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刚乔治忠等/著 ZHONGGUO XUESHL SHI 中国學術 中華文化 专题史系列丛书 3>2 车火空面不使地候证「从光声判情无中学未速然的羊中结主装碳机 材三年州关南请子,两日学.售齿上中南块将学 生请作平清代实学等作设学车我其试气的道空活行7鞋的南他速 立作套看表,◆细学车毛为翼中瑞学着报素自然与社之电的积完化, 气台性过我数,道由等为老带吉方本高, 自与热储轮:成来,兰特有上数态的有州, 上单分材的,韩弹州线学北有后老于集增角个方无 某是始合向,袖销了一状共的学未属气、停划想单, 湖本5在术特化地表个封筒世学卡题筒西e料明时 每合品间种护结其能部端的学来议线,有文字相面风丝重A国出,业图基情 是一型真有到风学未丝化弟横论生学求专能主话件: 中国出版典团北吉去放中口
目 录 导论/1 第一章 中国传统学术源头的先秦时期/12 第一节中国上古理性思维的曙光/12 一、“殷鉴”的思索/12 二、《易经》的思维水平/17 三、《易经》提供的思想启示/22 四、五行说、阴阳二气说以及“和同论”的出现/25 五、天人之辩的新思潮/31 第二节孔子儒学的初创/33 一、孔子及其时代/33 二、仁学的思想体系/39 、思想方法与处世哲学/43 四、认识论与教育学思想/46 五、孔子学说与治学活动的历史意义/49 第节战国时期的学术争鸣/54 一、诸子百家形成的社会条件/54 二、墨子及早期墨家学说/59 三、《老子》的睿智与道家的发展/69 四、思孟儒学与苟子儒学/86 五、法家思想及韩非的集成/97 六、名辩思潮与墨辩/101 七、阴阳家的视野/106
2中国学术史 八、诸子争鸣的文化趋向/110 第二章 以经学为核心的汉代学术/119 第一节汉初学术之状况/120 第二节儒学经典化之历程/130 第三节五经的阐释与传授/141 第四节经学的今古文之争/160 第五节阴阳五行与儒学的政治化谶纬化/175 第六节封建正宗史学宗旨的确立/188 第七节汉末社会批判思潮及其学术价值/197 第三章 多向探索的魏晋南北朝学术/206 第一节学术在乱世兴盛的原因和条件/206 第二节名教与自然:魏晋玄学及其主题/212 一、玄学的萌发/213 二、正始玄学/217 三、竹林玄学/223 四、中朝玄学/226 第三节儒家经学的更新和继续发展/230 一、魏晋时期的经学/232 二、南朝的经学/237 三、北朝的经学/241 第四节佛学的兴盛及其与本土思想的冲突/243 一、佛经的译注与佛理的探索/244 二、佛教与儒、道的纷争与交融/251 第五节史学的独立和兴盛/256 一、史学的独立/256
合 录3 二、史学的繁荣/257 三、朝代(国别)史、人物家族史和地方史的突出 发展/260 第六节文艺理论探索及其他/264 一、曹丕《典论》/265 二、陆机《文赋》/266 三、刘勰《文心雕龙》/268 四、钟嵘《诗品》/270 第四章三教合流的晴唐学术/274 第一节学术发展概况/274 第二节经学:统一南北与定于一尊/277 一、隋代经学/277 二、唐代经学的统一/279 三、中晚唐经学的更张/282 第三节史学:总结与创新/285 一、繁盛的史学园地/285 二、史学注疏学一对《史记》、《汉书》等的研究/286 三、正史的编撰/288 四、唐代史学双擘一《史通》与《通典》/290 第四节佛学:唐代学术史上的桂冠/293 一、佛典的翻译与研究/294 二、天台宗及其佛学要旨/297 三、华严宗及其佛学要旨/298 四、法相宗及其佛学要旨/300 五、禅宗及其佛学要旨/301 第五节道教:皇家宗教及其哲理化/307 一、道家与道教及其发展/307
4中国学术史 二、道教论著与道藏编纂/309 三、道佛之争与道教的哲理化/311 第六节儒学的异端与更新/314 一、王通的儒学异端/315 二、韩柳刘的天道观/316 三、韩李的心性论/318 第七节文学与语言:时代学风的嘶影/320 一、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研究/320 二、《文选》学的繁荣/323 三、类书的编纂/324 四、字书和韵书的编撰/325 五、汉语字母学的诞生/327 第八节结语/328 第五章 探求义理的宋元学术/331 第一节治经方法的变革与宋学方法的形成/331 一、宋儒对汉学的改造和宋学的特征/331 二、义理的偏重与宋学方法的成熟/336 第二节宋学方法的治经实践/338 一、宋儒治“三经”/338 二、“十三经”的组成与朱熹注“四书”/342 三、元儒对宋学治经方法的修正/344 第三节用宋学方法探求“理”的历程/345 一、北宋时期各学派对“理”的提出和初步解释/345 二、南宋时期朱熹、陆九渊对“理”的不同认识349 三、宋末元朝理学家“和会”朱陆的努力/352 四、宋元学者对理学学术史的初步研究/355 第四节对前代历史的义理性评说/356
目录5 一、苏氏父子对上古三代及前四史的评价/358 二、《唐鉴》对唐代历史的批评/360 三、《新五代史》对五代历史的看法/363 四、《资治通鉴》对战国至唐五代历史时段的 总认识/366 五、《通志》和《文献通考》的“会通”主张/370 六、元代史臣对宋代及辽金历史的态度/373 第五节与义理之学并存的考辨方法/375 一、校勘学的成熟/375 二、司马光创行的长编考异法/376 三、金右学的兴起/378 四、杂史的增多及其学术意义/383 第六节理学家对文学的评判和倡导/387 一、对文学史的评判/387 二、推崇经义与轻视文学/390 三、对俗文学疏离义理倾向的态度/393 第六章心学撞击下的明代学术/398 第一节强劲的义理官学/400 一、刘基、宋濂、方孝灞学宗义理、以身证学/400 二、三《大全》的颁布与义理强劲之风/407 三、曹端、吴与弼等维护朱学、辨义明理/410 第二节心性主体理念的崛起与传统义理之学的 抗争/413 一、从梵琦心禅到陈、湛江门心学/413 二、阳明心性之论铸造主体理念之学/419 三、从罗钦顺、王廷相到吕坤对义理学的修正 继承/424
6中国学术史 四、王门后学由论心性走向言心情/430 五、由义理走向心性的逻辑必然/435 第三节义理、心性之外,务实求用之中/437 一、明代医药学一一李时珍对生命个体的珍惜/437 二、徐光启、宋应星一一求真致用之学/440 三、徐霞客—野外考察地理学的先驱/444 四、明代学术的另一股力量一实学/446 第七章 清前期的学术发展/448 第一节动荡岁月中的学术分野/450 一、实学思潮中理学三流派的分化/430 (一)黄宗兼的批判史学观/456 (二)顾炎武的经学新证法/459 (三)王夫之对义理、心性的思辨/463 (四)经世守身并重的李颗/468 (五)陆世仪、孙奇逢对理学的精要阐释/472 二、既不“皓首穷经”,也不坐论心牲/477 (一)傅山以“经子齐观”向权威挑战/477 (二)方以智以“质测”、“通凡”开辟求知新路/82 第二节清朝初期学术发展的文化背景/490 一、清初学人群体的社会结构/491 二、对明代文化遗风的因革场弃/492 三、私家讲学传统的继续/493 四、学术宗派之争的渐次淡化/494 第三节颜李学派的论点及其学术影响/46 一、对程朱理学的抨击/497 二、主张“习行”的人生价值规/500 三、颜李学派在学术史上的影响/01
自录7 第四节考据学风的前驱/503 一、书籍辨伪与文献考证/505 二、历史地理考证的兴起/507 三、耙梳资料,撰著史书的务实务博趋向/511 第五节乾嘉考据学的兴盛及其影响/514 一、乾嘉时期的著名考据学者及其著述/514 二、乾嘉考据学者的治学主张/519 三、乾嘉考据学的地位和影响/522 第六节乾嘉时期学术的另一侧面/523 一、戴震的学术思想/524 二、章学诚的学术思想/527 第七节官方的学术活动/529 一、康雍年问的官方修书事业/529 二、乾隆朝官方的学术活动/533 三、清代官修书的学术地位/535 第八章 在传统中挣扎的晚清学术/537 第一节清代后期学术成果总论/540 第二节考据余风:清学殿军的集成与创新/545 第三节今文经学派:经世传统的复兴与学术的变异/547 第四节古文与理学:儒学正统派的走向/557 第五节汉宋折衷:传统学术发展的新思路/565 第六节 西潮初起:西方学术概念与内容的初步 引进/571 第七节 学术转型:近代学术的萌芽/580 附录清朝后期学术成果总汇/591 后记/598
导 论 人文汁会科学中有一些很宏大的概念,其内涵丰富得令人难以 把握,例如文化、社会、学术之类。什么是文化?什么是社会?什么 是学术?你不说还比较清楚,你若要给它们下定义的时候,就颇费斟 酌了。而当要你写一部文化史、社会史或者学术史的时候,你就更会 觉得简直无从下手。应该说,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部文化史、社会史 或者学术史的著作,能够完全与其定义相吻合。人们都只能从一个 特定的层面或者特定的角度去叙述自己所理解的文化史、社会史或 者学术史 一、学术研究及其基本属性 “学术”这一概念有极大的涵括性。由于“学术”的内容类别众 多、范围广大,许多有关著述在谈到“学术”这个概念时,语多含混。 惟梁启超曾十分明确地为“学术”定义:“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 真理者也:术也者,取所发明而至于用者也。例如以石投水则沉,投 以木则浮,观察此事物,以证明水之有浮力,此物理学也,应用此真理 以驾驶船舶,则航海术也:研究人体之组织,辨别器官之机能,此生理 学也,应用此真理以疗病,则医术也。学者术之体,术者学之用”① 在这里,“学术”略等于今日的“科学”与“技术”。其中将“术”解释 为“学”的应用。 梁启超对“学术”的上述解释,其实是用近代人们对人类知识成 果的概念分类来诠释齿有的传统语。在传统意义上“学术”这 梁启超:《学与术》,载刘梦溪《巾国现代学术经典·粱启超卷》第723页,河北教育出 版礼199%年版
2中国学术史 一概念中的“学”与“术”应是同义语词的重叠,“学”为学识,“术”为 道术,两者是并列的关系,所以古代典籍中有时亦写作“术学”。例 如《史记·张丞相列传》中,太史公曰:“申屠嘉可谓刚毅守节矣,然 无术学”,《汉书·车千秋传》称车千秋“无他材能术学”,《后汉书· 赵彦传》称其“少有术学”等等。不过“学识”与“道术”也分别包含 有内容与方法论的意义,在这一点上,梁启超的定义与之有相通之 处;而《辞源》、《辞海》析“学术”为:有系统而较专门的学问,恐怕也 包含有这两层意思在内。 学术实为知识活动的高层表现,它当然与任何知识活动一样是 人类认识水平高度发展的产物。而在普通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提炼出 “学术”,则首先有赖于社会分工造就了一个专门从事文化和知识活 动的阶层。知识活动的专门化使知识者的抽象思维水平日益提高, 见解日益系统化,并通过思辨、传习和文字记载来表达或保存这种系 统性的见解,这就形成早期的学术。因此,学术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是人类的抽象思维、理性认识的发展及其产物,其主体是 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类群体,它靠语言、文字传播来留存,特别是 文字载体的出现,使学术这种精神活动的结果以物化的形式展现,呈 现出一种类似产品的形态,因而社会地位与影响大为增强,如清人钱 大昕所言:“书有一卷传,亦抵公卿贵。”①学术在其发展中,不仅最初 因统治阶级夸大脑力劳动的作用而使之凌驾于实际尘产、生活之上, 而且由于具备逻辑思维的理性特征,更进一步“以附庸蔚为大国”, 与它所服务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活动分离开来,取得一定的相对独立 性,甚至表现为建构在实际社会活动之上予以指导或者超脱于功利 目的之上的姿态。 在学术的发展中,长期存在着社会功利性与认识真理性的矛盾; 解决这个矛盾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总方向则是认识的真理性日益居 于主要方面,其表现为:第一,试图把真理与功利统一起来,即将某种 ①(清)钱大:《潜研堂文巢》卷二六《瓯北巢序》