切酶和核酸外 切酶。内切酶的作用点在多核苷酸链的内部,而外切酶的作用点从多核苷酸链的末端开始, 逐个地将核苷酸切下,从而对核酸进行降解。也有少数酶既可内切,也能外切。 4.核酸在不同生物(细胞)中的分布状况 所有生物细胞都含有 DNA 和 RNA 这两类核酸。原核细胞 DNA 集中在拟核。真核细胞 DNA 分布在核内,与蛋白质组成染色体(染色质)。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也含有 DNA。病毒或 只含 DNA,或只含 RNA,从未发现两者兼有的病毒。原核生物 DNA、质粒 DNA、真核生物细胞 器 DNA 都是环状双链 DNA。所谓质粒是指拟核 DNA 外基因,它能够自主复制,并表现出特定的 性状。真核生物染色体 DNA 是线型双链 DNA。病毒 DNA 种类很多,结构各异。动物病毒 DNA 通 常是环状双链或线型双链。植物病毒基因组大多是 RNA,DNA 较少见。少数植物病毒 DNA 或是 环状双链,或是环状单链。噬菌体 DNA 多数是线型双链,也有为环状双链的
参与蛋白质合成的RMA有三类:转移RNA(tRNA),核糖体RNA(rRNA)和信使RNA(mRNA)。 无论是原核生物或是真核生物都有这三类RNA。20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发现许多新的具有 特殊功能的RNA,几乎涉及细胞功能的各个方面。病毒RNA种类很多,结构也是多种多样的 5.核酸中核苷酸的连接方式 核酸是由核苷酸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无分支结构。核酸中的核苷酸以磷酸二酯键彼 此相连。DNA中的脱氧核糖核苷酸,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形成直线形或环形 多聚体(图9)。组成RNA的核苷酸也是以3′,5′磷酸二酯键彼此连接起来的(图10) O=P-OH o=P-OH P-O-CH O=P-OH -PA CpTP G. pAC-T-G… O=P-O-CH? 0=P-OH O=P-O-CH 图9DNA中多核苷酸链的一个小片段及缩写符号 图10RNA分子中一小段结构 A.DNA中多核背酸链的一个小片段; B为竖线式缩写;C为文字式缩写
参与蛋白质合成的 RNA 有三类:转移 RNA(tRNA),核糖体 RNA(rRNA)和信使 RNA(mRNA)。 无论是原核生物或是真核生物都有这三类 RNA。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陆续发现许多新的具有 特殊功能的 RNA,几乎涉及细胞功能的各个方面。病毒 RNA 种类很多,结构也是多种多样的。 5.核酸中核苷酸的连接方式 核酸是由核苷酸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无分支结构。核酸中的核苷酸以磷酸二酯键彼 此相连。DNA 中的脱氧核糖核苷酸,通过 3′,5′-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形成直线形或环形 多聚体(图 9)。组成 RNA 的核苷酸也是以 3′,5′ 磷酸二酯键彼此连接起来的(图 10)
2019-2020年高中生物《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 教学目标 1.说出核酸的种类,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2.以特定的染色剂染色,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2.教学难点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三、课时安排 四、教学过程 〖引入〗利用“问题探讨”唤起学生对遗传物质的记忆,激发学习兴趣。(由于现代科学技术 的发展使DNA研究成果的应用范围愈来愈广泛,学生听到、看到有关DNA应用的报道是很多的 因此,对于“DNA指纹法”在案件侦破中的作用可能略有所知。这也是学生倍感兴趣的内容。) 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提示:脱氧核糖核酸。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而每个人的遗传物质都有所区别, 因此DNA能够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 2.提示:DNA鉴定技术还可以运用在亲子鉴定上。在研究人类起源、不同类群生物的亲缘关 系等方面,也可以利用DNA鉴定技术 3.提示:需要。因为DNA鉴定只是提供了犯罪嫌疑人的遗传物质方面的信息,还需要有嫌疑 人是否有作案动机、时间,是否在犯罪现场,是否有证人等其他证据。如果有人蓄意陷害某人 也完全有可能将他的头发、血液等含有DNA的物质放在现场。因此案件侦察工作应在DNA鉴定的 基础上,结合其他证据确定罪犯。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 一、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试验) DNA(甲基绿)主要分布在细胞核 NA(吡罗红)主要分布在细胞质 〖旁栏思考题〗 原核细胞的DNA位于拟核区域 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 两者的区别如下
2019-2020 年高中生物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教案 2 新人教版必修 1 一、 教学目标 1.说出核酸的种类,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2.以特定的染色剂染色,观察并区分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2.教学难点 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三、课时安排 1 四、教学过程 〖引入〗利用“问题探讨”唤起学生对遗传物质的记忆,激发学习兴趣。(由于现代科学技术 的发展使 DNA 研究成果的应用范围愈来愈广泛,学生听到、看到有关 DNA 应用的报道是很多的, 因此,对于“DNA 指纹法”在案件侦破中的作用可能略有所知。这也是学生倍感兴趣的内容。) 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提示:脱氧核糖核酸。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而每个人的遗传物质都有所区别, 因此 DNA 能够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 2.提示:DNA 鉴定技术还可以运用在亲子鉴定上。在研究人类起源、不同类群生物的亲缘关 系等方面,也可以利用 DNA 鉴定技术。 3.提示:需要。因为 DNA 鉴定只是提供了犯罪嫌疑人的遗传物质方面的信息,还需要有嫌疑 人是否有作案动机、时间,是否在犯罪现场,是否有证人等其他证据。如果有人蓄意陷害某人, 也完全有可能将他的头发、血液等含有 DNA 的物质放在现场。因此案件侦察工作应在 DNA 鉴定的 基础上,结合其他证据确定罪犯。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 一、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试验) DNA(甲基绿)主要分布在细胞核 RNA(吡罗红)主要分布在细胞质 〖旁栏思考题〗 原核细胞的 DNA 位于拟核区域。 二、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 两者的区别如下
同 脱氧核糖 磷酸 核糖 腺嘌呤(A) 鸟嘌呤(G) 胸腺嘧啶(T) 胞嘧啶(C) 尿嘧啶(U) 〖小结〗略 〖作业〗练习。 〖提示〗 基础题 (1)√;(2)√:(3)√
同 脱氧核糖 磷酸 核糖 DNA 腺嘌呤(A) RNA 鸟嘌呤(G) 胸腺嘧啶(T) 胞嘧啶(C) 尿嘧啶(U) 〖小结〗略 〖作业〗练习。 〖提示〗 基础题 1.(1)√;(2)√ ;(3)√ 。 2.C。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